興趣是不是一個偽命題?

興趣 職業發展 人生 利益


是個偽命題。本人專欄文章:還在按照興趣選工作?大神們永遠不會告訴你,真相其實是……

作者:楊毅
鏈接:知乎專欄
來源:知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商業轉載請聯繫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註明出處。

心理學對於興趣的定義為「人們力求認識某種事物和從事某項活動的意識傾向,它表現為人們對某件事物、某項活動的選擇性態度和積極的情緒反應。」假如你今天休息,擺在你面前的有兩項選擇:一是陪女朋友逛街,一是看足球比賽,假如在這兩個選項中,你認為看足球比賽比逛街更有吸引力的話,我們就可以認為你對足球賽更感興趣,因為你對這件事情呈現出了選擇性態度和積極的情緒反應。

現在問題來了:為什麼選擇看足球賽能夠帶給你更加積極的情緒反應,而逛街不能?假如換一個人,還是這種選擇結果嗎?答案是否定的。

人為什麼會產生思想,會有感覺,會對一些事物呈現出積極熱烈的追求,原因就在於我們的大腦是由數千億條神經元構成,這些神經元在受到外部刺激時,能夠產生一種傳遞神經信號的物質——多巴胺,並且,這種物質只傳遞令人亢奮和愉快的信息。假如這件事情能夠給你帶來愉快的、積極的感受,我們就認為對此感興趣,並且,會儘可能多地尋找機會,刺激這種愉悅感受的再次產生。相反,如果只能帶來痛苦的感受,我們就會對其失去興趣,不會再去碰它。比如,同樣是處理數據,有人樂此不疲,而有人則表示再也不願意幹了,而影響這種行為差異的根本原因就在於這件事情本身是否刺激了你大腦神經元多巴胺的產生。

興趣產生的前提,就是有某個外部條件刺激我們的神經元產生多巴胺,並進而給你傳遞亢奮、愉悅的感受,並導致這種行為的重複發生。這種行為也被稱為大腦的「獎賞機制」,也叫「獎賞效應」。在心理學中,當人作出某一決策後如果被證實正確併產生了好的結果,大腦會向負責決策的區域發送「獎賞」信號,這會促進人的認知能力進一步提升,形成良性循環,這就是「獎賞效應」。

20世紀美國著名的行為心理學家斯金納曾經做過一個著名的實驗,叫「斯金納的箱子」。他在一個精心設計的箱子裡面,安裝了齒輪和按鈕。只要按下按鈕,就會有食物掉下來作為獎勵。他把一隻老鼠放進箱子里,這隻老鼠並沒有按壓按鈕的本能。然而,無意間,老鼠碰到了這個按鈕,忽然發現有食物掉下來。於是,它再次按壓按鈕。後來斯金納改變了按鈕策略,改為按壓5次或者10次才會有食物。後來,老鼠也學會了持續按壓按鈕的習慣。因為這種行為激活了老鼠大腦的獎賞機制,屬於典型的獎賞效應。

這是以動物為實驗對象的例子,還有以人為實驗對象的例子。美國杜克大學行為經濟學教授,《不理性的力量》一書的作者丹·艾瑞利(DanAriely)和他的同事進行了一個有趣的「樂高實驗」。這個實驗有AB兩個對照組,A組的參加者被告知要執行一個任務,就是將手上的積木組成一個標準的機器人。第一個成品完成可以獲得2美金,第二個完成可得到1.89美金,總之每完成一個機器人都可以賺錢,但每次金額減少11美分,當參加者覺得不值得繼續下去的時候可以隨時喊停。至於B組的規則和A組幾乎一樣,唯一不同的是,A組完成的每一個機器人都會被收好保存起來(至少在實驗過程中),但B組參加者開始組裝第二個機器人時,實驗人員會宣稱積木不夠用,就當著他們的面把剛剛完成的第一個機器人拆散。兩組自願者都宣稱自己是樂高迷,但結果卻大相徑庭:A組平均每人組裝10.6個機器人,賺取14.40元,他們在實驗結束後的問卷中都表示這是個有趣的活動,有機會還想參加。但可憐的B組結果卻平均每人只完成7.2個,賺11.52元,而且很多人在問卷中表示,這個活動不怎麼樣,不會有下次了。而出現這種評價上的區別,是基於大腦反應而得出的結論:A組的實驗對象成功拼出來符合要求的作品,這會給他們以刺激;而B組拼出來的作品被當面拆散,給他們的刺激就相應減少,因此在後續的行動中也就表現得不那麼積極了。

在我們所接觸的眾多事情當中,並不是所有的事情都會刺激多巴胺的產生,只有一小部分才會刺激到,帶給我們愉悅的感受,並促進獎賞效應的形成,我們的行為形成正向循環,並形成了我們所認為的「興趣」。

在日常的學習中,這樣的例子會有很多。比如,有人因為數學學習成績不好,怎麼學都不到好,他無法從這種行為中得到獎賞,無法分泌令大腦感覺更興奮的多巴胺,所以就不喜歡數學,也不願意在這上面花功夫。相反,他語文每次都能考高分,他就會把更多的興趣分配在語文的學習上。

所以,興趣的產生是這樣一個過程:在不斷接觸到外部事物的過程中,有些過程會產生積極的結果,給予我們一種正向激勵,從而刺激多巴胺的分泌,讓我們的大腦產生一種亢奮/愉悅的感受,從並情緒上產生「興趣」的概念。人們總是會貪戀美好的感受。所以,為了讓這種愉悅的感受再次產生,我們會重複嘗試這種行為,並因此而形成一種正循環,刺激更多積極結果的產生。相反,如果在接觸的過程中,產生的是一些不愉悅的感受,我們則會產生「討厭」「不喜歡」的感受,並放棄這種嘗試。


興趣不是偽命題,但是僅有興趣是不夠的。興趣可以讓你做一件事情不至於那麼枯燥,但是要把事情做好需要長期持之以恆地堅持和學習,要有耐心、恆心和毅力,僅憑興趣是不足以把事情做好的。


成人世界的遊戲不是按照興趣來劃分的,不過興趣意味著一定程度的擅長,可以作為選擇的一個考慮方面,但根本來說需要考慮的其他因素更多,作為一個剛剛才摸著理性世界門檻的人,對世界的觀感真的完全換了個樣子。從來都感性又盲目,以情感為所有驅動,難道是因為自己任性沒有從兒童模式中爬出來么?因此早熟的孩子,窮根的孩子早當家都是有道理的,成熟晚就意味著在這個社會中很多本該得到的都得不到了,比如事業成就、最優條件家庭組合,等等。


我也同意是個偽命題。作為一個三分鐘熱度的人來說,不停地變換喜歡的事物,痛苦。


推薦閱讀:

如何解決大學生都天天宅在寢室的窘境?
從零開始,如何循序漸進保持對新事情的熱度同時越來越深入地了解?
嫌棄自己不夠上進怎麼辦?
你是在何時感覺自己的編程水平被身邊大多數人完爆的?
哲學能夠被當做一種愛好去了解嗎?

TAG:興趣 | 人生哲學 | 興趣和職業 | 利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