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場社會主義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區別?
謝邀,現在想比較這兩個概念非常困難。因為目前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 (Socialist Market Economy,為避免政治敏感以下不使用中文,使用英文簡稱「SME」)這個概念辯護的特色主義理論家對SME的描述和「市場社會主義」(Market Socialism)本身的定義很相似。這導致了很多同志對市場社會主義產生了誤解,進而認為市場社會主義和SME是一回事。即使能夠分辨清楚兩者的區別,也因為市場社會主義是英美馬克思主義這種所謂「修正主義」提出來的,於是也難免在評價它時戴上了有色眼鏡。(對於我來說修正主義帽子倒是完全無所謂的)
對於SME,在這個詞的能指上我們沒必要下功夫,更不要管某些特色主義理論家的對SME的描述。我們只需要知道:SME壓根既和社會主義沒什麼關係,也和市場經濟沒什麼關係就是了。特色主義理論家對SME的一切描述,都和SME的實質毫無關聯,甚至完全相反。也就是說,SME是一個虛假意識形態話語概念,這個概念被用於形容當前中國社會的經濟形態,這種經濟形態從實質來講,它是一種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經濟形態。(不敢再往下談了……)
其實我們對SME還是很了解的,只是不了解市場社會主義。那麼重點還是討論市場社會主義吧。先下定義:市場社會主義是由西方馬克思主義經濟學家們提出的,一種不同於蘇聯模式的中央計劃的,關於的社會主義資源配置手段的制度設計方案。首先要注意的是,市場社會主義為社會主義經濟體制提供的資源配置制度設計不是唯一的,而是有很多種,因為有很多馬克思主義經濟學家從事這方面的研究。
市場社會主義最初起源於上世紀20年代在西方經濟學界爆發的社會主義核算爭論(Socialist calculation debate)。當時以路德維希 ·馮·米塞斯 (Ludwig von Mises) 和弗雷德里希?馮?哈耶克(Friedrich von Hayek)為首的奧地利經濟學派認為,如果我們一旦廢除了私有制,那麼以公有製為基礎的社會主義計劃經濟不可能實現資源的有效配置。而他們的對手以奧斯卡·蘭格( Oskar R. Lange )為首,認為我們可以通過價格手段實現以公有製為產權特徵的社會主義經濟的一般均衡,從而實現社會主義下的資源有效配置。 最後,這場經濟學爭論最終以蘭格勝利為告終(儘管奧地利學派經濟學家不承認這一點)。蘭格的市場社會主義方案也被稱作是「蘭格模式」( Lange model),這種模式雖然保留了中央計劃機關,但是也引入了市場經濟。
簡單地說,蘭格的市場社會主義方案是這樣的:
消費品的價格應該由市場決定,工資由市場決定並由存在的工資交涉機關增加,投資率或積累率由中央計劃機關確定。工業品的價格由一種「試錯法」(Tatonnement)程序決定,或由中央計劃機關的「摸索」估計決定。在中央計劃機關宣布其產品的候選工業價格之後,企業經理將遵令運用下述兩個規則計算他們企業的產出:選擇那種按上述價格計算使單位成本最小化的生產技術;根據使邊際成本等 於價格的原則選擇產出水平。如果所有技術的特徵是規模收益不變或規模收益遞減(換句話說,如果用一個係數增加生產過程的投入僅僅用同樣或者甚至更小的係數就增加產出),企業應該按現行價格選擇最大化利潤的產出。然後,經理們向中央計劃機關報告他們按照這種價格的投入需求和產出供給。接著,中央計劃機關再提出一個新的候選價格向量,在這新的候選價格向量中,商品在過度需求時價格被提高,在供給過剩時價格被降低。此外,中央計劃機關將確定資本的利率以便在均衡狀態下達到積累率的目標。 ——羅默,《社會主義的未來》
不過,蘭格的市場社會主義方案沒有付諸實踐過。畢竟當時的社會主義陣營以蘇聯為首,蘇聯所倡導的中央計劃經濟模式是與蘭格的市場社會主義方案衝突的,於是市場社會主義沉寂了很長時間。到了蘇聯解體之後,關於市場社會主義的討論才再度復興。不同於蘭格,新一代的馬克思主義經濟學家對於中央計劃體製做出了諸多檢討,認為其委託-代理問題十分嚴重,我們應該撤銷國家官僚干預企業管理的權力,並建立一些有約束力的、保證市場競爭的機構。
在當代的市場社會主義者中,其中以約翰·羅默的方案最為著名,那麼我們就看看他的方案:
在我的建議中,企業也是由公共銀行的貸款提供資金,銀行也負責監督企業的經營管理。 但是,企業的利潤分配給個人股東。最初,政府給所有成年公民分配固定數量的息票或憑單(這種東西不是稱作正規貨幣而是稱作息票),公民用它們去購買企業股票。擁有一個企業股份的公民有資格分享該企業的利潤。更現實一 些的是,公民可能會把他們的息票購買合股投資公司的股票,合股投資公司再去購買企業的股 票。公民不能用貨幣購買股票或息票。但是,公民能夠按息票的價格,以一個企業的股票交易其他企業的股票。因此,息票股票市場的價格將如同正規股票市場的價格那樣起浮不定。 由於貨幣不能在息票股票市場上使用,一個很小的富有市民階層就不會最終擁有大部分股份。而且,由於企業的所有權集中在一個很小的階層手中的情況因而得以避免,我認為,這種經濟體的經濟政策將與資本主義經濟政策大不相同,即使資本主義經濟也是以平等分配企業股 份開始也如此。此外,息票股票市場應該像資本主義股票市場那樣,對企業管理提出同樣的約束原則。當銀行發現一個企業的息票股票價格下跌時,這是投資者認為該企業經營不善的信號, 銀行就要插手,密切監控該企業的經營管理。每個人在死亡時都要把自己的全部息票交回公共財政,息票的分配將在新一代成年人中繼續進行。因此,息票體系是讓人民在其有生之年分享該經濟體總利潤的機制,同時也利用股票市場具有的優點作為承擔風險和監督企業的手段。 ——羅默,《社會主義的未來》
對於市場社會主義,我個人看法是,市場社會主義可以防止社會主義的官僚化。因為沒有無產階級的經濟民主,談論無產階級的政治民主則無異於痴人說夢。高度集中的蘇聯模式經濟結構必然會導致官僚反對無產階級民主。而市場社會主義的分散經濟結構和股權監督機制可以避免中央計划下的官僚化問題和權力異化問題,防止腐化官僚不受監督和竊取社會主義革命果實,保證社會主義的穩定和可持續發展。
總而言之,市場社會主義和SME的主要區別是:
1.市場社會主義由西方馬克思主義經濟學家提出,SME由特色主義理論家提出。
2.市場社會主義最終的目的是服務於社會主義,而SME的目的是服務於(政治敏感)。
3.按照目前市場社會主義的各種方案,市場經濟下的經濟個體是在遵守公平規則的前提下充分競爭的。而在SME中,國家官僚經常違反經濟秩序進行插手干預,設立諸多壟斷領域只允許官辦企業進入。
我來簡單回答下我對這個問題的理解。
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的本質區別是 生產資料歸誰所有,社會主義強調歸全體人民所有,就是公有制;資本主義強調生產資料私有制。
馬克思認為,就是生產資料私有制導致了剝削,因此提倡公有制。
但我們想一想,公有制就是國家所有,換句話說就是政府所有,政府掌握生產資料的使用權;那麼於此對應的經濟體制必然是計劃經濟。
然而,計劃經濟體制在世界範圍內已經被證明是低效的。
好,要改革,就要變成市場經濟;但是,XXX又不願意放棄自己的執政地位,所以又要堅持社會主義,這就提出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
但市場經濟是競爭的經濟,既然要競爭,就要生產資料私有,也就是資本主義。
社會主義下,生產資料公有,還要搞市場經濟競爭,那就是用公家的資源去競爭;結果是可想而知的:市場不公、貪污腐敗、官僚資本橫行。
某些人說要實事求是,與時俱進。又說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卻就是不願意承認自己的失敗,而我們,也只能接受這樣的市場環境了。
歡迎關注我微信公眾號 煮歷史品金融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中社會主義的歷史和文化內涵
25年前鄧小平提出要搞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這一戰略舉措的效果是驚人的,甚至是震撼的。一方面,中國實現了經濟的迅速崛起,這是增量的變化;但另一方面,也迅速資本化了,資本開始成為經濟乃至社會的主導力量,這是結構的變化。
所以,整體上而言,當前的中國已是一個資本化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要理解當下中國的經濟,乃至中國社會,這兩個限制語非常非常關鍵。實際上,對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這個概念,就已經很難把握了,如今要再加上一個資本化,更是難上加難。
很多人可能會認為,當年提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無非是一個文字遊戲、概念遊戲,甚至是掛羊頭賣狗肉,不過是為搞資本主義那一套找借口,當幌子罷了。這樣的認知是大錯特錯的。中國執意要在市場經濟的前面加一個社會主義的限定語,是有實質內涵的。唯有在一個更宏闊的歷史空間下,才能更清楚地看到這一內涵。
亨廷頓在《文明的衝突》中提出了一個很有洞察力的觀察。他認為當今世界由三大文明間的衝突所主導:歐美西方的基督教文明、中東的伊斯蘭教文明、中國的儒家文明。而且三者之間的衝突模式是,儒家中國和伊斯蘭中東聯手對抗基督教歐美。中國和中東對西方文明的接受,都是技術和經濟層面的,而在精神和文化層面,都是拒斥的。所以,亨廷頓在現代化和西方化之間做了嚴密的區分,現代化是技術和經濟層面的,西方化是精神和文化層面的。他指出,對中國和中東而言,現代化和西方化是背道而馳的,並沒有隨著現代化而西方化,恰恰相反,隨著現代化的深入而越來越反對西方化。
亨廷頓的說法,實際上就是當年張之洞們「中學為體西為用」的翻版,而且將之擴大到中東。中國之所以要在市場經濟前面加上社會主義的定語,其意義也就在此,堅決與西方文明、與資本主義保持距離。
從更長遠的歷史空間看,為何中國和中東執意反對西方化,反對西方文明,答案在於,這兩個地區的歷史都遠比歐洲悠久,在基督教傳播到歐洲之前的好幾千年,成熟的文明和生活方式已經在這兩個地區出現了,而且世世代代傳承至今。總體而言,中東的生活方式是宗教的,講的是宗教虔誠和信仰,而中國的生活方式是心性的,講的是順應本心本性,心安理得。中東是宗教文化的發源地,而中國則是心性文化的發源地。即便是從所謂的「希臘文明」算起,相對中東和中國,也是非常晚的,不要說後來的基督教,更不要說再後來的所謂「現代文明」了。實際上歐洲並不是文明的原生地,而是次生地,歐洲文明不是原生文明,而是次生文明,是在中東的宗教文化和中國的心性文化的影響下出現的,從希臘文明到現代文明,概莫能外。關於這個問題的更深入討論,這裡不宜展開。
總之,就其文明實質而言,中國更講心性的自由,中東更將宗教的虔誠,而歐美則兩不靠。兩不靠的結果就是信封物質主義、資本主義。而無論心性自由還是宗教虔誠,都不會允許去信仰物質,去信仰資本。這是所謂的文明的衝突的實質所在,這是作為一個西方人的亨廷頓所看不到的。
所以,在市場經濟前加社會主義的限定語,是有很深的歷史背景和文化背景的,其實質用意在反對西方化,反對資本主義。有人馬上會反駁,扯淡,既然有很深的歷史和文明背景,為何不用包含著中國歷史和文化的詞,卻用「社會主義」這個本身就來自西方的外來詞。而且,當年設計這一概念的人,也壓根沒有提到這樣的歷史和文化背景。
嗯,問題的確比較複雜。本文的主要目的是討論市場經濟的第二個限定語資本化,所以不能在第一個限定語上花太多筆墨。上文已經指出,歐洲文明都是次生文明,而非原生文明,它的每次新文明新思想的出現都是從外部引入的,而非在歐洲內部獨立成長和進化出來的。所以,嚴格意義上講,所謂的歐洲文明是不存在的。現代文明在歐洲的出現也是如此,是受外來文化和思想衝擊的結果,是學習和吸納這些外來文化和思想的結果,而這些外來文化的主體部分則是中國文化。
馬克思固然是歐洲人,他構思和寫作《資本論》的地點也在歐洲,但是,他之所以要構思和寫作《資本論》,是在傳入歐洲的中國國思想的影響之下的,而且,遠在馬克思之前,這種影響就已經出現和存在了。所以,共產主義也好,資本論也好,並非是西方的東西,而是外傳的,其中就包括中國因素。「社會主義」的概念儘管直接產生在歐洲,但卻是包括中國因素的。中國之所以對馬克思主義有強烈的興趣,原因就在其中所包含的中國元素。馬克思主義傳入中國並非純粹進口,而有很大程度上市出口轉內銷。
然而,象所有的幾乎其他西方「思想家」一樣,馬克思本人並沒有意識到中國元素對其的影響,把本來來自中國古老的東西當成自己的思想發明。實際上,思想家是不存在的,所謂的思想家只是歷史和文化的搬運工。西方的悲劇在於,由於自身歷史的短缺,他們錯誤地把搬運當成了發明,並且杜撰出思想家這一身份和職業。
同樣,由於對歐洲及全球其他文明的歷史缺乏足夠的了解,此前的中國對西方人的說法選在了相信。也認為歐洲文明都是在歐洲內部獨立成長和進化的,而且歐洲文明的成長和進化主要是受「思想家」們所推動的。沒有意識到歐洲文明都是次生文明,都是受外來文化的衝擊而產生的,即都是外生的。沒有意識到中國文化對歐洲文明進化和成長的貢獻,更沒有意識到歐洲文明中的中國元素。
所以,對當年馬克思主義的引入者而言,以及對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概念的設計者而言,社會主義是一個純外來概念,是沒有中國歷史和文化元素的。但是,實質上社會主義的概念是包含中國歷史和文化的。很大程度上說,是被化了妝的中國歷史和中國文化。所以,用社會主義去限制市場經濟,實質上就是用中國文化去限制市場經濟,防止其西方化、資本主義化。(微信公號:歷史心性學派)
先謝題主的問題,以及@安玲 女士的高票答案,在下獲益匪淺。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默認前提-市場經濟原本是資本主義的專利。社會主義國家也搞市場經濟,名曰市場經濟,是為不徹底的市場化改革定名。中國自稱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
市場社會主義,默認前提-社會主義原本只能採取計劃經濟。採用市場的社會主義是對社會主義的改良性嘗試。目前,世界上並無國家自稱採取市場社會主義。
但是,我認為市場社會主義,才是真正的社會主義。此前,我苦思冥想,在腦顱之內勾畫出一個個離線版的市場社會主義,但貌似沿著羅默的思路具有更大的發展空間。
在我看來,公有製為主體的市場經濟就是市場社會主義。公有是總體主張,是為了解決私有制條件下微觀財富追求和宏觀消費追求的不一致問題。私有制下,人類社會的消費能力小於生產能力,消費限制生產。公有制下,生產能力與消費能力同步提高。
公有制與市場的結合需要邏輯推演,需要觀察現實,也需要實踐和探索。大鍋飯,是公有制,但責權不明;國家資本主義,像公有制,但不能普惠人民;公有制的探索必須吸收私有制市場經濟中的有利因素,並繼續發展。新的制度設計必須極力避免削弱市場調節的作用。
資本券和流通幣這種二元貨幣結構,確實具有不小的想像空間。
1978-1992年的中國就是「市場社會主義」
從1978年直至1992年初,改革派官員與大多數經濟學家都認為,國企可以通過改善管理、引入競爭機制提高效率,因此,沒有必要變更國有產權。在這一理論指導下,官方的改革政策是「政企分開」、「放權讓利」,也就是給予企業必要的經營自主權,以讓經理人根據市場供需狀況作經營決定,並且允許企業保留一部分經營利潤,以激勵管理層和員工努力工作。
應當說,這樣的改革政策取得了一定的積極成效。然而,國企的整體表現卻不盡如人意。到1980年代末期,面對來自非國有企業(主要是鄉鎮企業)和外資在華合資企業的激烈競爭,國企不僅在效率和競爭力上落後前者,大部分國企離開了政府補貼和銀行貸款就無法存活。
到1990年代初,許多國企過度負債,難以償還銀行的本金和利息,直接威脅到銀行體系的穩定。對地方政府來說,國企從曾經的財政主要貢獻者變成了嚴重的財政負擔。1992年,工業國企中虧損國企的虧損額超過了盈利國企的盈利額。正統社會主義必須是計劃經濟!
計劃經濟不一定是社會主義(南朝鮮北邊),但是社會主義一定是計劃經濟。
社會主義必須冥主政治、計劃經濟,無官僚無資本,奉行世界革命論。背叛這些就是背叛社會主義。
不喜勿噴,我說的是真社會主義,非偽社會主義。
——————
因為計劃經濟遇到困難而「依據現實」改變根本是懦弱和不堅定的。事實上並非計劃經濟的問題,而是配套策略的問題(比如政治文化道德思想)。遇到困難應該跨越它。
任何一個國家,只有三種經濟形態:
一種:利益驅動權力,權力配合利益,經濟政治學。(美英)
所有的經濟行為都建立/遵守交易規則,在規則下行事。當經濟行為或經濟體有需要權力調解,配合的情況下,權力才介入其中。
一種:權力分配利益,利益服從權力,政治經濟學。
所有的經濟行為從上到下,從粗到細都是權力在調控,權力決定貨幣,銀行,企業等等所有經濟動作,在權力認為現有的制度,計劃,發展模式或方向跟政府或權力個人的預期有所偏差,權力馬上人為干預,往往照成實際經濟行為快速變動,用權力去控制一切經濟活動,這就是政治經濟學。(中朝)
一種:宗教信仰決定了每個國民的精神趨一,宗教利用這種趨一性來影響整個國家的權力形態、經濟行為,民眾也習慣並遵守這種生存方式,那就是宗教經濟學。(中東)
不管是市場社會主義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不管是思想、理論,還是具體的經濟行為,參考蘇聯,中國,本質還是屬於國家權力對經濟行為的具體調配(計劃),就是權力決定國家的經濟走向。仍然是政治經濟學的框架範圍之內。就如社會主義,資本主義一樣,永遠不能偏離權力控制國家的一切行為,和資本/契約精神決定國家的發展方向。差不多吧
家長治理理念不同;家庭條件不同;家庭外部環境不同。
前者表示一種政治思想,後者表示一種政治形勢
推薦閱讀:
TAG:經濟學 | 市場經濟 | 政治經濟學 | 馬克思主義 |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