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從跨文化角度看電影《喜宴》?

從跨文化交流的角度 看《喜宴》有哪些值得注意的細節


看到問題好多天之後的現在,寫著作業,忽然想起,於是翻出來重新看了一遍。這部電影不像斷背山那樣是全英文的,裡面有大量中文,也出現了許多中國元素,甚至說主題就是一場發生在國外的中國式婚禮。

一,面子。片中出現了兩次婚禮,第一次是偉同為了打發父母安排在法院的一次簡單的美國式結婚公證,從法院出來的時候,高媽媽竟然委屈得哭了。第二次是老陳為了維護前上級高師長的面子在自己的中國餐廳補辦的一場盛大婚禮。這算是中西文化碰撞之一吧。

二,孩子。中國的一句老話,不孝有三,無後為大。這也是鬧出假結婚事件的根源。另外,毛妹從側面說出一句話,「高爸爸發心臟病去醫院的路上因為沒抱孫子而咽不下最後一口氣」。最後,偉同向她媽媽出櫃的時候,她最關心的問題竟然是,薇薇的孩子是不是他的。總之,我們可以看出,孩子,尤其是男孩對於一個傳統中國家庭是多麼重要。

三,酒文化。在婚宴現場上,偉同的朋友們逼他喝酒,以及群眾起鬨的時候,一個美國男人和中國男人有下面的對話,

我以為中國人都是柔順、沉默跟數學天才···

你現在意識到五千年性壓抑的結果。

我不知道產生這種酒文化的原因是什麼,但是現在好像不喝酒就談不了事,簽不到單。(事實上,偉同正是喝醉了,酒後亂性,然後陰差陽錯得使薇薇懷孕了。當然,薇薇和偉同之間也有一些微妙的感情,就算不醉,孤男寡女估計也會發生點什麼)

四,感情含蓄。片中最讓我感動的情節就是,偉同的爸爸和媽媽都知道自己的兒子是同性戀,但是又認為對方不知道兒子的取向,要求偉同,薇薇和賽門三人不要把真想告訴對方。

當然,高爸爸是自己察覺到的,並且在賽門生日的那天的一次跑步中給了賽門見面禮,說「Weitong is my son,so you are my son also」。另外,最後一次晚餐,高爸爸說了一句,「賽門做的飯,爸爸來洗碗」,這兩件事都表示了高爸爸對兒子的妥協和賽門的認同。

看完這部電影之後,又找了李安的《飲食男女》,高爸爸,高媽媽和高偉同的飾演者都在裡面。結局也很出人意料,相信大家會喜歡。


我來說一個細節:
偉同得知父母要來美國拜訪,為了討好和打發父母,和男友一起把房間里的照片,裝飾全部換成了父親給的書畫。
按偉同對父母的說法,這房子是房東的(男友)。但是他和男友(在父母處,男友的身份是房東),把整個房子布置成父親喜歡的樣子。
男友是個西方人,其實並不會太在乎父母感受的.孝這種東西是典型的東方思想。但作為一個東方人的「女婿」,他也在默默的潛移默化,不自覺的想要討好自己這對未來的岳父岳母,把房子整成中國風,甚至還「笨拙」的替他們準備禮物,
--------------------------------------------------------------------------------------------------------------------------------------
父親三部曲,都有中西文化衝突的情節。《推手》和《飲食男女》中的中西衝突,都是長輩和兒媳女婿輩的衝突,《喜宴》就很特別了。看似衝突,但其實很多地方都可以感覺到他們被彼此文化潛移默化了


第一部華人導演的同性戀電影,居然宣揚的是弒父情結


文/電影符號學

再看《喜宴》,這部電影的選材實在太過精妙。喜宴——這幾乎是最具有中國代表性的一場宴會:中華上下五千年,被極度性壓抑的人民群眾,到了喜宴之上,卻一夜之間得到了最大程度的解放,無論是在床榻之間行周公之禮,還是在喜宴上大鬧特鬧。這時候,性被搬上了檯面上去說去講。於是乎,直到現在,一些地方的喜宴鬧洞房等方式依然十分過火。一說是因為這些地方落後,其實不無道理!越是落後的地方,封建禮教的束縛也越是根深蒂固,人們被壓抑的、關於性的了解、表達、訴求的慾望被壓抑到了一個近乎畸形的程度。而把性搬上檯面講的喜宴,則是這壓抑可以盡情釋放和宣洩的窗口。所以越壓抑的,宣洩的程度也會越瘋狂。


李安鏡頭下的《喜宴》也不例外,片中的鬧洞房,幾乎已經到了一種神經質的地步。但是諷刺的是,片中的新郎,居然是同志。這意味著他必將得不到長期浸淫在中國傳統封建禮教之下父親的理解。


矛盾有了,故事也就精彩了。


為了兒子的婚事,父親遠赴美國,但是兒子跟同性戀人的愛情,在這位父親的眼裡,毫無懸念地變成了不孝。父親跟兒子的矛盾達到了峰值。


於是《喜宴》中有一段經典到無以復加的弒父情節——李安的御用男主郎雄飾演的父親,在搖搖椅上睡地沉迷。被李安稱作不會演戲的趙文瑄飾演的兒子,訕訕地朝父親走進,並試探性地深處了手指,準備去試探一下自己親生父親是否已經斷了氣。兒子之所以有這樣一個動作,可見他的內心其實是希望父親死去的,因為這樣他就不必背負封建傳統的壓抑而跟同性戀人雙宿雙棲。

歷來關於父子的影視作品中,弒父情結都十分地常見,甚至連迪士尼的動畫片《獅子王》里,辛巴也一度認為自己的父親木法沙是因為自己而死的。換句話說,是兒子認為父親之死,是死於兒子之手。這一情結源自原始社會,父權制的統治之下,部落里的女人包括妻子跟女兒,都屬於父親,這意味著父親在一個部落中享有最高的權利,而兒子通過殺死父親實現這至高無上權力的交替。即動物的本我。但是這弒父情結又與如今的倫理相違背,所以,在李安的鏡頭表現之下,是通過兒子試探父親是否死亡的方式委婉呈現出來。


雖然片中的父親沒有死,但是,不可否認的是兒子最終達到了「弒父」的目的——這也是本片片尾可以載入影史的經典畫面——片尾的兒子,目送父親回國,過安檢的父親,舉起了雙手。


父親舉起雙手,看似是因為過安檢,實則通過這一畫面語言傳達父親在向兒子投降,兒子從精神層面上,達到了「弒父」的目的——即推翻了自己心中的父親。


其實《喜宴》中除了中西方的文化衝突,還有同性戀異性戀的衝突,大陸和台灣的衝突。最終,三個不同地域、不同文化、不同取向的人,因為孩子組合在了一起。其實是十分理想化的一個結尾,也和李安的內心是吻合的。
而在這個和諧的氛圍下,其實是兒子瞞著爸媽,爸媽又互相瞞著對方。看到婚紗照中出現了偉同和賽門的照片是,大家都很會心的合上了相冊。這大概就是李安眼中的中國吧。無論有怎樣的問題,只要能夠傳宗接代,中國人就都能忍受。


就講一個小細節吧。
這天是偉同和威威假結婚辦酒席的早晨。高爸爸讓高媽媽去喊偉同起床,高媽媽喊偉同的時候,偉同一直在床上哼哼唧唧撒嬌,高爸爸在門口看到了,就禁不住低聲笑了出來,偉同也是在聽到高爸爸的笑聲後,瞬間清醒,很清脆地叫了一聲「爸」,就利索地起床了。


直接把我們跨文化交際課的作業粘上了。。。僅提供建議
1.individualism-collectivism
一般來說,中國文化偏向於集體主義,西方更多傾向於個人主義。
在電影中,偉同解釋自己之前為什麼會找女朋友的時候說到「大家都交女朋友 ,我也不能例外啊!」的確,在中國,很重要的一點就是要合群,找到群體才能獲得一種歸屬感。中國好像一直缺少特立獨行的人的原因或許正在於此,我們的俗語槍打出頭鳥一定程度上也顯示出對不合群的人的反對。不合群、出風頭,在中國看來是不好的,往往會眾人非之。所以偉同當時如果不找女朋友就會和同齡人格格不入,彷彿遊離於集體之外,並且很可能受到群體的非議,在中國,即使是現在,保持終生單身也是需要巨大勇氣的。
到美國之後,或許是受自由風氣的影響,偉同慢慢接受了人與人不一樣,人應當展現自己的個性,不必刻意迎合群體而壓抑個性,所以他選擇了和Simon在一起。但當這段感情需要面對傳統文化下的父母時,偉同產生了動搖與糾結。
2.time orientation
中國是past-orientation的國家,所以重視傳統,這一點在老張對待師長父親的態度和偉同和薇薇傳統的婚禮形式上可見一斑。老張曾經為偉同的父親開過車,即使現在不做司機了,仍然對偉同一家保持原有的禮數,堅持稱偉同為少爺。中國到現在仍然存在等級觀念,雖然這種等級不是古代有規定的硬性等級,但仍然存在於生活中,諸如我的家鄉山東人們仍然堅持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的觀念,重視教育,像官員出行要開道等,便是社會深受古代等級社會影響的例證。
薇薇和偉同的婚禮,雖然穿了婚紗西服,但鬧洞房等仍然是傳統的中國習俗,包括給父母跪安,喂蓮子湯,跳床等。
3.activity orientation
影片中,針對度假一事,Simon和偉同產生了分歧,我認為Simon偏向於being-orientation而偉同偏向於doing-orientation。偉同本來和Simon約好一起出去旅行度假,但是因為工作問題,偉同放了Simon鴿子,Simon認為該度假就應該去度假,人是需要休息,需要滿足個人慾望。但是偉同為了或者金錢,選擇放棄度假,偉同很多做法都可以體現他的fact-based,比如在娶薇薇一事上,Simon一開始的勸說並沒有成功,直到說結婚可以少交稅,偉同才答應。偉同生活節奏是比較快的,工作起來很忙,快節奏生活也恰恰應了doing-orientation。
4.high-contex and low-contex orientation
中國文化是高語境,西方更多是低語境,中文比較含蓄,注重字面背後的意思。
像Simon在給偉同爸媽送禮物的時候,可以明顯看出,偉同爸媽不是也別高興。Simon的心是好的,禮物選的也很恰當,不過,送給阿姨護膚品,不能直說阿姨老皮膚鬆弛,送給叔叔血壓儀,也不能說隨時用,不然有說阿姨老,叔叔身體不好不長壽的意思。西方文化下的Simon覺得禮物實用就好,卻忽視了禮物背後的引申意。
偉同父親臨上飛機的時候,和薇薇說,高家會謝謝你,和Simon說謝謝你照顧偉同。同是謝謝,其中的意思卻大有不同,對薇薇的謝是一種歉意,對Simon的謝是偉同爸爸剛到美國來見到薇薇時說的話,所以暗含著,他接受了Simon和他兒子的關係。包括蓮子湯是生子,生孩子的意思。中國話語的意思,並非是字面意思,有很多隱含意思要通過文字遊戲和語境來分析。


這是跨文化交際老師出的題目吧


喜宴 看到最後心情一直很壓抑,彈幕說這是部喜劇,可我看到的結局只有兩個字 ——將就,大大的將就啊。為了維持表面上被外界所認同的幸福每個人都做了讓步,為了一份不被社會所接受的情感,一大家子人只能相互隱瞞互相守著秘密,配合著演了一場鬧劇。 老爸不愧是師長,老謀深算,為了完成家庭的延續,為了維護自己在社會上的地位與名聲,他不顧三個年輕人的幸福,將薇薇的人生和兩位男主捆綁在一起,這哪怕是對薇薇肚子里的孩子都是不公平的!簡直是腹黑大boss 可憐薇薇的孩子無辜成了三人的情感負擔,也成了三人用來抵擋社會流言的工具。當老媽知道兒子的形婚後,依然不顧一切的想要阻攔薇薇打胎,告訴薇薇,一個女人,只有丈夫和兒子才是最重要的,qnmlgb,口口聲聲說羨慕薇薇這一時代的女性可以按自己的想法主宰自己的人生,又要用自己內心根深蒂固的封建禮教思想來綁架她。更深刻的一個情節,當偉同看到父親坐在藤椅上打盹時,他伸手去試探父親是否去世,他是希望父親去世的, 父親代表著封建的禮教傳統,可見社會給他帶來的壓力感已然超越了親情,電影的結尾我看的極其揪心,當真相大白,主演鬧劇的五個人坐在一起是有多尷尬,表面上大家平靜如常,但心裡都已經翻江倒海了吧,我好害怕,也很期待,能有人打破這種不純粹不單純的情感關係。 對於結局我厭惡我唾棄我嗤之以鼻!
可是,這何嘗不是最好的結局呢,假如我在90年代成為了同志,或許我只會屈服於父母,屈服於婚姻屈服於輿論,難道真的能寄希望於爸媽,奢望我們彼此之間那「偉大而無私」的情感,能給我們彼此無窮的力量去互相理解互相支持,甚至不顧眾人的指點? 拜託不要再形而上了小朋友,你以為你和你爹媽的感情就真的堅不可摧嗎,你以為他們在知道了這樣的事以後不會反手給你兩巴掌嗎,人本是自私的,不要對任何情感過於依賴和信任了好吧,認清現實。何況父母也早已在孔子創立的禮義廉恥這壇黑水裡浸透了,他們看不到自己是黑的只能看到你是異類。 再說我自己會願意為了一份真摯的同性戀愛,而冒著失去社會地位社會生譽社會財產的危險去坦白嗎?搞笑,你要和你的愛人在街邊垃圾堆上做愛嗎?所以縱使結局噁心,但這畢竟是最圓滑的結局,最適應時代要求的結局了。
感謝李安,他提醒我們,互相背著內疚過日子,互相欺騙互相隱瞞,是在這個社會上生存的必要犧牲,理想終歸是理想,社會需要鬧劇需要糊塗需要睜一隻眼閉一隻眼 湊合一下人生也就過去了。
可是,錯的,變壞的不是我們,是社會啊!我們需要更包容的環境,才能有更好的我們。


比較喜歡上面的回答 感覺李安是一個很用心的導演 滋潤東西方文化
有關於兩父子的細節:偉同一直為公司稅款發愁 與薇薇假結婚不僅可以應付父母 還可以減少稅款 反應出我們華人的一些小九九
結尾高父過安檢時雙手舉起(類似投降狀)看出人物對現實的妥協 匠心獨運
另外宴會時有人搞錯後繼續吃飯 在現實中也比較常見 我初中寄宿 食堂超差 有同學翻牆跑去酒店 蹭流水席開葷 竟然沒人識破 確實 我們辦事時愛面子 湊熱鬧 喜歡大操大辦 自己人都有可能搞錯吧


不是我說。。。有人寫成論文了啊。。。去知網上搜


前些時候,我們在課堂上觀賞了這部由李安導演執導的,於1993年上映的一部片子。這部片子在觀賞之初我還沒怎麼把它放在心上,但隨著電影的發展,幽默的台詞和新穎的情節就吸引了我。該影片總體上是講述了一個自己在海外打拚的男同性戀被身在台灣的父母逼婚,於是無奈之下,找了一名女藝術家假結婚想騙過父母,沒想弄巧成拙,假戲真做懷上了孩子從而引發了一系列反應的故事。

我認為如果從跨文化的角度對這部影片進行分析。可以有以下這幾個角度:1.中美對於同性戀現象的文化差異。2.中美父母對於子女婚姻的看法。3.中美婚禮的文化差異。以下一一進行闡述。

首先我們對中美對於同性戀的文化差異進行分析。該影片拍攝於上個世紀90年代,不用說當時中國國民對同性戀的態度,就算是放在今天,我相信包括我在內的很多年輕一代對於此種現象都是很難理解的。何況是在上個世紀的中國,我想當時來說這一種現象肯定是被大多數國人都嗤之以鼻的。但是反觀美國,前段時間同性戀婚姻已經合法化了,而且世界上已經有10多個國家是合法化了。這一巨大的文化差異衝突,在此電影后期表現得較為明顯。

其次我們拋開同性戀的問題不談。我們對中美父母對子女婚姻的干涉程度進行分析。我認為在這一方面,直到今天差異依然顯著。我們身邊包括即將要結婚的我們自己都能體會到父母對子女婚姻的干涉。雖不至於封建社會的父母包辦,指腹為婚那麼嚴重,但是,逼婚、挑刺、彩禮等這些行為已經干涉到了子女的自由婚姻。在美國,成年之後父母對孩子就處於放手的狀態,對子女的婚姻是不會有過多的干涉的。這可能與美國的獨立性人格有關,而中國則是聯結型人格。

最後從婚禮方式進行分析。我們可以從影片或平時的其他渠道了解到。美國的婚姻一般都要簡單于中國的。他們往往到當地民政局登記結婚而後宴請親朋好友聚餐就表示兩個人已經結為夫婦。而中國的婚禮直到今天都是那麼的繁瑣,拘於形式,甚至我認為有些是陋習。婚禮宴請送禮、彩禮、鬧洞房、接親送親大搞排場。這些婚禮形式真的是那麼必要嗎?甚至有些婚禮還要租借豪車來作為花車,我認為這些完全都是沒必要的啊。

回到本電影,借用豆瓣上的一個精彩影評:圍繞著傳宗接代的偉大藍圖,所有人都在演戲,還是戲中戲。先是兒子等人合夥騙父母。當父親發現騙局而又裝作不知,他就在更高的層次上騙著所有人。但父親也不是全知的,母親後來也知道了兒子的取向,父親未必知道母親這一發現,於是母親和兒子合夥對父親構成了欺騙。父親不知道兒媳要墮胎,母親知道卻無力阻止,這就是兒子和媳婦對父母的又一重欺騙。最後矛盾解決時,兒子說:「我終於告訴他一件真事了。」豈不知父親知道了多少真事,又告訴兒子多少?我不否認生活中有時需要欺騙,但是如此登峰造極,恐怕真是印證了魯迅先生的斷語——「瞞和騙」,不僅適用於以阿Q為代表的國民性,在評價《喜宴》為代表的傳統文化的一方面同樣準確。個體間的情感需要重重的隱瞞和欺騙來維繫,而每個人在行騙和受騙的虛假中竟獲得了真實的情感體驗,在一個謊言的系統里,元素間卻構成了和諧平衡的共在。這或許是中國文化的某種悲哀,但也可能是中國文化的精妙所在:如果我因相信而獲得真實的情感體驗,我可以通過善意的欺騙傳達了我想給予別人的體驗,那麼真實本身的重要性又有幾分呢?而且經過多個主體間一層層一環環的瞞和騙,真實早已無處可尋。


額,很驚奇為什麼邀請我來回答這個問題。。我沒看過這部電影,大概看了下劇情,講述了中西,現代和傳統觀念的碰撞和交融吧。既然提問的是跨文化交流,我想中國文化更強調家庭,中庸,消弭個性,傳宗接代;西方文化強調個人主義,尊重每個人的選擇和自由。中國人面對問題喜歡從人情的角度切入,試圖讓矛盾被一種模糊和諧的狀態消融掉,並不打算直面矛盾本身,而是用一種不求甚解的態度思考問題,朦朧美。而西方人擅長科學的邏輯和量化的思維來面對問題,但是過度理性就變的有些冷硬,我覺得中西文化的這種交融就是軟和硬的碰撞,水和石的磨擦。李安試圖為西方文化摻雜一點人情味進去,這是我的一點初步猜測


一直覺得這個電影和面子所要表達的內容是相近的,而且兩個電影都藉助了相同的題材去拍攝。


推薦閱讀:

假如有一天你突然發現你信任的朋友其實是外星人,你會提出什麼樣的問題?
外國人對中國有哪些會令中國人大吃一驚的刻板印象?

TAG:西方文化 | 跨文化 | 李安導演 | 跨文化交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