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麼看待台上九旬院士站著作報告,台下學生趴著打瞌睡?

新聞鏈接:9 旬院士站著演講學生睡覺 - 網易新聞中心

9月16日下午,92歲高齡的吳良鏞院士一手拄著拐杖,一手在工作人員的攙扶下,一步一步緩緩走上人民大會堂報告台,堅持站著,用35分鐘講完了,以《志存高遠,身體力行》為題的報告。


作為親歷者,我想說,這個新聞一點都不客觀。我坐在31排,是比較靠後的位置,在我前面的人睡覺的很少很少,而老先生演講的時候更是一個都沒有。
我是早上8點開始上課,12.15分下課,12.30集合,沒來得及吃飯,3點報告會才開始,5點多才結束,照片有移花接木的嫌疑,應該是其他人報告時候發生的,後期很多人都犯困了,但我能看到的幾百個人裡面,只有一個在4點趴著睡了會。第三位做報告的院士說,不要因為一個人犯錯就否定了一個單位,但媒體就這樣幹了。
老先生剛出來時,步履蹣跚,走得很慢,大家就一直在那裡鼓掌,他做報告時,停頓換氣的時候,大家也會鼓掌,對老人家大家都是很尊重的。這時候我看不見有人睡覺,最後有一個學生做報告,又紅又專,各種高大上的話,這時候差不多五點,應該有人受不了這些話再加上犯困就睡了。
這件事到了媒體那裡,就成了90後不尊重老先生,竟然在下面睡覺,一些媒體弄了些標題,「同學們醒醒把」,「你有什麼想對睡覺的同學說」之類引導輿論撩撥大眾g點的話,很多網頁站在道德高點開始各種批評,說90後沒救了,還有人說要求把學生全部開除。
對於網上的言論,我感覺很無奈也很委屈,因為當時情況不是這樣,老先生講話時現場反響很好。對於媒體而言,製造這樣的新聞很無良,媒體的公信力在哪裡?最後對這些媒體說一句「畢竟圖樣圖森破,就想弄個大新聞」
圖片很抱歉只拍了一張,還看不清現場的情況


作為親歷者,我想說:
1學生都是自願來的而且搶著來
首先可以拿到聽學術報告的學分
其次可以去逛逛人民大會堂這個高大上的地方
對於 外地 剛入學 的研究生新生,這兩條很有吸引力。
2睡覺的只是一小部分人,記者照的是一個小角度,煽風點火一下而已
3,時間上 12:40集合進大會堂,下午3點院士開講,沒有午休的同學,犯困了很正常

以上
修改錯別字


你們自己看待吧。我就發兩張圖。一張某事實派的新聞,一張現場圖片。

新聞

現場


親歷者的描述:

[我認為對於如何看待某新聞事件的問題,首先要討論其真實性,而不是其他的任何問題。
如果有(非記者的)親歷者的話,至少可以作為一種值得參考的信息來源,兼聽則明。
不問是不是就問為什麼就是耍流氓~~不問真不真就問怎麼看也一樣是耍流氓~~]
------------------------------
轉自人人王立剛的日誌(想要現場圖的話請看 @黃玉輝 的回答)
------------------------------

9旬院士報告,我們沒有睡覺



9月16日下午,我們北大等首都高校約6000名研究生新生來到人民大會堂,有幸聆聽了92歲高齡的吳良鏞院士、楊樂院士、楊衛院士等三位學界大師關於「科學道德和學風建設」的報告會。晚上就在各個媒體上看到了「9旬院士站著做報告,90後學生睡成一片」這樣的報道,對我們這些「90後」學生各種譴責、聲討。



首先,我們對這種片面,為吸引眼球上頭條而詆毀、貶損我們所有「90後」學生的不實報道非常不滿。也許在約兩個半小時的報告會中確實有個別人睡覺,但絕不是所謂的「睡成一片」,更沒有出現在吳良鏞老先生的半個小時的報告中。



事實是這樣的,當吳老在工作人員的攙扶下走進會場時,全場立即爆發了熱烈的掌聲。看著吳老蹣跚的步伐,我們為吳老92歲高齡還能來到這裡、分享他的人生經歷、教誨我們這些年輕的後輩而感動。吳老每走幾步,我們都會因為因對吳老崇高的敬意而鼓掌。在韓啟德主席發言後,吳老第一個開始做報告,我們都以為吳老會坐著做報告,但吳老堅持走向發言台,看到這一幕,我們更是感動不已,全場又是經久不息的掌聲,吳老的聲音聽起來都有些顫抖,我們都擔心吳老的身體是否受得了。吳老報告中更是掌聲不斷,在這樣的環境中怎麼可能會「睡成一片」,我當時坐在大會堂的中部,在吳老的報告中,我確實沒有看到有大片的人「趴下」。也許在後來的報告中確實有人睡覺,但那絕對是小部分人,我們大多數人是相當珍惜能來到人民大會堂聆聽大師報告的機會。



看看新聞所配發的照片,我們不僅發問,這小部分同學的行為就能代表我們這6000師生的行為,能反映我們所有人的狀態?哪怕就是這些睡覺的同學也並不是完全不可原諒的,我們北大的情況是,我們12點下課,匆匆忙忙吃完午飯就趕過來,至於其他更遠的學校的一些同學可能就更趕了,可能有些參會的同學確實挺累了。在接下來的報告中,可能一些同學在聽到自己不熟悉的領域,一些陌生的辭彙時,確實不懂時,可能注意力確實會分散。



部分媒體拍到這些情景,加上「9旬院士站著,我們睡著」這樣的標題,各種添油加醋,藉助於自己所掌握的話語權,站在道德的制高點去煽動不知情的公眾譴責我們所有的學生,讓人們覺得我們這一代人就是只活在自己世界中,不尊重科學家,不懂得尊重長者等等,抹黑我們所有的人,事實是這樣嗎?我相信我們這一代人不是這樣的,我相信我們這些「90後」是有理想、有擔當,懂得尊重知識、尊重科學家、尊重長者的。我們給吳老那經久不息的掌聲,為吳老揪心、擔心就是明證。


用最後一位作報告的楊衛院士的話「不能因一個人否定一個單位,不是一個人有問題,就否定所有的人」,不能因為小部分人的行為而否定我們所有的「90後」。這篇報道讓我想起了所謂的「標題黨」,真切希望新聞工作者能尊重事實,不要用這樣片面的報道來黑我們所有的年輕一代,不要老是讓我們感受到對我們「90後」的惡意,不要打擊我們對科學的熱情。我想說:「9旬院士報告,我們沒有睡覺」。


最後向吳老等老一輩科學家致以最高的敬意,是他們為我們現在的研究打下了良好的基礎,是他們我們懂得怎麼做人、做研究!



北大化學院一位參會的研究生


2014年9月17日

有人質疑利益相關:我是北大本科生,以下日誌發布者為北大研究生(記者的利益似乎相關的更多一些)

有人說雖然新聞是誇大了事實,但仍然反映了部分事實,我認為如果要徹底使這種現象消失,組織方就應當向下圖學習了。(演講者培訓、PPT、舞台與燈光、現場交互……)


我資歷淺、輩分小,萬萬不敢對93歲吳院士有任何不敬(否則各種道德大帽子就夠我喝一壺了);以上言論引自新加坡籍親子教育專家陳禾的微博:

「欠下一個道歉」——從政治的角度來評論學生的反應,你可以這麼說,但若從教育方法的角度來評論,恐怕要反過來,是安排講座的人欠主講人和聽講者一個道歉了。

還是人家老教育家一針見血:
93歲老院士是受害者,
台下無論睡了還是沒睡的年輕學生們也是受害者。
為了教育的政治目的,
一個老教授被綁來講,
一幫學生被綁來聽,
演講的台詞是內定的,
觀眾的情緒也是內定的,
整一個學術春晚
誰的戲份演砸了,
就會被媒體以崇高道德評判。

教育向來無自由。
在中國,
除了藍翔技校和新東方,
你還見過哪個學校是市場化的?
老師們能選擇講什麼內容么?
學生們能投票選擇聽誰的課么?
一群不願聽的去聽一個不願講的,
浪費雙方時間體力而已,
出現幾個打瞌睡有什麼了不起?
沒有掀桌就已經很文明了。

慢說學生「不珍惜學習機會」,
閣下有幾位看過吳院士的演講稿全文?
別說在會場聽得打瞌睡了,
正常人讀一遍都想打瞌睡呢 =_=

附:吳良鏞《志存高遠 身體力行》演講實錄

各位領導、各位同志,我今天講的題目是《志存高遠 身體力行》。

中國擁有博大精深的傳統科學美德。戰國時候齊於臨淄設「稷下學宮」,治官禮、議政事,著書立說,可以說是當時高等學府與文化中心,其中已經蘊含了學術爭鳴、百花齊放的學術風尚。事實上,科學作風在中國歷史上一直是提倡的,就當前來講,各個學校制定的校訓都是這方面的至理名言,當然,對學術研究腐敗的揭露也是屢見不鮮,包括中國、外國,說明真正認識並嚴格自律並非容易的事。

今天在座的90%以上都是剛入學的研究生,這是你們人生的新階段,我熱誠地希望你們在思想上也能夠有一個新的境界。我今天在這裡不講大道理,因為《科學道德和學風建設宣講學習資料彙編》上有好多文章已經將一些道理說得很透了。剛才韓啟德同志又作了很重要的講話。我作為一個建築學人,自1946年執教於清華大學,至今已經68年,我只想將一些通過自己親身經歷所得到的體會跟同學們討論。

第一,理想與立志。一個人一生不能沒有理想。立志是人生不斷前進的動力。要思考我這一生到底想要做什麼?想要有何作為?有何抱負和志趣?想要從事什麼專業?這在中學進入大學時必然要有所考慮,從大學進入研究生時代更需要進一步思考。立志往往並非一蹴而就,而是伴隨著成長的經歷、所見所聞所想而一步步頓悟、提升,當然,其中不可避免地會帶有一定的偶然性。我之所以選擇建築事業,並作為一生追求的方向,是與我青少年時代成長的經歷有密切的關係。我1922年生於南京,當時正值內憂外患,中國大地上戰火連連,苦難深重。1937年南京淪陷,我隨家兄流亡重慶,於四川合川繼續中學學業,記得1940年7月27日高考結束的那天下午,合川城遭遇日軍空襲,大火一直燃燒到第二天清晨降雨始息。當夜合川城大火衝天,而且狗叫的聲音像哭一樣,我敬愛的前蘇州中學首席國文教員戴勁沉父子也遇難了。戰亂的苦痛激勵了我重建家園的熱望,我最終斷然進入重慶中央大學建築系學習,以建築為專業,這是一個開始。隨著自己的成長,認識國家社會的發展,逐步對建築事業發展的需求也就不斷加深認識,對它的學習研究也就不斷提高

第二,選擇。一個人一生不知要走多少十字路口,一個彎轉錯了就很難回到過去的志願,因此道路的選擇至關重要。人生中有太多太多的機遇、變遷,甚至有無限的偶然性,國家的發展、經濟社會的變遷,乃至家庭中細小的問題都會引人轉向,甚至於改變一個人的命運。回顧我自己的經歷,有幾次重要的十字路口:1948年我經梁思成先生推薦赴美國匡溪藝術學院求學,1950年學成後,應梁先生信中說到的「新中國百廢待興」的召喚,力辭種種誘惑,毅然從尚為英國盤踞的香港、在軍警挾持下取道回國,投身到百廢待興的新中國建設和教育事業中,現在想來,如果當時留在美國,便沒有此後幾十年在中國建設領域中的耕耘和收穫;1983年,我年滿六十,從清華大學建築系主任的行政崗位上退下,當時張維校長邀請我前往深圳大學創辦建築系,我婉拒了他的盛情,堅持和一名助教,在半間屋子、一間書桌、兩個坐凳的條件下創辦了清華大學建築與城市研究所,到現在已經整整30個春秋,30年中我與研究所的同志們共同開展了一系列人居環境科學的研究與實踐,當時若前往深圳,今生後期的工作則又會是另一番光景。類似的情況一個人一生不知要經歷多少,回顧既往,我自審之所以沒有「轉錯」大方向,很大程度上還是與早年「立志」相關,我很早便立志在建築與城市的學術領域做一些事,在不同時期,根據現實條件,作出相應的選擇。

第三,堅持。人生的道路上不可能一帆風順,遇到困難是堅持還是退卻?就我個人經歷而言,不論是青少年時讀書求學,還是年長後的研究和實踐,幾乎處處都要面對困難,也難免遭受挫折。年輕人很容易受到挫折影響而氣餒,這裡希望大家以宗白華先生講的一句話共勉「不因困難而挫志,不以榮譽而自滿」,這是在他寫的《徐悲鴻與中國繪畫》上的一句名言,要立志、要選擇,在選擇道路上更要有不懼困難的堅持。第四,榜樣。一個人成長過程中的良師益友會起到重要的影響。我在求學的各個階段都有幸得良師的指點,這是人生的一大幸福。1940年我進入中央大學建築系後,師從我國建築領域的先驅鮑鼎、楊廷寶、劉敦楨、徐中等諸位先生;1946年自雲南抗日戰場回到重慶,又幸得梁思成先生賞識,獲邀參加協同創辦建築系,其間多得梁思成、林徽因先生等言傳身教;1948年梁先生推薦我赴美求學,師從世界著名建築大師伊里爾·沙里寧,學習建築與城市設計,獲益良多。除了諸位「良師」還有諸多「益友」作為榜樣。數學家馮康因獨立於西方系統創始了有限元法而享譽,20世紀40年代初,他與我同在重慶中央大學求學,1946年又回到清華大學任教,他原本在電機系,後轉學物理,又發現對數學感興趣而轉到數學系。數學的事情我說不了,但是可以談一談從生活的其他方面得到對他的認識。馮康一度喜愛音樂,將圖書館有關古典音樂的著作借出來逐一閱讀,這體現了他即使在業餘愛好上也擁有鑽研而廣博的科學精神,在各方面日漸淵博,最終成為「有限元」方法的創始人之一,獲得國際矚目。植物學家吳征鎰是2007年國家最高科技獎的獲得者,我在上世紀40年代即在清華園中與他結識,當時我們同居住在工字廳,隔院窗口相對。他當時公開身份是民盟成員,在1946年清華大學紀念聞一多被害一周年的紀念會上,他鞭撻時局,我後來參加「教聯會」的工作,與他多有往來,才初步辨明時局。吳征鎰當時事實上是清華學生運動的領導者,後來去了解放區,解放前夕代表黨組織接收清華大學,並參加中國科學院的籌備等,如果他將這些工作做下去,可以成為優秀的領導,但是他選擇回到昆明,繼續從事植物學研究,主編了《中國植物志》等權威著作,他的一生,參加了革命運動,最終還是回到自己的學術抱負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他們在為學、為人、為事中給予我心靈上的感染,至今我敬佩不已。建築與規劃專業內的「益友」更多,在此不再多舉。

以上主要講良師益友的重要性。關於師生關係,我執教多年,頗有些親身體會。韓愈《師說》有云:「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這是老師最基本的職責。同時他還有兩句話未必引起人太多注意,就是學生可以超過老師,「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於弟子」,這兩句話無論對教師和學生都非常重要,在學生剛入學的時候,老師可以發揮比較大的作用,進行啟蒙、指導與引領,若干年後,學生的學識能力不斷發展,便不只是師生關係,而是學術事業上的戰友、同道。以我自己的經歷為例,有件事值得一提,1999年國際建築師學會第20屆世界建築師大會在北京召開,我被委任為大會科學委員會主席,負責起草大會文件,這一任務匆匆落在我身上,當時時間緊迫,又有其他任務,助手中只有一名學地理出身的博士研究生可以幫忙,當時的工作情況是:我每天清早將晚上寫好的稿件交給他,由他白天整理,晚上他再交給我,我繼續在深夜趕稿,如此往複,終於形成了《北京宣言》,這個文件獲得諮詢委員會的一致通過,並認為超出了「宣言」,所以被定為《北京憲章》,這也是國際建協自1948年成立至今通過的唯一的憲章。它說明師生共同在重大課題中合作,教學相長,成為共同戰線的摯友,推動學術的發展。這名曾協助我的博士生現在已經成為清華大學教授,建築與城市研究所的副所長。

第五,頓悟。回顧幾十年的學術人生,我深切地體會到科學理論的創新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時刻保持對新鮮事物的敏感,不斷注意現實問題與學術發展的情況,進行知識累積、比較研究、借鑒啟發,逐步「發酵」,得到頓悟。我的學術道路上有以下幾個頓悟可以與同學們交流。

頓悟一:建築學要走向科學。我在1940年代,在戰火紛飛中求學,初入建築之門,學術思想的啟蒙。1948年,赴美求學,接觸到西方先進的學術思想。1950年回國,投身新中國城鄉建設,參與長安街規劃設計、天安門廣場擴建規劃設計、毛主席紀念堂規劃設計等重大項目。這一時期因制度變革、政治經濟等局面的變化,有諸多困惑。文革結束後,我滿懷激情再次投身於建築領域的工作中,希望衝破困惑的迷霧,找到建築學的方向。1981年,參加文革後第一次全國院士大會,認識到,一方面是雙肩學術責任的加重,另一方面是建築學專業必然要向科學發展,否則難以適應形勢的要求。

頓悟二:從「廣義建築學」起步,從建築天地走向大千世界。通過對交叉學科理論知識的涉獵、對古代人類聚落遺址的考察,等等,我認識到建築學不能僅指房子,而需要觸及它的本質,即以聚居,說明建築要從單純的房子拓展到人、到社會,從單純物質構成的建築物要拓展到社會構成。因此,提出了「廣義建築學」。這本著作今年被譯為義大利文和英文。

頓悟三:「人居環境科學」的追求,有序空間與宜居環境。「廣義建築學」之後,我仍在從各方面進行不斷探索,希望得到新的領悟,基於對傳統建築學因時代而拓展進行種種探索及對國外種種城市規劃理論的研究,逐步理解到,不能僅囿於一個學科,而應從學科群的角度整體探討研究,需要追求一種不囿於過去的新學科體系,1993年第一次提出「人居環境科學」,人居環境科學探討如何科學地利用空間,實現空間及其組織的協調秩序,即有序空間。人居環境科學始終以人為核心,人應當在空間中安居樂業,所有層次的空間規劃設計都為人的生活服務,旨在創造適合於社會生活生產的美好環境,即宜居環境。

頓悟四:人居環境科學涉及諸多學術領域,要走向科學、人文、藝術的融匯。全球性經濟危機、社會動蕩、氣候變化等問題不斷湧現,都推動人居環境科學變成大科學,這是非常有前途的科學。它將邁向大科學、大人文、大藝術。科學——綠色建築、節能減排等技術的研究與應用等;人文——社會科學的融入、對社會中下階層的關懷等;藝術——以人的生活為中心的美的欣賞和藝術的創造等。今年9月初,我在中國美術館舉行了題為「人居藝境」的展覽,將我的書法、建築、繪畫、速寫等作品進行展覽,我進一步體悟到我們過去所居處的人居環境以人的生活為中心的美的欣賞和藝術創造,其中蘊含的藝術境界豐富、充實而又深遠,從自然環境到人文環境,從個體人的生活到社會的運轉,無所不包又無處不在,這已超出了我從40年代起所追求的建築與藝術的並行學習,多種藝術門類以生活為基礎,相互交融、折射,聚焦於人居環境之中,在某一門類中有獨到之心得,都可以相應地在人居建設中有所創造和展拓,這可以說是人居科學研究的一個新領域,其中尚有廣闊的空間待我們去探索、發掘。

由於建築設計的事物太龐雜,作為建築學人,以上所說的是我結合自己學術人生經歷的一些體悟,我也很難就自己的專業領域把今天的大會主題解說清楚。在座的同學們都來自不同的學科,但都應當關心多方面的學術思想的變化,多學科互補、拓展知識面,從而了解時代的發展與需求。例如,我上面提到的數學家馮康對多方面的研究均有涉獵、融貫綜合,植物學家吳征鎰既關心國家政治,又專註學術研究。他們都是青年人學習的典範。

對於青年學人,我認為在理性上對科學道德、科學倫理等似乎不難理解,關鍵在於身體力行。現在社會輿論的各個方面對於科學道德和學風建設的宣傳屢見不鮮,相關的書籍、文章也很多,但是讓人痛心的是,學術不端、學術腐敗的現象仍時有發生,這些人也許並非對科學道德不理解,而是沒有切實地將之落實到一己的心靈與行動中。因而,我想強調的是,必須志存高遠、身體力行,從經典的哲理轉化為一己之行動指南、行為通則,唯有此,才能慢慢地內化為屬於你自己的精神財富,並且會在逐步頓悟中加深體會,並不斷加強信念,持續前進。

如今,我雖已年逾九十,但仍堅守在教師的崗位上,仍要求自己以一種積極的精神面貌面向未來,隨著年齡日增,必然有些事情由於體力不及等原因已經做不了,但是依然覺得當前正面臨著一個大的時代,未來有無限的生機和激情,要促使自己力所能及地不斷探索廣闊的學術新天地,建設美好家園、美麗中國。願與廣大青年學人一道共勉!讓我們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奮鬥!

(此為中國科協在2014首都高校科學道德和學風建設宣講教育會上的實錄,未經吳良鏞院士本人審定)

在這個事件里,
媒體嘩眾取寵、片面報道,
是教育獨裁的幫凶,
也應道歉

教育界的
和媒體界的
真是讓人又痛又嘆,
一個愚弄孩子,
一個愚弄成人,
如此難堪,
還談什麼《志存高遠 身體力行》?
……



我很好奇,這些學生是自願來的嗎?

報告應該是:讓想聽的人聽,讓不想聽的人離開。

我想如果可以的的話,學生肯定願意回宿舍睡覺,那樣肯定要舒服一點。

不知道這個報告會是不是這樣,我們學校經常有些報告會強制學生參加,這實際上是雙輸。
首先,強制參加對於組織者而言就是一種不自信的表現;
其次,組織者以為人坐滿,就是給演講者面子;殊不知,下面做的人都是被強制來參加的,演講者真沒面子;
最後,被強制來參加的學生,本來也就不想聽,睡覺也不舒服,浪費了大家的時間。

PS:我去年開過一次創新講座,學生來聽我的一些科研工作,這樣可以換創新學分。開了一次之後,我就不再開了。事實上,作為講演者,我更願意為1個感興趣的人講專場


不好意思,無意冒犯,但,大學生的素質遠超你們的想像,大學生是非常尊重知識與學者的,相反某些沒了職業操守只想爆料拿獎金的記者以及部分沒接受過高等教育坐在網吧電腦前看著新聞高呼「中國亡矣」「x0後完蛋」的人卻惡意揣測他們。

歷史上從不缺高呼「x0後要垮」「x0後是垮掉的一代」的人。
但我堅信,真正垮掉的,是這群只會站在高處喊口號的傢伙。


既然他是院士,那麼他就是以學術水平聞名的,而不是以90歲聞名的。人們樂意聽他講,自然也是因為他的學術水平,而不是因為他90歲了。不然90歲的人多了,堅持著說30分鐘的話,大家精神頭就都來了,這不是心理變態嘛。
我還真不知道有人憑對「志存高遠,身體力行」的研究拿到院士,那他講的就和他吸引人來的院士身份和學術泰斗無關,這就相當於郭德綱來了,大家呼呼的過來聽,結果他講的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原理和實踐,睡就睡了唄,不退場就不錯了。


我們院上學期就讓我們院長老頭給我們開講座,老頭也是個中國工程院院士,下面的人不知道出於什麼動機,就強制要求整個學院都去。
其實他這次講座的內容,就和其中兩個專業有關,其它人都聽得雲里霧裡的,你說這長者講的對我們有什麼用?跨專業了都。感覺就像是一個程序員對人說:「PHP的HHVM真是神器啊,秒翻Python了!Apache 2.4性能提升了不說,還增加了許多特性。BTree的效率呢,和Hash Tree比有些差距。Python這東西,沒有原生支持switch,不優雅。C Sharp的命名空間……」
程序員老了之後,跟人類說這些東西,人類表示不感興趣,打個盹,程序員是否可以把他們批判一番?

對了,講座內容中還多是吹牛逼性質的,大概就是說「我可是身經百戰,項目做得多了!中國四大一線城市的XX項目,哪個我沒參與過?」老人到了這個年齡,講的多是這些。至於原理性、知識性的東西,老頭也記不住了。

我簽到完坐了會兒就走人了。
所以我想告訴知友們:不要迷信長者。

而且你們看——吳良鏞作為工程院院士,他講得內容卻是《志存高遠,身體力行》,我想這個演講是什麼內容大家看到題目也就知道了,顯然不是理工類專業知識的演講,而是長者的一點人生經驗——這些經驗大多和書店那些成功學書籍差不多,參考價值可想而知,我都替聽演講的學生捉急呀。


沒有一個人答到點上,無奈怒答一記。

題前:道德是一種很原始的東西,是規則的神化版,現代人不應該談道德。

請問,誰能說出來這場報告會對學生的意義是什麼?舉辦其目的何在?

其實:

此報告會全名為:2014年首都高校科學道德和學風建設宣講教育報告會。

報告會由:中國科協、教育部、中國科學院、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工程院、北京市人民政府共同主辦。

邀請吳良鏞院士、楊樂院士、楊衛院士作宣講報告,全國政協副主席、中國科協主席韓啟德院士代表主辦單位致辭,教育部副部長杜占元主持,首都高校和科研院所的6000多名研究生新生現場聆聽報告。

大會主題明確,是道德建設。

院士們講的內容,一不是知識,二不是成果,三不是段子,而是雞湯。

領導和代表講的是什麼內容就更不用說了,大家都不是外賓。

那麼這場會對學生的意義何在?

一是看看人民大會堂什麼樣,二是看看大師什麼樣,最多精神跟著振奮一下午,此外無他。

那舉辦這場會的目的是什麼?

主辦單位里某部門刷刷存在感,組織者和發言人拉拉關係,同時花掉一些經費,此外無他。

關於院士:

其實開大會這種事,本來不請院士也是可以的,在以前,一般是這樣:某貌美女秘主持(肩膀可以露,但裙腳一定要過膝),大家鼓掌;各單位領導順次念稿,大家鼓掌;學生會主席念稿宣誓(含淚可以,但嗚咽不可以),大家再鼓掌;群眾代表提問三大問題,順次為:激情慷慨男問領導新時代的年輕人該怎麼做?天真無邪女問領導喜歡某城市么?杞人憂天女問領導我的專業發展怎麼樣?

但是,畢竟時代在進步,開大會也要與時俱進,而且畢竟是給學生開會,沒有學術地位壓不住場子,於是院士被請到台前,好似縣衙門口的石獅子。

現在你知道是該頂學生還是頂老院士了吧?

還頂?頂你個肺。。。沒救了你

你應該問問這種大會是不是應該少開一點,預算是不是應該少報一點,在中國做個納稅人是不是可以少負擔一點?

知乎上充滿了自以為洞悉世事,其實被媒體耍得團團轉的二b。


以下2014-9-17寫的答案
本人在校大學生,類似的場景經歷過不少。我也來說說我的看法。

一些答案分析說到學生是強制來聽講座的,大家沒有興趣,這當然可能是學生睡覺的原因之一。不過我這個答案想從另一層面分析一下。

以下的分析只是針對那部分睡覺的同學:

@楊震 的答案認為學生這樣做是刻意擺姿態,耍個性。我覺得不是吧,其實你到校園裡觀察一下就會明白:有這樣的現象是很自然的,學生們感到無趣,只是因為他們對這種「官方活動中輸出的價值觀」疲勞了。

我們從中學就開始學政治,大學裡有n門必修的思政課,同時還有參加各種開幕式領導致辭……高大上、偉光正……大家對此都持不屑的態度,即使不睡覺,玩手機也是必須的。

所以在人民大會堂里,面對又一次來自官方安排的價值觀的輸出,大家只是習慣性地疲勞了:台上說的不就是那麼些東西嘛。學生錯,也就錯在這裡吧:因為上述的「疲勞」,他們沒有耐心去感受一位九旬老者的赤子之心,以往的經歷令他們面對一些宏大的話題時缺乏起碼的嚴肅的態度。

想到另一件事:話說同樣是在人民大會堂,當總理站著念幾個小時的政府工作報告時,台下不還是有人大代表在睡覺嗎? 這次因為是學生,所以我們更痛心?痛心就對了,這是整個社會的問題,需要我們一起來解決。

2014-9-19更新
這個問題的答案很多了,我看了幾個高票的答案,發現我說的這種「疲勞」真的是廣泛存在啊!!
比如某答案的這段話

而且你們看——吳良鏞作為工程院院士,他講得內容卻是《志存高遠,身體力行》,我想這個演講是什麼內容大家看到題目也就知道了,顯然不是理工類專業知識的演講,而是長者的一點人生經驗——這些經驗大多和書店那些成功學書籍差不多,參考價值可想而知,我都替聽演講的學生捉急呀。

某答案下的評論

還有關於吳老報告的內容,無非又是一篇「國家戰亂百廢待興科學家響應毛XX周XX的號召突破帝國主義的封鎖毅然回國加入新中國建設80年代復出工作為現代化建設發揮餘熱」的作文範本,套換成任何一個老知識分子的經歷都不會有違和感。我倒是對1950年-1985年他人生從28歲到63歲中最黃金的35年上哪兒去建設新中國了很好奇。老人家一字沒提呢。


本科期間「被」聽過好多所謂的學術報告會,報告的人要麼是某學術大牛,什麼院士,訪問學者,基本上都是被以加學分或扣學分為由強迫去的。

這些報告會,要麼空洞無物「建檔80周年之類」,要麼太過專業,大一連專業課都還沒上你指望我去聽天書。

這種專業型報告會,其實往往一個小會議室就能容納了,結束了還能方便討論交流。

而這些學校行政人員,不知是為了給報告者面子,還是為給自己面子,喜歡放在報告廳之類,然後強迫大一大二的來撐場面。

這種報告往往睡倒一大片,沒睡大多討論一會吃什麼或者玩手機。

而大家真正感興趣的報告,往往座無虛席,走道,主席台下都坐著人。


作為一個大學生 我只想說 對不起
並且以後的報告我會盡量不去 以示尊敬

唉唉唉看到這麼多罵娘的好惶恐
知乎咋這樣了捏


只說一句我的意思不是你們看到想罵娘的那個意思
一解釋都覺得自己不高冷了哼


道德有很強的攻擊性。

越來越能理解這句話的意思了。反正換我,我也睡。我只遵守法律,不會去迎合每一個人的道德。


報告可以聽,可以不聽
如果是自願去了,結果去趴著睡覺,你別怪別人不給他面子
如果是被迫去,結果睡覺,你別怪他不給別人面子


我知道答案已經很多了,但還是過來寫點東西,首先,先貼一個網址
譯言網 | 地鐵站的小提琴家
這故事好多人都知道,文章的結尾說:「

從這個實驗里,我們可能總結出這樣的結論:

如果我們沒有時間停下來聆聽世界上最好的音樂家演奏世界上最好的音樂,那麼我們還會錯過多少事情呢?


我覺得這簡直就是胡扯,你跟匆匆上班的人談藝術,是你自己錯了,還是我們沒有一顆欣賞音樂的心?
這個問題也是一樣。院士能講明白的,有幾個人懂?幾個人感興趣?一個想編程的大學生你跟他講藝術,沒走就是對得起你了好吧。


志存高遠,身體力行,一個水管工鐵路工也能講。


建築學家,就講講建築。

希爾伯特在自己一個學生的葬禮上講數學,傳為佳話。


我雖然沒有去,不過我舍友去了所以了解到一些情況供各位參考。
我們院大一隻有兩個名額,沒有學分福利,但是大家都是搶著去的,其實本來我搶到一個名額,但是由於我周二下午有課去不成(是老師因為我有課不讓我去聽講座不是我不願翹課),於是就把名額給了舍友了。
從我舍友了解到的情況來看13:30坐車去大會堂然後15:00開始開會,本來舍友是說想聽聽有什麼內容,但是聽到一半發現是有點無聊不感興趣,然後又不允許離場,然後挺多人睡了(我是聽到舍友說挺多人的),於是他也睡了。。。
不發表任何看法只是想給各位答者提供一些信息。


我只是來貼報告內容的
原圖來自人民日報長微博【http://m.weibo.cn/2803301701/3755883131853446?featurecode=10000001_status_id=3755883131853446luicode=10000001lfid=100011919748947uicode=10000002fromlog=100011919748947】


推薦閱讀:

如何看待羅永浩等人以下關於吸毒的言論?
如何看待「在操辦婚事上女方一分錢都不出」?
如何評價《天才在左 瘋子在右》一書(原帖精神病人的世界)?
如何看待北大報告稱中國財富基尼係數 0.73?
如何解讀「我抽煙喝酒泡吧吸毒,可我知道我是個好姑娘,真正的 bitch 喜歡裝純」的言論?

TAG:思想 | 如何看待/評價X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