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生矛盾時,第一反應是「怪別人」和第一反應是「怪自己」哪種心態比較正常?
我覺得都是正常的。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認知方式和歸因方式,傾向於外部歸因還是內部歸因都是正常的。但是歸因方式確實的有「好壞」之分,也是可以訓練的。在沒有更多的背景知識的情況下,先簡要說一下歸因理論的幾個基本觀點,再用韋納歸因理論分析一下發生矛盾時歸因的方式有幾種,以及如何正確進行歸因。
一、歸因理論
(一)海德(Heider)內外控歸因理論
海德在1958年指出,當人們在工作和學習中體驗到成功或失敗時,會尋找成功或失敗的原因。一般來說,會把行為的原因歸結為內部原因和外部原因兩種。內部原因是指存在於個體本身的因素,如能力、努力、興趣、態度等。外部原因是指環境因素,如任務難度、外部的獎勵與懲罰、運氣等。海德還提出了「控制點」(locus of control)的概念,並把人分為「內控型」和「外控型」。內控型的人認為成敗是由自身的原因造成的,即「怪自己」,而外控型的人則認為成敗是由於外部因素造成的,即「怪別人」,或者怪運氣不好等。
(二)韋納(Weiner)三維度歸因理論
韋納發展了海德的理論,系統地提出動機的歸因理論,證明了成功和失敗的因果歸因是成就活動過程的中心要素。他認為能力、努力、任務難度和運氣是人們在解釋成功或失敗時知覺到的四種主要原因,並將這四種分成控制點、穩定性、可控性三種維度。根據控制點維度,可將原因分成內部的和外部的;根據穩定性維度,可將原因分成穩定的和不穩定的;根據可控性維度,又可將原因分成可控的和不可控的。如下圖:
韋納認為每一維度都很重要。發生矛盾時進行的歸因會影響自己的情緒,假設兩個談戀愛的人吵架鬧矛盾了,簡要分析歸因方式如下圖:
這裡將發生矛盾的原因歸結於外貌、身體狀況、努力程度就是「怪自己」,可以說是有「好」,也有「壞」,但都是正常的;將矛盾歸結於難度、運氣、偏見和幫助就是「怪別人」,也是一樣可以說是有「好」,也有「壞」,也都是正常的。
同樣的,假設是工作問題上的矛盾,可以分析如下圖:
二、歸因理論的啟發
①個人將成功歸因於能力高和努力等內部因素時,他會感到驕傲、滿意、信心十足,而將成功歸因於任務易和運氣好等外部原因時,產生的滿意感則少
②個人將失敗歸因於缺少能力或努力,則會產生羞愧和內疚,而將失敗歸因於任務太難或運氣不好,產生的羞愧感則較少。
③無論成功或者失敗都歸因於努力而不是能力,則會產生更強烈的情緒體驗,努力而成功,體驗到愉快;不努力而失敗,體驗到羞愧,會促進努力;努力而失敗,應受到鼓勵。
因此,韋納強調內部的,穩定的和可控的維度。在出現矛盾時應該合理進行歸因,若是內部穩定不可控的因素,則正確面對現實,比如長相問題,就「多讀書」;若是內部可以控制的則多加努力,提高情商(真的可以做到么……);若是外部不穩定不可控的因素,比如運氣,他人幫助,則不要僥倖心理,也可以努力製造機遇,怎麼製造機遇?「多讀書」……算了,編不下去了
ps.
……答題沒人贊的原因分析:能力不足(好憂傷)…認識的人太少的沒人幫我點贊(好憂傷)……努力程度:很認真的(這樣真的好憂傷)…我好無聊啊…………還能說什麼呢……只能攤開手……
謝邀。都「不正常」。
這裡引入一個概念歸因理論(Attribution theory)Attribution (psychology)
「怪別人」我們可以成為「外部歸因」,「怪自己」可以成為內部歸因。
第二個維度和第三個維度在這個問中沒提到就是穩定和不穩定;可控和不可控。
歸因能力較好的人會全面考慮這些因素,從而去改變可控因素而避免下一次矛盾。而歸因能力較差的人往往只會考慮某一方面。
【反例】
倆人一起辦壞了一件事。導致矛盾。
只考慮外部因素:都是你的錯,你要是不攪和這件事就不會壞。(不反省自己,還導致和對方關係惡化,下一次可能會以消極逃避的方法避免共事)。
只考慮內部因素:都是我的錯,我要是不攪合這件事就不會壞。(過於內疚,導致唯唯諾諾下次不敢參與合作)
【正確做法】
倆人一起坐下來,理性分析「玩壞兒了」的原因,避免下一次出現矛盾。
正確做法比較理想化,但我一般都會盡量和對方溝通,我自己有則改之無則加勉,如果對方不接受,那麼我也不強求。
對,不強求那就( ^_^ )/~~拜拜
其它關於情商:哪些書可以提高人的情商、判斷力和談話技巧?————————————————————
女神進化論 - 知乎專欄
謝邀。。
存在即合理,這兩種反應都很正常。
發生矛盾時,人會產生焦慮,成人有一套防禦機制可以抵抗焦慮(兒童這裡暫不討論,因為他們更傾向於直接否認,即從看不到的現實歪曲記憶,很多兒童在成年後的回憶被自己的家人性侵,都具有很大的可疑性)。
而題主說的「怪別人」屬於防禦機制中的投射,投射是一種將不可接受的思想或感情歸於他人身上,從而保護自己不被焦慮傷害,是一種將焦慮的原因外推的方式。這有助於我們從焦慮的情緒中走出來(比如約會想和女孩子搭訕,但被拒絕,會有「她們並不怎麼樣」這樣的想法)。
隨著人年齡的增長,我們的防禦機制也會更加複雜化,並形成自己的防禦風格。事實上,使用否認和投射之外的防禦機制有時被視為情感成熟的標誌。
我們能識別他人的自私行為和險惡動機,卻看不到自己身上的這些東西。
這時候就需要我們的自我反省(我想這就是題主說的「怪自己」),發現自己身上內在的想法,或者說是把潛意識裡的自私或險惡動機拿到意識層面。這種消極認知(常常預期最糟糕的結果,並堅信出現的問題是他們個人缺點所導致的,或者是個人不足的反應)可以讓我們看清由於自身原因造成不好的一面。
其實不管是怪別人、還是怪自己,作為一個理性人都要在這兩者之間找到平衡。與人發生矛盾的當時,我們會由於激烈情緒而失去理性思維,也可能會由於衝突而感到「備受傷害」,就要先保護自己,所以一瞬間第一反應都很有可能覺得對方是傻x(不排除真的有傻x),冷靜下來的時候想想自己的原因,其實是很好提升自我的方式。
不過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很多事情哈哈哈就過去啦~沒必要和人爭執,因為我們的包容性強呀。看過一本書 《少有人走的路》,總是怪別人或外部因素的人可能有人格失調症,總是歸咎自己的人可能有神經官能症。後者比較好治。貌似大部分人兩者都有點,不要緊張。
都不正常,發生矛盾,第一反應「怪別人」或「怪自己」都不能解決問題。「怪別人」容易自負,很難進步,「怪自己」易自卑,也很難進步,發生矛盾的問題下次還會發生矛盾,所以要及時解決。
發生矛盾時最容易情緒化,很難能理性看待問題,最好能讓自己平復下來再思考矛盾的原因,思考時首先看待整件事的性質,然後思考自身原因,最後再去看對方原因。可能矛盾沒有那麼清楚界限怪誰,重要的是要及時溝通。溝通是為了更好地解決問題,防止下次再犯,所以溝通的目的不要定位在得出是誰的原因,而是怎麼解決問題。都不正常,矛盾發生時,肯定有人對有人錯,實事求是才正常^_^
大多數人都是怪別人。這是保護自己的應激反應吧。
我一般是先怪別人,一小會兒之後開始亂想,為什麼我要和她吵架,我做錯了巴拉巴拉,然後怪自己
怪誰都不正常啊,正常人這時候不是應該想解決辦法么?已經沉沒的成本再拉出來,再怪自己,再怪別人,這不沒事找事么?
推薦閱讀:
※寫東西中英夾雜是什麼心態?
※有什麼辦法可以讓人一分鐘從消極的情緒中走出來?
※老是為一點小事生氣或是焦慮怎麼辦?30多歲的人了,遇事總不淡定。?
※心態好是怎樣一種體驗?如何做到?
※一心想自殺的人突然得了絕症是什麼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