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電影《藍色骨頭》?


我從這部影片中看到的是,從「嘆息生不逢時」,到,「在自己身上,克服這個時代」。

影片的基調在前半部分大多是陰冷的,看起來晦澀又費解,並觸碰了許多敏感題材,越往後,色調有時愈發鮮明亮麗起來,陰冷與鮮亮對比衝撞著,現實與過去交錯著,擦出一種力量。崔健是以這樣的手法來表達一些東西,而他所要表達的東西,其實是非常積極的。

太可惜,也太可氣,
我剛剛見到你。
你是春天的花朵,
開在了秋天裡。

當這首詩從筆尖滑出,那個寫詩的人悲哀嘆息。一是對自身命運與情感遭遇的比喻,二是吐出了「生不逢時」的心有不甘與無奈喟嘆。
影片一直在通過鏡頭語言與台詞強調著,母親是如何與那個保守愚昧的時代格格不入,她不是這一個時代里的人,卻孤獨而無奈地生在了這個時代。本是春天的花朵,若是長在了秋天裡,將受的,必定是凌厲的肅殺,蕭條的艱辛。而她會選擇在一個只能讓自己「被選擇」的時代去追求能讓自我「主動」的人與事物,比如搖滾樂,比如,一個不愛她的男同性戀,比如「不愛武裝愛紅裝」,等等,確實證明了她是一個理想主義者。如知友搖滾獨狼所說。這一點我是同意的。
她在心裡與這個時代在較勁,她在跟自己、跟這個時代死磕,只是個人與時代的搏鬥,始終無法勢均力敵。就像影片里說的,她為自己而犧牲了自己。
她哭的時候我是很心疼的。我希望她永遠都不要這樣無助地哭,多希望她永遠都能犟著一副不服輸不可欺的樣子,永遠都不妥協,永遠都不。

相比之下,父親是逆來順受的多,我想,是不是他做過的最頑強的抗爭,就是從母親那裡把「我」搶走了。
對於生活與命運給予的,他大都不會負隅頑抗,即使被妻子打中一槍,也在事後看似心平氣和地找回去,只與她論最不濟的後果,以及撿起那一顆子彈。他對於困苦,是選擇逃避,逃避不了的,就悶著聲氣將其大口吞咽下去。他的傷口從未給任何人看過,他無法接受它,而他也一直在逃避自己未來的人生,將自己埋在見光死的地方。他生病的時候,不允許任何人陪伴。他逃避婚姻,至於原因,怯懦不說。
直到影片的最後,他才真能像個英雄一樣,褪去了自己對那個傷口多年的遮掩,赤裸裸地站在天地之間。
這時候,他才真的敢於直面命運。這個時候,他才配得上他為自己策劃的「英雄的葬禮」。
這轉變的力量,是死亡給予的。生,不見得有很大的威力,但死亡,卻有。當對死亡都無所畏懼的時候,一切都已敢於敞開胸懷去接納,一切的冒險,也似乎不再是那樣令人恐懼,去面對,反而會覺得卸下重負。

影片中「魚鳥之戀」作為一個重要的意象,出現在父母的時代,也出現在「我」的時代。
它應該是出現在每一個時代的,這樣的衝突與糾葛也會一直存在。
我很喜歡「魚鳥之戀就像是理想主義者與現實主義者之戀」的說法,很形象。
這樣的相戀,或許會有很大一個豁口,能讓分歧與對立隨時隨地乘虛而入。

父母感情最大化的分裂,以一把槍為導火索。這把槍,讓父母之間的這個豁口徹底崩潰,這把槍,只在瞬間的轟響中,就讓好幾個人大半生的命運翻天覆地。
這把槍是什麼?
是政治強權與時代對個人情感與命運的壓迫嗎?是理想與現實勢不兩立決不妥協的宣誓嗎?還是暗喻某些利用手段控制別人的人在不經意間給自己斷了的後路?抑或是象徵著抗爭得勝的偶然性,或是企圖犧牲自我卻不可得的絕望?
對了,還有,當一個人對你舉起一把槍,你不知道他會用它來給你拍照,還是用來斃了你。

魚與鳥生下來的物種,生活在城市裡最潮濕的暗處。
他像他母親一樣,依舊是與所在的世界與時代格格不入的人。然而,他好像什麼都不是,不是鳥也不是魚,仔細想想,又什麼都是,又是鳥,又是魚。
他做病毒,賺錢,這是他擁有的最現實最庸碌的一面;可與此同時,他卻在認真思考著人生,思索著父母的關係,個人與時代與社會體制的關係,對了,他還活在音樂里,這是他理想主義浪漫主義的一面。這個平時話不多的小夥子,其實有著極其複雜的精神世界。
他一直在自我衝突著,在矛盾中成長起來,孤獨,彷徨,自我肯定與否定。
其實,這很像大部分人,一開始,並不是多麼極端,而最大的困惑就在於自身的衝突與矛盾無法克服,不過,大部分人總是在一番自我衝突與現實連環擊之後選擇了同一個極端,那就是妥協。
可是,他沒有妥協。
當他終於想明白,他的骨頭,也是藍色的。

「你說,天空是什麼顏色的?」
「灰色。」
「你錯了,天空是藍色的,因為空氣太髒了,所以我們看起來,才是灰色的。」

看到這裡的時候,我又覺得,原來父親並不是他表現出的那樣懦弱,能對孩子說出這樣的話,他的骨頭,不全是灰色的。
這個孩子,最後向世界坦誠,他的陰暗與潮濕的一面,此刻都被赤裸裸晾出來見了太陽。這也是他自己內心的一場革命的結果。
在各種色彩的燈光下,在一個面向外部世界的舞台上,他唱出了自己骨頭的那一抹天空般的藍色。

並不可惜

也並不可氣

我經過基本的努力

接受了基本的教育

我就是一個春天的花朵

正好長在一個春天裡

這一段,與之前他母親的版本相比,就幾乎完成了一場從「嘆息生不逢時」到「在自己身上克服這個時代」的質變。
這世界上的人都在追求些什麼啊,肉體還是金錢呢?
金與火,到底哪個更重要?
我不太相信一些事情,小時候不相信,現在一樣不相信。
我想要的是什麼?我想要do what I want to do and fuck the rest!
我想追求什麼,我需要有些什麼,我現在有些什麼,我需要如何去做?
愛情疼痛與慾望,什麼是真實什麼又是假象?
活在社會這個大染缸,我們的靈魂現在都是些什麼顏色?
面對這樣的時代,我要作何選擇?

他唱出了自己多年對於人生追求的思考,迸發出了命里壓抑許久的力量,反映了社會與時代的現狀,並堅定表明了自己的立場。

真不知血和心到底哪個是熱的

陽光和燈光同時照著我的身體

要麼我選擇孤獨要麼我選擇墮落

藍色的天空給了我無限的理性

看起來卻象是忍受

只有無限的感覺才能給我無窮的力量

爸爸我就是一個春天的花朵

正好長在一個春天裡

因為我的骨頭

是藍色的

唱到最後的時候,我是被震撼了的。影院里的音響效果,同時加上影片對演唱會熱血澎湃的現場與宏偉壯麗山河縴夫的畫面剪輯效果,強大的感染力真是將人一舉擊潰。特別是那重重的一句:「因為我的骨頭,也是藍色的!」
彼時彼刻,只有熱淚盈眶。

而最終如此變得煥然一新的靈魂,除了他的,還有那條會跳舞的魚的。
這條魚曾經什麼都沒有。她與《無人區》中的那個女人,有那麼一些相似之處。對此,在這兒就不多說了。

昨晚和 @曹孟德斯鳩聊天的時候順便問了一句,你打算看崔健的《藍色骨頭》嗎?
他說,不打算,感覺就像把演唱會開到影院,對崔導沒啥信心。

我說,嗯,即使有猜測這影片會不成熟,我還是決定看看。得不到專業的電影方面的真諦,總能得到些其他的東西。

事實證明,我也得到了。

走在路上的時候,看著藍色的天空,清澈得讓人內心感動。那一句「因為我的骨頭也是藍色的」還留在腦袋裡,我從未像這一刻這樣,覺得世界與自己這麼正直與乾淨。
擁有這樣的感受,就像擁有一件奢侈品,就連看,都要小心翼翼地看,心想這樣,能看耐一點。

生怕自己有天就麻木了,奢侈品放在面前也看不見。
也生怕自己有天不再能問心無愧地對著天空說:「我的骨頭,也是藍色的。」

打一開始,我就沒指望崔健能把一部電影導得多麼專業,多麼有水準,多麼經得起電影人的推敲。包括《後會無期》之類的電影,我都是抱著這樣的心態。我壓根兒就不是奔著這個去的。
因為這是跨界執導,更是初次執導,所以我心裡必定是大概有數的。

電影的敘事手法,確實會讓有的地方會顯得混亂,跳脫,令人一頭霧水。一些個鏡頭也確實有不足之處,顯得電影拍攝手法不成熟BlaBlaBLa。
這些都是客觀存在的問題,不逃避地說。不過,這些我就不詳細說了,因為我覺得一些非常專業的電影人看完之後自然會指出來的,他們說得,會比我具體很多,好很多。

我肯去買票,是因為,我願意親自去探尋他們所展現的一個世界,即使這個世界或許有些邏輯的漏洞,或者其他的不成熟。
我願意,穿越那些無用乏味的荊棘,去捉住另外一些能吸引我,給我啟發的東西。

這也是我看電影的初衷。
能得到一些東西,我就心存感激。

我才跟一個老喜歡崔健的男生說,崔健拍電影了,叫藍色骨頭。
他說,如果我是他,我就老老實實弄音樂就夠了。

雖然我以前喜歡過他,但我還是不同意他這種說法,哼!(沒錯就是高三喜歡的那個男生)

我說,他肯說話,就必定是有話要說的,說出來,不至於憋死。至於他選擇了這樣一個對他來說全新的陌生的載體,對他這個年紀與身份的人來說,已經是很令人驚訝與欽佩的一件事了。

好歹這些人是真的值得敬佩的。
對這個世界不滿意,不如自個兒來造出一個。 無論是用許多光影,用一把琴,或用一支筆。
想說的話,總不至於憋死。

(PS:僅代表個人的主觀感受,或許不是一篇合格的能有引導作用的影評。電影只看了一遍,憑記憶寫下,或許有一些稍有疏忽與失誤的地方。歡迎指正與交流。

這個說得還很籠統,是個大概,其實影片中有很多走心的細節,我很想講,但是怕太細了我記的不準確。所以,等以後第二次看了之後,再將具體的一些鏡頭拉上來吧。)


關於崔健的《藍色骨頭》

有人埋汰崔健,一個唱搖滾的非得來趟電影這潭深不見底的渾水。要我說人家不拿話筒唱歌都這麼多年了,信仰總得一直在吧。老崔是個骨子裡閑不住的文青,壓抑了這麼多年,這次不圖名利和票房緬懷一下過去,解讀一下歷史,我覺得是個特別好的事。


《藍色骨頭》的受眾面有點窄,「文革」時期的故事串著「80後」的迷茫,你還必須骨子裡帶著那麼點文藝青年的蛛絲馬跡。如果是這樣,這電影看著才有意思。所以不管是從檔期、排片還是演員陣容來看,《藍色骨頭》都不具備一部讓所有人印象深刻和熱烈討論的電影該有的特質。


它小眾,但絕不簡單,絕不粗製濫造。


有一個時代叫「紅旗不倒」。80年代,包含著太多值得後輩去體味的故事。它足夠殘忍,也足夠浪漫。對於「80後」來說,生於這個時代是幸運的也是不幸的,對於「80後」的父母來說,那個年代代表了他們所有的青春。電影的旁白說,那不是一段歷史,那是一個季節,只能經歷一次的季節,迷失的季節。


一個雙線敘述的故事被崔健剪得繁亂,杜可風的鏡頭在兩個時代不斷閃回,旁白不斷將你可能覺得矯情的句子送到你的耳邊(其實旁白真的很精彩,很有內容,崔健寫這個本子用了很大的心)。前一秒還是綠軍裝和文工團舞蹈,後一秒就跳到了嘻哈說唱和搖滾樂。不斷用後代的話來解讀父輩母輩的故事,用後輩的生存現狀來諷刺當今的這個時代。藝術、歐美音樂、文藝青年、文革、間諜、愛情、家庭、三角戀、同性、說唱、網路文化、流行音樂、娛樂圈規則,甚至是最後的「英雄墳場」,崔健糅雜了太多元素在《藍色骨頭》里,然後用《迷失的季節》和《藍色骨頭》這兩首歌來表達了自己對兩個時代和兩代人的看法和反思。


歸結起來,崔健想表達的是兩代人不同時代所承受的那種壓抑。80年代被政治和體制所壓抑的文藝工作者只能麻木的歌頌祖國,那些捎帶個人色彩的東西,比如愛情,比如理想,得不到應有的表達和釋放。一首《迷失的季節》達到了藝術上前所未有的高度,卻成了反動反革命的反面教材,三個處在最好年華里的年輕人因此走向了命運的轉折點。


而她們的後代,80後這個特殊的群體,在20年後正經歷著一個截然不同的年代。當藝術天份不再被壓抑,開放的環境給了每個人平等的發揮才華的空間。但這時你忽然發現,就像天空因為空氣不幹凈而不再是藍色,就像豬本來是白色卻因為血是紅色而看起來是紅色的。有些東西本質已經改變,飛速發展的時代壓抑了這個環境本來的顏色,它開放了,機會多了,卻不幹凈了,不純粹了。當你脫離不了這個大的環境,就是在被這個環境壓抑著,等有一天你終於心灰意冷扛不住了,你也就被它改變了。


崔健為什麼要講這麼個故事?


作為「中國搖滾教父」,他經歷過那個特殊的年代,深刻的知道在那麼一個年代去唱搖滾需要多大的勇氣。崔健的音樂盛行的那段時間就像一種信仰,他代表著那個年代人們壓抑已久的情感的釋放。而千禧年後,中國的搖滾開始進入一個青黃不接、不倫不類的年代直到現在。崔健的這個故事,緬懷、諷刺、希望甚至是平反,他都多多少少說到了,他想表達的東西,也多多少少都體現出來了,對他來說,這就夠了。

我們看一看《迷失的季節》的歌詞:太可惜,也太可氣,我剛剛見到你。你是春天裡的花朵,長在了秋天裡,為甚麼沒有人告訴你?這個迷失的季節......崔健想要表達的,是那些文藝青年生錯時代的悲哀,就像孤獨的鳥和放縱的魚最後在一起了,這是愛情的悲哀,但不代表他們的結晶是悲哀的。


我們到底該如何看待我們未曾經歷過的那些時代?


《雙城記》里說那是「最好的時代,也是最壞的時代」,《黃金時代》里蕭紅諷刺著說「我所經歷的,不就是所謂的黃金時代嗎?」而崔健說,它們就是一個個一生只能經歷一次的季節,季節里充斥著無數喜怒哀樂、悲歡離合,我們就是一朵朵綻放的花朵,不要讓自己生在春天裡,卻長在秋天裡。


《藍色骨頭》用崔健自己的概括來說「 一首歌,兩代人,三段故事,四種曲風」,它和搖滾樂一樣:有嘈雜和混亂,有激烈和舒緩,有態度和思考,有戲謔和隱喻。


嘈雜和混亂:


《藍色骨頭》的故事裡,講述了代人三段故事,雖然初涉電影,但崔健並沒有打算老老實實從簡單做起,而是直接選擇hard模式,上來就玩兒高難度。雙線敘事中夾雜著閃回、倒敘、正敘等諸多敘事手法。兩段故事雖整體來說使用了按時間發展的線性敘事,但崔健在敘事過程中部分橋段打破了時間和空間限制,導致觀眾可能面對複雜的敘事結構和線索不知所措。特別是影片開頭快速的鏡頭切換包含了大量故事信息,極大考驗觀眾的腦容量。這樣的敘事風格一直貫穿於影片始終,影片在兩個故事的講述中不斷切換,並營造出一種時空交錯的感覺。包含影片關鍵信息的片段在一個故事講述中出現,但對於影片信息解讀的情節又可能出現在另一個故事中。這樣的敘事過於考驗觀眾對影片傳達信息的接受能力,多少產生了影片信息傳遞的嘈雜和故事講述的混亂。

對於電影敘事來說,用故事懸念引出影片信息,在其後的情節推進中逐漸解開懸念,是讓觀眾對影片保持精神集中併產生觀影快感的好辦法。崔健明顯是在影片故事結構上下了大工夫,力圖講述一個複雜的故事。但與蓋里奇,昆汀,諾蘭,大衛芬奇電影所展現的敘事技巧相比,還是充分展現了崔健作為新人導演稚嫩。對於敘事結構把握不力,往往會使得上述技巧產生副作用,造成影片敘事的混亂,並讓觀眾對影片故事產生抗拒情緒,自然理解故事方面就會大打折扣。


激烈和舒緩:


《藍色骨頭》一部分像《新長征路上的搖滾》的激烈,一部分像《假行僧》的舒緩。

崔健對於音樂節奏的出色把握,同樣體現在了影片上。影片使用了大量快速、凌厲、乾脆的鏡頭剪輯,就像《新長征路上的搖滾》里密集而擲地有聲的鼓點和高亢激昂的小號。同時,影片也追求了錯落有致的情緒節奏,夾雜其中娓娓道來的故事,就像《假行僧》里時徐時疾的低唱。

另外,為電影增分的主要兩項:

一是電影音樂。作為貫穿電影敘事,橫跨兩代人的一首歌,被崔健用《藍色骨頭》和《迷失的季節》呈現出兩種截然不同的情緒節奏。《藍色骨頭》激烈,吶喊,控訴,嘲笑;《迷失的季節》悲傷,低吟,講述,無奈。同樣的歌詞,不同的旋律,完全體現了音樂對於影片情緒的感染。

二是電影攝影。《藍色骨頭》的攝影指導杜可風,為影片增添了極具觀感的視覺元素。杜可風攝影體現出來的美感,與影片的音樂主題風格交相輝映。崔健的音樂,富含大膽而又極具深意元素,他是中國第一個將西洋古典樂器和中國民間樂器引入搖滾樂的人,也是第一個在搖滾樂中展現陝北民歌這樣民族風情元素的人。這點與杜可風攝影風格不謀而合,杜可風在攝影中大膽的利用光線和色彩元素營造視覺觀感,利用影像傳遞情緒,與導演崔健,以及他的影片節奏產生了相得益彰的化學反應。


態度和思考


崔健一直是一名有態度的搖滾樂手,從他開始做搖滾到後來的抵制假唱,他一直是一個特立獨行,堅持原則,保持態度的音樂人。同時,他也一直堅持用音樂來思考,並用音樂來傳遞思想。在他的音樂里,我們能看到他那個年代的迷惘和吶喊,也能感受到他對當時大環境特有現象的表現和反思。《藍色骨頭》同樣延續了他固有的態度和思考。電影的主題在我看來更多是時代背景下理想與現實的碰撞,表達了堅持和妥協的糾結。影片並沒有對這些元素進行臉譜化、表面化的展示,而是通過故事中營造的戲劇衝突將其進行深層次剖析。崔健所採取的一種方式是影片加入大量的旁白。影片中採用大量旁白其實是一把雙刃劍,雖然在推動故事發展,表達故事情感方面更加直接,但也多少顯得電影語言的無力和蒼白,體現出導演對於影片情感駕馭能力的缺失。崔健在影片中同樣體現了以上缺點,但所幸的是,旁白所展現出來的態度和思考一定程度上抵消了其副作用。與《後會無期》抖機靈一般的段子堆砌不同,《藍色骨頭》里對於權力、理想、慾望、現實等問題的旁白頗具玩味,極富深意,就像是久歷紅塵的老大哥,在給人講故事的時不時夾雜一些關於人生的思考和道理,發人深省,引人深思(不做劇透,相信影片很多旁白都會成為經典台詞)。


戲謔和隱喻


當我第一次聽到崔健的《快讓我在雪地上撒點兒野》時,就為其中「給我點兒愛護士姐姐」這句忍俊不禁。在我看來,這就是所謂的戲謔。影片中同樣彩蛋一樣展示了類似的戲謔元素,如與搖滾相關的嬉皮文化,特別是處於文革這樣的特殊年代下,其不倫不類的表達形式其實就是一種對時代的戲謔和調侃。同時影片也出現了大量類似「抖機靈」一樣的好玩兒橋段,給觀眾開一個無傷大雅的笑話,給觀眾帶來一陣會心的微笑。

之於影片的隱喻,在我看來,是崔健最用心處之一。除了軍裝、槍械等這些符號性隱喻之外,主要電影人物鮮明的性格特點和遭遇相信都是精心設計具有代表性的隱喻。在影片中,崔健使用大量的隱喻來表達,來影射。故事成為隱喻的載體,人物、道具、音樂、攝影等成為隱喻的表達形式。雖然這是影片的一大亮點和看點,但也有可能在影片信息傳達和觀眾信息接收方面造成障礙。在這點的處理上,崔健同樣表現了作為新人導演的稚嫩,與姜文影片中的隱喻不同,觀眾不理解不會造成對影片故事和主題接受的障礙,崔健的《藍色骨頭》在這方面表達的過於力不從心。這同樣也是新人導演一個通病:想表達的太多,過於用力,往往造成影片的過溢。這點在韓寒身上也同樣得到了體現。


總體來說,作為新人導演,崔健的《藍色骨頭》透露出一種搖滾氣質。如果你愛搖滾,那麼你一定會因為《藍色骨頭》而激動,如果你愛音樂,那麼你一定會覺得《藍色骨頭》值得一看。如果你對搖滾乃至音樂無感,你至少還可以欣賞一個有看頭的故事。更進一步,如果你只是欣賞一部電影,那麼你將得到一位用心的新人導演帶給你的一部及格線以上的電影。


看了上面的回答也好,看了一系列影評也好,我個人覺得是令人失望的,但並不令人奇怪。很多人看到的,是自己希望看到的東西,比如先鋒,比如叛逆,比如生不逢時,比如搖滾已死。

《藍色骨頭》講的是兒子通過回憶父母的歷史重新拾回兩代人精神紐帶的故事。母親是林立果「選妃」挑選出來的女孩,和林的接觸使她熱愛搖滾樂,並一直懷有浪漫的理想主義性格;父親當年是林立果的司機,暗地裡是一位武器工程師,一直暗戀母親,「九一三」事變後,與母親結婚。二人生活並不快樂,一次爭執中,母親槍擊父親後逃離家庭,心生愧疚自殘,此後遠渡重洋去往美國,育有一女。父親身患癌症,將家庭歷史轉述給兒子,兒子在家族沉痛的故事裡得到了巨大靈感,在一場世界同步的表演中,得到了精神上的復甦與狂喜。


片中有一系列二元對立的意象:


藍/紅

魚/鳥

母親/父親


這三對意象最後都指向了/政治。必須要指出的是,這裡的政治不是指國內或國際政治中的權力鬥爭,而是指政治主體間的相互運動。


母親是詩的象徵,作為「中國搖滾第一人」林立果的密友,她是中國最早接觸到搖滾樂與60年代叛逆精神的人,她的叛逆也成為文化革命背後的精神實質的縮影(崔健所理解的精神實質)。她曾給予父親被閹割的重創,新時期投奔美利堅尋找「藍色文明」的答案,最終帶著混血女兒(多元文化)回到故鄉。


父親是政治的象徵,他對母親/詩的暗戀刻骨銘心,但被叛逆的母親重創,失去了性能力。他一度羞於啟齒自己的命運,運用智慧給兒子留下了一大筆遺產。在得知自己患上不治之症之後,他重回母親故鄉,在回憶和反思里,直面自己被閹割的現實。


父親的去勢和母親的失明,暗示了革命中國與理想主義遭受的致命重擊。


兒子「鍾華」(中華)是父親血脈的延續,他雖然繼承了父親的遺產,但通過回顧歷史,尋回了父母身上金錢之外的寶貴東西,並與同母異父的妹妹相認。

這段充滿隱喻的故事只要對照中國當代史,不難得出滿足大多數考據癖喜好的結論。


但為什麼崔健要拍這種電影?


崔健本質是個詩人。亞里士多德在《詩學》里談到:「詩是一種比歷史更富哲學性、更嚴肅的藝術,因為詩傾向於表現帶普遍性的故事,而歷史卻傾向於記載具體的事」。赫西俄德在《神譜》里也不無得意地告訴讀者,繆斯女神從月桂上取來權杖交給自己,使他負有的詩歌使命有如神的使命,還帶有王權性質。也就是說,詩人有神賜予的「權杖」來歌唱道德的政治秩序。


一旦認識到這一點,詩人就可以擺脫庸俗的個人世界和個人趣味,去關心共同體和政治了。崔健就是這樣的詩人,而且,很有勇氣。直面「文化革命」,在紅衛兵一代人那裡,成為沉痛記憶和反思社會的原點;在紅小兵崔健、王朔、姜文一代人那裡,是浪漫想像和所有可能的開端。


紅小兵的身份與稱謂雖然早已不附著在崔健的身上,但依然浸入在他的血液里。紅小兵作為革命的旁觀者,常常對革命現實有著更激進和更樂觀的理解,當革命漸行漸遠並日益暴露出血腥殘酷姿態時,他們則可能由於缺乏親歷經驗而對「陽光燦爛的日子」別有鍾情。王朔曾說:「對我產生重大影響的, 都是政治的東西。 」「 從小我最大的慾望是解放全人類。這不是瞎說。??我一直覺得我對人類負有責任,這個責任將通過人民解放軍完成。」


紅小兵所接受的教育與信念,早已被時代粉碎。崔健王朔等人,通常是在語言里繼續想像的革命,反叛一切權威和正統,這是紅小兵對文化革命精神的繼承;而對庇護自己、養育自己的體制,他們依然充滿感激和懷念之情——這是紅小兵身上最大、最深刻的悖論,但他們的作品也因此充滿了混雜澎湃的激情和溫情。他們擁有政治化的身份,卻只能在去政治化的世界裡不斷地「出走」,抱著「四海之內皆兄弟」的豪情左衝右突,處處碰壁不合時宜,直到消費主義時代把他們遺忘得乾乾淨淨。王朔的《私人訂製》、崔健的《藍色骨頭》,註定在這個主流意識形態分崩離析的社會裡,引發不了什麼漣漪。也許是他們忘記了,1991年火爆全國的25集電視劇《編輯部的故事》(王朔編劇),曾在90年代中期拍攝過3集「賀歲版」,也就是第26-28集,其時距離電視劇首播不過三、四年,但續作劇中充滿了勉力為之的情緒,台詞還是那樣的台詞,人物還是那樣的人物,但世易時移,他們不再是時代的代言人。


崔健對當下的失望,變成他促成新的和解的動力,他並不用渴望電影賣座,他渴望的,是表達。影片中,父親和母親終於不再互相怨恨,在彼此的回歸中達成深刻的諒解。兒子和女兒在新的時代有所堅持,有所揚棄,在藝術世界完成天下大同——那是令人熱淚盈眶的一幕,也是「中華」的涅槃重生。崔健願意用一廂情願的浪漫理想拯救時代,但他的局限是看不清政治與詩的根本性裂痕。而且,「以屬於政治國家體制的想像的革命方式」去叩敲消費主義社會之門,似乎很難成功;就像片中時時出現的魚鳥形象,《莊子·大宗師》有言:夢為鳥而厲乎天,夢為魚而沒於淵——上天入地,也只是崔健的一個夢境罷了。


如果你要問是誰把搖滾樂帶到了中國帶進了民間?港台我不知道,但在大陸,這個人的名字叫:林立果。沒錯,林彪的兒子。當他戎裝墨鏡地坐在敞篷的312吉普車裡,在北京的某個大院里呼嘯而過,伴隨著的除了胎噪還有電音吉他和鼓點的轟鳴,大院里還是孩子的崔健們對此的驚訝和那節奏帶來的躁動,恐怕不亞於他們的父輩從牆上拿下林副統帥照片時的震驚、惶恐和不知所措!
而這躁動,就是大陸搖滾樂的緣起……四十年後崔健把這一切拍成了電影:藍色骨頭。被拍進電影的還有大家眾所周知的「選妃」。故事裡其實並沒有明寫以上兩段,但又隱晦地藏在其中。崔健更是把這些目前不能表現的內容用現在可以表現的一女兩男三角同異性畸戀做了藝術的轉換和隱喻,高潮無疑是那段似MV的音樂舞蹈!這一段確實是美的,美得讓毛阿敏阿姨留下了眼淚,美得也讓政委拍案而起:好一顆資產階級的大毒草!更讓我確信導演隱喻對象的是片中父親的設置,林立果喜歡倒騰高科技,組織研發了中國第一代無人機;而片中的父親也同樣喜歡倒騰,自製研發了拍照手槍……林立果最後坐著飛機折戟沉沙,而父親被自己研製的手槍打飛了一個蛋。
母親美麗多情,是陰柔的;父親勇敢智慧,是陽剛的。但母親美麗的結果是不由自己地走進時代的漩渦,然後不由自己地被漩渦拋棄,唯一能自已的是強迫性地遺忘過去,只能客走他鄉,父親的勇敢智慧改變不了自己的命運和未來,也只夠給自己安排一個英雄的葬禮!這一切是為什麼?因為他們都是春天的花朵但卻長在秋天裡。導演用這首歌(詩)反覆吟唱那個荒謬年代裡無言的悲歌。
人是基於記憶的動物, 「我」如果沒有了記憶,就已經不是「我」了。這個「記憶」也可以替換為「過去」。這也正是這部戲的邏輯鏈條:有著這樣擰巴的父母(過去),就一定有扭曲的我(現在),而未來將會如何呢?崔健是善良的,他並沒有把一切都撕爛給大家看,這時候出現了電影中另一個美麗的場景:年輕英俊的父 親和美貌如花的母親相遇在空靈的弔橋,雖然弔橋上的毛主席萬歲清晰可見,但也足夠浪漫美好足以來證明「我」還有存在的意義,我還有一點美好可以延續。
作為藍色骨頭這歌的粉絲,我對崔健為了適合給片中的那個年輕的「我」演唱而改動的歌詞極不滿意,為了迎合觀眾而吐字清晰就更是十足的敗筆和缺憾。唯有小號響起的時候讓人沸騰起來,這小號曾經讓張培仁嚎啕大哭,也曾讓我和我的小夥伴們淚眼滿眶。就著這激越的號角和節拍,電影里「父親」脫掉了他的褲衩,背著光的屁股偉岸起來,就彷彿那個鏡頭裡光著的臀部前面,那根永遠陽痿在那個時代,耷拉著的尾巴又活了過來成為了生命之根,迎著號角,面對著陽光和未來,在天地之間,勃發雄起!
好吧,為了這個光屁股,作為歌手的崔健妥協了作為導演的崔健,但,值了。


同樣是跨界,老崔比韓二高不知哪裡去了。


"想得卻不可得,你耐人生何。可惜戀愛不像寫歌,只顧著跟往事瞎扯。"

我想,看完《藍色骨頭》,我心裡反覆出現的就是小李的這首《給自己的歌》。

客觀的說,這部長片在我看來,是一種莫名的震撼。碎片的敘事結構,多人物多主角的設定,多時代的交錯,多種情感的交織…太難了。 而崔健想表達的,其實並不多,他想表達的就是無奈和迷失。這種敘事結構在國產電影里太過前衛,一度讓我覺得這是一部獨立電影,而不該出現在院線里。大量讓人不適的剪輯,很容易跳戲。但是迷失的感覺是什麼?我想這種剪輯方式在這裡應該是合理且恰當的。

當片尾網路直播開始的時候,所有的碎片神奇地終於整合在一起。宅男不再萎靡,像換了一個人似的吶喊。萌萌開始哭泣,像終於不再迷失一樣,得到了肯定。父親拉縴,脫掉衣服,哪怕露出沒有人看過的下體,他要告訴這個世界,我無奈過,如今釋懷了,生命不過如此。

而片中的情感也及其到位。文工團里的斷背之戀愛。描繪的簡短而生動。孫洪起舞的那一剎那,我又想到了張國榮在《霸王別姬》里的一句台詞:不瘋魔,不成活。 你施堰萍,奪走了我愛的人。而這個一起長大的男人,我愛,我愛他,於你又何干?最終,施堰萍也是悲慘收場…愛的人是gay,甚至不經意打破了他們原有的愛。 崔健是個明白人,這種糾葛的三人戀情如果是以情感方向結束,那就太無趣了。 結果竟是政治原因迫使三人各奔他鄉,一生不再相遇。無奈啊,迷失啊。 當孫洪最後在車站對著政委說,我再也不跳舞的時候。是怎樣一種絕望?這也許也是一種海鳥和魚的愛吧?

再說第二條線,施堰萍和鍾振清。那個年代的愛情,那有什麼你儂我儂,湊合著能過日子就過吧。施堰萍這時感覺有點像黃金時代里的蕭紅,骨子裡的文藝和生活上的磨礪最終讓她失控。 他依賴,注意是依賴而不是愛,他依賴的男人竟然是監視他的政治工具。他們的婚姻原來是政治手段…而要知道,施堰萍的愛,的最美好的懵懂,就是被政治掐滅的!施堰萍是無奈的,她知道自己要什麼,卻哪有辦法去幻想改變。
鍾振清是個漢子,他愛施堰萍。可是人家不愛他啊。想得卻不可得,莫過於此了吧。最終他掉了一個蛋,一輩子也沒給人看過。他覺得他的人生沒有尊嚴,沒有尊嚴也就算了,甚至連一個怒吼的地方也不可以有。那就壓抑吧。直到終於知道患上癌症,才決心過一天自己的獨立日!以英雄的姿態告別!他脫了褲子,解放了被壓抑的男人的尊嚴。而選擇在施堰萍生活的地方,也是他最深沉的愛。

搖滾宅男,活了二十多年,是個處。受單親家庭影響頗大。其實我個人看他的故事很有感觸。他和萌萌做愛的時候,腦子裡是小時候爸爸帶他放風箏的場景。這個畫面在我的童年也在不斷出現…我父母也是很早就離異,我和鍾華一樣,以為他們的分開是因為我的不乖。好在我的父母為了我,都儘力建立一個新的家庭。他們的關係很奇怪。父母雖然離異並再組家庭,但是如今四個人關係都不錯。這是我從來沒見過的離婚之後的狀態。我能體會並理解鍾華的感情,缺失的家庭,神秘的父親。而萌萌的出現,給了他莫大的好奇。這是他想都沒想過的事兒,這是他生活缺失的一塊。鍾華迷失。而萌萌呢?商人手中的棋子,棄之如草芥!她從來不知道生活的意義,看上她的人不會告訴她唱歌多難聽。而當藍色骨頭響起的時候,她似乎終於明白,自己是有價值的。

三條線說完了,說說印象深刻的鏡頭吧。崔健的處女座沒有讓我失望。杜可風攝影更是一道保障。不得不說,藍色骨頭在處理轉場上有特別多獨到的設計。絕非偶然。

雨中起舞,這一段自不必說,於無聲處驚雷!

四川的隧道,反覆的出現,反覆的閃現。我個人理解為找尋的過程,找尋生命意義過程。很顯然,鍾振清看透了,找打了。

片子尾部出現的一個鏡頭,鍾振清回到家門口,找到地上的子彈,艱難的撿起來揣兜兒里。恐怖的時代莫過於此,這個人物的形象,也最終更豐滿有趣。

萌萌第一次在鍾華面前跳舞的神態,委屈,煎熬,無奈,又不得不承認自己無能的痛苦。

總而言之,這部片子在最後讓觀眾自己拼起所有故事,配合藍色骨頭的台詞,情感和審判傾瀉而出!

好的文藝片,有個人風格的片子。我不覺得他在抄誰的風格,能把幾個故事講出這種味道,也是讓人敬佩的。


本片涵蓋太多內容,「混亂」的難以梳理,我可能會想到哪說到哪,這樣,我的字也混亂了。
聽過崔健歌曲的人,大多都知道,他很愛把自己對這個社會的想法包裝成愛情,比如《一塊紅布》《花房姑娘》等。而這部電影又是愛情電影,必然又是內涵了。
通過正序倒序的交叉來講述我的現在、我爸和我媽的現在、我爸和我媽的曾經,用光怪陸離的方式來互相銜接。這種講述方式估計會讓很大一部分群眾無法適應,導致一群人看完後不知道電影里到底扯了個啥。
影片中多次採用抽象的畫面來展現人物的內心世界,對看慣了爆米花大片的群眾又是一種打擊:這特么又是什麼意思?
真心不推薦沒有文藝、懸疑、搞基、陰謀論等細胞的人去看,去了,你只有兩種選擇——要麼氣急敗壞的說著「浪費錢看了一部爛片」早早離場,要麼被老崔可愛的搖滾樂催眠。當我走齣電影院,同事問好不好看,我只能說不推薦他看。
文藝片,本來在國內就是小眾電影。老崔估計也沒想掙錢,他只是為了他的「藍色骨頭」。
雖然影片充斥著各種「不合理」的東西,當藍色骨頭這首歌在片末放出後,我還是哭了,莫名其妙的哭了。
鍾華是本片主人公,鍾,金字旁。象徵著人們對金錢的貪婪。
海報中紅色與藍色,中間站著鍾華,藍色骨頭歌詞說:紅色、黃色和藍色分別代表人的心、身體和智慧。我以為,紅色是中國式共產主義,藍色代表資本主義,黃色代表中國人民。像如今中國參雜著共產與資本。而崔健的藍色,是對真正自由的渴望。
不扯了……


《藍色骨頭》裡面一些鏡頭的切換簡直秒到絕,若是不看完根本不知道某個鏡頭是為什麼,你會感到很突兀,為何忽然又這個畫面。隨著影片的一步步發展,你才恍然明白,原來是這樣啊。裡面最讓我感到振奮的就是唱起那首搖滾的時候,聽到那個地方我就覺得票值了。
我不是什麼專業影評人士。不過看到這部老崔的電影我還是很欣慰。一個有情懷的人怎麼會拍出很爛的片呢。裡面人物的選擇也是很妙,開場的台詞也是引起了我的大笑。雖然在某些專業人士中覺得很骯髒,可他敘說的東西本身就是骯髒的,如何選用一個美好的句子來形容呢?
————————昏割線————————————
說說題外話吧,本要看第一場,還是因為一些小原因沒看成,只能看第二場,那是晚間場。電影院剛開始時只有五個人,兩對情侶加上我,同屬九零後。後來陸陸續續的進去一批八零後七零後,中間那兩對情侶都走了。後來是獨自一人跑了兩三公里回到學校。
有的時候是因為喜歡一個導演,編劇或者這個故事的本身去看電影。就如同現在流行的支付寶聊天,如果你喜歡一個人,就給ta錢吧。


文/童心說電影

說起崔健,估計廣大的年輕讀者都不太熟悉。其實崔健在當年可謂紅極一時,甚至是80年代的搖滾巨星和第一代搖滾音樂的旗手。而在當時年輕的心中,崔健就是他們的偶像,類似在90後中周杰倫的地位。而一向沉寂在娛樂圈許久的崔健最近似乎很忙,他不僅在2014年參加了《我是歌手》的錄製,而且在今年還作為評委導師錄製了《中國之星》。

其實在今年,崔健還開啟了副業,導演了自己的第一部電影《藍色骨頭》。今天童心就和各位吐槽下這部搖滾教父的處女作品。

崔健作為當時最早在中國唱搖滾的歌手,沒有創新對他來說是恥辱的。而這部作品《藍色骨頭》中,也可以看到崔健的眾多嘗試和要表達的思想。並且崔健為了這部電影還邀請了圈內好友杜可風作為攝影,新生代小生黃軒擔當男主角。

對於這部電影的拍攝初衷,記得崔健在一次採訪中過:每個時代都有自己的秘密,這些秘密不僅是關乎國家的,也關乎個人的。而崔健想用電影的方式來講述一個自己的故事。在拍攝這部電影之前,崔健已經有了一首同名歌曲《藍色骨頭》,因為怕用歌曲講述的不夠明白,所以決定來拍一部電影。

看完這部電影,童心已經被這部電影中的文藝氣氛折服了。這是一部因為搖滾歌曲而引發的一場曠世戀情,年輕的陳東和施堰萍因為共同喜歡搖滾歌曲而走在了一起,但是好景不長,陳東的師弟同樣愛慕著自己的師哥。這三個人一直糾葛著同性和異性的戀愛。而最終施艷萍因為在那個年代被首長選中而遺憾離開。

熱愛搖滾的施艷萍本身就有著倔強的性格,婚後的生活與丈夫格格不入,並且失手用槍打掉了自己丈夫的睾丸。而電影的另一段故事則是施艷萍的兒子鍾華在現代世界的一些列遭遇。鍾華作為一名電腦黑客,以售賣電腦病毒為生,但是生性熱愛搖滾的他最終在一場陰謀中堅守了自己的道德底線。不僅幫助警方揪出了幕後黑手,而且還抱得美人歸。

這是兩段並不是聯繫大的故事,就像導演崔健所總結的那樣:一首歌,兩代人,三段故事,四種曲風」。而串聯這些情節的所有必要元素是一首歌曲《藍色骨頭》,在這首歌曲中,也表達了崔健的人生的看法。藍色代表智慧,讓人沉著冷靜。

這部電影並不類似一個小清新文藝片,而是相當的重口味。崔健也並沒有按照平常的格式進行講故事。這部電影採用的倒敘和插敘的手段,一開始是鍾華作為一個黑客的日常生活,之後因為一個父親郵包而開始講述上一輩凄慘故事。這部電影中,穿插了崔健的大量插曲,諸如《給你一點顏色》《魚鳥之戀》等,就憑這些歌曲對於崔健的忠誠粉絲來說,就已經值回票價了。畢竟能在電影院里和偶像回味青春的機會不多。

文/童心說電影,點擊下方歡迎訂閱。



《藍色骨頭》,我以為是販賣熱血青春,卻是懷念歲月

「你說天空是什麼顏色的?」

「灰色」
「你錯了,天空是藍色的,因為空氣太髒了,所以我們看起來,才是灰色的。」

當我聽到崔健要拍電影,第一反應這是要晚節不保的節奏嗎?當然說這話有點不負責,起碼《小時代》的爛我是看過的,所以剛看完《藍色骨頭》便迫不及待的寫下這段文字。

生不逢時的人,強行與環境作對換來的必定是毀滅。貌美如花的施堰萍在那敏感的時代迷上國外的搖滾樂。她把搖滾樂加上自己填詞創作的《迷失的季節》,美聲伴舞,那個年代的最佳表演方式,因此表演完後全場轟動,女團長感動的落淚,所有人都在鼓掌,卻被領導大發雷霆的批判道,這是一個反革命毒草,是表達資產階級個人骯髒情感的作品。她碰到陳東,以為碰到知音,激動的接吻。卻在大環境下她的叛逆遭到所有人包括陳東的反對。倍受打擊的她,全世界的人放佛離開自己的時候,鍾振清愛上了她。往後的生活里他們有了影片的主角鍾華。但婚後的生活並沒有因為鍾華的降生而改變,孤獨讓她再次歇斯底里,丈夫的不理解和對現實的妥協讓她絕望的想死,他們都在懷疑自己的人生。也在一次爭吵中,她用槍失手打向丈夫的下體。丈夫帶著小鍾華離開了她,絕望之下她將槍舉在頭上......

鍾振清被施堰萍失手打中了下體,又引發癌症。自此他敏感,他將自己包裹起來生怕被人看見自己的殘缺。人都是這樣,健康時覺得自由、尊嚴等等都是視為生命的東西,等到健康不在,去日無多才發覺很多的錯誤都是自己執迷而已。鍾振清向鄒阿姨坦白了自己的病情,也踏上了自己給自己設計一個完美的墓葬的旅程,在埋葬之前他卸下所有,坦露於天地間。

鍾華對於母親的記憶很模糊,但他繼承了母親叛逆的性格,幸運的是他處在這個社會裡叛逆一點也不奇怪。自從照顧他們的鄒阿姨生病住院,鍾華無奈之下與某唱片公司老闆合作共同實現老闆女友的歌手夢,但老闆女友實在五音不全,於是他將父親留給自己這封信里夾到的《迷失的季節》,改編成節奏鮮明的《藍色骨頭》,並作網路演出。電影的結尾他收到一封來自北美的郵件,一位國外網友給他貼出一張施堰萍的照片,最後這首《藍色骨頭》喚起了遠在異國的母親的回憶。

原來施堰萍所拿的槍,子彈已被鍾振清取走,於是她用槍把一下一下將自己砸的滿臉是血,也因此患上創傷性失憶,遠走他方。最後的最後,她親自唱起那首《迷失的季節》,已是音色婉轉的英文。

有人說「魚鳥之戀」是影片的意象,我倒覺得這首《迷失的季節》是條線,它記錄了那個時代的人反抗掙扎再到挫傷絕望,也記錄遺憾與恨沒有什麼不能忘掉。不同的時代有著不同的表演,心境也有了變化。鍾振清在身患癌症懂得放下,施堰萍在失憶之後才知道重新生活,都太遲了。

當然我個人並不想代入,只是都太苦。眾生皆苦,折磨大半生,才換來醒悟。這沒什麼值不值得,個人有個人的命,也許我過於說教,也只是想說,原來當我理解一個人痛苦的時候,她再怒火衝天,其實也是需要一個擁抱。


當父親脫光了衣服站在瀑布頂端看著自己的英雄葬禮,當母親平靜的唱出迷失的季節,當那個舞蹈天才舞動在花灑中看著他深愛的同性離去,當鍾華嘶吼出自己藍色的骨頭……
這每一個瞬間,我都感受到了我想要的反抗和自由。


個人認為癌症是一個點,電影中這樣描述癌症,癌細胞很貪婪,他們最終搞死了宿體,而人死了癌細胞也就不復存在,原話忘記了,但是我覺得這可以解答很多電影中的情節


「媽媽 我就是春天的花朵 長在春天裡」
聽到這句話眼淚就出來了
答主我現在大二迷茫期里 難受的很 這個給了我很舒服的角度 順著我的叛逆給了我能量 我很感激 非常感激

也許你大家很難懂 我的共鳴在哪裡 95後而已

但我想聊聊你們知道的不真切的我們這一代

我們所擁有的爆炸的信息量 聚集的疼愛 讓我們迷失 窮久了的父母在巨大的物質意識里爭吵打罵 我們看到的畫面 和電影里的鐘華一樣 更頻繁更可笑 責怪我們的上幾輩 一定不願意承認 我們的冷漠是出於對自己的保護 你們太多變 太激烈 太紅色 我們得穩定一點 就像戰爭年代 大家會開始信道教的無欲無求 這種冷漠回頭看很具有哲學意味 你們兵荒馬亂 我既然要活 那就不想想不通的事

叛逆期過去了 非主流也主流了 認識到了世界的複雜 自己選擇面對一些逃避一些 睜眼閉眼 又美好了 既然要活 誰都兵荒馬亂 那就只想想得通的事

那現在呢?
很多矛盾 父母關乎自尊的委屈 大部分情況下是因為窮 父母不甘心很多 真的很多 他們為了我 沒了朋友 我既然是他們的朋友 就聊天 精神綁架 關於錢 潛移默化 深遠持久的那一種

藍色骨頭 看完了
1.願自己單線條的努力開心
2.父母為不抱怨的我 哪怕不那麼有錢 也真心開心
3.父母能找回可愛的自己 那些讓他們沒那麼有錢的自身性格和素質 他們曾是耿直boy和耿直girl了
4.我會繼續努力,媽媽,我們都是花朵,不管在哪個季節里,真的,你又香又美
5.謝謝你在窮的不要不要的時候生下了我 讓我不那麼乾枯 能中毒也能解毒


我今天剛看的。我覺得挺好啊。一點都不差。不太明白為啥那麼多人罵,評分那麼低。
真的是沒有給媒體紅包嗎?


牛逼。目前我看到的唯一闡述革命文化到商業文化轉變過程思路的電影。這個是史無前例非常偉大的。


任性崔健的混沌的《藍色骨頭》

如果以一種善良的本意來推測一個創造過一種改變了中國文化現象的大師的誠意之作,崔健想延續搖滾對於音樂或者對於流行文化的影響的方式,想用一部電影教人們反思歷史、思考政治,那麼我也只能說崔健在痴人說夢!


不能否認他在製作或者宣傳時想做一部藏之名山傳之後世的經典製作,但是呈現在世人面前竟是一部混沌的胡辣湯,表現形式很辣、噓頭很辣、話題性很辣、表現元素很辣但最後還是一碗糊糊。有可能我們在隔著歷史時空看問題的時候總有種距離感或者隔閡,但我就堅信好的作品存在的意義正是去填平時間或者空間的溝壑去把故事呈現在每一個局外人同時包括局內人眼前,給人以無法拒絕的真實感。


我可以理解一部傳世之作必須要雜糅進去整個的人生或者人世,但整部電影里的元素多得竟然讓人不知道從哪一層面上去思考,縱觀整部電影所雜糅的元素包括:政治、歷史、音樂、性、背叛、愛情、追求、倫理、網路等等多的叫人煙花繚亂,其不知真正偉大的電影,能講好一個主題就是曠世之作,就像《海上鋼琴師》這樣能簡單描繪出一個人的堅守就是大師手筆。


整個的拍攝、畫面、製作、剪輯確實難為了一個初中文化的半文盲,可見其用心,電影的剪輯和重構方式確實在爛片不斷當下電影屆中的確很出彩,大量的閃回和鉤錯的手法運用對於觀眾來說倒像了一部高智商電影,這就是新晉導演的普遍硬傷,上來就玩流派、手法。其實像《天使愛美麗》這樣簡單的把故事講好並且完整對於新晉導演者就是蜀道,在基石上都沒有做好的情況下形式上華麗只會反襯的電影空洞無物甚至不知所云。


所有技術層面上的討論只能叫「術」,無論如何也掩飾不了「道」上——上的蒼白,我怎麼也無法去相信或者理解如果真是一段偉大或者傾世的愛戀,竟然因為微不足道的原因就會天各一方,我怎麼也不會相信一種發自內心的音樂或者藝術追求就會因為小小的波折而折劍沉江, 我更加不會相信為了飄渺的存在感而去附會一段沒有意義的故事以感天動地。


整個的故事中人物的表演和表現普遍存在用力過猛,致使整個的故事主線顯得牽強無比,不足以支撐故事的發展和進步,非主角的敘述過長然而卻後記無聞,故事主角的登場時間過晚,但又同時佔據了絕大部分的故事結局,使整個電影像麻線穿豆腐,有主線卻提不起,彼此不分主謂。

故事中的邏輯主線存在很多的盲點和漏洞,比如用了較大篇幅表述一段同性戀和三角戀的同時卻對整個後來故事的發展沒有起到足夠的推動作用,比如對父親的身世背景和交代不足以說明父母分道揚鑣的合理性,更比如整部電影對藝術追求上又對反思時代和歷史上的平均用力造成掩蓋作用,沒有達到預期的相得益彰。從所有這些角度上說如果不承載太多含義或隱喻的話,我只能將其定義為一部相對合格的作品而絕非經典。


最後我想談談所謂的媚俗和堅持自我的這個悖論,崔健一直都在更加在整個的電影中都想堅持自我,但不知其是否真正知道媚俗到底有多難,中國每年這麼電影學院培養這麼多的導演和演員,甚至加上各種流氓無賴諸如郭美美等都想用媚俗走進導演、演藝圈以獲得前期的名譽資本以名利雙收,但是有幾個真正做到了?所有的新導演只有寧浩即相對堅持了自我還能同時獲得市場認可,既有自己的風格同時不缺厚實的作品,如今大家都潮流式的談堅持自我,有幾個能想媚俗就媚俗?我能看見《私人定製》能賣錢,也看見了《富春山居圖》的口水能淹死人,這就是區別。其實崔健的答案就很好——你只要忍得住骯髒,守得住肛門,就能知道人們吃了什麼和缺少什麼!所以俗都媚不了,還想堅持自我都是鏡花水月。


我無意抹黑一位文化標示或者一個傾盡全力去努力而失敗的人,我只能說導演看來確實是一個有門檻的職業,從韓寒拍電影時我竟然天真的以為能演好話劇的人一定能演好小品,現在看來我確實錯了,每一種門類藝術都有獨特的藝術規律,喝咖啡的你還是接著喝咖啡,吃大蒜的還是吃大蒜就好,任性的沾著咖啡吃大蒜我只能說一句——太嗆!


作為電影取景地,為什麼學校沒有包場請我們=-=


作為一個搖滾樂迷,還是稍微留個爪。
我就是沖著《藍色骨頭》這首歌去看的,對電影並無期待。當在大屏幕聽到我熟悉的小號聲時,我還是在黑暗中一個人不可抑制的傻笑起來。
現代和過去兩段故事都不太喜歡,只有剪輯不錯(比如孫洪的舞蹈),以及四處蔓延的配樂,還有結束時的配樂!
對鍾華的挖掘僅限於童年陰影是不夠的,紅包情節和最後媽媽的歸宿也很刻意。另外,這麼精心籌劃的演出就只唱了一首歌嗎?總之,配樂是關鍵(好吧我知道你會說還不如直接去看MV呢)。


推薦閱讀:

如何理解「斯人若彩虹,遇上方知有」?
如何評價電影命中注定?
如何看待《我愛你莫里斯》這部片子和這段愛情的表現?
周星馳電影系列的個人英雄主義表現在哪些方面?
如何評價希斯萊傑在《黑暗騎士》中飾演的小丑一角?

TAG:電影 | 崔健 | 文藝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