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了不起的蓋茨比》在我看來劇情不是那麼的跌宕起伏,但是在看完之後卻能為之震撼,緣何?

剛看完,滿腦思緒,剪不斷,理還亂。


美國夢。


============


發現題主改了問題,其實這個問題更好回答個人觀點啦。我看完和題主一樣,久久不能走出電影。後來我又把書找出來看。得出一些結論。其實本部小說想說的更多是一種蓋茨比的美國夢,以及這個美國夢的幻滅。黛西已經不是單純的一個愛人,而上升成一種信仰,一種幻夢似的美好生活缺一不可的嚮往。但是電影明顯把這部分美國夢弱化了,更多的強調一段愛情。在電影中,我們看到更多的是蓋茨比對黛西何等深情的愛。

為什麼我們感到震撼,因為這種愛,世間少有。蓋茨比努力的今天所擁有的一切,都是為了黛西,為了見她一面,五年,緊張卻故作鎮定。裝飾再美的房子,再漂亮的衣服,再華麗的派對,都是為了吸引她。告訴她,他所擁有的一切。還有願意為她犯下的錯誤自己承擔,怕她被欺負或想不通,一夜守在她家門外……

尤其結尾,電影裏那個稍作改動卻昇華的結尾其實有很震撼到我。那一組交叉蒙太奇鏡頭實在太贊了,我簡單拉一下:
1.蓋茨比家遠景(拉近);
2.蓋茨比特寫,張望,然後跳下泳池;
3.泳池俯視鏡頭(跳下泳池);
4.黛西猶豫不決的表情;
5.黛西家電話特寫(拉近);
6.蓋茨比在水下游泳;
7.持槍的威爾遜影子特寫映在牆上(拉近);
8.黛西走近電話;
9.蓋茨比游泳;
10.黛西拿起電話;
11.蓋茨比從泳池探出頭(蓋茨比家電話鈴聲響起);
12.蓋茨比回頭(拉近);
13.蓋茨比爬上來;
14.泳池俯視鏡頭(蓋茨比爬上來);
15.蓋茨比身後的威爾遜;
16.蓋茨比激動的眼神;
17.河對岸的黛西家(拉近);
18.蓋茨比家傭人接電話;
19.威爾遜走下臺階,(傭人接電話聲)移鏡頭到蓋茨比臉上,蓋茨比一臉期待,(槍響)蓋茨比中槍;
20.傭人回頭看到威爾遜;
21.威爾遜放下槍;
22.蓋茨比低頭看傷口;
23.泳池俯視鏡頭(後拉,蓋茨比背影);
24.回到看傷口,蓋茨比抬頭(拉近);
25.河對岸的黛西家(這次是遠景);
26.蓋茨比臉部特寫(他最後說了句「黛西」);
27.河對岸的黛西家(近景);
28.蓋茨比臉部特寫,他閉上眼,向後倒去;
29.河對岸的黛西家(近景並拉遠,應該是想擬一個主觀視角,或者類主觀);
30.蓋茨比往後倒;
31.威爾遜吞槍自盡;
32.泳池俯視,蓋茨比倒下水;
33.(水下)倒下去特寫(落水聲與槍聲同時響起,精彩)
34.電話這頭,尼克在電話邊焦急的詢問;
35.蓋茨比家的電話,懸在外面,無人接聽;(此時我們已經知道了,電話不是黛西打的)
36.蓋茨比手捂著胸口,沉下水底;
37.黛西猶豫不決,還是把電話掛掉;
38.尼克在電話邊焦急詢問;(與鏡頭36.37疊畫交替出現)
39.泳池俯視,倒在一旁的威爾遜,一旁的傭人(移鏡頭)泳池裏的蓋茨比;
40.泳池裏的蓋茨比最後一個近景,本段結束。(真是讓人不由自主的想到萊昂納多16年前在《泰坦尼克號》裏沉入大西洋時候的樣子...此為題外話)

整個這個過程是2分07秒,整整40個鏡頭。仔細看其實不難看出分鏡的規律,不得不說,導演把握的很好。也是給蓋茨比一個相對來說比較美好的結局,不讓美夢破碎。其實小說比電影殘酷許多。尼克打電話給蓋茨比並沒有打通,黛西也不曾給蓋茨比打過電話。書中這樣描述:

始終沒有人打電話來,可是男管家午覺也沒睡,一直等到四點——等到那時即使有人來電話也早已沒有人接了。我有一個想法:蓋茨比本人並不相信會有電話來的,而且他也許已經無所謂了。如果是這樣的話,他一定會覺得他已經失去了阿哥舊日的溫暖的世界,為了抱著一個夢太久而付出了很高的代價。他一定透過可怕的樹葉仰視過一片陌生的天空而感到毛骨悚然,同時發覺一朵玫瑰花是多麼醜惡的東西,陽光照在剛剛露頭的小草上又是多麼殘酷。這是一個新的世界,物質的然而並不真是,在這裡可憐的幽魂,呼吸著空氣般的輕夢,東飄西蕩……就像那個灰濛濛的、古怪的人形穿過雜亂的樹木悄悄地朝他走來。

*上段引自巫寧坤老師譯作,譯文出版社出版,第162頁。


從某種角度來說,好的作品不一定以內容或者跌宕的劇情取勝。最為關鍵的是,包括劇情在內等因素所起到的讓人印象深刻的原因:觸動人心。
談電影配色,談鏡頭,談鏡頭語言,談配樂,都是見仁見智的。不過我想對於觀後心中感慨,欷歔不已的原因,更多的是對世態人生和繁華之後的落寞的感慨,當然這包括對片中那個時代場景的展現,對主人公的命運的展現。
不是那麼敏感的人,或者相當一部分觀眾,對於電影有如下意見:拖拖拉拉兩個小時,沒有懸疑,沒有動作,沒有感官刺激和緊張的劇情,不停地聽蜘蛛俠絮絮叨叨,還有從泰坦尼克號上跑下來勾引富家女的萊昂納多在那裡神經質,這電影真無聊。
暫且先不談電影的原著小說,菲茨傑拉德在其中傾注了多少自己的回憶和影子,單就影片中諸人物的經歷我們可以看到什麼?是情感的共鳴,是生活的高度契合!
蓋茨比守望那個燈塔,就在它的對面,因為知道自己魂縈夢牽的黛西在那個燈塔之後。多像我們曾經守候在某一扇窗前,某一個轉角,某一個咖啡店,守候著,就好像就是在等待那個人從這裡出現。
美輪美奐的城堡,是夢境,卻也是現實,窮小子遠走他鄉,歸來時想要給生活優裕的愛人最為豐足的物質生活,一件件衣服的落下,鋼琴曲中兩人的慢舞,都是在進行蓋茨比心中一份印證。他追的夢,很早以前自己的夢,對於現實他不在乎,對於那個愛人是否還是從前的模樣也不在乎,他無法自拔。
湯姆與桃金娘。
蓋茨比與黛西。
他們都是被現實擊敗的。不願面對真實的感情,有的只是對名譽和財產的保全,對自己成功的迫切肯定和某些方面的選擇性迴避。
庭院荒蕪下來,沒有了歡歌笑語,鶯鶯燕燕,那個一直牽掛的女人轉身逃離,剩下那個執著又天真的蓋茨比躺在凄清的城堡里。輾轉流離那麼多的心思,那麼多的期盼,那麼多的美好,都敵不過最終的一聲嘆息。
看過影片,我的感覺像什麼?像是在黝黑的湖邊,看到騰空而起的絢爛煙花,你感覺周圍都是亮麗的,你想起那個光芒背後的希望,想起某年某月的某處的亮光,就在你的心快被這麼多情緒填塞完全的時候,煙花燃燒完畢,只留下星星點點的殘餘和黑色的灰燼,你低下頭,眼前還是黑乎乎的湖水,但心裡好像還有煙花在綻放,你突然感到自己是那麼的悲傷。


看到大家都在談論原著和劇情,從我個人的角度,談談自己的看法。

原著小說我看過三遍,實際上我並沒有過多地被Gatsby的愛情打動,對Daisy的形象也沒有太大感覺,當然很多人都在說的American Dream,那就更泛泛了。
在看原著小說時,一些重要的篇幅,我自己有構思過場景,這是我閱讀時的習慣。看過很多小說改編電影,似乎都很難滿足我的想像,但這次Baz Luhrmann執導的The Great Gatsby,我看過之後,在豆瓣打了5星,因為,它超過了我的想像。

Baz Luhrmann的作品個人特點非常強烈——以濃烈的色彩、快捷的節奏、大膽的配樂、不拘一格的方式表現愛情這一永恆的主題,非常有辨識度(類似的還有《紅磨坊》),並且衝擊力很強。對於我們而言,不論在任何情境下的強烈個人特點和愛情的主題都會是非常抓人眼球的。

幾幅截圖,不說明角色和場景,避免劇透嫌疑:

關於影片對與原著的表現,我個人比較喜歡,它通過各種對觀影者有巨大刺激的方式把愛情的主題無限擴大,也讓更多的人更直接立體地看到了所謂的美國夢。

很多人不是很喜歡這個版本的Gatsby,原因無非是這種靚麗色調、八竿子打不著邊兒的配樂、非美國人演繹的美國妞兒和他們頭腦中暗色調的紐約、充滿爵士和布魯斯風情的浪漫背景音樂、復古魅惑略帶俏皮的美國女人的印象相去甚遠。

而這,恰恰就是這部電影的魅力,也就是為何會讓人看過之後受到巨大的衝擊且難以平復的原因。

以上。


電影的魅力就在於每個人看完之後會結合各自的經歷抒懷
為什麼要破壞這種魅力呢
電影不是語文課文
沒有最佳答案 只有你自己的答案


從初讀本書開始至今,有三句話一直在我腦中迴響。看電影時,我也在等待這三句話的出現。

一句正好是開篇。

我年紀還輕,閱歷不深的時候,我父親教導過我一句話,我至今念念不忘。
「每逢你想要批評任何人的時候,你就記住,這個世界上所有的人,並不是個個都有過你擁有的那些優越條件。」

一句恰巧是結尾,眾所周知的菲斯傑拉德的墓志銘。也許使用原文更合適。

So we beat on, boats against the current, borne back ceaselessly into the past.

另一句影片中完全未曾出現。

他的幻夢超越了她,超越了一切。他以一種創造性的熱情投入了這個幻夢,不斷地添枝加葉,用飄來的每一根絢麗的羽毛加以綴飾。

————————————————————————————
我突然感覺到自己強烈的偏題了。

被震撼也許是因為沒有看過原著,第一次知道這個故事。如果是正好是男性,震撼將翻倍。蓋茨比身上有著太多男性共有特質。

從劇情上講,蓋茨比從一個迷一般的男人,一個傳說,到最後荒誕的死去。這是真正的將美好的東西,掰開,撕碎,碾成粉末,最後隨手撒在路旁的臭水溝里。很難讓人釋懷。


《了不起的蓋茨比》里 Gatsby 為什麼對 Daisy 念念不忘?男性讀者對這本書的情結來自哪兒?
耶魯大學公開課:海明威、菲茨傑拉德和福克納
如何評價電影《了不起的蓋茨比》(2013)?


一,那是個充滿機遇和夢想,投機和邪惡的多彩的年代。電影的一切鏡頭都是在表現那個精彩的紐約。
二,蓋茨比相比於那個時代的其他所有人都有一顆高貴的心,他堅信的,是一份虛無縹緲的愛,高於所有人,包括你我。


Jay-Z並不適合擔綱電影配樂。


電影沒看,說說對小說的看法。

一千個人心裡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一點錯沒有。一個人被一部文學作品感動,其實都是為作品中的自己而流淚。個人經歷不同,被觸動的點也不一樣。

在我看來,《了不起的蓋茨比》最觸動我的,是字裡行間蔓延的一種恍若隔世的感覺,是今日看你起高樓,今日看你宴賓客,明日看你樓塌了那樣的一種宿命感。是明知雕欄玉砌應猶在,只是朱顏改,卻自欺欺人告訴自己也許可以挽回一些什麼的無力感。

用兩個字形容,就是「幻滅」。


看過挪威的森林的人估計都知道這部小說,但是我就是沒看過,期待電影


看後五味雜陳,感到失落,看來得再看一兩遍。如上面大家說的,每個人的感情都不一樣,不存在著核心思想


個人覺得是想表達對夢的追尋吧
蓋茲比為了他的夢想不顧一切 可以說是不擇手段了
作為一個追夢人 他的確了不起
沒有看過原著 但是個人覺得 蓋茲比其實並沒有弄明白自己的夢想到底是什麼 或者是沒有看清自己的夢想到底可不可能實現 他想要repeat the past, 但過去發生的事實實在在的發生了 若他的夢想是寄托在一個早已不屬於他的人身上 那他的成就毫無意義


深情屌絲追女神,無奈女神太膚淺 from 豆瓣


屌絲逆襲一時爽,最後還是火葬場。


推薦閱讀:

一隻狗無緣無故的咬了一口路過的我,我可以打它嗎?
前有大江,後有追兵,我有船,可載兩人,救恩人還是報恩人?
你做過的後悔的事情是什麼?
一個人是偽善的,做的壞事至死都沒被發現,那麼他究竟是不是真的善良?
還值不值得善良?

TAG:電影 | 人性 | 愛情 | 了不起的蓋茨比電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