為什麼華語音樂缺少在世界範圍內被廣泛傳唱、膾炙人口的流行音樂?藝術如何商業化,以及如何輸出到海外?
個人感覺不止音樂領域如此,電影至少有票房支撐,而音樂卻特別不受待見。於是乎就以音樂作為話題突破口吧。
(話題已更新)之前的話題是:「音樂方面外國人做的是藝術,而中國人做的是技術」,外國人特指歐美與日本。因為話題違規?現更正。
這個問題很好啊,準備寫長點了,謝邀。
「中國人做的是技術,外國人做的是藝術」
我要先說清楚,中國也存在藝術性的東西,外國人(這裡指歐美)創作的也有粗製濫造毫無藝術性的玩意。但在大多數方面,包括音樂、美術、電影、舞蹈、雕塑等等藝術表現形式,中國都是直接被秒的。我想先探討一下音樂這方面。
非專業,若有不妥之處勞煩指出
——————————————————————
我私自把歌手分為兩大類:商業歌手與藝術性歌手。
當唱片公司發現一個歌手有才華的時候會引入其公司內,雙方同意後簽訂合約,接著會給歌手提供一個團隊來幫助他「營銷」這個形象,並給其資源(寫歌、髮型專輯、演出等等)
當然了,唱片公司這麼做是為了從歌手身上得到利益。當團隊把這個歌手的形象營銷好了,商業成績優秀,自然就給公司賺回了本。
但是有一點尷尬的是,大部分歌手都想做自己內心想做的音樂,但由於唱片公司的限制,你的商業成績必須優秀,所以不得不先低下頭。有的藝術性歌手做著做著就商業化了,而有的歌手一直都處在音樂流水線上面。
商業歌手滿足聽眾的感官享受
藝術性歌手滿足聽眾的精神享受
大眾的接受度決定了市場音樂的價值,如今中國聽眾幾乎是滿足於大面積的成人抒情,導致音樂市場畸形。藝術性追求的歌手不被重視,甚至會遇上吃不飽飯的情況。市場的苛求,幾乎讓那些人舉步維艱。所以很多歌手迎合了市場需求,這就像是一種死循環。
不過好在如今的華語樂壇,並不是死氣沉沉,還是有一點希望的。蘇運瑩《野子》火了其實是標誌著聽眾水平的提高,蔡健雅的《失語者》更是流行與實驗音樂的上等佳作,譚維維將秦腔融入歌曲中,還有驚艷的haya樂團,這些都是可圈可點的,大家開始做一些屬於「自我」的創新的東西,這才有些藝術的味道。
所以啊題主,中國的音樂也並不全是些技術上的東西啊。只是太受限制了,暫時比不過開放的歐美罷了。
關於電影方面的落後,一半的責任給廣電。(說實話,我真想狠狠地罵他們一場)以粗俗的眼光看待開放自由的事物,他們腦中的腐朽已經不能用言語來形容,這些守舊的人,自以為是的做著錯誤的事情,甚是可憐!
除了電影方面的限制,中國娛樂圈的浮誇風、潛規則,部分演員的責任意識極其低下,編劇如同幼兒園剛畢業的水平,也是導致電影水平的下滑的原因。去電影院看看上映的國產片,十部有九部幾乎都是粗俗下流為了圈錢而存在的垃圾,電影的未來,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關於美術方面的落後,每次看到別人說「成績不好就去學美術吧」我就想跟人干架。中國這種美術高考的制度導致了大量學生走了蘇聯寫實的死路。我上次去跟一個素描老師交談,他居然覺得「素描」就是指高考素描,歐洲素描漫畫素描都被你吃了?美術市場畸形的可怕,和音樂很像,大家都喜歡那些粗俗爛到爆的無藝術水平的畫作,而那些自由畫家常常會面臨吃不上飯。中國美術教育注重技法,歐美美術教育注重表達自我。學院派的素描只是死路一條。沒有創新,沒有想像,大家只是跟隨前人畫畫永遠不可能有進步。
關於文學方面的落後,也是一個原因。市場畸形導致郭敬明類作家以及各種令人噁心的網路浮誇文學能在中國如此流行的原因。包括網路上,各種矯情的東西根本不配被稱作文學。你隨便去一家書店看看,大部分的書要麼是矯情如「飛鳥落在我身肩膀上,還以為是你的溫暖重新到來」要麼就是從歐美那邊挑幾本實在是爛大街的不行的書。文學同時被網文降低了一個層次。
(之前說追風箏的人這本書很淺顯,在這裡道個歉)
中國藝術創作上還有一點最可惡的就是:抄襲。
我上面列舉的每一項,都有響噹噹的抄襲名稱。自由藝術創作者得不到版權保護,誰還想繼續創作?
這種情況,對那些想要表達自我的藝術家實在是太難發揮了。想要變得更好,你必須出國。
可惜了一些年輕的前輩。
說白了就是在中國音樂領域的藝術不受待見,只有商業化的通俗樂才能被廣泛接受。
按照我一個作曲系的朋友的說法就是,音樂是有語言的,這種語言可以理解為幾百甚至幾千年的文化沉澱形成的一種特有的氣味。中國的音樂也有中國的語言,只不過在西方流行樂的衝擊下,中國音樂的語言在逐漸被忘卻。
中國在音樂領域也是由藝術家的,比如龔琳娜和老鑼,然而你看大眾對他們的評價就明白音樂的藝術為什麼在中國發展不起來了,藝術在民眾眼裡變成了不可理喻甚至嘩眾取寵的東西,所以根本沒有施展的空間啊!
人們只容許自己的品味停留在小蘋果和鳳凰傳奇,這樣一片土地,你讓藝術怎麼發展?我們弄,市場買單嗎?沒有人買單,我們怎麼生活?雖然老外感慨中國人有錢,因為你在中國不敢太窮,太窮是真的會死的。
中國不是沒有,太小眾,曲高和寡,沒有人看沒有人懂。在說句難聽的,就我國人民平均審美能力……
你去過盧浮宮嗎……去過就知道,天天和世博園一樣。然後反觀一下我國書畫展和藝術展,就是人多也是湊熱鬧的人多。
說中國商業技術和創新意識不夠就罷了
硬要說「藝術」的話
當代藝術音樂,和當代藝術電影這兩塊
中國在國際上,不說頂尖,也都是有威名的
就說去年,侯孝賢的《刺客聶隱娘》就是15年全球最好的電影之一
瀉藥。
怎麼可能,還是有些認真做音樂的,只是你沒關注過,可能你特指音樂是古典音樂,歐洲本來就是鋼琴大提琴等發源地,有些東西終究是舶來品,學習來的只能拾人牙慧,便是技術,而本質純粹的才是技藝。
《百鳥朝鳳》電影里,焦三爺把自己的第一把嗩吶傳給了徒弟時,他說「咱們嗩吶是匠活兒,得有人把責任負起來。」然而在西洋樂器的衝擊下,嗩吶作為中國傳統樂器,黯然退場。
類似的還有琵琶,箜篌,也逐漸淡出我們的視線……
每次看完話劇、看完電影、看到進口商品的包裝、逛了一圈外貿超市,甚至只是買了一盒曼妥思的「村上隆」主題的口香糖,就會引出這個問題。
為什麼NT live可以把傳統戲劇改編這麼好,為什麼《瘋狂動物城》沒有破綻,為什麼日韓的食品包裝那麼好看忍不住想買,為什麼外企超市那麼重視細節每一點都讓你覺得舒服。
我就是一個通俗文化的消費者,很多次我對外來文化都帶著嫉妒般的羨慕。
其實我不想說中外對立或者要擺上一大堆前提限定條件,嚴謹地表示在特定領域特定時間特定流派排除民族文化特殊性之類的。
我覺得在通俗文化上,我國的藝術水平確實與發達國家相比有很大差距。
1、看到一個很棒的作品(電視劇、電影、話劇、包裝等)
2、好——&>哪兒好——&>有沒有同類型的好作品——&>這些好作品都是哪個國家的,什麼類型的,體現什麼價值觀的——&>中國有沒有同類型的好作品
不好——&>看不懂還是根本就不好——&>為什麼我們覺得不好——&>是否具有代表性——&>做得好應該是什麼樣——&>中國有沒有同類型的好作品
3、其實挺遺憾的,在最後一個問題上,很多時候會出現否定的答案。
4、分析原因:
1)一些異域元素確實不適合在中國發展,同類型作品沒有可比性
比如唱詩班,中國人不幹這個,比什麼比。可是我們講相聲誰也比不過呀是不是。
2)一些經典沒有被很好地傳承(傳播)
我感覺中國文化不缺好東西。
二胡、書法、京劇、刺繡、詩詞……好玩意兒多了去了,真正做為通俗文化井噴式傳播的有什麼?
我覺得一個很好的例子是改編京劇《三岔口》。我不喜歡聽京劇,但這個戲讓我看到了京劇文化的魅力。
我覺得這個事情是非常重要的,你的作品不僅僅是匠人般的雕琢,而且需要讓別人理解,你這個東西好在哪兒,魅力是什麼。
我看了這個戲的感受就是,京劇演員這一身功夫,這一個身法一個眼神,真是棒極了!一個小小的舞台空間,只要幾台桌子,就能構建所有的場景,這裡面多少變化,多少矛盾,這麼巧妙地組合起來了,過癮!
你能說NT live就一定比這個強多少?並不是,但是NT live是什麼產量? 他們的傳播量是什麼級別?恐怕不是繁星戲劇社能比的。
所以別批評有些答主見識少看得不夠多,想要看得夠多,想要形成這種看得夠多而產生的文化自信,可能對一般欣賞著而言太難了。
所以再往下說,更深層的原因可能是:
3)在商業上沒有形成健全的產業鏈
好東西是需要付費的。
那麼,專利制度的保護就要健全,盜版要被狠狠打擊,只有這樣,文化細分市場的人才才能夠體面的生活。
我覺得這不是一天兩天的事情,不是人才的問題,社會對各種各樣的人有包容度的前提是,制度上亞文化市場與主流文化市場是地位平等的,受到同樣的保護,可以因為自己的知識產權讓自己過舒適的生活。
假如我是一個拉二胡的,每一次我的曲子被引用我都會有回報,我不用參加真人秀成為熱搜、我不用成為網紅就可以獲得應該的報酬,我會用這些走穴博名的時間去做一個藝術家應該做的事情,我能在五年十年不出成果的情況下仍然能過體面的生活,然後用這五年十年雕琢出的精品讓中華文化驕傲,成為不可超越的經典。
這樣的人多了,不怕被說「為啥我們的藝術不行」。
很多藝術家還沒有追求極致的時間,他就餓死在追求極致的路上了。
不從藝術本身的價值獲得回報,而是趁著「紅」發財,一旦藝術走上了這條道路,離死也不遠了。
讓藝術家做藝術家做的事情,不要逼他成為一個產品經理、一個公關策劃、一個運動健將,就這麼簡單。 5)審查制度的閹割
文化的魅力就在於它的多樣性,多樣性是一個原點,能製造出無數的可能性。
避而不談恰恰是一種自卑。
被創造出來的政治正確沒有任何文化魅力,也沒有原生的動力。
李澤厚說,美,是一種有意義的形式。
有些東西,就是沒有意義的形式而已。
誰說我們缺少藝術,只不過很多藝術都沒有成為藝術品的一天。
——————說點兒沒用的——————
有時候看不懂很多藝術作品,但是如果有人告訴你它為什麼好,哪怕是見識到人類文明的另一種可能性,對一個人來說都很重要。
我想給我未來的小朋友買全套的DK百科全書,告訴他這個世界有多廣闊。(它就是貴的有理由)
很多人會主動睜開眼睛,從「低齡馴化類」電視節目中逃離,發現藝術震撼人心久久不能平靜的魅力。這些列強的文化輸出這麼強勢,潛移默化地影響了多少人,這些軟實力又可以轉化成多少商業價值,生產更多你無法抗拒的文化藝術作品,成為文化霸權。
更:火氣有點大,在此向答主道個歉…
我只是實在很不喜歡這種我周圍所有的人才直接被一句話拍扁的問法
所以就開撕了,恩…
以下原答案
一棍子打死14億,能更傻逼點么?
好吧就算是釣魚我也咬了,恩…
我不會說讓題主讀20年音樂再來和我理論,我也無權干涉題主的想法。
我也承認中國現在在音樂這一塊不管是商業還是製作都玩得不夠溜
我也承認中央中國上海院在國際上排不上太前
但是你看看考進茱莉亞中國學生多得都想在中國開分校了(雖然我個人覺得這種做法有點傻…)在我這同樣佔了整個鋼琴專業的快半壁江山
所以說,題主說的一點也沒錯,拿中國和外200+個國家一比,真是弱爆了呢~
微笑臉太絕對。有一棒子打死,逆向民族主義的嫌疑。
差距是存在,然而個體間差異明顯大於群體間的。
至少我在海外設計學院裡面的觀感,我的同胞不乏充滿靈氣讓人嘆服的。而且比例絕對不小。
這些優異的個人,請不要在「體制」開始「壓制」他們之前,就把他們從我們眼裡先抹殺掉,好么?
同胞們長點兒自信。現在不是處處不如人的90年代了。
說出來大家別生氣。跟歐美文化在華的風靡程度相比較,中國文化的國際影響力還很弱,甚至可以說是相當弱。
所有文化都是排外的。自古文化交流融合都伴隨大規模的戰爭。歐美的文化依靠堅船巨炮強行輸出給了第三世界。中國明顯搭不上這種順風車。所以只能輻射東南亞華人區。
國人對音樂的意識停留在流行歌,並不是說不好,而是他們真的太狹隘。不足的音樂教育。商業化的音樂市場(qq音樂)偶像派音樂(林俊傑神教,陳奕迅神教,鄧紫棋神教。周杰倫神教等等…)複雜的環境下,真正有抱負的原創。音樂人出一張浸透著鮮血的專輯,可能一生的銷量都不如偶像們一天賣的多
很多類型的音樂國外做出來就跟受歡迎,國內做出來就可能被說非主流就像是snh48在中國的熱度遠不如日本。時間長短確實是問題但是在國內不怎麼受關注也是事實。還有一點就是感覺有些類型的音樂用中文唱總是很奇怪,例如2NE1我最紅改成的中文版。。。
中國和外國。。。 不要這麼對立額好不好
這就像「為什麼美國電影都那麼厲害,特效那麼好,故事也流暢,國產電影都爛透了」之類的,基本上原因就是,你就看過那麼幾部好的美國電影,好萊塢的爛片甚至沒有聽說過。。。
雖然題主說的是事實
但是吧
很多情況下,很多人有這種感覺只是因為他們分不清藝術和技術而已
所以
遇到這種問題嘛
我就問一句
你覺得龔琳娜的《忐忑》好不好?
你有沒有嘲諷過《lost river》?
先把音樂課還給音樂老師咱再說別的。
中國高考充斥著一大批因為智商或學習態度不夠,又偏偏想上大學而參加音樂藝術類考試的考生,這群人對華語音樂、影視以及藝術審美的禍害才剛剛開始鋪開,真正的精英們數量上還不足以抗衡風氣與趨勢,或者新一代有能力有技術也能兼顧藝術的人還沒成為中堅,等著吧.....
不要說藝術這東西,就連技術這東西都是問題,為什麼基礎科學沒人研究,因為短期沒有商業價值啊
一句話,四個字,語言不通
英語是世界第一大語言,除了作為母語外,還有好幾十億的人學英語,這就是這就是很多英語歌曲能夠world famous的原因
一概而論嗎?
外國是什麼國家?
或許在你眼裡是這樣,另一個人會有完全不同的想法
選擇專業和發展方向的時候太過「現實」不夠跟隨內心吧,人的興趣、天賦被扼殺了部分。
評判標準也以技術為導向,以比賽為最主要機制,不夠解放吧。很多藝術家都是因為「不能比較」而樹立風格。
當然,技術好是必要這個同意,但藝術的獨立和創新似乎很少提及。
推薦閱讀:
※香水的香味有高低之分嗎?
※《海上鋼琴師》中,參加宴會的嘉賓們的服飾風格是什麼?
※弘一法師的藝術成就有多高?
TAG:藝術 | 聲音藝術 | 藝術欣賞 | 藝術理論 | 生活、藝術、文化與活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