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ndows 7 中的『庫』 (Libraries) 是個失敗還是成功的產品設計?

我個人認為是失敗的,我一直不喜歡用。因為要理解這樣的一個概念有些難,不是按照目錄樹結構來的。雖然物理路徑短,但是心理路徑長。


庫這個東西在win7剛推出時被大量鼓吹成文件管理的革命,但是時至今日,其利用率低下大概是共識

庫的概念相當好,但是在實際應用中的體驗並不好,相當的原因依然是因為windows的傳統目錄樹形式,組織文件的形式依然是"文件夾-文件",也就是說,庫實際作用也就是一個高級書籤,能讓我們更快的找到不同路徑下的文件,而不是設想的管理文件。

反觀Mac的做法,庫的存在形式:iTunes的音樂庫,iPhoto的照片庫。是基於應用的庫管理,在這些庫裡面,用戶沒有面對到任何的路徑概念,操作的對象依然直接的文件,但是文件組織形式變成了:
音樂:演唱者,專輯,播放列表等等
照片:時間,地理位置,被拍照人等等
成為了相關性操作,放棄了部分的自由度,但是換來的是更佳的操作。

其實windows的庫概念對於相當的用戶已經不屬於什麼創新,用foobar管理音樂庫,放棄文件夾的整理;用Acdsee或者picasa看照片;xbmc管理電影,這些應該已經是很多人的習慣,
win的庫試圖建立一個系統級的管理,力圖讓文件的管理更簡單,但是沒有一個好的入口(類似iTunes)來統管一個類型的文件,依然淪為一個雞肋功能。


不用+1。
不過我反而認為庫的概念對於從未試用過電腦的人來說,並不會比目錄樹結構更難理解。庫的概念在現實生活中也是能找到很多示例的:

  • 同一首歌可以同時存在於多張專輯
  • 同一個人可以有多個頭銜
  • 同一個字在字典里可用多種查詢方法查到

只是因為我們接受了目錄樹的結構,才對庫很難接受了。
WIN7對庫的使用的確還不夠好,就連最可能有亮點的歌曲整理這塊,也沒能讓我有使用庫的興趣。期待之後更有把庫使用得更好的東西出來。


抽象的定位完全錯誤。

問題的關鍵在於,不同的用戶如何在不同的級別上管理文件?

如果文件不多,隨便管理,顯然傳統的 folder 就足夠了。「庫」瞄準的似乎是巨量文件的 asset management。但大多數 asset management 用戶並不用 Explore 直接管理自己的文件,而是用 iTunes,Adobe Bridge,Lightroom 這樣的軟體。所以,正確的競爭策略是:或者開發一個同樣的軟體來競爭,或者開發一個功能能說服 iTunes/Bridge/Lightroom 去接納(Spotlight 就是這樣一個功能)。而「庫」這個東西顯然是兩頭不沾的。

所以,說很多用戶沒搞明白「庫」的作用是不準確的。準確地說,能理解「庫」的用戶,他們的需求往往通過更強大的 app 來解決了。


一個很好的產品,只不過很少有人用。因為很多人根本沒搞明白有什麼用


說一個實際使用情況。
照片庫很好,特別是幾千張照片命名不規則的時候,按照月份或者日期排列對於尋找某張照片特別方便。


其實是一個好的設計,但他沒贏過習慣……


每當我想在 Windows 下找到一個文件時,我總會隨手用快捷鍵打開 Everything 這類文件搜索軟體。不過由於當初的一時偷懶,總有亂寫文件名、想不起文件名的時候,只好一級一級打開目錄,手動尋找文件。

這在 Mac 上就不是什麼大問題,由於 macOS 提供了 Windows 沒有的 標籤 體系,可以跨越多個文件夾對文件進行標記。即使無法用 Spotlight 和 Alfred 也能很快找到某一標籤的文件。

那麼,有沒有什麼方法,可以在 Windows 上也享受到這樣的便利呢?

同類型文件,用「庫」完成收納

處於生產環境時,文件會變得相當複雜,短時間內會用到大量雜亂的文件,包括資料、素材、附件……個人文件和工作文件之間也會不可避免的混雜起來。

那麼究竟應該怎麼辦呢?

把同類文件歸納到「庫」中。

儘管 Windows 中沒有提供 macOS 下的標籤功能,但是它提供了另一個思路的整理方法,不需要單獨標記 每一個 文件,而是將 同一類 文件歸納到一起。

這就是 Windows 中提供的更高效快捷的整理歸納的方法——庫。

開啟「庫」功能

在 Windows 10 中,微軟在新增「快速訪問」的同時,也取消了「庫」的默認顯示。所以需要在文件資源管理器的 文件夾選項 中,勾選 顯示庫

開啟「庫」之後,你可以在文件資源管理器的左側邊欄中看到新出現的「庫」。

新建一個「庫」

開啟了庫,只需在庫的圖標上右鍵 → 新建 → 庫,就可以新建一個庫了。

在新建的庫上單擊右鍵 → 屬性 → 添加 → 選擇文件夾 → 確定 。就可以將多個文件夾添加到這個庫中。

如何利用「庫」打造自己的 WorkSpace

學會了如何建立新的庫,可以試著產生自己的 WorkSpace 。

一種分類方式是按照工作文件和私人文件分類。新建「工作庫」和「生活庫」,分別用於放置工作文件和私人文件。

庫中的文件夾是有順序的,可以按照自己的工作流進行排序。如果有很多經常要用到的文件,或者是最近在忙一個項目任務。可以創建一個「項目常用庫」,並將項目相關的所有文件夾都放在這個庫中,並按照項目順序進行排序。

「庫」與默認文件夾有什麼不同?

「庫」和「此電腦」中的默認文件位置很容易混淆。不僅默認名稱一樣,不細看圖標也很難看出區別。那麼兩者的區別是什麼呢?

  • 「此電腦」中的「視頻」「圖片」「音樂」,都是存在於 C:Users用戶名 目錄下的普通文件夾,和其他的文件夾沒有本質區別。同時由於很多軟體會將其作為默認的保存位置,並且佔用的是 C 盤空間,為了防止混亂,也不建議把自己的文件放在這裡。
  • 「庫」更像是一個「文件夾的集合」,你可以將同類型的文件夾歸類在一起,並且在同一個界面中訪問所有文件夾中的文件(普通文件夾只能一個一個打開查看),這也保證了硬碟中的文件不會混雜。

將「庫」與工作流程結合

舉個例子,小明參與了一個開發項目,負責其中的 UI 和部分代碼。

在這個項目中,小明需要做這些事情:

  1. 首先需要查看該項目的相關文檔資料,需要經常瀏覽 文檔庫中的項目文檔。
  2. 之後需要收集一些素材和關於 iOS UI 的設計標準,需要 素材庫 和 UI 設計標準 。
  3. 然後需要完成代碼部分的編寫,需要 CodeLibrary 。
  4. 偶爾也會需要在 Windows 下使用 Mac OS 的虛擬機,需要用到 Mac 虛擬機。

小明將以上所有需要用到的文件夾,全部放在一個庫中,以便這段時間方便快捷的使用這些文件。

這樣做的一個優勢,在於硬碟中的文件依然是你之前的文件,使用「庫」不需要對你電腦中的文件做任何調整。在查看這些文件的時候,再也不需要深入到每一個文件夾,打開自己需要的文件了。

「庫」的另一個優勢在於,它不僅可以按照你自己的順序對文件夾進行排列,還可以在文件夾之間快速進行拖放操作。相比在多個窗口之間進行拖動,這樣操作在效率上會有很大的提升。

利用「庫」完成下載內容的收納

除了更高效率的工作流程,再來看看每個人都會碰到的問題——下載。

雖然下載這件事在網速大幅提升的今天已經不是什麼難事,不過你能快速找到你之前下載的文件嗎?

迅雷會在剩餘空間最大的磁碟中自動創建一個 迅雷下載 文件夾,QQ 旋風會在 D 盤默認創建一個 QQDownload,各種瀏覽器可能會自動創建一個 搜狗高速下載360Download,一些手機管理軟體會創建各自的 XXDownload 目錄。哦對了,還有系統默認的下載位置:C:Users用戶名Downloads。面對如此多的目錄,除非你第一次下載完文件就打開它,那麼第二次想找這個文件的時候很可能已經忘了它在哪裡了。

這個時候我們就可以利用「庫」來實現下載內容的收納。

按之前的新建方法,新建下載庫。並將電腦中所有的與 Download 相關的文件夾,全部添加到新建的「下載庫」中。

在這個庫中,右鍵 → 分組依據 → 更多 → 找到 訪問日期 並勾選 → 確定後重新右鍵 → 選擇按照訪問日期分組。

接著,你就會發現電腦中所有的下載內容都按照時間分組了。從此尋找歷史下載文件只需點擊一次「下載庫」。

至於為什麼要按照 訪問日期 而不是默認的 修改日期 分組,那是因為有些文件在下載時會保留文件本身的修改日期,圖中的 adbdrive for Xiaomi.zip 就是這樣,修改日期是 2015 年。按修改日期排列會導致新下載的文件出現在較老的位置,而訪問日期基本可以認為是 下載時間,這樣排序更合理。

沒錯,「庫」的許多屬性,非常適合完成一個項目,通過「庫」把同類型文件都收納在一起,或者把工作流程收納進庫中,可以很大程度上方便我們查找和使用這些文件。

只要好好利用「庫」,它一定能為你的工作效率帶來突破性的提升。


本文節選自少數派付費欄目,文章內容有刪改。想了解更多有關文件管理的知識,歡迎訂閱少數派推出的「付費欄目」:每個人都應該學會正確管理文件。


失敗。mac os x有庫是因為人家路徑難用,而且一直都有庫這樣的概念。你windows放著好好的文件夾不用,做個不倫不類的庫幹什麼?還不如集成圖片和音樂管理器讓用戶指定目錄算了。


Macer路過,庫是一個很好的設計,但前提是只有一個分區


從設計來說當然是個好的設計。某種意義上說,這是 Win7 裡面唯一讓我眼睛一亮的設計。

不過似乎並沒有實現得很好,沒有貫徹得很好。作為操作系統來說,光有一個設計還不夠,要在所有的應用程序中貫徹這個設計理念才能給用戶帶來一致性的美好體驗。——而 Windows 的歷史包袱太重了,如果需要兼容舊的應用程序,面對著大量的使用傳統 windows 軟體的用戶,新設計根本不能得到很好的貫徹,也就相對來說暗淡了其價值。


庫(Libraries)最方便的地方在於,比如,我要在知乎上傳圖片,彈出選擇文件的對話框,我可以直接在目錄樹里點選 Pictures 去找圖片。我要下載某個東西的時候也會在這裡選路徑。這是我自己用得最頻繁的地方。不僅僅是圖片、視頻、文檔這些庫,還比如軟體的安裝程序我也建立了一個庫。把最頻繁訪問的文件夾建立一個庫是很方便點選的。

如果不這樣應該要去點盤符再選文件夾是吧?還有什麼簡便的方法么?

至於把幾個物理地址的文件夾合在一個庫里這個功能我只用了一次,只是把內置硬碟和外接硬碟里的視頻文件夾合在了視頻庫里。


看完所有答案我覺得已經不證自明了,非常失敗。


=========解說歷史的分割線==========
首先大家還記得大明湖畔的google desktop么?XP時代一個可以分門別類搜索計算機上的所有文件,MS為了抗衡,搞了一個Windows Desktop Search,不過效率很低,知名度也不高。MS在Vista時代大躍進希望用WinFS取代文件系統,資料庫搜索性能肯定比文件系統高多了,但是苦逼的是MS沒料到做出來的東西太慢無法使用,不得不砍掉。Win7時代痛定思痛,精簡成庫這個概念,實質上是對文檔的一個資料庫索引,在效率和易用度之間做了一個相對好一些的妥協。

=========說明書的分割線===========
大家真是沒有利用好這個東西,這玩意使用方式應該是這樣的:

  1. 首先把大量文檔納入庫中,
  2. 然後確認系統有對應文檔類型的ifilter,
  3. 接著等待索引完成。

大功告成之後你可以在庫中享受類似Spotlight的偽全局搜索了,我接近20G的PDF和工作中所有的文檔都在用庫來管理,你可以任意搜索排序歸納整理。

=========對比的分割線============
我在MAC上如何搜索文件?直接右上角Spotlight。

這是為!什!么!呢?
首先MAC上面孱弱的文件系統不會允許用戶亂放文件,不允許修改系統,系統不穩定請用Time Machine。而Windows對於系統可能不穩定的解決辦法,出了問題重裝,把文件不要放到系統盤裡,這就導致我們必須指定庫的目錄路徑,這一步已經幹掉很多小白用戶了。
然後只要你能在MAC打開這個文件,那麼系統裡面應該就有對該文件類型進行索引的插件,無論原生還是第三方的。

=========總結的分割線============
所以庫是部分失敗的成功作品:
成功在於在桌面操作系統幹掉了競爭對手的滲透,google desktop已經成為google棄兒(這不是google拋棄的第一個,也不是最後一個)。
失敗是這個概念不夠自然,無法向被文件夾綁架的普通用戶推廣和理解,雖然庫比文件夾好用但是文件夾對普通用戶已經夠用了。


一直在用,基本上當做快速索引用了。
點左下角的文件管理進入我需要的庫,很方便的。我是不習慣把東西扔在桌面上的


當成快捷鍵用,但基本不會做索引,比較難管理目標文件位置,容易弄亂。


Windows 7 將 「庫」 作為 「資源管理器」 默認打開的顯示位置,而不是將 「計算機」 作為默認顯示位置的用意很明顯,就是為了推行這個東西,但是 「庫」 作為 7 的一個主打功能來說,從 7 推出至今,在大部分用戶的使用習慣當中確實是失敗的。個人覺得有兩個原因在其中作用很大,一個是表面上 「庫」 這東西和傳統的 「我的圖片」 「我的音樂」 等文件夾看起來區別並不大,容易混淆。再一個是從 XP 開始,非常多的用戶根本不用 「我的文檔」 這個系統默認的個人文件儲存位置,究其原因很多,多分區,重裝系統之後 C 盤的全部格式化等等,所以即使到了 7 上,微軟已經推出這樣一種 「你只要添加文件夾位置即可」 的管理方法,用戶仍舊覺得樹形目錄,順序打開層級文件夾的使用方式才是正途。。。

但是!這並非等同於說 「庫」 這個功能本身是失敗的。記得當年 7 才發行的時候,遠景論壇里出現了一篇很長的帖子,就是爭論 「庫」 這個東西的,後來那個樓主還出了一個 PDF 文檔,裡面非常詳盡的分析了微軟每一代操作系統在文件管理方面的改進,還寫了很多 「庫」 的使用方式,有興趣的同學可以去下載看看,寫的非常好,就是有點長,但是看完之後絕對令你對 「庫」 這個東西有全新認識。下載地址: RayFile | 資源管理的革命:Library.pdf

就我個人使用 7 這幾年的使用習慣來說,「庫」 的最大作用其實不是整理文件,而是顯示文件,如圖

「遊戲捷徑」 文件夾的實際位置是在 「Game」 文件夾當中的,但是在 「庫」 中可以和 「Game」 文件夾在一起,將各個分區當中不同位置的文件夾集合顯示在一起,這在傳統文件夾當中是做不到的。這個功能很方便啊,比建立快捷方式什麼的好太多,雖然這其實也是一種快捷方式。。。

至於文件管理嘛,最大的問題是速度,在 「庫」 中用系統預置的不同屬性來顯示文件分類,那個慢啊,簡直不想再用第二次,這是我最不明白的地方:同樣是基於系統的 「索引」 功能,但是在傳統文件夾中排列不同屬性,和在 「庫」 中排列不同屬性,速度完全不一樣。

所以 「庫」 作為 7 的主打功能,雖然本身也不算太完善(主要是索引速度),但是起碼提供了一種更為方便的文件管理或者顯示方式,特別是和任務欄的 「固定文件夾」 配合起來使用,確實可以替代傳統的樹形,層級操作方式------只是首先你得進行一些 「將文件夾添加到庫」 這樣的繁瑣操作。。。

PS:相對於 7 的簡潔,8 和 8.1 的文件夾操作其實更值得吐槽。。。


可以說是毀掉人類大腦的一個手段。

目錄樹是邏輯結構,用戶按照自己的需要分門別類放置物品。只有沒有邏輯智商低下的人才會把東西一股腦亂塞最後找不到想要的文件,無奈求助於庫。

2007年以後的電子產品,最大的特徵也是最讓人不能接受的就是什麼都是平鋪界面,是電子產品告訴你可以幹什麼,而不是你打算讓電子產品做什麼。

=============
以下是我寫的噴移動設備愚蠢的UI交互的部分內容,和主題關係不大,只是覺得現在的IT界實在是不可理喻。想看可以看一下。

高效的另一個方面就是桌面操作系統的構建方式。Windows至今還是一個文件模式的操作系統,也許現在看來這個設計顯得很落後,但是事實上,對部分用戶來說這其實是非常重要的特點。現在移動設備上的操作系統,大多淡化了文件的概念,而更加註重的是應用,甚至某些系統里一般情況下用戶根本都沒有對文件進行任何操作的許可權。而Windows下傳統的文件模式沿襲了DOS時代用戶對文件本身的操作模式,這就給辦公以及娛樂帶來了極大的便利。

桌面系統對於文件本身的操作是平板系統無法比擬的。例如某人在數碼電視上觀看一部日劇,但是不幸的是字幕卻是亂碼。這時只要把U盤接在電腦上,用記事本打開字幕文件,然後在另存為時將編碼從ANSI修改成Unicode(或者反之)一般都能解決問題。而在淡化了文件概念的平板中,除非下載了專門的應用,否則不能在系統中直接對文件進行這樣的操作。對於遊戲玩家來說更是如此,PC遊戲很多的魅力就在於MOD,而無論是替換模型,還是修改配置文件中的參數,這些都在桌面系統中很容易實現。而反觀移動設備的系統中,應用都是被封裝起來的,用戶根本接觸不到其中的文件,不是專業人士,何談修改?


另外,在桌面系統中,用戶更喜歡按自己的邏輯去對文件進行分類。受到XP時代鏡像中默認卷標影響,相當多的人都是在D盤中放置各類工具軟體,E盤中存放自己的各類工作文檔,F盤中則存放遊戲和影視等娛樂內容。而對於工作文檔和電影,顯然大部分用戶都能夠利用文件夾命名來方便的規劃自己的存放路徑。比如「深圳分公司/生產部9月/新員工培訓」「美劇/老友記/S8」這樣的方式,在繁多的文件中,很明顯用戶能夠迅速按照自己的規劃分門別類尋找到自己需要的文件。而平板系統中,由於文件概念的淡化,且不論應用軟體中的config文件或者是存檔,即使是視頻、音樂又或者是文檔、PPT這類還有明顯文件特徵的檔案,卻大多通過自身的某個應用UI來實現讀取和尋找,而很少給用戶自己通過文件路徑來自己找到文件的機會。其實Windows也有過這樣的設定,那就是Win7中的「庫」。微軟的工程師們自以為這樣的設計就能讓PC用戶像使用移動設備那樣方便的管理自己的文件。但是事實上這個設計極大的失敗了,根本沒有多少人買「庫」的帳。畢竟PC系統上動則成千上萬個文件,並且文件的時間、大小等各類標籤並不一定有規律,在「庫」的分類管理下反而產生的更多的是混亂。既然PC系統中有了方便快捷、一目了然的資源管理器,那誰還會去用「庫」呢?這自然又是一個愚蠢的東施效顰的例子。不過我們至少還應該慶幸這幫工程師還給我們在Windows中保留了磁碟和路徑的概念。

最後一個高效的體現則在於UI的設計。現在的移動設備多是觸摸屏,因此交互界面的設計也是都是扁平化的,所有內容平鋪起來,用戶想用什麼直接進入就行了。而Windows中因為有了鍵盤和滑鼠,其中一個小小的組合鍵就可以達到手指在觸摸屏上的效果。有些菜鳥看到高手用電腦時經常跟不上高手的操作,莫名其妙一個窗口就關閉了,然後突然出現了資源管理器,接下來直接選中了一個文件夾,然後突然就開始複製文件了。其實只是按了Ctrl+X,Alt+F4,Win+E,然後通過字母、方向鍵和回車找到了文件夾,最後Ctrl+V把文件複製了進去而已。實際上筆者見過許多人,甚至不乏軟體工程相關的專業人士,他們電腦上的默認輸入法竟然是拼音輸入法,而不是美式鍵盤。這隻能證明一件事,就是他們只覺得只要打開了QQ、網頁或者Word就能直接打字多麼開心愉快啊,而根本沒有想過自己會在系統中使用字母快捷鍵,完全放棄了鍵盤的快捷操作。鍵盤操作很簡單,但是顯然沒有滑鼠直觀,更別提很觸摸屏比了。其實反過來說,越直觀的東西效率越低。其實觸摸屏真的是個效率非常低下的輸入設備,僅僅和滑鼠比,就少了指向和右鍵這兩個重要的操作。滑鼠的指向在大部分軟體中都是用來獲取幫助信息的,而右鍵則是打開了嶄新的菜單世界。而觸控中雖然用長按代替了右鍵,但是其UI組織模式還是不夠簡潔,這其實正是PC桌面系統無可比擬的巨大優勢。但是我們卻看到一些不可理喻的設計,例如QQ6.1的安裝程序中,對於安裝路徑的指定竟然不能和其他2000年以後的程序那樣直接通過鍵盤手動輸入諸如「D:QQ6.1」這樣的路徑,而只能用滑鼠愚蠢的一步步自己選擇路徑,這頗有種古老的Wisdom Installer的感覺。同樣的蠢行也發生在了百度的雲管家安裝程序上。更可怕的是在某款工具軟體的最新版中,筆者驚訝的發現工具欄上的按鈕竟然失去了右鍵菜單,取而代之的正是觸控中的長按。對比Win7的庫至少還保留了磁碟,筆者只能說,為了照顧小白用戶可以理解,但是請不要剝奪普通用戶正常的使用習慣。


庫就是用應用類別分類,而不是樹狀文件分類嗎?那我有個疑問,關於某份項目工作,又有圖片又有程序還有文檔,但他們都是屬於這個項目內容的,這個情況下,全部的東西放一個文件夾里不是更好嗎?他們是關聯的。如果按應用分,感覺他們被打散了。


我覺得這是一個非常好用的功能。平時日常使用,通過庫省去了不少時間。(但是系統自帶的庫我很少使用)

看了大家聊失敗的,其實主要還是用戶習慣的問題。
「庫」的功能對於用戶而言只是多了一步快捷路徑,如果不使用庫也不會對其日常使用產生影響。所以一般用戶沒有培養出這個習慣是很正常的。

對於功能而言,沒什麼問題。對於引導而言,是失敗的。


Win 7的時候也不喜歡庫,但是到了win8被勉強接受,之後居然覺得庫是很好用很方便的。


早前不用庫,是因為舊的習慣,但當目錄需要更強大的管理時,我把同類的文件夾組成到某個庫,然後它變得非常強大。至於入口,出現在資源管理器側欄最前方,不用思索,非常方便。如果沒有用過庫,建議先別下定論。推薦大家嘗試一下這個庫的功能。


推薦閱讀:

向下兼容真的是破壞程序、API「美感」的元兇嗎?
如何用互聯網思維設計一個最酷的公用垃圾桶?
2014 年有哪些產品設計文章值得閱讀?
如果你是 Instagram 的產品經理,你會如何改進它的瀏覽發現?
交互設計原則有哪些?

TAG:產品設計 | Windows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