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拳創始於陳家溝還是武當山,或是另有起源?
PS,與少林拳有何關係,各路太極拳相互間的關係
2016.06.18新增
要看紀效新書。戚繼光說:「擇其拳之善者三十二勢」。人稱&<拳經捷要篇&>為「拳經三十二勢」。戚繼光擇取了那些拳呢?他列舉了:宋太祖三十二勢長拳、六步拳、猴拳、囮拳、溫家七十二行拳、三十六合鎖、二十棄探馬、八閃翻、十二短、呂紅八下、綿張短打、李半天之腿、鷹爪王之拿、千跌張之跌、張伯敬之打、少林寺之棍、青田棍法、楊氏槍法、巴子拳棍等。請問這麼多拳、棍、槍的動作彙編成拳,跟張三丰有什麼關係?
陳氏拳保留了戚繼光拳經32式的29個招式,這不是我說的,是國家體委認定的,你可以寫論文申述、駁斥國家體委組織專家研究認定的結論,預祝你在學術上有新突破。
注意,我的結論是,
第一,現在太極拳的套路成型時間不會早於戚繼光,自然與張三丰無關,無論張三丰會不會拳法,會什麼拳法,都與戚繼光拼湊的拳法無關。
第二,陳氏太極拳《文修堂譜》《兩儀堂譜》記載了陳氏拳法演變的軌跡,這兩個拳譜成文時間遠遠早於楊家出版圖書的時間,你可以自行檢索、查詢、質證,我對此沒興趣。現在陳氏、楊氏拳法的基本框架來自陳家自己創編的五路拳法中的第一路。
第三,你如果否認陳家人創造的第一路拳法,請給出另一個編拳的人選,張三丰因為第一條已經排除了,請給出一個戚繼光紀效新書發布時間之後的武術家人選,並提供證據,謝謝。
我覺得這個可以作為結論放在前面。
-----------原答案的分割線---------
終日而思,不若須臾之所學。我比較認可康戈武的說法。更多的證明資料,需要的話,我可以提供。專業研究可以查中國知網。
---------節選引用資料的分割線------------
太極拳發展概略
康戈武
(中國武術研究院研究員,北京體育大學武術專業博士導師,中國武術協會秘書長)
談太極拳的發展,涉及到三個要素。一是談論的主體——太極拳;二是這一主體存在的空間——從中國走向世界;三是這一主體存在的時間——過去、現在、未來。把太極拳在若干個特定時間和空間內的演進動態按時間順序連綴起來,就能梳理出太極拳發展的脈絡,或許可以從中找出太極拳形成和發展的規律,指導太極拳的持續發展。本文試以太極拳發展的無形時期、成形時期、成熟時期、繁衍時期、從規範化向多樣化發展時期為序,簡述太極拳發展的概貌。
一、太極拳發展的無形時期
太極拳是中國武術發展歷程中誕生的一個拳種。在其脫胎成形之前,構成太極拳的武技基因、哲理基因、養生基因三大主要成份,都已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發展成了中華民族傳統的組成部份。例如,構成太極拳的武技基因——攻防動作素材,源自早於先秦時已成體系、又經兩千多年發展完善的武術拳械技法。構成太極拳的哲理基因——太極理論,源自先秦時《周易·繫辭》中的「易有太極,是生兩儀」,經宋代周敦頤《太極圖說》和道家太極圖說發展起來的太極說。構成太極拳的養生基因——導引和吐納法,源自先秦文獻中記載的養氣、養形術,經醫家的「禽戲」、道家的「性命雙修」、拳家的「易筋經」等養生強身法發展起來的導引吐納方法。太極拳是這些基因融合一體而形成的。離開了其中任何一種,都不可能形成太極拳。換言之,構成太極拳某一基因的出現,並不等於太極拳已出現。因此,筆者把上述基因融合一體形成太極拳之前稱為「太極拳發展的無形期」。在這一時期,中華民族的無數先賢,為了錘鍊攻防技藝、深化太極哲理、體悟養生方術,獻出了自己的智慧和汗水,有的甚至獻出了自己的畢生精力和生命。因此,應該說依賴這些基因而誕生的太極拳,是中華民族智慧的結晶,是中華民族對世界健康與和平事業的貢獻。
二、太極拳發展的成形時期
綜合筆者目前看到的考證材料,明末清初時期是太極拳發展的成形時期。明洪武七年從山西洪洞遷至河南溫縣陳家溝(時名「常陽村」)的陳氏一族,精習武術。傳八世到了明祟禎至清康熙年間時,第九世的陳王廷(1600-1680)文武兼備。當時,經明代戚繼光(1528-1587)和程沖斗(1561-?)等著名武術家規範提倡的武術套路運動形式已經成為各家拳法傳播的重要形式,並且出現了將導引和吐納術滲入武術鍛煉的趨勢。連少林寺武僧也於此時開始兼習「易筋經」強身功法,出現了「始有內外交修之旨,身心兩修之功」的少林拳體系(見1915年版《少林拳術秘訣》)。陳王廷順應這一趨勢,為了「教下些弟子兒孫,成龍成虎任方便」(見陳王廷遺詞《長短句》),於晚年著手創編拳架。據《陳氏拳械譜》,陳王廷所造拳架共7套,包括有太極拳(一名十三勢)五路、長拳一百八勢一路、炮捶一路。在陳王廷所造拳架中,有29勢同於戚繼光綜合古今十六家拳法編成的《拳經》三十二勢拳套。此外,在《陳氏拳械譜》中,還有「紅拳」、「盤羅棒」等譜,以及「古剎登出少林寺」這樣的詞語,說明陳王廷是在總結民間和軍隊中流行拳法的基礎上,取眾家之長編創出太極拳早期拳架的。
陳王廷所編拳架注重動作與呼吸協調。因此,儘管套路中有些要求爆發勁力和架勢低伏而屈折的動作,練習者仍然能在運動量逐步加大的整個鍛煉過程中,面不脹紅、氣不涌喘。這樣的運動,不僅是肌肉和骨節的活動,也增加了內髒的鍛煉。這是陳王廷將古代導引吐納法融入拳架而出現的鍛煉特點。從陳王廷遺詞中有「《黃庭》一卷隨身伴」看,早期太極拳結合的導引吐納術,主要取自道家的《黃庭經》。陳王廷還綜合了擒、拿、跌、擲打等技巧,研創出雙人推手鍛煉法。這種練習形式,兩人手臂互靠,粘貼纏繞進行攻防練習。初期的太極拳推手法,雖然拋棄了硬打猛踢等容易重創對手的方法,但仍注重提高攻防能力,技擊性很強,對發展體力、耐力、速度、靈敏和技巧都有相當大的價值。陳王廷還依兩人推手法,研創出了兩人粘槍(桿)練習法。這兩種對抗訓練法,都因以「粘纏」為特點,能有效地訓練周身皮膚觸覺,提高反應速度,而且能在不用護具的情況下進行技擊方法的練習。
陳王廷遺留下的文論不多。頗具研究價值的是兩首詩詞。一首是記述其人生經歷的《長短句》。另一首是指導太極拳練習的拳論《拳經總歌》。此拳經奠定了陳家溝陳氏後人和後世各家太極拳拳技理法發展的基礎。
三、太極拳發展的成熟時期
清朝中葉,太極拳走完了它的幼稚期,進入了成熟期。這一時期的代表人物有陳氏十四世的陳長興(1771—1853)、陳有本,長興之徒——永年人楊露禪(1799—1872)、有本之徒——陳氏十五世陳青萍(1795—1868),還有兼得楊露禪和陳青萍之傳的永年人武禹襄(1812—1880)。太極拳進入成熟期的特徵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
其一、出現了突出健身功能的拳架。陳王廷創編的七套拳架,經五傳至陳長興、陳有本時,原來一百零八勢的長拳和太極拳(一名十三勢)第二路至第五路,在陳家溝已很少有人練習,陳氏拳家已經由博返約,專精於太極拳第一路和炮捶(現稱陳式太極拳第二路)。大約道光咸豐年間(1821—1861),為了適應保健的需要和不同學習對象的練習需要,陳有本去掉老架中的某些難度動作,編成陳氏新架太極拳。這套拳架與陳氏老架沒有本質的區別,主要區別在於老架拳弧形繞轉的圈較大,新架拳圈較小。故也稱老架為大圈拳,稱新架為小圈拳。有本的弟子、族侄陳青萍,又在有本所傳拳架的基礎上創造了兩套架式。其中一套小巧緊湊,動作緩慢,練會後逐步加圈;由簡入繁,逐步提高技巧。另一套,注重技擊,常在周身一起轉圈的過程中突然發勁,勁快而猛烈,有似旱天炸雷。前者,青萍傳於陳家溝北鄰的趙堡鎮,人稱趙堡架。後者流傳於陳家溝東鄰的王圪壋村,人稱「王圪壋顫架」,或稱「忽雷架」。
約1850年左右,第一位陳家溝陳氏拳械的外姓傳人楊福魁(字露禪,1799—1872),辭別其師陳長興,返回故鄉永年設教。隨即又被薦至北京,出任京師旗營武術教師。他為了適應清朝「玉體不動」的顯貴達官和體弱年邁者的體質,擴大傳習範圍,適應保健需要,刪改陳氏老架中的發勁、跳躍和難度較高的動作,創編成一套架式寬舒、動作圓潤的「綿拳」套路。有本的「新架」、青萍的「趙堡架」和楊露禪的「綿拳架」,都以適應保健需要為編拳和練拳目的,表明太極拳發展至這一時期出現了突出健身功能的趨勢。
其二,出現了從太極拳實踐中總結出的太極拳經典文論。在太極拳發展的初創期,其傳承方式主要是口傳身授,太極拳技法文論頗為罕見。永年人武禹襄自幼習文好武,約1850年從楊露禪學得陳氏老架。1852年(清咸豐二年)途經河南懷慶府趙堡鎮時,又從陳青萍學陳氏新架月余。返回永年後,「即日找其甥李亦畲搭手試驗,」(詳見《永年地名志》第418頁)。武李二人在試驗過程中,每得一體會,即寫一字條貼於牆壁,再反覆體驗,經兩年多的實踐,最終將實踐經驗上升為理論,寫出了一系列言簡意賅的太極拳文論。1881年(光緒7年)李亦畲將這些文論益以已作,編定為《太極拳譜》。
這些拳論,不僅明確地以「太極」命名這一拳種,而且把太極理論融入了拳術技法,成了後世指導太極拳練習的經典。其中值得注意的是武禹襄自稱此譜首篇《王宗岳太極拳論》,是他於1852年去其兄澄清任所舞陽縣知縣處抄得。也就是說,此譜在1852年之後才在太極拳界傳開。另一個引人注目的是此譜《十三勢行工歌訣》中提出了「詳推用意終何在?延年益壽不老春」。此語出現在編著於1852—1881年間的《太極拳譜》中,而陳有本、陳青萍、楊露禪所編突出健身功能的太極拳架也是在此時期,這既說明當時的太極拳家已將強身健體、延年益壽作為練習太極拳的宗旨,還說明太極拳理論來源於實踐,又反過來指導實踐。
其三、出現了太極拳走向社會化的趨勢。太極拳在其初創期,僅在河南溫縣陳家溝陳氏族人中流傳,被稱為「陳氏拳械」。自陳長興及其族侄陳青萍開門傳授外姓弟子起,陳氏拳械才開始傳向社會,並逐步廣播開來。長興之徒楊露禪相繼在永年和北京設教,青萍則在趙堡鎮和王圪壋村傳徒。由於他們的努力,營造出了衍生各式太極拳的基礎,也拉開了太極拳社會化發展的序幕。
總之,太極拳進入成熟期的主要標誌是確立了太極拳的健身宗旨,與之相應的技術和理論體系趨於完備,以及太極拳傳習者走出僅在一地一族中傳承的局限,邁開了社會化發展的步伐。
四、太極拳發展的繁衍時期
進入20世紀上半葉後,太極拳在北京的發展日益興盛。拳派繁衍,傳說頻生,太極拳考據學也隨之興起。
在太極拳拳技方面,由楊露禪編傳的「綿拳架」,經其子楊健侯和其孫楊澄甫(1883—1936)修潤定型為後世廣為流傳的楊氏太極拳套路。河北武清(今屬天津)人李瑞東(1851—1917),以從王蘭亭學得的楊式搬攔錘、肘底錘、撇身錘、指襠錘、栽錘等五錘為基礎,揉入太極十三勢、八卦掌和形意拳的一些手法創編成「太極五星椎」(今被稱為李式太極拳)。民國初年永年李亦畲之徒郝為真(1849—1920),至北京傳授武禹襄創編的武氏太極拳。河北完縣人孫祿堂(1861—1932)得郝為真傳後,以武式太極拳為基礎,融會形意拳和八卦掌技法,創編成孫式太極拳。河北大興人吳鑒泉(1870—1942),於1921年受聘入北京體育研究社執教後,將師承其父全佑(1834—1902)的楊式拳架,進行刪難就簡、突出輕柔的整理,創編成吳式太極拳。1928年,陳長興的曾孫陳發科(1887—1957)到北京設教,傳授陳式老架太極拳。此外,1928年時,年已66歲的和兆元長孫和慶喜開山授徒,其弟子鄭伯英和鄭悟清遷居西安致力傳拳,開闢了「和式太極拳」在西北傳播的基礎。太極拳苑出現了分支迅速、流派繁衍的景象。
在太極拳理論方面,從傳抄太極拳譜手寫本、油印本,到出現多種自編譜本。其間,李亦畲編訂的《太極拳譜》被奉為經典,被多家譜本摘錄或改編為用。陳鑫著《陳氏太極拳圖說》亦因其系統地整理了陳氏太極拳的技術和理論,受到拳壇推崇。此外,還有不少太極拳家的練拳體會,也見仁見智地推動著太極拳運動的發展。
然而,一些毫無史料依據的太極拳起源說,也於這一時期萌生並滲入武壇混淆視聽。當時出現的太極拳起源說主要有六種:一說傳自唐朝許宣平或李道子;一說傳自宋代張三峰;一說傳自明代張三丰;一說傳自明代陳家溝陳氏始祖陳卜;一說傳自明清間陳家溝陳氏九世陳王廷;一說傳自清代山西王宗岳。二十世紀30年代後唐豪、徐哲東、顧留馨等,圍繞這個問題進行了長期的考證。唐豪相繼發表了《武當考》、《王宗岳太極拳經研究》、《內家拳的研究》等。徐哲東相繼發表了《太極拳譜理董辨偽合編》、《太極拳考信錄》等。唐豪逝後,顧留馨整理其生前研究太極拳史的遺稿,增補史料寫成《太極拳的起源和發展簡史》,編入1963年出版的《太極拳研究》一書。綜觀他們掌握的史料、比較他們的考察結論,唐顧二位關於陳王廷首創太極拳的結論,得到了武壇較為廣泛的認同。筆者曾據個人考察所得,在1991年邯鄲舉行的國際太極拳聯誼會上做過報告《從太極拳體系的形成和發展看永年太極拳先賢的貢獻》,在1994年舉行的溫縣第三屆國際太極拳年會上做過報告《目前太極拳史研究中的幾個問題》,涉及了太極拳的起源和發展。筆者認為,唐豪、顧留馨的考證雖在是否確有「王宗岳」其人等個別問題上有待進一步研究,但在總體上來說,其結論是可信的。
......
-----------摘錄引用完畢的分割線------------
後面的內容與正題無關,略
個人觀點,太極拳是一個逐漸完善發展的過程。其拳架的基礎是陳氏家傳拳法。陳氏家傳拳法的創編,大量採用了戚繼光三十二式拳經。戚繼光的三十二式不是取自哪一家,而是根據太祖長拳等十幾個已有的拳法,「擇其善者」拼湊成的。也就是說,現在流傳的太極拳套路的定型時間不會早於戚繼光拳經的發布時間。那時候張三丰已經死了很久了。武當山、張三丰創太極拳說,於理無據。
舉證一張紀效新書拳經的圖片,包含了懶扎衣、下勢、單鞭、金雞獨立、起裝腿(陳氏拳經總論「樁跟腿」)等大家熟悉的太極拳招式....
---------------------------2014.2.23增益------------------
又看了其他人的後來的回答再多說兩句
有人認為陳氏太極拳和楊氏太極拳不是一套架子,那麼簡單舉證一下套路招式名稱。
(對應關係非常簡單,幾個關鍵招式名稱單鞭、雲手、白鶴亮翅=白鵝亮翅、倒攆猴=倒卷紅、搬攔捶=掩手肱拳、扇通臂=閃通背)
如果兩個學生寫作文、做卷子搞成這個樣子,你還看不出抄襲的痕迹,我就無語了。
太極拳只有一套架子。陳、楊、吳、武、孫都是這一個架子各自流傳,動作有變化,名字有變化,結構完全一致。
因為每個人對拳法的理解和練法有差異,同一個老師教的學生都各有不同,何況相隔了幾代人。
如果這兩個拳譜擺在一起,你還認為這兩套拳不是一個架子,楊露禪傳的拳法不是陳家拳而是陳長興從別人那裡學來的,沒有教給自己的兒子、孫子....我就實在不知道怎麼說服你了。
--------------2016年6月14日增補----------
本次增補主要是為了回應 @吳鑒泉 對本答案的質證。
既然主張張三丰造拳,那麼 @吳鑒泉 同學請注意,我已經通過證據表明
第一,陳氏太極拳的創編大量採用戚繼光三十二式拳經。
第二,通過對比拳譜證明,楊氏太極拳的套路結構與陳氏太極拳完全一致。
結論,陳氏太極拳的創編時間在戚繼光紀效新書發布之後,楊氏承襲了陳氏太極拳的完整套路。
那麼你要做的工作是,
第一,舉證楊氏太極拳的套路不是來自陳氏太極拳。
第二,證明陳氏太極拳的創編不是來自戚繼光拳經,而是早於戚繼光收集整理16家拳法之前。
第三,舉證張三丰太極拳的傳人及拳譜完整招式名稱,讓大家看看其拳譜究竟是什麼樣的。只要武當的拳譜拿出來一看,大家自然明白它和楊氏太極拳有沒有關係。
誰主張誰舉證,輪到你了。
順便提醒各位一個容易被忽略的事實,那就是拳法里把「懶扎衣」改為「攬雀尾」的只有楊氏一門,只要見到「攬雀尾」這個招式,就可以斷定來自於楊氏太極拳。採用「攬雀尾」叫法的拳法,只會比楊氏太極拳出現的晚,不會比楊氏太極拳出現的早。那些偽造的拳譜就不要拿出來現眼了。
---------------2016.06.16增補------------
本次增補主要是針對趙堡太極拳的質疑
先上一份108式趙堡太極拳的拳譜
第一式 預備勢 第二式 領落 第三式 翻掌 第四式 攬插衣 第五式 如封似閉 第六式 單鞭
第七式 領落 第八式 白鶴亮翅 第九式 摟膝斜行 第十式 開合 第十一式 琵琶勢
第十二式 摟膝腰步 第十三式 上步十字手 第十四式 摟膝斜行 第十五式 開合
第十六式 收回琵琶勢 第十七式 摟膝腰步 第十八式 上步十字手 第十九式 摟膝高領落
第二十式 束手解帶 第二十一式 伏虎 第二十二式 擒拿 第二十三式 指因捶
第二十四式 迎手捶 第二十五式 肘底看捶 第二十六式 倒攆猴 第二十七式 白鶴亮翅
第二十八式 摟膝斜行 第二十九式 開合 第三十式 海底針 第三十一式 閃通背
第三十二式 如封似閉 第三十三式 單鞭 第三十四式 雲手 第三十五式 腰步
第三十六式 高探馬 第三十七式 轉身 第三十八式 右拍腳 第三十九式 再轉身
第四十式 左拍腳 第四十一式 雙風貫耳 第四十二式 旋腳蹬根 第四十三式 三步捶
第四十四式 青龍探海 第四十五式 黃龍轉身 第四十六式 霸王敬酒 第四十七式 二起拍腳
第四十八式 跳換腳 第四十九式 分門樁 第五十式 抱膝 第五十一式 喜鵲登枝
第五十二式 鷂子翻身 第五十三式 裹膝 第五十四 再裹膝 第五十五式 研手捶
第五十六式 迎面肘 第五十七式 抱頭推山 第五十八式 如封似閉 第五十九式 單鞭
第六十式 前招 第六十一式 後招 第六十二式 勒馬式 第六十三式 野馬分鬃
第六十四式 右高探馬 第六十五式 白蛇吐信 第六十六式 玉女穿梭 第六十七式 轉身攬插衣
第六十八式 如封似閉 第六十九式 單鞭 第七十式 雲手 第七十一式 跌岔 第七十二式 掃腿
第七十三式 轉身 第七十四式 右金雞獨立 第七十五式 左金雞獨立 第七十六式 雙震腳
第七十七式 倒攆猴 第七十八式 白鶴亮翅 第七十九式 摟膝斜行 第八十式 開合
第八十一式 海底針 第八十二式 閃能背 第八十三式 如風似閉 第八十四式 單鞭
第八十五式 雲手 第八十六式 腰步 第八十七式 高探馬 第八十八式 十字手
第八十九式 單擺蓮 第九十式 指襠捶 第九十一式 領落 第九十二式 翻掌 第九十三式 攬插衣
第九十四式 右七星下勢 第九十五式 擒拿 第九十六式 回頭看畫 第九十七式 進步指襠捶
第九十八式 黃龍絞水 第九十九式 如封似閉 第一百式 單鞭 第一百零一式 左七星下勢
第一百零二式 擒拿 第一百零三式 進步砸七星 第一百零四式 退步跨虎 第一百零五式 轉身
第一百零六式 雙擺蓮 第一百零七式 搬弓射虎 第一百零八式 領落
我已經懶得再將趙堡太極拳的招式與陳氏太極拳的招式進行順序對比了,無聊的同學可以自行對比一下,看看趙堡太極拳有多少招式與陳氏太極拳順序一致,有多少招式名稱與陳氏太極拳一樣來自《戚繼光紀效新書·拳經卷十四》。
趙堡和武當確實努力往一起使勁,然而帶有戚繼光拳經基因的趙堡太極拳,怎樣也與陳氏太極拳脫不開關係。更與比戚繼光早一百多年過世的張三丰掛不上鉤。
如果沒有證據否認現在陳、楊、吳、武、孫的太極拳套路創編在戚繼光拳經之後,就怎麼樣也無法證明張三丰與這一脈太極拳有關。雖然也有很多別的門派有叫「太極拳」這個名字的拳法,這些拳法與在北京揚名的楊氏太極拳無關。
不是每個叫「太極拳」的拳法都是太極拳。
我愛我師,我更愛真理。更多太極拳歷史考據資料陸續會發布在我的太極拳專欄
【理】【史】太極拳論(二) - 獨孤逸風太極指月錄 - 知乎專欄
將我在專欄的觀點放在這裡,這個答案我覺得應該算比較全面了。
我尊重任何一個門派的信仰,但是作為學術研究、歷史考證需要用證據說話。完畢。
我私下裡認為,武當山的功夫包括太極拳未必全起於張三丰,但是它作為數百年的道教聖地,逐漸的積累了一系列充滿著道家思想的武術是完全沒問題的,有符合太極拳拳理的拳法沒有什麼問題(雖然名字未必叫太極拳)。隨著時間的推移,武當的武術在四處傳播的過程中,傳到了河洛一帶。這就是我對太極拳傳承的看法。
陳王庭學習了其他拳法創立了 「陳式拳手刀槍」 這沒有問題,是陳氏家譜的明確記載,但是獨立創立了太極拳這完全不可能,陳王庭在武舉中僅僅是一個武庠生,不過相當於秀才級別,這種武術造詣,憑他一個老頭 「忙時耕田,閑來造拳」 就創造出來一個內容豐富、拳理精深、體系龐大的太極拳,其可靠性不比 「夜夢玄帝授拳」 高到哪去。從宏觀角度來講,陳家溝不過就是一個河南小山村,沒有任何能夠支持創造太極拳的社會文化土壤,而武當山自東漢末年就是道士們的聚集地,有豐富的道家文化土壤,形成太極拳沒有任何問題。
其次,有人拿楊氏太極拳舉例,我也想談談我的看法。須知楊家的家族傳承和傳統習慣以及著書立說上都認為楊氏拳來自於武當山張三丰,這一點如果不是楊家內部有特別的依據,就是欺師忘祖,很顯然楊家必然不是在欺師忘祖,那楊家人認為太極起源張三丰這一點如何解釋呢?楊氏太極從拳架外形上看不到任何陳氏拳的影子,這是否也可以說明楊式太極拳的創立並未過多受到陳氏拳的影響或者說同時受到了其他流派太極拳的影響呢?同時,通過套路名稱來判斷武當太極在抄襲楊氏太極是站不住的,因為傳統的武當太極主要是十三式,現在流傳的108式是由後人所創,在套路名稱上參考楊氏太極導致名稱相似不足為奇。
有人提出了因為無法確認張三丰和王宗岳的生卒年來證明武當不是太極發源地,首先,我需要指出,張三丰或許只是一個文化上的抽象符號,但是它背後代表的是整個武當山的道教文化。同時,根據一個人的生卒年無法確定就否認一件事物是非常錯誤的。老子的生卒年也不確定,但是能因此否認老子的存在和道家思想的開創嗎?
有人提到的歷史考證和官方認證這一說法。首先,唐豪僅僅是一個武術史學者,唐豪顧留馨的說法在陳氏拳傳人當中得到了認可,但是其他流派的,包括趙堡和楊氏的傳人都予以了反駁,很多流派的傳人著述文章對唐顧二人的觀點提出了論據非常充分的駁斥,大家有心人可以上網檢索或者查閱相關雜誌的往期文章。至於官方認證,我只想說,這個就是利益和勢力的角力而已,誰能帶來更大的利益誰就會獲得武協和總局的認可,這一點各行各業均是如此,本無稀奇。至於民間藝術家協會的認定更是滑之大稽,武術界的問題何時需要民間藝術家協會來認定?陳家溝想做公關也需要找對門路,請民間藝術家協會來認定自己是太極拳發源地,這和請國際乒聯來認定足球運動的起源有什麼區別?
2015年6月9日,在查詢八卦掌的傳承的時候意外發現,董海川的弟子——八卦名家劉德寬居然曾經向楊露禪學習過太極拳,學的似乎並非是後期的楊氏太極,而是張松溪一脈的太極拳,這又是一個間接證據。
-----------------------------------------------------
2016年6月12日,在了解習仲勛生平歷史的過程中,發現1931年武當道總徐本善破例傳授賀龍(時任紅三軍軍長)武當太極拳,賀龍在解放後曾多次和顧留馨交流太極拳,這說明顧留馨是知道武當有本山太極拳的,卻依然和唐豪否認武當創拳說,其心可疑。
太極拳到底從何而來,為什麼陳家溝說是太極發源地,而我記憶中太極拳不是武當張三丰百歲創造的嗎?? - 太極拳
兩個問題差不多,我搬運一下。
這個問題真是百十年來太極拳史上乃至武術史上第一大爭(si)論(bi)問題啊,無論怎麼回答,肯定是血雨腥風一片。先說我的觀點吧:
1學術上沒有定論,各方面的證據都有,都不充足,除非有新的考據出來,否則的話只能存疑,這才是真正的討論的基礎。實際上,太極拳起源於什麼地方,由誰發展,如何演變,本來是一個很學術的問題,現在成了各個地方的利益之爭,確實讓人痛心。
2尊重約定俗稱。如果是知道是誰創始了這套拳或者說對太極拳有較大的貢獻,那按照約定俗成即可。比如說楊式尊楊露禪為楊式創始人,和式尊和兆元老先生為創始人,既有歷史可依,也被大家認可,那分別稱作楊式太極或者和式太極拳都可以。像洪均生老先生也是對太極拳有很大貢獻,因此很多人稱之為洪傳陳氏或者洪式太極拳,我覺得都無不可。但是這些人物一定是不世出的天才,被大家承認和尊重,而且後世有傳承人對該門派的太極拳有繼承和發展,而不是很多所謂的江湖騙子欺世盜名。還有一些拳種由於和地名緊密相關,我覺得也可以,比如趙堡太極拳有很多拳架,代理架(和式),忽雷架等等,由於最初的習練者都為趙堡當地人,很長一段時間也是在趙堡當地發展,那麼稱之為趙堡太極拳也合情合理。
3尊重門派內部的規矩,但是不要把觀點強加給其他人。如果是陳氏太極拳的練習者,那麼奉陳王廷為祖師我們不能說什麼。但是從和式太極拳的內部和趙堡當地流傳的觀點來看,是有完整的傳承譜系的,還是奉張三丰為祖師。另外據我所知,其他楊武吳孫幾家也是認為太極拳為張三丰所創。
4 我個人觀點來看太極拳應該起源於道家,未必是張三丰所創,但是張三丰一定是集大成者,或者張三丰只是其中最傑出的代表吧。其實現在的太極拳史到陳清平之前就說不清了,所以還是期待進一步的考證吧。
好了,下面是問答時間!
「陳清平我沒記錯應該也是陳家溝出來的吧」
按照陳氏的說法,陳清平是入贅到趙堡的,但是實際上現在的資料表明陳清平有三個老婆,還有很多產業,所以入贅一說純屬無稽之談。有一次我去聽一個陳氏的講座,發現他們也不這麼說了,應該說陳清平和陳家溝沒有什麼關係。
「普遍認為太極起源溫縣陳家溝
雖說小說家言說是武當張三丰所創
但是目前除了一部張三丰說書的太極拳經以外沒有其他的證據」
實際上上個世界三十年代之前,太極拳的起源沒有太大爭議,都是說張三丰所創。不是說有小說家寫張三丰創拳,才有這種說法,而是一直有這種說法,小說家才這麼寫。至於「除了一部張三丰說書的太極拳經以外沒有其他的證據」,古代留的文字證據不多,如果按照這個說法,陳氏拳也只有一句「忙時種田,閑時造拳,教下些兒女,成龍成虎任方便!」就當做證據,更說不過去了。更何況除了陳氏之外,其他幾家都是奉張三丰為祖師,甚至連楊式都奉張三丰為祖師,倘若真要是陳王廷創拳,楊露禪豈敢亂講!
「我去過武當
看過他們表演 我覺著拳理和顯存太極差很多」
表演套路都是差不多的,和太極拳關係不大。您要是看一下武當的其他流派,太乙拳什麼的,您會發現和太極拳拳理是一致的,很多都是內家拳的東西。
「和式門內推張三丰
我猜想 是明清時期武林人士一直有個壞毛病 就是喜歡向上攀附古人 形意說祖師是岳飛 還有什麼李白劍法等等 我小人之心 和式可能也是這個原因才推張三丰的」
攀附古人的貌似有道理,但是形意說祖師是岳飛,不至於否認姬際可,否則是欺師滅祖,在古代欺師滅祖,可是大罪。如果說和式門內推張三丰是攀附古人,那也用不著否認陳王廷,更何況其他門派也都是這個說法,您覺得是陳氏拳說錯了呢還是其他門派都「欺世盜名
攀附古人」呢?
「
現在存在的幾個太極基本的技擊理念是差不太多的」
每個門派有每個門派的特點,只要符合拳理都是好東西。這個需要你親自練過才知道。像太極拳和藝術這種東西,到一定水平真假一眼能看到,但是和不懂的人解釋,怎麼解釋不通。就像是受過一定科學訓練之後,看偽科學的東西自然一笑了之,但是朋友圈的大媽們卻深信不疑,還沒有辦法解釋。
「和先生如果是從陳清萍
陳清萍是有族譜可查」
和兆元先師從陳清平沒有問題,但是「有族譜可查」並沒有確實的證據。何況太極拳除了常見的陳楊武吳孫和幾大門派,還有很多其他的流派,比如說「顧式太極拳」(劉登信太極大師:顧氏太極拳問答),「傅山太極拳」等等等等,基本上這些拳法和陳王廷沒有關係,如果說是,實在是太牽強。
坦率講,我其實很佩服陳式太極拳上擂台的勇氣,這點真是很不得不說大寫一個贊,在當下到處都是流傳著「祖師傳說」的時候,敢和別人動手,這點就讓人很佩服。但是現在不是去爭論太極拳起源的問題,因為無論是誰發明的太極拳,都是中華民族的優秀財產,總之不是韓國人發明的,O(∩_∩)O~。我們要做的,是把這門優秀的遺產傳承下去,太極拳叫做張三還是張三丰,其實和太極拳練習者,沒有太大關係!
近代太極拳起源於陳家溝。
當然,武術並不是一個某人上來就憑空創造且之後數十代不變的東西,太極拳亦經歷了博採眾長和歷代刪削增補的階段。譬如空手道有琉球武術的影子,格雷西柔術也有日本柔術的基礎,因此如果有某些內家拳說自己是太極拳的前身,也是空穴來風未必無因,或許確實曾經為太極拳的完善做出過一定程度的貢獻。
但是,正如前述格雷西柔術足以宣稱的獨立性,陳氏太極拳歷經數百年凝鍊,也已經擁有了自己的獨立性和傳承體系,從拳譜和清晰的譜繫上,都有著足稱獨立拳種的資質。其他內家拳即使有一些和當代太極拳相仿的動作和理論,也遠不及陳氏太極與當代太極的脈絡清晰,傳承明確。因此說,當代意義上的太極拳,就是起源在陳家溝,是沒有問題的。
從趙堡的傳承上說,趙堡拳是王宗岳傳蔣發,然後代有傳人在趙堡,陳式是蔣發晚年傳的徒弟,這樣形成的一個分支。
陳式現代傳人的看法是王宗岳儘可能證明其不存在,因為陳家祠堂里有蔣發先生晚年畫像,所以就把蔣發先生說成家裡的長工。盡量證明陳式是太極拳第一家。
其實太極拳不屬於任何一家,他就是中國道家文化與傳統武術的一種結晶,可以說是一件寶。如果偏要窮究其出處,應該是始於道家,而後傳入民間。
楊氏拳的扇通背
陳氏拳的閃通背
陳氏拳的懶扎衣
楊氏拳的攬雀尾
陳氏拳的金剛搗碓 其他的拳照還要我再發嗎?@獨孤逸風
兩家招式動作差距如此之大,竟然還有人說兩家拳架高度相似,我只能說你們該去治治眼睛了。
----以下為正文
看了很久,實在是不能不發一些現實的資料了,詳細的說明一下張三丰創拳說的由來,和楊家為何在明明陳長興處學拳,卻不承認陳溝造拳說的原因,反對目前贊數最高的答案 ,非常片面人為的縮短了太極拳所誕生的時間。這一次將所有的曲折糾葛,一次說清楚。
自近代太極拳興起以來,傳統的說法都是由武當道士張三丰創太極拳。
三豐二字,據說取自八卦中的符號。乾記作「—」,形似「三」,為陽,為天,為日,為剛。坤記作「——」,形似「豐」,為陰,為地,為月,為柔。故三豐二字,集天地日月、陰陽剛柔於一身,玄妙無窮。或言先師居寶雞金台觀時,有三山峰,挺秀蒼潤,因號三峰;或言九宮山真君殿真人藏蛻處,面對三峰山,即以為號。故亦常見張三峰之說。實為一人也。
先師所處時代,亦無統一說法。明代傑出的歷史學家黃宗羲(號梨州,1601-1695),在《王征南墓志銘》中寫道:「少林拳勇名天下,然主於搏人,人亦得而乘之。有所謂內家者,以靜制動,犯者應手即仆,故別少林為外家,蓋起於宋之張三丰。三豐為武當丹士,徽宗召之,道梗不得進,夜夢玄帝授之拳法,厥明以單于殺賊百餘……」王征南即是內家拳的一代名師。黃宗羲之子黃百家,從學於徵南,著有《內家拳法》。按此記載,張三丰為北宋徽宗時人。夜夢之說,當為迷信。然而黃宗羲作為一個治學謹嚴的大史學家,在以武術作為雕蟲小技而極少見於正史的封建時代作此記載,不能不說是武術史上極為重要和可靠的資料。有人以夜夢之說而否認黃氏記載,否定三豐創拳。殊不見洪秀全創太平天國之先,託病四十餘日,自言上天堂,受天命,遂創上帝教。豈能以此否認太平天國之壯舉?
然於《明史》及諸多著作中,卻稱三豐為宋末至明初人。更具體者,言其元蒙定宗丁未(南宋淳祐七年,公元1247年)四月初九日生於遼陽懿州。名通,字君實,又名全一。5歲患疾拜異人修道,12歲習儒。曾任中山博陵令。政暇訪葛洪山,因念「一官蕭散,頗同勾漏,予豈不能似稚川哉?」遂棄官雲遊,抵燕趙,至齊魯,達韓魏,居寶雞。67歲入終南山,遇火龍真人,傳以大道。後至武當,調神九載,道乃大成。於是湘雲巴雨之間,隱顯遨遊。因不修邊幅,人稱邋遢道人。明洪武十七年,太祖詔求,拒之不赴。永樂五年,成祖遣胡瀅遍訪三豐數載,終不可得。
這樣,似乎有兩個張三丰。北宋一個,明初一個。有人認為,所謂明初的張三丰,乃明永樂時為其政治目的而假借的人物。明建文四年(1403),燕王朱棣發動的靖難之役攻下南京,建文帝下落不明。燕王即位為永樂皇帝,恐建文逃亡號召起事,故派特使於海上、內陸尋捕。有資料表明,胡瀅尋訪張三丰,正是尋捕建文皇帝的借口而已。因為張三丰是個確有名望的道人,出師有據,但永樂帝也相信張三丰已不在人世,便於長期借口而尋訪建文帝。史學家為了圓場,於是把宋之張三丰移置於元明。
上述永樂之說雖然時代有誤,其事實卻不全是假。其中記載張三丰遇火龍真人,傳以大道。火龍真人即北宋初年隱居華山的著名道士陳摶老祖的弟子賈得升。究其年代,陳摶歸天於公元989年(宋太宗端拱二年)。若按永樂之說,張三丰1274年生而67歲(1314)入終南遇火龍,此時陳摶逝世已325年。顯然露出永樂之說的破綻。三豐既為陳摶的再傳弟子,只能是北宋時人。
陳摶,字圖南,宋太宗賜號希夷先生。先居武當,後隱華山。著有《無極圖》,刻於華山石壁上。其學說為宋代理學之先驅。傳說他於五代混世見一婦人(趙匡胤之母)用擔子挑著兄弟二人逃難,便道:「休說當今無天子,天子就在擔子上挑著。」後與趙匡胤在華山下棋,趙把華山輸給了陳摶。宋太宗詔請陳摶,摶上表曰:「一片野心都被白雲留住,九重寵詔休教丹鳳銜來。」華山玉泉院亦名希夷祠,相傳為火龍真人為其師所建。張三丰遇到這樣的高師傳授,自然不難成為道家神拳之鼻祖。
此外尚有湖北通山縣九宮山所傳的南宋張三峰。志雲真人姓張,名道清,字得一。郢之蒲騷里人。生於紹興丙辰(1136),逝於開禧丁卯(1207)。丹功武術,均臻上乘。九宮山真君殿為真人藏蛻處。甚至記載真人遺蛻(即遺體)至咸豐四年之前猶在。「膚髮如故,兀坐如生。」這又是第三個張三丰。然而當地盛傳,九宮山張三蜂與武當張三丰實為一人。有「天天在九宮,時時去武當」之說。
綜上所述,張三丰時處北宋較為可靠。作為太極拳創始人的著名道士張三丰,只是一個人,而不是兩個人或三個人。
有人說,張三丰創的是內家拳,不是太極拳。須知黃宗羲及其子黃百家明確記載,所謂內家者,是相對外家而言。是大的分類,猶如武當拳、武當派之說。至於具體的拳種、拳名、流派,是有其演變過程的。《武當秘鑒》作者乾宣道長嚴嘉康記載,張三丰先後創編無極拳十二式、太和拳八式、太極拳十六式。後將三種拳術精華熔於一爐,通稱為太極拳三十六式。此拳在道內又經各代逐步擴充為一百零八式,稱三豐太極拳或武當太極拳。另有武當道總徐本善所傳的八路一百零八式武當太極拳。其總歌云:「武當拳,有淵源,武當道士傳在前,張松溪,黃百家,武當道總徐本善」,「武當派,有嫡傳,首推武當內家拳」,「太極拳,勢十三」,「十三總勢太極全」。可見黃百家記載的內家拳,其後的分支,在武當山上叫太極拳、內家拳或十三勢。據李派太極拳譜,李派太極創始人李瑞東,繼承了楊祿禪→王蘭亭的「武當嫡傳悟修派太極拳」及甘鳳池→甘淡然的「武當嫡傳金蟾派太極功」。而甘鳳池又是張松溪、黃百家的傳人。張、黃稱內家拳,甘鳳池稱太極功,亦見內家拳與太極拳同出一轍。故以張三丰創內家拳而否定張三丰創太極拳,是沒有道理的。
近年來隨著武術挖整的深入,不少新的資料對張三丰創太極拳提供了更多證據。至於上述程、宋、俞氏各派太極的淵源更遠。吳圖南先生認為,張三丰也不是太極拳的第一發明人,而是太極拳的集大成者和中興者,是為高論。還應指出,太極拳原理主要取自道家理論。它是土生土長的中國傳統哲學和勞動人民長期實踐的結晶。決不能把太極拳與道家、道教的關係,與達摩祖師創造少林拳的說法相提並論。前者是客觀的自然的關係,而少林拳也是中國人民的創造,與達摩祖師無關。不能否認後者就一定否認前者。
唐豪和顧留馨兩位先生,都是卓有成就的武術理論家。然而在太極拳源流問題上,他們否定張三丰創太極拳,以及王宗岳傳蔣發、蔣傳陳長興之說。斷定太極拳由陳家溝陳王廷發明。對此有必要加以認真澄清。
談到唐豪的考證,有一段太極拳的派別恩怨必要提及。1930年前後,楊澄甫吳鑒泉共負盛譽,關係極好。吳稱呼楊為三叔,十分尊敬,從無以吳派另立門戶之意。當時的政客褚民誼任行政院秘書長,對楊老師恭維有加,並計劃以其權勢發展楊氏太極。但因在某集體場合邀楊師與他做推手示範時,原以為楊師會顧及他「秘書長」的面子,不料剛一接觸就被楊師發出丈外。褚一氣之下,改變初衷,轉投吳氏門下,抑楊而捧吳,並且將太極拳劃分為吳楊兩派。此後在陳微明辦的致柔拳社舉行張三丰祖師壽誕典禮時,中央國術館編審處長唐豪也指責楊派偽托神仙炫耀於世。乃遠赴河南,進行「調查」,並著《少林武當考》一書,從而把太極拳在祖國早期孕育和發展的歷史推遲了幾百年(參見宋志堅《太極拳源流考證辯》)。
【然而,楊氏各代及其親族傳人,歷尊師傳而以張三丰為太極始祖,從不以唐豪、顧留馨等人之論斷為是。】所謂陳王廷創太極拳的說法,其論據不過《陳氏家譜》中稱陳王廷為「陳氏拳手刀槍創始之人也」,以及陳王廷一首詞中的「到而今,年老殘喘,只落得黃庭一卷隨身伴,悶來時造拳,忙來是耕田」數句。這裡講的是拳手刀槍,隻字未提太極,而且是陳氏拳手刀槍,不是天下的拳手刀槍。唐豪卻以此得出「天下太極出陳溝」的結論。其論證理由也只有兩條:其一,《陳氏家譜》在陳長興及陳耕耘旁只注「拳師」或「拳手」二字,而長興、耕耘皆為眾所周知的太極拳師,故陳王廷創的「陳氏拳手」必定是太極拳。其二,陳溝人保守性很強,只肯學祖傳的一套,不肯學外來的拳法。故至今所練的太極拳必是陳王廷所創的太極拳。此二條,作為對陳氏太極拳史的考證,失之勉強。若以此作為對張三丰創拳說的否定,對中國太極拳起源的考證,就更顯輕率了(參見唐豪《太極拳之根源》)唐豪還認為陳王廷受戚繼光的《拳經》三十二勢影響很大。戚氏拳經中的二十九勢,都被納入陳氏套路。因為人們把戚繼光的三十二勢不叫做太極拳,故唐豪把戚、陳緊密聯繫起來,以斷定陳氏之發明。吳圖南認為,陳氏炮捶根本不是太極拳,而納入戚氏拳經的陳氏太極拳,也與蔣發傳給陳長興,陳傳楊祿禪的太極拳不是一回事。目前流行的陳氏太極拳,頓足發勁,與各派太極風格殊異,有目共睹。顧留馨說,楊祿禪赴京授拳時,為「適應健身需要」,將陳氏太極「改革簡化」,去其躥蹦跳躍頓足動作,遂成柔合緩慢的楊氏太極。殊不知【楊祿禪從陳家溝回永年後,人們即稱其拳為「軟拳」、「綿拳」。赴京初演,人皆疑其能否打人,何由進行重大的「改革」?太極拳的根本特點、特徵就是由松入柔,運柔成剛。】【顧留馨卻說:「各式新創的太極拳,其鍛煉原則均主張由松入柔,運柔成剛。」(見顧留馨《太極拳術》)】【那麼,未主張由松入柔的陳式老架,又何以稱作太極拳呢?楊祿禪初回永年的傳人中,又有誰練的陳式老架呢?】
為了維護陳王廷創拳說之無隙,唐顧二人硬說王宗岳的太極拳是從陳家溝學來的。然而,山西的王宗岳與河南的陳家溝有何關係,唐先生並無考證。顧留馨也承認,【「溫縣陳家溝當時確無王宗岳《太極拳論》的傳播。」】這正說明了太極拳的發源地不是陳家溝。至於蔣發,唐、顧則否認陳鑫筆記中的記載,把乾隆時的蔣發,說成是百年之前在陳王廷遺像上持一大刀的僕人。他們還把蔣發傳給趙堡鎮的太極拳(風格與楊吳各派接近),說成是陳清平創造的陳氏太極新架,並提出陳清平由陳溝入贅趙堡之說,引起趙堡傳人及清平後人強烈反對。
顧留馨自己在同一本書中,既引用了李亦□1867年《太極拳小序》中「太極拳始自宋張三丰」的原文,同時斷定「張三丰創太極拳一說,是辛亥革命(1911)後的一種附會而已。」後注中又說:「太極拳創始於張三丰的謊言,出現於19世紀末到20世紀初太極拳在北京亨有盛譽之時。」前後三種說法,自相矛盾。至於什麼「清末遺老」,「無聊的拳家」,「妖言惑眾」,「江湖教師的欺騙伎倆」等侮詞,更非考證家的嚴肅態度(見顧留馨《太極拳術》)。
唐豪的看法也許後來有變。他的好友李英昂先生為他整理遺著時,在其《著者簡介》中寫道:「唐先生為筆者少數服膺之武術史研究工作者,其著作雖然稍有武斷處,如斷王宗岳習技於陳家溝陳氏,而非陳家溝陳氏習技於王宗岳等。但唐先生純為學術研究,勇於認錯,敢於發揚和批判的精神,最令筆者服膺。唐先生生前與筆者討論武術史時,曾一再表示,許多舊的著作,因為近年發現了許多資料,需要重新修改。」
顧留馨在臨終前三個月,卧床為來訪者寫下了這樣一段話:「太極拳在中國流傳有300餘年,河南溫縣陳家溝村人陳長興教了楊露禪,經楊氏祖孫三代教學於北京,逐漸流到全國,今已遍及世界。顧留馨,1990年3月20日於上海寓所。」這裡已不再提陳王廷發明太極拳了。是否迴避太極拳的創始問題,不得而知。他對楊氏太極拳的高度評價,是完全符合近代太極拳發展史的(見嚴翰秀:《太極名家顧留馨生前一席談》。《武林》1991年第2期)。
如前所述,陳王廷創太極拳之說,並非陳家人的發明,而是唐豪首先提出來的,其論據只有兩條:一是《陳氏家乘》中陳王廷「悶來時造拳」的詩句,二是《陳氏家乘》中陳王廷「陳氏拳手刀槍創始之人也」的「旁註」。《陳氏家乘》為陳鑫所著,人們有理由懷疑陳王廷的詩句為陳鑫杜撰,而《陳氏家譜》中的「旁註」,唐豪稱其為「乾隆十九年」最可信之論據。下面對此重點加以分析。
顧留馨在《太極拳術》360頁有《陳氏家譜中陳氏拳手史料》一節,詳細介紹了陳氏家譜「旁註」內容,現將有關原文引用如下(下劃線及著重號為筆者所加):
唐豪於一九三二年一月訪陳家溝時,於陳森(字槐三)處得《陳氏家譜》一冊,封面題「同治十二年癸酉(1873年)新正穎川氏宗派」。內自始祖至十九世止,凡配偶、子嗣、流遷、仕宦、拳家,均有注。第十六頁註:至此以上乾隆十九年(1754年)譜序,以下道光二年(1822年)接修。第十二頁九世祖王庭旁註:「又名奏庭,明末武庠生,清初文庠生。在山東名手,掃蕩群匪千餘人。陳氏拳手刀槍創始之人也。天生豪傑,有戰大刀可考」。二十頁十二世善志旁註:拳手可師。二十一頁十二世繼夏旁註:拳手可師。二十二頁十一世光印旁註:拳手可師。二十三頁十二世甲第旁註:拳手可師。二十七頁十一世正如旁註:拳師最好。十二世節旁註:拳最好。十三世公兆旁註:拳師最好。二十八頁十二世敬柏旁註:拳手可師。十三世大興旁註:拳可師。並注「不家」。三十六頁十三世秉壬、秉旺旁註:拳手可師。十四世長興旁註:拳師。十五世耕雲旁註:拳手。四十五頁十三世公兆旁註:拳手可師,大家。十四世有恆旁註:拳手大家。有本旁註:拳手最高,教侄出眾。十五世伯生生、仲生生、季生生旁註:此三人拳術最優,仲生生、季生生旁合注神手二字。十四世巽旁註:拳手可師。四十六頁鵬旁註:拳手可師。五十一頁十五世仲生生旁註:武生,文武皆全;季生生旁註:拳手神妙;二人名下又合注拳師神妙。十六世土土土旁註:武生。淼、土土土下合註:拳師最優。鑫旁註:文武皆通。末有「我高曾祖父皆文兼拳最優。森批。」字樣。此陳氏太極拳源流最可考信之史料。
顧留馨作為學術研究,忠實記載了「旁註」的內容,這是難能可貴的。現在完全按照顧留馨的記載,稍微仔細一點,就不難看出以下幾個問題。
1.「旁註」與《家譜》決非同時出現《家譜》十六頁「以上乾隆十九年譜序」,當指《家譜》首次建立的年代。「以下道光二年接修」,說明道光二年續寫過一次家譜。封面題字為同治十二年,說明同治十二年是第二次接修,同治十二年以後至陳鑫的家譜內容,顯然是陳鑫時代進行的第三次接修。所有這些年代,與家譜中「旁註」的年代決不可同樣看待。陳王庭既然是「陳氏拳手刀槍創始之人」,當被陳家視為一件大事,為何不寫入正文,而只作一「注」,且是「旁」注?顯然說明「旁註」不是原文,而是後人所為。很多著作的「批文」「註解」在原文之後許多年甚至幾個朝代,這是常有的事。要之,「旁註」從九世陳王庭開始,一直注到二十世紀初年的十六世陳鑫兄弟三人。乾隆十九年之人,總不能為二十世紀的人去作旁註吧?因此,唐豪所謂「乾隆十九年」「最可信」論據之說,是根本不能成立的,陳氏家譜「旁註」的作者,肯定是二十世紀的陳家後裔。
2.「旁註」顯然是陳森所為那麼,陳氏家譜「旁註」的作者究竟是誰?這個謎底不用猜測,家譜最後明明白白寫著「我高曾祖父皆文兼拳最優。森批」字樣,其作者是向唐豪提供家譜的陳森,難道還值得懷疑嗎?
也許有人會說,「森批」二字,不能證明所有「旁註」都是陳森所為,陳森可能批了「旁註」的後一部分,或者只批了最後一句話。答曰:寫家譜之人,對於陳氏拳術大可不必以「旁註」的形式出現,完全可以寫入正文,此其一;不但乾隆十九年「譜序」時不會有陳王庭的旁註,道光二年和同治十二年的兩次「接修」也不可能有陳王庭的旁註,因為道光二年和同治十二年之後的拳術記載也都是旁註,故而所有旁註必為現代人所為,此其二;從所有批文來看,文筆和用詞前後一致,實際是一個完整的旁註系統,決非二人所為,此其三;最後,也是最重要的,從「旁註」的總體內容明顯看出,「旁註」反映了陳森本人極為突出的宗族內部的派系偏見,非陳森莫屬。對此下面另作論述。
3.「旁註」不能作為陳王庭創太極拳的根據退一步講,即使「旁註」內容無可非議,也不能作為陳王庭創太極拳的根據,因為家譜及其旁註均無「太極拳」三個字,陳王庭創的只是「陳氏拳手刀槍」,《陳氏家譜》中陳王庭「悶來時造拳」的詩也無太極拳三字。「陳氏拳手刀槍」究竟是些什麼?從陳氏家傳拳譜《文修堂本》、《兩儀堂本》可以明顯看出,陳氏拳術最初的面貌主要是五套炮捶,其後將其第一套改為太極拳或十三勢。至今的陳氏太極拳二路仍叫炮捶,四、五套炮捶失傳。
陳森的旁註,還是比較謹慎的,他雖有偏見,但未把太極拳寫入旁註,更未寫陳家是太極拳之發明者,而唐豪則拐彎摸角的由陳長興練的是太極拳推論到「旁註」所指皆為太極拳,進而斷言陳王庭所創的必為太極拳,並把陳氏《文修堂本》明白記載的一至五套炮捶說成陳王庭創的「十三勢」或「太極拳」共有五路(《文修堂本》並無太極拳三字,《兩儀堂本》只將頭套拳亦稱十三勢或太極拳)。這種考證態度,恐怕就不能用疏忽草率來解釋了。
4.陳森「旁註」的派系偏見陳森是誰?陳季生生之子、陳鑫之堂兄也。陳鑫老而無嗣,以陳森之子椿元為嗣子,故而椿元得以保存陳鑫所著《陳氏太極拳圖說》手稿。
陳氏家譜從始祖陳卜起,至十六世陳鑫止。共作旁註二十六處,含二十四人,從九世陳王庭一直注到十六世陳鑫兄弟三人。若將有「旁註」者按族譜第九世的五大分支排列起來,結果如下(旁註列在括弧之中):
九世王庭(陳氏拳手刀槍創始之人)——孫十一世光印(拳手可師)——光印侄十二世甲第(拳手可師)九世我讀——玄孫十三世秉壬、秉旺(拳手可師)——秉旺子十四世長興(拳師)——長興子十五世耕雲(拳手)九世我講——曾孫十二世繼夏(拳手可師)九世生春——孫十一世正如(拳師最好)——正如子十二世節(拳最優)——節子十三世公兆(拳師最好;拳手可師,大家)——公兆子十四世有恆(拳手大家)、有本(拳手最高,教侄從眾)、公兆侄十四世巽(拳手可師)——有恆子十五世伯生生、仲生生、季生生(此三人拳術最優;神手;拳師神妙)——仲生生子十六世淼(拳師最優)、土土土(武生)、鑫(文武皆通)(按:陳淼為長子,過繼仲生生為猶子)九世治國——曾孫十二世敬柏(拳手可師)——敬柏侄十三世大興(拳可師,不家)——敬柏侄孫十四世鵬(拳手可師)可以明顯看出,陳氏家譜的「旁註」,根本不是陳氏拳術傳人符合實際的全面的記載,只是為陳森的祖先樹碑立傳。「最優」「最好」「最高」「大家」「神妙」「神手」的招牌,全都掛在陳森的直系祖先頭上,所有旁系,包括人們熟知的秉旺兄弟,以及赫赫有名的陳長興、陳耕雲父子等,皆為「拳師」「拳手」之一般頭銜,與陳鑫同輩的延熙(耕雲之子,陳發科之父)、延年,更不見譜記。如此極端的派系偏見,豈能掩蓋陳氏拳術的傳遞事實!陳氏家譜「旁註」的作者,除了陳森還能有誰?
如前所述,陳氏家譜可能始於乾隆十九年,經道光二年、同治十二年和二十紀初三次接修。第三次修家譜之人,可能就是陳鑫本人,但陳鑫保持了家譜沒有拳術記載的慣例。直到楊祿禪赴京教拳半個世紀之後,才由陳森給家譜作個拳術註解,當然這個註解只能是「旁」注。因為當時在陳家溝並無陳王廷創太極拳之說,陳鑫的《陳氏太極拳圖說》雖稱陳氏世傳太極拳,亦未斷言陳氏創造太極拳,所以陳森在家譜「旁註」中既沒有提「太極拳」,更沒有講創造太極拳。
在陳家人為了光宗耀祖尚且十分謹慎的情況下,唐豪把陳森的「旁註」作為乾隆十九年「最可信」之論據,從而賦予陳家溝「創造太極拳」的桂冠,並且輕易否定太極拳早有的種種記載和傳說,把太極拳在中國的傳播歷史推遲了幾百年,這樣的「考證」,難道還能作為今日論述太極拳源流的金科玉律嗎?
原寶山給陳正雷的一封公開信
陳正雷先生:
國家體育總局課題:「太極拳源流與發展研究」,在陽春三月於河南師範大學召開,這是全國各門派太極拳界愛好者及世界各國華人、華僑太極拳愛好者的一件大喜事,讓我們熱烈歡呼,這一重大的「課題」,一定勝利的完成!
陳正雷先生,你是中國太極拳界的權威,從中華武協到省、縣、陳家溝,所有體育機構你均任職,又是陳家溝唯一的直系真傳,陳氏太極拳的唯一名揚全球的大師,也是一位德高望重武德好的一位名師,想請你對課題<太極拳源流與發展研究>的看法談談你的認識。使太極拳的人們對這一重大課題有統一的看法後,齊心協力,團結一致,早日使中國太極拳進入2008年的奧運會。
中國各門派太極都是有名的,我是太極界一名老實,不居於陳、楊、武、吳、孫的五大門派,是一個不屬於中華體委與武協領導的傳統民間一個集體組織中太極拳愛好和研究者。
我是河南溫縣趙堡鎮人,現年七十四歲,我說句大話,你陳家溝陡然和你一樣名揚全球,從歷史上至今,你們村始終屬於趙堡鎮行政所轄,信不送到趙堡,就難以發出。這點只能算是一句閑話吧!
今致陳先生的公開信,是我對太極拳源流與發展中,有些問題認識不清,為了統一思想後,大家齊心協力將太極拳進入奧運會,特提出以下問題,請你解答,促使我有一個正確的認識。
疑問一:
我們趙堡鎮人,均知道趙堡太極拳源於武當,我們師兄弟們出書、錄像帶、VCD光碟,冠名「武當趙堡太極拳」。我所出書、VCD、訖文全以此名。你常說的陳氏太極拳、楊氏太極拳、吳式太極拳、武氏太極拳、孫氏太極拳,都是源於陳氏。奇怪的是楊、吳、武、孫四大拳系出的書中,均尊張三丰為祖師,王宗岳、蔣發為祖師。是否他們這四式太極拳的創始人都背叛了陳家?再請問到底是陳王廷創造太極拳呢?還是張三丰集大成而創呢?
疑問二:
從我所看過的數十種太極拳書,包括陳氏族人所著,都是寫陳王廷,唯有你的著書、說文,均將陳王廷的「廷」字,寫成「庭」字。這是為什麼?當初顧留馨玩虛弄假將河北蘆龍縣遼東御史(兼監軍御史)的名字套寫在《陳式太極拳》書中,引起武術界人士的指責,國家武協派李天冀去蘆龍查證後,顧留馨在體育報公開認錯,說陳王廷、陳王 庭,都是明代人,因此才將陳王廷的「廷」字寫成「庭」字,不知陳正雷先生,又將「廷」字改成「庭」字是什麼想法呢?
疑問三:
陳正雷先生所著書籍與發表的論文,其中均說:「陳王庭的著作因年代久遠,多遭散失,現尚存《拳極總歌》和《長短句》詞一首。」這樣重要的拳論,為什麼你們陳氏族人著作中都不列入太極拳論?陳鑫不知道,陳小旺沒到書中,那麼你知此《拳經宗歌》的重要,為什麼也不列入著作書中呢?
疑問四:
王宗岳的《太極拳論》,經唐豪調查,陳家溝沒有此說。陳氏族人不承認有王宗岳,就更不知他有什麼拳論。為什麼陳正雷先生的《中國陳式太極拳》一書中大量引用呢》此論從何而來?如在書的「陳氏太極拳的健身與技擊作用」的「(二)太極拳的技擊作用」一節中,僅兩頁半,竟引用《拳論》中說七處,還有《打手歌》。既然你幾乎將王宗岳《太極拳論》全用上了,按說對太極拳技擊有作用,也是好事,不知道你敢用,還為什麼不列入書的附錄陳氏太極拳論呢?
疑問五:
陳正雷先生於1994年撰文在《中國太極拳》雜誌第一期刊出《談太極拳的起源演變與發展》(以下簡稱發展)一文中說:「十六世陳鑫(1849――1929),字品三,他感到陳氏拳後代以口傳為主,文字著作很少,為闡發祖傳太極拳說,用12年的時間寫成《陳氏太極拳圖畫講義》四卷,闡發陳氏世代積累的練拳經驗。」讀此文後,想知陳鑫闡發的陳氏世代積累的經驗。經反覆幾次閱讀,陳鑫在序中說其祖陳卜演練太極拳。從書的正文始終沒有提及陳王廷、陳長興兩位之名,根本就沒有這兩位大師的經驗。僅在附錄的家乘中,開頭說陳王廷「精太極拳」,陳長興承父所學。也沒有在文中論說陳王廷留下的《拳經總歌》及《長短句》之詞。對你們所說的陳長興《十大要論》、《用武要言》,也是隻字未提,請問陳正雷先生,陳鑫闡發了祖傳那些太極學說呢?不錯,陳鑫在附錄中有蔣發山西師傳歌訣,他闡發了陳氏太極拳是蔣發所傳。
在《圖說》1933年出版後的51年,1986年,上海書店影印出版了陳鑫《陳氏太極圖說》,王壯弘為該書重印作序,敘述了太極拳的源流;「目前流傳的各式太極拳中,以陳式最為古老,它是太極拳中最負威名的一種此拳創自河南溫縣陳家溝,陳氏第九世陳王廷。」王壯弘的重版序,才在《圖說》中添了太極拳源流。從這點說明了陳正雷與王壯弘唱的一個調,「陳王廷創造太極拳」。
請問陳正雷先生,陳鑫闡發祖傳情況,是否屬實?王壯弘又根據什麼說法在序中添了太極源流呢?
疑問六:
陳小旺與你著的書中,均有陳長興著《太極拳十大要論》與《用武要言》,這是陳長興著嗎?十大要論是按趙堡太極拳的《九要論》加了一論,而不是他著。前邊的九要論在抄寫過程中,掉字、錯字不少,僅在後加了一點稱「十大要論」。《用武要言》,是根據趙堡太極拳的《太極拳注釋》、《太極拳論法》、《提要論》、《天遠機論》的精要句,作為練拳要點摘錄。因此才以「要訣雲」、「古人云」、「戰鬥篇雲」等,作為《用武要言》。其文90%以上為技錄,僅加了片語而成。請問陳正雷大師,技系的要語定為陳長興所作嗎?
疑問七:
《中國陳式太極拳》附錄2「陳式太極拳家列傳」一文中,陳正雷先生將陳敬柏打死「黑狸虎」的故事寫了一大片。此文一沒有說陳敬柏師承何人,二元生卒年代,也沒有說是陳家第幾世祖。你將《中華武術》陳啟旺口述,馬國相整理的《陳敬柏力挫「黑狸虎」》一文抄錄書中。難道是你的大作嗎?
趙堡太極拳史記:「陳敬柏名堪,字敬柏,生於康熙二年。陳公原籍陳伯庄,由其祖父陳文舉時遷居趙堡鎮至今。
陳敬柏人品端正,做事可靠,倍受張楚臣的信任,便將其拳藝全盤授之。其後陳敬柏宗師欲擴張此術,廣收訂人八百餘人,能得一技之長者十六人,能得其大概者八人;能統其適者,惟張宗禹一人。
陳公是趙堡太極拳第四代宗師,為拳發揚光大,作出了卓越得貢獻。其後人陳學忠、陳鐵仍在趙堡家中授拳。
請問陳正雷先生,陳敬柏師承張楚臣,弟子張宗禹,生於趙堡,練的趙堡太極拳,在趙堡已有三百餘年,怎麼又成了你的祖先呢?對了,陳敬柏廣收門徒時,將趙堡太極拳傳給了陳繼夏、陳秉壬等後,陳家溝才有了太極拳,這你認祖可以,只能算傳拳的祖師,也不應列入陳氏之祖拳家列傳。
疑問八:
陳子明在中華民國二十一年出版的《陳氏世傳太極拳術》中說:「陳清平為陳有本張彥門徒,得太極拳理,趙堡一系皆其所傳。」陳子明很英明,他說陳清平為陳有本張彥門徒,掛了一點陳有本得邊,接著有張彥,得太極拳理,明說是得張彥真傳,成了趙堡一系皆其所傳。那麼陳溝僅有《拳經宗歌》,連你們都不學、不用;陳長興的《太極拳十大要論》、《用武要言》是抄趙堡的,陳有本那有太極拳理呢?陳子明知陳清平之師是趙堡神手張彥,也是趙堡第七代宗師,只能說「趙堡一系皆其所傳。」
再者陳清平祖居王圪,自其父陳錫絡在趙堡鎮開糧所定居趙堡,清平子承父業,拜神手張彥為師,悉得太極拳的奧妙,拳藝精湛,成為趙堡第七代宗師。清平糧出興旺,是趙堡一大富戶,有的三房妻妾,異在鎮南門永安寺沒場授拳。有關部門與學術研究者,均採訪清平後人,皆是此說。
奇怪的是,陳正雷先生竟在《發展》文中與你著書均說陳清平聱婿趙堡,歪曲歷史。致使多人對你之說,進行指責。誰都知道,窮的可憐,招上門的女婿,必改名換姓,為什麼還姓陳?你總不能將全國有名望、有權威的人,都稱是你祖先吧!
陳正雷先生,你對上邊陳子明的說法,陳清平的歷史,以及你說聱婚之說,請說明白。
疑問九:
蔣發到底是陳王廷之徒,還是陳王廷之師呢?從《中國陳氏太極拳》書中「陳式太極拳主要傳遞系統表」則知,蔣發是你第九世陳王廷的弟子。在附錄2「陳氏太極拳家列傳」中敘述的陳王廷事迹為陳俊甫著《陳式太極拳匯宗》一書,以及陳鑫所說均不一致。從你和陳鑫所說,陳王廷騎馬追趕,追不上一個跪步的蔣發,說明蔣發比陳王廷技藝要高,人跪比馬快!這些不說,按你說蔣發是陳王廷之徒,你知道蔣發生卒年月么?既然蔣發是陳王廷之徒,你在《中華武術》雜誌上供出的畫像,為何說:「太極拳鼻祖陳王廷公暨友蔣發之遺像。」又是何意呢?
據唐豪《太極拳研究》148頁中說:「予在陳溝時,見陳氏家祠友遺像一幅,旁立持偃月刀者,村人云即蔣發。異雲蔣為李際遇部將。果如村人所言,蔣為奏庭之師,合於畫像。」從唐豪之說,可以斷定蔣發為陳王廷之師而不是徒。原因是能敬祠堂者必為長者,又把蔣發葬於楊海窪鎮邪,而陳王廷後人堅持給蔣發燒紙到民國十七年,燒了三百多年紙,說明陳王廷囑於後人對蔣發之恩不忘,尊師之小是難得的。
陳正雷先生,你為什麼不尊重歷史,歪曲史實呢?你說,到底蔣發是陳王廷之徒、之師、之友呢?
疑問十:
陳正雷先生,你是陳式太極拳的傳人,是中國、世界上的太極名家,頭上冠了幾十個頭銜,請問你,你對陳家溝培養了幾名出了名的太極拳名人?只顧你求官高權大,難道不怕陳家溝陳姓後繼無人馬?難道不怕村人罵你嗎?
疑問十一:
陳正雷先生,你對這次國家體育總局課題「太極拳源流與發展研究」是怎樣認識的,應當如何的順利而完整的完成這一偉大而光榮的任務。又如何的使中國太極拳進入奧運會?這點,你必須明確答覆!
我給你寫這封公開信,僅是叫你回顧一下過去,哪些是對的,哪些是錯的,要總結過去,才能不斷的前進,才能團結全國太極拳界國仁,齊心奮鬥,擔成一股繩,咱們一定進奧運!這是我的目的!
原寶山
2002年6月26日
這個問題我曾和隱仙派猶龍太極的朋友八卦過,他門裡的說法是陳摶祖師集先代道家前輩所傳功夫,創太極拳,後在道門各派中開花結果,招式也各有千秋,武當張三丰真人只是後世傳承者之一。至於唐豪之流推出的陳王廷創太極的說法,讓武當猶龍太極,青城玄門太極,北京白雲觀原始太極,全真龍門派太極等等的傳人情何以堪?!終不成它們都是陳家溝創的吧……
之前看過一篇文章兩千年傳承的古武術的秘密【轉載】,將各類武術分別歸宗,太極拳被分析為源起戰爭中刀盾兵的招式,把其中太極拳相關的內容摘錄如下。我不習武,對於文中很多具體細節不熟悉,僅供參考:
第一卷:戰場之拳
[…]
在戰場之中,對武功的第一要求是
1.重心低+平衡感(馬步穩),否則一滑倒則萬事休矣
2.保護要害。挨一刀一槍則省下娶老婆生孩子的費用了。
這裡說的保護要害,可千萬不要以為是像拳擊手一樣兩手護著太陽穴和下巴。在戰場上你擺這個姿勢就是找死。
首先分析你是個什麼兵種,你是長槍兵(排在最前面送死的就是你這個兵種)就擺個形意拳的三體式。前手防咽喉和胸,後手防腹+下陰,兩手抓一支長槍,用趟泥步前進。形意拳號稱是岳飛傳下來的武功。岳飛用的肯定不是什麼泰拳黑市拳。動腦想想就明白了。
你是刀盾兵(好不到哪裡,也是個送死的兵種啊!)就一手在前持盾,一手在後持刀。擺個太極拳的白鶴亮翅的姿勢。誰要是擺泰拳姿勢死了不要怪我沒指點啊!
你是弓箭兵……安心射箭吧,別想這麼多了。士兵在該死的時候不死是一種恥辱。
如果你祖先積德,分配了個騎兵,也別太得意。你照樣要練馬步。那些喜歡蝴蝶步的兄弟還是在家和美女撲蝶嬉戲吧。
看到這裡,也許有些聰明的朋友已經明白了一個道理,那就是「功夫實用不實用,關鍵看你在哪裡用」
[…]
日本柔術和中國同類拳法(太極拳)的最大異同在哪裡?兩者都有快速進身反關節奪刀的技術,都有快速進身用「內勁」打透鎧甲的技術,都有借力跌人的技術。這幾項都是戰場上最實用的東西。
但日本柔術多出一個「寢技」,其原因無他,因為日本戰爭人少,幾百人對打就是大會戰了。打著打著就稀疏起來,可以放心用擒抱技術來抓俘虜,除此以外,還因為日本從來沒發明過盾牌兵之類的兵種,只要躲開了對方雙手持的刀、槍,近了身抱住對方的手臂就安全了。要是到了中國,一盾牌(鐵山靠)把你撞開,順手補一刀,看你還來寢技?
[…]
總結一下,在中國古戰場上,最實用的招數就是「站穩,保護要害,在對方武器以外的範圍痛打對方。」
我國古代貪污成風,士兵的武器基本都是偷工減料的。能拿到一套正常的武器/鎧甲,該士兵要含淚跪謝祖宗。這不是開玩笑的話,是血腥的事實。而即使是正常的武器,砍了幾個盔甲人以後也會損壞。作為一個老兵,你不得不考慮後備武器,那就是你的肉體,這就是戰場之拳的雛形。至於戰場之拳的真正成型,是在元代的禁武令之後。
蒙元禁武器,漢人藏武器者全家死。菜刀必須幾戶公用。申請備案。該菜刀出了血案傷了元人的話,共用菜刀的這幾戶一起咔嚓咔嚓了。
宋軍雖然積弱,但畢竟曾用步兵對抗游牧民族幾百年,怎麼可能沒幾分實力?於是藏在民間兩眼發紅,一邊拜岳爺爺一邊時刻準備還我河山的軍人比比皆是。然而蒙元的禁武令下,你要是帶著一批村民每天拿著武器練捅人砍人,估計沒幾天你就掛在旗杆上示眾了。
所以蒙元的漢人武士們發明了一種看上去很像健身操的東西。「左手撐著,向前一步,右手向前伸一下,回手摸一下自己後腦勺,再摸一下前面……」「一手在喉嚨位置,一手在下陰位置,用趟泥步往前走……」
太極拳裡面有一招看起來很華而不實的招數「切地龍」(用日本人的說法就是「XX流秘奧義——地龍死閃),其真正用法就是近身後先舉著盾牌頂著對方,同時擋住對方視線,然後保持盾牌舉著,身體下潛一刀子猛捅對方下陰。還有什麼海底針(水龍死閃)大致上也是如此。攬雀尾則是用左手來抱著對方的長矛,右手猛斬。
張三丰被蒙元皇帝召見,路上殺山賊若干,他說他是夜夢神人授拳,鬼才相信。實際上答案很簡單,他就是傳承戰場之拳的人之一。但這要是明著和蒙元皇帝說,蒙元皇帝絕不會表揚張三丰熱愛科學實事求是,而會命令御林軍猛衝過來考驗科學。
[…]
養生認為太極拳為刀盾兵所創,證據嘛……比太極拳是張三丰夜夢神人所授,或者陳王庭在鄉下種田時拍腦袋想出來的還是要充足一點的。 陳王庭創太極拳說,來源於陳氏族譜。而養生的說法,[…] 來源於李景林將軍的秘傳日記本好了[…]
以上。
硬把武術往所謂的道家身上扯的,要麼讀書少,要麼功夫差。
PS:我不練太極拳,就是來吐個槽。武當山的叫武當拳,至於武當山的太極八卦形意拳都是改革開放以後山上道士扛著攝像機到處拍回來學的,不管太極是陳氏還是楊氏,和武當山沒半毛錢關係。感興趣的可以搜一下「祖業與隱修:河南兩個太極拳流派的藝祖崇拜」這篇學術論文
陳家溝勢大,上自中央,下至地方,皆有派中弟子;而趙堡鎮無此國家資源,唯譜中自言祖上傳自武當張三丰,遂尋至武當山,與《武當》等刊物合作。武當山正愁張
三豐於歷史上無處落筆,竟得遠方自認張三丰傳人者,二者一拍即合,合作互認祖師。實是外界為二者和張三丰提供了想像的空間,創立了傳統。(12月4日,趙丙祥博士講座:祖業與隱修:河南兩個太極拳流派的藝祖崇拜)
武當太極拳與陳式太極拳理論,雖都同用「太極」一詞,但二者區別較大。
在陳式太極拳理論中可尋找出「經絡」、「易經」、「兵法」等痕迹,武當太極拳主要有吐納導引功,外氣採補功等,太極兩儀之理是武當太極拳應用之本。
區別之一:
陳式太極拳內動功法理論借鑒了人身經絡學說原理,在經絡的基礎上提出「纏絲動」學說。陳鑫先生在《陳氏太極拳圖說》敘述如:《十二經奇經圖歌》,《衛氣論》,《臟腑配地支圖歌》等,明確講出內氣運行與纏絲勁的重要關係依據,陳鑫先生云:「纏絲精之大圈小圈約有六層,與人身之皮膚、肌肉、筋腱、網膜、骨節、腦髓六層適相符合,凡血氣之流通,精神之凝聚,皆可於上下升降、表裡出入時,驗其圈之大小,而能得其環中者,當自知之。」因而說陳式太極拳的周身纏繞運動,是經脈和三百六十五絡的內在運動,它溝通表裡,滲灌激活機體每個細胞,這是陳拳支柱纏絲勁理論之一。
區別之二:
陳鑫先生在《陳氏太極拳圖說》敘述傲河圖與纏絲圓勁關係曰:「河圖實為纏絲勁之祖,單開如一字,兩頭合注周圈,撐開為太極圓圖,錯之則為纏絲圖」,敘述傲洛書與外形方圖解日:「洛書實為方形之祖,猶是智欲圓,而行欲方之意,且太極拳實系外方而內圓,上圓而下方,方者其形圓者神也,耍拳者不可不知。」又曰:「洛書四十五數,一三七九奇數居四正,天地水火也。二四六八偶數居四偶,雷風山澤也。五居中為皇極即太極也。縱橫斜正之數皆得十五以符八節,內含勾三股四弦五者,八隱喻矩方合成河圖規圓,凡太極拳之周旋曲折皆依為法而莫能外。」從上述可明晰看出陳拳是以《易經》學說原理,創出太極化勁圓與發勁方緊密相連的纏絲勁。纏絲勁是陳拳與武當太極拳區別之二,也是本質的區別。
區別之三:
從武當太極拳與陳式太極拳在戰略戰術的論述中,抽出重點然後把兩者合璧對照後,可看出陳拳與《孫子兵法》的關係極為密切,細細揣摩研究,便能清晰的看出陳拳吸取了兵法的理論精華,兩者實為異曲同工之道。如1、《陳氏太極拳匯宗·用武要言》曰:「拳術如戰術,擊其不備,襲其不意,乘擊而襲,乘襲而擊。」《孫子兵法》曰:「攻其不備,襲其不意。」2、《陳氏太極拳匯宗-用武要言》曰:「捶自心發,拳隨意發,總要知己知彼,隨機應變。……外觀諸人,內觀諸己,知己知彼,百戰百勝。」3、《陳氏太極拳匯宗·拳經總論》曰:「足隨手運,圓轉如神……凡手足一動一靜皆要其轉圈。」4、《陳氏太極拳匯宗》曰:「擊首尾動精神貫,擊尾首動脈脈通,當中一擊首尾動,上下四旁扣如弓。」
區別之四:
武當太極拳與陳式太極拳兩者的身法要求和勢名區別較大。
1、身法區別
張三丰太極拳身法要求:虛靈頂勁,含胸拔背,沉肩墜肘等。
陳式太極拳身法要求:頂精領住,松肩沉肘,胸含要虛等。
武當太極拳要求頭「頂」勁,陳拳要求頭「領」勁。張拳要求肩「沉」,陳拳要求肩「松」。張拳要求肘「墜」,而陳拳要求肘「沉」。兩者對照可看出不僅字面上有區別,其內涵也有區別,有著很深的含義。
2、拳架勢名區別
武當太極拳原為八路太極拳,共計108勢,而陳拳原五趟拳術另有108長拳及一套金剛十八手,隨著時代變遷,陳拳也相繼有些變化,後演變為一路太極拳和三路炮捶。現把兩式拳勢相似和不同名稱列出如下:
張三丰太極拳名稱:①攬雀尾;②如封似閉;③倒攆猴;④獅子右蹬腳;⑤獅子左蹬腳;⑥上步搬攔捶;⑦跨虎式;⑧抱虎歸山;⑨左右摟膝拗步;⑩雲手;⑾雙擺蓮;⑿單鞭左右下式。
陳式太極拳名稱:①攬扎衣;②六封四閉;③倒卷肱;④右擦腳;⑤左擦腳;⑥進步演手捶;⑦下步跨虎;⑧抱頭推山;⑨摟膝拗步;⑩左右雲手;⑩擺腳;⑩跌岔。
張三丰太極拳與陳式太極拳勢名不同處:①獨立鎖喉捶;②倒搓肘;③迎面捶;④左切掌;⑤提手上式;⑥轉身臨其境;⑦雙風貫耳。
陳式太極拳與張三丰太極勢名不同處:
①前招;②後招;③鋪地錦;④當頭炮;⑤金剛搗捶;⑥初收;⑦再收;⑧背折靠;⑨披身捶;⑩青龍出水;⑾玉女穿梭。
兩式拳勢名稱對照看出勢名相同少,不同處較多。
區別之五:
陳拳勢名多處出現佛教文辭,而張拳未曾發現。筆者查閱陳拳一些資料,發現拳勢有多處佛家命名的勢名,如:「金剛搗碓」、「觀音獻掌」、「童子拜佛」、「胡僧托缽」、「佛頂珠」、「羅漢降龍」、「天王降妖」等等。但在所有的拳譜中確未發現道家文辭的蛛絲馬跡。
區別之六:
陳拳與戚繼光《紀效新書》有著淵源關係,《紀效新書·拳經》三十二勢,陳拳有二十二勢與其相同。《拳經》三十二勢以「懶扎衣」為起勢,現把兩者原型詳細對照可看出基本一致,勢名如下:戚繼光拳經勢名:①懶扎衣;②金雞獨立;③探馬;④拗單鞭;⑤七星拳;⑥雀地龍;⑦跨虎勢;⑧當頭炮;⑨順曲鸞肘;⑩拗鸞肘。
陳拳採納勢名:①懶扎衣;②金雞獨立;③高探馬;④單鞭;⑤上步七星;⑥雀地龍;⑦退步跨虎;③當頭炮;⑨順鸞肘;⑩拗鸞肘。
陳氏長拳與戚拳經對照
1、戚拳經:懶扎衣出門架子,變「下勢」霎步「單鞭」……
陳長拳:懶扎衣立勢高強,丟下腳雲步單鞭。
2、拳經:金雞獨立顛起,裝腿橫拳相兼。
長拳:金雞獨立,朝陽起鼓。
3、拳經:探馬傳自太祖,諸勢可降可變……
長拳:探馬拳太祖留傳。
4、拳經:一條鞭橫直劈砍,兩進腿當面傷人。
長拳:一條鞭打進不忙,懸腳勢誘彼輕進。
5、拳經:高四平身法活變,左右短出入如飛。
長拳:高四平乃封腳套子。
……
綜上所述,可看出陳拳與張拳理論有很大區別,在這些區別里均是實質的不同,因而足可認定張三丰太極拳絕非陳家拳,兩者應該沒有傳承關係。當然,武當太極拳與陳氏太極拳雖無傳承關係,但二者的理論、拳法、技擊、均有一套系統科學方法,博大精深。
1. 楊家的太極拳,是楊露禪在陳家溝學的。
2. 楊澄浦的太極拳書的序言,明確指出,大父(爺爺,也就是楊露禪)告訴他,太極拳祖師張三丰,流傳到蔣發,然後再往下到陳長興,再到楊露禪。有心人自己去找原書,我就不貼了。
3.為什麼楊氏太極跟陳氏太極不一樣?陳長興身兼兩藝,族傳的炮捶和太極拳都會。因為限於規矩--門規族規,陳長興不能把陳氏炮捶教給楊露禪,也不能把太極拳教給陳氏族人,所以,陳長興只把太極拳教給楊露禪。
4. 楊露禪在京城成名,成為楊無敵之後,太極拳出名了,然後陳家溝也出名了。於是,陳氏太極就出來了,但這是在陳氏族傳的炮捶上改成出來的。
5. 世人只聽到楊露禪在陳家溝學到太極拳,但並不明白裡面的玄機,於是直接就去陳家溝去了。但這裡的彎彎繞,又有幾個人能知道呢?何以楊家的後人並不去陳家溝學藝?何以楊氏太極跟陳氏太極差別這麼大?
6. 從張三丰到蔣發一系的傳承,不僅僅是陳長興。太極拳也有諸多傳承,武當的,趙堡的,如意的,多了去了,打一套看看就知道了,各家都差不多,唯有陳氏太極迥異於常。只因為楊露禪,所以獨獨有陳氏太極拳如此出名,命乎?說陳王廷創立太極拳,說太極拳發源於陳家溝,算不算欺師滅祖呢?唉,搖頭比較多... 武林的規矩多,面子比天大,常常不認事實。
7. 太極拳是哲拳,如果想不透這個事情,還是不要練了,出了問題很麻煩的啦。想健身,練體操。想打架,練拳擊。太極拳摻和了太多的歷史恩怨名利富貴,已經沒人能揭蓋沒人敢揭開甚至揭開了也沒人信,這裡的水深千丈。但,門內的得到真傳的人,是心知肚明的。世人傻,就傻吧,沒那個腦子,就要多點自知之明,不要去湊熱鬧,智商不夠就不要玩,不是你們玩得起的。
8. @張師軒 所說,
"須知楊家的家族傳承和傳統習慣以及著說立說上都認為楊氏拳來自於武當山張三丰,這一點如果不是楊家內部有特別的依據,就是欺師忘祖,很顯然楊家必然不是在欺師忘祖,這一點如何解釋呢?楊氏太極無論從拳架外形上還是就纏絲勁的有無問題上,都看不到任何陳氏拳的影子,這是否也可以說明楊式太極拳的創立並未受到陳氏拳的影響呢?" 這是鐵證。
趙堡太極拳門內認張三丰傳下來的,杜元化寫的《太極正宗》也是這個說法,到王宗岳再傳蔣發。再往遠說,趙堡認為是山裡人傳下來的,就是修道的人傳下來的,所以推老子為祖師。
張三丰有7個弟子,所以浙江王征南一派也被趙堡太極認為是一個源流。
以上是我老師講的。最近老師看釋德建的心意把,他認為勁道一模一樣,他視頻里表現的,趙堡太極里都有,所以也比較認可張三丰是從少林學後再豐富的。一家之言。
除了陳氏,其餘幾派都推張三丰為祖師。
陳家溝申請太極拳發源地,國家一直沒批准。
綠教正統是遜尼派還是什葉派?哈里發說得算還是穆罕默德後人說得算?華山正統是劍宗還是氣宗?粽子正統是咸是甜?豆腐腦呢?東北人主食大米還是主食白面?走路先邁左腳還是右腳?
這個問題本來就是各執一詞,無從考證的。陳家溝的人說是祖上看了伏羲八卦圖創立了太極拳,武當山說是張三丰看到蛇與鶴相鬥創立了太極拳。到底是道士學了太極上了武當山還是武當山的道士下山教了陳家溝已經沒法拿出確鑿的證據了。根據我師公的說法是有人在武當山學了太極拳,而後下山惹了麻煩,逃到了陳家溝。為了感謝他們的保護,教了他們太極拳,並且不讓他們對外伸張。這種故事聽聽就罷了,不用太糾結
更一下,畢業一年了,也不在武術圈,也不做科研。。但這個回答我會陸續寫完………我的碩士畢業論文【洪洞通背拳與陳氏太極拳源流關係考】,如有興趣,各位知友可以在以下分享鏈接看
http://pan.baidu.com/share/link?shareid=2978361002uk=956717239
~~~~~~~~~~~~~~~~~~~~~~~~~~~~~~
我的觀點:我們當前主流的太極拳,就起源於楊露禪北京傳拳。楊露禪,就是太極拳成型的標誌,是這一拳種/文化現象的起始點。至於陳家武學,道家太極思想,這都屬於形成這一文化現象的要素,是太極拳史的「前史」。
2016.6.19
………………………………………………………………………………………………………………我來佔位,碩士論文涉及,帶我超長文來。。。。。。。
近期沒有時間,做個中心思想和段落大意:
現在對太極拳的起源於創始人問題的觀點可大致分為兩種(正如同題目,陳家溝/武當山):河南溫縣陳家溝的陳王庭/明朝或宋朝的道士張三丰(峰)
談到「太極拳」這一個項目的起源,缺乏這樣一個前提狀況:對太極拳的科學定義。
不過,從顯性的、宏觀的、概括性的角度來說——太極拳起源於陳家溝(至於是不是陳王庭還有分歧),或說我們要追溯歷史,就必須回溯到陳家溝這一步。
「官方」觀點:起源於明清時期河南溫縣陳家溝陳王庭(廷),其創編十三勢、長拳108式和炮錘——這是太極拳的正式源頭。
但在學術上和民間事實認知上,爭論非常大,觀點紛雜,分歧點眾多。
太極拳的創始,目前有兩種不同的說法。考抗日戰爭之前,全國各地太極拳家無不尊張三丰為祖師。其原因張三丰創建了武當派,創始了內家拳。太極拳作為內家拳之首,尊稱張三丰為祖師,是一種自然歸屬。
另一種說法,太極拳創自陳王廷。此種說法出自顧留馨、唐豪先生對太極拳的考證和《太極拳研究》。他們考陳王廷創太極拳依據有兩點:一是有陳氏後人所撰有祖先的打油詩《悶來時造拳》五字。二是有陳王廷留有一篇《拳經總歌》。據考這篇陳氏《拳經總歌》並非陳氏所獨有。山西洪洞通背拳《拳經總論》除幾個別字外,其它內容完全相同。
顧留馨說:「清乾隆時期由河南郭有福,將陳氏太極長拳帶到山西洪洞的。陳氏太極長拳108式在陳家溝早已失傳無一人會練。顧留馨又說長拳:「在陳長興時,已不傳之證、與長興同輩之陳有本不獨其弟子陳清萍未學長拳。按其武術門規,一個拳種不傳本門本姓弟子門人,流落山西洪洞廣為傳播,實屬罕見。」但實事並非如此,有資料表明,乾隆以前雍正年間,浙江人祁信,精通通背拳法。後有其子祁太昌發揚光大著稱於世。通背拳又稱通背纏拳,有九柔一剛之說。通背拳以柔為主,雖稍似太極拳,但在實用上與太極拳有著很大差別。在談「悶來時造拳」在人類發展史上,任何一種發明創造靠的是個人的勤奮,靠的是天資聰明,靠的是個人的悟性和靈感才會有所發現,有所發明,有所創造,有所前進。中國古代四大發明,現代科學衛星飛船上天,試問那一件靠悶來時造出來的。唐顧二人以武術史家自居,在考定太極拳源流中一口咬定太極拳創自陳王廷缺少嚴肅的科學態度。推斷有餘,實證不足又沒有歷史料證實,難以使人相信。為了弄清太極拳創始,這個重大問題,香港楊氏太極拳名家馬偉煥先生,不惜勞苦多次往返北京,查閱明、清兩代歷史文獻,現已查明《清史稿卷五百五、列傳二百九十二、藝術四》載明,「內家者起於宋武當道士張三丰,其法以靜制動,應手即仆。與少林之主於搏人者異。故別少林為外家。其後流傳於秦晉間。王宗岳最著……。清中葉河北有太極拳雲其法出於山西王宗岳,其法式論解與百家之言相出入。至清末傳習頗眾雲。」清史告訴著多太極拳探源者,太極拳的創始,既不是張三丰,也不是陳王廷,更不是陳卜,而是內家拳最著者王宗岳。半個世紀以來的太極拳的源流爭論也應宣告結束。
清史記王宗岳是明朝人,如從明中葉算起至清中葉大約二百多年的歷史。因年代久遠,又無史料證實,中間的傳承關係實難考證。但有一點於清史記載完全相符。清中葉嘉慶至道光年間卻有河北永年人,楊祿禪與同里李伯魁曾拜河南溫縣陳家溝人,陳長興為師學習蔣發所傳的太極拳。楊祿禪跟隨陳長興十有餘年山東、河北,一邊走鏢,一邊學拳,終於學業大成,陳長興並授與弟子楊祿禪「王宗岳《太極拳之秘訣》」。當時陳家溝除陳長興會太極拳外,其它村民所練的全是炮捶。所以被人們稱之為炮捶陳家。後楊祿禪結合王宗岳舊譜著有《太極拳論》,楊祿禪返回永年後決心將平生所學,傳與長子楊錡(風候),不幸的是楊錡早殤。幾年後健候尚小,班候長大楊祿禪決心將太極拳傳與班候。祿禪交拳要求嚴格,班候學拳刻苦。據班候先生之徒冀福如講:楊班候為了練好太極拳十年未上床睡覺,睏了在板櫈上打個盹,醒了再練,終於功夫大進,成為身懷絕技的一代太極拳宗師。楊班候通過多年練拳經驗著有《太極拳九要決》,楊健候之子楊澄甫晚年著有《太極拳法歌解》、《太極拳體用全書》。
武氏太極拳創始人河北永年人武禹襄。兄弟三人自幼練習洪拳,楊祿禪學拳旋里後。武禹襄見而好知,常與楊祿禪比較,幾次交手失敗轉而學拳。武禹襄目楊為平民,不屑拜門從師,楊以武為本縣仕坤誠原折節與交。武禹襄跟隨楊祿禪學太極拳幾年後總認為不得要領,有感楊祿禪有秘不傳人之處。1852年在他四十歲時決心找祿禪師父陳長興深造。當他傳程來訪陳長興時方知陳長興年屆八十有一早已不問拳事。在逆族中風聞趙堡陳清萍精通拳藝,過而訪焉。在趙堡月余儘管武禹襄先生稱其精妙使得,然而最終沒有得到王宗岳《太極拳論》和《打手歌》,所能得到的是陳清萍授於的兩套炮捶拳譜,懂得了炮拳使用方法。據考從明初至清末除陳長興外,陳家溝,趙堡他們不獨沒有王宗岳《太極拳論》和《打手歌》的流傳。民國初年陳鑫所著《陳氏太極拳圖說》和杜一萬所著《太極拳正宗》都晚了永年楊、武、李、三家太極拳著譜六十年。武禹襄的王宗岳《太極拳論》和《打手歌》是有其兄武澄清得自於河南舞陽縣鹽店。武禹襄得譜後,結合從楊祿禪所學,苦心研究終有發悟,兩年後發輝王氏舊譜撰寫了《打手要言》《十三勢行功解》各一篇《太極拳解》四則,《太極拳四字密訣》《打手散放》《十三勢架》等一批經典著作流傳於世。武禹襄大器晚成最終成為一代太極拳宗師。1853年以後傳甥李亦畬、李啟軒,李亦畬人稱李大先生天資聰明,他不僅繼承了其舅武禹襄的太極拳理論還完善了武禹襄生前沒有完成的太極拳架。並著有《太極拳小序》《五字訣》《散放密訣》《擎引縱放七言句》《走架打手行之要言》於1881年將王宗岳《太極拳譜》,武禹襄太極拳論文等手抄三本,人稱老三本。傳弟子有郝為真、葛福來、李石泉、李遜之等。永年楊、武太極拳通過楊祿禪、武禹襄、楊班候、李亦畬、楊少候、楊澄甫、郝為真等三代人辛勤耕耘,不斷努力使太極拳形成別於其它拳種的獨特理論。通過了一個由理論到實踐、又由實踐上升為理論、在有理論指導實踐的往返過程。成為太極拳史上王、楊、武、李四家太極拳理論完整體系。開創了太極拳歷史的新紀元。因此說永年是太極拳中興發源地是當之無愧的。有關楊祿禪授拳與瑞王府或端王府只不過是一種傳說,查無實據。香港太極拳名家馬偉煥先生查閱清史已在太極雜誌糾正了這種錯誤說法。
清咸豐初年,因清政府腐敗,盜賊四起。直隸廣平府與山東交界地方(今清河縣一代)常發生掄劫官車官船的大案,京都鏢局在此失掉了六王託運的鏢銀。行文很快來到廣平府命令廣平府限期破案,追回鏢銀。知府夏家鼎招集四鄉,武林高手聞名來到南關,要楊祿禪出山辦案,此時楊祿禪五十五歲,在場的血氣方剛的楊班候要求替父辦案。後因班候打敗了對手討回了鏢銀,六王大喜,楊班候封為武德騎尉,六品戴藍翎,調北京旗營當職。咸豐六年楊祿禪也應邀進京在西場交拳,其間挫敗了許多前來較技者。王公貴族紛紛遞帖求學。楊氏父子名震京華,「楊無敵」稚號傳遍遐爾。清光緒年間楊班候應慶王府之邀,傳習慶王練太極拳。傳徒傅山、全佑,全佑傳子吳鑒泉,後經吳鑒泉修潤形成了一個流派,稱為吳式太極拳。其間郝為真傳武氏太極拳與孫祿堂,孫先生吸收形意八卦之特點創立孫氏太極拳。這是永年楊、武太極拳向北京傳播的歷史。
清史說:「至清末太極拳傳習頗眾雲」清末民初永年人楊健候、楊少候、楊澄甫、郝為真、郝月如等太極拳名家將太極拳由永年傳到北京,又由北京傳入上海、杭州、廣州、太原、廣西等地。楊澄甫傳弟子最眾,傳有楊兆鵬、武振海、田兆麟、董英傑、王旭東、閆月川、牛鏡軒、田作林、徐岱山、楮桂亭、劉論山、李得芳、李春年、陳微明、楊鳳岐、張欽霖、鄭佐平、王其和、崔立志、王鏡清、楊振聲、楊振銘、楊振基、姜廷選、陳光榿、張慶麟、王保還、形玉臣、劉盡臣、匡克明、楊鴻志,三十一人之多。
未能列入名單傳人還有鄭曼青、楊振鐸、楊振國、趙斌、付鍾文、付宗元等,就是這一大批太極拳大師把永年楊氏太極拳傳遍了長城內外,大江南北,祖國各地。
清末民初陳家溝在陳鑫之前,陳氏太極拳這個名字就沒有文字記載,那麼在什麼時間一下變成了天下太極拳出陳溝了呢?一是唐豪顧留馨對太極拳歷史虛偽而又不真實的考證。二是陳鑫了解到永年楊氏太極拳是陳家溝人陳長興傳授的太極拳。他目讀了楊氏太極拳在全國飛速發展,心懷嫉妒,決心分享別人創造的成果。於是在民國初年開始撰寫他的《陳氏太極拳圖說》為了撈取正宗身價,推開了傳說中太極拳創自武當張三丰。把太極拳的創始按在自己祖先頭上。他在著本自序中說:「明洪武七年(1372)始祖陳卜耕讀之餘,而以陰陽開合運轉周身者,教子孫以消化飲食為法,理根太極故名曰「太極拳」。而在後文中說:「我陳氏自山西遷溫帶有此藝,雖傳有譜亦第圖畫義理,亦為之及,愚無學職,功夫極淺不敢妄議注譜。」太極拳究竟創自陳卜,還是山西遷溫帶有此藝,前後矛盾難以自原其說。據康熙十五年的陳卜墓上的一篇碑文:「我祖諱卜,洪武初年,來向洪洞,定居於茲,迄今已一十三世,凡我同姓,繩繩不絕,我貿易為務,或耕耘為業,實繁有徒,其膾炙入口,炳炳足稱者,獨詩傳家,誦讀不輟,子若孫,入鄉者有人,入國者有人。應一命受一職,享天家之賜,建功於民社者有人,籍非我祖積德於前,植基鞏固,我輩與能有此今日乎,木本水源之,思疇得無情?因此為序,勤於石,永垂不朽」。碑文建於一十三世,碑文中所敘,陳氏家族、興盛成長發展過程,從碑文中可以看出,從陳卜一世至一十三氏,陳氏家族中,並無創始太極拳之說。這絕非銘刻者之遺漏,更非撰碑者的疏忽。它證實了陳氏家族從一世至一十三氏,均是飽讀詩書的儒士。並非顧留馨先生所編造,陳卜一世至十七世的陳發科,全是錚錚習武創拳之輩。太極拳到了陳氏十四世,才由蔣發先生將太極拳傳與陳家溝陳長興。1867年永年人李亦畲先生(1832—1892 )在《太極拳小序》中說:「太極拳不知始自何人,其精微巧妙,王宗岳論祥且盡矣。後傳至河南陳家溝陳姓,神而明者,代不數人」。李亦畲先生的《太極拳小序》,清史稿:「清中葉河北有太極拳」,及陳卜康熙年間碑文,都符合蔣發傳陳長興(1771—1853)陳長興又傳楊祿禪的(1799—1872)太極拳傳承年代。有關陳氏太極拳傳拳時間,是在民國初年(1928年)由陳發科先生晚年將陳氏太極拳大架一、二路(炮捶)所傳授。後經其子陳照魁先生稍加改進推廣。後又經沈家楨,顧留馨的《陳氏太極拳》一書介紹,其套路才得以傳播。1917年吳圖南先生曾走訪陳家溝他當面問陳鑫你不懂太極拳怎麼寫太極拳譜呢?陳鑫說:「我哥哥會打炮捶,把炮捶的動作套上六十四卦便成了太極拳。」我看完吳圖南先生的記述心有疑惑,我多次翻閱《陳氏太極拳圖說》在133頁第二行發現「此藝全是以心運手,以手領肘,以肘領身,身雖有時歪斜,而歪斜之中自寓中正。」在158頁第四行又說「以手領肘,以肘領臂,手中之氣僅僅領起手與臂而已……。」陳鑫先生對太極拳要領反覆強調以手領肘,以肘領臂的要領。確與王宗岳、楊祿禪、武禹襄、李亦畬四家太極拳理論相違背。
王、楊、武、李四家太極拳強調太極拳藝時說:「其根在腳發於腿,主宰於腰,形於手指。由腳而腿而腰,總須完整一氣。向前退後乃能得機得勢。有不得機得勢處,身便散亂,必至偏倚。其病必於腰腿求之。」陳鑫先生《陳氏太極拳圖說》除抄錄歷史上早已聞世的《八卦太極圖》陰陽、五行論解外,對太極拳實用方法懂的太少了。
與陳鑫先生同一時期人,趙堡、杜一萬先生為了與陳家溝陳鑫攀比誰是太極拳正宗,竟編造出神仙傳拳的故事。書中有歌曰:「太極之先,天地根源,老君設教,宓之真傳,玉皇上帝,正坐堂筵,帝君真武,列在兩邊,三界內外,億萬神仙,傳與拳術,教成神仙。如此驚天動地傳拳儀事又有誰親眼得見。謊唐的傳說怎麼能成為考證家們的依據。唐豪、顧留馨的胡考亂編,早已把太極拳源流搞的撲朔迷離了。陳鑫、杜一萬攀比正宗給那些嘩眾取寵、沽名釣譽、故弄玄虛的人,帶來了徒亂授、話亂吹、輩亂排、理亂說的不良現象。
有人提出,為什麼吹捧敬仰這些人的信徒那麼多呢?一個外國文學家講述了這樣一個故事。《事實與謊言》說一個叫「事實」的人和一個叫「謊言」的人,一起到池塘洗澡,結果「謊言」提前上岸,穿走了「事實」的外衣。「事實」幾次催要,「謊言」不肯歸還,無耐之下「事實」固執的寧可一絲不掛走出池塘回家。但在人們眼中只能接受披著「事實」外衣的「謊言」卻不能接受赤裸裸的「事實」。二百多年來永年楊武太極拳作為中華武術園中的一朵奇葩,通過幾代人的努力不斷豐富和充實。使太極拳發展成為融技擊健身,療疾修性為一體的高級形式。體現了東方文化的神韻。太極拳在發展過程中一直受到黨中央三代領導的重視。鄧小平同志題詞《太極拳好》更加鼓舞了全國太極拳活動。在永年縣黨和政府高度重視下,多次召開永年太極拳國際聯誼會,除來自國內各省市自治區參賽選手外,美、英、法、奧、日、泰、菲、新、港奧台十七個國家和地區,為廣大太極拳愛好者提了一個交流切磋提高的機會。太極拳給世界人民帶去了健康的福祉。同時永年太極也走向了世界。
隨著太極拳活動的開展,港澳台國際各方面交流,不斷發展,互訪頻繁。永年人楊軍先生在美國交拳,付聲遠先生把太極拳帶到澳洲。趙幼斌先生在泰國、新加坡授拳。楊振國先生率團訪台,李光藩先生把武氏太極拳傳入日本,郝宏偉先生多次訪港,兩次赴台交流太極拳法。河北省文化廳長張喜有先生帶領永年武術院2000年出訪西班牙,作了十多次精彩表演,都給世界各國和地區人民留下了美好的印象。
自清朝中葉永年楊武太極拳代代有傳人,綿延不絕,名手輩出,流派紛呈。正如一代太極拳宗師楊澄甫常說:
浩浩乎如馮虛御風,而不知所止。
飄飄乎如遺世獨立,羽化而登仙。
我們忠心希望永年楊武太極拳傳人以它無窮的魅力,為中國人民及世界人民的身體健康做出巨大的貢獻。(轉自郝金祥、郝宏偉先生著作)
陳家溝真傳一脈單傳的兩件信物,劍和陳王廷自傳,書里明明白白地寫著拳從哪兒來的。
創始於陳家溝
太極拳是中國武術的一種,歸類為內家拳。
太極拳是中華民族辯證的理論思維與武術、藝術、引導術、中醫等的完美結合,她以中國傳統儒、道哲學中的太極、陰陽辯證理念為核心思想,集頤養性情、強身健體、技擊對抗等多種功能為一體,是高層次的人體文化。作為一種飽含東方包容理念的運動形式,其習練者針對意、氣、形、神的鍛煉,非常符合人體生理和心理的要求,對人類個體身心健康以及人類群體的和諧共處,有著極為重要的促進作用。太極拳這種以體育運動作為主要外在表現形式和載體的非物質文化形態,充分體現了人類對自然界的客觀認知和科學實踐。
據考證,太極拳發源於中國焦作市溫縣陳家溝,極富中國傳統民族特色元素的文化形態。
明朝萬曆年間(具體年月不詳),山西武術家王宗岳著《太極拳論》,才確定了太極拳的名稱。
出自陳家溝的弟子楊露禪(1800 ~1873)走出河南,名噪京城,推動了太極拳在全國的快速普及和傳播,使得太極拳廣為人知。
1949年後,太極拳被國家體委統一改編作為強身健體之體操運動、表演、體育比賽用途。
中國改革開放後,部分還原本來面貌;從而再分為比武用的太極拳、體操運動用的太極操和太極推手。
傳統太極拳門派眾多,常見的太極拳流派有陳、楊、吳、武、 孫、趙堡、武當等派別,各派既有傳承關係,相互借鑒,也各有自己的特點,呈百花齊放之態。
截至2014年4月,周邊國家如韓國、日本、印度等都已著手太極拳申遺工作。太極拳的流派傳承和發展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