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亡會帶走一切,那麼為什麼要存在?

既然死亡會終結一切那麼我們為什麼要活著?反正生活的一切最終都會消失,記憶什麼的也不會剩下,生命的過程沒有一絲遺留。既然一切都會消失那麼要存在?求開導!


這個問題必須得回答。

題主你這問題,其實體現的,是一種典型的,以結果為導向的思維。

一件事,如果以結果為導向,質問過程的意義,那麼得到的只能是幻滅。

因為結果和過程,本來就不能完全等同起來討論。

好比你去讀書,然後考試。

有以下四種可能性:

你努力讀書,考試得到了一個好成績。這件事過程是好的,結果也是好的。

你好逸惡勞,考試時得到了一個壞的成績。這件事過程是壞的,結果也是壞的。

你努力讀書,考試時得到了一個壞成績。過程是好的,結果是壞的。

你好逸惡勞,考試時作弊,得到了一個好成績。過程是壞的,結果是好的。

當我們學習時,以結果為導向,只考察一個結果,而忽視過程是怎樣的時,那麼我們能得到的關於過程的意義只能是幻滅。

我們從小教育的一個弊端就在於,只教會我們考察結果的意義,而忽視過程的重要性。

倘若你努力讀書,考試時堅守自己品德,結果得到了一個壞的成績;而你同桌,平時各種玩樂,臨到考試時,通過各種作弊手段,得了個高分,而你父母,老師,同學,也只看到你考試結果的壞,忽視你過程中的努力,而嘲諷你,卻讚揚你同桌,說你是個壞學生,你同桌才是個好學生。

那麼你也會質疑,既然努力讀書結果註定得個壞成績,不努力讀書反而能得個好成績,那麼我努力讀書的意義在哪呢?

我們能很清楚的看明白這矛盾出在哪,這矛盾的根源就在於,周遭環境強加給我們的價值評判觀是:過程的意義要靠結果去賦予,倘若結果不好,過程也自然是不好的。

可是矛盾之處就在於,過程的好壞並不和結果好壞完全掛鉤,我們用結果去評判過程,其實好比於用蘋果去評判香蕉。

人生中的很多無奈也正因為如此,過程中的努力不一定能有好結果,不努力也不一定會有個壞結果。

這就是人生的荒謬了。

孔子的知其不可而為之,明知道不能有個令自己滿意的結果,但仍然努力去做,這正是他的偉大之處。


不是說結果絲毫不重要,如果硬要說結果一丁點也不重要,只有過程是重要的,那麼你也會嗤之以鼻,視之為雞湯。

但問題在於,我們往往過分看重一個結果,而完全忽視過程是怎樣的。好比建三層樓房,我們只想要第三層,而不想要前兩層。吃飽肚子,我們也只想要第十個饅頭的飽腹效果,而不想吞下前面九個饅頭,那麼我們能得到的就只能是幻滅。

當結果已經註定時,你糾結無可奈何的結果,注意力一直放在結果導致的幻滅上時,那麼只能徒勞地生出無力感和挫敗感,而你過程中的主觀能動性則被你忽略。

西西弗斯被諸神判為永罰,日日夜夜要把巨石推上山頂,而登頂後巨石又會自動滾回山下。於是西西弗斯要永永遠遠重複這一過程。諸神用永恆的無意義和挫敗感懲罰西西弗斯。

他的命運已經註定 ,但掙扎著推巨石上山的努力和鬥爭,足以充實心靈。

當結果已經註定時,至少過程中你的態度可以選擇。

同樣,題主你的提問,就是一種很典型的以結果為導向的思維。因為死亡帶來的是幻滅,所以活著也就沒意義了。

用死去否定活。這就是矛盾所在。

我們要追問過程的意義在哪,我們的眼光不能完全局限在結果上。過程的意義只能由過程本身來解答,而不能交由結果來終結問題。

所以,很顯然。活著的意義也只能是活著本身,如果你從死亡去追問活著的意義,那麼你得不到答案。未知生,焉知死?

愛情有何意義,再絢爛最終不都得歸於平淡。

吃美食有何意義,北京烤鴨和饅頭吃下去最終都會變成排泄物。

去旅行有何意義,得到的不過是身體的勞累和一些虛無縹緲的記憶。

學一門外語有何意義,我又不出國。

高考考數學是變態,我買菜又用不到。

…………

倘若以結果為導向,那麼過程再美好,再精彩也不值一提。

如果一個小孩一直想著長大成人的美好,而忽視成長的過程,那麼他會為遙不可及的那一天而苦惱,而當他著眼於自己每一次細微的進步時,這時,成長才會變成一件快樂的事。

這種以結果為導向的思維,來源於內心的浮躁,是一種比較功利性的思維。做任何事都必須有意義,都必須有一個好的結果,倘若結果不好,過程也自然不值一提。

越是急切地得不到自己想要的結果,那麼過程也就越發顯得沒意義。

一旦我們不開心,我們就會徒勞地糾結一些更改不了的缺憾。而忽視一些可以更好的部分。


的確人註定會死,這是更改不了的,但怎樣活著卻是你可以選擇的。

有些東西是更改不了,比如身體健全與否、家境背景是否優渥、一輩子能達到的上限等等,眼光一直放在一些更改不了的缺憾時,那些能改變的地方你就會忽略。

存在的意義只會是存在本身,倘若人生的意義是快樂,那不快樂的人生就沒意義了?倘若活著的意義是飛黃騰達,那平凡一生的命運是否就是虛無?倘若存在的意義在於永生,那麼所有人的人生都不值得活了。

既然存在,那麼存在本身就是它賦予給我們存在的意義,你可以否認抹殺掉一切, 但即使你全知全能,也無法抹殺掉我曾存在過。

愛因斯坦生於1879年,卒於1955年。

在1879年之前,他不曾存在,在1955年之後他也已經去世。但他永存於1879-1955年之間的時空內。

存在物從來就沒有消失,它一直存在於它所存在的時空內。

脫離存在物存在的時空,討論存在物存在的意義,這就會導致矛盾和荒謬。

既然活著,那就用活著本身去詮釋活著的意義。

未知生,焉知死?


死亡帶不走因果。

你所做的任何一件事,都在直接或間接地改變著你的世界,而這種改變會以連鎖反應的方式發展。

PS:評論區好多人說世界太大,人的力量太渺小,不可能改變多少。針對這個觀點,我想說的是其實我說的世界並不是很大的世界,改變世界也不是非得改變全球的政治經濟歷史,我說的世界指的是個人的世界,你的親朋好友、你的活動範圍、你所能影響到以及可以影響到你的方方面面的總和。這種意義上的世界,是你切切實實可以影響和改變的,並且也是你很容易造下因果的世界。

點題:死亡不會帶走一切,存在必須謹慎。


你這個問題 終究會 湮滅於網路中,你為啥要發出來?因為你 現在 需要。
我們的回復 終究會 消失在你以後的生活里,我們為啥要給你回復,因為我們 現在 需要幫你解決你的需要(探討疑惑)。
你要吃的美食 終將會 化為烏有,你為啥非吃不可?因為你 現在 饞得要命,餓得難受。
我也有過 曾 像你一樣,錯位地拿未來的結果來煩擾自己,為啥我還敢回答你的發問,因為我 現在 改了,覺得 大夏天穿T恤涼爽舒適,卻非說寒冬瑟瑟而不出去開心玩耍,挺傻逼的,人幹了很多傻逼事兒有可能成為大師,但一味滴干同一個傻逼事兒沒有學習和成長就沒意思了。


我們來推一下這個問題的反面。既然沒必要存在,那我們現在就去死。
可是眾所周知,自殺不僅痛苦,而且麻煩。
所以,好好地活,好好地死。自然安排了我們活著,我們就安排自己的死亡。不要為難自己。
人活到這把年紀,對不起自己的事情,我從來不幹。


首先你所謂的死亡會帶走一切只是一些人告訴你的理念並非真實,你換了一些人他們會告訴你死亡只是新的開始

另外,你玩遊戲時候,人物角色會掛掉,你為什麼還會去玩?


你說的不錯!「生活的一切最終都會消失,記憶什麼的也不會剩下,生命的過程沒有一絲遺留」。剩下需要覺悟的是:「存在」實際並不存在!

為了覺悟並沒有存在,你當思惟:一切消失的事物能稱得上存在嗎?比如電火花,還在嗎?比如朝露,還在嗎?比如雨泡,能得到嗎?一切事物性質都如電火花、如朝露、如雨泡,系屬因緣,無常、無我、虛假、幻化,不可保信。當知火花向滅已滅、朝露向滅已滅、雨泡向滅已滅,一切事物都向滅已滅。這一切中沒有人我意志,因緣所生即是滅義,包括一切所見所聞,都是向滅已滅,本沒有可以知曉、可以追逐、可以存在的事物。由此應覺悟,除了顛倒妄想,本無一事物存在!沒有東西活著,除了自心迷亂猶如幻焰。

能於虛妄不分別,不流轉,正智不動,無所執、無所觀、無所得,即是本來的正真道。


你怎麼知道死亡會帶走一切?
你怎麼知道生活中的一切都會消失?
你怎麼知道記憶也不會剩下?

不要去猜想死亡,死亡遠比你的猜想來得複雜和宏大。死亡並不是一切的終止,而是一切的開始,並且是此生的延續,你此生所經歷的一切痛苦,都將在死亡到來之後繼續體驗,繼續經歷,除非你活著的時候將痛苦轉化為菩提。

所以不要自我欺騙,「死亡會帶走一切」不過是完美主義者的又一個幻想,又一個逃離生命壓力的借口而已。


人是業報身,意識通過一期生命酬償(或接受)上面期生命中所做的善惡之報,同時繼續造作新的善惡業,然後再在下期生命酬償。死亡是物理層面的物質轉換,身體從發育到鼎盛到衰亡到歸於塵土,而意識層面也有不同的轉換,是業力的增減(或者說善惡無記種子的變化)。酬償之所以會被我們感受到是因為我們的我執,因為執著身是自己或者執著於有恆定不變的自我意識存在,我們受到善報感覺快樂,受到惡報感到痛苦。所以,執著是輪迴苦報的最根本原因。
從出離六道輪迴的角度講,必須要斷除執著。但是目前五濁惡世我們這些凡夫絕大多數達不到斷除執著的可能,所以必須要老老實實從六道輪轉的基礎 - 因果開始做起。首先,認識到因果是客觀事實;其次,積善因、除惡因,消除業障,增加慈悲心和清凈心;最後,等到資糧足備之後再考慮出離六道的問題。直接橫超三界是要有大善根的,如果一味好高騖遠、眼高手低有可能會誤入魔途。戒定慧必須按順序來。


今天吃的東西明天都會變成粑粑離開,你為什麼還要吃飯?


享受生命存在的奇妙,但不執著一切的留存。事實上沒有什麼可以留存,除了過程,生命本身就是一趟美妙的過程。如果用遊戲來比喻,那就是,你體驗的是玩LOL或魔獸那一刻的快樂,而不是電腦里的那個軟體,軟體可以刪除,遊戲可以更替,電腦可以重裝,但那一刻的快樂無法複製,也不可捕捉。如果你不愛遊戲,那麼用一本書,一部電影來形容,也是一樣的。書在不在不重要,但那個文字給你的感覺才是最重要的。


我們熱愛生命,不是因為我們早已習慣於生命,而是我們早已習慣於愛。。——尼采


我們總是在想活著的意義
死了什麼都沒了,那為什麼要活

其實吧,確實沒意義
但是!
這個意義僅是對於你而言!

我們需要弄清楚一個概念:即你存在的意義需不需要對你本身有意義?
是不是有些繞口?
簡單來說就是,你存在的意義需不需要體現在你身上?

人類作為自身認知中最富智慧的生命,是否有時候太過自大
其實對宇宙而言,不談人類,整個地球,太陽系,甚至銀河系對它又有多大的意義呢?
哪怕能夠輕易毀滅人類文明的恆星爆炸,在銀河系這樣的大環境中都驚不起一絲波瀾,況且是我們這種需要寄居在地球上的一個小小的生命物種呢?

那再來說,人活著到底有沒有意義?
我認為是有的,只是這個意義是對你身邊的人、事、物,對地球,對銀河系,對宇宙的意義。
就像你身體里的一個細胞有意義么?單獨來看,它的生死是無意義的,但是它的生死影響著你的代謝。

我們愛把自己區別於其他事物,我們把自己稱為生命。
我們甚至把自己區別於其他生命,我們稱自己為智慧生命。
其實,本質上我們只是元素的堆砌,和岩石和水沒區別。
問人類生死的意義和問一個氫原子聚變成氦原子的意義本質上是一樣的:這件事對氫原子本身有意義嗎?

所以,我們不應把自己與宇宙萬物區分開,單獨討論自己是否有意義
同時,我們亦不能妄自菲薄否定自己的意義。你的存在是有意義的,哪怕只是呼吸,你也改變了整個宇宙中二氧化碳的含量,哪怕只是行走,你也改變了你自身分子在地球上的位置分布。哪怕這對宇宙來說意義極其微小,但是不能否定其意義


因為死亡帶不走一切。


死亡會帶走一切是一個偽命題。
如同山中花開,由寂向顯,不過是存在的兩種狀態而已。
死亡,只是你,和你外化出的那個世界,同歸於寂。
僅此而已。
又有什麼可怕的呢?
凡間之事,美中不足,好事多磨,樂極生悲,到頭來人非物換,萬劫一空。
你還去么?
頑石道:「我還去」。
我們能因為美好終將消逝就不去追求美好嗎?
你問我,人終有一死,我們為何活著。
我會告訴你,某種意義上,自殺其實是對生活的認可。承認被生活超越或人們不理解生活,承認人存在的習慣不是一成不變的,認識到任何使人深刻生活的理由都不存在,認識到日常行為的無意義和遭受痛苦的無用。
生存本身就具有被判了死刑的荒誕性,你大可以用生理上的自殺去消解荒誕的重壓和人生的無意義,或者投身到虛妄神秘的天國。
但這是懦弱!
是自我理性的窒息與自殘!
人生的不幸即使是確定無疑的又怎麼樣?
我生而為人,我有深思我痛苦的權利。
我如西西弗一樣日復一日地滾石頭,我通過自我蔑視來達到自我超越,我對生命的最高虔誠,就是承認荒謬,否認諸神,搬掉石頭,通過抗爭,回歸到我自己的生活當中。
拒絕對永恆的希望,拒絕自我異化為神奴,拒絕成為非人非神的怪物,對荒謬的命運,勇敢大聲疾呼說是,去迎接,去窮盡既定的一切,像戲劇演員一樣擴展生命的可能性,像征服者一樣擊退命運擴展疆域,像唐璜一樣服從於「數量的道德」。
憑藉自由意志,每一個人都能真正成人,單純而誠實地活著。
――――――――――――――――――――


之所以《存在》,是因為我們《勇敢的心》,因為我們《怒放的生命》,因為我們《像夢一樣自由》,因為我們生活在《春天裡》,因為我們可以《飛得更高》。
綜上所述,因為汪峰啊!


死亡是我最想睡的婊子
——海明威


既無「存在」又何來「死亡」呢?「死亡」亟需「存在」來幫它怒刷「存在感」~呵呵噠Y(^_^)Y
同樣,沒有死亡又怎麼存在呢?死亡不意味著終結存在,更不意味著終結一切。從個體來說,某個個體死亡,其餘個體依舊存在(老李死了,小李還活著)。某個個體死亡,其遺留依舊存在(愛迪生死了,電燈還在)。某個個體死亡,有利於「此時的存在」延續「彼時的存在」(單說人類的延續,倘若炎帝、黃帝、亞當、夏娃他們祖祖輩輩地活著,地球人口爆滿也輪不到我們存在了吧?)
題主的苦惱在於:把死亡定義為終點,殊不知它在某種意義上也是起點。


為了喝酒。


生與死是一種循環。


哈哈哈哈,這麼宏大複雜的一個問題,幾千年來,那麼多哲學家前赴後繼,也沒回答出個所以然來,倒是許多知友,一個個三言兩語,乾脆利落,還理直氣壯。也不知道是哪兒來的自信。

很明顯,題主年齡應不是很大,可能也就十六七八歲的樣子。正如題目的標籤,青少年成長。心理治療可就嚴重了。這樣的疑惑和追問並不是心理問題啊,相反,倒是是實實在在的成長過程中幾乎每個人必經的階段。

因此,我覺得,急於給題主一個答案,或者是說服題主不去思考這種問題,都不是很明智。

我個人覺得,更多的應該是呈現我們(算是過來人吧)的思考過程、面對態度,以及從思考中收穫的感想,對自身生活的影響,而不是簡單粗暴地給出一個結論。

在這個問題上,思考過程遠比得出結論重要得多得多。、

睡覺先,看心情是否補充。


推薦閱讀:

TAG:心理治療 | 人生意義 | 青少年成長 | 哲學思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