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很多人都缺乏安全感?

發現身邊很多人,包括自己,都非常缺乏安全感,這是為什麼,到底是什麼造成的?文化?信仰?扭曲的價值觀?


因為人很脆弱,活在世上本來就沒有多少安全可言(好多人都說國內如何如何,在美國就安全了嗎?幾個月前我附近一間三層公寓就起火了,消防車來了N輛一點作用沒有,眼睜睜看著房子燒光了,幸好是白天,人都逃出來了。這個月學校裡面還逃進去持槍的銀行劫匪。更不要說晚上從學校自習回來有黑人搶劫之類的了。我們這裡還不算什麼治安不好的地區,一個普通美國城市而已)。很多發生在我們身上的事情其實不是我們能控制的。安全感實際上是一種錯覺。缺乏安全感也可以是一種對危險的警覺,並不一定是壞事。關鍵是如何面對這種不安全感,不要讓它莫名干擾我們的生活。居里夫人曾經說過:生活中沒什麼可怕的事情,只有需要被理解的事情。當你理解並接受「不安全」,並學會和它相處之後,建立起來的安全感才更可靠。

或者也可以文藝一點——

去愛吧,就像從來沒有受傷過一樣
跳舞吧,就像沒有人欣賞一樣
唱歌吧,就像沒有人聆聽一樣
工作吧,就像不需要錢一樣
生活吧,就像今天是末日一樣

——Father Alfred D』Souza 《Happiness is A Journey》


安全感來源於:

1,我相信自己有能力保護自己。
2,我相信其他人有能力且會保護自己。
3,對社會和社會上其他人的整體樂觀。


分開來說:

1,我相信自己有能力保護自己。

1.1 教育和就業的不接軌,學習的東西無法用於實踐,造成了廣大青年對自己能力的不信任。
1.2 父母的溺愛,讓不少人沒有獨自照顧自己的能力。
1.3 物價的飛漲,紙幣不保值,帶來朝不保夕感。


2,我相信其他人有能力且會保護自己。

2.1 社會流動加快,傳統的 忠誠-保護 體系的崩潰。
2.2 男性氣質的缺失,男性失去給女性帶來安全感的能力。
2.3


3,對社會和社會上其他人的整體樂觀。

3.1 中國的社會保障體系和福利體系的不成熟,無法保障人的基本安全需求。
3.2 傳媒的發達造成了災難和欺騙等事件傳播度,造成了這世界到處都是災難的錯覺。
3.3 中國原有的家族體系,其實就是一種集體保險機制。西方文化摧毀了這種保險機制。
3.4 眾多人員遠離家鄉尋找工作,和原有的人際關係脫離。帶來了一種失落和恐慌感。


沒有安全感是一種典型的大城市病。大城市的人,生活壓力更多,高企的物價,很高的房貸,不穩定的工作狀態,逐年增加的KPI。

而這種壓力,會讓大部分不是那麼如魚得水的人,感覺生活壓力很大, 感覺生活充滿了危險。最起碼明天失業了,要還近萬的房貸不知道朝誰要去。


而在二三線城市房價漲起來之前,很多人是沒有什麼缺乏安全感的。我的很多生活在中小城市的同學,有10萬塊錢就會買車,有1萬塊錢就會出去旅遊。不知道什麼叫做不安全感。


不信你可以去成都看看,2008年汶川地震,我們去成都。滿大街都是打麻將的人,這是多麼的淡定。


因為我想來奉行以最坦誠的態度面對任何人任何事,所以我從未覺得沒有安全感。這是真的,不是跟提問者唱反調。

我逃課。對,是逃課,不是找理由請假,一點也不擔心,因為之前就首先坦誠地跟輔導員說,不好意思,我有人際交往障礙,平常如果整天在人多的環境下要發瘋的,會逃一些課,而且我討厭數學,在數學專業也肯定提不起對專業課的興趣。全是實話。就這麼跟她說。然後告訴她,該怎麼扣分怎麼記處分就怎麼做,請按照規章制度來,我只是告訴您一聲而已,以免給您工作上帶來不便。

我喝茶。 四位「叔叔阿姨」一起請我喝,我超級淡定,因為打一開始,我在推特上就使用的實名,我當然會承認我說的每一句話,做的每一張標語。所以當進去的那一剎那,我看到人手兩本的列印資料(我的推文、博文、海報、標語等),我真的超級淡定,拉開張椅子坐下,先開口說,喲,都印出來啦,那咱開始吧。然後我們談的很坦誠,對方本來是氣勢洶洶,談了7個小時後,就變成了友好的握手了。因為我的理念是什麼,我堅持怎樣的想法,我都毫不避諱地告訴他們,有的時候我還給做筆錄的那位說,這樣,我下邊要說的比較長,我先說,你先不用忙著寫,我說完了,給你寫份摘要,你把它抄進去,也省事兒。對方很高興地接受了,但最後筆錄還是做了19頁之長,按手印就按了5分鐘。我感覺很好很坦然,也不覺得這時間是浪費,從他們對我的態度的轉變我就知道,他們或許也有一些轉變,如果將來有朝一日,需要他們必須明確堅定的立場,說不定他們這四位都會選擇到正確的立場上來,那我也是功德一件啦。很多人喝茶的時候會很緊張,我覺得完全沒必要。我做錯事都不緊張,何況是正確的事情呢,坦然一些,真誠一些。


我與為數不多的人交往,從來將對方定義為她也是完全坦然和真誠的,從不懷疑,即使被我知道,對方騙了我一次,兩次……。但當我知道這個人她就是個騙子時,我也很坦然,繼續對她坦承,只不過我將她在我這裡的分類變換一下,放到「這是個騙子」下,以後她對我說什麼,我就會哈哈笑笑,啊哈哈,這個騙子。而且我坦然道什麼地步呢,我坦誠到會告訴對方,從今以後,我會認為你是個騙子。我不避諱說出一些聽上去並不好聽的話。有的人講每一句話前的首要考慮是,說出的這句話會不會對我有害?要怎麼說才能對我的形象對我自身有利?怎樣做到這句話為我最大地趨利避害?把這個當作第一前提,然後說出的話即使背叛他人連帶扇長輩耳光都毫不猶豫。我只道有這樣的人,有的是這樣的人,但我覺得沒有問題,既然我知道了,那我還害怕什麼?當我了解對方是這樣的人的時候,那就是就是了,與我沒關係。我恪守著講話就要真誠、坦誠、忠誠。當然,遇到我不想講的,我也坦誠地直白地說,這個我不告訴你。但凡我講出來的,都是確切如我所想所記所感所聞……。

而且我最沒有安全感的時候就是未知。比如我問了對方一個問題,對方知道了這個問題,但是既不回答,也不說不回答,只有在這時候,我的安全感才喪失,就會覺得天要塌了,這是怎麼了!!!但只要知道了一個明確的情況或者答覆,那麼就是有安全感的。我舉個例子。我平常會把電腦放宿舍,然後去上課。那麼我一定要知道電腦在宿舍會是什麼情況?它會不會爆炸,會不會變形,會不會自己跑到廁所裡頭去,會不會被偷?然後我來想這些問題,調查和研究它們,最後得出:極小的可能會爆炸,不可能變形,不可能自己跑到廁所里去,有一定的概率會被偷。然後我就覺得安全了,因為我知道它單獨呆著的時候是什麼情況。然後我甚至不會擔心,它有沒有在我不在的時候被偷啊?我不擔心,因為「有一定概率被偷」已經是個寫入我腦子的事實了。不在它身邊我不會去想這個問題,回到它身邊看到它還在或者不在了也都十分淡定。現實的例子就是,高中的時候曾與政治老師辯論該不該讓大家都知道近一段時間(當時)全國各地屠童案頻起。政治老師的理論就是不應該,說那樣會讓家長們沒有安全感,我就白絲不可理解,我認為這樣恰恰加大了家長們的安全感,因為家長們可以獲取一個事實:我的孩子在學校有一定概率被殺。而之前是沒有這個事實的,如果多心的家長就會一直想著,我的孩子會不會在學校里被殺,到底會不會,到底會不會被殺啊!!!然後到處找資料找數據也找不到,這在我看來是很沒安全感的。


最後,我總是說,我是個傻逼。我從來不把自己放在什麼高處,就做個最底層的傻逼,所以安全感十足。真的,絕對地坦誠、說大直白話、首先不假象對方是壞的、多了解事實、時刻想著自己是個傻逼,讓我非常有安全感。非常有安全感所以街上有陌生人問我你是哪裡來的,我說實話給她,街上有問路的,我一定幫助。看到行乞者,一定默認她真的是乞討的而非「行為藝術」,然後施捨給她。然後,網上,我向來實名。不僅知乎,飯否,推特,豆瓣,包括我的MSN 顯示名稱,都是實名。這些沒有讓我覺得不安全,相反,這些讓我覺得更安全了。

這就是我個人的經歷,也是我在這個問題下想說的,不知道對諸位有沒有幫助。


====UPDATE====


對了,忘了,還有一點,其實上邊也說了,但是覺得這個需要特別加註一下,出去吃飯,會不會吃到地溝油?我給自己的事是是:有很大的概率吃到地溝油、不衛生、有毒的食品。然後我就絲毫不擔心地充滿安全感去吃,有的時候也點紅燒茄子這樣充滿地溝油的菜來吃,我覺得沒問題,因為,我首先,知道了會有很大概率吃到地溝油、不衛生、有毒的食品這個事實,然後我坦誠地問問自己,吃不吃,然後決定吃,那就吃了,絲毫不擔心。這算是上邊說的幾點裡的一個補充例子,也算是看到其他答案裡頭說到因為擔心吃飯吃到地溝油而削弱安全感指數的一個個人思想上的不同的表述。


我的看法可能相反。缺乏安全感本身並不是一件壞事情。
古人云: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我認為這種不安全感應該是伴每個人一生的。


強者,積極心態的人,會將這種不安全感,作為一種動力。
喬布斯說:「如果明天我就死去.......」

事實上,不僅喬布斯會突然離去,你,我,TA,每個人都會突然離去。生命本身就沒有安全感。
事實上,每天都有天災人禍發生在世界各地。這世界本身就沒有安全感。
事實上,友情和愛情,隨時可能分分合合, 因為一句話,一個誤會,一個別的人。情感本身就沒有安全感。
事實上,我們每天思考學習經歷一切,隨時會動搖過去的認知。連信仰本身也沒有安全感。


我們追求的並非是安全感。而是幸福和快樂。追求的是生活有更多未知的東西。追求挑戰、刺激、追求人生體驗的完整。
甚至追求虛榮。而一個正常人,你總得體驗過虛榮,哪怕它是危險的。

我們因為超越了才能超脫,但這種超脫也不過是去爬生命的下一個台階。
一切仍然是危險的。


這種不安全感,其實恰是一種人生的動力。
它讓我們珍惜你眼前所有。但,我們往往忘了。


普遍地說,缺乏安全感的原因,有且僅有一個:即自己不夠強大。

但不強大的原因可以細分下去,比如經濟不獨立(或雖然獨立但僅能維持生存必須),比如社會環境不安定(生命、財產無保障),比如在感情交往中處於弱勢地位(伴侶可能隨時抽身走人,讓自己失去依靠),等等。


人 害怕失去, 喜歡得到

安全感不可以沒有額,就像吃飯不可以沒味覺;有時候,感到無味是正常的味覺表現,味蕾受硬傷會無味,吃飽了會無味,心情不好會無味...同理,感到不安全可能是剛失去了什麼(硬傷),可能是生活太單調了(吃飽了),可能是擔心一些即將到來的結果(憂慮)...

正因為有這種感知,人才能好好地活下去,至於它的利弊,任何事物都有,不要計較太多嘛,隨著文明的發展,社會機制會更人性化的


另外,我還講了一堂公共課《如何走出自卑》,在這堂課里有人提問:沒有安全感怎麼辦?如何增進安全感?

其實不光是這兩堂課里,我經常收到很多的後台留言,大多數人都會在陳述自己的問題里,有那麼一句--沒有安全感。

最近我也在進行oh卡探索潛意識的學習,我發現探索到最後露出的那個限制性信念,其實是一個恐懼,這個恐懼可能是:

「我害怕別人看不起我,所以我對自己的要求就是要被別人看的起,對自己的嫌棄可能就是被別人看不起。

因為有了這個恐懼,我的人生因此有了一個設限:所有那些導致我可能感覺自己會被看不起的事,我都沒發做了。因此我的世界只能在小範圍內進行。

比如,我很愛一個人,但是我害怕他看不起我,如果他沒有刻意或有意識的給我傳遞這種「我很看得起你,你很重要,你很厲害」的感覺,可能我就會對他缺乏安全感,因而他的很多無意的舉動,或者稍微表現出的一點點不屑,都會擊垮掉我內心的防線,讓我對他沒有確定感。因而可能也無法把愛情進行下去。

到最後的結果就是,我只能選擇和一些不如我的人在一起生活。因為只有不如我的人才會始終看得起我。「

聰明的你一定發現了:什麼是所謂的沒有安全感?

沒有安全感其實就是我們內心掩藏著的恐懼,因為這些恐懼,我們內心受到了嚴重的限制,我們活在對這些恐懼的奴役里,對外構建了我們受限的外部生活。

而所謂的有安全感的人是怎麼回事?

無非就是他內心的恐懼比較少,所以他關於恐懼的限制性信念就比較少,他就會表現的比較自由,能夠大膽的做一些事情,不會害怕著害怕那。

即便做錯了事,也能放自己一馬,他能原諒自己,原諒的背後是「他不害怕自己是不好的」。

所以,什麼是安全感?

安全感就是「不害怕自己不好」。

我相信我是好的。

當然,這也會讓一個人相對比較自信。

2

安全感的形成當然跟最初一個人生活的環境有很大的關係,也跟成長經驗密不可分,更重要的是,這個東西好像是可以傳遞的,一不小心,我們就容易成為「恐懼」的奴隸。

同樣的前幾天,我在朋友圈裡看到了我的一個來訪者轉發了這麼一條信息:

「大意是因為翟欣欣事件的爆發,讓我們對婚姻更加恐懼了。我們不能相信婚姻了,因為在現行的婚姻制度做壞人獲益更多,而做好人註定吃虧。因為很多女孩看到翟欣欣的謀利之路後,會學習這種不勞而獲的方式,那麼婚姻就成了這種人漁利的手段,那麼註定要有很多人的家產不保不住。

最後的結論就是最好不要結婚。結婚的風險太大,現行的婚姻法最好做出修改,保障財產,不然離婚就得分一半給別人。「

這篇文章的閱讀量超過了10萬+,很多人表示非常同意,現在的婚姻風險確實太高了,所以要保全財產,以防被人算計,強烈要求修改婚姻法中,結婚分走一半財產的條例,說這些話的一般是男人。

還有一些人,大約屬於家庭主婦,表示強烈抗議:自己辭去工作,犧牲發展前途,辛苦生育,捕育後代,如果離婚,會毫無保障。說這些話的一般是女人,她們決定也不再想結婚,因為結婚性價比太差。

你看,我們都害怕被算計,因為害怕,所以想的都是如何做,怎麼做會讓自己更有安全感一點,結果,安全感有了,但是我們可能更孤獨了。我們雖然保存了我們的錢,但那也只會是孤零零的錢,我們只能跟錢一起生活。

可是,如果換不來愛和歸屬的錢,又有什麼意義呢?

我們依然不快樂。

所以,看到我的來訪者,轉發這個帖子的這個青春美少女點評說「開始懷疑人生」時,我很想告訴她,不是這樣的。

但是我又覺得這很難,畢竟不是那麼一兩句能說清楚的。而且如果一兩句話能說清楚,萬一誤導她,讓她理解錯了,以後輕信別人怎麼辦?

恐懼像我們內心本有的一個惡魔,潛伏在那裡,似乎只要外界一有點誘惑,它就會跑出來,統治人心,而且它會擴散,像瘟疫一樣,一片一片的把人感染。

類似的例子還有恐婚,恨嫁,什麼「保姆式婚姻,喪偶式育兒」,出軌率升達多少......

如果我們不是本著過的更好的目的去看待這些,卻因為這些更改了自己生活的目的的話,就中了「恐懼思維」的圈套。

而所謂的安全感就是這種思維的產物。害怕怎麼怎麼著,避免怎麼怎麼著,於是怎麼怎麼著。

一個不敢戀愛的人害怕被傷害,可能會永遠安全,但他會永遠孤獨,他忘記了戀愛的目的是讓自己不孤獨,變幸福。一個提防別人的人會減少被別人算計的次數,但可能他就再也品嘗不到暢懷大笑,信任別人的踏實,他忘了活著的目的是讓自己心安。

我們是預防了一層可能的受苦,但在本質上我們並沒有擺脫另一層更深的受苦:生活於孤獨中,缺乏真正的愛與信任。

總而言之,生活於恐懼之中。

3

很多心理問題的原理跟這個非常相似,因為恐懼,我們產生了防禦,我們以為使用防禦,就會萬事大吉,但是沒有想到,防禦還會帶來另一層受苦,只是這層受苦以前是我們能夠承受的起的,而現在不願承受了而已,因為人們在解決了一個痛苦的時候,就會把精力集中於下一個痛苦,一方面一層層的製造痛苦,一方面又要去一層層的克服它。

只是痛苦並沒有解決,有時候它還會越來越大。

因為恐懼本身是無窮盡的,因為克服恐懼,我們會做很多的事情,但到頭來可能又會陷入另一種恐懼里,我們以為那樣我們會有安全感了,但最後發現安全感其實不是我們想要的,我們最終想要的是愛和信任。

我們想要被這個世界愛著,也信任這個世界。其實就是我們想要被媽媽愛著,也信任媽媽。

如果我們能有完美的父母,在成長中也沒有遭遇過什麼創傷,大約我們的安全感會被保護的很好,但是這樣的環境實在太少了,所以我們內心潛伏下大量的恐懼,總是害怕被世界拋棄。

而對於戰勝恐懼來說,唯一的萬能良藥可能就是要去信任,就像信仰一樣,你看,整個基督教的根源整天都在講一件事:信。

一個缺乏安全感的人最大的障礙在於:他的這種信在生活中發生了動搖,因為這種動搖他需要做很多防禦型的事去保持自己不活在恐懼里,但這太難了,更重要的是,這並沒有讓他更幸福。

他可以暫時的克服恐懼,讓自己生活在安全里,但是他不快樂。

所以讓一個戀愛恐懼症的人快樂起來,並不是幫他找到安全感,然後再去戀愛,而是讓他去發現選擇安全還是選擇去愛,哪個對他來說更心甘情願,哪個是他本質上更願意要的,以及為了獲取這個想要的東西,自己需要付出什麼,承擔什麼?

心甘情願這個詞太重要了,這是一個人成熟的過程。它會幫助我們看清楚我們真正渴望的是什麼,而不是在恐懼遮掩下,自己以為自己需要的是什麼。

活著不是為了避免什麼,而是為了成為什麼。

像那首詩寫的那樣:

去愛吧,如同從來沒有受過傷害一樣

去愛吧,像不曾受過一次傷一樣

跳舞吧,像沒有人欣賞一樣

去愛吧,像不曾受過一次傷一樣

唱歌吧,像沒有任何人聆聽一樣

幹活吧,像不需要錢一樣

生活吧,像今天是末日一樣

4

信任是一種選擇,是一種思維方向。

催眠大師斯蒂芬·吉利根認為人們雖然會做不恰當的事,但是他們背後的動機都是好的。

你能走到今天的生活,並非總是苦惱連篇,這是世界在你能承受的範圍內能給你的最好的生活。

看到這些積極的東西,本身就是一種救贖。

對付匱乏本身需要的不是更多的給予,而是要調整人們看待事情的眼光:看到已有的,並學會感恩。

最後,你的「病」也並非都沒有意義,很多時候「病或癥狀」是我們在恐懼狀態下自己研發的解藥,但是只是一種還不夠好的「解藥」罷了。

即便不夠好,但是也有它積極的意義--它曾經讓你適應環境。

這大概就是我今天要講的主題了----努力去發現事情背後積極的含義,這種能力會讓一個人更有安全感,因為積極的東西會幫助我們不被恐懼帶走,擺脫掉恐懼思維的模式,僅僅這一點作用已經足以拯救一人。

更多文章,歡迎關注微信公眾號:工業時代的月亮。


人們說缺乏安全感,其實是缺乏對自己的信心和信任,簡稱自信。
相信自己能做成事、相信自己會找到相愛的人、相信自己能用能力過上想要的生活,不說宗教信仰,單是對自己自身的信仰足夠強大,你就不會說自己缺乏安全感或什麼什麼各種感。


  • 個人認為現代人缺乏安全感應該和整個社會的現代化和現代性是和很大聯繫的。現代化的重要內容之一是工業化,工業化又推動了城市化。在城市化過程中,伴隨著農村地區不斷變為城市地區,城市人口的比重也不斷上升。
  • 滕尼斯曾經首先區分了出了「社會」和「社區」兩個社會類型。在滕尼斯看來,「社會」是指的以契約、正式關係為主的次級關係為主的人類生活共同體;而「社區」則是建立在以血緣、親情等初級關係的基礎之上,城市和農村便是作為「社會」和「社區」的典型。城市化的出現讓原有的農村以初級關係為主社會關係破裂,大量不同地區,不同身份的人們在城市的聚集使得原本的「熟人社會」向「陌生人社會」轉變。這就導致了人們在日常社會互動中由於相互之間的不信任而在交往中互相猜疑——也就是安全感的缺乏。
  • 城市社會的現代性特徵之一是人口高密度和異質性。複雜的人口結構面臨的是多元化的利益關係和價值觀的對立,無形間也讓人們在和他人交往過程中小心翼翼怕因觸及到他人利益而殃及自身安危。
  • 此外,同樣及於城市社會中家庭成初級關係的鬆懈以及家庭核心化的趨勢,家庭成員間的感情維繫也變得日益脆弱,這也是當今人們缺乏安全感的重要原因。

人生命中有兩種最根本的動機,一種是慾望,無關是何種慾望,終歸是要得到滿足。另一種是恐懼,無關是何種恐懼,終歸要得到安全感。
撇開滿足,先談安全感。簡單來講,因為人是有限的,並且所有事情都不是完全處於人的掌控之中,所以人永遠不能從自身及其他非永恆不變的事物上找到安全感。因為我今天還相信它,但未來的某天它改變了,而信自己,自己的一切又還是依賴這個世界的。人非有信,就寸步難行。嚴重一點,就是杞人憂天了,出去啥都要怕,去飯館怕飯有毒,去乘車怕出車禍。而這些還都是物質上的,人心靈上的安全感和信任感是很難建立的,很多處於熱戀的男女,問其一方,你完全相信對方么,在任何境況下,當他們冷靜下來,都不能完全去信任彼此。這樣來看,人能信什麼呢,或者有什麼是值得人去相信呢?
當把房子建在磐石上,風吹雨打房子不能倒塌,若把房子建立在沙灘上,建的再怎麼華美,風雨一來就註定倒塌。那房子就人的信心,那什麼是磐石般永恆不變的呢?只有人認識到上帝,就是那真正的永恆不變的愛的本體,否則人永不可能找到真正的安全感。
神是永恆不變者,神是全能的神,神是愛,神愛世人,甚至將獨生子賜給他們,叫他們不至滅亡反得永生。既是如此,人有什麼要害怕的呢,因為全能的神愛你,神要彰顯復活的大能,叫人在末世復活得著永生的福分。


因為我們整個的大環境太差了,大環境中人人自危,何來安全感?
轉一段龍應台的《幸福就是……》文章中的一段與大家分享吧。
幸福就是,生活中不必時時恐懼。開店鋪的人天亮時打開大門,不會想到是否有政府軍或叛軍或飢餓的難民來搶劫。走在街上的人不必把背包護在前胸,時時刻刻戒備。睡在屋裡的人可以酣睡,不擔心自己一醒來發現屋子已經被拆,傢具像破爛一樣被丟在街上。到雜貨店裡買嬰兒奶粉的婦人不必想奶粉會不會是假的,嬰兒吃了會不會死。買廉價烈酒喝的老頭不必擔心買到假酒,假酒里的化學品會不會讓他瞎眼。小學生一個人走路上學,不必瞻前顧後提防自己被騙子拐走。江上打魚的人張開大網用力拋進水裡,不必想江水裡有沒有重金屬,魚蝦會不會在幾年內死絕。到城裡閒蕩的人,看見穿著制服的人向他走近,不會驚惶失色,以為自己馬上要被逮捕。被逮捕的人看見警察局不會暈倒,知道有律師和法律保護著他的基本權利。已經坐在牢里的人不必害怕被社會忘記,被歷史消音。到機關去辦什麼證件的市井小民不必準備受氣受辱。在秋夜寒燈下讀書的人,聽到巷子里突然人聲雜沓,拍門呼叫他的名字,不必覺得大難臨頭,把所有的稿紙當場燒掉。去投票的人不必擔心政府作票、總統作假。幸福就是,從政的人不必害怕暗殺,抗議的人不必害怕鎮壓,富人不必害怕綁票,窮人不必害怕最後一隻碗被沒收,中產階級不必害怕流血革命,普羅大眾不必害怕領袖說了一句話,明天可能有戰爭。
我們現在的體制,現在的社會,能做到讓每個人不會時時恐懼么?


缺乏安全感,看了幾位的回答,我發現其實是有兩種類型的。
一種是對生活現狀和未來的恐懼,高房價,高物價,有毒食品,高成本生活。這是物質層面的。
另一種,則是對自由的嚮往帶來的政治環境的恐懼,例如,無法自由發言,無法自由上網,對公平的追求,對極權,腐朽墮落的厭惡。這是精神層面的。

當然,人的情感通常或多或少的混雜這兩種情感。於是消除兩種不安全感的方法自然有各自的方法。第一種情況,當然是換一個符合自己實力的地方生活,但是由於中國的發展不均,資源分配的不公平,使得任何選擇都是艱難的。第二種,當然是離開這裡,去追求自由。這同樣意味著放棄熟悉的地域,語言,朋友,在陌生的地方去打拚。加之移民對於年齡,學歷,中國護照,資金,都有諸多限制,導致這條路也是十分艱辛的。

所以,這兩類不安的存在,以及其解決方法的普遍缺失,加之中國的文化荒漠化,使得中國人的內心始終在苦難的邊緣徘徊。一個有溫暖,有溫情的社會應該是大多數人都挺不錯的,而有才華的人,可以大展身手;而不是有幾個有錢人,有權者過著優越的生活,然後大多數人都生活在水生火熱之中。很不幸,我們現在處於後者。這是每個平凡中國人的命運。


我看來這是上一代遺留的問題 所以顯得很普遍 是上一代的從小的教育,那一代人普遍都經歷那樣一段經歷所以在教育觀和價值觀都差不多 比如他們從小跟我們講很多道理很多做人的本則在社會如何保護自己,更多的是潛移默化的 就像蝴蝶效應 很多細節默默的影響著我們 再細小的我不細說了雖然我平時有留意這個問題


安全感是自己給的。尤其想對把安全感寄托在男友身上的女生說。


一般來說是童年的某些經歷造成的。比如親人去世,父母打工缺少關愛等等。另外,在社會中,人際關係的疏遠,缺乏信仰和精神依靠,社會不安定,收入差距大等等也會造成缺乏安全感。


我覺得信仰是一方面的原因,因為相信,所以不會害怕,聽到有人說有些傳教士面對死亡、疾病的威脅在非洲原始部落傳教卻毫無畏懼,就是因為他們相信上帝會幫助他們,即使是死亡,上帝也會如此,所以他們心中安寧,充滿慈悲愛人之心,毫無畏懼。
另一方面是受文化的影響,即受社會文化影響形成的扭曲的價值觀,自私自利,物質至上,太過相信自己的力量,懷疑身邊的一切人、事、物,凡事都以自己為中心,努力的追求物質來得到安全感和滿足感,但是任何物質的不穩定性,註定了太在乎外物反而容易患得患失,更加沒有安全感,這樣進入惡性循環。


在我看來 沒有安全感 來源於害怕選擇 害怕選擇出錯 害怕自己從錯誤的選擇里無法快速復原 雖然相信人都比自己看上去堅強點 但是 有些感覺就是消不掉 就算生活再充實 總會有閑下來的時候 一點閑下來 那種孤獨感和不安全感就會像潮水一樣朝你涌過來


內心不夠獨立,依賴性太強。沒有充實的生活。絕非缺愛,而是想被偏愛。


想要得到,卻又害怕付出;可得到的越多會越害怕失去。內心的不夠強大,或許是缺乏安全感的重要原因。


推薦閱讀:

25周歲,抑鬱+焦慮+自卑+惶恐,很難受。。。問題?
怎麼幫助一個人發現自己真正擅長什麼?挖掘出其天賦和潛力?
十分容易焦慮,怎麼辦?
「藍鯨」遊戲的模式能否用在積極的事情上?
內向的人如何面對社會?

TAG:心理學 | 社會心理 | 安全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