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現在好多女孩子和三毛一樣旅行、記錄、然後發表,卻不能稱之為「當代三毛」?她們和她的差距在哪裡呢?

我知道知乎上大家是看不慣簽名「你若安好,歲月靜好」之類的......
那簽名是這類的女孩子真的是有性格缺陷,矯揉造作嗎?
為什麼三毛能成為三毛,她們和她的差距在哪裡呢?

好啦,這個女孩子一個月前已經跟別的漢子跑了,這個問題的探討對我來說已經完全無所謂了。
謝謝大家。


自從高中看了三毛的《撒哈拉的故事》之後 愛她一發不可收拾 她的書基本都看了遍
也對她越來越了解 之前自己也思考過幾回這個問題
另外一個答友簡單地用 第一個吃螃蟹的人概括 是不準確的

1 首先三毛的性格是非常特別的 她有自己的叛逆 有自己的思考
比如小學的時候老師讓他們寫我的理想的作文 三毛寫她長大後要做個撿破爛的人 她覺得每天能撿到很多寶貝 是一件很快樂的事情 老師把她狠批了一頓 然後她不情願地把作文改成了醫生(還是律師)
從這一點就能看出 她與一般人的思考點是不同的 她從小追求的就不是物質上和面子上的風光 一切都是隨性而做 這一點在她長大之後不但沒有消失反而成為了她的特別之處

2 其次她閱讀量驚人 她從小閱讀 五年級開始看紅樓夢 古今中外名著幾乎沒有她沒看過的
她初二的時候甚至翹課到墳墓里去讀書 之後她學習了英語和西班牙語等等語言 涉獵得更廣
在她定居的大迦納利島的家中 有一間書房 裡面藏有非常多她收集的書
我沒有記錯的話荷西死後 她把她的書 送給了大迦納利島的書店 書店像撿了大寶貝一樣
廣泛的閱讀讓她有更深刻的思考 讓她對於許多事物的感觸 是真正來自於內心的感受
現在的人去學三毛是學不像的 因為她去一個地方不是像旅遊一樣去走一遭 而是為了真心地體會
這與現在的人去撒哈拉或者其他地方的目的就不一樣了
比如學三毛去撒哈拉旅行 記錄的人 不過是好奇地去看看撒哈拉的特別 像旅遊一樣
不會像三毛一樣住下來 深入當地 儘管條件非常艱苦 但活得快樂 「鄰居的羊老是從自家天台掉入房內;用指甲油給別人補牙;去偷看非洲女人洗澡洗腸;跟荷西一起穿過荒山去尋寶 哪怕當晚她差點遭到強姦 荷西差點死掉,他們說下次還要一起去;跟沒有地位的啞奴一家成為朋友並幫助他們;撒哈拉反西班牙政府大動亂」 等等這些都是她真實的經歷 是去旅遊的人沒法體會的
(除開閱讀 她對繪畫 雕塑等藝術也有自己獨到的見解 這不是一天兩天就可以學來的)

3 她的感受都是自然抒發 而不是因為旅行或者什麼 硬擠出來的感受 更不是簡單的旅行日記
裡面有很多她對人生 婚姻 國界 人權的思考 這些幾十年前的感悟就算拿到一百年後也是不過時的
她思考的內容不僅深刻而且範圍廣

4 她活得非常自由 思想非常自由
由此她家人的影響非常重要 三毛從小就喜歡往家裡撿各種她認為的寶貝
她的母親不會反對 就算家裡堆滿亂七八糟撿來的東西 她的母親也不會扔掉任何一樣
儘管三毛初中輟學了 可是她的父母沒有責備她 更沒有放棄她的教育 反而給了她更好的平台
沒有這樣的家人 根本沒有辦法做到像她一樣無拘無束地活著

5 她的感情非常敏感 細膩 而且還能感知別人不能感知的事物
她在秘魯 馬丘比丘上 感受到了先靈的亡魂 在同行人都勸她多住一晚的情況下 她還是堅持當晚離開馬丘比丘
結果第二日發了大洪水 準備從馬丘比丘回來的人基本都死了
以上只是一個例子 但是她的心思確實跟一般人不同

6 另外 她找到了懂她的丈夫荷西
荷西陪伴她去撒哈拉生活;去各地感受;潛水給她淘「寶貝」 甚至有次淘到了腓尼基人的寶瓶;
陪她共患難;接受她的文化
荷西實在太懂她 在她們結婚的時候 荷西送了她一副完整的駱駝頭骨作為禮物 是她夢寐很久的 這也不是一般人可以理解的禮物
婚姻沒有綁住她 反而她有更多的思考 讓她經歷更多不尋常的事情

懷著成為第二個三毛的心情去旅行 記錄是非常做作的一件事
思想沒有她深刻 靈魂沒有她自由 怎麼學她也不可能學得像
現在的環境太現實 太浮躁 還是成為第一個自己吧

2月17日補充:
三毛被稱為「奇女子」不是空穴來風 建議想要了解三毛的人從她的文字里去了解她
你可以感受到 她的率真 她的可愛 她的敏感 她的自由 她的平凡和不平凡
推薦想要認識她的讀書順序是:
從《撒哈拉的故事》入手(她的成名作 寫她和荷西在撒哈拉生活 是早期的三毛)
然後讀《溫柔的夜》(寫她和荷西在大迦納利島的生活)和《稻草人手記》(主要寫她和荷西的趣事 比如她和荷西家人相處的矛盾和歡樂)
之後讀《夢裡花落知多少》(寫荷西在迦納利島遇難後發生的故事 三毛的悲痛心情以及她走出悲痛的過程 氣氛略感傷 是後期的三毛)
最後可以讀讀《萬水千山走遍》(寫經歷荷西的死的重大心靈創傷後 三毛走出低谷 重新出發 遊歷中南美 開始新的生活)
看三毛的書 永遠都是看完還覺得不夠
要是看完以上的書 如果你也喜歡上了這個奇女子 可以再讀讀她其他的書
比如《雨季不再來》(講三毛年輕時候的事 還是讀大學的時候)《我的寶貝》(圖文形式 介紹了三毛收集的部分「寶貝」 以及收集它們發生的故事 )也很有趣
還有一些書是訪談和她對一些事情的純見解 相比以上 會略有些枯燥

最後 以我喜愛的幾條對三毛的評語作為結尾:
「我女兒常說,生命不在於長短,而在於是否痛快的活過。我想這個說法也就是:確實掌握住人生的意義而生活。在這一點上,我雖然心痛她的燃燒,可是同意。」 ——三毛父親陳嗣慶評

「三毛是個純真的人,在她的世界裡,不能忍受虛假,就是這點求真的個性,使她踏踏實實的活著。也許她的生活、她的遭遇不夠完美,但是我們確知:她沒有逃避她的命運,她勇敢的面對人生。在我這個做母親的眼中,她非常平凡,不過是我的孩子而已。」 ——三毛母親繆進蘭評

「看她那樂觀、倔強、好勝、豪爽、多情而又有正義感,有時又顯出幾分孩子氣,這倒真有幾分像我筆下的三毛。」 ——張樂平評 (張樂平是三毛的乾爹 漫畫《三毛流浪記》的作家 也是受他作品的啟發 陳平(三毛原名)才取了三毛這個筆名)

「在文化方面,從早期反共抗俄、憶舊懷鄉到西方現代主義思潮的移植,文化思潮上出現了明顯的斷層。再看70年代以後的台灣社會,無論是大環境的外交困境、國內的政治威權、言論的禁錮;或是小環境的升學壓力、親子代溝等問題的出現。對當時的青少年而言都是心中一股找不到出口的壓力,所以在看到三毛能不顧一切、率性而為流浪到沙漠,成功打造新生活的行為,彷彿替自己實現了不敢付諸行動的夢想,因而打從心底狂熱的崇拜三毛。」 ——顏麗珠評


三毛的書和文字現在已經成為文青裝逼必備了,可怕。
翻來覆去說的都是三毛在撒哈拉如何如何,三毛跟荷西如何如何,三毛自殺時如何如何,多是斷章取義,無病呻吟。
三毛寫的東西,若僅僅歸為遊記,未免太簡單粗暴了。文青們看到了她在撒哈拉和荷西看星星,卻沒有看到她年少離家,隻身漂泊異鄉只為求學,三個月內德語從不會到精通(原文中寫的是發音、文法等非常標準,被學校錄音作為榜樣,然不至於精通的程度,謝謝知友提醒);文青們歌頌她和荷西的愛情,卻沒有看到顧福生、白先勇先生如何讓自我封閉的三毛在文學和藝術中找到歸屬,從而與她結下深厚情誼;文青們被三毛的文筆驚艷,卻未必知道她從小對讀書這件事近乎偏執的熱愛,更未必知道她流連於世界各地,閱過的無數風景無數人,字字珠璣皆是真情流露。
從初中開始讀三毛,不敢說有多了解她,到至少知道三毛不是只有沙漠和愛情。
年少時,三毛不為世俗所理解;而今,她仍然未被世俗真正理解。好在她也並不需要。


正在看三毛的《撒哈拉沙漠》,也只比較清楚她這一段時間的經歷。
不喜歡看網上許多所謂「旅行」的文章。大概是有段時間也痴迷過,但後來發現這些遊記實在是千篇一律。在我看來,三毛和她們並不只有「第一個做此事的人」和「跟風的人」的差距。仔細總結了一下,她們的差距有以下幾個方面:
背景:
1.在撒哈拉沙漠里,三毛大約呆了六年。對當地人的生活方式,宗教信仰,還有當地的法律等等,遠遠比那些匆匆而過的旅客熟悉的多。因此寫出的東西生動鮮活。雖說三毛寫的都是一些日常,但她將此種日常融入當地的生活,因此看著她的作品時,時時有一種自己也置身其中的真實感。
而對比網路上的一些遊記。不是流於表面,就是流水賬。這種遊記實在是讓人看的慾望也沒有……
2.撒哈拉本身的神秘。即使是現在,百度撒哈拉遊記出來的結果也屈指可數。
作品內容:
三毛本身是一個有著各種古怪想法的女人。即使是在神秘的撒哈拉里,她也總是做出一些匪夷所思的事情來。比如四處看別人洗澡(這一段著實有些重口……),或是在沙漠里當赤腳醫生。所以讀她的遊記,有時會情不自禁地笑出聲來。而且三毛很少寫出一些「為賦新詞強說愁」的文章,所以她的遊記讓人十分輕鬆愉悅。
作者的生活:
有一些沒有讀過三毛作者的人,可能多多少少也聽說過她和荷西美好的戀情。誠然,荷西在三毛的筆下是一個並非完美的,但有著強烈感情的人。無論是為了三毛孤身一人提前來到撒哈拉等待,還是在申請結婚過程中的焦急,都證明這個男人對於三毛的愛是純粹,體貼而又包容的。荷西向三毛求婚的信:
(當時因為三毛堅持要去沙漠,荷西便不聲不響地卷了行李自己去了。三毛寫信說「你不必為了我去沙漠里受苦」,荷西回答道):「我想得很清楚,要留住你在我身邊。只有跟你結婚,要不然我的心永遠不能減去這份痛楚的感覺。我們夏天結婚好嗎?」
諸如此類作者的經歷,也為她的作品加了不少分。讓這個「遊記」的實踐者和現在的許多實踐者比起來並不是一個空洞的紙人,而是一個有著豐富情感經歷的人類。


這是我今年在知乎見到的最搞笑的問題,如果只要旅行寫作發表就能成為三毛,那是不是該問為什麼我也被蘋果砸過頭卻沒有發現什麼定律。哦,可能沒有成為三毛的最終原因是,旅行寫作之外還少了個荷西。


一直都是聽三毛與蕭紅,張愛玲比,差距在哪裡,沒想到還能和現在這些女文青比。
如果題主能多了解一點三毛的求學背景和家庭背景的話估計不會這麼問了。


三毛是生活,她們是旅行。

可以停留,但是無法永久。


我也很喜歡三毛,但我不是她。
我出去旅行是為了看不同的人文風情,用影像記錄,而不是文字。甚至常常自己看過就算了,沒整理到網上,遇到答題需要再去翻。我的職業是設計師,旅行是愛好,並不靠此生活,跟作家更是完全不搭邊。

這題就像問,那麼多人開公司,為什麼只有一個馬雲,那麼多美女爆照,為什麼只有一個奶茶,那麼多人唱歌,為什麼只有一個劉德華。
拿人比來比去的事對我來說毫無意義,你開心就好。

隨口就黑「她們不是為了旅行,而是為了成為旅行的人」,這種人一定沒了解過多少旅行者,也不知道人的豐富多彩。


答題:
她們之所以沒成為當代三毛,因為她們是自己。她們的各方各面都不一樣,不同的人生際遇思維模式。
對大多數旅行者來說,旅行只是生活的一部分,並不是全部。
這是個人的自由選擇,並不會因為她們不把旅行和生活融為一體就低人一截。


抓拍和擺拍的差距吧


也有很多人做的和馬雲一樣的事,可是沒成為馬雲,這是命!


來源:心瓊有約(公眾號)


他們都說我很像三毛,我只知道我很想三毛

那一年,我生,你死

三毛,一個神奇的平凡女子,如詩如夢又如風。


我愛上她的時候,她已逝世與我年齡一致之久。


她離世那年,我剛好出生,命運安排我們同一天生日。


我沒有追過星,不曾試過在明星身上找到自己的共同點是是一種怎樣的興奮,可是發現同生日的這個巧合時我是真的覺得這是緣分,以至於我難以置信並反反覆復地查找資料以核實。


我沒有活在你最風光無限風靡大地的時代,但註定活在你永恆的經典之下。小時候動畫片《三毛流浪記》甚是流行,我卻沒有看過,但是導致很長的一段時間我以為三毛就是那個三毛。


可是,該遇見的還是會遇見,該愛上的還是會愛上。這一切發生在我十八歲那年。

你的文筆,闡述了我無以言表的內心

十八歲那年,我高三。苦悶,壓抑,躁動,不安。每天的生活三點一線,常年埋在一堆教科書、參考書、練習冊背後,暗無天日。那時候也不知道是誰先看的三毛的書,總之就是迅速掀起一陣小風潮,看過的人說我也喜歡看,沒看過的人說我也想看,一傳二二傳三,同一本書排起了隊伍等著看,宿舍里每天午飯後午睡前的十幾分鐘就成了「三毛專場」,討論得不亦樂乎。就是那樣的中午,某一天我夢到了三毛,如同找到了故鄉。

時間如沙漏,慮走浮華,留下真愛。生活回歸了「五年高考三年模擬」的節奏,但是三毛在我的生命鑿開了一條河流,我開始溯源,甘之如飴。


在那苦悶壓抑的歲月里,禁錮著渴望流浪的自由之心,心裡充滿了對未知世界、對遠方的無限嚮往與想像。是三毛,讓我明白這一切不是奢求,不是空想,而是可以實現的,並且平平淡淡而非轟轟烈烈,只要心志堅定不需弄得雞飛狗跳。


她是個傳奇女子,不可複製。可是有些話,我說出來就是狂妄,她說出來就是浪漫。我愛上她,就等於愛上自己。從此無法自拔,也不打算自拔。

那段歲月,青春作伴,夢裡不知身是客

高考結束了,我以為我可以盡情地讀三毛了;

高考結束了,我以為我從此自由浪跡天涯了。


但是我沒想到,我還有第二個高考,身邊不再有那群一起讀三毛的人。


高三高考結束,我去了大城市打暑期工。完美的劇情應該是打工攢錢然後旅行流浪,可是劇情總會被現實打成碎片。


暑期工提前結束,回去復讀。我高四了,帶回去的行囊中,有我人生中第一本三毛的書,《撒哈拉的故事》。


在那段邊打工邊等待高考放榜的時間裡,一有時間我就去書城看書。炎炎夏日,書城裡有空調,找到三毛所在的區域,席地而坐,撒哈拉沙漠開始在我眼前無限鋪展開來,那些時光,安靜而美好。


三毛的書看了大半,以前從未想過命運會安排我回去復讀。結了工資收拾行囊準備回校的時候,我買了一個新的背包,去了一趟書城買書。匆忙一月,這片絢麗的書海又要與我無關了,我仍然未到看「閑書」的時刻。我選了一本三毛的書作為代表,陪我回去走一條高四的路,就是那本《撒哈拉的故事》。

我的整個人生態度、性格心態、人生格局,都在高四那年有了極大變化,高四成為我人生中最特殊的一年,也是我日後無限感激可以擁有的一年。漫長而難熬的歲月,我變得堅韌、寬博、有理想,並且不再害怕孤獨。身體重新被牢禁一年,可我的心靈與思想卻得到了前所未有的解放與自由。那個被我自己幻化的三毛的影子,從此開始陪伴我年年歲歲。我看過了她的書,熱愛她的文字,有再三回讀而不厭的篇章,也有不太喜歡的篇幅,對她的感情沒有上升為個人崇拜,而是提取出一個如精靈一般的靈魂,在我的思想里永生。從此我的人生過得快樂而輕盈,因為面對苦難我學會了排解與釋懷,面對幸福我倍懂感恩與珍惜。


也是從那時候開始,有人說我像三毛。我欣喜,也不欣喜。


我踏踏實實地過了高四這一年,背著沉甸甸的歲月厚禮,向高中校園告別。


離別時,我把那本《撒哈拉的故事》送給一個在高四幫助過我許多並愛三毛不弱於我的愛書的女子。喜歡三毛的人,有一種惺惺相惜的江湖兒女心。


我知道我即將擁有一個三毛的大世界,而不再局限於書與文字。

讀你,我像你,又不像你,我終究不是你

我上大學了,越來越多的人說我像三毛。我知道他們說得有道理,但是我知道自己配不上,而且,我也沒想過要成為另一個你。


你就是你,你是一個傳奇,無法複製。也正因為如此,我才會愛上你。


可能是因為我越來越來越文藝,可能是因為大學的我留起了人生第一次長發,可能是因為我喜歡坐在台階上拍照……當我開始在社交平台用自己坐在台階上的長髮照片自己配上文字的時候,開始好多好多人說我「有點兒像三毛」「很像三毛」。我不敢承認,又不想否認。還希望遠在天國的你,可以寬宥我。

可是真正讓我有那麼一點點像你的,是因為我愛流浪吧。


我愛流浪,但沒想過去天涯海角,沒想過去撒哈拉。我的流浪,就在身邊。我越來越習慣一個人的行走,一個人去熱愛生活,在每一片熟悉的熱土,發現一些感動,在每一個陌生的角落,發現一點驚喜。我缺錢,缺方向感,缺勇氣,我懦弱,矯情,嬌氣,生活局限在讀大學那個城市裡,可是我仍舊開始了無拘無束的流浪了。在一個公交地鐵就能到家到學校的安全範圍內,我開始了各種自由自在的尋尋覓覓,去一個文藝的小島,去一個沒去過的地鐵站,逛一條沒逛過的街……廣州那座城市熱鬧而繁華,文藝而又生生不息。因為有三毛與我靈魂作伴,所有旁人眼裡的我的孤寂,其實都是我一個人的狂歡。

氣質可以改變一個人的外貌,從而才有人覺得我像三毛。


三毛打小就有「拾荒夢」,在別人夢想當科學家與人民教師的時候她說想去撿破爛,而我讀大學時喜歡去家附近那個鮮花批發市場「拾荒」,把被遺棄在地的花苞花蕾撿回家自己插花,寫文章,儘管那時我只是一個沒人送花的女孩子;


三毛打小就愛看書,幾歲就讀紅樓,厭學的她逃課躲在墓地里看課外書,只因為墓地僻靜沒人可以打擾她。我羨慕那些自小就看過很多書的人,有傳奇讀書經歷的人,但我始終是太平凡,沒有傳奇在我身上發生。好像也愛看書,但是看的書實在太少;


我愛三毛,但不是因為她的愛情故事,我嚮往長久與平淡,她與荷西終究緣分太淺只有短暫六年,其實她的文字我最喜歡的是《夢裡花落知多少》,一遍又一遍看她失去荷西時悲痛欲絕又不得不堅強的文字,心痛得要窒息。我不想轟轟烈烈,熱烈而短暫,我只想平平淡淡相伴終生。


三毛不可複製,我也不願意成為你。

紀念你,願你在天國不再孤寂

今天是2016年1月4日,三毛逝世25周年。也意味著我即將二十五歲了。


其實我更習慣於在三毛生日那天紀念她。她誕生,她死亡,她的一生我都不曾參與,可冥冥中我與她的牽連卻千絲萬縷。從我知道與她同一天生日起,每年生日我不太習慣狂歡,但喜歡靜默一陣子。


我不喜歡在微博朋友圈高調喧嘩慶生,卻唯獨喜歡用來表達對她的思念。每年3月26日,我都在社交平台發一條動態,以前是微博,後來是朋友圈,對她說:生日快樂,我想你。那個時候的我是真心虔誠地在與她對話,儘管單薄的文字幾秒就被淹沒在滾滾紅塵之中。我與你同一天生日,是我的榮幸。


除了生日之外,我的中秋節願望也變得單一、重複。


以前我不熱衷於許願,不願做那些自娛自樂自欺欺人的事。我被一次許願感動,那就是你。

好像也是中秋節或者什麼節,荷西要你許願,你想了好久,從不屑到熱淚盈眶再到哽咽難語,你的願望有千千萬萬字,你許了千千萬萬個:但願人長久但願人長久但願人長久……


可是後來,荷西逝世,在中秋節。

造物弄人,有些生離死別是生命無法承受之重。後來的後來,你還是隨他而去了。


你可知道,如今的中秋節,我的朋友圈願望與祝福都只有一句:但願人長久。


世間總是充滿苦難,充滿離別。只要愛的人在身邊,健全,就是人世間最大的圓滿。


三毛,我已經過了動不動張口就說愛的季節了——儘管我就沒經歷過。


可是,我仍在心裡,為你留著一個祭奠的位置。


你我素不相識,陰陽相隔,可我總覺得,我與你,是生生世世,前生今世。


願你在天國安息,與荷西相聚,長伴,無寒。


謹以此文,紀念親愛的三毛。


三毛並沒有那麼喜歡自己出名這件事,她做很多事都是隨心所至,她一直在尋找自我與自由。而當代很多人在做某種事情卻是有極強目的性,寫字旅行,是一種顯示,而不是純粹的書寫或者記錄。這類人很多時候追求自我認同和他人認同,不是說不好,而是說就不夠洒脫純粹剔透了,不容易打動人心。當代也有一些旅行作者能寫出好的文字,感動別人,但卻沒有深深烙印在別人心裡。時代對作者也有一定的因素。再者,一個成熟的寫作者可能也更喜歡成為她自己,有她自己的風格,而不是當代的誰誰吧。


初二的時候,我記得是在當時在華中小鎮比較流行的「華中希望讀書社」里翻開一本略舊的《三毛合集》,第一頁第一句話「我的丈夫荷西是個外國人」就停不下來了,好像那天下午的陽光都還在我眼前似的。

我記得初二以前我的作文老是喜歡用排比,還曾被老師稱讚成氣勢恢宏(其實就是略浮誇)。但是看完三毛以後就再也不想用那種浮誇的修辭了,不管寫什麼都只想平鋪直述。那是我第一次覺得吸引讀者並不是靠辭藻和修辭,用文章表達思想比玩轉技巧重要。

之後很多年,我聽到很多人說起想成為三毛那樣的人,我都在想那個時候,看完她的作品,雖然喜歡,但為什麼我從來都沒有過「代入感」,希望成為她那樣的人。或許是因為雖然覺得她世界裡的自由確實精彩,但我向來比較渴望有牽絆的人生。而那些想成為她的人,或許有一些是覺得自己心中的渴望恰是她描繪出來的那個樣子。

是不是能成為三毛不要緊,想成為就去試著成為,於是就一不小心把自己代入進她的生活了……她們之間的差距,或許就在於她們只是把自己代入了另一個角色,演另一個人,怎麼能演得過那個人自己呢?

不過,其實大多數應該也沒有想成為當代三毛,也不一定是因為被三毛吸引才做類似的事。心之所向路之所往。覺得她們矯揉造作或許只是因為大家不一樣吧……


題主你要知道:
霍金之所以有現在的成就,並不是因為他殘疾;
劉歡韓紅能成為歌王,也並不是因為長得胖;
同理,三毛之所以能成為三毛,也不是因為「你若安好,歲月靜好」之類的矯揉造作
請不要把毫無關係的事情瞎胡聯繫,沒有意義。
有一句話怎麼說的來著,沒有XX的命,卻得了XX的病。

最後認真說幾句,看看現在女孩們的旅行、記錄、發表的東西,你就知道她們的旅行和三毛的旅行明顯不是一個層次。如果三毛旅行也不過是逛街、購物、買東西,拍照、晒圖、發朋友圈,那不用說三毛了,就是三塊五塊的也不行啊。

就醬。

附送軟文一篇,原文在微信路況上看的:

說真的,一萬次旅行也救不了一個平庸的你

記得有一年的八月份,公司邀請來一位旅行攝影師給我們講述他的旅行經歷,和他所認為的理想的旅行方式。他說,他曾受到眾多的雜誌、網站邀請,在25歲前就去過了三十個國家,他的護照上敲滿了鋼戳,他拍了十萬張的照片,泡了各國的妹紙,吃各國的食物上各國的廁所,而且還賺得盆滿缽滿。但他咬牙切切地說,這一切都毫無意義。 他開始有點激動,說現在的旅遊行業所作的一切都是毫無意義的事情。「旅行社做的事情就是一場騙局,他們收了錢,賣給你們一個根本抓不到的夢。」他憤憤地說:「當然,你們還覺得物超所值。」

他說,我們都聲稱自己熱愛旅行,時不時有著放棄學業和工作去旅行的念頭,但卻從來沒問過自己為什麼要去旅行。在他的理念世界中,所有旅行社的客服,所有的導遊都應該是心理學家,因為「人們去旅行應該是為了獲得安慰與力量,受到陌生世界的治癒。」

可是,當你看到人山人海的長城與故宮,當你排隊幾小時登上黃山泰山雁盪山,當你在曼谷大皇宮的宮殿內著急尋找著廁所,這種旅行並不會改變你。「我們應該找到與自己契合的旅遊路線,找到能與自己深層次交流的旅行同伴,然後,把自己拋在腦後,用心感受,享受陌生與遙遠帶來的新奇與魔力。

「比如,」 他說:「佛教徒應該去日本京都和泰國清邁,脫掉鞋子向每一尊佛像、每一位僧人表示敬意;不願出門的宅男應該去每個城市的酒吧與遊樂園,在那裡找到人生的刺激點;出入聳立在霧霾之中的巨型寫字樓的白領們,應該去無人走過的田野與村莊,應該在盡情在大草地上打滾。」

「甚至野戰也行。」他笑笑:「也許這樣,你才會覺得心裡缺失的那一片靈魂,被補齊了。」

這其實並不算是多麼新鮮的言論,我見過太多人,一年去兩個國家,卻照樣談吐無聊,頭腦僵硬。太多的人坐十幾個小時的火車或飛機,排隊在當地地標前花三小時拍一張自拍照,分享到朋友圈以供炫耀。太多的人,在出發前興奮難耐,卻在到達目的地後情緒一落千丈,在酒店裡吃泡麵,換個地方繼續宅著。而這些,怎麼可能改變一個人,怎麼可能帶給人力量?

你說你想去盧浮宮的金字塔博物館,看到了達芬奇、梵高、畢加索的畫作,可你對歐洲藝術又有多少了解?你說,你想去布達拉宮撥動轉經輪,可是你並沒有任何信仰,你覺得你去了西藏真的會受到心靈的洗禮?

你可能會說:我一年加班那麼多天,又沒攢到錢,出去旅行一次還要受到這麼多條條框框的限制,還要被你潑冷水,拜託,我只是想出去走走而已,別上升到哲學的層次。

我只能說,這一切都沒有錯,出去走走,看美景,吃美食,來一場瘋狂的購物與代購,如果你覺得滿足,你的辛苦錢花的值得,一切都沒有關係。但是,拋開一切因素,你真的有想過你為什麼要旅行嗎?要知道,一萬元錢的旅行經費,你可以買三個iphone,看五百次電影,買1000個套套。

旅行,真的是一個能讓所有人激動的點子。我用攢了兩年的積蓄去了一趟日本、泰國和柬埔寨。我半夜起來搶亞航的廉價機票,為了簽證能否成功而惶惶不安,花一個小時去研究一個酒店是否值得預定,看攻略,換外幣,學外語,替人羅列購物清單,信用卡開始透支~~天吶,一想起來我經歷了這麼多瑣碎無聊的事情,我就真心佩服自己的牛逼,居然一次次遭罪還樂此不疲。

當一切搞定,我前往日本、泰國之後,我懵了。所有那些在互聯網上被形容成仙境的地方,卻滿是人山人海,而且幾乎每分鐘都能聽到中文的大聲叫嚷。我以最慢的速度排隊進入個大熱門的景區,架起三腳架想拍照缺發現幾乎無可能,我想去閱讀每一尊雕像上鐫刻的文字,卻一次次被帶著小紅帽的中老年旅行團衝散。

我甚至覺得,這個建築,還沒有我老家縣城的漂亮;這個湖,還沒有母校里的清澈,我就這樣開始抱怨,然後回到酒店,一個人看著陌生的電視節目。

這並不是我一個人的經歷,我也曾跟隨旅行團去歐洲,坐著大巴,上車睡覺,下車拍照,除了午夜在酒店裡和陌生人玩三國殺,完全沒有什麼值得回憶的地方。是的,我看到了盧浮宮,我看到了蒙娜麗莎,但我又得到了什麼?我不知道。我問了許多同行的夥伴,他們說,最大的收穫就是完成了家人給他們的代購清單。

大家賺錢都不容易,真的就心甘情願送錢給大使館,酒店和航空公司?我們真的情願用蜷縮在經濟艙內僵硬的雙腿換來朋友圈的喝彩?我回想我的旅行,無論國內還是國外,那些我記憶最清楚的鏡頭,卻沒有出現在任何一個旅行攻略網站和旅行圖書上:那是同行夥伴的依靠與依賴,那是在旅遊地點與那裡的人與物的共鳴。

我追求的旅行,應該是獨具個性的。我們每個人都是不同的個體,我實在無法忍受旅行社提供的批量流水線上的旅行套餐,旅行應該是一種精神體驗,批量同質化的旅行線路其實就是一種精神的洗腦,它不但沒發讓我們找到自己,卻讓自己迷失的越來越遠。

然旅行更應該是充滿意外的,這就如同生活,我們永遠沒法按照既定的人生路線生活。如果我們真的能適應變化的旅行,那我們為什麼無法接受生活中的跌宕起伏,如果我們喜歡這些未知,那又何必在生活中謹小慎微,步步維艱,企圖控制一切?
不要欺騙自己,旅行不是萬能葯,尤其是那些千篇一律的旅行,它們所帶來的只是更多的傷害。今天的杭州下著雨,我沒法出門,在房間里看書寫作,聽音樂,訓練冥想;其實有的時候,我覺得,這種生活和千篇一律、枯燥無味的旅行相比,它更能帶給我幫助。

當然,我反對的只是那種枯燥的旅行。但其實在我們的身邊,有太多地方,值得我們去走走,我們其實可以隨時開始一次無限時間的旅行。

如果你生活在杭州,你真的去過杭州的每一個展覽館嗎?你真的看過蘇東坡的每一份真跡嗎?你能讀懂蘇東坡筆墨背後的深長意味嗎?你有會去杭州收藏品市場淘些好玩的小物件嗎?你會去坐下來,在孩兒巷的弄堂里和民國出生的老人聊聊歷史嗎?你會去南山路的酒吧和咖啡吧里與陌生的人聊天嗎?你會在吳山廣場上,和晨練的老人一起寫大字嗎?你會在清晨醒來,騎車環繞還未蘇醒的西湖嗎?你其實能做的很多,其實你一點不寂寞。

如果你要往外走,你能不能為自己定製一條最適合的線路?能不能拒絕打卡式的拍照?能不能在出發前多讀點當地文化歷史的書?能不能找到一些志同道合的旅行伴侶?能不能把一切煩惱拋在腦後,能不能將全部的內心,投入到未知的探索之中

真的,這才是有意義的旅行。


時代產物,以及東施效顰。


這大多數文章和三毛的不同,源於大多數文章的作者和三毛的不同,主要在於:
1、三毛的文化水平,敏感、悲天憫人的個性,天馬行空的想像力,以及那個年代就可以小清新起來的能力,是比許多人優秀的,這個是硬指標。
2、對於三毛而言,去撒哈拉,去西班牙(好像叫加里納?)小島,去別的許多地方,就是她的生活方式,我們表面上讀的是三毛的遊記,實際上是在讀她流浪式的生活,而大多數其它作者只是把遠行當成一次放鬆,一次旅遊,無論他們說成是流浪、隱居都好,遠行終究不是他們的生活方式,只能算是他們生活的一部分。
3、三毛的出世心態,和太多人的入世價值觀不同。
補充:其實我並不覺得三毛的文筆特別出眾,而且她文章的主題並不多變,這點上李敖先生說的還是有道理的,雖然言語偏激了些。讀她的一些書信你會發現離開了遊記的三毛的文字,並不特別出彩。
當然,這並不會影響我喜歡三毛,因為在我看來,她是用生命在詮釋和追求她的理想世界,儘管她最終沒有成功。


出名要趁早。
張愛玲不是老早就說過這話。

三毛是獨一個,在一個落後的封建的社會裡長成的追求平等和自由的女子。那才是最不易得的,所以她出了名。
現如今,在開放自由的社會你才想著成為風一樣的女子,是否太晚了?科學的發展讓人們更容易接觸知識,所以我可以說讀過三毛那麼多書的女子不是沒有,不過是她們晚生了幾十年罷了。

還是一句話,出名要趁早,幹啥晚了也沒有你的份兒啦~


這個問題我一定要答的。 首先我是三毛忠實的讀者,喜歡她那爽朗的性格,喜歡她那隨性的做法,喜歡她不拘一格的作風。
三毛的一生,浪跡天涯,因為三毛,多少人相信了愛情,相信了生活的美好。三毛已經形成了一種精神,至少存在於我的人生觀里。她寫的東西,不單單是所見所思,而是她生活中的靈魂。
現在很多的旅行日記,只能作為旅遊指導。他們只是看到大好河山時,心中莫名激動之餘,留下洋洋洒洒內心感慨。這種文字的感染力遠遠是不能吸引讀者的,因為每個人,在看到美好景色,都會有種很激動的感覺。只是有的人寫出了文章而已。
三毛的一生,歷盡千辛萬苦,不是隨隨便便一個旅行者能體會的,所以怎會寫出那種心靈碰撞的東西。


在三毛那個年代 她的舉動才足矣被成為壯遊。

三毛是奇女子,奇在她從一個自閉幽暗的孩子,破繭成蝶,闖蕩世界,變成影響一代人我們心中的那個三毛。

三毛是美女子,美在外表三毛自己也多次說過,使之超越其他女子的,是她所有一切都發乎自然。讀她的書,你之所見就像是一個小孩,天真爛漫,在撒哈拉沙漠里把粉絲比喻成雨,把墓地里的魂靈做最知心的朋友。她去撒哈拉,是覺得那裡是故鄉。她送你一匹白馬,讓我們這些愛聽故事的人,聽了又聽。

因為發乎自然,所以,毫不做作。也是因為她小時候的「雨季」,另她她飽讀詩書,所以自然氣自華。

如今,旅行已經變得容易,大把女孩子出去了旅遊,寫遊記。上回去圖書館一看旅遊遊記類的書多得嚇人一跳,翻閱幾本,大同小異。圖片多,加上簡單的對於自己旅途的描述,很多人的文筆很一般,我絲毫不懷疑其他人遊歷了之後也能寫出一樣的遊記出書賺錢。

而三毛寫的那麼可愛有趣,又有景色又有情懷。她讓你想去體驗世界,而現在很多遊記簡直像硬擠出來的,畢竟停留太少,停留也是為了再走再寫。三毛給人的感覺是,帶著要在這裡生活一生一世的心情,人和物,不是過客,而變成是生活。中間這許多這差距實在太大了。

看三毛的書已經過去很久了,很多具體的話我已經不記得了,但感受仍在,就像許巍在唱

沒有什麼能夠阻擋 對自由的嚮往。

╰(*′︶`*)╯


綠茶婊和女神的區別


因為,三毛在任何時代都是三毛,而這個時代的她們,只是有點兒三毛病罷了。


推薦閱讀:

什麼樣的信念才不至於一個人走向碌碌無為?
笑到停不下來是種怎樣的體驗?
是否有哪次旅行讓你覺得很幸福,你當時的心理體驗是怎樣的?
怎麼理解「巴赫的音樂具有邏輯美」這句話?

TAG:旅行 | 文藝 | 文藝青年 | 生活方式 | 三毛作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