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分裂症真的會遺傳嗎?外婆、舅舅、姨媽都曾患精神分裂症,得病的幾率會很大嗎?有沒有什麼避免的辦法?
這種時候討論發病幾率是沒什麼意義的。
只有發病和不發病兩個結果罷了。
難道還能只發4%的病?
你有患病的外婆,舅舅,姨媽。同樣也有正常的外公和母親。
凡事順其自然吧,過了三十歲再說
對群體是8%,你沒得就是0%,你得了就是100%。
聽天命,然後盡人事。
* 感受愛和溫暖,好奇探索
題主這個問題就很有愛和探索
* 相對規律穩定的生活,降低矛盾和創傷可能性
理解他們發病有他們那個年代和生活的痛苦,照顧他們,或者他們可以去醫院治療,而自己有自己的生活
* 生活中的情緒情感覺察和應對
試試這本書
今年十月出版。
覺得自己受不了的時候及時求助。
精神刺激和社會因數是導致精神病性發作的原因,本身的體質和性格,認知模式,年齡等都有影響,遺傳只是一部分因素。
目前的藥物治療還是很成熟的,即使有患病也有非病發期,平穩的日常生活。預防是關鍵,提高相關知識和精神健康水平,增加應對策略和引入更多資源。
祝福!
推薦閱讀:
重訪玫瑰園——兼談二十世紀的精神醫療
林 克 明
從「未曾許諾的玫瑰園」談起
http://mp.weixin.qq.com/s/58BT-GseXkhR6NSNvpMQ2w
在經歷過那麼多年的病魘折磨之後,不僅成長為「賢妻良母」,還是一位勤於寫作,出版過二十幾本暢銷又有深度的小說與散文集,可以說是極其成功的作家。除著作之外,她還經常四處演講,在報章雜誌發表評論,同時也在大學教授文藝創作與文化人類學,在猶太教堂教希伯來文與摩西五書,併兼任當地消防隊員及醫療急救員。
與此對照,很難想像作者青少年時代的成長過程是如何地崎嶇。她不滿十歲就開始為種種精神病癥狀所困擾:幻聽、幻視、恐懼、畏縮、自殘,幾乎無時無刻生活在一個與現實完全脫節的虛構世界裡。與這些無端無際的恐懼及孤寂纏鬥多年後,她終於在十六歲時全面崩潰,從而住入「堅果小棧」(Chestnut Lodge),美國東部在二十世紀初最負盛名的、「雅緻」的私人精神科醫院,也由此與賴克蔓結下了一生的緣份。
賴克蔓可以說是二十世紀初最致力於以精神分析術治療嚴重精神疾病的「大師」。她的《精深心理治療原理》(Principles of Intensive Psychotherapy) 一書,迄今仍是這個領域的經典之作。玫瑰園一書生動詳實地描述醫院的生活,病情的反覆,也淋漓盡致地刻畫出賴克蔓這一位傑出心理治療師的面貌。書中的治療師平易近人,不見得有什麼特別的個人魅力,治療過程也沒有太多洶湧的波濤,迭起的高潮。但是字裡行間,賴克蔓的同理心、耐心與洞察力處處可見。難能可貴的是,時已享譽國際的賴克蔓,在病人面前,並沒有什麼權威的架式,而更是能與患者分享其喜怒哀樂的、活生生的一個人。她對病人充滿期望,卻不諱言復原過程的漫長與艱辛,不做任何不切實際的承諾,沒有保證病癒的人生會是個美麗的玫瑰園。
而玫瑰園的作者,居然就真的完全康復了。這康復的過程,的確是崎嶇艱苦的。作者在「堅果小棧」一住就是兩年,出院後的五年間又繼續接受門診治療。在這抗精神病藥物(antipsychotics)剛被發現而尚未普及的1950年代,作者的痊癒自然與藥理學無關。然而這個多年瀕臨絕望深淵的患者的確是完全康復了。她開始獨立生活,進入大學,像其他年輕女孩一樣地交男朋友、戀愛、結婚,也開始她的寫作生涯。
如果有需要和條件許可,按照目前精神衛生法規定,最好找有精神科背景的從事穩定長程的心理諮詢,精神科醫師治療精神疾病。
突然特別想在這個問題下像樹洞一樣傾訴一下。
我從小就感覺到我性格和別人不一樣。具體哪裡不一樣,因為年齡太小我也說不清楚。但具體表現為:總是沒有朋友。就算剛開始認識新同學我偽裝一段時間之後也不再跟我玩了。從小學開始就被孤立。小學初中都是被動孤立。高中大學之後就是自己主動把自己放在班級邊緣不融入集體了。在別人印象里,我也是一個性格特別「奇怪」的人。
說出來這麼輕描淡寫。可是這麼多年內心的煎熬真的讓我很難受。我的性格特別乖張。常常會有「控制不住自己的感覺」等等。
轉折是在高二高三。
我媽媽因為生意失敗等原因,精神比較崩潰。總之後面住了一段精神病院,確診為精神分裂症。
我那斷時間看了一些精神分裂症方面的書籍。印象特別深刻的是,精神分裂症的直系親屬患病的幾率特別大。
我那時候不知道為什麼好像突然全部明白了什麼--我這麼二十幾年弄不懂自己為什麼這麼「奇怪」可能是因為我也有這方面的問題。
高考考的特別差。去了一個垃圾二本。
那之後開始學著做什麼都是一個人。特別是一個人旅遊。旅遊的過程里一直在思考自己。
我還開始記錄自己。比如記錄我覺得「興奮」時候的狀態。比如我把手機開著視頻拍自己做事情的樣子。比如我開始大量有規律的運動。比如我開始固定看心理醫生(當時她建議我去北京正規醫院測一下自己是不是真的有精神分裂症,但那時候我不敢。)等等。
在我算是比較刻意的引導下,比如我特別少私下和同事出去社交,一般都是自己玩比較多。我朋友特別少,社交活動也很少,我就自己玩。我甚至很早就計劃好旅行結婚,就可以避免大量的人情世故了。漸漸的我就不會情緒起伏很大,「興奮」「想控制住自己」的狀態越來越少。
第一次談戀愛應該是作為新工時候參加辯論賽認識一個公務員。一起去看過陳奕迅演唱會。但覺得他特別奇怪。他關於前女友的事情前言不搭後語。很久以後才知道其實當時他讓我覺得他對我有好感的時候其實和前女友並沒有分手。
因為家裡催的急跟這個男生差點訂婚。但在訂婚前夕他們家算是破產了,特別嚴重。我衡量了一下,我覺得我沒法承擔。於是挺果斷的分開了。
認識現在的老公是在新工晚會上。他追求我的時候我真的沒考慮過他。因為他有四個姐姐,並且家庭條件並不是很好。但他特別nice 。後來交往總是相處的特別愉快。我們特別多共同的愛好,最特別的就是冬泳。我們一起冬泳。
當然結婚前我跟他說了我覺得我可能有心理方面的疾病。不過一來他覺得心理疾病也不是什麼大問題,二來他覺得是我想太多。
其實我相親的時候有太多條件更好的男性可以選擇。可是我選擇了我老公,能讓我最大程度保留目前生活和保存自我的人。
不知道為什麼我總是特別想擁有一個自己的小孩。特別想跟他(或她)一起重新再長大一次。想對他(或她)有無條件的愛。想尊重他(或她)的人生。
從跟我老公交往開始就開始存「寶寶金」每個月三千。今天查了下已經69000了。剛懷孕三個月就定好月子中心了。婚前也認真問過公婆幫忙帶孩子了。查了很多關於無痛分娩的知識,預定好無痛分娩。
等等。
所有的事情我都把它想的最嚴重。然後提前很久做好萬全準備。
今天我剛好懷孕滿32周。
上班的時候一直在想著一些以前的事情。突然覺得現在的自己過得特別好。感動到禁不住想潸然淚下--我從來從來都不敢相信我可以過得這麼幸福…
以前真的很痛苦。每天明明都過得一模一樣,起床吃飯讀書,可是總是好痛苦,總是好痛苦…
所以說到怎麼避免…可能就是了解自己,保護好自己吧。為自己考慮,為自己的人生考慮吧。…出處:人衛八年制精神病學第三版
精神分裂症會遺傳,但是遺傳方式和發病的生物學機制尚不明確
作為一個與提問者同樣概率的人,建議非專業人士沒有相關背景的人,不要亂答此類問題。
這病從青春期就可以看出端倪了......是否出現長期失眠,睡眠不佳的狀況?是否做事開始任性妄為,對現實認識不清,覺得自己比別人優秀的多,哪怕事實不是如此,也覺得自己稍微努力一下就行了
那請問建議結婚要小孩嗎?
好像看過一個精神病的例子。都是三四十開始發病,遺傳概率很大。
做好預防,去建立一個樂觀強大的內心,讓自已受到打擊時候受到的傷害減少,好好疏通和控制自己的情緒,建立一個愛好,讓自己心情不好的時候有個良好的疏導環境。遇到一些情況及時治療不要拖延,萬一真的情況糟糕的話一定要堅持住堅持治療。平時不要去想,但是必須設置一個警鈴在心裡。
推薦閱讀:
※抑鬱症焦慮症會不會導致精神分裂?
※讀了吳飛先生寫的《浮生取義》這本書後,你有那些想說的?
※有精神分裂症的人該怎麼生活?
※有精神病家族史,我可以做什麼來降低我得病的風險?
※「邊緣型人格障礙」與「患有 PTSD」所導致的情緒不穩定存在哪些差異?如何辨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