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最近中國青春片泛濫的現象?


-

總的來說,就是投入少、門檻低、受眾廣、收入高 。


1.《致青春》《中國合伙人》《小時代》這些青春片的票房成功導致投資青春片的蜂擁而至。

2.青春片入門門檻低,不需要過多的技巧,許多新導演拍電影的第一選擇就是青春片,比如趙薇,蘇有朋,郭敬明,何炅等等等等....


3.不管電影拍成什麼樣,有過青春的人,都會去影院緬懷一下自己的青春,這就是所謂的類型比內容更賣座。


4.院線也越來越青睞青春片,導致青春片排片量巨大,回想去年底《匆匆那年》在各大院線的排片量,那叫一個慘不忍睹,喪盡天良,掉盡節操,敢問能給別的電影留口飯吃嗎?你說我們觀眾還有別的選擇嗎?


遇到這種片子,很多觀眾在進入影廳的那一刻,其實已經放棄用電影邏輯思考內容本身了,電影變成大型青春回憶錄,基本只要拍到能引發共鳴的白襯衣、大操場、早戀,再放幾首那個年代的歌曲,感傷的人就能觸景生情,開始在腦海中腦補自己那個時候在幹嗎,愛著哪個傻X,做了哪些缺心眼的事情。所以對於創作者來說,故事本身只要和大多數人的青春差不離就行。只要你打足噱頭,幾乎沒有賠本的買賣。

感覺現在國內的青春片有點像當年香港的武俠片,泛濫成災。青春片不是不好,是沒人好好的拍,你看看台灣的《那些年我們一起追過的女孩》,真實又貼近生活,對所有有過初戀和暗戀經歷的人來說,都能產生強大的共鳴,再看看《藍色大門》,結尾處孟克柔的一段「三年,三十年,我們會變成什麼樣的大人」的設問,給觀眾留下了一個關於成長的思考命題,這些都是好的青春片,場景真實貼切,命題深刻有價值。所以說不是青春片不行了,是拍片子的人不行了。


最後給一組數據,《致青春》《同桌的你》《匆匆那年》中統計結果:

三片三中,墮胎率100%;

異地小三,分手率100%;

女神渣男,車禍率33%;

我突然覺得自己還是蠻幸運的,這麼多年,居然能倖存下來,感謝祖國。

PS:以上文字系本人原創,未經授權,禁止轉載或演繹。發現侵權,立即起訴。(個人分享至微博、微信朋友圈、微信好友及微信群註明作者及出處,無需授權)。更多交流可關注微信公號:BehindMovie,(認認真真看電影,寫有良知的影評)

-


製作乏力,審查制約,類型化不足,只能從熱點題材上找補了。
成熟市場里,青春懷舊題材不應該是市場主流。對於明星和成熟演員來說,這種題材太缺乏空間了。
算是一個有益的市場階段和嘗試吧。

青春題材可以拍的很有趣,但受制於審查,國產青春片很難有突破。


就是一陣風,跟風,想起最近很火的足球題材。
中國影視界正掀起一股「足球題材風潮」,據悉近半年來,在總局備案的足球題材類的電影、電視劇已有幾十餘部,廣大足球汪將有機會擺脫島國愛情片的荼毒,讓你每天不再萎靡不振,手臂不再時時酸痛!

據悉,這些劇中既有青春偶像劇,抓住足球熱血青春特點大做文章;也有傳奇人物劇,主打足球的競技性。有趣的是,由於當代缺乏這樣的有傳奇性的足球人物,於是劇中的這些足球天才們分別穿梭在古裝劇、年代劇和抗戰劇中。或許我們將能看到用足球踢穿敵人身體的一幕出現。

此外,橫店影視拍攝基地這半年來也接到幾十起詢問足球場地、演員的信息;然而,不論是在劇本、場地、演員方面,都可以說是極度匱乏。也有不少人從中看到了商機,為藝人開設短期的足球培訓班。而橫店整座城市目前只有橫店大學一塊足球場,隨著詢問場地的人次增加,橫店方面已經有計劃增加足球場地的規劃建設。


我一直以為是電影學院畢業生都要交一部畢業作品才這麼多這個風格的


1.有一點沒人提到,國內30多歲消費力又變強的青年觀眾正好到了開始懷舊的年齡了,最好的例子是2011年底《那些年》2岸同時火爆,2012年《泰坦尼克號3D》在海外遇冷,國內井噴。很明顯後面幾年的青春片大都集中在懷念90年代中後期,90年代看過原版《泰坦尼克號》的年輕觀眾到現在剛好30多歲,他們屬於有懷舊需求,但無處消費的尷尬地位,所以後來的青春片都瞄準了這一點。而40多歲的觀眾。。。很遺憾,他們開始懷舊的時期,中國拍青春片的導演很少,並且他們現在已經很少去電影院了。所以市場上去懷舊70年代的青春片幾乎沒有。

2.年輕的女性觀眾甚至是一部分年輕男性都會對愛情片有強大的需求,90年代的中學生買不起電影票,可能連本地都沒電影院供他們消費,而現在隨著國民收入提高,影院又向二線,三線,甚至更偏遠的地方擴張。90年代末出生的少年少女就迅速成為中國電影市場里不可忽視的一股力量。(參考《小時代》竟然票房能高的那種程度,主力是15-20歲左右的學生群體,30多歲觀眾看的還真不多 大數據告訴我們:《小時代》是屬於誰的小時代?)。可以稱為剛需了,懷舊與否不重要了,只要是學生愛看的言情題材就可以。在任何國家,這種電影都是長盛不衰的,總會佔據固定的市場份額。國內有人拍,去開發這個市場終歸是好事,只要不明擺著敷衍觀眾,大家不會對這種片有什麼高要求。


3.審查肯定有影響,我在以前一個答案裡面提到過,審查會助長影視行業的投機行為,一個類型片沒遇到什麼審查阻礙過審了,還賺了錢,後面的投資人必然會一窩蜂的選擇這個保險的片型,模式都會沿用,因為這樣拍的話,太安全了,至少不會血本無歸。這種情況下要出一部經典的國產愛情電影。。。這隻能看製作方是不是會良心發現+有沒有這個能力了。

4.這樣也是國內青春文學發展到現在和中國電影行業進行商業結合的最終結果,以前大量的言情小說在學生中有著不小的熱度,很多讀者都有把小說電影化的想法。但是一直以來,很少有投資人去嘗試拍成電影。這麼大一塊市場竟然遲遲沒有人去挖掘。最近幾年投資人看到海外的成功模式,才意識到這些小說的本身就具有不小的人氣,讀者多的話票房也有保證,拍成電影的話又很容易改編,相對而言還能省了不少宣傳費用,更關鍵的是,演員好找,成本不高,模式又非常容易複製。另外這種翻拍言情小說潮對原作者來說還能拿到一比可觀的收入。只要不瞎拍的話讀者也樂意。這屬於讀者,作者,電影製作方皆大歡喜的局面。


看到抓螃蟹的賺大了,都搶著去抓。開始抓螃蟹的,螃蟹多,沒事。後面來的一群人無所不用其極,用藥,用網,把水排干,怎麼容易怎麼來。
哪種類型的電影火了,只要跟著走,隨便找幾個大牌點的演員,劇本爛,電影爛也沒關係,絕對不賠。畢竟搭上了順風車。


這是個商機啊,各種安全套無痛人流什麼的...廣告招租搞起來啊!


我感到驚奇的是為什麼中國的青春片都那麼傷感,不賺點眼淚都不好意思稱自己為青春片。而美國的青春系列電影充滿著激情,各種派對,各種歌舞,各種歡笑,當然也有淚水,青春不是只有戀愛好嗎。


其實就為倆字:「圈錢」


準確來說有中國特色的「青春片」是與有中國特色的「小雞電影」混在一起躍馬揚鞭大銀幕的 而這個轟轟烈烈的市場似乎不存在需要細分的內在述求 可能大致擁有以下特點:

1.女性向更為明顯 販賣男色等商業運作的同時自然也對會男性有一定的排斥力

2.即便演員的青春化與拍攝的愈趨先進 但內容與價值觀分明可以在電視等傳統媒體上找到超乎想像多的源頭 「青春」氣息非常的……怎麼說呢……陳腐(?)

3.內容糅雜 熱衷於接地氣(不是表揚)


每個智障導演都以為自己的青春很美


一群70後的導演打著懷舊的名號賺票房
一群80後的主演拼著顏值演著面癱圈腦殘粉
90後的觀眾就快對青春疼痛小清新這碗冷飯失去食慾了
00後這種先進的生物應該很喜歡滿屏荷爾蒙苦情撕逼打炮墮胎吧
(純吐槽,無惡意,求摺疊)


當年卧虎藏龍一出 大家都拍武俠片了

當年瘋狂的石頭火了 一大批小成本影片都說自己是黑色幽默了
一部致青春 校服 大學 戀愛 墮胎 成長就是青春的全部了
標榜青春 強調懷舊 只有元素 沒有故事可這些元素就能掙錢 自然不會再多費神搞別的啦 突然找到了一條低投入高回報的好途徑自然不肯放過 誰還不想不動腦子就能掙錢呢

如果哪天國產科幻片火了 不出一年 你會在電影院里看到各種奇葩科幻片 都是一個道理

只是回憶青春的人 真是回憶不動了 昨天已經遺忘啦 今天也要變成昨天 青春真是不經折騰 突然哪天觀眾心都看累了 哪裡還有那麼多腎上腺素被爛片刺激 哪裡有心情看別人的青春騷動


這些青春片多了,久而久之會影響未成年的價值觀的。


成年人想回憶當年青春,未成年人想看看別人激情的青春。但看了半天,都是別人的青春。
另外,我們想看的,不是天才少年們的情感經歷,更不是車禍墮胎的扯淡青春!


在看過那些年致青春匆匆那年同桌的你左耳小時代後,我最喜歡的青春題材還是十多年前講述高考的《十八歲的天空》
青春不需要權富傾城,更不需要鬥毆車禍劈腿打胎火災那些泛濫的騙完少女眼淚後還要讓人慚愧懊惱自己沒有青春過的編劇腦洞
正常人的青春就夠情懷,那場考試就足以懷念
除非你們告訴我正常人都要鬥毆車禍劈腿打胎火災


錢多人傻,都管自己經歷過的歲月叫青春,無論怎麼過的,大部分年輕人都願意看電影流眼淚裝作自己也曾有過那段徹骨的經歷。就好像,沒有墮胎,沒有愛情,就沒有青春。
再繼續拿「青春」說事,這個詞就會變成貶義:你他媽不墮胎不談戀愛不上床不和喜歡的人作作死,你的青春被狗吃了嗎?!


1、成功先例掙了錢 中國人習慣一窩蜂跟風 其實就是不願動腦 創造力低下 想掙貌似穩妥的快錢
2、制度問題 導致各種類型片 各種題材 不能百花齊放
3、演員演技捉急 很多粉絲注重臉多過其他 青春片找顏值小鮮肉 穩穩地 妥妥的 不需要太多演技 看臉就好
4、資本湧入娛樂行業 在多種條件下 資本推著項目也有很多的無可奈何
5、國內自身創作能力 技術能力 實在沒辦法說 把指環王 星球大戰 的版權給你 你能拍得出來嗎?
其實 挺感慨的 中國現在的導演 製片人 還有幾個是在追求藝術 能體現人文關懷 輸出正能量的~~~很久不看國產片 偶然看看只能搖頭


因為觀眾的重心逐漸向看臉轉移。


《初戀那件小事》和《那些年》是外部(非大陸)誘因:我讀高中那會兒,初戀那件小事和那些年正是最火爆時,沒看過都不好意思找個話題跟女神聊天。

然後隨著我們這一批人進入大學成為電影消費人群生力軍,大多數人有著:青春還沒過完就開始懷舊的情懷(因為電影里是別人的青春)。所以青春片自然不缺市場。

然後致青春票房大賣,然後各路導演奔著money都開始拍青春片,然後青春片就開始泛濫了。


推薦閱讀:

第10放映室的這句話是在說《色|戒》是爛片嗎?
討厭湯唯的人都討厭她什麼?
如何評價電影《時光盡頭的戀人》?
如何評價電影《何以笙簫默》?
如何評價電影版《滾蛋吧!腫瘤君》?

TAG:電影 | 青春 | 影視評論 | 電影產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