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分析人類的微表情?


我是來唱反調的。


利益相關:情緒的心理建構理論支持者和實踐者,基本情緒理論堅決的反對者。


這個問題以及微表情的其他問題,都屬於跳過「是不是」而問「怎麼樣」。微表情分析基於兩個基本假設:某種情緒有其固定的表情機制(保證微表情的確定性);情緒具有跨文化一致性(保證情緒的確定性)。那麼這兩個假設是否已經得到完全的驗證了呢?


首先,我們需要回顧一下情緒理論的發展進程。自從Darwin和W·James開始,情緒的機制在過去的將近一個半世紀中,一直是心理學研究的焦點和爭議所在(除了激進行為主義統治心理學的20年左右的時間),然而在如此長時間的研究中,情緒理論非但沒有達成較為同一的認識,反而呈現百花齊放的格局。Gross(Gross, Barrett, 2011)綜述中的圖表可能可以更好的呈現不同的情緒理論和代表人物。

可以看到,微表情的提出者Ekman以及大名鼎鼎的Izard的理論都屬於基本情緒理論(情緒是天生的且相互獨立的),在《普通心理學》(彭聃齡版)上著重介紹的Arnold和Lazarus屬於(認知)評價理論(情緒是機體反應經過對環境的評價之後生成的),80年代中期興起的以Harre為代表的社會建構理論(情緒是社會關係的產物),以及近10年才逐漸形成體系的以Russell為代表(傳承自W·James)的心理建構理論(情緒是機體反應和機體反應的概念體系共同生成的)與傳統的兩大流派的情緒理論截然不同。那這些流派的理論的區別在哪兒呢?參見下圖。

事實上,差異是全方面的,或者說完全沒有共識。在心理學工作者之間有共識的杏仁核與情緒之間的關係,在對不同fMRI結果的元分析中都出現了鬆動,其他更偏向心理機制的問題顯而易見的有更多的爭議。

當然對於微表情這個問題,我們只需要關注問題4、5、7,也就是情緒獨立的表現和每種情緒特有的反應傾向,並沒有達成共識,甚至可以說只有基本情緒理論堅持這個觀點,同樣也只有基本情緒理論堅持情緒是普遍的(具有跨文化一致性的)。這也就回答了開篇的問題,微表情基於的兩個假設至今沒有被完全驗證


那即使微表情分析的理論基礎並不牢靠,微表情分析是不是仍然具有可用性呢?或者說即使微表情分析不是絕對準確,是不是仍然可以再很多時候使用呢?如果達到這個基本需求,只需要滿足後一個基本假設就可以了,也就是情緒的自然類屬的,具有跨文化一致性。情緒只要具有共性,不管是4種、6種、7種還是8種基本情緒,哪怕有些反應有時候出現,有時候不出現,那麼對於我們進行驗證或者預測的信效度也綽綽有餘了。


然而,情緒天然類屬的理論在近年來也受到了極大的衝擊,逐漸退出了情緒研究的主流視野。對Ekman為代表的基本情緒理論的天然類屬的抨擊在於(Barrett, 2006; Barrett, Gendron, Huang, 2009):相關反應模式能否揭示情緒。這恰恰是對微表情分析的抨擊。


不同的實驗結果(包括實驗的、行為的以及心理測量的方式)呈現出機體反應與情緒的不同程度相關,從正相關到無相關到負相關都出現過。通過元分析對錶情和情緒相關的論文進行分析,雖然效應值處於中等水平,但是考慮到對錶情和情感(affect)的效應值高達.90水平,在剝離情感因素影響後,表情對情緒的作用事實上是極低的。即使不考慮這個證據,面部表情(微表情)以及肌肉的自主活動(微反應)的識別都不能排除社會因素的影響。比如在識別憤怒和悲傷這種類屬時,比單純識別這些情緒的情感特徵(比如效價)時更需要背景(context)的參與(Barrett, Lindquist, Gendron, 2007)。也就是說情緒的出現和識別都不可能單純依賴表情和肌肉的自主活動,也就是說,情緒是很難依靠微表情和微反應進行準確判斷的。


但是,微表情真的毫無用處嗎?也不能這樣理解。雖然微表情不能準確識別情緒,但是可以相當準確的識別情感,也就是說通過面部肌肉的輕微活動是完全可以判斷一個人是積極的狀態還是消極的狀態,是激動還是冷靜的。也就是說可以通過一個人的微表情準確判斷出他是處於消極的激動狀態,但是只依靠很難準確分辨他是緊張還是憤怒,尤其在刻意掩飾的時候。如果想獲得一個人的情緒應該用那個詞來形容,不僅僅需要表情和反應(以及其他喚醒水平的生理指標),還需要背景信息和他的個人經歷綜合起來進行理解


對可能出現的討論內容進行一些鋪墊。Ekman的人類學方法的研究精神很值得肯定,但是他得出的情緒類別的跨文化一致性結論,確實存在選擇性偏差,在近些年的研究中,不管是通過田野考察的方式還是實驗室實驗的方式都有情緒類別具有跨文化差異的結論出現,我現在在做的實驗也是驗證跨文化情緒概念差異的。所以微表情分析的普適性勢必遭到質疑,希望通過學習Ekman的著作甚至是Lie to Me來分析中國人的情緒,很難說實際的效果如何。


我的建議是,微表情分析當做一種比星座分析更有意義的談資是很值得鼓勵的,但寄希望於將這種手段運用到現實生活中,可能顯得有些天真了。


在最後還是要回答一下題主的問題。對於大部分人來講,類似於共情,也就是讓你的鏡像神經元(如果確實存在的話)起作用,而不是通過理性分析,簡單的說就是模擬目標的肌肉活動,獲得自己當時的情感體驗。對於一定要把微表情分析當做畢生事業的人,首先寄希望於中國的心理學工作者開發出中國表情編碼系統,然後寄希望於這個系統可以根據最新的研究進展經常性的更新,在這個基礎之上,認真學習,謹慎應用,如果可以的話,盡量選擇有足夠了解的人,在考慮到背景信息的條件下運用微表情分析。

可以預想到會有不少的反對+沒有幫助,歡迎大家一起討論。就到這裡。

Gross, J., Barrett, L. (2011). Emotion Generation and Emotion Regulation: One or Two Depends on Your Point of View. Emotion Review: Journal Of The 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Research On Emotion, 3(1), 8-16.

Barrett, L. (2006). Are Emotions Natural Kinds?. Perspectives On Psychological Science (Wiley-Blackwell), 1(1), 28-58.

Barrett, L., Gendron, M., Yang-Ming, H. (2009). Do discrete emotions exist?. Philosophical Psychology, 22(4), 427-437.

Barrett, L., Lindquist, K., Gendron, M. (2007). Language as context for the perception of emotion. Trends in Cognitive Sciences, 11(8), 327-332.


_

OK,今天我們來談談表情。
先看張圖:

當荷蘭隊攻入第五球的時候,攝像機給了卡西一個臉部特寫。

當你們看到這個表情的時候,是什麼感覺?是不是已經有女球迷感到了深深的憂傷?是不是在說,看,卡西那落寞的眼神。

但你們知不知道我當時腦子裡划過一個什麼念頭?
我當時在想——cao,我需要一條基線!


於是我又去找了幾張圖

經過比對發現,眉尾被輕微的壓低了,這不是普通人可以自主做出的肌肉收縮,所以反向推斷,估計眉頭有極輕微的抬起和聚攏(極其輕微,輕微到無法直接被觀察到),是悲傷的眼部形態。

上眼瞼提升,可能正在關注什麼。

有輕微的法令紋皺褶,下嘴唇有一點點的噘嘴——悲傷的微表情。

所以這個表情是心懷愧疚的悲傷,同時可能在查看別人對自己的態度。


搞得這麼複雜到頭來得出的結論,和普通觀眾一眼就可以看出的結果沒有區別,是不是很逗逼?
有點像自找麻煩是吧?

我們為什麼在分析程度比較輕微的表情時要搞得這麼複雜呢?
那是為了防止在表情判斷上出現自我情緒的投射,從而影響判斷結果的客觀性!


也就是說,我們在判斷臉部微表情時,盡一切可能擯棄自我的主觀判斷,只觀察肌肉的收縮狀態,從而得出客觀的結論。

也就是說,我的判斷可以是錯的,比如判斷錯了臉部肌肉的收縮形態,忽略掉了某些細節,但是這個結論一定是可以被討論被證偽的,而不是「嗯,這個看起來像是悲傷呢。」這種含糊不清無法被證偽的判斷。

好了,今天先講到這裡,明天或者後天再更新,講一講六大基礎表情與微表情之間的聯繫。

比較懶,寫的慢,大家就先關注起來吧。^_^

-------------------------------------2012.06.16更新-------------------------------------

當保羅·艾克曼發現人類共通的六大表情之後,他並沒有閑著,相反他開始了更細緻精深的研究,把人類所有面部肌肉的活動拆分,編號,繼而推出了一套劃時代的系統,它是我們現在研究人類面部表情的基礎工具,名字叫做FACS(Facial Action Coding System——面部行為編碼系統)。

如果你去過FACS愛好者的貼吧或者個人網站,你會發現他們都在說一套黑話,叫做AU。那裡的每個人都AU,AU,AU的,彷彿一群大男人正在分享痛經經驗,看得人毛骨悚然。

其實所謂的AU_XX,就是臉部的一小組肌肉收縮代碼,比如AU1就代表眉頭向中間聚攏並抬起的一個動作,如圖:

單看可能不太明顯,下圖是基線(沒有表情):

不過這樣AU,AU的講解一點也不平易近人,很容易看得新人眼暈,所以我不打算和你們討論什麼AU,我覺得咱用中文也能把話說清楚,這樣大家讀起來也感覺比較神清氣爽,而且這由於FACS把人臉部的運作拆分的過於細緻,使得它不太利於學習者對錶情進行總體上的認識和把握。

好,我們還是先來看六個基礎表情和臉部肌肉圖。
肌肉圖,有點恐怖的說

下面是表情圖(表情圖真的很難找,許多都是刻意演的,大家看個意思,重點看文字)

驚訝
額肌收縮,雙眉提升,年紀比較大的人額頭甚至會出現水平的皺紋
上眼瞼提肌收縮,加上額肌收縮,導致上眼瞼大幅提升,露出上半部的眼白
下顎自然打開,嘴角不向兩側拉伸

悲傷

眼輪匝肌+皺眉肌收縮,雙眉下壓,眉間出現縱向豎著的皺紋,額肌中部收縮使眉頭上揚,眉型扭曲
眼瞼閉合,上眼瞼為主導,下眼瞼為跟隨,眼部閉合形態為中部向下沉的彎曲形態
提上唇肌收縮,臉頰隆起與下眼瞼相互擠壓,形成凹陷,鼻翼兩側形成鼻唇溝
頸闊肌收縮,出現法令紋,降口角肌收縮,降下唇肌收縮,嘴角下撇
頦肌收縮,下唇中部被向上推起,下巴上出現肌肉隆起。

憤怒

雙眉下壓,緊皺,上眼瞼提升互相作用下形成三角眼皮
上唇緊繃,甚至會張嘴,露出牙齒
下巴降低,鼻翼提升,鼻孔擴張

厭惡

皺眉肌收縮
眼輪匝肌收縮,眼瞼閉合,雙眉下壓
提上唇肌收縮,鼻翼兩側出現溝紋

極度厭惡且對於刺激源無關注需求的情況下,會有眼部,雙唇全面閉合的形態,且頦肌收縮,將下唇推起,下巴肌肉隆起。

輕蔑
輕蔑最大的特徵就在於單側嘴角的輕微提升,這是一種內心優越感的體現,它甚至有可能是愉快的

愉悅
眉型鬆弛,前額平滑
眼輪匝肌收縮,眼部閉合,下眼瞼凸起下方出現溝紋,眼角內側出現皺紋
顴大肌,提口角肌收縮,嘴角向上,向兩側提升,臉頰隆起
上唇提升,露出上齒,下顎打開,下巴向頸部向後移動,下嘴唇表面光滑

(完美真笑的圖片最難找,這張也不是很理想,大家湊活看看吧)

編輯六個表情所的耗費的時間超過我預計(找圖太難了),今天就到這裡吧,明天再開始說微表情。汗,給大家道個歉,漏了個恐懼(現在是七個表情,主要是表情分類上艾克曼和姜振宇不同,姜合併了厭惡與輕蔑,而我一直在兩者之間猶豫,結果漏了恐懼),晚上補。

----------------------------2014.06.17更新------------------------------

補恐懼,純粹的恐懼(不包含憤怒)比較近似下圖:
皺眉肌收縮,眉頭皺緊,額肌中束收縮,提起眉頭
上眼瞼提升,眼輪匝肌和皺眉肌收縮,形成三角眼
上唇提升,頸闊肌收縮,嘴角向上向兩側打開
降下唇肌收縮,露出部分下齒

好了,我們終於說完了基礎表情,是不是有點難消化?
其實這些表情之所以在人類中通用,是有其生理基礎的,如果能夠理解其中的機制,那就比較方便記憶了。
表情的生理作用最主要的有兩個——打開與關閉
比如驚訝的表情就是全部打開,眉毛提升,眼瞼提升,是為了看得更清楚;下顎打開,是為了補充氧氣,為後續的行動積蓄能量。
又比如極度厭惡且刺激源對自身無威脅時(沒找到合適的圖),表情就是全部關閉,閉眼——不看;撅鼻子——不聞;閉嘴——不吃。
所以憤怒和恐懼和驚訝的時候,如果對目標有關注需求,眼瞼一定就會提升。
所以閉上眼的尖叫其實是在知道刺激源無法真正傷害自己之後的一種情緒上的表達。
笑與哭時的眼瞼閉合則是為了平衡內部變強的顱內壓,保護眼球不受傷害。

當然,如果你足夠細心,一定會發現有些臉部動作卻是互相矛盾的,比如既然憤怒時眼瞼提升是為了更好地關注,那為什麼又會降眉壓迫眼瞼呢?

(注意,以下黑體字非強調,而是表示這一段的推論是我自己的思考,沒有得到過任何專家的支持,我也設計不出任何實驗去證實,所以這只是一個個人不成熟的假說)

最初,我也無法理解表情中的這些顯著矛盾,它們明顯是反功能的。直到我在《自然史沉思錄》中讀到其作者的一段文字,大意是說:人類悲傷時的眼淚,是令人費解的機制,它沒有任何生理上的用途,不符合進化的原理,眼淚在平時可以濕潤和清潔眼球,但痛哭卻毫無意義。然後作者提出了一個假設,或許眼淚的作用是用來表意,一個悲傷的人極需要同伴的幫助,而眼淚是最強烈的表達信號,於是就被進化出來了。
然後我就聯想,憤怒也是強烈需要表意的表情,有嚇阻的效果,它可以有效降低個體之間發生暴力衝突的概率,所以憤怒的眉型才會反向運動,變得容易識別。
同樣悲傷的眉毛,快樂的嘴這些無功能甚至反功能的存在或許也是一樣的機理吧。

好了,說完標準表情,終於可以談微表情了。
微表情的本質是普通表情的弱化,它也許是持續非常短的完整表情,也有可能是微弱的甚至只出現局部形態的某個表情。

要洞悉微表情,你必須把標準表情爛熟於胸。

嗯,這裡布置個作業,你能看清視頻中行為人11分07秒左右的那個微表情么(最好全屏觀看)?
提示——我們將堅持以人為本視頻封面央視記者專訪鐵道部副部長陸東福(完整版)視頻
提醒,只觀察識別就可以了,引發這個表情的可能性有很多,也包括善意的推論,所以千萬別腦洞大開亂分析!

我說的可是真的!


僅憑這個採訪是不可能得出任何靠譜的結論的,你們要是亂開腦洞,我明天就不更了!!!


-------------------------2014.06.18更新--------------------------------------------


雖說上個視頻里那個一現而沒的微表情看起來很爽,但是我們平時最常見的還是只出現局部特徵的微表情,它們往往更清晰,出現的也時間更長。

比如下面這個視頻02分52秒時目擊者出現的嘴角抽動
視頻封面目擊者接受央視採訪講述招遠殺人案全過程視頻

嘴角向下(試了幾次截不到表情完全展開的那一瞬間,這是表情出現一半時的情形)
這個表情在內心出現不安情緒時很常見,我個人傾向定義為單單出現了頸闊肌收縮的微弱恐懼。

同樣是他,在講述時還有個比較常見的厭惡(提上唇肌和上唇鼻翼提肌的收縮)

還比如,比較常見閉眼,也可以看作是一種輕微的厭惡

但是對於閉眼的判斷一定要格外小心,進行多重比對,它也有可能是一種個人的生理習慣。

比如,在下面這個答案分析的視頻里,董明珠出現過大量的隨機的閉眼,那麼她的閉眼就是沒有分析價值的個人習慣,而且這種習慣在老年人中很非常常見。

如何運用微表情和肢體語言分析馬雲,董明珠,雷軍,王健林在年度經濟人物頒獎盛典上的心理活動?

好了,本答案就更新到這裡了,如果有知友有更進一步興趣的話,推薦閱讀:
《情緒的解析》保羅.艾克曼
《微表情》姜振宇
這兩本著作作為基礎讀物。

最後,附上我近日最得意的街拍,其中某一張為基線,某一張為表情

大家來看一下美女臉部都發生了那些細微的變化呢?

答案戳這裡——Facs 測謊需要掌握哪些知識?

_


Can Duchenne Smiles Be Feigned?
New Evidence on Felt and False Smiles. Emotion 2009, Vol. 9, No. 6, 807– 820

實驗讓被試真笑和假笑,發現被試在兩種條件下都可以做出D型微笑

接下來研究自發和故意的D型微笑哪個看起來更真誠,結果發現即使未經訓練被試依然可以成功辨別

實驗3讓被試看臉的上半部分和下半部分,發現被試依然可以辨別


最後,實驗4指出,動態的表情容易識別,靜態的微笑無法辨別真假

作者總結道:

The less asymmetric the smile was and the longer its
apex duration, the more genuine and amused it was judged to be

總之,D型微笑不是最具有區分度和一致的標準,不能很好的區別真假笑

還在學杜香的微笑嗎?AU6 AU12傻傻分不清?

The role of the D
marker, AU 6, therefore needs to be reconsidered.


要書私信
此書只有十頁


到底能協助破案到什麼程度不敢說,日常生活里解決些小問題還是可靠的。
講個好玩的例子吧。
分手很久的前任找我吃飯,義正言辭就事論事。
席間當她說到現任的時候(我問你有對象啦,她說是的),類似震顫的微點頭,當時有明顯的閉眼和抿嘴。我又問,怎麼不和之前追你的那個在一起,不是挺帥的嗎,她低頭側過臉,用較低的音量說,他和我是(在)一起的啊,他在追我,我挺喜歡他的其實(邏輯混亂)。
並肩走路的時候,向我的相反方向側過脖頸,和我對話。(請自行腦補,類似從遠處端看的姿態)
最後一擊,還是我在室內假裝不經意的抓了她的手——瞳孔放大,之後迅速看別處。
後來她邀請我去家裡坐坐……

刺激微反應的基線確認還是很重要的,不過對陌生人比較難,除非你有錄像。對熟人就不一定了,特別是戀人,平時什麼小動作一清二楚,對於微表情的含義一般是十拿九穩。

當然了,那晚我在她家喝了點啤酒就回去了。月色特別好。


先說7種全球通用的表情模式
1 驚訝
眼睛鞏模在虹膜之上。眉毛向上抬起,向上彎。嘴巴雙唇分開,下頜下垂
2 恐懼
眉毛抬起並鎖在一起,平絨形態。眼睛下眼皮緊張。嘴巴回縮
3 悲傷
肌肉鬆弛,眉毛緊縮,眉毛之間有一條皺紋線。上眼皮向上抬起,下眼皮緊張。嘴巴向下撇。
4 憤怒
眉毛收縮下垂,眉毛之間有皺紋,嘴巴緊閉。
5 快樂
顴骨機與輪匝肌形成互補。顴骨肌引導嘴巴上仰,輪匝肌使眼睛緊張
6 厭惡
主要看鼻子有沒有皺紋
7 輕蔑
眼睛向下看,嘴角緊閉上仰。


萬目今日助?


推薦閱讀:

社交恐懼症和靦腆內向的本質區別是什麼?
為什麼現實中的跨國婚姻,大部分的比例是中國女人嫁給外國男人,而不是中國男人娶外國女人?
性格的改變有多難?
既然精神/心理疾病都伴隨著腦內物質和結構改變,所以只能吃藥才能根治嗎?心理諮詢的作用是有限的嗎?
什麼是自私?

TAG:心理學 | 應激微反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