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醫院對順產的初產婦女都要幾乎百分之百的側切?

人人上看到一篇文章是關於這個的。說現在的醫生很大程度上為了利益和自己的便利,而不顧及患者。採用一種不道德的做法來進行順產。這種行為在某種程度上會對孕婦造成很大的影響。求解真相……原文地址:http://blog.renren.com/share/224674572/7606427475


人人網上那篇帖子以前看過,這種網上的噴糞帖實在太多了,以前還會回兩句,後來就懶得理了。這次在知乎上看到有人問了,我就回答一點兒關於會陰側切的醫學問題。雖然會陰側切在產科根本就是很小的手術,損傷也很小,但是還是能說明一些問題的。至於那篇帖子,一派胡言,全當放屁,懶得理會。


會陰側切是分娩時會陰切開的一種方式,另外一種是會陰正中切開。這都是產科非常常見的手術,在國外也是最常見的手術之一。既然是手術,不管是大是小,都有它的適應症、禁忌症、併發症等等,所以,說醫生不管三七二十一,只要是平產的都做側切,這顯然是外行拍腦袋臆想出來的。當然,會陰側切確實是做的過度了,這個放到後邊說。


我曾經看到過相關文獻,陰道分娩會陰裂傷的發生率超過95%,就是說不發生裂傷是小概率事件,生孩子就是要會陰裂傷的。會陰裂傷就是自陰道口下緣,沿會陰體向肛門口裂開,簡單說一下會陰裂傷的分度:1度最表淺,就是黏膜損傷,沒有達到會陰肌層,出血少,這種情況可以不縫,或者裂口長的話表淺的縫個幾針就可以了;2度比較深,達到會陰的肌層,但是肛門括約肌是完整的,出血會比較多,所以2度裂傷都是要縫合的,主要為了止血,盆底結構一般不會受影響;3度裂傷就傷及肛門括約肌了,如果不嚴密縫合的話,可能造成大便失禁;4度裂傷可以達到直腸黏膜甚至穿破直腸,如果不嚴密縫合會出現陰道直腸瘺,就是陰道和直腸相通了,這就更嚴重的影響生活質量了。前邊說的95%發生裂傷,最多見的就是1度和2度裂傷,縫合之後不會有什麼影響,3度比較少見,4度就非常少見了。


既然在分娩過程中會陰裂傷這麼常見,那麼助產士在接生的時候,胎兒娩出之前,最主要的工作就是保護會陰,盡量不出現3度4度裂傷,會陰切開術就是保護手段之一。會陰側切是自陰道口下緣,向側下方剪開,可以擴大產道的出口,分散會陰體向下的張力,起到保護會陰的作用。缺點是會損傷部分肛提肌,疼痛會比較明顯。會陰正中切開是自陰道口下緣沿會陰體向下切開,可以擴大產道出口,又避免損傷肛提肌,縫合之後疼痛會輕很多,但是你會發現,正中切開的方向恰好是會陰裂傷的方向。所以有文獻報道,會陰正中切開可能會增加會陰3度裂傷風險,所以很多情況下會陰側切都取代了正中切開。


另外,除了減少嚴重會陰裂傷的發生,因為會陰側切擴大了產道出口,所以還可以縮短第二產程時間,對於一些胎兒較大或者有產科併發症的產婦來說,就更有必要會陰側切了,幾乎是必須的。那麼是不是每個平產的產婦都要做會陰側切呢?答案顯然是否。雖然會陰側切可以降低會陰嚴重裂傷的發生,但是畢竟這是一次手術操作,術後疼痛會比不做側切的更厲害。那麼這就要看助產士的判斷了,如果助產士經過評估,認為以自己保護會陰的能力,即使不做側切也不會造成嚴重裂傷,那麼他就完全可以不做側切。這樣,即使是會陰裂傷到了2度,也就跟做側切結果差不多,如果只是1度裂傷就更好了,比側切損傷還小,那麼不做側切也是值得的。


這裡我把評估兩個字加粗,說明這個詞是很微妙的。要評估什麼呢?包括會陰條件,估計胎兒體重,估計自己的會陰保護能力,等等。都是很主觀的東西,而且估計胎兒體重即使是有二三十年經驗的專業產科醫生,也可能會有比較大的偏差。那麼,如果經過自己的評估,本以為是不會有嚴重損傷的,沒有做側切,結果真的出現了嚴重後果,比方說出現了無法縫合的3度裂傷,那麼按照醫療事故的判斷,這是屬於醫務人員因為過於自信而出現的主觀過失,是屬於醫療事故的;而如果做了側切,即使出現了3度裂傷,因為是完全按照醫療原則處理的,屬於因醫學局限性而無法避免的損害,醫生是沒有過失的。再說直白點,就是如果不做側切,就是醫生和病人一起擔風險,而做了側切,醫生就不用承擔這方面的風險了。試想,醫生只是作為一個職業,養家糊口罷了,而為了一個素不相識的人,要去擔可能會被這個人送上被告席的風險,那麼,出於自我保護考慮,對於那些沒有十足把握的病人,很多醫生和助產士還是選擇了側切。因此,即使是全世界範圍內,都認為會陰側切是被做的過度了。我曾經看過文獻,美國側切率超過2/3,歐洲稍低點,也超過50%,最高的是阿根廷,超過90%。國內的數據我沒看到過,憑感覺估計可能7、80%。和嚴重會陰裂傷的發病率比起來,這些數據肯定都是過度治療的。


其實會陰側切是損傷不大的手術,和沒有側切比起來,主要問題是短期內的疼痛;而長期影響,比方說性交痛,和沒有側切比起來差別不大,因為不做側切大多數人也是會有會陰裂傷的。但是它反映出一個問題,也是一個世界性的問題,就是過度治療問題。很多人一提到過度治療,首先想到的是黑心醫生騙錢,即使不是騙錢,也說明醫生的良心大大的壞了。其實,其根本原因還是醫學的局限性,從而讓醫療活動承擔了太多風險。很多時候,醫生給出的治療就是在拼膽量,正好恰到好處的治療可能醫生本人就要冒比較大的風險,膽子小一點的可能就會去選擇讓自己冒更小的風險但是有些過度的治療了。當然,這個過度治療也是在醫療原則範圍內的。為什麼醫生接受的過度治療會少一些,因為同行間可能更能理解,然後願意共同承擔一些風險。


婦產科老師講的就是初產婦做側切比較常見。理由大概有這些:
一是縮短第二產程,對於產婦而言,減少痛苦也減少了併發症的可能。
二是現在的胎兒比幾十年前更大,順產難度有增加。
三是把完全不可預料的會陰撕裂傷變成一個可以控制的切口。一旦出現會陰撕裂傷,輕者要疼上一段時間,嚴重點留下瘢痕,在嚴重的話大小便失禁,恐怕沒人想看到這一幕。而側切是個非常簡單損傷也不大的手術,可以很好的避免會陰撕裂傷。


呃,我生寶寶就沒有側切,我家寶寶出生時六斤四兩,醫生當時就說「加油生吧,你的骨盆寬,寶寶也不是特別大,沒有問題的。」當時我覺得生了好長時間,太疼了,醫生們的態度也不好,總是說我不配合、不用力,可我都覺得疼死了,可是後來才知道自己14點進產房,14:30就生出來了,其實時間挺短的。輕微撕裂,縫針的時候特別疼。但是恢復得挺好的,第二天檢查了一下沒有問題,第三天一早就出院回家了。兩周左右,傷口就完全長好了,整個過程都很順利。
我覺得想要不側切,自己的身體條件和寶寶的大小都很關鍵。如果骨盆狹窄,確實不好生,還是聽醫生的話吧。當時產房裡有個22歲的產婦,過了預產期好久還沒有生,生的時候又有些困難,醫生建議她打催產針,她不聽,認為自己順產對孩子最好。最後生了好久生了下來,可是因為之前羊水已經有些渾濁了,胎兒在生產過程中肺部就感染了,剛出生就被送進了新生兒監測中心(我也不記得叫什麼了,反正要在裡面待一周,一天就一千塊貌似),生了孩子不僅看不到,還要擔心她的健康,真是挺鬱悶的。
而控制寶寶的大小,關鍵是靠懷孕期間的控制。我是在懷孕期間堅持產檢的,每次產檢醫生都會估測一下寶寶的大小,提醒你注意控制。我平時聽別愛吃水果和巧克力之類的甜食,可是醫生說胎兒28周以後胰島素開始分泌了,如果我吃很多糖分大的東西的話,很容易被她吸收,這樣她就會長的比較大,不好生,因此建議我控制。可是,控制真的挺難的,本來我平時就嘴饞,何況懷孕時又愛餓,後來就只是家人吃的時候蹭一小口之類的,但是總比平時放開了吃要少的多了。主要的營養還是醫生說的魚、肉、蛋、奶、青菜之類的,然後多運動神馬的。(其實,我覺得自己運動的到不是特別多,那時是冬天,也就每天在客廳走來走去一個多小時。)
不過醫生說,寶寶在媽媽肚子里可以長的慢一點,出來快快地長就是了。現在我家寶寶五個月了,體重將近19斤,白白胖胖的,出去總會被各種人圍觀、摸、捏、抱,真的挺健康的,可見醫生說的應該有些道理吧。
總之,我覺得,生之前可以盡自己的努力,控制體重和寶寶大小及鍛煉身體;至於生的時候,那還是好好聽醫生的話吧,不要自作主張,因為我們的專業知識太少了,不容易做正確的判斷。
嗯,祝各位準媽媽生產順利~~


有關側切應當與否也不能照搬國外的經驗。就我個人不全面地觀察(每次陪老婆產檢),國內的孕婦大多是不注重懷孕期間鍛煉的,一般體重和胎兒的體重都會超標,身體的柔韌性和體力也差。加上人口學上的骨盆/肌肉柔韌度等差異(這是我自己YY的,沒查有沒有循證醫學依據),具體什麼情況需要側切,標準的制定一定要慎重。個人覺得從臨床凈獲益的角度,側切還是比較值得的,另外我老婆表示側切的疼度和陣痛比就是毛毛雨啦


補充一點,美國近年側切率已經下降了。現在的觀點是自然撕裂會沿著肌纖維方向裂開,癒合起來比側切快。我們頭胎分娩的時候多次要求醫生側切均被拒絕,最後自然撕裂。供參考。


利益相關:生過娃,娃7斤六兩,側切了

懷孕時查過,生孩子,由於孩子比較大,很容易發生撕裂,側切可以讓撕裂相對可控,傷口整齊,縫合容易恢復,如果沒有側切,撕裂傷口會非常不規則,傷害更大,從產道到肛門都會撕裂。大意如此,幾年前了,記不真切。
順便說一下,水中分娩一個弊端好像就是產程不易控制,寶寶一旦太快滑出來,下身撕裂會很慘。
我是希望剖腹產的,好吧,奇怪的想法,達不到剖腹產指征,就做了無痛順產,生的時候不疼,側切那一下痛死了,傷口縫了半小時,隔壁床產婦孩子才六斤也側切了,不知道是不是現在人體質的原因,想想以前達不到側切條件,易感染,生孩子是很危險的事情。
誰說順產好,生完就能下地,我生完三天,都下不了床,傷口一直很痛,我每天只能在床上挪啊挪,連翻身都做不了。側切傷口護理還算比較到位,只要上完廁所就清洗,按時照藍光(不知道有沒有用),注意透氣,傷口保持乾爽,一直晾著,是的,產婦好沒有尊嚴。大夏天,傷口很快就癒合了,也沒出現水腫感染之類的,出了月子就進行夫妻生活,也沒啥影響,現在只剩一道小小的疤,咱也是生過人的人了。
我是很信任醫生的,連醫生都不信,還能信誰,所以醫生叫幹嘛就幹嘛,很配合,也不跟醫生擰著干。生孩子也沒給紅包,人家不收。


協和醫院 婦產科 張羽 《只有醫生知道》書中有相關解釋,
百分百側切肯定是不對的。
強烈推薦這套書,《只有醫生知道》,作者系協和醫院婦產科副主任醫師張羽博士
如何評價《只有醫生知道》這本書? - 張雨的回答
以下全部引自《只有醫生知道》
寧小有撕裂,不個個側切
側切是一種對分娩的醫源性的、有創性的主動介入,這一術式的發明,避免了大量可能非常嚴重的會陰撕裂,挽救了無數卡在產道里行將窒息的孩子。但是,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裡,在全世界範圍內,甚至直到現在,仍有個別醫院對全部初產婦進行常規側切,就是生孩子的時候,不管有沒有分娩困難,也不評估胎兒大小、會陰條件如何,都切一刀,使得很多女性無辜遭受沒有必要的身體創傷。
產科是一個古老的行業,分娩是人類繁衍生息中最自然而然的過程,任何介入和創傷性操作,都應該在必要的時候才進行,都應該在利大於弊,都應該在非如此不可的情況才下進行。隨著經驗的積累、歷史的驗證,產科學界已經初步達成共識,避免會陰切開術是使會陰損傷風險最小化的最佳辦法,並且呼籲產科醫生嚴格掌握會陰側切的指征。那種隨意的或者不論產程進展如何,不論產婦會陰條件如何,更不顧產婦的主觀意願,一律進行常規側切的「一刀切」行為,肯定是不對的。要根據指南充分評估每個產婦的特殊性,做到有所切有所不切,能不切盡量不切,能小切不大切,才能用好這把「雙刃劍」,既有利於分娩的順利進行,又能最大程度保護產婦的身體。如果孕婦在妊娠晚期學會會陰按摩,將有利於產道擴張,減少會陰撕裂的風險,避免不必要的側切。會陰按摩可以在預產期前幾周開始,先用肥皂和熱水徹底將雙手清洗乾淨,把指甲修剪光滑,將拇指塗抹溫和的潤滑劑,伸入陰道,向肛門的方向下壓陰道後壁,每次持續一分鐘左右,每天堅持做8~10分鐘,也可以請愛人幫助按摩。按摩過程中,可能感到略有刺痛或者輕微不適,這不要緊,如果有銳利的疼痛發生,一定要馬上停止,必要時諮詢醫生。


現身說法,我就沒有被側切。
寶寶6斤4兩,只是輕微撕裂。
那種寶寶七八斤,孕期又不愛鍛煉的,側切的概率比較大吧。


生了兩個娃,生大女兒時,側切了,女兒出生體重6.9斤。然後兩年半後生小兒子,沒有側切,兒子出生體重7.9斤……外陰輕微撕裂,生之前聽到護士問助產士要不要切,助產士說,不用,陰道口很滑,應該很快就生出來,果然不到五分鐘,兒子就出世了!生女兒用了八分鐘,醫生還估計要生二十分鐘,最後全產室的醫生助產士護士一致認為我一定要生多一個,不要浪費好的身體素質……


會陰側切是經陰道分娩時,為了保護會陰部,避免產生嚴重的撕裂傷,而採取的預防性側切,以減輕分娩時的會陰壓力。


關於會陰側切是否常規使用,醫學界用了幾十年才形成相對正確的認識: 早在最開始的時候,會陰保護沒有那麼受重視,很多嚴重的撕裂傷造成了種種產後併發症和產後恢復不良。


後來有醫生就發現,可以用預防性側切來避免會陰撕裂傷, 並認為陰側切有如下好處:


1.整齊的側切切口比產時撕裂造成的參差不齊的傷口更容易恢復。

2.側切之後的痛感持續時間比撕裂傷疼痛時間更短。

3.常規的側切能預防盆底疾病。

之後會陰側切就作為陰道分娩的常規性措施而推廣開來。


但隨後慢慢有一些觀察性研究表明,常規的側切與側切後肛門括約肌和直腸撕裂的增長率有關。而Carroli等在2009年總結各個關於常規性側切和未預防性側切的比較研究結果發現,在限制使用側切之後,會陰損傷,術後修復和併發症的發生率均降低。越來越多的臨床觀察研究表明,未進行側切的小的撕裂傷比側切傷口更容易恢復,且對產後的功能影響也更小。

也有一些研究發現常規性側切會增加產後尿失禁等的發生率。這是因為側切很容易形成高位傷口,從而影響尿道括約肌的功能。


這些發現讓大家意識到,常規性側切並不能更好地保護會陰,只有在嚴重撕裂傷的時候,這種保護作用才顯著。


於是,在2013年美國婦產科學會(ACOG)提出共識:順產過程中,限制性使用側切比常規使用對產婦更有利。


至此,會陰側切僅在有切開指征的時候使用。 會陰側切的切開指征:


1.會陰過緊或胎兒過大,估計分娩時會陰撕裂不可避免者,

2.母兒有病理情況急需結束分娩者。

如果你希望順產,但又害怕側切的種種不良後果。 小編想說,只要生產身體條件好,配合助產士的指導,寶寶不是太大,沒有突髮狀況,側切的可能性會很小。畢竟科學在進步,會陰保護措施也在進步,不是嗎?


頭胎7斤7,二胎8斤4,順,都無側切。老大二度撕裂,老二一度撕裂。
有種東西叫,會陰按摩,就是為了順產增加會陰彈性提前數月開始按摩。話說德國還挺多人用的,至少產前班會教。


逃不掉的側切?

可能你已經查了很多避免側切的方法,但是國內通常對初產婦做常規側切也是一個不可否認的事實。

通常側切的當時你是感覺不到的,縫針和產後恢復才是側切帶來的副作用~

通常我能在網上查到的有口服和按摩兩類方法

1.覆盆子、茉莉花等等口服方法

優點,易操作易接受。

缺點,任何一個藥店和商家都無法對草藥帶來的功效負責,我打算買的時候商家也是個媽媽,良心建議我不要買了~怕喝了有副作用~更多是心理作用~

2.按摩油按摩

優點,這是真的可以幫助無側切。

缺點,從懷孕30周開始每天陰道和產道擴張和彈性按摩,需要專業的手法和力度,比較難把握,手法不當刺激到寶寶容易早產。

不知怎麼地~懷孕後陰道就成了軍事基地一樣敏感~內檢都是能拒絕則拒絕~多數媽媽估計還是做不到按摩滴~

就算你按摩得當,醫生耐心沒跟上,等你用力2下沒出來,咔嚓切了~

這樣看來,現實就是基本上側切是逃不掉的~

你要準備的是配合醫生縫針,只有一個法寶,就是縫線的時候放鬆~

如果你是過敏體質,有可能的話提前溝通好使用進口縫線,因為產後一般的線不吸收,傷口崩裂才是常見的問題~

關注VX公眾號【猴子麻麻育兒錦囊】,每天一篇原創,老司機教你生娃帶娃~


誰說是百分之百啊?!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好不勒!醫生在作出任何操作前是有指征的。現在的產婦動不動懷個孕就長好幾十斤,動不動就整個巨大胎兒,動不動生著生著就不想使勁了,不側切會胎兒窘迫、會陰裂傷的好不勒!千萬不要輕信謠言。


沒有吧,醫生也是要指證才能側切,不會胡亂切的,尤其大城市三甲醫院,我就沒側切,這個也是因人而異的


一想起這個事就恨不得罵死我當時的醫生,三個年齡25以下的姑娘。我寶寶很小才6斤不到,剛進手術室直接就側切,剛好第三個醫生才進門說她肚子小胎兒小不用側切,另一個姑娘已經直接剪了大口子(4-5厘米)。直接導致我一個順產產婦產後一周下不了床,惡露(後期我也不能確定,後期每天一點點)到10個月斷奶才好,看了4家醫院看不出名堂。後者我不能確定和側切有關,前者我屁股疼的下不了床一周。這種沒有根據產婦自身條件為了圖快捷方便直接切真的沒有道德,第一次生娃我不懂,不然我肯定要罵死她!


我懷頭胎的時候,開頭還懵懵懂懂的,有一搭沒一搭地數胎動玩胎教。


某天我突然意識到肚子里這塊越長越大的肉是要開條血路出來的,要麼剖腹產(我的)肚子上來一刀,要麼順產(我的)**側切來一刀。


後來等孕期滿30周我就天天做它思想工作,『寶,你起碼4斤多了,也滿7個月了,趁體型還苗條就快出來吧』(你快出來省得我挨刀啊。)

它不鳥我,默默地長到7斤一兩半才被剖出來(提前了一點點,我經期不準,預產期也不準)。我從他第一聲哭吼聽出了滿滿地憤怒。


因為初產婦就是跟經產婦不一樣。我頭一胎因為胎兒發育不好,引產,雙頂徑才7厘米,按規定不許側切,當然過程很快,但是2度裂。後來生孩子,助產士都說這個小二胎,意思是比例容易吧,我也跟她們商量能否不側切,答曰看情況。生的時候她們都在準備消毒就是喊使勁,完全沒有要側切的打算,雙頂徑9.6,只有1度裂,還是在原來的傷口上。
希望這種不幸越少越好。


會陰側切現在確實在順產的產婦中用的較多,除了怕造成產傷外,也就是會陰撕裂,嚴重的各種漏,什麼尿道陰道漏,膀胱陰道漏之類的,還有個重要的原因,也是中國國情現狀,就是醫鬧太嚴重了,醫生都怕了,醫生出於保護自己的一種方式,其實一些產婦不用會陰側切也會生下孩子。按國際標準應該每個產婦都配有一個助產士的,在胎兒胎頭撥露、著冠,也包括宮縮的時候,由助產士保護會陰的,但是我國的助產士這個行業幾乎是個空白,一般都由產科醫生自己擔任,這個就增加了會陰撕裂的風險,因為一個醫生幹了兩個人的事呀,難免出現差錯。更重要的就是剛才說的醫鬧,醫患的不信任,如果說生個孩子把產婦弄成各種漏的話,她丈夫不來殺了你才怪呢。還會破口大罵之類的,說什麼隔壁王姐自己在家生的啥事都沒有,自己來醫院了還出了這個幺蛾子,說醫生無能,想賺錢之類的。這種醫療環境你敢讓產婦在那慢慢生么?所以很多醫生乾脆會陰側切直接搞出來算了,當然了,更直接的就是剖宮產咯。所以說呀,就看著你們醫鬧吧,最後受害吃虧的一定是患者自己,因為那群醫鬧也會生病呀。醫鬧呀,你們就拿著這筆錢來看病吧,從哪賺來的還是還到哪去吧。


其實也不然,我剛生完就沒有側切,因為當時助產士跟說我,你好好聽我的話盡量不剪,於是我好好聽話,儘力按照她說的做,真的沒有側切,哈哈哈,我就說傳說中的超快順產無側切。

上面是剛生下來3公斤。
哈哈,更新一個寶寶的最新照片。


我身邊的姐姐阿姨們說,大部分情況下就是要切,大部分人陰道口都會撕裂,與其不規則的撕裂,不如側切,好縫針,好癒合。而且側切比起宮縮的疼,就不叫疼


推薦閱讀:

為什麼說,中醫治「本」,西醫治「標」?
吸麻黃素會比較容易戒嗎?
怎樣提高對醫學的興趣?
分析 miRNAs 的表達對癌症的診斷有何價值?
一天兩包煙,多久人會死?我想算算我室友的大限。

TAG:健康 | 醫療 | 醫生 | 孕婦 | 醫學 | 婦產科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