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一種外語,是否會被感染上使用該語言的民族的民族性格?
我驚了,這麼多關注!!!
當初隨意一問,受到這麼大的關注,太惶恐了!!!!
謝謝你們!^_^^_^^_^^_^^_^^_^^_^^_^^_^個人感覺是有變化,或者趨向的。但想知道是少數還是大多數?@mu peng@蘇菲。謝受邀!
謝 鄧森 邀
答案是肯定的。對於雙語/多語者,使用不同的語言會使TA們轉換個性,變的更像對應語言的本國人,這被稱為文化模式切換(cultural frame switching)。或者更為廣義的,稱作語言相對主義(linguistic relativity),更早之前被稱為 Whorfianism (因最早由語言學家Benjamin Lee Whorf提出假設) [1, 2] ( @Chris Xia 疏漏之處煩請斧正)
Whorfianism認為,不同語言對應不同的思維/性格模式,學習該種種語言會導致人的思維和行為模式改變,而改變的trigger就是使用這種語言/浸入該語言環境[2, 3, 4]。
這現象背後的原理/因素大家爭論不休,我們且放下不管,先看現象的統計表觀[5]:
該研究先分別調查了美國的英語單語者和墨西哥西班牙語單語者大五人格特徵,然後分別使用英語和西班牙語兩次調查兩地多處雙語者的大五人格特徵,結果如下:
上面五張圖中,第一列是單語者的人格特徵,後面三列是雙語這在不同語境下的人格特徵。可見語言的切換使得雙語者的人格特性在五個維度中的四個發生了轉變——變的更像對應語言的當地人。
這背後的原因可能是複雜的/多因素的。目前的證據證實,不同的語言使用者對基本的簡單認知任務,具有不同的處理表徵[6, 7]:
而且使用語言時候(說話)的認知模式,跟不說話時候的認知模式,也有一定的區別,這證實語言參與認知過程[8]:
而由於到腦各區域的普遍聯繫性,這種認知過程/模式的改變,不可避免的會改變性格表徵。又或者說,這種認識模式的改變,還可能是性格特徵改變的一個結果。
特別要提到的是,對多語者來說,即使沒有語言切換,其認知過程/特徵本身也隨著語言的學習而改變了,基於同樣的道理,多語者的性格也可能已經發生了潛在的改變[10]. 但是這種改變是漸進的,不如換一種語言表達的影響戲劇化。
--------[1] Silverstein, Michael. "Whorfianism and the linguistic imagination of nationality."Regimes of language: Ideologies, polities, and identities (2000): 85-138.
[2] Whorf, Benjamin Lee. "The relation of habitual thought and behavior to language." ETC: A Review of General Semantics (1944): 197-215.
[3] Wolff, Phillip, and Kevin J. Holmes. "Linguistic relativity." Wiley Interdisciplinary Reviews: Cognitive Science 2.3 (2011): 253-265.
[4] Lucy, John A. "Linguistic relativity." Annual review of anthropology (1997): 291-312.
[5 ] Ramírez-Esparza, Nairán, et al. "Do bilinguals have two personalities? A special case of cultural frame switching." Journal of research in personality 40.2 (2006): 99-120.
[6] Nguyen, Elizabeth T. A Linguistic Relativity Study Involving the Visual Mismatch Negativity Component and English and Vietnamese Colors. Diss. Reed College, 2012.
[7] Roberson, Debi, and J. Richard Hanley. "Color vision: Color categories vary with language after all." Current Biology 17.15 (2007): R605-R607.
[8] Tan, Li Hai, et al. "Language affects patterns of brain activation associated with perceptual decision."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105.10 (2008): 4004-4009.
[9] Bialystok, Ellen, et al. "Bilingual minds." Psychological Science in the Public Interest 10.3 (2009): 89-129.
[10] Perlovsky, Leonid. "Language and cognition—joint acquisition, dual hierarchy, and emotional prosody." Frontiers in behavioral neuroscience 7 (2013).
會,義大利語在學,拖延症感覺越來越嚴重了。
謝謝各位的關心,本來我打算暖心的回復所有的人,但素我是手機黨回起來好麻煩,就這麼算了,么么噠各位(*ˉ︶ˉ*)
我不想火,不想被查水表,人家怕怕啦。
謝謝各位的邀請,我目前只想去四川,因為我想吃正宗的火鍋!!!
_______分割線________
作為一名藏族,我目前學的最好的外語是漢語。
你看看我天天逛知乎逛的多6啊,如果說帶給我的變化,甚至是帶給我家人的變化應該是,我媽我外婆可以天天刷現代倫理劇,古代瑪麗蘇,近代傑克劇了,精神文化一下子充沛了吶。
明顯的栗子是我媽,我媽十幾歲才學會漢語,但是這完全阻擋不了,她對內地各種美食的阻擋,小到湯圓大到火鍋,沒有她不吃的。她的兄弟姐妹們全都是吃貨,幾乎每周都有一兩次的聚會,從早上泡在甜茶館到中午的川菜館再到晚上的火鍋店。那整的一套一套的,反正這種聚會我是只帶著嘴巴去的。
學會漢語,對於我媽,也是有很重要的意義的,畢竟麻將也是我媽生命中重要的一部分,反正目測比我重要的多。這是一位神秘的四川老太太在不知何時傳授給我媽的,反正我只記得她家的稀飯很好喝榨菜很好吃。
反正我覺得學會漢語之後,對我們家有很大的改變,我們也會在端午節吃粽子,在中秋節吃月餅,雖然有的時候不怎麼知道這些節日的意義,畢竟放假了我們就必須給出一個態度,還有我是甜粽子黨的。
學會一門外語很重要,畢竟有那麼多好吃的在等著我。學了阿語上課容易遲到了,不敢深入學了(大霧)……
當然會了!你以為來法國真的就是自由(liberté)平等(égalité)博愛(fraternité)了嘛
Na?ve
明明是申請(demandé)等待(attendez)耐心(patienté)所以我現在脾氣可好可有耐心啦
會。很多親戚朋友(少數民族)說我有漢族性格(Xenzu mijez),漢族同學說我被漢化。如果他們都知道自己在說什麼的話,那就是真的,一定是這樣。
學了日語的我也並沒有因此而愛上啰嗦的表達方式以及又臭又長的令人感到不適又麻煩超長定語,有習慣於把否定放在句末什麼的習慣也是沒有的,同樣的,我也沒有說雙重否定的習慣難道不是嗎?最重要的是,作為一個中國人,我很好地保持著中國人特有的矜持,也不曾給誰添過麻煩。真的,我沒有被日語習慣影響,我想是這樣的。
【竟然有百贊了,真的是恐縮,惶恐不已,真不知道這樣的回答到底能不能讓各位滿意⊙﹏⊙】
---------この答はこんなに人気があるのか???まあ、たぶんクマモンのお陰様だね。
日本語の喋り方と中國語の喋り方は大違いだと思う。だいたい、語順は違うだろう。ずっと日本語をしゃべっていたら、急に中國語に転換する(中國語をスイッチオンする)と、ちょっと変な感じがすると思う。日常生活の中で、用語もちょっと微妙に変です
以上。
追加:
我說。。你們的關注點為什麼都是我的性取向啊,我可是出了櫃的可彎男好么。愛好是人類觀察好么。
光是學語言好像不大會,但是跟此國的人民混六年後的體會是以下三金句已經嚴重帶壞了我的人生:
1. Je ne peux pas. 我不行,我做不到。
2. Je ne peux rien faire. 我什麼也做不了,沒什麼我可做的。
3. Ce n"est pas ma faute. 這不是我的錯!都是別人的錯!
以及,不管人生中有多重要/糟糕/嚴重/可怖/的問題。aller en vacances... ...一定,必須,去度假!度個假就好了。
這些稀爛又可愛的法(fa 四聲)國人民哦。我問閨蜜:學日語什麼感受?
閨蜜答:總感覺自己身上有馬賽克。
這取決於你是只用這門語言,還是真的從思維融進去了,若是後者肯定影響,而且是極大的,正所謂語言即文化,該文化或文明的所有特質都由語言表現
上了知乎之後火氣越來越大,越來越想教訓人,一定不是我自己的錯,都怪我沒抵扛了彌塞亞意識的腐蝕
嚇死我了,我這十年俄語最後變成俄羅斯大媽可怎麼活啊!!!
其實故事是這樣的,我覺得到那個國家生活過才會感染上那裡的氣息。是生活過,不是旅遊過哦,因為旅遊帶回來的氣息十天半個月大概也就散了吧~
吃個早飯接著寫~
================
我在俄羅斯生活了六年,沾染上它的氣息是無可避免的。
比如,沒有二十四小時熱水就會不習慣,沒有紅綠燈人行道就不會過馬路,愛吃那種包裝袋一拆開扔微波爐里五分鐘就好的速食食品。。。
但是,我依然也在抵制一些俄羅斯人固有的惡習 (或者不可以說這是惡習,他們也有他們的道理,只是我們看不慣)。比如,辦個什麼事情極其麻煩拿著一坨紙去一百來個地方排隊蓋章,頑固或者說是笨一件事情告訴他們這樣做更簡單一開始總是換來白眼過了好幾天來跟你說哇塞你那麼做好快啊你怎麼想到的,他們太愛抱怨又太愛恭維虛情假意的時候太多你不跟他們一起抱怨一起恭維他們就覺得你怪怪的。。。
恰恰是我知道這些固有的民族氣息,我才會不停地提醒自己,萬萬不要感染上!!!
對環境的適應能力因人而異,我見過每天都可以吃俄餐食堂的,每天。。。也見過不用蔥姜爆個鍋就不能煮速食麵的,沒錯,就是康師傅。。。
你可能一時想把自己放進外語國家的那個環境里,圖的是更入戲,但是新鮮感能維持多久呢,一把歲數的人了,想脫胎換骨,哪有那麼容易。
維吾爾族來答一下,絕對有影響!!!我自己就是個最真實的案例!因為維語和漢語是兩個完全不同的語種,從邏輯結構到音節字母,完全不一樣。我現在兩種語言都會說,但可怕的發現,我的語言行為習慣開始越來越傾向於漢語的邏輯表達,其實這種潛移默化從我上小學開始接觸漢語的時候就不知不覺已經開始了,從小到大我一直上的是雙語班,甚至初三上過一年純漢語班,現在我除了和父母親戚,在外面和同學朋友基本都用漢語!比如我現在用搜狗輸入法在知乎上寫答案,速度非常快,拼音一個一個從我腦子裡蹦出來,而當我切換到維語輸入法的時候,卻需要費好大的勁兒去思索拼音和邏輯,打字速度也明顯比漢語慢很多,並且我發現我身邊的很多維族小夥伴都存在這樣的情況,有時候我們用維語聊天,聊著聊著就會不約而同的換成漢語,因為漢語更快表達意思更清楚!這太可怕了!所以我覺得兩種語言絕對是互相有影響的,就看你平時用哪種次數更多一點,這種語言的邏輯結構也會影響到你的思維習慣和行事風格,比如我現在除了長相,其他方面有時候我自己都會產生錯覺,自己是一個純純的漢人!漢語溜的飛起!引經據典甚至有時候漢族小夥伴都辯論不過我!(^o^)/
十二點半通知一點開年級大會。說要點名。
俄語系的加上班長團支書去了五個,其他都在寢室睡覺。
日語系的全去了,有的帶的筆記本去的。
哈哈哈哈俄語學多了自帶戰鬥屬性,日語學久了集體性會特別明顯,就算超不滿意也不會提意見和反抗的~~
我沒說所有人都是嗷!從語言學的專業角度說下。
根據薩丕爾沃爾夫假說,所有高層次的思維都倚賴於語言。
說得更明白一些,就是語言決定思維,這就是語言決定論這一強假設。由於語言在很多方面都有不同,沃爾夫還認為,使用不同語言的人對世界的感受和體驗也不同,也就是說與他們的語言背景有關,這就是語言相對論。
由薩丕爾-沃爾夫假設的這種強假設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根本沒有真正的翻譯,學習者也不可能學會另一種文化區的語言,除非他拋棄了他自己的思維模式,並習得說目的語的本族語者的思維模式。
上面扯了那麼多無聊的語言學概念……題主問的是民族性格,是包含個人思維方式和群體的文化共同體兩個方面的。而從其它答主的來看,學外語實實在在的受到了其它民族的文化對自己的行為或多或少的影響,(因為擺脫了文化學語言純屬耍流氓!),以我個人學過的外語的經驗來看也確實如此。但我個人認為,「民族性格」的叫法太寬泛,同一個民族不同的人也是性格迥異的,因人而異吧。「標籤化」的「民族性格」其實是文化的特質,而非具體的人的性格,所以嚴格來說,學科外語就會被其文化有一定程度的洗腦,比如諸位答主和我_(:3」∠)_……嘿嘿
我講德語的時候比講西語的時候裝更多的逼
自身經驗來看,我覺得會的
中文的時候是謝謝,不客氣
學英語的時候是thank you, you"re welcome
後面工作中學了日語的時候是すいません、すいません。日本人的思維方式就是互相客氣
還好我拉丁語沒學好,不然我會變古羅馬人……
在各領導人講話的時候,經常在想如果需要翻譯成英語,我會怎麼翻。然後便會發現,誰講的話是有邏輯的,誰的發言是毫無內容。邏輯思維會延續到生活中。
好有趣的問題!我也來湊熱鬧。
會的。
學了孟加拉語,又在孟加拉國和印度的西孟加拉邦學習和生活過之後,我自己的性格和風格都有漸進的改變。不是不知不覺的變化,而是我能明顯地自我意識到這種發生在自己世界裡的變化。
以前或許還是個傷春悲秋有點憂鬱的文藝小青年,後來越來越樂觀了。孟加拉式的樂觀。不如意時,會想起我的孟加拉朋友經常會說, tik ase,eta kono bapar e na. shob kisu hoye jabe. ekhun chinta bad dao!china kora r kisu nei!說實話,孟加拉式的樂觀情緒多少有不現實不靠譜的浪漫主義因子。但是如果沒有一份對生活的樂觀態度,和一種與生俱來的生活熱情,孟加拉人在孟加拉這樣一塊多災多難的三角洲土地上可怎麼生存呢……
跳舞,喝午後香料奶茶,淋雨,聽泰戈爾音樂,聽巴烏民歌,傍晚聊天,辯論,逛書市,觀看露天戲劇……在孟加拉文化里,有太多太多有風味的事。在學孟加拉語之前,我從來沒覺得看雨,聽雨,淋雨是很浪漫的事……當然中國古代的詩詞歌賦里或也有很多極佳的描寫和此類的抒情,但我並不很理解或很敏感。在孟加拉的文化語境中,此類事情和情景皆被渲染得浪漫得一塌糊塗,尤其是在各種文學作品和影視作品裡。人與雨的日常接觸,和對雨的品評,感受,理解,完全是一種具有即視感的寫意。雨是一種抒情,宣洩,寄託,至於今時今日,每至北京的夏日裡陰雨連綿的時候,我會偶然心裡浮現出那種曾有的對雨的體驗……
也許是受到學孟加拉語的影響,舞蹈也成了我的終生愛好之一。怎麼說呢……其實是覺得,學習一種外語並把這門外語當成自己生活中很重要一部分的話,不單是性格,自己的志趣,品味,迷戀的東西都會發生變化。前提是,一定要在這種外語中沉浸很久很久,並讓它成為生活中的重要部分。當然,也會有不怎麼好的影響……我曾經有那麼相當長的一段時間裡,總喜歡遲到,這確實是學孟加拉語後長期和孟加拉人接觸後慣下的毛病,哈哈哈,現在好多了……
還有一點,我感覺我在用孟加拉語和朋友說話與用英語或漢語相對比,會話時的感覺和風格是完全不同的。孟加拉語會話中的那個我,更加女性化,更加溫情,更加風趣,甚至有點兒可愛,更加喜歡用感嘆句,感嘆詞,反意疑問句……我喜歡那個我。英語會話中的我,顯得更理性莊重,有點兒心裡偷著樂臉上好嚴肅的範式。
最後貼幾張我喜歡的孟式美女圖,作為皆大歡喜的答案結尾,侵刪。
推薦閱讀:
※你有什麼不為人知的一面?
※焦慮不安怎麼處理?
※什麼樣的人喜歡隱藏自己?
※女性雄性激素偏高會導致性格偏男性嗎?
※毛利蘭和灰原哀兩種類型的女孩你更喜歡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