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懈怠(social loafing)產生的原因是什麼?

心理學家發現,當人們一起拉繩子的時候,平均拉力要比一個人單獨拉時的平均拉力要小;處於團體中的個體,會比單獨工作時的他們付出的努力更少,這種現象普遍存在於各個階層,各種社會,是為社會懈怠。

會產生這種社會現象的原因是什麼?


social loafing的最主要原因就是缺乏(evaluation concern)評價焦慮。如果一個團體中的個人表現能被單獨評價時,人們就會傾向於更多的付出。

在集體拔河比賽中,個人付出的努力無法單獨評價,所以就會產生social loafing。

Faulkner和Williams (1996) 的實驗就發現,如果對流水線上工人的產出進行單獨評價,他們的生產效率就會提高!

手機黨就不貼reference了,不好意思。


謝邀拉塔奈認為,出現社會惰化的原因可能有三個:
第一社會評價的作用。在群體情況下,個體的工作是不記名的,他們所做的努力是不被測量的,因為這時測量的結果是整個群體的工作成績,所以,個體在這種情況下就成了可以不對自己行為負責任的人,因而他的被評價意識就必然減弱,使得為工作所付出的努力也就減弱了。
第二社會認知的作用。在群體中的個體,也許會認為其他成員不會太努力,可能會偷懶,所以自己也就開始偷懶了,從而使自己的努力下降。
第三社會作用力的作用。在一個群體作業的情況下,每一個成員都是整個群體的一員,與其他成員一起接受外來的影響,那麼,當群體成員增多時,每一個成員所接受的外來影響就必然會被分散,被減弱,因而,個體所付出的努力就降低了。

之所以產生「社會懈怠」這種現象,專家的解釋是:人們可能覺得團體中的別人沒有儘力工作,為求公平,於是自己也就減少努力;人們也可能認為個人的努力對團體微不足道,或是團體成績很少一部分能歸於個人,個人的努力難以衡量,與團體績效之間沒有明確的關係,故而降低個人努力,或不能全力以赴地努力。當然,也有人認為應細分發生這種現象的社會環境。

在個體可以不必對自己行為負責的情況下,為工作所付出的努力隨之減弱。其次,群體作業時會出現責任擴散,也就是說,群體受到外界的影響與任務的壓力由群體內成員共同承擔,每一個成員所接受的外來影響就被分散和減弱了,因而個體所付出的努力就降低了。
總結
在團體作業,人的責任意識下降,可能被評價的焦慮減弱了,並且自己的努力是無法有效展示的,打個比方,我多出一份力氣,分攤到所有人,根本沒多出多少,你少出一份力,分攤到這麼多人也沒少出多少,在這種自己的個人業績和團體績效之間沒有明確關係的情況下,故而降低個人努力,不全力以赴。


不是一個普遍規律。

有另一個實驗,讓螞蟻單獨工作和分成不同規模的群落進行工作,結果發現,特定規模的群落工作效率是最高的。

然後又有研究專門針對組織管理形式的,比如重複性工作VS創意性工作,採用不同的管理激勵模式,結果證明,越是獨創性和思考性的工作,越是應該以人性化的方式去管理,簡單重複性的勞動,則要用流程和定量的方式去管理,如工業化大生產。

換句話說,組織的效率高於還是低於組織內個體效率的總和,是會產生社會懈怠還是社會促進,一方面和活動內容的特點有關,一方面和組織形式和規模有關,一方面和管理激勵模式有關。

不能一概而論吧。


按公共選擇理論的範式來解讀,樓主的問題可以視作集體行動的困境——搭便車。(以下基於奧爾森《集體行動的邏輯》來解釋)

古典經濟學假設理性個體謀求自身利益。因此傳統經濟理論認為,只要所有理性個體從自身利益出發,維護集團利益(成員共同利益)的集團行動就會志願達成。「集團理論」也認為,集團會在必要時採取行動以增進它們共同目標或集團目標。奧爾森認為,這些理論基於個體從自身利益出發而展開行動與集團從集團利益出發展開集團行動在邏輯上是一致的,然而這是錯誤的


提供共同利益是所有集團的基本功能,集團越大,集團成員所提供的成本所能換來的實際收益越不明顯,因此理性個體傾向於在大集團中通過搭便車的方式,來取得對共同利益的分享。當所有理性個體都採取搭便車的方式時,集體行動便無法達成。除非大集團內部存在強制手段來迫使成員採取集體行動,或者通過獨立的和選擇性的激勵手段( @EricZhang )來吸引成員中的合作者加入特權組織來提高成員付出的實際收益,以及懲罰、清退不合作的集體成員。


小集團之所以容易達成集體行動,根本原因是由於小集團中的成員的個體成本的投入往往能夠(至少有一個成員能夠)換來超出成本的明顯回報,成員越少,每個成員所能獲取的份額就會越大。尤其是當集團內部的不平等程度越高、成員對共同利益的興趣不一致的時候,少數成員越能夠取得大份額的收益。即使這些少數成員承擔集體行動的所有成本,也比不承擔任何成本所得到的收益要大。

雖然小集團更加容易對成員實施強制、彼此監督,即使沒有強制以及信息不對稱,小集團中的成員也一定會因為巨大的回報份額的刺激來參與集體行動。而在大集團中如果沒有選擇性激勵或強制,即使彼此能夠監督,實現信息的充分交流,也會因為成員個體收益與個體付出的相關性過弱而難以達成集體行動。


回到樓主的問題,「大家一起拉繩子」視為一項集體行動,集體行動的收益是「拉動東西」或是「贏得拔河比賽」,個體的成本是「出力」,只要人夠多(大集團),收益「拉動東西/贏得拔河比賽」(此處不討論拔河對方也增加人數的問題)是一定可以做到的,而不需要個人出全力。在這個過程中,你個人的收益(把東西拉動/贏得比賽和受到誇獎)和集團收益(拉動東西/贏得比賽)並不會因為你付出的成本(出力)變化而產生顯著變化(拉得更快/贏得更快涉及到效率問題,不予討論),因此,理性的你會選擇搭便車(隨便出點力)而完成集團目標(拉動東西),由此產生懈怠


解決集體行動的困境有三個辦法:強制、選擇性激勵和小集團。以樓主的例子來看,你可以測量在「大家一起拉繩子」過程中每個人出的力,以強制手段(請鞭撻我吧~~~哈哈哈~~~)、選擇性激勵(多出力有糖吃~~~)的辦法激勵每個人使出自己的最大力氣。或者你可以限定人數(小集團),比如說只指定3個人(每個人極限拉100KG)把這300KG的東西拉走(不拉走就鞭撻,拉走就給糖吃哦~~~),來解決懈怠問題。


以上從某一角度解釋該問題,有局限和漏洞請包涵。


貪婪。
都想貪別人的成果


社會怠慢是指在團體中由於個體的成績沒有被單獨加以評價,而是被看作一個總體時所引發的個體努力水平下降的現象。

心理學家黎格曼( Ringelman 1880)最早發現了社會懈怠現象,他發現當人們一起拉繩子的時候的平均拉力要比一個人單獨拉時的平均拉力小。

在研究中他讓參加實驗的工人用力拉繩子並測拉力,實驗包括三種情境:有時工人單獨拉,有時3人一組,有時8人一組。按照社會促進的觀點,人們會認為這些工人在團體情境中會更賣力。

但事實恰恰相反:獨自拉時,人均拉力63公斤;三人一起拉時總拉力160公斤,人均53公斤;八個人一起拉時,總拉力248公斤,人均只有31公斤,不到單獨時的一半。

另外,它也是一種跨文化的現象(Weiner ,Pandy and Latané 1981),需要注意的是,在集體主義社會中,社會懈怠沒有個人主義社會強。


1:法律沒有禁止這種行為

2:法律禁止了人們揍這種人。


謝邀。
目前本人在世界500強公司海外工作(非肯德基,沃爾瑪),公司人員數量龐大,部門強很難打破。個人認為主要原因如下:

1. 評價體系問題。雖然有個人績效和組織績效,但是個人績效設定過於隨意,考核過程不公正透明(小黑會),導致個人績效如同虛設,針對個體的評價結果不準確,自然就有人偷懶了。
2. 分配不均。很多同事工資倒掛嚴重,並非真正定崗定薪,被倒掛的同事效率低,新來的同事看見老同事不幹活自己也偷懶。

跑題了,根本原因是因為勞動力過剩吧,一個蘿蔔一個坑,就不容易出現社會怠慢現象了。

想到更多再補充吧!


補充一下,拉繩子這種事情,即使理想狀態下,也不可能達到平均值.
因為 拉繩子 這類事情,群體中每個人沒有最佳的發力角度,這樣無法發揮全部力量,反而會產生內耗.這種協作方式本身就不利於個體在群體中發揮最大作用.


你和你女朋友作為一個團體的時候,你的拉力肯定比你一個人的時候大。
我覺得題目缺乏對於「團體」的說明和界定,懈怠是廣泛存在,但在一定氛圍下,人在團體中的表現很可能好於獨自表現(軍隊也是一個例子)。


個體單獨工作時沒有顧慮,而團隊中的個體需要考慮協作,自然無法發揮「最大」能量。團隊協作的契合程度需要通過不斷磨合來提升。其他問題則可以看作是管理上的問題了,比如評價機制。


社會懈怠無非就是社會分工所導致的責任均攤。


理論上跟帕金森定律是一樣的。

英國著名歷史學家諾斯古德●帕金森通過長期調查研究,寫出一本名叫《帕金森定律》的書。他在書中闡述了機構人員膨脹的原因及後果:

一個不稱職的官員,可能有三條出路,一是申請退職,把位子讓給能幹的人;二是讓一個能幹的人來協助他的工作;三是任用兩個水平比自己低下的人來當助手。這樣第一條路是萬萬走不得的,因為那樣會喪失許多權利;第二條路也不能走,因為那個能幹的人會成為自己的對手;看來只有第三條路最適宜。於是,兩個平庸的助手分擔了他的工作,他自己則高高在上的發號施令,他們不會對自己構成威脅。兩個助手既然無能,他們就上行下效再為自己找兩個更無能的助手。如此類推,就形成一個機構臃腫、人浮於事、相互扯皮、效率低下的領導體系。


我認為最重要的就是去個性化,個人意識上升為集體意識,個體只把自己當作集體的一部分。魯迅文學作品當中的「看客」就是典型的例子 。


認為總有些人願意為得到這個東西付出的比你多。而這個東西的消費是non excludable的,就算你付出的少也無法被排除在消費外。就構成了宏觀經濟學中的"搭便車"。


個人榮譽太少


原因就是天塌下來,有個高的頂著,所以,當你當領導時,你就會凡事都親力親為,因為總是信不過別人。


如果能真正做到慎獨,就不會這樣了


責任分散:有人會做,為啥是我?!
社會評價:我去做了,別人怎麼看我?


一群扯淡的玩意兒。 你在群體中,上要應付領導,下要對付下屬,評級還要相互協調勾心鬥角。
外要應付客戶,內有千百口子張嘴等食。

請問把一個人的精力分成四份,每一份都達到原來精力三分之一的效果,你說我是更努力了還是更懈怠了?
套用一個經典的思維-----社會學家研究發現,生病的人,住院久所以病情就越嚴重。
一般,醫生認為,病情嚴重的病人住院理應會久一些。
居然有人拿拉繩子的經典理論來騙贊。也是醉了,我單手能把我50公斤的女神抱起來。但是我雙手拿不動100公斤的杠鈴。
嗯,這個叫什麼惰性?


所以當年我們農村搞集體生產,差點把自己給餓死了。


簡單來說~第一,在群體中,覺得別人懈怠了~第二,自己在群體中的績效很難衡量。


推薦閱讀:

從心理學角度,人們面對社會新聞時作出的判斷會受限於哪些東西?
從心理學角度分析為什麼大家會這麼喜歡傅園慧?
怎樣才能對自己有個清晰的,不偏不倚的認知?
被嚴重的邊緣性人格障礙前女友傷的太深,三觀被顛覆?
男朋友太強勢怎麼辦?

TAG:心理學 | 社會心理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