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戀愛中修行修心,佛學在其中怎麼體現?如何既能深愛對方,又不失本心,不失自我?

凡夫俗子,不想脫離俗事,該學習的學習,該掙錢掙錢,該談戀愛談戀愛,只是想心量更大些。


謝邀。

如何在戀愛中修行修心,佛學在其中怎麼體現?如何既能深愛對方,又不失本心,不失自我?

1,兩個人的相遇,是緣分。

相遇是一個結果,有果必有其因,因果的道理也是佛法的核心之一,可以通過兩個人的相遇、相知、相愛,來感受因果緣分的作用。

2,佛法中說萬法唯心造,一切的外境都起源於內境。

兩個人相處的時候,發生矛盾是必然的,在這個時候,不妨冷靜下來想想,有這樣的外境,是自己什麼樣的內境引起的呢?是什麼樣的起心動念而引發的一系列事件呢?不爭對錯,而是順勢來反觀自己的內心,對於兩個人來說,都是修養的提升。

3,愛有很多種,沒有智慧的愛,是痴愛,是變苦。

兩人相遇是緣,這個緣會演化成善緣還是惡緣?都看兩人如何經營這段關係。

愛是一個永恆的話題,因為它太複雜,但卻也最簡單。單純的希望對方快樂,為對方做能讓他開心的事,不夾雜自己的私慾。但大家都是凡人,不求回報,不夾雜私慾,實屬略難,但可以不斷的來嘗試,在每一次的表達愛意中,都試著多放下一些自己的固執,試著站在對方的角度,為對方設身處地的想一想。

在這裡也要尤其強調,為對方付出不等於委曲求全。明白因緣聚合和因果的道理之後,對兩個人的相知、相守都更能以開放的心來面對。

人與人最終都是要分開的,緣分盡了,強求的也只會是惡緣,不會快樂,反而讓人都陷入痛苦中。當我們不執著,不強求時,在親密關係中更能展現出自己本來的樣子,而不是被恐懼與執念所束縛,更能煥發出自己的人格魅力,你只有成為了你,對方才能真正的愛上你。

世事無常,命里有時終須有,命里無時莫強求。

彼此相愛,是因為被彼此的本來樣子吸引,因為不相知,所以也無謂掩飾,而能自然的展現自己,吸引到彼此。但在相知相守之後,越來越害怕,擔心失去,反而掩蓋了原本的自己,最終完全迷失,對方愛的那個人已經沉睡,兩個人之間越來越陌生,自然他/她會離開。

變苦:短暫來看是快樂,長遠來看是痛苦。比如欺騙,比如縱慾。

戀愛中總有許多僥倖心理,每一個取捨都決定了以後的道路,不要看輕了對方的智力與感受能力,也不要低賤了自己的人格。

從因果的角度來看,種了一顆苦因,必然只有苦果。所以在做每一個選擇的時候,都要好好檢視自己的發心,發心就是最根本的因。

你為對方做的一切,究竟是基於自己的恐懼、慾望,還是純粹的希望對方快樂?

恐懼的因,只會收穫恐懼的果,慾望的因,也只會收穫慾望的果。因果不息,因生果果生因,每一個取捨都很重要。

在親密關係中,因果的變現很快,從中去洞悉因果法則,是不錯的學習路徑。

4,福業相當,方為夫妻。

兩個人的福分與業力相當,才能結為夫妻,如果最後沒能走到一起,那便是福業不匹配。

德不配位,必有災殃。

所以在兩個人之間的關係轉變為惡業之前分開,是對彼此都好。

有緣分能做夫妻的,更是要好好珍惜。因為福業相當,方為一家人,面對困難,都要守望相助,不要以為是對方拖累了自己,家庭中的業力,都是共業,誰也不無辜。

具體如何處理,都看自己的智慧了。

但也不能了解這一點而就覺得自己在家庭中犯錯拖累家人是理所應當,即便是共業,每個人的份額也都不一樣,發心是因果法則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建議深入了解。

5,無論有沒有走入婚姻,所有人最終都還是會分開,婚姻並不是感情的終點,也不是結果。

兩個人之間的緣分,是沒有固定的結果的,一切都隨著自己的心而流轉,是善是惡,也在自己的一念之間。在感情中,最能體悟的心境便是得失從緣,心無增減。

我喜歡你,無論你變成什麼樣,是生是死,無論我從你這裡得到了什麼,快樂或者痛苦,財富或者貧窮,在生命中,生老病死,誰都不可避免,這一段路,有你陪我走過,融入我的記憶,改變我的生命,便已是永恆。


你既來也,總是緣分,惜之念之。
彼既去也,也是因緣,莫嗔莫掛。

大慈與一切眾生樂,先由腳下再到千里之外。
大悲拔一切眾生苦,自從身邊再至陌路他鄉。

既皈依佛,不入外道,經律乃佛之囑,僧伽乃佛之使,亦應禮敬。
既約定他,莫作二心,嘮叨是他之情,親朋是他之代 ,當做尊重。

佛乃智者,故而定下幾部大戒,或五戒或二百五十戒,助力修行。
我輩迷人,亦當相商幾條規矩,或三章或十八章,益於交往。

於戒上再生定,定上再生慧,不妄不痴。
由規矩再生信,信上再生情,不疑不愚。

總宣幾聲佛號,一者表志趣,二者常醒精進。
多說兩句情話,一來訴衷腸,二來莫忘初心。

人以為愚眾生當破執破念,八苦交煎里脫身,迷人海里上岸。伽藍殿上參空見。利他為的是利我,交往不過是計算。要這虛情假象為哪般?有求皆苦,情愛乍歡,到頭來還不是輪迴道上翻。痴痴痴,貪貪貪,趕緊放下,把佛念,一心不亂到西天。

空不解空空說空
說有說無說西東
人人皆是口頭佛
面朝西北喝大風

有流淚的觀世音,有養家的維摩詰。
出家人有出家人的修行,在家人有在家人的修行。

佛法圓融廣大,天上的白雲也有水,渠溝的濁流也有水。未必人人想往生西方,成佛作祖,難道就得棄佛而去?佛法何違世間法!釋迦也是娑婆世界裡得道的。佛示穢土尚凈,拿好分寸,情愛也未必皆是顛倒。這個分寸在哪裡?這就是修行了。「度」 既是一個名詞,也是一個動詞。找這個度即是尋度,把握了這個度,或許就是得度。

《大涅槃經》云:「 今日如來應正遍知。憐愍眾生覆護眾生。等視眾生如羅睺羅 」。
羅睺羅乃佛陀之子。
既無分別心,既破一切執,世尊何必多此一言?
大情必由小情起,菩薩又名覺有情!


謝邀,我個人覺得這樣問題需要從兩個方面來說:
一:現實與愛情。 二:佛學與愛情。

一:現實與愛情:
這個世界不缺少這樣的人:覺得愛情是一個多麼浪漫的事情,只是因為在人群中多看了你一樣,在也沒有忘記你容顏,那一刻天河倒灌,星月逆行,於是一段轟轟烈烈的愛情就誕生了。

其實現實的愛情是非常具有功利性的,是的,你只需要仔仔細細的想想就會得到這樣的答案,唯一不一樣的就是有人接受了,有人否定了,包括弗洛姆在《愛的藝術》裡面說過這樣一句話:當代的愛情,就是商業意義的等價交換。

這個等價交換模式,是我們沒有辦法去改變的,但是我們可以去思考另外一個問題:在一段感情生活中,當兩個人在一起的時候,我作為一個獨立自主的人,為對方帶來了什麼?


二:佛學與愛情。
首先,對於佛學,我不是什麼大師,只是經常有人在朋友圈分享什麼凈空大師教你避孕,了解了一些,哈哈。

其實禪學也好佛法也好,對愛情和婚姻都是理論都是很有深度的,就像很多人說的:菩薩不舍終生,與一切眾生永遠互為眷屬。終生之間難免有情愛,佛法裡面對愛情的介紹很有深度,其實真要說起來感覺還是雞湯的。
比如:真正的愛情本身就是一種奉獻,在愛對方的時候,拋棄了自己的一切,在互相之間體貼,愛護和關懷中,即使自己的靈魂得到凈化,也使對方的靈魂得到凈化。

兩者之間到到最後,都說了一個事情:就是付出,給予,奉獻

這需要我們冷靜的去思考的,特別是兩個人在一起以後,你還有沒有成長,有沒有在各方面讓自己進步,有沒有越來越自信,而且對於一般人來說,長大以後是很多行為和追求就是在彌補自己童年或者青春期的遺憾,然而愛情也是一樣的。

如果你可以「給」一個人童年或者青春期沒有得到的那種愛,支持,包容,理解,關懷,那麼這個人 是永遠離不開你的。愛裡面有一個要素,就是學會給予而不是索取。"給"是強者表現,恰恰通過過"給",我才能體現我的力量,我的強大,我的活力。

只是這個世界有很多人不是這樣去愛別人,去給予對反,而是靠著婚姻和感情基礎作為啃食的老本,用婚姻的枷鎖,用孩子的牽絆,或者是經濟上的優勢,道德上的約束名義上的關係去牢牢的扣住對方,這裡面的很悲劇的。

如果非要說修行,我認為在戀愛中的修行就是:
1:學會發現一個人缺失的東西:而這個過程我們還需要一定的智慧和知識,我們需要讀書,反思,三省吾身,最後才會得到世間本質的道理,才會得到人生智慧,才可以看懂對方,了解對方的需求,而且這個過程是對自己的一個修鍊,你內心越來越強大才可以更好的去包容別人。
2:學會給予一個人缺失的東西:發現缺失只是紙上談兵,而去給予就變成了一種行為,和自己的內心的包容度高度相關,你會付出很多,然後會一無所獲,你會走上一條又一條你本來認為是正確的道路,最後發現都是錯的,而即便是你偏體鱗傷,你還是去發現,去給予,這樣的從復往返的過程才是對一個人真正的修鍊。

比如:你看了我上面說的話,然後學會去付出了,學會去愛別人了,但是你依然凄凄苦苦的生活著,你開始反思為什麼我會去了給予了以後,還是這樣,直到有一天你會看到某一本書,某一篇文章,遇見某一個人,他告訴你:

你應該要先學會自愛啊?自愛不是"自私",自愛是對自己的生活、幸福、成長以及自由的肯定和熱愛,你有沒有關懷自己、尊重自己,對自己有沒有責任心,是否了解自己。自己是不是知道自己缺失什麼,然後通過自己的努力,讓自己生活變得充實,精彩,有意義,自己學會支持,包容,理解,關懷自己,這樣你才有能力去愛別人。

如果你認為這是雞湯無用的話,那麼你還需要經歷很多事情,最後才會明白這些,才會學會自愛,學會愛別人,而現在的你絕對不是一個修為很高的人。

其實愛是一汪苦水,度眾生難,度自己更難,願君吃的此中苦。


是時候祭出這一篇文了。不知道你看後會作何感想,反正我當時是醍醐灌頂

《我們真的愛過嗎》——宗薩欽哲仁波切
-----------------------------------------------------------------------------------------------------------------------------------------

我們每個人都認為我們很愛自己的家人,你很愛自己的孩子、妻子,不是嗎?你會帶她們去吃他們喜歡的披薩,他們過生日的時候從不忘記給他們買禮物,在他們不高興的時候扮怪物嘗試改變他們的心情。我們每個人都確信這就是愛,大概沒有人會說這不是愛。


根據佛法,在我們證悟之前,我們所有的愛都是基於自我。或者說,我們所有的愛都需要回饋。當我們給了對方一個吻,我們至少希望也得到一個同樣的吻或是其他東西。


我想稍微談一下我們基於自我的愛與無我的愛之間的差異。無論我們是否察覺,我們事實上一直在計算。對家人,對朋友,對我們的愛情。如果你讀過我之前的文章
(或者如果你是宗薩仁波切的書迷)就應該知道,自我一直沒有安全感,它非常缺乏存在感,為此他需要不斷的通過他人、外境來攝取存在感。為此我們建立家庭、
學校、政府、醫院、養老院以及各種社會組織,以獲取各種不同時期所需的安全感。在你出生的時候,你有爸爸媽媽,他們是你最大的安全感的ATM機。當你缺乏安全感的時候,你就會找他們要。當你長大了,你的愛人會給你最大的安全感。當你發現他已經不愛你了,你會尋找另一個安全感的來源——另一個愛人或是孩子,
讓他們給你新的安全感。


在這裡我們著重討論,我們如何從家庭愛情來獲取安全感。這兩者在我們生命力所佔比重非常大。當你認為你在愛的時候,事實上,你一直在試著維持收支平衡,我指的是愛情上的收支平衡。當然不是完全指金錢,它的範圍非常廣,我可以舉一個例子:如果你每天都親吻你的愛人,而他從不主動親你,這樣過了一段時間,你就會覺得不平衡。你會懷疑他對你的愛。我指的是類似這種收支平衡。

假如你付出十塊錢的愛,那麼你是否要求對方至少付出八塊錢的愛。如果對方付出的愛只有五塊錢你就會非常生氣,但你會試著告訴他你付出的是十塊錢,因此他不能只回饋五塊錢,但通常我們在這個過程中就會發生爭吵。我們吵嘴的時候都會說:我為這個家付出了這麼多,可你呢?


這表示我們一直在計算,試圖維持感情方面的收支平衡。連最純潔的愛情也未能免俗,因為我們有自我,我們需要餵養自我。這讓我們無法專心的愛,無法心無旁騖的愛。我們和對方擁吻的時候手裡都拿著計算器。


家庭或愛情是一個我們最不希望出問題的地方,因為它是一個我們可以不斷從中吸取安全感的來源。但他同樣很危險,我們以為我們已經調到安全模式,但總是會有意外跑出來打破我們的安全錯覺。一旦我們覺得自己在愛情或家庭方面收支不平衡,我們所得到的就是不安全感,我們的自我感到威脅。想想看,所有的家庭矛盾,所有的愛情問題都是因為感情方面的收支不平衡。你給了他十塊錢的愛,可他呢。他好像完全不知道,他至少應該給我六塊錢吧,可他給我的最多只能算兩塊錢。無論是對我們的男朋友、女朋友,還是我們的先生太太,甚至對我們的父母子女,我們其實都是這樣的。這就是基於自我的愛,這種愛要求回報,它從來不是無私的——
摻雜自我的愛從來不是無私的。


我無意聲討這種愛。身為未證悟實相者,即使我們想,我們也不可能有超越這種愛的愛。但我不認為這是真的愛,這種愛以自我為中心,很少真正考慮別人的感受。它以對方的付出來決定自己的付出,這是交易。這也是為什麼我們的家庭關係老是這麼緊張。總是出各種問題。因為我們並沒有真的愛過任何人,你有完全不需要回饋的愛過任何人嗎?不管他做什麼都絲毫不影響你對他的愛?我很懷疑你們中有任何人有過這樣的愛。


如果我們覺得我們的女朋友不高興,我們會表現出很關心的樣子,那不是因為我們愛她,那是因為作為我們身邊的重要人物,她的不開心早晚會波及我們自己。會搞亂我們的計劃,我們晚上的計劃可能就泡湯了。我們很怕這種麻煩。這只是我們為了避免自我受傷採取的措施。


如同多數父母強迫自己的孩子在很小的時候就肩負榮耀家族的使命。這其實是全然的自私。我不認為他們有從孩子的角度考慮過。他們不過是希望讓孩子滿足他們的自我,重建他們失敗的人生。在愛情里,我們也是如此,我們希望對方全然滿足我們的自我。我們之所以愛對方,因為對方愛我們幾乎像我們愛自己一樣,我們在他這裡可以體會自我被全然滿足的快感。但好景不長,很快,因為對方也是自私的,他來我們這裡也是為了滿足他的自我。因此,當最初的衝動慢慢停滯下來之後,雙方都開始看到對方的一點真面目。那時候雙方都開始要求對方提供不少於自己的愛的愛,這是潛規則,你當然不會說:我給了你這麼多,所以你也必須給我這麼多。但沒有說不代表你沒有想。一切都心照不宣。


雙方關係最佳時期可能就是雙方收支比較平衡的時期。但很快,我們被其他事情分心了,其中一方可能不能及時提供對方所希望的那麼多愛了。這個時候,另一方就會感覺不安全。爭吵就可能發生。這樣的事情每天都發生在我們身上,發生在我們的愛情和親情上。如果雙方收支已經到了差異巨大的時候,這個時候,我們就會傾向於建立一段新的感情以維持自我的養料。這就是我們的愛。我們是這樣的人,即使我們在牆上畫了一朵花,我們都會希望它得到別人的關注,每次路過我們都會提醒其他人:那是我畫的。因為我們有期待,我們期待收到幾句讚美。


我們在這裡猜想一下聖者的愛,依據佛教的理論,如佛陀一般的聖者已經證悟無我,他沒有一個自我需要被滿足。因此,他不需要通過結婚,或是建立家庭,結交朋友來攝取安全感。他呆在黑暗裡也不會怕黑。他也不需要電影音樂來娛樂自己。想像一下沒有自我的人,他沒有自他分別,他不認為某些人比另一些人更重要,我們認為某些人比另一些人更重要,無非是因為他們在我們的生命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我們需要這些重要的角色,我們的自我的大部分食物都由他們提供,因此經營好與這些重要人物的關係在我們的生命中顯得尤為重要。而一個成就者,他不需要討好任何人,因為他無需從他們那裡獲取自我的食物。


一個完全無我的人,
一個視你如他自己的人,他愛你的方式可能很多樣化,但他最關心的當然是讓你獲得和他一樣的解脫。為此他可以和你一起喝酒,也可能揍你一頓,可能給你講佛法,也可能和你討論女人,只要可以將你導向解脫,他不在乎做任何事。他也不期待你有某種回報,因為他沒有自我需要被餵養。他不需要計算付出的愛和收到的愛是否均衡,因此他的愛是真正的愛,而不是我們假模假式的愛

---------------------------------------------------------------

經評論區 @張小堂 提醒,此文是靈山居士所作。此文流傳甚廣,就我之前所見標註的出處均為宗薩欽哲仁波切。我查證了靈山居士的新浪博客,2012年4月他發表過此文。遺憾的是我已經記不得第一次看見此文是什麼時候,應該也是2012年前後,源頭實在難以考證。我以前讀過不少宗薩仁波切的開示和著作,此文觀點與其一脈相承,甚至遣詞用語的習慣也有相似之處,便先入為主的認定是宗薩仁波切所作。如有人能考證到切確源頭,還請告知,感激不盡


謝邀!

1.所謂「愛情」,其實是一種交換:一場「我執」與「我執」的較量。我對你好,你也要對我好,如果你對我的好不如我對你的好,那我也就不再全心全意對你好。所謂的「甜蜜」,不過是自己內心的「自我」得到滿足時的感覺。在佛法看來,這樣的「愛」都是我執的產物,是煩惱的波動。只有逐步放下我執,才能感受到真正的快樂。

2、在家佛弟子並不是不要感情,而是淡下執著後,就會減少感情帶來的痛苦。世俗以「我」為基礎的感情,往往是愛得越深恨得越深,越是在意的,對自己傷害就越深,這一切的痛苦都是因「我」而來。淡下了我執,愛便不會成為負擔,不會成為痛苦的根源,而成為了生命成長的動力。

3.深信因果,發菩提心。把愛一個人,擴大為慈悲對待一切眾生。在日常生活中從利他中逐漸消除我執,處處多用智慧,多為眾生著想,為戀愛的對方著想。

4.把愛情升化為「道情」,用自己的實際行動來感化帶動對方學習佛法,走上一條菩提大道。


謝邀。

既然深愛,難免色勾連,情牽扯,如何能不失本心?

然而也能修行,愛欲的對象,大多是「債主」,你要抱著還債的態度去對待她;也是迷途羔羊,你要用你的聰明智慧去引導她。愛是包容與責任,少一些生理上的慾望和心理上的佔有,在愛中多加一些善意,你會發現,這份愛會有不同。


要論佛學在其中的體現,我個人覺得一如宗薩仁波切所說,記住你永遠是孤獨的,就夠了。

但至於你說到的「不失本心、不失自我」……聽起來是很怪的——佛學認為的「本心」是無我,也就是你需要盡一切努力失去「自我」。所以你的這句話在我看來很難理解。


這是個非常好的問題,我垂涎了好幾天,終於有時間來回答了~~~
先簡明扼要地說說我的基本觀點
1. 戀愛是一種需要用心學習的技能,要花時間和精力去經營
2. 自我的修行修心貫穿我們生命的每一個時刻
3. 兩者在一定程度上是可以很好地結合及相互促進的

解釋一下為什麼我說「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很好地結合及相互促進」。因為從究竟的追求上來說,戀愛和修行的目標是不一致甚至是矛盾的,戀愛旨在搞好兩人關係(相愛,相互理解,相互幫助,whatever),而修行是為要了脫生死,達到涅槃寂靜的狀態。(都涅槃寂靜了,怎麼還會有兒女私情的掛礙呢?)

但是!以絕大部分人的業力和根器之弱,想在此生修行成佛是極不現實的,所以上面提到的矛盾,根本輪不到我們凡夫俗子來擔心。好好生活,好好工作,好好戀愛,便是我們對修行最好的態度。

如何既能深愛對方,又不失本心,不失自我?
首先,從學佛的角度來說,這個提問本身就有問題。「不失自我」,什麼是自我?自我是我們對自己的認知,是我們的三觀,還是我們的長相身材和社會地位?在修行中,最危險的就是「我」字,因為所有的執著都由此而來。對方約會遲到了,我們的反應是:我靠,太不尊重我了。過生日對方忘了,我們的反應是:我靠,這廝不愛我了。我們在戀愛中鬧情緒,爭吵,都是因為太重視「我」,什麼都從「我」的角度去考慮,一旦對方的言行和自己想的不一樣,就會產生情緒。這種執著是非常可怕的,因為這個世界的所有人和事都是在變化的,如果我們總要以自己的標準來衡量一切,就只能讓自己痛苦。因此,最重要的一點,要破我執,要知道「自我」只是一種幻象,因為連我們自己都是時時在變化的。

其次,在戀愛中,要了知無常,擁抱無常。對方答應今晚陪我吃飯的,但是有事兒沒來。對方答應要愛我一輩子的,但是居然有一天告訴我說不愛我了。這就是無常,所有的事情都是會變化的。而且我們一定要知道,沒有什麼事情是永恆不變的,即便我們結婚了,也可能會離婚,即便兩人相伴了一輩子,最終還是要分開的,只不過是被死亡分開而已。我這麼說,並不是因為我悲觀。而是當我們知道了無常這個真相之後,能更加心安地生活,而不是活在焦慮和恐懼中。記住,無論你遇見誰,他都是對的人。無論發生什麼事情,那都是唯一會發生的事。不管事情開始於哪個時刻,都是對的時刻。已經結束的,已經結束了。

第三,活在當下,活在當下,活在當下,重要的事情說三遍。不要談著戀愛想著前女友前男友,也不要談著戀愛糾結著對方的前男友前女友,吵架不要翻舊賬,不要沉湎於過去。這都是一些基本的戀愛規則沒什麼好說的。我想說的是一些更微妙的時刻,比如你看著電視聽著對方講今天在公司的遭遇,你是在看電視還是聽他說話,你有把你當下的全部專註給他嗎?比如你們倆一起去餐廳吃飯,兩個人各自在看手機,你們是專註於當下和對方一起享用晚餐嗎?這樣的事情很多,我們會發現自己好像喪失了專註對能力,怎麼辦呢?練啊!!!!吃飯的時候專心吃飯,所有的東西拿開。看書的時候專心看書,所有東西拿開。我有個朋友,連在家看個下載的電影都非常專註,別人打電話給他他不接,他會在看完電影之後給朋友回過去。其實,你兩三個小時不看手機不刷朋友圈,真的不會錯過什麼,但是有了這兩三個小時,你可以實實在在做很多事情。專註於當下,是我們能給對方最好的狀態。

第四,念起即覺,覺已不隨。意思是你要保持對自己念頭的關注,當你能對升起的每一個念頭都有覺察,你就不會被自己的念頭和情緒帶著跑。其實我們生氣發火的時候,都基本是失控的狀態,說許多我們會後悔的話,作出許多我們會後悔的決定,傷害那些我們原本想好好保護的人。可是這種善感和對自己念頭敏感的能力,是我們基本已經喪失了的。怎麼辦?練啊!!!從本體感受開始,健身/瑜伽就是很好的訓練方式,因為它要求你對自己的身體保持覺知,哪個部位是拉伸的感覺,哪個部位是收緊的感覺,哪個部位要扭轉,哪個部位要發力,等等。你會發現,當你對自己身體各部分的感受變得越來越敏感的時候,你對自己的情緒和念頭也會變得敏感起來。可能女朋友剛說了一句什麼話,你生氣了,但下一秒,你馬上能意識到:哦,我生氣了。這個時候,你就有了選擇,你可以選擇深呼吸讓自己平靜下來,你也可以選擇去思考為什麼女朋友這句話會讓你生氣,等等。這樣,你就成為了一個自己可以控制的人,這是非常珍貴的,因為太多人都是被社會的大流和自己的習氣情緒推著走,然後成為了一個自己並不那麼喜歡的人,但是又沒有勇氣和能力去改變這一切。

第五,自他相換,愛的布施。自他相換,就是要站在對方的角度去考慮問題,這其實是非常難的,因為我們終究不是對方,沒有經歷對方的童年,家庭,成長,但我覺得至少我們可以以最大的善意去理解對方,包容對方。說到「布施」,大家千萬不要理解成「施捨」,因為施捨常常是給出去自己不想要或者不那麼重要的東西,而布施則意味著你要把自己最捨不得的東西給出去。我們常常捨不得付出愛付出感情,因為怕受傷。而好的戀愛,其實就是要把自己捨不得的這些東西給對方,那就是「愛」。而給予這些愛的時候,一定要有歡喜心,平等心和無所求心,不然這就不是布施,而是交換。當你為對方做什麼事情的時候,你自己是開心的,也不需要對方給予任何回報甚至是回應。(連一句「謝謝」也不要期待,否則會容易生煩惱)也不要因為自己做了什麼事情就覺得自己是比對方更好的戀人。布施,在你把東西給出去的那個時刻就已經結束了,後面發生的一切都不重要。

最後,我要強調一點:修行是修自己的,不是修他人。所以以上所有的事情,都只要求自己即可,不要對對方有任何要求。如果你要追求所謂的平等,那就不是修行了。

雖然這是從學佛的角度來看戀愛,但我覺得對於非佛教徒,也是有意義的。


佛陀曾經說過:「諸比庫,又猶如大海唯有一味,即鹹味。同樣地,諸
比庫,此法、律唯有一味,即解脫味。」(A.8.20)


你可以從大海中嘗到甜味嗎?不能!你可以從大海中嘗到辣味嗎?也不能!它只有一種味——鹹味。


蟹邀。

不清楚題主是什麼根基,暫且容我將你當作大根基來說明。
萬法平等,沒有哪一法不是哪一法。戀愛是一法,掙錢是一法,燒香拜佛是一法,在明心見性之前每一法都不同,在相上都不一樣。當你明白真相之後,貪嗔痴慢疑當下就是菩提智慧,不需要你特意去怎麼做。就算你做不到念念在道,但是你想過嗎,你哪一念又離開過道嗎,心就是道,道就是心,你能跑出心之外嗎

現在我們延伸一下,戀愛是兩個人吧,那你愛的這個人是不是就是自己,殺人殺的這個人是不是也是自己,吃飯吃的是什麼究竟來說連吃都沒有,這樣延伸到萬法不管是有形有象的還是無形無相的最終回到一念。

俗世,六道也好,十法界也好,當下都是我們的心。想要離開俗事,離得開嗎,不可能離開,沒有哪一法不是哪一法。地獄天堂都是你的心現的,現在我們在俗世所謂的俗事當下就是你的心,當下亦地獄亦天堂,天堂地獄只是我們的方便說,是人類的同分妄見和別業妄見造成的,由於有這種同分妄見才有六道,有這種信念系統的人也一定會去六道。

境緣無好醜,好醜起於心。當處出生,當處滅盡。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夢裡明明有六趣,覺後空空無大千。一切時,一切處,六根接觸六塵,先想別人,擴大心量,人人是好人,事事是好事。


同分妄見,善惡、葷素、白天黑夜…都是人類的同分妄見,但佛說真理的時候不是只對地球人說的,佛說的是整個宇宙的真相。

說一丈,不如行一寸,解行相應,破迷開悟。此處即極樂,我心即彌陀。不取於相,如如不動,念念在道。

如果覺得我沒答題,接下來我說人話:
來去隨緣,隨緣不變
兩個人相愛是美好的事情
遇見的都是天意
擁有的都是幸運
玲瓏骰子安紅豆
不共黃土不死心
請深愛,以白頭的心情牽手


你問了一個很有意思的問題,也問了絕大多數學佛的人都迷惑的問題。
在你這個問題中有一個非常有意思的暗示,就是你在把學佛跟生活分離開來,把佛學跟愛情分離開來,把修行跟戀愛分離開來,把戀愛跟自我分離開來,這種分離的狀態其實是帶著恐懼的,而當你有恐懼的時候,你所做的一切都是錯誤的,學佛也不會學會,因為學佛在某各程度就是要學會放下恐懼。
但其實,我們為什麼要學佛呢?學佛難道就是在跟女朋友談戀愛的時候,更冷靜?更理性?讓你的心更不為她所牽動?那你為什麼要談戀愛呢?直接做木頭就可以了,木頭是絕對不會對你的女朋友動心的啊……

學佛,首先就是要發慈悲心吧?要訓練自己擁有慈悲心吧?慈悲心是什麼呢?
當慈悲心對父母的時候,就是孝心;當慈悲心對兄弟的時候,就是友愛;當慈悲心對女朋友的時候就是愛情……所以學佛其實就是在學習如何去愛,如何去愛更多人,在這一點上,學佛跟談戀愛有衝突嗎?

再說自我的問題,自我是學佛的過程中必須要慢慢磨掉的,所謂自我就是對「我」的執著,「我」都是空性的,沒有物質形態的,談得到「不失」的問題嗎?你對沒有物質形態的東西談得到失去嗎?

再說「本心」,本心也是空性的,在空性中體驗到的就是無限的愛,慈悲、善良,智慧……所以回歸到本心就是回歸到愛,不失本心就是不失愛,那這跟談戀愛有什麼衝突嗎?

換句話說,其實談一場聲勢浩大的戀愛是在訓練自己放下對自我的控制,訓練自己勇敢地去愛,無我地去愛,雖然其中會暴露我們習氣上的一些問題,比方說貪心、佔有慾、控制欲,嫉妒、嗔恨等等……但所有這些都是發自你的本心,都是你習氣一個部分,那些都是你自己,一場真正無我的,令人顛倒迷惑的愛情,一定可以幫助你去磨掉自己習氣,會有衝突,會有情緒的激烈爆發與消逝,這也是你在學佛的過程,修行的過程中也必須去面對和磨練的,如此看來,學佛跟談戀愛並不衝突,而戀愛也是修行人的道場啊……又怎麼會有失去本心,失去自我的恐懼和問題呢?

通過戀愛,你知道如何去愛,這才是男女相愛的本質,而這也是學佛的本質——學佛教會我們如何去愛自己,如何去愛世人——所以,還有什麼可值得迷惑的呢?


@周生 謝邀,作為一名單身狗,很想用修行的眼光來體驗戀愛,但一直沒有機會。
而我一直單身的原因在於:找不到一個可以同樣醉心於修行,修正自己行為的人。

人可以分為修行人和不修行的人,但修行的人裡面也有度的不同。
有些人會把每一個外緣的升起當做修正自己的契機,而有些人會把一百個外緣中的其中一個當做修行自己的契機。

譬如:今天在路上,突然被陌生人罵了,而這時人慣性就會升起憤怒,而當你回過頭思考自己,為什麼他會罵我?我有何無意識的行為傷害到了他嗎?
如果做出以上的思維,便是在修正自己,便是在修行。

在生活中,外緣只指,我們身心之外的所有的事與物,當他們發生後,便會慣性的激發我們心中的慾望與情緒,這時我們及時反觀內看便是修行自己。


戀愛,是兩個人的事情。
也就是說:兩個對修行有同樣深度追求的人,才會結合在一起。
如果一個人醉心於修行,把生活中的每一個不如意事件的發生,當做是修正自己的契機,而另外一個人處處不為自己負責,一旦遇到事情就指責,推卸責任,那這兩個人不可能結合到一起。


所以,在戀愛中修行,不是一個人的事情,是兩個人的事情。
例如:在生活中,雙方的情慾升起了,你突然覺知到,我要修正自己,我要通過方法凈化掉這些情慾,而女方則不同,她迷失於情慾中,痴纏於你,這時你便只有兩個結果,一、是堅持凈化情慾,但不被女方理解;二、同樣迷失於情慾中。

在戀愛中如何保持本心:時刻保持著一種警覺,所有的事情的發生,都是為了磨練我的心性,所以我當以平等、堅毅之心面對一切逆境。當不如我意的事情發生時,我應該第一時間反省自己!

本心是什麼?本心就是這種警覺度,只有這種警覺的度,才能保持本心,除此之外,別無他法。

就如一個警察卧底到了毒販的集團,他的每時每刻都需要保持警覺,連睡覺也需要,只有保持這種警覺,他才能夠生存。同樣的,想要保持初心,就需要你保持著一種警覺,修正自己的警覺。
你有多想保持本心,就會升起多少的警覺度。

愛是什麼?
愛是包容,愛是理解,愛是體諒。
如何在行為層去踐行愛?建議你們看一下 @頓了的回答,非常的透徹。
多一些責任和包容,少一些佔有和慾望,就是給對方最好的愛。


世間安得雙全法,不負如來不負卿


按照首愣嚴經的開示,純情即墜,純想即飛,這是世間的現象和規律。

金剛經上說,無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作者相,受者相等諸相,過去現在未來三際脫空無時間相,樓主想以何相在何時去修行修心,愛情,生活,事業,家庭呢?


如果談心量,十方盡虛空遍法界皆是妙明心中物,十方諸佛皆是汝化身啊。


修行首講發心,同樣的事相,不同的發心,所帶來的功德肯定不同。

樓主談的都是事相,恰恰忘記了談最重要的發心問題。

發無上正等正覺之心,是我們得成大道的根基,以此檢查自己的發心,問題的答案,樓主能自己體會明白的。


善男子。菩薩摩訶薩具足十法心意廣大。何者為十。

一者 我當修行一切諸波羅蜜故發增廣心。

二者 我當成熟一切佛法故發增廣心。

三者 我當教化一切眾生故發增廣心。

四者 我當坐於道場。得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成等覺已當轉法輪。若梵若天一切世間所不能轉故發增廣心。

五者 我當利益一切眾生。於無量無邊世界發增廣心。

六者 我當造作智慧舟航。度諸眾生於生死海發增廣心。

七者 一切眾生無救無護無歸依處。無有親識能度脫者。我當為其作親屬故發增廣心。

八者 我當顯現諸佛威神作師子吼。遊戲諸佛神通道力。亦當視顧摩訶那伽發增廣心。

九者 我當不共一切世間若天若人。無比無等故發增廣心。

十者 以佛正法。我當教化一切眾生。非陋行故。非苦行故。非下劣行故。發增廣心。

善男子。菩薩摩訶薩具是十法發增廣心。


謝謝邀請。

佛性意為眾生覺悟之本性,每個生命都有如陽光一般突破自我有限內心世界的覺悟能力。戀愛與修行調心並不矛盾,但前提是要會修心。
佛教的基本概念之一為「無我」,並不是完全否定自我的存在,也說明了「自我」意識是在動態變化中的狀態,而正是因為可變的,所以我們有機會來通過調整內心而完善人格改變命運,包括感情上的問題。
(如何理解空不是無,空是一種存在? http://www.zhihu.com/question/21816046/answer/92750985)

戀愛不過是人生中的一小部分課題,而所有人生中的課題都是建立在自心的狀態上而完成的,所以我們要通過觀察自己的內心、認識到自我狹隘的執著然後通過修法突破之,打破了自我由某些經歷、教育形成的堅固的觀念壁壘,才能打開內心,不去用自我的標準去要求世界與他人,才會少很多矛盾衝突,才能從根本上接納、尊重、包容外界他人,這時才有真正去愛的心態基礎。

對於我個人的經歷中,伴侶和戀愛關係對我的修行都是起到了正面的作用,通過一次次的事件讓我面對內心的不足與情緒,面對自己對伴侶不能體諒關心、用自我的意志去壓迫對方的缺陷,通過修法不斷化解自己的偏執、負面情緒、自我中心,不斷意識到自己心理、情感、人格上的缺失,然後通過填補內心的漏洞而不斷完善人格。

而真正的修行中的行者,是在開悟導師、禪修環境、傳承法脈、發菩提心的僧團以及自己矢志不渝的毅力,這些組合下,才能有正法可修。

所以,我本人沒有資格傳修心法門,而且修行也並非一蹴而就的過程,只能淺顯表達一下自我修養的路徑:面對自我→認識內心→突破狹隘偏執→化解自我情緒→儘力從內心做到平等、尊重、包容,心態穩定,心理寬鬆平和了,不僅戀愛不是問題,自己的人生問題也不那麼可怕且困擾。

感情不平順、人生不平順都不是關鍵,關鍵在於自己的內心平順柔韌寬廣深邃、人格圓滿完整健康,其他的外界的風浪都是小事。

補充閱讀,和題主問題有所關聯,希望對有所助益:
如何維護長期的戀愛關係? http://www.zhihu.com/question/20057894/answer/92993419
為什麼在中國,很多人靠著不道德甚至違法的方式也能很成功? http://www.zhihu.com/question/40293994/answer/91895681
為什麼喜歡心理學、哲學的人往往在境界上顯得很深邃,在生活當中顯得很幼稚? http://www.zhihu.com/question/30196004/answer/92692264


你的問題很複雜,有好幾個問題在裡面。
第一個,如何在戀愛中修行修行?答,時刻保持覺知,知道自己在幹什麼,不會沉迷在戀愛美好的感覺里失去自我。
第二個佛學如何在其中體現?答同第一個問題,戀愛是很影響修行的,因為戀愛中的愛恨情仇力度太大,我們很難控制自己。第三個如何保持自我不是本心?答同第一問 保持覺知,知道自己憂愁喜樂,不會被情緒牽著走,既然是修行之人,當然應該時刻提醒自己保持正念,何為正念,正念是一個概念集合,需要你有點佛學根底,比如覺知,觀照,無常,空,這些都是和正念相關的東西。綜上,利用戀愛修行,難度係數五顆星,很難保持自我不迷失,除非你有很深的定力,定力是指那種隨時隨地能入定的定力,而非意志力。當然了,如果你有了上述的定力,你是不會覺得戀愛對你有吸引力的。就好比狗見屎了很開心,而人見了只會覺得噁心。這個例子很誇張,但是就是這麼回事,戀愛對於真正有定力的人,是沒有什麼吸引力的。最後,再說一句廢話,沒有定力的如何辦?既要修行又要體驗戀愛的人怎麼辦?還是第一問,時刻保持觀照覺知正念,總會有進步的,不過這個過程會相當令人崩潰,因為腦子裡兩種不同的思想會猛烈碰撞,直到平衡。


1,一句話模式:藉助對方讓自己成為更好的自己---考據:萬般帶不去,唯有業隨身
2.藉助帶不去的讓帶的去的變得更好
3.除了成長,生命一無所有


看了《我們真的愛過嗎》——宗薩欽哲仁波切。我對文中的內容深表認同,自認自己能做到一半以上。同時補上一些自己的體悟。
夫妻兩人能走到一起,通常都有一個好的開端,但真的能經歷長時間的考驗,都需要有一定的升華。
我和妻女相處的過程中,感覺愛有下面三個歷程:
一、愛是忍耐
二、愛是包容
三、愛是付出不求回報
仔細思考,分別是我們自身不斷成長的結果。
是一個因為「我」足夠強大而引發的一個「無我」的思維模式。
進入了「無我」的狀態的人是幸福的,是接近佛的境界

對於一個人來說,最重要的是心景,這一點是佛教里反覆錘鍊的部分。再次一些是不斷打磨的內容,如信仰,閱歷,經驗,習慣,再外在一些術方面的技能,知識等,再外在一些是物質層面如金錢,權力,關係。
這些加在一起就表示我們一個人的綜合能力,值越高表示「我」越強大
這個「我」越強大,對家人或朋友越能做到更高層次,忍耐=》包容=》付出不求回報。從而進入「無我」的思維模式。
同理,基於自我的原因,對方越弱小,你越容易做到付出不求回報。

對孩子我絕大多數時候都能做到以上三點,
對老婆,絕大多數能做到一,一大半時間能做到包容,少數時候能做到付出不求回報。
細想原因主要是因為一些瑣事的爭執引發了自我傷害。
自我尋求保護的時候,就進入了一個和「無我」相以立的模式。


以上這段話來自我爸,我提取出來的觀點有
1,在愛情里保持覺知,時時觀照,不被沖昏頭腦。
2,一切都會壞死,知道了愛情易碎的真相以後,就更加能好好體驗當下不逃避。
因為無常,反正沒有什麼東西是不會死去的,所以就不會生出想要緊緊抓住的執念而生出抓不住的痛苦來。
不去抓住,不去貪著,不去想著[以後也像現在這樣多好啊],就是愛情的真諦。
享受每一刻吧,不要因為對明天即將吃糠咽菜的擔憂,就連今天的糖都不想吃了。

我曾經很容易[為愛痴狂]……
然後逐漸為了自我保護防止陷入不可自拔的境地,有意識地隔絕掉所謂愛情,覺得既然沒有未來拿就連遇見都最好不要有。
從來沒和我爸講過感情問題,可他就是能一針見血一語中的。

——————————————

宗薩欽哲仁波切教我[像愛眾生一樣愛對方]

可能非佛教徒覺得很搞笑——你肯定愛你男朋友比愛陌生人多吧,比愛一棵草一條魚多吧。

然而我發現因為一直循序漸進有意識地在增長自己的悲心。[我說的都是不究竟的話,事實上也不存在悲心增長這件事情]我對陌生人,小草,小魚的愛竟然更偏向於發自內心的不求回報的。
反而對於男朋友……我是有要求回報地在愛他。

想要獨佔他,要他對我溫柔,OMG他情人節不送我東西真失禮我都送他了耶,他怎麼可以那樣說話噢我都從來不忍心說重話傷他的.etc

這很奇怪誒。

作為一個佛教徒,理想的愛應該是法愛。我願意為你付出一切,不要求你看我一眼。
你好,我就怡然自得。付出也不覺得是在付出,因為沒有[我],你不需要對[我]好。


推薦閱讀:

如今社會,關係到底有多重要?有例子嗎?
如果你有社交恐懼症,你會強迫自己去和別人交流嗎?
特別不喜歡家裡的老人怎麼辦?
男生性格內向,靦腆還倔強怎麼辦?
既然大家都這麼孤獨為什麼不能相互陪伴呢?

TAG:心理學 | 情感 | 佛教 | 人際交往 | 愛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