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自私?
到底什麼才是真正的自私?假設A說B是自私的人,但是也許A的這個結論本身就是一種自私的行為啊!到底什麼才是真正的自私?
這麼說吧,「自我」的人不在乎你說什麼,不在乎你是不是和他一樣,一般來說他們很少關心他人對自己提出的改進意見,不過同樣的,他們也不會對他人提出過多要求;「自私」的人極其討厭別人否認自己或與自己不同,他首先希望大家都和他欣賞和討厭同樣的東西(通常都是雞毛蒜皮的東西),然後希望自己在這樣一群「同好」中擁有極高的名望,站在相對更高的一個位置。
之後在這麼一個位置上,他就會只享受他人的給予而不付出,為了自己的快樂能夠去毀掉他人的快樂,從而變成廣義上的「自私」。
我口說無憑,題主可以去觀察身邊自私的人是否有以下兩個特點:
1.厭惡別人對自己進行指導或在否定自己的觀點後對自己闡釋另一觀點(無論對錯)。
2.常放大或強調自己對別人的給予和幫助,同時習慣性忽視或小看別人對自己的給予和幫助。
-----------------------------------------------
下面我貼上在下面的聊天中我的一句回答。衷心希望各位能理解,莫摳字眼:
「儘管話這麼說,但是一定不要上綱上線,過於重視這種審視人的訪法。人非聖賢,過錯和小心思是人人都有的。上述的思辨法是神格化的解釋,只針對問題而不針對人。我只能負責回答,沒辦法令你真正明白。如果你想要進一步思考,請查閱「社會交換理論」以及哈貝馬斯的「交往行為理論」。」
自己生存,也讓別的動物生存,這就是善。只考慮自己生存不考慮別人生存,這就是惡。——季羨林
當中的「惡」可以理解為自私。
我認為,能為國家、為人民、為他人著想而遏制自己的本性的,就是有道德的人。能夠百分之六十為他人著想,百分之四十為自己著想,他就是一個及格的好人。為他人著想的百分比越高越好,道德水平越高。百分之百,所謂「毫不利己,專門利人」的人是絕無僅有。——季羨林
按自己希望的方式生活不叫自私,要求別人按照自己希望的方式生活才叫自私。
潛意識裡希望別人能時刻主動無償施予自己而不得,又反過來指責別人自私的人,視為自私。
比如,你家那麼有錢,給我一點你又窮不到哪去,幹嘛不給我呀,你太自私了。
要求別人對自己無私
你的邏輯沒有問題,理論上人都是自私的,並不存在純粹的利它行為,追根溯源地話大部分利他行為都是道德表演和潛在交換契約以及自我保護…
指責他人自私根本就是一個虛偽命題,因為人人生而自私,自私是寫在生物基因里的東西。
那麼,當我們指責或被指責自私時,實際上是在表達什麼呢?
其實是在表達你的自私侵犯到了我的自私。
那說起這些是不是說整個人類社會都建立虛偽的道德上呢?然後只剩下鋪天蓋地的真實惡意以及交易呢?
我認為首先我們錯誤地理解了道德或者一系列其它相關的美德,因為它們本身其實是一種契約,一種合同。
能力有限只能展開部分。
總結:人人都是自私的,要坦率的接受這個事實,自私的自己,自私的人類。不要爭辯更不要解釋躲避,當我們面對自己的時候。
那麼我們怎麼去協調自私呢?
只要記住一點,千萬別無差別發射自私廣域炮!
你一發炮,就表示撕毀那個契約打破一種和諧局面。
你千萬要想清楚啊!!!
其實在資源足夠的情況下,無差別無私才最划算。
和所有人簽訂一種契約建立一種局面。
無私才是最英明的自私(還是在資源足夠的情況下)
解釋地有點走心啊…隨便看看,這些只是我的想法。
以上。非專業人士,曾經簡單思考過,下面僅供看看,因為都在玩概念。
先給結(fei)論(hua):A說B自私,B不一定自私,A也不一定。
先來看看「自私」在維基上的定義:「自私是一個人把自己的考慮或利益置於別人的利益之上」
依據定義,思考三個問題:- 誰來定義一個人自私?
- 他的定義客觀、準確嗎?
- 他為什麼會去定義一個人自私?
所有人都可以定義一個人自私,但沒有人能夠客觀準確地定義一個人自私,因為開始定義的時候已經完全主觀了,然後為了說服自己,會去尋找一系列對他不利的證據。
我們定義一個人自私時,只有一個原因:自己的利益已/將受到損害。
自己的利益被損害從而說對方自私這應該很好理解,但有時候對方沒有對我造成損害,例如范跑跑,我也仍然會覺得他自私,很多人也這樣,上面的理論就說不通了吧。
因為他已經違背了你的三觀,特別損害你的道德觀,同時如果當大多數人都持「自私」觀念時,如果你不追隨,那麼你的利益將會受到損害,被抨擊,社會地位下降等等。
在與他人的交流中,面對不同觀點,我們常常擦槍走火,到後面往往就會上升到道德倫理層面討論,甚至會主觀認為對方沒有道德。這大體也是因為利益衝突。
「利益」其實是一個很泛的概念,但我們常常狹隘地認為他僅僅指金錢、名譽、權力等,而忽略了心理層面的利益。再加上道德層面的約束,我們往往不會承認自己時時刻刻都在追求利益,因為這有貶義的味道。
父母讓孩子努力學習,往往都會說服自己說服孩子「這都是為了你好,我從來都只有付出沒有回報哦」,從不願意承認自己會因為孩子成績好而有面子,孩子成績不好時也不會想到是「自己沒面子」驅動著他們打罵孩子。
兩大公眾人物意見不一時,網友往往分成兩派,明明隔著一個屏幕卻感同身受,開始對噴。為什麼?明明不關網友的事情啊!這個時候從第三方——牆頭草角度看,你就懂了。
這個時候扯另外一個概念「自利」大概就懂了,大家都不會覺得這是個貶義詞,所以都願意且能夠接受別人說自己自利,但搭上「自私」就不行了,因為「自私」損害了自己的利益,否認了自我認知,降低了自己的身份。如果存在平行世界,而「自私」和「自利」的概念又剛好反轉,那麼我們大概也樂意接受「自私」這個詞吧。
所以,「自私」是一個極其主觀的東西,從來沒有客觀過。你覺得A和B都自私也是可以的,但太抽象了,根本不知道你和他們兩有什麼利益關聯。
PS. 個人觀點,如果想要理解關乎道德的問題,最好先把自己的道德觀放下,承認自己一切齷蹉邪惡的思想,即便是一瞬間的念頭。滿足「自我」一般被別人叫做自私自利
滿足「超我」一般被別人稱為無私貢獻
滿足「本我」一般被別人稱為無欲無求
其實這三者滿足的是同一個「我」,都是自私。
按弗洛伊德的人格分析法,這三者能夠平衡,才是一個健全的人格。極端自私的人,也是一個極端利他的人,最高級的義會有對應最高級的利,最高級的利也是最高級的義,在孟子之前這兩者是辯證統一的。
但,按孟子的說法,義是滿足「超我」,利是滿足「自我」,很多時候不可兼得。
按孟子的老師的說法,義的最高境界也是對自己最大的利。這個表述更接近科學,而孟子將義利從統一轉換為對立矛盾,更容易忽悠一般大眾,因為一般大眾根本搞不清楚自己的訴求是受自己的「超我」還是「自我」所影響,而且不具備完善健全的人格導致兩者也無法調和。那些表現出來是自私的人,大概是不太會隱藏自己的目的。
以前遇到過感覺上很為大家幹事的人,最終目的確實為了自己的利益。不得不說,很高手。佩服。
在我看來,不自私是不可能。
況且不自私,不為自己或者家人或者朋友圖點什麼,這哪有什麼人生追求?
2013,09,02
。。。。。。。。。。。。。。。。。。。。。。。分割線。。。。
這是兩年前的答覆了,現在過了兩年,回想起來,那時候會這麼寫,是因為生活中遇到不如意的事情,因為朋友自顧及自己的利益,而傷害了我,而當時以為旁邊都朋友都看不出來,才會覺得很生氣,後來朋友們聊起這個朋友,其實很多事情大家都是看在眼裡,只是都不說。
關於自私的話題,我覺得自私沒什麼不對的。你要先顧及自己,才能考慮更多的其他人,一些一味顧著別人的人,最後還是會傷害自己的。
對於大家說的,因為自私而傷害別人,的確不對,但是其中這也是一個取捨問題,那位朋友因為自己的利益傷害了我,可能在她心中,她所想要的東西比我這友誼重要。
對於評論說,自私和自利的觀念,是很對的,以前沒想過自利這個詞,我混淆了。
回頭看看自己的回答,心態也很不同了,就是因為境遇不同了。
祝大家一切順利。
2015,12,16
我來回答您 ,答案純理性,略枯燥, 不抖機靈
首先,要給自私二字定性,多數時候,這是個貶義詞, 為什麼呢? 因為它違背道德。 那麼什麼是道德?
道德本質上是集體利益最大化的行為規範。
希望您重點理解一下這句話
在一個集體中 每個人都無私,也就是都不自私。那麼集體利益最大,每個人分到的利益也最大。
但如果在一個大家都無私的集體中,自私的那個人獲得的利益更大。而且見效快,費力少。
人本身的天性,我們稱為本我 ,也就是本來的我,原始的我。會具備一些屬性 ,這些屬性是天然的 ,比如,人性本我里的攀比性。 即是人類進步的源泉,也是人類痛苦的深淵。 如果留心觀察,你會發現小孩子從小到大的成長几乎就是人類的進步史。 當你小的時候看到別人學習好,你要奮發圖強時,是攀比性有益的一面在發揮作用 ,家長會鼓勵你有志氣。但如果你看到別人比你強,你開始嫉妒他,甚至背地裡使壞來平息怒火時。你父母會指責你告訴你這是錯的, 而這個錯, 就是你自己超我的形成,就是道德的形成。
如果這個能理解 ,那麼自私同理。
自私其實就是人性本我中為自己逐利一面的惡的暴露,不道德的暴露, 不符合集體利益最大化原則的暴露
上面說的是大概念。 按照您說的, 其實你倆都在自私,因為你倆都在侵犯別人的利益為自己逐利,都企圖把錯誤從自己身上推給別人 。 那麼到底是誰錯呢? 如果你是個聰明人,你就不會糾結這個了。 因為這就是處事哲學。
微博上看到的:
「自我」和「自私」是存在著明顯的界限的,那就是活得「自我」的人不會在乎他人的「自私」。但不幸的是我看到很多人都把「自私」用在那些活得「自我」的人身上,真是讓人遺憾。
我認為「自私」和「自我」的區別的確是需要智慧才可以看得出來。因為不同情況境遇需要不同的分析。一般來說在達到自己目標的同時,只要不讓愛自己關心自己而且心智健康成熟的人受到傷害就不算自私了。
個人看法,僅供參考。這是一個無解的問題~只能說相對自私!等我慢慢回想起自己的自私,再來補具體事例。
自私就是破壞整體的人,就是這副圖中,拆大船,造各自小船的行為。
1994年的時候,日本的著名作家村上春樹曾來過一回中國,但那一次旅行卻難說給他留下了什麼好印象,那時的中國硬體條件差,地大人多,到處都是髒亂和擁擠,在大綠皮火車上,地上的垃圾隨處可見,車廂內擠得廁所都去不成,小孩就直接尿在地上。若坐在窗邊,你會看到各種各樣的物件嗖嗖往後飛,像啤酒瓶啦、橘子皮啦、痰啦、鼻涕啦無奇不有,人們只要有不想要的,都是滿不在乎隨手往窗外丟,以致後來坐在後面的村上還不幸被異物擊中了眼睛,在當地先後跑了三家醫院才總算治好。
後來下了火車,村上發現街上的情況也大同小異,行人們不分場合地扔煙頭、吐口水、大吼大叫,馬路的交通堵得一塌糊塗。村上問街上的人,為什麼這塊沒有信號燈呢?當時的國人回復他說,「有也沒用,有也沒人遵守」、「當然,如果每個人都好好遵守信號燈,肯定不至於這麼堵」,說得都好像不關己事,全是別人的錯一樣。
到了第一家醫院之後,一個五大三粗的中年女大夫以粗蠻的態度跟他交流了一番(儘管村上並不覺得你提高嗓門跟人嚷嚷就能讓外國人聽懂中國話。即便是現在,我們有很多醫生的態度也同樣如此),隨即很快幫他洗了眼睛,取出了異物,因為醫院裡沒什麼來看病的人,這個過程用時極短,等待時間為零,所有的費用都加起來才3塊錢(40日元左右)。中國給村上及大部分外國人少有的正面印象大概就只有這個了:「反正什麼都壓倒性地便宜」。「那既然這麼便宜,為什麼醫院還這麼空蕩蕩的啊?」村上不解地問,對方用不屑的態度回道,「就這樣啊,中國人都不怎麼上醫院的」。
從那個時代走過來的人都是知道的,我們國家那時就是那個樣子,但當下的中國肯定今非昔比了,如果現在讓村上先生再到20多年前去過的地方逛上一逛,想必他一定會有一種時空錯亂之感,就物質建設這點,中國的勢頭都迅猛得讓人害怕,感覺什麼東西都是一夜之間憑空冒出、拔地而起,很多人昨天還在為吃穿而愁,到了今天就開始奢靡浪費、炫耀攀比了。不過平心而論,固然我們的人均GDP已經趕上了世界先進國家,但比起我們的精神建設,你會發現我們的精神文明卻並沒有跟上我們物質文明的發展,現在你走到我們寬敞繁榮的大街上,你仍可看到很多不分場合扔煙頭、吐口水、大吼大叫、抬杠鬥氣的人,即是說我們社會的相當一部分人依舊處在短視的損人利己層次,依舊無法喚醒大國之根的大集體意識,所以他們才會為圖自己的一時之便,使我們的「整體」都顯得野蠻而醜陋,以致許多外國遊客在回國談起中國游的時候,都會不自覺說起對你們「整體」的印象,而這個「整體」它就是「中國」的代表,不管你個人怎麼樣,是好是壞,包括你的父母、朋友、愛人和孩子,你們都要被「外人」不由分說地劃分到「整體」這一大類中。
記得前不久網上還熱轉過一條很有典型性的微博,說是有個小遊客看到別的旅遊團那邊擺著一大堆飲料,結果孩子跑過去,拿起一瓶就要拆,這個團的導遊看到後,馬上制止孩子,並耐心告訴他,我們這都是有數的,不能隨便亂拿,你們團的飲料在那邊。這話說完,旁邊的孩子媽又馬上跟了一句,不就一瓶破飲料么,我們換一瓶怎麼了?態度惡劣至極,全然是站在自以為的道德高處呵斥別人小氣。此外這個導遊還報了一個更為普遍的中國遊客喜歡把觀光地的一草一木隨意帶回去當紀念品的小習慣,有些地方因為遊客來得很多,遊客每個人拿點什麼,如此積少成多,「滴水穿石」,那裡的生態環境很快就被破壞了,為此當地就明文規定,這裡的一沙一石都不準帶走,但是那天有個國人女遊客就在外國某島當著一群老外的面跟自己的導遊吵了起來,這個人還是跟先頭那位母親一樣,帶著傲慢鄙夷的態度,自覺有理地指責別人小氣,說「我就帶瓶沙子又怎麼了」。
所以看罷這些人,我慢慢便領悟到,人,自尊的反面永遠是自卑,一個人,只有當他擁有足夠的自尊,他才有足夠的能力聽取正確的意見。像這個例子中,你面對一個過度自卑的人,你過去跟他說話,點出對方的不好,建議他改正,你為的是解決問題,而他跟你說話,則是為了保住面子。這兩者最根本的區別就是,解決問題的講道理,而保面子的不講道理。
為什麼我們說這種有一點文化,但卻缺乏整體意識和最基本的是非分辨力的人,那還不如讓他一點文化也沒有?就因為他們會亂用學來的這些文化。這些文化在他們腦里並沒有得到真正的融會貫通,他們並不知這些文化中蘊含的道理精髓,所以如此來,這就像你給了流氓權力和槍支一樣,他們會把這些當做正義正當的擋箭牌,用歪曲的理解,肆意跟人撒野耍賴,誹謗誣衊,而且每次都會高挺胸膛,義憤填膺。
從前我有個認識的低人總愛跟人講「存在即合理」,有一次他忽然以做學問般的嚴肅跟我談起那些奸商、地溝油、偽劣產品存在的合理性,而且一說起來就滔滔不絕,把每一個「黑點」都說得無比「正當」,在這個過程里,我曾有好幾次試圖轉換話題,但最後卻都被他生硬牽強地生拉回來。當時我正在搭他的車,躲又躲不開,只好聽他強行「授課」。不過隨著話語漸多,他也很快暴露了自己持這種觀點的本因:他跟我講道,這些奸商劣品之所以存在,是因為好多人喜歡貪小便宜,如果社會上人人都能像我這樣開奧迪、辦酒會、一年去個七八回海邊,住海景別墅,你覺得那些東西還能存在么?我想了想,然後說「不能」。但我想的東西並不是這件事,而是某年他花一萬多在中關村攢了台市值不會超過6000元台式電腦的事,所以我只好贊同,因為我沒有選擇的餘地。
記得早年的時候,有個更低劣的人也跟我講過一件他歪用道理的事迹,說是有一回有個同事在背後「陰」了他一下,但這種「陰」,其實只是因為他本職工作沒做好,同事跟領導反映了情況,以致讓領導批評了他一句,結果就因為這一點,他便趁中午沒人,偷偷往人保溫杯里尿了滿滿一缸子。對方講完,我無奈問他,閣下這是何苦?他朝我得意笑道,這叫你媽「以牙還牙」。
在日常生活里,我還發現我們有相當多的人特別愛提「物質基礎決定上層建築」,但是如果你仔細觀察的話,你會發現常說這句話的,大部分都不是缺乏物質基礎的人,而是物質欲、攀比欲極高的俗人。這些人有了穩定的物質基礎,卻往往仍在追求「基礎」,並且還氣勢懾人地立下目標要永遠追求下去、攀比下去,彷彿這「物質基礎」便是他個人價值的終極體現,他要不遺餘力地把有限的生命全部投入到無限的創造「物質基礎」中去。
遇到事情講道理、講道德,總是文明進步的體現,只要是文明進步的行為,它都是利於社會、利於整體的,但我們說這些人所做的事,很多時候只是看上去在講道理、為整體,而實質上卻是最違道德、最毀整體的大無賴勾當。
說起常見和典型,在這裡不得不講一個從前韓寒遇到過的人。九幾年的時候,韓寒經常坐這個人的車一起出去,那時路上的「特權車」很多,而這人每每看到這些車在街上大耍特權、橫衝直撞,他都要不加掩飾對他們大加批判,義正辭嚴。後來沒過多久,這人也弄了一輛在汽配城改裝過的山寨「特權車」,有了這張「老虎皮」,他很快也開始在街頭威風八面地橫衝直撞。有時在路上見到其他「特權車」,他還要唾沫橫飛地評論一番,說這個車哪裡做得太假,那個車哪裡改得不像,一看就是某某汽配城多少錢的貨。隨著這種沒人敢管的日子不斷累積,他的膽子越來越壯,後來不僅拿著擴音器對路上的車輛吆五喝六,甚而還威嚇交警,讓交警協助他(幫忙截停對向的車),完成了一次「在長安街上如何調頭」的荒唐表演。
這樣的荒唐表演在今天雖然已消聲滅跡,但這類荒唐的「偽境界者」卻依然不計其數。如果你仔細觀察我們身邊那些動輒批官員、批豪紳的人,你會發現這些人心懷的那種氣憤,其實並不是社會關懷和社會批判的大境界之愛的義憤,而僅僅是「為什麼你丫有,我沒有」、「為什麼你這傻×能耍物質戾氣,耍特權威風,而老子不能耍」的那種內心狹隘不平衡的嫉恨。
偽境界者總是遭人所不齒的,但生活中更令人不齒的,我認為還是那種偽境界者中的小人。小人,總是要度君子之腹的,而這種人的情況就是這樣的,一個是他自己沒有整體意識,而再一個也是他不想承認這世上有高境界的人,所以這種人每每看到有誰對社會表露出關懷或批判,他們都要帶著一肚子無名火,不加分辨地攻擊質疑別人。比如網上有人呼籲網路文明,這些人就要氣急敗壞跳著腳問,難道你就是神仙,就是聖人,就一句髒話不說么!?你批判教育制度,他們就問,你當過老師么!?你沒當過老師你放這麼多屁幹嘛!?你談政界的貪污腐敗,他們就說,你不貪你去當啊,既然你那麼偉大,你怎麼當不上官兒啊!?
所以說這種人沒有整體精神,一個最大的原因還是思想根處的愚昧、自卑和狹隘。他們因為愚昧,很多別人都懂的道理,他們想不明白,別人都看得到的東西,他們看不到;因為自卑,因為總是心裡發虛,害怕別人看不起自己,所以每每在網上看到什麼批判揭示的文章,他們都覺得自己被不幸言中,故而才氣急敗壞,惱羞成怒;因為狹隘,他們總是急烈易怒,無以克制,很容易就把什麼東西想成是壞的、毒的、醜惡的,加之愚昧在其中的影響,使他們想不清、看不透,為此他們很容易煩躁、抱怨、不快樂,很容易就會去鑽「這個世界根本沒法要」的消極牛角尖。
中國式的自私,源於人們意識深處的狹隘思想,源於人們在內心四周建起牆壁,各自為戰,通過犧牲大家,來完成小家的「小」思維,「小」觀念,而照常理而言,打開這種觀念和思維的鑰匙必定是通過讀書來加深感悟,然後從量變到質變,讓人們的思維真正發生轉變,真正意識到注重整體,從我做起的重要和好處,但是在這個國人平均年閱讀量不到5本書(包括漫畫、雜誌、網路電子書等)的時代,「讀書」如今必須要轉變形式,我們的媒體和社會教育也必須要針對這點發揮更大的作用,需要用更大的力度來共同創建揚善貶惡的社會氣氛,讓人們真正明白,一個人沒有道德,他是要被人打骨子裡瞧不起的,一個沒有整體意識的自私者,他是要被整體排斥嫌惡的。
放眼留意下我們旁邊的日本,如果你仔細觀察日本社會,你會發現他們很多人的文化素質其實並不很高,但是這些文化不高的人卻都能自覺自愿地遵守「不要給別人添麻煩」這種不成文的社會公約。這種能力,我認為他們並不是從書中學來的,而就是一種「社會教育」的成果。所以一直以來我都相信「氛圍」的力量,這種力量在我們社會必定也是有效適用的,現在我們很多人不就因為害怕被人嫌棄沒錢而拚命找活工作撈票子么?因此人們也可以秉持這種理念,堅決從自己做起,從跟自己相似的朋友做起,然後再慢慢以自己這個小眾群體為根據地,逐步影響更多人,喚醒更多人的整體意識,相信只要我們的龐大社會能越來越多誕生這種小眾群體,而小群體再不斷地延展擴張,連接成更大的群體,那麼長此以往,我們精神文明的發展總會跟上物質文明的步伐,我們這塊總被人習慣性打上「低素質」、「人傻錢多」主觀標籤的中華大地,也總會成長為令人敬畏的崛起大國。——阿馨
http://blog.sina.com.cn/shinring (二維碼自動識別)
廣義的自私行為指所有維護自身利益的行為。
狹義的自私行為指為了維護自身利益不惜損害他人合法利益的行為。這是一直受到批判的行為。我想用一個故事來講述【自私】。
就在兩天前前,我的妹妹Zoe和她的女友Nancy約好一起去學吉他,兩人走訪了幾家琴行後,Nancy表示出自己希望在琴行選一把吉他。Zoe則告訴她,我已經找好了老師,並且老師自己也開了一家琴行,我要在那裡選。
Nancy猶豫後表示了贊同,同時聽聞琴行里有教學課程後,便有些心動。於是Nancy向Zoe諮詢那位老師的價格,比琴行里貴了一倍。
Zoe用了幾個理由將Nancy打消了這個念頭,然後兩人定好了時間,聯繫好了老師。
就在昨天,Nancy卻突然告訴Zoe,自己並不確定要和Zoe一起學吉他了。
Zoe感到非常憤怒,當場就和Nancy鬧翻了。她連夜打電話給我,控訴Nancy是如何的自私,居然不顧她的感受就這樣輕描淡寫的放棄了,兩個人一切都計劃好了,這個時候提出不確定簡直非常的可惡。
我問Zoe,Nancy為什麼不確定和你一起學?
Zoe口齒伶俐的告訴我,是她們的另一位好朋友Su。
我也認識Su,Su很早以前就開始計劃自己要學電吉他,她幾乎給身邊每一個人都講述了自己準備學電吉他的事,而當Nancy去找Su諮詢一些事的時候,Su以過來人的角度建議了一些並不靠譜的提議,例如她們可以自己拿著錢去選琴,哪把比較好看就選哪把,不用聽老師的。還有就是在琴行里學吉他很方便,又便宜,在琴行里學多好。
在最後,Su放下了一顆重磅炸彈,她說自己放棄了電吉他準備學木吉他,問Nancy願不願意和自己一起學。
Nancy當機立斷,投奔了Su的懷抱。
於是Zoe在我耳邊咬牙切齒的念叨,Su也不是什麼好人,她決定學了那麼久的東西就放棄現在去學木吉他肯定也學不成。
我草草安慰了兩句就放下了電話。
在這個故事裡,我們可以解剖一下每個人性格中隱藏的自私。
先說Zoe,從故事裡看來,她是一個非常有主見的人,在計劃事件上,她非常凌厲果斷,她事先也查閱了非常多的資料,對於學吉他這件事來言,她已經做好了一切準備,【不希望有人來打亂她的計劃】。
Zoe的自私面出現了。
Nancy要來和Zoe一起學吉他,這本身就讓Zoe很不高興,於是只好重新聯繫人,說話價錢,談好時間,而現在Nancy突然毀約,一切事項又得去重新解釋,這點讓Zoe覺得十分惱火。
當然,我們可以看到,在更多的事情上,Zoe都決定了Nancy的選項,她【希望Nancy永遠符合她的決定】。
再說Nancy,她和Zoe相反,非常沒有主見,幾乎是Zoe說什麼她就做什麼。
所以,這根本不奇怪為什麼Nancy會在Su的建議下又反悔了,【她根本不清楚自己想要做什麼,只是靠別人來判斷。她只會跟著一個人的步伐走,誰說的話更動人,她便會立馬換人】。
在以後的生涯中,我們可以看出,Nancy也許今天聽了Su的話,明天可能就會聽Linda的話,後天就可能會去聽Amy的話。。。。
【毫無意識的去打擊別人以此來鋪墊自己的路】。
Su不太好說。但憑一些細節我們可以看出,Su是一個叛逆心很重的女孩,同時,【她好奇心與求知慾旺盛,不甘寂寞,但做事馬馬虎虎】
她在聽說兩人要學吉他的事後,非常熱情的為Nancy建議,當然,她也不知道自己說的是否屬實正確,只是靠自己的一些意見來判斷事實,在清楚Nancy的心事後,Su也被自己說動了,她立馬改變了風向,覺得學木吉他也不錯。
【她未必清楚自己的路,就開始建議別人】,Su在這場鬧劇中扮演的角色可不輕,她在對Zoe進行打擊,Nancy進行誘惑之後,也給自己留了後手。
我問Zoe,你和Su關係如何,Zoe回答我她們關係非常好。
我啞然無語。
這三個女孩可以代表三種最主流的【自私】。
第一種是【獨裁者】
這一種以自我為中心,強硬的要求別人和自己意見一致,如果得不到期望的結果,便會把責任推在別人的身上。
第二種是【寄生蟲】
這一種毫無自己的意見,但在我眼裡也屬於自私,他們不顧他人的意見,蠶食著別人的東西,轉而盜之。他們不會在意別人,只是想自己最終能有這個結果就可以了,無謂過程。
第三種是【演講人】
這一種的意見模糊,對事情模稜兩可,卻喜歡煽動別人做事,盼望毫無付出便收穫的好事發生,但同時,他們也給自己了一條退路,如果不成功,他們還是可以一切照常。別人嘛,就不管他們的事了。
以上。
附。我沒有學過心理學,上面也是我個人的愚見,如果覺得不對可以與我理論,知乎是一個交流的平台,謝謝。
典型的表現是損人利己。
以上來自維基百科
所以如果這麼看的話
若B只是「自利」,並未達到「不顧他人死活」的程度,而A對B的評價則會給B以深遠的影響但A是在 什麼情況下 都不會 考慮 這些的,
那麼B的自私要看他在自利過程中有沒有顧及他人的成分,而A則更容易被判定為「自私」了,因為他只是說出一個「看似如此」的結果而並未想過「近義混淆」的可能性或者進行過「換位思考」來思考「B為何要這麼做」,進而能給出切中要點的論斷而不是僅僅憑「感覺」來斷定並以這樣的斷定來影響他人。
或許當你把具體的情況給A講了以後,他理解了原來還有這種情況,然後說「我當時沒想那麼多」的話,他這樣的「試圖逃避責任」他也能做到像他評判別人那樣評判么?
好吧,他或許又會說「我沒想這麼多」了吧…
…
沒想好做甚!做了卻又說沒想好,意義何在?!想憑此得到原諒?!!!
話說這是在鍛煉逃避責任的內在能力的新手段么??!!!!
「互惠」的基礎是「禮尚往來」。
如果他人只是拒絕給出恩惠體諒便斷言這是自私的話,這才是最不負責任的行為,是不管他人會因為自己的判斷怎樣的行為(這無關你論斷是否具有威信,當然這時候這個肯定越少越好),是把自己的價值觀和利益需求直接套在別人身上然後強行應用的行為,而這恰恰是最自私的。
以德報怨,何以報德?
以直報怨,以德報德。
—— 論語。
所以做一件事,要有擔當。
即便可能會有承擔不了的後果也要早早做好承擔這樣後果的覺悟。
否則,沒覺悟便做了這事,後果沒發生還好。
發生了,又要逃避
雖說沒有覺悟的話想要逃避也是難免,但這無疑就是自私了。
因為「你原本並非沒有做好覺悟的機會」的。如此卻不要當作自私,那些考慮過他人然後做了覺悟的人又該怎樣對待?若是同樣對待豈不是在締造一個誰做覺悟誰傻子的社會關係了么?當兩雙筷子夾到了同一塊紅燒肉,你穩准狠的把肉夾到自己碗里。還吧唧著冒油的嘴說,真香!吃肉是本性,吧唧嘴是自私。
只管自己利益,只考慮自我感受
「反正你留著也沒用」
推薦閱讀:
※不喜歡母親的虛偽,怎麼調整心態?
※怎麼看待國外電影《不忠》男主角的內心鬥爭?
※壓制不了自己的慾望,最後還是做了慾望的奴隸!一些事情做完之後,就會負罪感壓得我喘不過氣,怎麼辦?
※社交網路為什麼會讓人上癮?
※有的人總喜歡跟另一半唱反調,明知道對方不想聽什麼甚至聽了會傷心難受卻非要說。這是一種什麼心態?為什麼他們說自己的確愛著對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