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己有強迫症自己每天被反強迫折磨很難受我該怎麼辦?


在大部分心理障礙患者的背後,都能看到一種習慣的應對模式:對負面狀態的對抗。題主所說的反強迫便是對於負面狀態(強迫思維或強迫行為)的對抗。我們知道,強迫症患者如果沒有了反強迫,那麼就能減少很多痛苦,有利於癥狀的緩解,但強迫症患者難以放下反強迫,從而陷入「強迫(思維/行為)-反強迫」的惡性循環中,直到筋疲力竭或者達到某種標準(由每個人自己制訂)才能停止。

一個對於身體特別關注的男生,有一天早上起床時感到頭暈,他猜測可能是昨天晚上的手淫導致的,於是整天就很後悔自責。幾天後,他發現頭暈一直在,這不免讓他擔心是不是經常手淫導致了大腦系統的損傷。於是他去網上搜索,發現了確實有這種說法,缺乏醫學知識的他更加的憂心忡忡。之後,他每天起床後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評估自己的頭暈狀況,但他驚恐的發現,每天都感到頭暈,而且有了越來越加重的趨勢。這讓他更擔心了,去醫院做了各種腦部的檢查,醫生都告訴他沒事,這些醫學解釋雖然緩解了他的焦慮,但他仍然會經常感到頭暈。

這個患者也許是因為他的大腦得了一種未能發現的生理疾病導致了頭暈,但更大的可能性他對頭暈感的過度關注強化了這種感覺。他之所以那麼關注頭暈的感覺,是因為想努力消除它(背後可能是想消除手淫帶來的罪惡感和羞恥感),確保它不再出現。弔詭的是,越是想消除頭暈,越強化了頭暈。

正如盲人的聽覺、觸覺特別發達,聾啞人的視覺特別發達一樣,當我們對某種身體感覺過度關注時,我們更容易覺察這些感覺。焦慮患者對於焦慮的體驗(身體的、心理的)特別敏感,強迫症患者對於秩序或清潔過度敏感,失眠症患者對於失眠的體驗過度敏感,是過度敏感以及試圖對抗的態度強化了這些心理癥狀。而正常人其實也有焦慮的感受,對秩序或清潔的要求,以及失眠的體驗,只是正常人不過度敏感和刻意對抗,反而不會被這些痛苦所左右。

所以,改變的思路是去培養一種新的態度:全然的接受這些糟糕的感覺,不做過多的聯想或者控制,而是知道它們的存在。全盤接受意味著不帶評判地接受某樣事物,不時地覺察評價性態度的產生並放下它。森田療法所主張的「帶著癥狀過該過的生活」,以及正念禪修所主張的「有意識的覺察、活在當下、不做評價」的理念,都有利於糾正過度敏感以及過度執著而導致的心理痛苦。

如果簡單地說,對於負面狀態的正確態度是:我不跟你玩了。大部分遊戲都會有對家,如果對家不存在了,那麼遊戲也就玩不起來了。當你不再成為負面狀態的對家時,糟糕的遊戲結束了,雙方都會覺得如釋重負。但是,負面狀態似乎對人有一種特殊的吸引力,它會誘使人去跟它玩,因為它利用了人的心理缺陷:不允許瑕疵的存在,而通過消除瑕疵達到純粹全好的狀態,永遠是人內心深處的渴望。非評價性習慣中非常重要的是培養出一種允許瑕疵存在的態度,接受自己不是一個全好的人,接受自己是一個有局限的普通人。一個人越是能夠承認自己是一個有局限的普通人,一個人越是能夠做到心靈的解放。

正念觀呼吸體驗是一種很好的體驗存在,讓心靈解放的方式。在20分鐘的觀呼吸練習中,你會發現內心的念頭一個接一個的出現、消失、再出現、再消失。在持續的練習中,你不斷地發現這個特點,這種發現有助於你慢慢地解除執著,提升全然接納以及非評價性的習慣。

當然,全盤接受並不意味著不做改變,完全被動的接受每一件不好的事情。在適當的時候,我們需要行動起來,去改變一些不合理的要求,甚至有可能的情況下壓制某些情緒的產生。但心理的靈活性要求我們,不能總是對抗負面狀態,而應與負面狀態和諧相處。這正如在孩子與大人的關係里,既不能老是大人贏孩子輸,也不能總是孩子贏大人輸,而是能夠相互妥協,找到彼此的平衡點,這對雙方都是有利的。在與負面狀態的鬥爭中,我們不要老是想著跑贏它們,而是能夠與它們妥協,直到形成彼此共贏的成長模式。

關於怎樣培養全盤接受的態度,怎樣培養非評價性的習慣,建議你參考《辯證行為療法-掌握正念、改善人際效能、調節情緒和承受痛苦的技巧》一書,裡面有一些非常好有助於個人成長的練習。

—————————
歡迎關注我的公眾號:

http://weixin.qq.com/r/3DgLE--EXaIirbtw923O (二維碼自動識別)


強迫癥狀的表現形式為反覆思慮和反覆檢查,當事人不想這樣,卻又總是忍不住的要去這樣做,因此而感到非常的焦慮。實施強迫癥狀以後,會有片刻的心安,隨之而來的就是自我責備。
推動強迫癥狀的是焦慮情緒,可以說強迫癥狀是個體自動自發的緩解焦慮情緒的快捷方式,只是由於個體把強迫癥狀判定為不好的、病態的,擔心周圍人會對自己有不好的看法,從而引發了更大的焦慮。
這是焦慮情緒和強迫癥狀的一個交互影響、惡性循環。
焦慮情緒部分來源於個體對焦慮和癥狀本身的看法,部分來源於生活中的學習、工作和人際關係的壓力。當現實生活中的一些壓力事件長期得不到解決,個體總是處於一種焦慮情緒體驗中,就會衍生出一些焦慮和強迫癥狀,比如坐立不安、頭暈目眩、胸悶氣短、疼痛、胡思亂想、易疲勞、失眠、輾轉反側、窮思竭慮、反覆檢查...
所以強迫者大多處於類似的困境當中:強迫癥狀無法消除,焦慮情緒無法減輕,學習、工作或人際關係也是一團糟。也就能夠理解為什麼強迫者會一心的想要消除強迫癥狀和焦慮情緒,並且認為只要把強迫症治好了,一切就會變得非常順利,生活也會變得非常美好。
由此的大家可以看出來,要想減輕強迫癥狀,首先是減輕焦慮情緒,一個是改變對於癥狀本身的看法,一個是積極有效的面對和解決現實問題。如果現實問題得不到解決,也可以轉變心態繼而放下。
認知療法提出,當發生了一件事情,個體對這件事情的不同看法會引發相應的情緒體驗。如果把這件事情判定為壞的、不好的,個體就會感到焦慮,並且衍生出焦慮癥狀。如果能夠看到這件事情積極有利的一面,個體就會感到輕鬆、愉悅,相應的行為表現也會恢復正常。
比如說,如果只是把強迫癥狀的判定為不好的、病態的加以排斥和抵抗,個體就會感到焦慮,又因為焦慮、強迫癥狀無法被直接消除,個體就會感到挫敗,個體會進一步的評判自己為無能,從而對自己各方面全面的加以否定,從而陷入更大的無助、迷茫感當中。
如果能夠看到,強迫癥狀其實是個體自動自發的緩解焦慮情緒的快捷方式,在個體沒有解決現實問題,或者改變對事物的看法之前,強迫癥狀可以幫助個體很好的生存下去,使個體不至於在強烈的焦慮情緒體驗中崩潰,強迫癥狀的是在幫助個體,而並非是在危害個體。那麼當事人情緒就會趨於平穩,就更能夠理解和接納強迫癥狀。
再一個,人是趨利避害的,而且會不計後果的避免不快樂,甚至不惜自欺欺人。自從有了強迫癥狀以後,個體就會把責任歸咎於強迫症,從而減輕內心的自責和悔恨,這是強迫癥狀的另一個積極意義。
那麼,因對焦慮、強迫癥狀的看法而導致的焦慮情緒就會減輕,因與焦慮、強迫癥狀對抗而導致的挫敗、無助、迷茫感也會減輕。問題也就得到初步的解決,個體的痛苦感也就可以大幅度的降低。
這是康復的第一步,也是我們經常說的:接納是變好的開始。

1、癥狀的背後是焦慮
在個體沒有更好的方式放鬆身心、減輕焦慮之前,強迫癥狀的存在可以快速的緩解個體的焦慮情緒,使個體獲得片刻的心安。而強迫癥狀的存在則引發了更大的焦慮,這源於個體對強迫癥狀的看法,個體主觀判定強迫癥狀為不好的、病態的,擔心別人會用異樣的眼光看待自己,從而無法接受強迫癥狀的存在,並加以排斥和對抗。而通常這種對抗不僅沒有結果,而且還會進一步的壓抑焦慮情緒,從而個體主觀感覺焦慮、壓抑,感覺自己沒有辦法控制自己的思維、情緒和行為表現,有一種隨時可能會失控的感覺,進而感覺迷茫、無助、恐慌。這些感覺可以用「抓狂」兩個字來形容,個體通常表述難以忍受。沒有經歷過強迫困擾的人,通常也難以理解強迫者所感受到的痛苦。

2、焦慮的背後是不安
安全感的不足與個體過去的成長經歷、生活經驗有關。安全感不足的人,通常表現為過分的追求完美,總是對自己的現狀不滿意,給自己訂立過高的、不切實際的目標以此來挫敗自己,經常的否定、貶低自己,學習、工作拖延、低效率,做事嚴謹、呆板木訥,追求百分之百的確定感和答案。說的通俗一點,不像一個有血有肉有情感的人,更像是一部高度理智化、並且編輯好程序的機器人。所以強迫者周邊的人通常反應強迫者情感淡漠、不懂人心、不解風情。只有親身經歷過的焦慮強迫困擾的人才知道,強迫者在小心翼翼的維持著自己可憐的安全感。寶寶心裡苦,但是寶寶不說,因為說了也沒人懂。

3、不安的背後是不可控
個體之所以會感覺不安,是因為個體感覺自己以及未來是不可控的,自己無法控制自己的想法、情緒和行為表現,無法控制周圍人對自己的看法,無法控制事態的發展變化,感覺未來變得非常不確定。人之所以能夠比較輕鬆的活在這個世界上,就是因為有一份對自己和周圍環境的了解和掌控感。一旦失去了這份掌控感,人就會變得非常焦慮,而焦慮情緒也是在提醒個體,「危險」隨時有可能會發生。

4、不可控的背後是自卑
不可控感來源於個體對自身能力和價值的懷疑,不相信自己的能力和自身的價值,認為自己無法勝任、不配擁有,無法保護好自己現在擁有的,在未來也將無法獲得自己想要的。所以,焦慮、強迫癥狀多表現為坐立不安、反覆思慮、重複檢查,生怕做不好或者出錯,會面臨嚴重的後果,輕則傾家蕩產、聲名狼藉,重則孤苦無依、性命不保。套用幾句成語:戰戰兢兢、如履薄冰,草木皆兵、膽戰心驚。

5、自卑的背後是負性生活經驗
個體之所以會自卑、不自信,通常和過去父母的養育方式有關。比如一個嬰兒,經常餓了、尿了之後哭鬧沒人理,或者經過很長時間大人才來照料,嬰兒就會感覺自己不夠可愛,配不上媽媽的愛,並且會感覺這個世界是不友善的,自己隨時有可能會被嫌棄。當然嬰兒還不具備分析評判的能力,不過這些感覺卻烙印在了內心深處。帶著這份「與生俱來」的自卑,在以後生活中,就會表現的膽怯,遇事容易退縮,做事瞻前顧後,而又害怕做不好或者犯錯,拖延、低效率。倘若之後父母很少表揚、鼓勵孩子,並且在孩子沒做好或者犯錯的時候嚴加指責,甚至毆打,就會進一步強化孩子的自卑和膽怯。再一個,在過去生活中所經歷的挫敗和其他傷害,也都有可能造成個體的膽怯和自卑。可以說適度的自卑,可以使個體有上進心,個體會通過努力奮鬥來成就、證明自己,而過度的自卑則會影響個體的身心健康。
最讓強迫者痛苦的是不被周圍的人理解和接納,就連自己也無法理解和接納自己,每天承受著心理的痛苦努力的扮演一個正常人。

以上內容採用由表及裡、由外而內的方式剖析了焦慮、強迫癥狀形成的原因。接下來由內而外的來闡述焦慮強迫症的康復過程。

1、提升自信心
何謂自信,就是相信自己。自信既是一種感覺,也是一種心理行為,還是一種心理語言。通常自卑者的心理語言是:我無能、我沒價值。心理行為是:懷疑自己、否定自己、貶低自己、厭惡自己、痛恨自己...心理感受是:焦慮不安、心情低落,煩躁、痛苦...
要想提升自信心,首先改變心理語言。可以採用心理暗示的方法,每天在比較放鬆、平靜的時刻對自己說:我有能力、我有價值、我相信我自己、我愛我自己...自我暗示語言可以根據自己的喜好編寫。
其次是改變心理行為,比如:相信自己、肯定自己、讚美自己、喜歡自己、愛上自己...學會發現自己的長處和優點,學會看到自己取得的進步進而獎賞、鼓勵自己,並且珍惜現在擁有的資源。
再次是在生活之間中訂立切實可行的目標,或者把大目標分解為小目標一步步的去完成,持續的增加成功經驗,繼而提升自信心。

2、增加掌控感
包括我們對於我們自身思維、情緒、行為表現,對於學習、工作和周邊人際關係,對於事態的發展,對於未來的掌控感。
對於自身的思維順其自然,允許但不跟隨,可以嘗試做一個思維的觀察者。對於情緒,允許情緒的起伏變化,用合理的方式宣洩、表達自己的情緒,學會理解自己、撫慰自己的情緒,嘗試做一個情緒的陪伴者。對於自身的行為表現,允許自己有這樣、那樣的表現,自己的表現與自身的價值無關,力所能及的做好自己手裡的事情就可以。這樣反而可以使人感覺比較放鬆,外在的表現會更加輕鬆自如。
對於學習、工作,是需要腳踏實地、一步步的去做的,並且需要一些方法和技巧,學習、工作的方法、技巧可以向自己周圍比較先進的人學習,而自己也需要勤勤懇懇、認認真真的去學、去做。
對於人際關係,經營好人際關係的秘訣是推己及人、換位思考。你希望別人用什麼樣的方式對待你,你就以什麼樣的方式去對待別人。並且少論是非、少講道理,多談感受。在平時的人際交往中,可以嘗試把注意力從自身的感受、表現慢慢的轉移到對他人的關註上。多關注他人的表現,多用心的感受他人的需求,多理解和接納他人。
活在當下,把當下做好,對於未來有明確、清晰、切實可行、可操作的目標,並且可以制定比較詳細的、循序漸進的實施計劃,清楚的認識到自己現有哪些資源,還需要哪些資源,如何獲得需要的資源。一步步的朝著既定的目標去努力,逐步恢復對於未來的可控感。
個體的可控感增加之後,安全感也就可以得到相應的提高。

3、學會放鬆、愉悅自己
勞逸結合,學習、工作之餘,可以做做運動,從事一些興趣愛好,和朋友聊聊天、吹吹牛,出門散散心,或者乾脆來一場旅行。可以每天拿出一點時間來做一些沒有目的的事情,就是為了單純的快樂。

康復的過程,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持續的努力,也是需要時間的。幾個月、幾年,而這一過程不會太過於漫長。而那些到處找捷徑、找方法,一心想要脫離苦海的人,他們尋尋覓覓幾年、十幾年、幾十年之後還是老樣子的比比皆是。記住,慢就是快,而「快」就是慢。


您好,我看到這個問題,可以說是不請自來了,因為我正處於這種經歷的後半階段。強迫症的痛苦在陷入其中時非常難受。我很理解。
強迫症本身是一種,抽象說是思維問題,具體說是心態不好。
我用了一年多的時間才走到當下的情況,期間也報名了一些心理課程,但是,我認為對我來說轉折點在於遇到一些陽光積極的人,在於他們點滴的相處中,逐漸被他們身上的能量所感染,一下子頓悟,人生可以積極陽光的思考、生活啊。
而強迫症,剖析他的話,他其實是一種如下的思考方式:萬一我陷入一種糟糕的行為或事件或狀態中-—我該怎麼辦-—內心拚命想抵制這種事件或行為的發生-—結果就是:內心的交戰,兩種聲音打架,永遠沒有輸贏的戰役。
森田或其它一些療法我覺得也蠻用道理和用途的,就是接納自己,接納害怕的自己。最開始我不明白接納的含義,到了今天,我的理解大概就是,理解自己,鼓勵自己吧。
而我說的培養一個樂觀自信的心態,目前可以應用在強迫症好的過程中,有了它,在覺得自己沒救了時,內心起碼自己可以給自己一點希望和暖意吧,你會好得更快。
好的,就是希望能幫到更多的人吧,撤啦。


神經症、強迫症的好轉是一場修鍊

神經症、強迫症素有精神癌症之稱,可見治療難度之高。神經症、強迫症為什麼這麼難治,因為神經症、強迫症是一場自己和自己的鬥爭,它需要一個性格完善的過程。而目前的治療模式卻是往往忽略了這一環節,而更多的是注重怎麼降低和消除癥狀,而對於神經症、強迫症的治療,如果只是想著怎麼降低和消除癥狀的話,來訪者的問題將會越演越烈。

神經症、強迫症的關鍵在那裡?在於來訪者總是試圖通過精神,意志去解決,消除,壓制心理和身體問題,反而干擾,加劇了心理和身體的自我調整。而如果讓TA去接納,什麼都不要動,不要做,這又是無法容忍的。所以就讓神經症、強迫症的好轉變的很難。這也是現在內觀、正念等方法會開始在神經症、強迫症的治療中開始流行起來的原因。內觀、正念強調的是什麼?是如實的覺知,不加評判的覺知,是強調「不動」的。

神經症、強迫症從根源上來說,是因為什麼?是因為我們的貪,嗔,痴。貪,貪求,執著;嗔,嗔恨,討厭,排斥;痴,認知上的問題。根本上的治療之道是戒,定,慧。戒,無染,不貪著;定,如如不動,不受影響;慧,智慧通明。所以神經症、強迫症的根本治療之道其實是一個自我修鍊的過程。

對於神經症、強迫症的治療,首先我們要明白,痊癒不是沒有癥狀,也不僅僅是帶著癥狀生活,而是一種態度,一種接納,不斷成長的態度;一個過程,一個不斷放下虛妄,活出真實自我的過程;建立一種新的關係,一種與自己的想法,念頭良性互動的關係。其次,我們要明白治療要與成長相結合,與性格完善相結合。沒有自我成長,感悟,性格完善的治療是虛的。自我成長了,性格完善了,「病」也就慢慢的好了。


越在意越嚴重,這是惡性循環,可以嘗試用接受它的心態,不要認為這是病,然後時間會幫你搞定的


我身邊有人有強迫症癥狀,很痛苦,儘快找專業醫生或諮詢師解決吧,要不然就得自己強大,能戰勝病魔。人的固執己見糾纏了易病的身體,能不難熬么,願你早點戰勝它。


我也是強迫症患者
我很苦惱現在的生活
煩的時候就想想 自己的美好生活 有趣的事情
要對自己以後的人生憧憬


找靠譜的心理諮詢師


推薦閱讀:

為什麼每當我進行數學運算時總是想這一步是不是算錯了,然後強迫自己再重新算一遍,並且有時會算的很慢 ?
明明工作上很多事不想去做,但所謂的責任感逼迫自己不停地做,沒完成任務還很焦慮,這是什麼心態,怎麼破?
強迫症是一種神經精神疾病,為什麼現在很多人自稱強迫症,甚至感到自豪?
大家說說看什麼是真的順其自然?
有思維強迫症怎麼辦?如何擺脫?

TAG:強迫症心理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