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成熟的父母對你的童年傷害有多大?

這個世界有很多知識體系很多學科,可卻沒有人告訴年輕人如何做好父母,留下你想說的話,願在這裡的每一位年輕的關注者都能在將來成為很棒的爸爸媽媽。


為什麼你不喜歡和我們說話?

我八歲那年,還是九歲,我忘記了。

那是一個清晨,屋外還撒著明媚的陽光。那時候我起床晚,就賴在床上不起來,想繼續享受一下這暖洋洋的感覺。我爸忽然闖進我的房間,冷著聲說:

「起來。」

「怎麼了啊?」我不想起來。

「起來。」

「爸爸,我.....」

「我說起來!!」

我起來了,低著頭被扇了一巴掌後,從他的吼叫聲中我才知道:

我爸教書的教案找不到了。

小時候我很調皮,喜歡到處亂翻東西,倒也在家裡的犄角旮旯裡面找到過不少東西,我爸對我說:「是不是你乾的?」

「不是。」

又是一巴掌。

「在哪裡?」

「不....不......道.....」我的眼淚和鼻涕一起流了出來,擠在因疼痛而扭曲的臉上。

又是一頓暴打。

具體的過程我記不得了,我只知道一陣天旋地轉後,我聽到了我媽一聲撕心裂肺的慘叫。

我奇怪的望著媽媽,又不是你被打,你叫什麼?

可不一會兒,一陣眩暈感襲來,我摸了摸頭。血,粘稠的血,真到和電視上面的那些妖艷賤貨完全不一樣的血。

我媽把我緊緊的抱在在懷裡,抓起面碗向我爸砸去。不知道是力氣的原因還是什麼,面碗在半空中就掉了下來,裡面的湯汁麵條撒了一地,看起來就和電視中的血漬一樣。
後來我爸的教案找到了,但是是怎麼找到的我不知道,我只知道在上課之前他是找到了的。

看來教案都被我可憐到了。

後來我媽問我,你恨不恨爸爸?

我說,不恨。

我媽說,真的嗎?

我沒說話了。

長大以後,我的父母總是和我抱怨說,為什麼我總是不喜歡打電話給他們。那個誰誰誰,一和他爸媽打電話就是一兩個小時。

哦,沒事我先掛了。

後來我回家,我爸總喜歡對著我的那些親戚朋友說,這孩子不喜歡和我們說話,一點也不活潑,總喜歡悶在房間里。

哦。

2.14更新:許久沒上知乎,意外的發現自己的這個答案小小的火了一把。我沒想到居然有這麼多人和我有類似的經歷,同時也很感謝那些鼓勵我的人。誠如知友所說:想想當父母居然不要考試,簡直是太可怕了。


實際上我還有很多類似的經歷,小時候基本都是被打過來的,而能長成現在的我,我簡直也不可思議。我本以為我將是一個膽小怕事、不敢在公共場合說話的人。而現在呢?我父母表達了懺悔,但是依舊說小時候打我打得對。


我承認有時候是該打,但是呢?沒有理由,或者小題大做的還是大多數。很少有父母知道怎麼去教育後代,放到現在也是。其實你們都有一種感覺吧,感覺活成了父母的樣子,希望你們能學著怎麼樣去成為一個好父母。

一個正努力成為好哥哥的答主。


看完大家的答案,小編覺得非常感慨。就像題主說的,如果苦難是一扇隔開美好的窗戶,那麼希望我們這一代在用自己的力量打開這扇窗以後,能讓下一代看見漫天閃爍的星光。

另外,小編在這裡還想補充一種「描述不成熟的父母」的典型現象:在成長過程中更多感受到的不是被父母照顧,而是反過來被要求去照顧自己的父母。


比如小編的一個朋友在談及她與母親的關係時如此描述:

五歲的時候,我就學會了洗衣做飯,打掃房間。媽媽對我期望很大,希望我能代替她完成她年輕時跳芭蕾舞的夢想。

這似乎很像是平時大家所推崇的「懂事的孩子、爸媽的貼心小棉襖。」 但她接著說:

但她就像一個挑剔的、年長的朋友,一味的要我關心她,在意她的感受,滿足她的期待,不然的話她就會表現得很受傷,那時會感覺自己很不孝順。但現在回想起來,我覺得她剝奪了我的童年。

這和所謂的「懂事」其實是不同的,好像你變成了父母的「父母」,變成了父母化的孩子。

什麼是親職化?

親職化(Parentification)是指父母和孩子的角色發生顛倒,父母放棄了他們身為父母原本應該做的事情,並將這種責任轉移到孩子身上。

這樣的父母常常也是自戀的,不允許孩子成長為與自己分離的、獨立的個體,他們期望,或潛意識裡期望孩子應該對自己的幸福負責,而自己不想對孩子負責。

孩子為了滿足父母物理和情感的需求,個人需求被犧牲,放棄了自己對舒適,注意和指導的需求。在這種關係中,孩子被稱為「父母化的孩子」(parental child)。

有些父母,他們小時候的個人需求沒有被滿足,這份缺失也許使得他們想從自己孩子身上獲得彌補。在這種情況下,有一些聰明敏感的孩子就會把自己的身份認同塑造成:

我作為這個家的孩子,我要滿足我父母的需求,這樣做他們可能就會關注我,喜歡我。

親職化關係有哪幾種類型?

親職化可以被分為以下兩種類型:

1.情感型

父母會強迫孩子滿足自己的情感需求,或者其他兄弟姐妹的情感需求,孩子成為了父母的密友。

這種類型的親職化關係是最為破壞性的,因為事實上,孩子根本做不到滿足父母情感和心理上的需求

這種情況最常發生在母親和兒子關係上:

由於各種原因,父親角色在家庭中缺失,母親的情感需求無法得到滿足,她會嘗試從兒子身上得到缺失的情感,兒子就好像是代理的丈夫。

父母會利用無辜的孩子,在情感和心理上虐待孩子,這種關係實際上等同於情感亂倫。

成為「代理配偶」的孩子不得不壓抑自己的需求,無法正常發展缺乏健康的情感聯結。


2. 工具型

指孩子代替父母的角色滿足家庭的物理及工具性需求,例如完成照看其他的弟弟妹妹、做飯等父母需要做的事情。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小大人」。

這與孩子通過家務事和其他任務來學習承擔責任是完全不同的。

兩者的區別在於前者是父母剝奪了孩子的童年,來強迫他成為一個成年照料者。

「窮人孩子早當家」直白地說明了在社會經濟地位較低的家庭中,孩子被迫工具化的情況。

如果父母年齡較輕、酗酒、患有抑鬱或其它尚未治療的身心疾病,這些原因使他們不能履行家長的責任,他們的子女也往往承擔著照顧者的角色。

如何才能知道自己陷入了親職化關係?

對於子女來說,他們往往很難察覺自己是否陷入了親職化關係,因為這種模式已經延續了很長時間,

我們身在其中,早已經習慣

以下是父母化的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很可能會有的經歷,可能幫助你審視一下自己的親子關係:

  • 作為父母的延伸而存在,例如「你要實現媽媽小時候沒有完成的夢想」;
  • 難以與父母交流,感覺永遠都是你在單方面試圖和父母溝通,而他們總是對你的話題不感興趣
  • 常常需要優先滿足父母的期望,理應體察父母的需求和感受,但是難以指望或很少感受過父母對自己的理解;
  • 害怕犯錯或者判斷失誤,因為這會對父母產生不利的影響;
  • 如果父母需要,可能會立刻放下手頭的事滿足父母需求,犧牲自己的生活和時間來照顧父母;

如果看完以上幾條你覺得「是我是我都是我」,那你很可能是一位父母化的孩子。

親職化關係對孩子成年後有怎樣的影響?

1. 情緒敏感

親職化關係最持久、最惱人的影響之一就是子女在成年後的情緒會變得非常敏感。

容易被別人的情緒感染(一般是負面情緒),把這種情緒內化到自己心中,並且沉浸在這種情緒中難以自拔

例如:

? 時刻關注別人,琢磨他們的感受;

? 別人感到痛苦時,你也會覺得不舒服;

? 覺得大部分時候你需要獲得他人的好感和認同;


2. 容易憤怒

父母化的孩子長大後可能會變成非常暴躁的人。

他們與父母之間的關係愛恨交加。

有時他們不太理解自己的憤怒從何而來,但還是會對他人發火,特別是朋友們,男/女朋友,配偶和孩子。

他們可能會有爆炸性的或者被動性的憤怒,尤其當對方恰好提出了與父母類似的期望

因為一旦直面這個問題,過往一些難受的經歷——向父母尋求慰藉卻不可得,情感訴求得不到回應——就會再次襲上心頭,失望、羞恥、自我批判的感覺只會讓他們痛苦加倍。


3. 很難建立依戀聯結

父母化的子女因為從小很少依賴父母,在長大後,會覺得和朋友、配偶,或者自己的孩子建立良好的依戀關係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情,很難承認自己的確有依賴他人的需要。

因此在人際交往中,就會容易讓別人產生錯覺:我是你的朋友,但感覺你其實並不需要我

長此以往,他們似乎成為了人群中的「另類」,並任由其形成交往過程中的惡性循環。

相應的,他們進入婚姻的時間也可能較晚

有孩子化的父母,我該怎麼辦?

首先,你不需要:

? 不要對自己的情況感到內疚。你曾經是只個孩子,這不完全是你的錯誤。

? 不要總是後悔當初:「如果我怎麼做就好了」,關注於當下能夠讓情況好轉的行動。

? 不用對自己偶爾的孩子氣感到抱歉,像是突發的孩子式的想法、感受和反應。


你可以:

1. 嘗試客觀地看待父母

我們首先需要認識到的是,父母也和其他所有人一樣,都有做錯的時候。

客觀地看待父母並不意味著責備或是背叛,更不是不孝的表現。

客觀地看到自己與父母之間的角色顛倒問題,也許是改變的第一步。


2. 重新成為孩子

在生活中找到一些能夠讓自己再次成為孩子的機會、一些能夠成為真正的自己的情境。

也許是突然想盪的鞦韆,莫名想吃的糖,小時候想去卻沒有去過的遊樂場等等。

也許小時候的你沒有選擇只能提前成長,但長大後的你,依然有能力在一些情景中,重新成為孩子。

3. 尋求專業諮詢師的幫助

在一段安全的諮詢關係中,在無條件的積極關注下,與專業的諮詢師工作,探索那些被迫壓抑的感受。

與你真實的內在小孩對話,開始了解、關注、重視自己的感受和需要,療愈過去的創傷。

也許我們很難改變父母,但我們可以改善自己。停止惡性傳遞,不要再讓這種不健康的親子模式有意或無意的發生於你和他人的相處中。

雖然小時候被剝奪當孩子的權利,

但我們仍有機會成為好的大人。

參考資料

尼娜·布朗.(2016).《自私的父母》.北京聯合出版公司

Samuel Lopez De Victoria.(2008).Harming Your Child By Making Him Your Parent. Psych Central.

Nina W. Brown.(2002). Parental Destructive Narcissism. The journal of Illinois Institute for Addiction Recovery.

Paula J. Caplan.(2012).Mother does not become a child just because she needs care. Psychology today.

Nina S. (2010).Unwilling Angels: Charles Dickens, Agnes Wickfield, and the Effects of Parentification." Dickens Blog.

Peg Streep.(2015). 8 Toxic Patterns in Mother-Daughter Relationships. Psychology today

"Parentification Parentified Children".Out of the FOG.

關注我們的公眾號 簡單心理(janelee1231),查看更多有趣的心理學科普文章。

尋求專業的心理諮詢幫助請戳:簡單心理


媽媽因為自己不幸的人生歇斯底里,把所有憤怒發泄給我。
爸爸因為自己不幸的人生漠視家庭,覺得教育子女就是管吃管住。
讓我缺乏安全感,沒有自信。


第一次去男朋友家,回來我哭了。說真的,我第一次旁觀別人的這種家庭(我的朋友們境遇和我差不多,可能是物以類聚吧),原來還有這樣融洽的親子關係,一切那麼自然友好,什麼都能說,不怕被罵,像電視劇里一樣。


現在他們老了,不再動怒,想要和我聯繫親情。但是他們完全忘卻了自己做過的事 。
爸爸媽媽有什麼錯,這麼久了都不原諒,你怎麼那麼不孝順?
六十了,你們還是不成熟。


每次遇到這種問題都心潮起伏,第一次回答,文筆不好,多多見諒(呵呵,一個自卑的人,連在網上回答問題都怕被嫌棄,真......)


昨晚,老公打掃衛生,不小心把暖水壺打碎了。「砰」的一聲,又脆又響。我腦門一熱,抬起右手指著老公就喊:「你怎麼這麼沒用,掃個地還得賠上個水壺!」

老公很詫異:「水壺碎了你怎麼不先看看有沒有燙到我啊?你別學你媽總是動不動就罵你。」

我聽後愣了兩秒,心裡湧進一陣酸楚,伸手抱住老公哭著說:「對不起老公。我心裡突然很難過。」

老公說的話,觸到了我的痛點:小時候,我總是這麼無端被父母罵。

1.

母親是急性子、急脾氣,父親是慢性子、壞脾氣。

兒時的記憶里,多是父母吵架的場景。母親指責父親的懶和自私,一遍遍絮叨;父親聽煩了就很突然的大聲吼,然後兩個人就開始吵。

有一天,吃午飯,小夥伴們來家裡邀我去上學。母親邊吃飯邊數落父親,父親憋屈的啃饅頭,不發一言。母親一直不停地念叨,父親急了,邊吼著「還讓不讓人吃飯」邊拿起饅頭砸向桌子。

事情發生的太快,我還沒反應過來怎麼回事,母親已經從椅子上站起來要去打父親。我趕緊從母親後面抱住她的腰,哥哥則站在父親前面,擋住母親的拳頭。懦弱的父親縮在哥哥身後,一臉小孩子被打時驚慌失措的模樣。

事態平息後,我回頭找一起上學的小夥伴,他們不知何時逃走了。

2.

我和小夥伴玩完回家,經常發現母親躺在床上、或是坐在漆黑的廚房裡,手扶眉頭不說話,偶爾難受的嘆息幾聲。幼年無知的我以為母親生病了,問父親,父親不悅。

到吃飯的時間,父親把飯做好,叫母親吃飯,母親不理。父親沒轍,讓我去叫母親,母親皺著眉頭說不吃。父親只好叫我和哥哥先吃飯。

還有很多次,母親給父親下通牒說要分開吃,就是父親做了飯和哥哥一起吃,母親做好飯和我一起吃。一家人做兩家飯,吃的誰都不開心

3.

還沒上小學時,我有著充沛的精力,在外面瘋玩、在家裡則胡亂翻東西。有一次我從某個犄角旮旯里翻出來一包白色的藥丸,正思考著這是不是父親前幾天買的老鼠藥。母親看見了,生氣地對我說:「你吃了它、你吃了它。」我不知所措,只得討好的笑著把老鼠藥放好。母親真的希望我吃了這包老鼠藥嗎?

我感冒了,咳嗽不止。母親說:「讓你穿衣服你不穿,感冒了才不管你。」我只好把嘴蒙上小心地咳。我分明看到母親眼裡的擔心,可是她說的話讓我十分痛心。

我買了一件20元錢的裙子,很便宜也很好看。母親看不慣它的樣式,對我說:「你買的什麼衣服,裙子上還帶個帽子,穿上能好看嗎?」整整說了我一個夏天,那件裙子我再也沒有穿過,即使我很喜歡它。

4.

多年以後,我大學畢業,去了離家很遠的地方工作。

再回家,看到父母日漸衰老,很是心疼。都說「父母在、不遠遊」,想想覺得應該換個工作,離家近些。可是,我真的不想在家多呆。

第一天,家裡很溫馨,父母對我噓寒問暖。

第二天,他倆起床早,即使壓低了聲音,這吵架也把我從睡夢中驚醒。吃飯的時候,母親抱怨父親的懶和沒本事,要不然能給我找個離家近的工作。飯畢父親去陽台抽根煙,母親又數落父親吸煙成癮,抽了一輩子的煙,花費的煙錢無數,誰誰煙吸得那麼厲害都戒了,父親就戒不了云云。父親小聲嘀咕一番,索性開門去外面抽,並狠狠地關上了門。

晚上吃飯,父親最喜歡看槍戰片電視,重複看幾百遍都不嫌煩。母親指責父親自私,總是自己霸佔電視機,從來沒考慮過她的感受,尤其是打打殺殺的槍戰片,看的人心裡都不好了云云。

每次回家呆幾天,我特別盼望著回去工作,不是我多麼熱愛工作,而是我想儘快逃離他們的吵架生活。母親的強勢和絮叨,父親的軟弱和壞脾氣,像緊箍咒一樣,如影隨形。

5.

父母雖然吵來吵去,卻又很是恩愛。在一起吵了三十多年,卻從沒提過離婚;兩人哪怕分開僅一周的時間,又想的不得了;父親的手機,只存了母親一個人的手機號,只要不在一起,就向母親彙報行程;上一分鐘在吵架,這一分鐘立馬就和好,下一分鐘繼續吵,循環往複。

這是他倆的相處之道,我卻始終融不進去。有時我看他倆吵得厲害,自己正氣的難受,他倆已經和好了,剩下我一個人難受。

結婚後,有了自己的生活,我把苦悶說給老公聽。老公說,他小時候父母也是經常吵架,公公還經常打婆婆;有很多次,大晚上的,老公和他哥哥正睡著覺呢,公公和婆婆就打起來了。年幼的老公總是在熟睡中哭著醒來。

老公開導我說,以前那也是窮,父母輩焦慮如何解決溫飽問題;現在生活條件好了,公公的脾氣變好了,婆婆已是一家之主。

6.

前幾天看了一集《愛情保衛戰》,男女嘉賓和我父母一樣,女的強勢、男的軟弱,兩人在一起三十年,爭吵了三十年。台上的他倆互相指責和抬杠,聲音一陣高過一陣,但依然看得出他倆的感情挺深厚。台下的觀眾和三位愛情導師笑得不能自已。塗磊老師點評說:其實他們特別相愛。生氣是因為在乎,指責是因為妒忌,流眼淚是因為傷心。夫妻就是不管怎麼吵,到頭來誰還是離不開誰,還是一條心的要過下去,這就是夫妻。

是的,他倆確實幸福。面對生活瑣事,吵吵架,但還是要過下去。可是,對孩子們的傷害如何細數的清楚。

7.

其實,父母很愛我,這一點我很清楚。他們的愛是默默的,說不出來,行動上體現的出來。但是,他倆的爭吵、對我無端的責罵像利劍一樣,刺進我心裡,讓我受傷不已。

小時候,我在家總是很乖、很聽話,生怕自己的某些行為引起父母的爭吵,面對他們的爭吵我又不知所措;每天最喜歡做的事情就是幻想,天馬行空,幻想各種美好的事情。

長大後,我自卑,沒有主見,即使身體不舒服了也是忍著,不敢和父母說。高考那一年,我得了神經衰弱,失眠、注意力不集中,經常眩暈。這個我從來沒和父母說過,我怕他們罵我。

大學我在外地上的,第一次遠離了父母。面對五光十色的大學校園生活,我是一個沉默的旁觀者;猶猶豫豫,遇到問題總是會退縮,但又羨慕嫉妒同學們幸福快樂的大學生活。

直至工作後,遇到了我的老公,他彌補了我所缺的溫暖,願意包容我的壞脾氣,讓我從擰巴、古怪變得陽光、自信。就像文章開頭這次,我敢在他肩頭哭泣,告訴他我的委屈。

8.

有專家表示,孩子們的心理問題,由家庭環境引起的佔75%。其中,父母吵架被認為是對幼兒傷害最大的一項不利因素。父母當著孩子面吵架的情景可能成為孩子一輩子的心理陰影。父母的關係可能成為孩子未來關係的翻版。

今天,再次憶起兒時的種種,心裡依然感到委屈。好想回到童年時代,抱住那個縮在牆角驚恐、猶豫的我,告訴她:不要害怕,你沒有錯,爸爸媽媽一直都愛你。

我無力改變父母的生活方式,這是他倆三十多年的相處之道。可是我選擇遠離他倆的爭吵,努力去除在我身上的烙印,更要努力給未來的孩子一個和睦的家庭生活。


會無視我的情感需要,對我進行情感索取,補償他們自早年裡的情感缺憾。對我進行情感勒索而視作是理所當然,而我後來發現自己成長出來的樣子其實就是應和了父母的情感需要而發展的樣子。我所具備的品質,性格,都是正好他們需要的,而曾經我也通過這些得到與維持著他們關於我的認可。然而這個過程之中我真實的自己必須要隱匿在深深的壓抑背後,這代價是深重的。像是你的生命都犧牲給了他們一樣。經過一段時間的抑鬱之後才逐漸地了解到了這些。


好久沒有答題了,看到這道題感慨萬千。

其實相比很多答主來說,我幸運得多。我生父雖然完全沒有盡到父親和丈夫的責任,但也好在他在我比較小的時候就跟我媽媽分開,對我並沒有留下太多直接的傷害。而我媽媽性格至今仍然很不成熟,但我也非常清楚她很愛我。

不過也正因為如此,我更覺得為人父母是件難事。我明明能感覺到媽媽的愛,但她因為自己的遭遇,性格,偏見帶給我的傷害的確讓我不得不經歷漫長的,有意識的自我心理建設。另一方面,我也完全沒有立場去責備她,因為我比任何人都清楚她已經儘力了。所以時至今日,每當她有意無意,或者只是習慣性地傷害到我時,我也只能自己消化掉。

具體地談傷害的事情的話,此題下面的答主可能會覺得我小題大做吧,不過我想正因為我媽媽不是一個極端例子,只是一位普普通通的母親,應該也有很多人跟我經歷類似,姑且分享一下。

我兒時是外公外婆帶我,跟媽媽聚少離多,所以每次跟她在一起都很黏她。但可能她不在家的生活並不十分順利,所以能有空閑回家的時候,總想消遣排憂而非陪伴我。晚上一定會出門打麻將,不論我怎麼留她,她被我纏煩了,就撒謊騙我哄我說出去買點東西就回來,我就會等很晚很晚。再後來我不信她了,就跟她一起出去,她打麻將我就自己在旁邊玩。這樣做的風險就是,如果她輸了錢,就一定會怪在我身上,說我非要纏她讓她不安心云云,我如果還想跟她待在一起,再委屈也只能憋著。

類似輸錢了怪我的行為模式還有很多表現,比如她跟同學逛街,帶上我。後來錢被偷了,就會開始罵我沒用,跟著她逛街還不能幫她看包。

我小時候很喜歡看書,那時候是沒有意識覺得喜歡看書是件值得被表揚的事情的。直到有一次我媽媽在路上遇到別人攀談很久,我正好手上有書就在她旁邊翻開書看。她後來很生氣,說我在別人面前裝得很好學。我第一次體會到了什麼叫百口莫辯,從此以後我開始有意識地做一些合群的行為,如果感覺到了周圍的人都不喜歡做什麼事情,我也不會表現出我喜歡。

我並不是一個十分正直的人,但非必要的時候不愛說謊,也就不太能理解為什麼媽媽跟別人聊天時明明是她不確定不知道的事情,她能說得言之鑿鑿,有時候我知道她說錯了,就會指出來,然後少不了被她事後罵一頓,說我故意跟她抬杠。當然這種事情發生得多了我就不會再「抬杠」了。

我從小學習就不錯,但是我媽媽很少對我表現出信心。考差了一定是類似「我就知道你不行」這樣的評價,也總是堅持她的「女孩子就是越讀越不行」的論調。

我媽媽年輕的時候十分好看,我的樣子卻不隨她,她也毫不忌諱地發表各種對我外表的評論,嫌棄地表示我哪裡哪裡長得實在太像我爸了,或者我的表情,我的姿勢太像我爸了。甚至提出讓我整容,而且真的諮詢過相關的醫生。我也就常常覺得自己是被嫌棄的,客觀的講我長得應該是那種丟在人群里也不會被注意到,不需要時刻自卑的長相。但因為我媽媽多年來持續不斷孜孜不倦的差評,我見陌生人之前潛意識裡都會有對方會覺得我很醜的念頭。

她對我外貌的關注程度甚至大過了對我學習成績的關注。高三了家長們可能都是讓孩子爭分奪秒地學習,那時候我們班主任要求每個人中午的午覺時間必須睡午覺,她卻非拉著我去聽一個祛痘的講座。與之形成對比的是,家長會她不是遲到就是睡著。

……

從我細數的這些罪狀,你大概能感覺到她是一個怎樣一個任性的媽媽。我兒時很少從她身上獲得自己渴望的關懷,於是時常表現出兩種極端的狀態。一種是十分聽話,有時候媽媽回家之前,我會主動把房間到處收拾得乾乾淨淨,包括擦很高的窗戶這種本來力所不能及的事情,我不會跟家長主動要錢,幾乎不會有買新衣服的要求,買非老師要求的新書也小心翼翼,我不會撒嬌,不是不想,是真的不會。另一種狀態就是倔得要死,我情緒會突然崩潰,想不理所有人,也不會再跟媽媽說話,這種冷戰能持續非常長的時間,以我媽媽的性子她也不會找我,冷戰通常只能是以其他長輩介入而結束。

既不會撒嬌又脾氣倔,又不開朗,又不好看。你可想而知我那時候在大人眼裡是多麼令人討厭的小孩。而其實我這一切的行為,其實不過是出於我真的想得到媽媽的關注。我在嘗試不同的路徑達到我的目的,卻從來沒有達到。

我的童年從我媽媽那裡,從來沒有得到過「無論如何,媽媽都會愛你」的訊息,她偶爾驚喜地表示我怎麼那麼乖,但那時從來都沒有「我會無條件愛你」。我想在諸多的傷害中,這對我的傷害是最大的。

我以前自認自己在選擇伴侶上不是挑剔的人,但每每不成功的關係讓我不得不開始自我剖析。我也不得不承認很多時候不是對方的問題,而是我的問題。對最親密的母女關係,我都沒有安全感,那麼萍水相逢的男女朋友,「無論如何都會愛我」的感覺更是無從談起。所以我無法面對對方熱情慢慢冷卻的過程,一點都不行,儘管理智上我明明知道熱戀和過日子就是不一樣的。甚至於明明跟很喜歡的人在一起,我都常常有要放棄的念頭,除非對方能持續地傳達「我還是愛你的」的訊息——而大概沒有人能做得到吧。對方要是對我表現出一點點嫌棄,我絕對會陷入一種無法自拔的失望情緒,會覺得一切都不可挽救了,想要重新開始,時光倒流,或者單身,或者開始新的關係。

我也不愛見我沒有了解的陌生人,一部分因為我需要表現合群,一部分因為自卑。我一度非常努力讓自己變得開朗,高中的時候班上的氛圍和友好的同學讓我這方面進步很大。現在見陌生人還是有很多我會莫名其妙覺得尷尬的時刻,但是對方可能不會覺得我是一個陰鬱的或者不願與人交流的人了,還會有朋友覺得我很開朗。


我說這麼多並不是為了說明我媽媽是多麼糟糕的一個媽媽,對我傷害多麼大。恰恰相反,我媽媽的很多行為特徵,我觀察過其他父母,多多少少都有體現。我希望借這個答案說兩件事,一是作為普通人的父母,有很多慣性的,無意識的行為對小孩來說都是有很大傷害的,倘使為人父母的人看到這個答案,我真心希望爸爸媽媽們可以有意識地約束自己的行為;二是作為子女,我們得知道,很多事情父母是無能為力的,世界上幾乎所有人都會成為父母,但只有很少的人有精力,有機會,去學習和思考怎麼做好父母,我們的性格缺陷的確可能是父母傷害的後遺症,但是無論如何,我們是可以為了自己更好的身心狀態,生活體驗在這方面努力的。


實際上正如許多心靈雞湯所言,人成長的過程也是一個和自我,和親密的人,和世界和解的過程。我接下來說一說我是怎麼試圖和解的(都是個人經驗,沒有請教過專門的心理醫生,權作分享,如果大家覺得自己的問題更嚴重,請向專業人士求助)。


首先我想我缺愛的心理狀態是很難改變了,但是我學會讓自己變得獨立,把自我價值實現排在很重要的位置,當感覺到被戀人冷落時,我會努力不要讓情緒淹沒自己,把注意力轉移到工作上。而且我本來就有很多愛好(所以單身的時候我生活也很充實),所以手裡總是有事情可以做。實際上事實證明大多數時候的確是自己胡思亂想。但無論如何,哪怕對方真的對自己三分鐘熱情,也要堅信自己是值得被愛的,是可能被愛的,不單單要堅信自己,堅信每個人都值得被愛,把它變成一種信念。遇見新的朋友甚至陌生人,就算是本來心理拒絕要見得人,也不要立馬開啟批判模式,去發現他們的閃光點,讓你加深「哪怕就是以自己狹隘的評判標準,大部分人都有可愛之處啊」的印象。一來這會讓你覺得自己也值得被愛,二來會讓你更加願意與人相處。

我現在在長相方面還是會覺得自卑。以前做過的努力是讓自己完全不在意這件事,但這似乎是徒勞,一拿到鏡子或者照片就會發現努力白費。如果已經確定這種方法沒有了,就只能儘可能改變自己的樣子了。因為能用在改變容貌上的時間和精力不多,我也不化妝。但是定期修眉毛,每天畫眉毛。並不真的能讓容貌改變很大,但是能讓自己感覺臉上是整潔的。此外自己的體態是一定要注意的,我私以為大家抱怨很多女孩子明明很普通,自拍卻很好看的「照騙」行為其實有一部分原因是她們的五官真的不難看,但身材比例和體態上跟普通人別無二致,因此除非有類似阿嬌的顏,氣質也很難出眾。心理上,必須讓自己意識到的是,自信的氣場真的可以讓人整體氣質變好,相反不自信不大方的話,說不定更「丑」。

再者,如果你還能感受到父母的愛,就做一些比較不那麼嚴肅的溝通。可以是長期的,一點點滲透的。我有一次跟我媽媽視頻就隨意地抱怨了小時候我明明很想跟她在一起,她卻老出去打麻將這件事。契機是我媽媽說現在跟我相處時間很少了。我一抱怨完我媽媽就眼睛泛淚,說她那時候的確只顧著自己玩,對我關心實在太少了。這樣的小溝通從徹底解決問題上來說可能真的有些晚,但的確是有亡羊補牢的作用。我也開始理解父母當時的行為背後複雜的成因。他們為人父母的時候還年輕,很多時候會更多地關注自己的情緒,或者他們的生活真的很艱難……總之如果他們犯下的不是什麼大錯的話,理解他們其實也是救贖自己。

此外就是,如果能找到一個自己可以感覺讓人生變得有意義或者有樂趣的事業,或者僅僅是一個愛好,真的是一件很好的事情。它幾乎支撐你整個人生。如果可能的話,但願每個人都能找到。


這篇答案寫得有些匆忙,以後可能會再整理也可能沒有時間。如果方法上對有同樣經歷的讀者沒有幫助,也希望能夠傳達「你不是一個人」的信息。


我還記得媽媽在我二年級的暑假,開學前一天把我的作業撕了,理由是字寫得不好看;記得5歲時,因為後面的男生把我的辮子弄亂,把我打了一頓後把辮子剪了;記得在去浴室時我問了小孩洗澡要不要錢,媽覺得我不問就不會多花5塊錢而打了我一頓;記得我買了一包五毛錢的水果糖而被我爸臭罵,我一周只買了那一包零食啊……我不知道他們這麼做對現在的我有什麼影響,也會因為長大了而原諒他們,但是那個小時候的我,那個拚命要求他們尊重我的我,希望他們不要那樣對我,那個小女孩,不會原諒他們。


看到好多小夥伴都分享了自己童年和父母的關係,古時候就流傳到現在的「養不教,父之過」大家都會念,但是真正為人父母要做到養而會教,實在不容易。父母若不承擔起父母的責任,孩子就只能背負超過自己年齡該有的成熟。既然比較多小夥伴從自己的經歷來回答這個問題,那我從心理學方面來說說吧。

當孩子仍處於需要保護、引導和安慰的年紀,卻過早地承擔了成人的義務,家庭治療師 Ivan Boszormenyi-Nagy 把這種現象叫作父母化,而部分心理學家認為這是一種虐待或者創傷,因為「父母化」對孩子來說不僅不是適合他們的成長和學習經驗的方式,甚至可能在此過程中不知不覺受傷害,捲入過多情緒,以至於在成年後的關係里也多少會出現壓抑自我、強迫重複的烙印。

那什麼叫「父母化」呢?

父母化(parentification)是一個人在童年或少年的時候被迫像成年人一樣照顧父母或其他兄弟姐妹,滿足他們的需要,保證他們的健康,保護他們不受傷害,讓他們安全、快樂。因此在父母化的家庭里,孩子和父母的角色實際上發生了顛倒,孩子在扮演父母的角色,而父母則扮演軟弱無助的孩子。

父母化經常發生在功能不良的家庭,比如父母(之一)有身體疾病或精神疾病,酗酒或其他物質濫用,經濟狀況不良,或是二人離婚或感情疏離,還有父母心理不夠成熟,本身沒有從自己父母那裡得到過需要的滿足等等,這些狀況都會造成父母沒有能力或沒有意願照顧孩子的需要,反而要從孩子那裡獲得照顧,於是出現父母化。

很多人都曾經經歷父母化,他們回想自己的童年,發現自己從來沒有做過小孩子,從來沒有被當作小孩子一樣照顧,發現自己一直像大人一樣,一直在背負大人該背負的責任。在有些文化中,扮演照顧者角色的小孩甚至會被讚美為父母的英雄。但實際上,心理學家 Gregory Jurkovic 認為父母化是一種虐待,而路易斯維爾大學的 Lisa Hooper 更進一步地把父母化歸為一種童年創傷,一種會給之後的人生帶來長久的功能影響的創傷。

「父母化」的分類

Jurkovic 把父母化分為兩種:

  • 物質父母化(instrumental parentification):在童年或少年時像成年人一樣照顧父母或其他家庭成員的身體需要
  • 情感父母化(emotional parentification):在童年或少年時充當父母的知己、夥伴、心理治療者甚至替代伴侶,照顧父母或其他家庭成員的情感需要

物質父母化的經歷是指,在童年或少年時期:

  • 經常為全家人準備三餐
  • 經常洗全家人的衣服
  • 負責購買家庭用品
  • 負責打掃屋子
  • 經常需要想辦法賺錢幫助家裡緩解經濟壓力
  • 負責給弟弟妹妹洗澡、穿衣服、哄睡覺
  • 負責管理弟弟妹妹的行為

情感父母化的經歷包括,在童年或少年時期:

  • 常常在父母情緒低落的時候開解父母
  • 常常充當父母之間的裁判,判斷婚姻關係中的是非對錯
  • 常常充當父母之一的拯救者,同情一方惱怒懲罰另一方
  • 常常充當父母的同盟者負責監護、教導弟弟妹妹
  • 常常充當父母的同盟者協調父母和其他兄弟姐妹之間的關係
  • 自己的情緒常常沒有機會表達,被忽視或被指責
  • 自己的情感需要常常被嘲笑或被忽視

儘管物質父母化看起來更累人,但實際上,情感父母化傷害更深。一個孩子或許可以像成年人一樣洗衣服做飯,但是一個孩子要如何讓在婚姻中不快樂的母親開心起來?要如何讓工作不如意的父親重新振作?要如何安撫父母家庭經濟狀況的擔心?這些對孩子來說都是過於沉重而且不公平的任務。

「父母化」會給成年的我們帶來什麼?

父母化作為一種創傷,會給成年帶來難以預料的影響,一方面可能會像 Alex 那樣強迫性地想要照顧一個需要自己的人(Compulsive Caregiving),另一方面,可能又會很害怕他人需要自己,當被人需要的時候會覺得很厭惡,想要逃離。長大後可能會有以下這些特點,如:

  • 在取悅他人方面駕輕就熟
  • 把自己的需要放在一邊,花過多力氣去滿足他人的需要
  • 總是感到對他人的感受負有責任
  • 迫不及待地要維護關係的和平
  • 總是有安撫他人受傷的感覺的衝動
  • 害怕對他人提要求
  • 無法表達自己的需要
  • 擔心被剝削而盡量不與他人建立親密的關係
  • 竭力防備被他人的期望所控制
  • 離群,並對他人的感受和需要保持無動於衷
  • 努力避免捲入他人的情緒

如何擺脫「父母化」的影響

Jurkovic 把父母化分成兩類:

  • 適應性的父母化
  • 破壞性的父母化

適應性的父母化更像是一種權宜之計,它是一種不得已而為之的短期妥協;而破壞性的父母化則更多的是長期糟糕的處境加上父母的不合格製造出來的一種固定的關係模式,這種模式擱置了扮演者本人的角色和任務,強行加快了扮演者的成長步調和節奏。

如果曾經經歷的父母化是破壞性的,那麼如何修補它所帶來的破壞?治療師 Antonietta DiCaccavo 提出以下建議:

要接受自己曾經被父母化的事實。允許自己失望、憤怒,為自己哀悼,不再想如果沒有發生這一切會怎樣,也不再向父母要求補償。

察覺父母化對自己的影響。自己有哪些慣性反應是由於曾經扮演過的父母的角色在蠢蠢欲動,反思這些反應在現在、在自己已經是成熟的必須為自己負責任也必須讓他人為他們自己負責任的時候還是必要嗎,還有沒有更成熟更健康的選擇。

給自己時間,完成童年沒有完成的功課。學習以健康的方式和他人建立聯結,學習人際關係的邊界,了解成人的任務是什麼小孩子的任務是什麼,重新建立穩定獨立的自我認同;學習自我放鬆,給自己一些機會像孩童一樣玩耍。

以上是關於「父母化」的一些知識補充, 其實,科學家提出「父母化」這個概念,只是為親子關係和個人發展提供一種觀察與研究角度,幫我們認識過去和現在的自己。但影響性格形成的因素可以有很多,如復原力、創傷後成長等等,都可以幫助人走出重大挫折,將一切成年後的性格缺陷簡單歸因於童年因素並不明智。我們無法控制父母能給予自己一個怎樣的童年,但我們可以在成年選擇成為一個怎樣的人。

如果這已經是一個會懷疑「卧冰求鯉」的理性時代了,或許我們也應該有能力思考「父母化」對成長影響的局限性。希望這個答案能給答者一些新的角度吧~

---------------------------------

本文節選自有一種早熟,是為了照顧父母 | 「父母化」的孩子早當家點擊標題可查看原文。

友心人(yosumn),鼓勵批判性思考、有趣且專業的心理學科普社區。


其實談不上傷害不傷害,原諒不原諒。
我時常想,他們也是怕的吧,畢竟沒有父母是天生就會做父母的,都是不斷嘗試的。

也沒什麼實質傷害,只是性子變得很冷,平時賣萌耍寶撒嬌都會,卻沒有對任何人有過高期待。

要做善良的人,溫暖的人,別人一想起來就會覺得這姑娘暖暖的人。不說傷人寒心的話,不做讓自己愧疚的事,這就夠了。

若是上天眷顧,我以後有個閨女,我一定會告訴她,不要怕,媽媽永遠在你背後。你不需要委屈求全,不需要小心翼翼,不需要焦灼不安。
我愛你,而且,永遠愛你。


剛出生幾天,天寒地凍又地處東北,我媽給我蓋上棉花厚被,被發現時,臉已經是嚴重窒息的紫紅色了,後來我自己也慢慢緩了過來,得以倖存至今。

幾個月時,為了讓我咳嗽快好,我媽愛女心切,但是由於沒有文化缺乏科學育兒知識,我媽給我餵了過量成人葯,直接導致我藥物中毒而暈厥。送到小醫院急救,不料醫療設備漏電,我被電得顫了好幾顫,又被送到老中醫那裡急救,割手放血,擠出了好多黃色濃稠的血液,才得以倖存至今。

兩歲時,學著別的孩子跟爸爸撒嬌,讓他不要賴床陪我玩,被他一巴掌掄飛出去,後腦勺重重磕到水泥地上,算我運氣好,得以倖存至今,也沒有後遺症。

四五歲時,我爸突然想跟我開玩笑,把我扔在馬路中央,自己哈哈大笑跑著回家,一心想看著我出醜。我害怕到嚎啕大哭,憑著一點點記憶找到家門,所幸當時人販子比較少,我得以倖存。(如果當時不找回去,不知我的人生會不會不同,也許會更慘吧)

五歲時,我爸攤上了麻煩事,躲在我我外婆家裡避風頭,我這個外姓孫女也被送過去,更受外婆家人的排擠。在別的小孩兒都被捧在手心裡的年紀,我白天就挨外婆家人的白眼,一個人陪著小狗玩,我爸時常把我當成出氣筒,一耳光狠狠將我扇飛,頭重重撞到牆上。當我頭暈目眩的自己摸索著站起來,他便心滿意足慢步走回屋裡。一連幾日,每日都要忍受無緣由的虐打,沒有任何人願意保護我,更無人可依,我每次都撲進狗窩抱著小狗放聲大哭,我至今還記得它的舌頭暖暖的,舔幹了我的眼淚。它陪著我忍過了那幾日,這是我童年裡最溫暖的記憶。我就這麼得以苟活至今。

六歲時,我告訴我媽我將來一定是個大畫家,因為我從一歲半就開始拿樹枝畫畫,路人路過時也經常稱讚。我媽罵我沒出息,當個畫家又出不了名掙不了錢,能有個屁用,一家人都跟著我受窮。我媽讓我好好學習,不準畫畫。從那日起,那個想當畫家的小孩兒死了,庸庸碌碌的我倖存至今。

六歲時,我媽沒啥安全意識,非要騎三輪車過獨木橋,不讓我下車,雖然我已經隱隱不安,怕得要死。然後我媽一失手,把我頭朝下砸在三四米高的水泥地上,身上還扣著一輛三輪車,車上啤酒瓶全部粉碎,我被灌了一口啤酒之後,有點蒙的從三輪車裡爬了出來,居然毫髮無損,得以倖存至今。

六歲時,我媽失手把我掉入帶刺的樹坑中,破了點相,我得以倖存。

九歲時,我媽去街邊擺攤,我去幫忙盯著城管。有次城管來了,我玩忽職守了,沒及時發現。我媽為了快點跑,一腳踢飛了三輪上走神的我,騎著三輪車揚長而去(有人說我媽有劉備當年的風範)。我一臉懵逼自己爬起來,回家後高燒三天三夜。後來我媽用「招魂」的方法(大家還是不要迷信(′▽`)ノ?),我終於退了燒,得以倖存。

十歲,我爸成為無業游民,天天靠我媽擺攤賺錢。我爺爺奶奶跟著我們養老,卻想把錢攢下來給我姑,十分討厭我媽,就慫恿我爸媽打仗。我爸天天酗酒,喝醉了就開始家暴我媽和我。我看著他死死掐著我媽的脖子 拿著玻璃瓶一下一下砸在我媽頭上,生怕他失手了我再也沒有媽媽。從那時起,我就生活在硝煙中,家是個什麼樣的存在,我不知道,得以苟活。

十一歲,我被我爸酗酒後的虐打和辱罵到難以忍受,哭著給我媽連連磕頭,求她跟我爸離婚,我媽說都是為了你啊,為了你能有個完整的家。哦,原來我是個累贅啊。

(......接下來寫不下去了,略過)

大學時,我被他們綁架了人生,他們希望我好好讀書,逼著我學我不喜歡的專業,被逼著考研學金融,覺著我去搗鼓錢就能發財了,好讓他們跟著我享福。我想做的事情被他們罵成玩物喪志,加上家裡硝煙不斷,一度感覺未來很昏暗,連自己想做的事情都做不成了,自己就是個被操縱的傀儡,還生活在這種環境裡面,也看不到出路。那時候我時常想自殺,我媽說我死她也不活了。我無意想傷害她的生命,一直拖著沒死成,但是自殘行為越來越嚴重。一開始只敢在胳膊上割一個小口子,後來一刀利落下去,血就直接淌出來了。這個世界都是假的,唯有疼痛那麼真實,不離不棄。每次我感覺到疼,心裏面就不那麼亂了,看著傷口流出血來,感覺到自己還活著。後來朋友們(我感謝我的摯友們)紛紛勸解,想開了很多事情,得以倖存。

我媽爸除了讓我好好學習,不準有自己的愛好以外,從不教育小孩,讓我天生天養。我惹他們不開心或者他們心情不好,就把我往死里打一頓。小時候,後背和大腿上時常有大片淤青。我媽說她夏天給孩子掐青一片能祛火,就跟刮痧的原理差不多。我也不知道我是怎麼挺著活到現在的。
(* ̄rǒ ̄)

我問我媽,為什麼要生孩子,我媽說不生孩子將來誰給你養老。我媽媽只是讀書很少,她的觀點很守舊,更不懂怎麼教育我,但卻愛我如命,從未像我爸那樣惡意虐打我。話雖這麼說,可我從未感激過她給我生命,當年別把我生下來多好啊,我不稀罕自己這條命。來世寧可做個畜生下湯鍋,也絕不投在他們家。

我給自己取名叫「長安」,人生飄零,惟願長安。

——————————————————
2017.02.19補
由於我的父母也不怎麼教育我,我的三觀以及待人接物的各種方式都是上大學之後自己慢慢形成的。我盡量去避免和改正從他們身上學到的一些壞習慣。

現在想想,做父母真的是一項責任非常重的事情,你的一舉一動都會影響到一個小小生命的一生。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出氣筒,也不是你養老的工具,更不是帶你脫貧的,你既然把他帶到這個世界上,你應該做他強有力的後盾,帶他去看看天空是多麼的藍,大海是多麼的遼闊,鼓勵他支持他去完成自己今生想做的事情。

我一直就是個不戀家的存在,也許,可能因為我根本就沒有家。親戚之間十分不和睦,互相打來打去勾心鬥角,我一個啥也不懂的小孩兒就是一個公共出氣筒。大人以為我是個小孩,打我幾下他們出出氣,我也不記事兒,事實證明他們錯了。以德報怨,何以報德?念在他們是我長輩的份兒上,我頂多能不計前嫌,不至於在他們老的不能動的那天把他們打死,但這輩子別指望我盡孝道了。

我也不知道奶奶疼姥姥愛,父母和睦不吵架是一種什麼滋味兒,大概很幸福吧。至於以後,我是絕不想結婚的,我根本無法相信愛情,只打算自己養一堆可愛的小動物,我們互相陪伴,安安穩穩的度過自己的餘生。

我父母帶給我的影響,我一直在努力的降到最低限度。從小到大我就處理不太好人際關係,除了幾個摯友之外,幾乎不怎麼與他人來往,上學的時候人緣兒也一般,一直自己在角落裡安靜靜的坐著。有什麼事情就自己死扛,咬牙硬撐到底,不知道求助別人。自己有什麼難過的事情,就憋在心裡不說話,表面上還要露出微笑。

除了人際交往方面,自信心也非常不足。哪怕自己明明有能力去爭取機會了,還是覺著自己無把握,眼睜睜的看著機會溜走。遇到了問題,不是迎難而上,而是提前打了退堂鼓。

平常做事小心翼翼,再三思考才會做決定。很難完全信任一個人,也很缺乏安全感。以上的這些事情都會去慢慢去改。

除了上文寫到的那些劫難,由於父母的失誤帶娃操作,我大概經歷了大大小小十多次比較致命的事情了,都說貓有九條命,我總感覺我比貓的命還多。在抑鬱比較嚴重的時期,除了差點放棄了自己這條命,也拋棄了自己想做的事情。在朋友的陪伴與勸說下,我已經慢慢的走了出來。既然我的命還在,那我就好好活著,我期待以後會遇到一些人一些事,每每提起他們,我的嘴角會掛起微笑。今天看到了大家的鼓勵,心裡很暖,十分感謝大家。餘生我會好好努力!好好活著!

在這個世界受到了傷害,就會躲到自己構思的世界中去。久而久之,居然也衍生了許多奇幻又驚心動魄的故事。很想把這些故事慢慢的講給大家聽,不過我有閱讀障礙,平常打字都靠語音輸入,寫文章也缺乏邏輯,我這個文筆也的確很難堪,用亂七八糟的大白話寫一篇小說,那簡直太可怕了╮( ̄⊿ ̄)╭。

最近讓我欣喜的是,那個想當畫家的小孩兒其實沒死,她只是害怕偷偷躲起來了,每次我照鏡子的時候總能看到她那時的影子。時隔十幾年未畫畫,現在提起筆十分手生,但是比起文字,我還是對圖像敏感的多。如果能把那些構思的故事畫出來,分享給大家,也算此生不虛行。接下來的事情,就交給時間,耐心與毅力了。

其實這個就是我想做的事情,也稱不上什麼理想,我也不知道什麼是理想,就覺著自己決定要活下去了,找個事情讓自己樂呵樂呵,也算是自己努力活著的任務。故事給大家講了一半兒了,自己再要死要死的,那多不好呀,最起碼要完完整整的講完吧。或許到時候我就捨不得自己這條命了。

由於生活一直太窮太窮了,學畫畫比較費錢,我媽心疼錢更擔心我學畫畫後會窮死,所以一直努力打擊我的熱情,後來我媽其實後悔了,說你這個孩子投胎跟著我太可惜了,你要是投胎到別人家裡該多好啊。我媽比較愁掙錢,關於金錢,我倒是挺豁達的。我時常跟我媽講,人是活的,金錢是流動的,兩個活物碰在一起,人又努力又年輕,雖然不指望大富大貴,但也不愁這輩子會窮。

以後呢,手頭寬裕了,打算去幫幫流浪的小動物們。餓肚子沒人疼的滋味兒,我知道有多難受,我不希望其他的小生命再遭受這些了。有人說流浪的動物那麼多,你根本幫不完的,但是遇到了便是緣,能幫到一個,便是一個,我多出手一次,便少一個受苦受凍的生命,多一分歡喜。

這輩子大志向大概沒有吧,反正我也沒什麼志氣,有點懶,有點小脾氣,突然很期待明天早晨的太陽,大概很美麗吧。


完全沒有我可能有童年陰影的意識。
上班沒空帶我,然後把我放到親戚家裡。
想做什麼都不讓,理由是「不聽話」「沒空帶你出去」
No friends,no sports,no freedoms.
被同學欺負了,他們的第一反應不是讓我打回去,而是叫我不要還手。
寒暑假,別的孩子都可以在公園玩耍、在各種特長班學習的時候,我什麼都沒有。
什麼都沒有,還不讓出門。
僅僅是因為他們為了省事和宣洩控制欲。
初一暑假,我爸發現我除了學習什麼都不會,就給我報了個學打網球的培訓班。那些**的第一反應是應該去退錢,理由是沒必要學。
學完一期,他們想阻止我學第二期。
我想做點什麼他們都想辦法阻止,甚至包括脫離他們視線。
強行指著晴天說會下雨不讓去游泳。
把我頭髮剪得奇醜無比還自以為是說好看。
導致我十分懦弱並且情商感人,完全符合「老實人」的定義。
-
至今我的戾氣還很重,雖然腦子很好使,但還是更喜歡用暴力解決問題。
mtf覺醒後不再是廢物般的「老實人」,但暴力出奇蹟的習慣還在,比大部分人都兇殘。


他們開心就好


就在剛才,話趕話談到了教育方式問題。我跟我媽說,小的時候她的教育方式有些不科學,我跟她分析說我性格心靈上有些缺失跟她的教育方式息息相關。我的語氣很平淡,沒有什麼激動情緒,只是話趕話說到了這個事情。
結果,沒有想到,我媽炸了,奪命連環數落我,說我不知好歹,說我白眼狼,等等,說到激動處要跟我斷絕母女關係,給我磕頭鞠躬說「我對不起你,行了吧!」我根本沒有張嘴的機會。
現在她出去了,要我把從小她給我喂的奶照顧我的功夫用錢的方式還給她。說她從此無兒無女。
我目前挺平靜的,心裡其實還挺心疼她,她心臟不好,生氣對她身體不好。我根本沒有預料到一次日常談話就變成這樣,如果早預料的,那句話我就不會說。

童年的陰影其實是一生的原生家庭相處模式,人生也不過如此了,不論如何不生嗔恨,該還債還債,該行善行善。將傷害僅止於我,希望我能成為一個講道理的父母。


小時候的傷害,隨著時間的推移,其實已經記不清多少了。但是那些痕迹還在影響著我的現在以及將來:不敢直白地表達自己的不滿和反抗,對物質的偏執,對人與人之間關係的不信任...這些都需要更長的時間走出來。父母非完人,但是真心希望能夠用更多的責任感和愛來對待孩子。在未來,我會對他們負責,會盡我所能照顧他們,但是都不是出自最純粹的愛。


有的時候覺得父母不是不成熟,是惡趣味,是對孩子的惡意。


爸爸媽媽離婚了,5歲的她被判給了媽媽。有一天她和媽媽出去玩,突然她媽媽指著前面的院子對她說:寶貝,你先去那個院子里等媽媽,媽媽有事,很快就回來找你。她天真的去了,可是,13年了,她也沒有等到她媽媽。她看著曾經自己走來的那條路,笑著說:謝謝你,給了我『孤兒院』這個家。


八九歲開始住校就再也沒有過兒童節。每年那天都放假,每年母親都覺得半個小時的車程太遠,跟我講,寶貝你懂點事。我看著本來一齊留校的同學被她開了兩個多小時車趕來陪伴的母親接走,而我只能一個人在操場上遊盪。這樣過了兩三年後,我開始懷疑父母是否真的那麼愛我。

十二歲還是住校,燒到四十度,衛生站的醫生滿口黃牙,大腹便便,一邊看診一邊與女病人調情。我打給母親,她仍然有苦衷,還是跟我說,寶貝你就懂點是吧。轉身投入她和朋友的聚會中去。我一個人昏昏沉沉獨自吊了一周針水。
我已經不信父母說的愛我勝過生命。

至於我的父親?他的愛常常掛在嘴邊,但從不行動,也是從他我才深刻認識到,心裡永遠住個少年的人也許永遠都不應結婚,對責任他總是逃避、推卸。六神無主時將所有過錯都推在我身上對我動輒打罵。更要命的是,他確實愛他的小兒子勝過生命。

這麼多年父親說我冥頑不靈,被社會污染。母親說我冷漠無情,不像別人家的棉襖貼心。

我曾經嘗試過向他們訴說我從小到大受到的傷害,可他們說我是斤斤計較,不通情理。像是傷及什麼似的對我大發雷霆。

也許吧,也許那些真的都是小事。只是那句寶貝你懂點事,那些無端粗暴的指責,那些戳在心裡的刺恐怕一輩子都拔不走了,我也不想把它拔走。


反正我是永遠都忘不了那個場面 從書包里一本一本的拿出書 翻完就扔地上 最後從我的書上踩過去走了 時有發生。 還有發現我在聽歌 走過來一言不發把耳機拔下來 拽走 當著我的面靜靜的把它扯斷了。現在都還忘不了。。和恐怖片似的。。童年陰影。(手動再見)


記得13年前那個母親節,還是小學生的我滿懷欣喜地把一朵康乃馨送我媽,希望從來沒收過花的她開心一下,結果「母親節快樂」這5個字還沒說出口,花就已經被扔在了垃圾桶里,順帶被罵了一晚上我怎麼不體恤父母工作辛苦,浪費錢的「惡劣」行為。(母親是做生意的,父親是工薪階層,那朵康乃馨是1塊錢,是當天從自己的早飯錢里省下來的。)


很多朋友說我是一個很溫柔很善於傾聽,甚至樂觀的人,但我自己知道,自己有多麼消極厭世和脆弱。

很多事不記得了,或者說不想記得了,就寫幾個吧,從來沒有跟別人說過家裡事,哪怕最好的朋友也沒有。

我媽是一個非常強勢的人,父親在這種強勢之下變成了一個懦弱但有時又十分大男子主義的矛盾體(在我的印象里存在感極低,從小到大沒有過問家事,對我和姐姐從來不會好聲好氣講話,所以基本從小到大和父親無交流),從小到大,在家沒怎麼受過打,言語上的侮辱比較多。唯一一次被狠打是我終於忍不住頂嘴了,腹部被我媽狠踹了一腳,當時疼的縮在牆角,但我媽覺得我在裝,她在冷笑兩聲後把家裡燈都關了就自己睡了。

我媽是非常缺愛且沒有安全感的人,在她和我父親鬧離婚鬧的最厲害的時候(當然沒離成,美名其曰為了子女),她經常做的一件事情就是玩失蹤,每次都挑周日,全家休息的時候,留張字條,離家出走,手機關機,讓我們著急,她永遠不會知道對於一個孩子來說突然失去母親有多難過,然後她總會在我最絕望的時候打個「施捨」般的電話回來,然後威脅我說「我永遠不會回來了,你要當沒媽的孩子了,你求我我就回來」,開始我會求,後來我慢慢長大了,習慣了這種把戲,也麻木了,她知道這不奏效也就不玩了。

當然像「每次開家長會就對班主任說我在家行為惡劣,在小區人最多的地方突然指著我鼻子罵我,在各種外人面前把我貶得一無是處,莫名其妙突然發火」這種事實在太多了,儘管我年年考第一,也分擔家裡的家務(某種程度上可以算是別人家的孩子吧),但對一個生理上是你家長,心理上卻和你同輩的人而言,你盡自己的努力獲得再多的成就似乎都是理所當然。


在我母親看來,只要不按照她的意願,那麼我所做的一切都是錯的。
高考結束後,我填報了外省的高校,當我沉浸在對大學生活的嚮往之中時,我媽知道了我填的外省,而她希望我填省內大學,而且離家越近越好(我家是沿海某二線城市,我媽一直覺得除了家鄉哪裡都是垃圾),我拒絕了而且明確表示不會修改志願,當天下午我媽(那天她休息,我暑假,家裡就我和她兩人)砸爛了家裡很多東西,晚上家裡人陸續回來之後(那天也是類似於家庭聚餐日,已經出嫁的姐姐姐夫都回來),她當著全家面給我跪下了,然後跟大家控訴我砸爛了家裡的東西,就是為了離開這個家,呵呵,當時我覺得她瘋了,那時候她精神狀況確實有些不好,後來在一片混亂中也不知道是怎麼結束的。

後來我大學畢業的時候,因為成績在專業前幾,準備保研,她一個電話打到我輔導員那裡,還威脅我說敢繼續在外地讀研就去我學校鬧事,跟我斷絕關係,呵呵,其實後一個我很樂意的,前一個,我不想丟人了,從小到大,我聽到她跟我每個班主任捏造的關於我各種不良行為,每個班主任都會跟我說「xxx,看不出來你在家是這樣的,在學校裝的挺乖的」。小時候不懂為什麼我最親的親人要撒謊來誹謗我污衊我,有段時間戾氣變得非常重,以至於後來每次有人在她面前誇我,而她說我不好的時候,我都會插一句「對呀,我殺人放火看不出來吧」。後來想想也許這也是她想控制我的一種手段吧。

沒有保研就選擇了工作,因為執意不回家工作,又經歷了一次被她煽動者全家說我自私自利忘恩負義的事,她哭,控訴我,指著我鼻子破口大罵的時候,我在一邊笑,我覺得那不是我的父母,那個家是地獄,多麼魔幻現實。


這些陳年往事寫出來好像雲淡風輕,回憶的時候,心特別累,渾身無力,說也是難以啟齒,因為還沒開口就會哽咽得不行。其實我明白我媽這種性格形成於她的原生家庭,她不明白也沒有想去改變,只是任其發展了,但這不是我應該遭受這些的理由。

用娘口三三的一句話總結吧,可以理解,但不能原諒。

寫得有點亂,以及還有一些不想寫。


今年二十歲。
我非常愛我的爸爸媽媽,他們也非常愛我。
我父母是姐弟戀,青梅竹馬,自由戀愛,甚至婚前我爸爸在國外呆了三年,媽媽大齡拒絕了所有追求者,一直等他回來,兩個人寫的信和情詩什麼的有一個大盒子那麼多,都保留下來了。
可是我媽媽脾氣太過暴躁了,極度強勢,而且控制欲非常強,多年相處下來我父親變得比較軟弱,後來變得有些自暴自棄不求上進。
我媽媽屬於一點就著的類型,埋怨我父親,埋怨這個家,埋怨工作,埋怨我。他們經常吵架,從小吵到現在。
我初中成績不好,每次開完家長會,都會偷偷把家裡的鎚頭榔頭菜刀藏起來,我知道她不會做出傷害我的事,但是她暴怒時拿著成績單大聲吼叫想把我的腦袋砸開看看裡面裝的都是什麼的樣子,我真的很害怕。
不敢生病,病了會受到她的指責,「生了病還要我請假花錢帶你去醫院,磨死人了。」初中在學校過敏了,手上全是大片大片的包,就請了兩節課的假回來打針,一路上戰戰兢兢的,回到家果然被罵了。大概就是有什麼好打針的,耽誤上課,自己就好了。當然,發著燒扁桃體發炎,也是被強行送去學校上課,葯都沒吃,後來自己熬過去了。
到現在,我都沒有看醫生的習慣,生病就忍著,發燒就拿被子捂著睡一晚上就好了,感冒痛經熬過去就好了,絕不敢給別人添麻煩。
大一那年發著燒給一個部門的學姐請假,還反覆道了歉,她立馬問了我的宿舍號,夜裡送來幾盒葯,當時我非常感動,因為我下意識覺得她會責怪我。
成績不好的那段時間,每天都是噩夢,都是父母的打罵,責怪,說我沒用,垃圾,浪費錢,丟人現眼,不如放棄對我的希望。要求我每天晚上十點前寫完作業睡覺,出發點是好的,但是沒關燈就要用針扎我的手。
他們從沒真的扎過,有時候也只是拿出來虛張聲勢,可是那些話,讓我產生了非常大的恐懼。還有在大街上不顧他人大聲罵我,或者因為我做了一件錯事,生氣到突然在街上扯一個人和人家說我的問題,我永遠記得那個人詫異的目光。
還有很多很多。
初中的我又丑又胖,成績差,非常陰鬱自卑。坐在最後一排天天寫一些非主流不知所云的矯情的話,老師對我態度非常輕蔑,還被同學排擠。
我變得很叛逆,但是並不是變壞的叛逆。
高中我開始努力,學習雖然沒有特別好,但是也在一點點往上走,變瘦了,人更加開朗爽快,做了班幹部,認識了各式各樣的朋友,加入了各種學生組織和社團(我的高中是比較多元化的外國語學校,活動組織很多,學校也很重視)。
這個時候開始,我開始意識到,我必須逃離原生家庭對我的控制,我必須讓我的父母意識到,我不是他們的附屬品,我是一個獨立完整的人格。
從我成績變好開始,他們就不再那麼頻繁的責罵我了,甚至有些事會聽我的意見。
我也無數次地哭鬧過,告訴他們,我是一個活生生的人,不是一條狗。
他們不能理解,他們覺得百善孝為先,我太不孝順了。
小的時候我是那麼害怕的一聲不吭聽暴怒的他們指責我,指責對方。長大了之後,我發現,我也變成了一個容易暴怒的人。
我發現我繼承了他們所有的優點和缺點,那些令我崇敬的,令我厭惡的東西,我眼睜睜看著自己身上也出現了這些。
後來,我考上了離家很遠的大學,火車二十個小時。
我很少和他們打電話,語音視頻,而我的對床,姑娘每天都會和父母開開心心地視頻聊天。
其實我很羨慕。
大一的時候我有了女朋友(性別女,以前是雙性戀),她和她的母親來我大學這邊玩,她和媽媽的感情非常好,走在街上手挽手,一起分享好吃的,積極的和媽媽出去玩一起拍照,從來沒互相指責過什麼。
我想到從前我和母親逛街都是互相埋怨,甚至吵架,總是很不愉快。當時心裡特別特別難過。

但是。
除此之外,我的父母從來沒有過對不起我的地方。
我的爸爸媽媽也非常愛我,寒假回家提前去商場買了兩大箱收納盒的零食等我,我病了雖然會抱怨但是第一時間帶我去醫院,送我去大學告別後兩個人在我宿舍樓下抱頭痛哭,在家只要想吃什麼說一聲,走再遠都要給我買。想換手機,買,要買單反,買。過生日給我在學校旁邊的蛋糕店裡定了蛋糕,5月20號給我發520的紅包,擔心我省吃儉用每個月來問好多次我缺不缺錢,想買什麼一定要和媽媽說,食物我說一句好吃就全部塞我手裡說她不愛吃,冬天賴床都是媽媽拉我給我穿的衣服。
我媽媽無數次和我說,你要記住,媽媽是你最堅強的後盾。
有一天出門散步,我問我爸如果以後我老公對我家暴怎麼辦,他說只要他敢動你一下,爸爸拼了這條命也要揍死他。
我父親在母親面前,明明就是個懦弱的人。

大二暑假,因為我想畢業去其他城市工作打拚,而且他們希望我能回到家鄉找個穩定的工作,留在他們身邊。我我嚎啕大哭說你知不知道我是個獨立的人啊,我有自己的想法,不是隨你們心情就打就罵的玩物,隨便改變我的人生給我做決定,你知道我小時候你們對我造成了多大的傷害嗎。
他們眼裡,滿是震驚,我的媽媽走過來,溫柔地抱住我,說對不起,每個人都有做錯事的時候,媽媽年輕的時候脾氣不好,做了傷害你的事情,以後會儘力彌補你的。你說這些話,我的心像被針扎了一樣,你以後可以去外地工作,但是去離家裡近一點的城市好嗎,幾個小時的火車我們也方便去看你。
她說,我們也方便去看你,而不是我方便回來看他們。
那一瞬間,我決定和他們和解,和這個我一直在較勁的環境和解。
人無完人,很多事情已經發生了,我們要做的,應該是積極努力地解決和彌補從前造成的傷害,並且避免自己不要成為這樣的人,造成二次悲劇。

現在我大三了。
每個假期都會回去,和爸爸媽媽一起出去玩。
今年寒假我們一起去了動物園,去了公園散心,還一起看了愛樂之城,他們還帶著我吃了好幾家自己發現的,好吃的飯店。
我和他們仍然有爭吵有代溝,他們之間仍然有矛盾。
但是我也是成年人了。
或許我的父母因為種種原因,不懂得如何正確地教育孩子,和孩子溝通相處。
但我也確實責備他們太久了。
我會繼續努力,和他們積極溝通交流,互相諒解互相尊重。也在努力改變自己性格上的缺陷和問題。
這很難,也許需要非常長的時間。
但是沒關係,我可以慢慢來。
畢竟他們是這個世界上我最愛也最愛我的人。


推薦閱讀:

通過正面抗衡與持久拉鋸能否改善原生家庭的糟糕模式?能給人安全感的女生應該具有哪些品質?
聊聊你小時候受到的心理創傷,後來是怎麼化解的?
如何定義「疏離型人格」?
小時候被狗攆是怎樣一種體驗?

TAG:婚姻 | 成長 | 家庭 | 童年陰影 | 父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