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古人在肉類蛋白普遍攝入不足的情況下,仍能選拔出大量(數十萬)身體素質優秀的士兵?

首先,人體強壯與否除開後天鍛煉和先天基因,和飲食攝入關係很大。 就像知乎那麼多健身回答里說的,增肌的話需要足夠的蛋白攝入多吃牛肉啊雞胸肉===,而從小優質肉類收入足夠的身體往往會比肉類攝入不足的強壯。

那麼古人,在明顯肉類攝入不足的前提下,怎麼會有那麼多強壯的人出現?

舉例1, 古代禁軍選拔標準,具體數據我不記得了,但記得標準放今天也不差。
舉例2, 大唐陌刀兵,大宋重步兵,這些軍隊的身體素質都很強。
如果只是極少數例子,那還正常。 但這種成建制軍隊選拔,證明當時能達到此要求的並非個例。

我的疑惑產生於射箭。 我自己射箭,用複合弓。80/90磅也就是我穩定射擊的上限了。 再往上手臂不穩就失去射箭意義。

而看史料,軍中能開一石弓的很多,雖說我不能跟古代職業軍人比,但古人的飲食攝入也不能跟我(或者說現代人)比。 一石大概是120斤,在沒有專業訓練,肉類攝入不足的古代,這些平均射手一石弓,很多猛將玩二石弓的情況是怎麼出現的?

或者說我哪裡的理解有誤?

望指教。 謝謝


你忽略了一個問題。

絕對力量和耐久度、健康,不是一個概念,嘿嘿。

我之前在另外一問題里也說過這個問題,舉了湖南台一個節目《變形記》里的孩子為例,有個叫梁訓的鄉下孩子,患有嚴重營養不良,進城吃了幾頓好的就上吐下瀉進了醫院。但在學校,他只用一隻手就輕易把一城市孩子摔了個跟斗。

因為他每天要走很多里山路,去打柴,去挑水,因此無論是腿力還是臂力,都遠勝城市那些各方面營養都夠,甚至過剩的孩子。

相信我,所謂的蛋白質不足,可以影響全民素質,影響壽命,影響健康等等,但絕對不妨礙訓練出強軍。換句話說,我用梁訓那樣的孩子完全可以訓練出大批陌刀隊,他們的絕對力量足夠,也足夠應付高強度的戰鬥。一個初中孩子,每天要挑著大桶水翻山,還要去砍柴並背比人還大的柴捆翻山回家,可以吃的只有飯和腌制的酸菜。你能做到么?我估計做不到。電視里兩城市孩子就幹不了。

所以,營養不良一樣可以訓練出強軍,代價……是健康和壽命而已。也許他們壽命很短,健康糟糕到經常病死人等等,但問題在於對方軍隊也一樣。

又:你可以繼續練下去,我有朋友從40磅到80磅只花了3個月來適應和穩定,很快的。如果你現在用8/90的話,用100和120的應該一年時間也可以了。


1 大量訓練,軍隊訓練,需要的不是肌肉,而是戰鬥力。大量訓練能讓更少的訓練產生更大的力量和耐久。即使是現代訓練,也不是以肌肉為主的。這點長跑的人最清楚了,我初三為了應付初中升高中考試曾經在一年的時間裡每天一千米,飯量也沒增加。即使是現在,很多軍隊還會進行飢餓性訓練,讓士兵在缺少食物的環境中進行戶外鍛煉,這是為了進一步壓榨士兵身體在減少能耗方面的潛能。

2 穀類中的蛋白質比你想像中的含量高,而且先人體在訓練時最先消耗的是糖類,不是蛋白質。看到很多人描寫古代人都是說飯量很大吧。

3 人體對蛋白質的需求沒有你想像的那麼高。雖然現代很多人健身的時候會服用蛋白質粉,但那是為了迅速增肌。對多數人來說,我們吃下去的蛋白質,都被人體內的代謝循環代謝掉了。注意這個循環及部分產物是會加劇肝腎負擔的。


順便在這裡掛一個挑事兒的 史晗。這B不停跟我糾結過量不過量是不是對人體有害。這就跟我們談及副作用,人體能夠處理這些副作用不代表這種副作用本身是不存在的。
被我關評論了之後又跑去舉報我別的答案。知乎有這種人,真是噁心啊。

4 古代軍隊沒有你想像的那麼缺肉。徵兵有肉吃不是說笑。

5 確實很損耗自身。


在知乎答題,一個很重要的技能是把題主要問的東西邏輯整理一下,然後給出一套新的答題體系。樓主的主要問題歸納為這樣兩個問題:

第一,近代之前,肉食對於職業軍人是否重要?(先問是不是

贊同幾個低票答案,非常不重要。舉日本的例子,日本在明治維新以前是不吃畜肉的(還不是單獨武士階層,是幾乎所有人【當然非人階層除外】),也就是簡單一句話牛羊豬肉不是人吃的。當然魚還是能吃的,就這種飲食體系,也不妨礙日本保持供養著數量龐大的武士階層。

第二,那麼低動物蛋白質攝入量,如何保證古代士兵能拉開上百磅的弓呢?(再問為什麼

還是我贊過的幾個低票答案,對於職業軍人來說,植物蛋白和澱粉的(持續)作用,要遠比動物蛋白的(不持續)作用高。
你覺得北方少數民族,牛羊遍野,即便這樣,對農耕地區的執(ru)著(qin)幾乎貫穿了整個中華文明史,而且只要是來到農耕地區的北方少數民族,根本沒有再願意回草原放羊的。要按照小清新文藝青年們的想法,在草原看藍天多舒服啊,風吹草低現牛羊多愜意啊,現在還巴不得過一把加十分的癮呢!
然後自黑一下,那麼多牛羊放在你面前不能吃,不是很痛苦嗎?因為牧群就是你的財產,你必須保持一個基數,天天吃吃沒了你造嗎?所以既然不能天天吃,甚至肉食攝入量還不如中原地區的人,有個腿用?
有人說,你不吃牛羊肉,還可以喝牛羊奶,大不了還可以吃乳酪嘛。。。。。。這樣說的人,你還不如說何不食肉糜的人。的確乳製品是比肉類大頭的蛋白質攝入源,別忘了乳製品也是隨季節波動的,更別說遇到什麼天災了。即便正常年份,其供應也會有大幅缺口,餓不死人在古代游牧群體已經算是好年景,而相對應的農耕地區飢歲之春,幼弟不餉;在北方民族看來都比自己最好的年景好了不知好到哪裡去了吼不蠟?
所以先別說職業軍人,就是對一個普通人,植物蛋白和澱粉的(持續)作用,要遠比動物蛋白的(不持續)作用高。
實際上,中國的游牧民族和農耕民族在歷史上真正的對話很類似:

北方游牧民族那種強大的機動力,自立自強的驅動力背後是什麼?為什麼一入主中原幾代以後就立刻被"先進的漢文化"同化了?所以別從什麼基因角度論證什麼優越感,在中國,所謂古代農耕的漢人和游牧的北方少數民族,只不過是經常有吃的人和經常沒吃的人的區別。

什麼優越感都是狗屎,大家相愛相殺就是為了吃口飯,還什麼植物蛋白和動物蛋白誰更王道,穩定的食物供應鏈就是王道,沒有穩定的食物供應鏈,什麼都是扯。你看到古代的職業軍人經常吃不上肉,但是你沒看到人家頓頓碗里不缺米面。在北方民族眼裡,這是什麼生活?

天堂啊!你別生在福中不知福了好吧?????????!!!!!!!!!!!!!!!!!!!


還神馬上百磅的弓滿大街啊!做做基礎研究會死啊!
古代戰場殺敵弓箭的拉力? - 蕭信的回答
射穿鐵甲也用不上上百磅的弓啊!
箭真能射入石頭嗎? - 蕭信的回答
最後,你們連折算磅數這麼基本的知識都沒學過,來跟我談什麼古典弓,真的好嘛?
古代的【十石之弓】究竟是誇張說法,還是確有其事? - 蕭信的回答
古代所說的一石弓到底相當於現代多少斤? - 蕭信的回答

有些事情,真沒那麼複雜,想搞清楚很簡單。看專業人士怎麼說就是。


和古人可能不好說,和父輩就好對比了。我父親六十多,現在仍可以挑起一百七八的重物,題主試試看。他在年輕的時候輕輕鬆鬆挑起250斤以上。在他那一輩人中,這樣的比比皆是。再之前,我們這有背鹽的,能背三百七八在烏江邊的小路上走上幾十公里,你可以找健身房的深蹲大神試試看。古人營養及訓練肯定
趕不上今人,但是生活所迫,大量進食,也會爆發出讓今人瞠目結舌的力量。


選禁軍什麼的那是身體好的裡面選身體最好的,本身拿來和普通現代人進行比較就失去了意義,比這種東西,要麼都是古代,炮灰和精銳比素質,要麼一個古代一個現代,都挑炮灰或者都挑精銳出來比,結果你弄了一個古代精銳和現代平民來比較……

時間跨度比較主體社會位置這倆坐標沒有一個帶基準的,老爺你想比也比不出個所以然啊……

你要比得用中央警衛團——或者我換一個,USMC華府營,從裡面挑直接能拉去打的那部分和禁軍來比才能看出社會生產力進步所帶來的區別——你還要從雙方的基準身體強度里排除掉作戰方式不同所帶來的身體素質側重點差異加權才行。

再次,本身古代的弓箭手,或者說,具備長距離攻擊能力的兵種就是比拿長矛的炮灰要珍貴得多,他們所配屬的器械、訓練、伙食都比一般部隊要好……
其兵源也是大頭兵里選了身體素質好的健卒甚至直接是獵戶出身什麼的才送去練射箭的……

還有你說的陌刀兵重步兵什麼的,那也是精銳部隊……
冷兵器時代的刀盾手、重劍部隊在各國那都是精銳……不是拉到軍隊里打一頓給身衣服髮根長矛發個頭盔胸甲就在督戰隊的大刀威逼之下往敵人的大刀底下撞的炮灰……呃,前面說的刀盾手有不少情況下就是干這用刀逼著炮灰往上擁的督戰隊的活的……

類比一下,現代軍隊里,陸軍玩步槍的大頭兵吃的和海航或者潛艇兵吃的那也不是一個級別的……當然現代沒有說飛行員用槍頂著步槍手往人火網裡撞的就是了……

而且你練習射箭可沒有人拿著軍棍跟後面等著,100磅拉不開就一棍子下去之類的……

至於說三石五石弓的,那和XX斤的大刀、XXX斤的石鎖一樣,是訓練器材和考試題目,不是作戰兵器。不需要用這個上戰場射人。
能開三石弓的,壯士好生好牛逼,賞你個都頭乾乾;能開五石弓的,更加牛逼了,給你個XX統領。(官職是我隨口說的,這倆印象深而已,不代表實際地位)
——要不你帶個五石的弓來了,得,軍械官哭死,給你那600斤的弓配箭都特么不好配。

從這一點看,如果只是追求「拉開」,練健美的那幫人有個叫「硬拉」的科目……雖然不是一個地方的肌肉不好直接比,但你可以看看那玩意的記錄作為參考——我知道有個妹子看了那記錄之後直接懷疑人生了的……

最後還有一點,現代射箭運動里誰也不玩隔著上百米就一幫人一起大角度拋射鑿穿盔甲——反正我看那幫玩複合射120米靶的時候靶子上沒蓋著盔甲什麼的,也許誰家比較各色好玩個邪的也沒譜——請務必介紹給我見識一下……箭三四百格令,輕的兩百格令,距離幾十米也就差不多了。
玩狩獵的那幫人也不追求這個——正常狩獵距離上55磅美獵配上合適的箭頭就夠打野豬了,既沒見哪個倒霉蛋用了獵箭頭和50磅左右的弓在正常距離和角度上被野豬來個跳彈未擊穿然後反殺,也沒見誰在山裡隔著山溝看見熊了就隔著150多米射指望能暈中的……

那這種情況下弄個破百磅的弓,除了跟妹子炫耀自己肌肉力量很好可以玩火車便當之外,意義不大啊……


除了樓上各位說的,我覺得還有一點就是發力的方法和技巧。

分割線——————-

夢入神機《陽神》 21章 賣弓練力

「射義」的內在功夫:「正心,心無邪念,雜念不生。誠意,意在靶先,時思內外。存神:動止安閑,消除噪妄。大定:氣定神閑,雖戰場對射,仍面不改色。」
默念這些心法之後,洪易生出一種氣定神閑的感覺。
同時,他雙腳大拇指外蹬,小指裹抓,雙膝外分,雙臀內吸,腰暗進,胸明出,肚臍眼向地,心放下。
心法是讀書射義的道理。
他的動作是牛魔大力拳中的開弓手法。
崩!整個弓被一下拉成滿月,一松弦,發出了清脆有力,堅實的聲音。
「好弓,聽聲音就聽得出來,就是這把了。」洪易呼吸幾下,調勻氣息,才開口道,心中卻是暗暗的驚訝。
原本來他剛才開弓,一拉之間,只覺得全身的筋都被扯了起來,也和弓弦一樣,被崩得緊緊的,弓一放,全身的筋也好像跟著弓弦彈抖。
開過弓之後,全身有一種筋被狠狠扭了一把的撕裂感覺,腰,腿,腹,手臂,後背,頸項都隱隱作痛,似乎讓他說不出話來。
「難怪開弓是第一練力的手法,古代聖賢都把它定為六藝之一,武學裡面練力的方法多種多樣,有背鐵砂,綁鉛塊,壓腰腹,滾石球,玩石鎖,抬槍棒,但是都比不上開弓。我才開一下弓,還談不上瞄準,就已經渾身欲裂,更別說是連珠發射,箭箭中靶。」
洪易開了一次弓,終於知道弓馬射藝為什麼是武藝最基礎,最重要的部分了。軍隊裡面的考試,也是考這個。

引用自小說 郭捷《真武人間》 抗日大刀術

這「劈人如鋤地,捅人如鏟草」的刀法,聽著挺土,實際上非常精要。

  鋤地的時候,一鋤頭下去,向回拖拽,換上了刀,在人身上就勢一拖,那威力非同小可,就算對方用刀架住,也能將人給削了,那把鋤頭掄起來的力氣,向上又能把對方的刀招一下子磕開,方便順勢再劈一刀。那捅人如鏟草更是一刀連捅帶挑,又猛又毒。  農夫出身佔了絕大部分的抗日部隊,這種鋤地的動作從小到大,天天年年,練過不下千萬次,早就練得沒半點多餘動作。鋤頭比刀分量沉,換成刀後,稍加練習,改改習慣,對拆幾天提高反應就可以上陣,那因長年躬耕練就的力量早就威猛到家了。

徐浩峰&<武士會&> 正氣

形意拳之勁,是調配重心線的整體力,而非掄臂掄腿的關節力。體認整體力,始自蹲身頂身。

兩腿併攏,曲膝蹲身,然後一足著力,對著頭頂亮點,將身體頂起來。李尊吾:「人愛偷懶,覺得歪頭斜腰舒服,不知挺拔才能偷大懶。早年游泰山,看挑山工背石頭,有一上千仞的耐力,奧妙在身姿筆直。」

鄺恩貉眼中閃現聰慧之光:「負重點不在後背石頭上,而在頭頂,以腳頂頭,等於重心線成了大扁擔,將石頭挑起來,挑當然比背省力。挑山工省力之法,便是形意拳勁。」

徐浩峰&<武士會&> 中與混園

……中與渾圓是兩件實在東西,農民知道渾圓,道士知道中,只是在你們讀書人里失傳了。……
……農民的小推車為何推柄只高到人腰?會幹農活的人,掄鋤頭鐵鍬,不是以肩為肘,都是後手放在腰部,以腰為肘。案板上的魚翻騰起來,一個壯漢也按不住,因為魚甩頭甩尾,動了腰勁。……
……骨盆盛著腰腹臀——這個大圓球就是渾圓。人用渾圓,消耗小,可持久。一畝地,農家一個老太婆一個上午就犁完了,下午接著幹活,不會累趴下。人最強的爆發力也是用渾圓,懂了渾圓,天下英雄打大半。……
……以前讀史便有疑問,漢朝不蓄養軍隊,都是戰時向農民民徵兵,唐朝軍隊有農墾地,原來干農活就是練兵。你是說,衝鋒陷陣的長刀長槍,跟農民犁地的鋤頭鏟子,勁是一樣?……
……天下拳術分為內家、外家,少林拳是外家,形意、八卦是內家。外家用渾圓,內家用中。用中不可以再用渾圓,出來的勁不一樣。內外兩家沒有高下之分,只是門裡門外,一個來自田地一個來自神廟。一戶人家拜天祭祖的祠堂總在家內,幹活要在戶外。……
……中到底是什麼?……
……人為天之垂——人是天垂下來的東西。現今的人在拜天祭祖,總是一味謙恭,彎腰低首——這便失去了古意,上古先民祭祀,先要站直身體,感到頂骨似有線垂釣,將自己懸掛於虛空中。形意、八卦存著這份古意,兩拳的第一個姿勢都是雙臂高抬,會於頂骨上空,久久站立,感到身中似生出根虛線——不生出不打拳,這根虛線便是中。……
……渾圓是骨盆盛著的腰腹臀,是實在骨肉,渾圓發力,上好理解。中是虛線,如何發力?……
……能起作用,便由虛變實了……你不動指腕肘肩,能將茶杯轉動么?……
……我的武功跟祖師爺沒法比,但讓你見識見識,也夠了……


謝邀。
首先,雖然說以前營養不好,但是面對軍隊的伙食水平,可能還是高過現在中國某些地方。
比如漢代及之前一段時間,抵禦匈奴的精銳部隊就有這樣的徵兵標語,大概意思「當兵打仗吃牛肉」

你所說的弓箭兵,算是部隊里比較高的兵種,選拔標準是那些沖在最前當炮灰的步兵不能比的。

另外,你說人家沒有專業訓練,也是不對的,軍隊以前的訓練,雖然不是很科學,但是練的強度還是挺高的,之前看過宋朝普通步兵平時訓練,負重35Kg,這個重量放在現在也是不小的。弓箭手每天硬開弓百八十次,哪怕你還是小身板,那些負責拉開弓的肌肉群依然會非常強勁。

再不濟,沒有牛肉,沒有豆腐,真的沒什麼東西吃,那就像頭名答案 汗青老師說的那樣,透支性訓練,

至於那些開兩石的猛將,天賦秉異,力量猶猛的,我想到拉著牛尾巴,拖著一頭活牛走百步的許諸,一手提一人,掄著打人的典韋,你就把他們類比成現在那些拉飛機的選手吧。是天賦加上大強度訓練磨出來的力量怪物。


這明顯是想當然的結論啊,答主的邏輯就是吃肉=強壯,不吃肉=營養不良。那我問問答主,工地上搬磚的那些工人他們吃的怎麼樣?他們的肉類蛋白質攝入量比得上答主的1/3嗎?讓答主去工地搬磚答主堅持的下來嗎?強壯程度更多還是在於先天加鍛煉吧,不是說不吃肉就不強壯的。還有就是古代人營養比不上現代人這個應該是平均水平,但是具體到個人還是有差別的。國家供養軍隊為什麼花錢多啊?為什麼兵馬未動糧草先行啊?因為軍隊的糧食消耗量不是農民能比的。古代的朝廷肯定會讓軍隊吃上比貧苦農民好的多的糧食,以此來保證戰鬥力。所以養兵花錢啊,所以「國雖大,好戰必亡」


工業化之前的農業人口,體能要遠遠超越現代都市的腦力勞動者。

不是肉類有蛋白質,糧食蔬菜豆類一樣有啊。

即使在糧食不充足的時候,農村的壯勞力,哪個沒有幾百斤的力氣。當兵經過選拔訓練,自然更強了。

清朝武舉人有考試成績,舉幾百斤的石鎖,現在大力士比賽的內容啊。還得能舞動幾十斤的大刀,能射箭。要求很高的。

放到奧運會就得是舉重,射箭兼項的運動員。


1. 古代的度量衡單位跟現代不一樣。
2. 古人並不比現代人強壯,然而打仗是人與人之間的較量,只要他們比他們的對手強壯就行了。。。


娘哎,我進高中時書包就有四十多斤了,到了高三我甚至就可以全身負重近百斤行走超過一個多小時還不算累(主要是讓我媽看見了後禁止了,不然還能走)甚至途中還能跑步,我小時候聽聞爺爺講的「鐵腳板」比我還厲害。只不過大學兩年也就沒有多少可以那樣負重的機會了,也就慢慢「廢了」。
我記得,當初除開我本身有長期的負重以外還有兩點很重要,找到合理的承重體態(我現在還是有點屁股後翹腰腹前拱,並且可以微微的移動骨頭然後一定的保持「骨態·」以便讓骨頭更好的受力)與堅定的意志力(確信這沒有半點問題甚至根本不把這當一回事)。
其實我講這麼多就是想表明,作為一個現代人,一個高一的時候連一個俯卧撐都做不好的時候,在某些方面已經達到了古代重步兵的負重能力,至於覆甲行軍我也不知道連續多久才上算,但是高一時至少可以連續行走幾個小時(比普通速度可能稍微慢一點點),那麼一些古人在比我更惡劣的生活或成長條件下(並非指衣食住行,而是指更加辛苦而繁重的工作)能夠達到,做到我們一些人可能想像不到的事情難道不可能嗎?


知乎很多沒說錯啊,增肌呀。當你注重緯度訓練的時候,考慮肌肉如何高效生長是關鍵,飲食就很重要。力量就兩說了,需要一定肌肉來支撐,更需要平日的力量鍛煉。「身體素質」不等於大塊頭。


足夠的蛋白質攝入的話,中國人有一種很神奇的食物叫"豆腐".
當然了,共和國前三十年豆製品供應比肉類還緊張……


訓練永遠是提供身體承受極限的第一要素。

by the way,不訓練的話再多蛋白質也是養豬。


光吃能吃出來身體素質優秀嗎?

身體素質好有幾個方面原因,天生身體好,吃得好,鍛煉多。

古人頂多在吃的方面比現代人差,其他兩方面都比現代人強。

天生身體不夠好的人多半無法成年就死去了,能活下來的基本都屬於身體素質比較過硬的。

古代沒那麼多現代工具,很多事情都要人力,鍛煉得多了他們比現代人要強壯的多。

就這兩點還不夠?

城裡人天天吃的那麼多那麼好,不鍛煉,還不是身體沒有種地的農民好,就是這麼個道理。


你看大象力氣那麼大,也沒見大象吃肉啊。


我們都被廣告騙了,以為不去健身房,不吃蛋白質類食物就不能健身。推薦一本《囚徒健身》,裡面有介紹一個在監獄裡的人該如何強大起來。


首先要回答題主的是,古代中國並非缺乏肉食,在「二牛抬扛」之前,中國人的肉食還是以牛肉為主的,只是後來牛成了生產工具之一,中國人才開始普遍養豬,說簡單點,吃什麼,那是和生產方式掛鉤的,作為農耕民族的中國人,當然是會逐步以豬肉為主要肉蛋白來源。

其次我要跟題主透露下,古代中國人並非普遍營養不良。題主很多內容屬於想當然的結論,可是題主忽略了一個重要的事實,就是古代中國曾長期在經濟上保持世界前列,與同時期的歐洲相比,大多數時候要先進得多,中國人生活質量普遍相對下降,也不過是在明代以後的事情,這和康熙時期一次人口爆炸,導致GDP平均後被拉低有關。

所以,題主首先要明白,古代人並非肉食攝入不足而導致營養不良,恰恰相反,古代中國人生活條件並不差,可能在某些方面還優於現代人,比如古人更加註重鍛煉,這點是很多現代中國人都做不到的。

再者,軍隊戰鬥力並非膨脹的肌肉來體現的。題主認為現代健身者會大量使用牛肉和雞肉蛋白來增肌,可是偏偏忽略了一點,健身練出來的肌肉,大多是中看不中用,膨脹的肌肉和紮實的肌肉,是兩個概念,比如施瓦辛力加和李小龍的區別。

古代軍隊,使用的是冷兵器,在戰爭中,最重要的不是體力,而是排兵布陣和戰場配合,但這並不是說古代中國就不要求軍隊單兵的體質。在冷兵器時代,單兵戰鬥力的決定因素就是體質而已。列舉幾個古代著名的部隊:
一.宋朝重步:根據宋紹興四年(1134)年的規定,步人甲由1825枚甲葉組成,總重量達29KG,同時可通過增加甲葉數量來提高防護力,但是重量會進一步上升。為此,皇帝親自賜命,規定步兵鎧甲以29.8KG為限。此後,又把長槍手的鎧甲重量定為32-35KG;由於弓箭手經常捲入近戰格鬥,其鎧甲定為28-33KG;而弩射手的鎧甲定為22-27KG。

同時期的歐洲鎖子甲不過15KG左右,而樓主所說的營養充足的現代人呢,以美軍為例,其戰術行動負重也不過就是25KG。
看到沒有,宋代中步兵的裝備重量,比現代和古代的歐美士兵都高,而且上面列舉的還只是裝甲一項,宋代步兵還需要攜帶武器的,武器具體重量我不清楚,但我自己使用苗刀,我的刀重4斤半,也就是2KG多,而宋代筆刀,我只能估計其重量與我的刀相比只會重不會輕。

二.明朝鐵軍:1658年,鄭成功為提高陸軍戰鬥力,與眾將商議後決定組建一支特殊的軍隊 ———鐵人軍。鐵人軍頭戴鐵盔,身穿鐵鎧、鐵臂、鐵裙,臉帶鐵面,只露出眼耳口鼻,佩帶雲南斬馬刀和弓箭,全身披掛重達30斤。鄭成功從各營挑選雄壯強健的士兵到廈門港的演武亭進行選拔。凡能舉起500斤重的石獅繞演武亭走3圈的人才可以入選到鐵人軍中。鐵人軍紀律嚴明,作戰勇猛。它的組建大大提高了鄭軍的戰鬥力。1659年,鐵人軍在瓜洲和鎮江抗擊清軍的戰鬥中,發揮了積極的作用。

這都是以重裝步兵為例,因為大宋83萬禁軍,其步兵幾乎都是厚重裝甲,明朝鐵軍雖然只是一個特有的軍種,但能夠成建制,也能說明「古代中國著厚重裝甲的士兵不是個例」。

之所以選用宋重步和明鐵軍,是因為這些內容都是有記載可查的,可以從側面說明一些問題,而那些無處可查的就只能推測,比如「魏武卒」,比如「秦兵團」,以我從博物館看到的出土實物來看,其裝備也不會低於30公斤,這還是在更古代的先秦兩漢。

還是那句話,古代軍隊的單兵戰鬥力是體現在格鬥技巧和體質上的,而不是靠牛肉雞肉催生的膨脹肌肉,從現代也能找出案例,建築工地上板磚的屌絲,其體能並非就一定比健身教練差,但他們不會有健身教練一樣膨脹的肌肉。所以如果題主再說肌肉決定戰鬥力,那我也就無話可說了。

至於開弓的問題,我國曆來注重的開弓,是指騎射,而步兵使用多為弩,乃至宋朝的床子弩。這個問題很簡單,其實就是弓種的區別,複合弓開工需要和弓磅數相近的力量,其開開弓的力量曲線是一個正切函數的(0,+∞)區間,而中國古代普遍使用反曲弓,其開弓力量曲線是在一個接近sinX=y的(0, π )區間之間,當然在達到某一磅數後,再增加開弓程度,所需力度反而會逐漸變小,這個,我覺得題主應該懂得吧。

所以題主問出的「 一石大概是120斤,在沒有專業訓練,肉類攝入不足的古代,這些平均射手一石弓,很多猛將玩二石弓的情況是怎麼出現的?」 我只有兩個回答:
一.猛將們的工作就是開弓,天天訓練至手熟耳,樓主如果長期訓練,也會逐步增加開弓力量的。
二.猛將們開弓需要的力量,實際是小於弓的磅數的,或者說,猛將們都可以開比自己力量大的磅數的弓。


你去看看真正的體力勞動者 比如搬貨的 就知道為什麼了


具體請看板車哥


推薦閱讀:

古代科舉如何防止有人代考替考?
為什麼古人更懼怕嚴寒,而不是酷暑?
如何理解朱元璋殺小夥伴?
如果知乎放到中國古代會被問什麼問題?
古代有哪些詞特別污但是很文藝?

TAG:健身 | 飲食 | 古代 | 射箭 | 身體素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