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把社交當做負擔的人的心理?

這種人有社交能力,但是從不主動和別人聯繫或者避免和別人產生聯繫,但是他人主動聯繫他的時候卻又不會拒絕,這種人的心理是怎麼樣的?


我就是那種,把社交當成負擔的人。

但說實話我平常在外面還是蠻開朗的,該笑笑,該逗逗,調戲漢子妹子,都會。

但是呢,我社交的很大目的,是不要讓我顯得那麼不合群。

如果說對於開朗的人來說,出去和很多朋友玩社交,叫做放鬆心情吸收正能量的話,那麼對於我來說,社交真的是一件很累人的一件事。

在和很多人一起玩時,我可以表現得很嗨,玩的時候心裡也是蠻舒服的,但是,鬧完之後,一個人,會覺得特別特別累。就像跑了場馬拉松一樣。

獨處,什麼都不幹,一個人散步或者跑步,放空心思,就是我最舒服的放鬆方式。


手動分割線。。。。。。。。。。

剛剛又仔細看了別人的答案,發現好像我的心理和很多回答者的是不一樣的,另外可能因為我闡述不清的原因,也有人誤解了我的意思。。。。。。。


我會社交

我很少主動找別人

別人找我一般情況我不會拒絕

我可以和不熟的人扯一些很無聊的話甚至可以扯得很開心

即使志同道合的朋友,和他們出去玩回家還是覺得很累。

我喜歡一個人吃飯,一個人看電視,一個人學習,一個人出去玩。

但是我活在這個世界,世界也並不是為我而轉,如果完全按照自己的愛好,我肯定是活不下去的。

所以我還是會每天和別人打招呼,下課和同學瞎扯,和四個室友住在一起天天討論等下吃什麼。


但我最喜歡的,還是一個人,隨便坐在哪,望著天空,或者看著一片小葉子發獃。
一個人,繞著學校走一圈又一圈。


而我為什麼這樣呢

我想了一下

大概是我天生喜歡孤獨吧


如果不喝酒,看著別人喝醉,是相當無趣的事。

如果不吸煙,矗在吐出的煙霧裡,是相當痛苦的事。

如果不唱歌,聽著別人唱的情難自已,也是相當落寞的事情。

如果不喜歡說些場面話,卻被只見過一兩次的人,摟著肩膀,說有事情就來找兄弟,全包了。就會覺得相當尷尬,明知道不是真的,何必要說呢?

興味不相投的人,沒必要硬去社交,逼自己做一些沒興趣的事,就是負擔。


因為內向又心軟,跟別人聯繫的總想要照顧大家的感受,每個字句都要斟酌,每個舉動和選擇都要配合彼此,神經總要緊張起來,怕冷場怕尷尬怕誤會怕你們不開心。

而我一個人的時候我可以真誠的面對自己,安安靜靜的整理自己的思路,安安靜靜的散步看書聽歌。

聰明的那你覺得,我為什麼沒事要去主動聯繫別人呢?


你們真的想要知道真相?





因為社交對我來說就是負擔……

  • 一起吃吃喝喝有意思么?
  • 一起逛街有意思么?
  • 書能一起看么?
  • 我說的東西你懂么?
  • 我不想聽你們最近的感情生活……
  • 社交不要錢么?社交不要錢么?社交不要錢么?
  • 我還真沒有事情要麻煩你們!
  • 我要麻煩你們的時候,正好你們還我當初麻煩我的人情!

生活越簡單越好,越簡單越能加以控制!
我不喜歡意外和驚喜。
但是我不冷酷,所以我會幫人!


我的朋友都知道我的好處,也明白我的個性!

2015.06.01更新:

我要解釋一下,我沒有斷絕社交,而是不進行沒有實際意義的社交。社交這個詞包含的內容太廣泛了……
比如:

  • 同事之間
  • 親戚之間
  • 朋友之間
  • 一般陌生人之間有目的的接觸

如果從人類行為學來說,社交只是人這個社會屬性的動物進行的一種交際活動。有益於融入社會,促進人類的交際能力……

換句話說,如果你和你的朋友一起玩,這可以叫做社交,但是也可以叫做:和朋友一起玩。
你和你父母一起過年過節走親戚,這也可以叫做社交,但是亦是:走親戚。

我看了評論,覺得很多同學並沒有區分這其中的區別,而僅憑自己的猜測發表了一些看法……但是在我,這是一件很精確的事情,如果朋友來找我玩,我覺得 這種 「玩」 對我而言沒有實際意義,我會拒絕。但是如果朋友需要我陪伴,因為她有些情緒上的問題……我會願意花費時間去做(這你們也能覺得不屑與孤傲???)。

前後兩者,我們都可以稱作社交活動,但是在我心裡,前者叫社交,後者叫做情感活動。
或者說,前者是行為需要,後者是心理需求……

有人在評論里提到了不社交怎麼找女友……我要再重申一遍,我不參與的是我認為沒必要(我認為沒必要、我認為沒必要、我認為沒必要,重點說三遍)的社交活動……我不需要找女友所以我不參加相親社交活動啊……親。你們需要就去參加啊!
當行為和心理雙重需求都有要求的行為,那就是不可避免的,必須要進行的行為活動啊。

就像又有同學說,不社交工作怎麼辦?

我有說我不參與工作上的社交么?有客戶需要,我不想去也得去!但那不是私人社交,是商業行為!是工作!
當行為和利益相互牽扯的時候,是人哪怕穿外掛都得上。

我有能力社交(看清楚題主的提問——這種人有社交能力,但是從不主動和別人聯繫或者避免和別人產生聯繫)我有社交能力的好伐!我甚至有能力到拒絕社交別人還不討厭我,下次還會請我!(不告訴你們我怎麼做到的,就是不告訴你們!讓你們老瞎猜!╭(╯^╰)╮)

但我不能否認,參加無意義,無共同語言,以及大量陌生人的社交活動,會使我感到很大的精神壓力。勉強自己做不想做的事情么(只有行為需要沒有心理或者利益的需要,我為什麼要勉強自己啊!)……而且我天生有個bug,我要拿到名片和人臉對上才記得此人,不然光聽對方說一下名字,轉身我就記不住……

有些同學認為我會因此損失一些體驗……你看我肯定是體驗過,才覺得某種特定的社交是很無聊的。

樓下有同學評論我『建立在看盡世間繁華體會人生百態後才能做到的冷眼相待』太TNND高冷了(前兩段我也解釋了是為啥,不重複。)
如果有朋友邀我一起去泡博物館,某畫展,我是會忍不住的……但是這和常規意義上的社交又是不同的……因為如果沒有人邀請,但我自己知道了的話,我也是可能自己一個人前往的。或者順便跟朋友分享一下,看他們有沒有興趣。這叫信息交流(信息交流也是一中社交哦!)……沒有前置預期需要一起去的意思。

SO, 在我看一般普通人進行的社交活動對我來說是一種浪費,無論是從精神上,時間上,甚至是金錢上的浪費。我沒有這種類似的社交需求,所以我盡量不配合不進行這種社交。(我媽最喜歡來這個了,某某誰誰誰的兒子,你去認識一下,打個招呼也好啊…………( ⊙ o ⊙ )啊!(⊙o⊙)…( ⊙ _ ⊙ )…………)

同志們,一個人一輩人能認識的人是有限的,能成為朋友的人數更加是有限的,能成為知己好友的,好比找老婆和丈夫啊……更加是有限的……點頭之交,混個臉熟,有意思么?下次再見,再問一下您哪位……這好像很不尊重別人吧……

所以不要隨便把不愛社交的人理解成為自私冷漠的人好不好……


這個提問,讓我想起以前寫過的一篇書評:
能創造永續成長的經營者特質——豐田的文書文化與自主研究文化 (評論: 豐田DNA)
1.絕不雄辯,而沉默寡言;   
2.基於使命感而非常地努力;   
3.沒有社交特質;   
4.深思熟慮,追求本質;   
5.重視知識與理論,又是實踐理論的實踐派;   
6.擁有長期性、大局性的理想;   
7.決定後不畏風險,大膽英勇的行動力;   
8.通過工作表現對人的深厚情誼。

》》這是《豐田DNA》中對豐田喜一郎和傑克韋爾奇的特質評價。

具備這8條的人,到目前為止,我只見過一個。

我當然遠沒有那麼優秀,不過我也具備第3條——沒有社交特質。

當年做李笑來的書《把時間當作朋友》,他書中這篇文章中的觀點我蠻認可,也可以說正是這篇文章真正打動了我,讓我當時願意投入精力出版這本書——
請放棄你的無效社交(原來的標題是「打造人脈不如打造自己」)
這篇文章和我喜歡的一篇文章——最可貴的財富不是尋找得來的,其觀點是類似的。

好的人和好的東西都是等來的,而等待,是個動詞,絕非守株待兔的那種靜態的傻等。在等待中,一個人沉靜地吸收生活中的營養,豐富著自己,耐心地思考,積極地工作,悄悄地成長。而後,上蒼自有美意,會讓這樣的人們不期而遇。而這樣的人,是不可能有時間頻頻出現在社交場合的。

百姓網創始人王建碩的一篇博客我印象很深:
入靜和入世 | 王建碩

建碩大致的意思就是:程序員每天需要大塊完整的時間用于思考工作,不要隨便用開會來干擾他們的思考,他認為這就是入靜。而開會進行高效溝通則是入世,也需要集中去做。最不好的就是頻繁在入靜和入世這兩種狀態中切換。

我則認為這並非僅對程序員和作家如此,而是所有的工作都需要這兩種狀態的獨立,而且首先要保證入靜的時間。

拿我來講,一天里的大塊時間都應該屬於入靜,需要獨立思考獨立工作,這樣才能保證我有興趣和精力去處理需要通過溝通才能解決的問題。而在溝通之前,我也會通過安靜的思考,想清楚問題的癥結,擬定溝通策略和方式,力求第一次溝通就能基本上解決問題。如此,便又可以進入入靜的狀態,從容地思考。

因此,也就不大可能有多少時間能夠進行無謂的閑聊天。只要對方東扯西拉一些我毫不在意的話題,我就會很不耐煩。而事實上,所有珍惜自己時間的人,誰會熱衷閑聊?

當年在高校出版社工作,我身邊的同事有好些都是下班後就呼朋喚友聚會,或同去飲酒聚餐,或約著一起搓麻,又或約著一起去KTV,我是形單影隻的那一個,怎麼呼喚都不肯去。然後,這些同事便同情地望著我說:你生活得太沒意思了。 我點點頭,懶得回應。他們的話隨風而去,對我沒有絲毫影響。

為了工作,為了成長,必要的交流不可少,但這得建立在溝通的雙方有了共同成長和進步的基礎上,如此,聊起來才會為彼此的成長而欣喜,而受到激勵。若要有成長,就得在工作和學習中靜下心來思考,謀定而後動,如此才會有靠譜的產出,即便走了彎路也能總結出經驗教訓,也才有了分享交流的切實內容。

寫過兩篇專欄:
我的微信靜悄悄
2015,我的微信依然靜悄悄

表明的都是自己不願意花時間在無謂社交上的態度。

我會對什麼人都拒之千里之外嗎?當然不會。

昨天坐高鐵返回武漢,和兩位素不相識的旅伴聊了一路。我原本在看書,但耳朵里不斷傳來兩位旅伴關於孩子教育的交流,這是我感興趣的主題,而且平時對此的思考積累較多,所以聽了一會兒後我決定參加交流。兩位旅伴被我的觀點吸引的連連點頭,尤其是其中一位90後小伙兒,他目前正在北大讀碩,他對我提出的觀點總能給出積極的反饋,可見平時便有類似的思考,於是交談甚歡。而此前我從未在高鐵上和旅伴如此交流過。

看,還是等來的,這樣的人會出現在任何場所,包括高鐵,總是會不期而遇。如此,哪還需要有什麼社交特質呢?

附:為什麼有些人明明看起來友善,卻總是獨來獨往? - 周筠的回答


謝邀,這其實很簡單。外傾型通過社交可以回復能量,而內傾型社交時是消耗能量的。


這個世界上有兩種人,一種人永遠為慾望所折磨,他的心總是向著外面的世界,試圖去追逐一切,尋求發現新鮮事物;另一種人永遠為內心所折磨,他的心更多關注自身,對外面的世界只是抱著客觀的態度去思考分析,甚至有一些毫無興趣,相反,還試圖迴避世界中的一切,他們喜歡接觸客觀的資料多過接觸外界。榮格把前一種人稱之為具有外傾性格的人,把後一種人稱之為具有內傾性格的人。

1913年,瑞士心理學家榮格依據「心理傾向」提出了內傾型和外傾型的人格類型理論。後來,他又在《心理類型學》一書中充分闡明了這兩種性格類型。榮格根據力比多(libido)的傾向來劃分性格類型。個體的力比多的活動傾向於外部環境,就是外傾型的人;力比多的活動傾向於自己,就是內傾型的人。

外傾型(外向型)的人重視外在世界,愛社交、活躍、開朗、自信、勇於進取,對周圍一切事物都很感興趣,容易 適應環境的變化。

內傾型(內向型)的人重視主觀世界、好沉思、善內省、常常沉浸在自我欣賞的陶醉中,孤僻、缺乏自信、易害羞、冷漠、寡言,較難適應環境的變化。外傾型和內傾型是性格的兩大態度類型。

基本沒有人絕對屬於內或外傾,大家都是複合型,某一類型佔主導,而後內傾和外傾又分為八大類型。總的來說,外傾型通過社交可以回復能量,而內傾型社交時是消耗能量的,獨處時恢復活力(和親密的人在一起除外)。內傾者的能量基本來源於自省和思考,這需要平和的心態和清晰的頭腦,而一旦進入嘈雜的社交場合,他們就會緊張,不安,拘謹,,,等等,這類似於元氣,話說多了感覺累,無聊的社交令人疲憊,甚至組織不好語言引起誤會。在外傾者眼裡,內傾的人基本都是自戀狂,千年宅,神經質,獨裁者,小盆友,還有一個詞,悶騷。題主所說的類型,明顯就是內傾者,他肯應酬,真的已經很不錯了呢。

對於一個內傾者來說,越是能表現出活潑的外傾者特點,歡脫,瀟洒,自如,其內心就越強大,成熟度就越高,完善,自足,這必定經過改善與學習。前面說過內傾外傾具體分為八個類型,當然也有內傾且善於交際的例子,比如孔子。

不管在什麼人群中,我們總能遇到這兩種性格各異的人。有的人善於行動、喜歡行動,喜歡接觸這個世界,而有的人則更喜歡停留在自己的思維世界中,躲避不必要面對的,沒有意義的一切。倘若能自得其樂,其實是一種很好的狀態,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精神花園,樂在其中,怡然自得。但人是群居動物,會孤獨會寂寞,這是天性,倘若你因此覺得很苦惱,很難受,便不好了。私以為能享受孤獨,能體會寧靜,能感受到別人感受不到的,同時又能勇敢面對世界,帶給周圍的人親和力和善意,積極樂觀並勇於探索新鮮事物,才是我喜歡的樣子。

若詳細介紹的話要分三部分,關鍵部分我標為黑體。

一.內外傾類型(大家可以自我對照一下)
二.把社交當作負擔的現象如何形成的
三.改善(哪種性格的人更能適應社會?)

一.類型

榮格指出,個人的心理活動有感覺、思維、情感和直覺四種基本機能。感覺告訴你存在著某些東西;思維告訴你他是什麼;情感告訴你他是否令人滿意;而直覺告訴你他來自何方和向何處去。在榮格看來,直覺就是允許人們在缺乏事實材料的情況下進行推理。

按照上述兩種態度和四種機能的組合,榮格描述了性格的八種機能類型。

(1)外傾思維型 這種類型的人,既外傾又偏向于思維功能。他們的思想特點是以客觀的資料為依據,以外界信息激發自己的思維過程。科學家是外傾思維型,他們認識客觀世界,解釋自然現象,發現自然規律,從而創立理論體系。榮格認為,達爾文和愛因斯坦這兩位科學家在思維外傾方面得到了最充分的發展。外傾思維型的人,情感壓抑,甚至表現為冷淡和傲慢等人格特點。

(2)內傾思維型 這種類型的人,既內傾又偏向于思維功能。他們除了對外界信息進行思考外,還對自己的內在的精神世界進行思考,他們對思想觀念本身感興趣,收集外部世界的事實是為了驗證自己的思想。哲學家就屬於這種類型。榮格指出,德國哲學家康德是一個標準內傾思維型的人。內傾思維型的人,具有情感壓抑、冷漠,沉溺於玄想,固執、剛愎和驕傲等人格特點。

(3)外傾情感型 這種類型的人,既外傾又偏於情感功能。他們的情感符合客觀的情景和一般價值。榮格指出,外傾情感型的人在「愛情選擇」上,表現得最為明顯。他們不太考慮對方的性格特點,而考慮對方的身份、年齡和家庭等方面。外傾情感型的人,思維壓抑,情感外露,愛好交際,尋求於外界和諧。

(4)內傾情感型 這種類型的人,既內傾又偏向於情感功能。他們的情感由內在的主觀因素所激發。內傾情感型的人,思維壓抑,情感深藏在內心,沉默寡言。

(5)外傾感覺型 這種類型的人,既外傾又偏向於感覺功能。他們頭腦清醒,樂於積累外部世界的經驗,但對事物並不過分地追根究底。外傾感覺型的人喜好尋求享樂,追求刺激,他們的情感一般是淺薄的,直覺是受到壓抑的。

(6)內傾感覺型 這種類型的人,既內傾又偏向於感覺功能。他們遠離外部客觀世界,常常沉浸在自己的主觀感覺世界之中。外傾感覺型的人,其知覺來自外部世界,是客觀對象的直接反映,而內傾感覺型的人,其知覺深受自己心理狀態的影響,似乎是從自己的心靈深處產生出來的。他們藝術性強,直覺受到壓抑。

(7)外傾直覺型 這種類型的人,既外傾又偏向於直覺功能。他們力圖從客觀世界中發現多種多樣的可能性,並不斷地尋求新的可能性。他們對於各種尚孕育於萌芽狀態但又有發展前途的事物具有敏銳的感覺,並不斷追求客觀事物的新奇性。外傾直覺型的人,可以成為新事業的發起人,但不能堅持到底。榮格認為,商人、承包人、經紀人等通常屬於這種類型的人。

(8)內傾直覺型 這種類型的人,既內傾又偏向於直覺功能。他們力圖從精神現象中發現各種各樣的可能性,不關心外界事物,脫離實際,善幻想,觀念新穎,但有點稀奇古怪。榮格認為,藝術家屬於內傾直覺型。

二.把社交當作負擔的現象如何形成的

現代心理學家將內外傾向和大腦構造是有關的,上圖也可以看到內外傾的維度和大腦皮層的興奮過程和抑制過程相互聯繫。看到說這是寫在基因中的,而後天的環境和改造自然會改變,內傾的人相對敏感,社交時覺得難以應付,但有了社會經驗後,源於人類是群居動物,有融入人群的需要,便帶上了面具。外傾的面具。

我認為形成這種迴避社交,把社交當作負擔的現象,有三個原因
1.真真的不喜歡社交,不喜歡泛泛之交,不喜歡無聊的對話,話說多了累,無聊的應酬讓人覺得沒有意義,再加上有時候不知道該如何應對,就會越發的抗拒,從而逃避。

2.缺乏技巧和經驗,社交受挫,越接觸越是覺得緊張,不自在,難受,就好像我們小時候做的實驗,草履蟲受了刺激,自然就會落荒而逃。

3.敏感,易受傷害。人不都是友善的,遇到某些人,某些事,敏感的人承受的傷害要遠大於旁人的想像。

所以這是個惡性循環,越是抗拒逃避,就越是沒有經驗,越是承受不了傷害,收到的傷害就越多。如果你是這種類型,便需要從根上解決,拿出決心和勇氣去面對。

三.改善

哪種性格的人更能適應社會?

一般人會認為外向的人更能適應社會,因為他們能說會道,走哪兒都能交到朋友,走哪兒也不會吃虧;內向的人卻不一樣,他們不愛說話,在社交方面存在缺陷,性格也沒有那麼開朗,出門在外很容易吃虧,適應環境的能力不強等等。而心理學認為,這兩種性格各有優勢和劣勢。榮格認為,外向者好社交、開朗、坦率、適應能力強、善於冒險;內向者喜好安靜、愛思考、富有幻想、善於探索、孤僻、不願拋頭露面。內向者在社交方面比外向者差一些,而外向者在內省方面卻做得不夠,這對個人發展不利。那麼,究竟哪種性格的人更能適應社會呢?

榮格認為,每個人的性格都位於非常內向和非常外向之間的連續體的某一點上。如果我們在必要時能在內向和外向這一連續體上自由地移動,那我們就能最好地適應這個社會了。這就是「外向內傾」和「內向外傾」兩種性格,這兩種性格的人更能適應社會。當需要內省的時候,外向者可以變成內傾的,這就是外向內傾;當需要社交的時候,內向者可以變成外傾的,這就是內向外傾。兩者兼具內向和外向的特點,可以根據實際情況隨機應變。這樣的人其實是克服了內向或外向的缺點,已經逐漸成長為一個完整的人。

雌雄同體才是王道!

若如能在社交中保持清醒的頭腦,不露聲色,去分析,去獲取正面的反饋,打開心扉去交朋友,遇到事的時候,擺擺手告訴自己,沒什麼大不了,這樣慢慢的磨練,慢慢的提高,就會發現耗費的能量越來越少,若是能生成一種模式,把某些反饋當作自己進步的樂趣,獲取的有利信息當作獎勵,自然就會得心應手。
把社交當作提升自己的必由之路,就好像我們健身,會很累,很酸,特別是練腿的時候,那酸爽。就昨天上午斯密斯深蹲的時候,私教突然告訴我說,你每一次深蹲,你的血液就好像海浪一樣湧入你的前列腺,讓你年輕♂有力,你懂的。聽完我嗷嗷的又做了兩組,也不疵著牙說酸了,你看,人啊,就這麼簡單喏,

我以前經常自省,雖然朋友也不少,但有時候也會「顧影自憐」呢,自以為自己的內心已經很強大,有時候罵別人,說著自怨自艾我最討厭,你們這些人就是不努力!但其實自己也會被性格控制,不,其實是常常被性格控制,很可笑。一個人,尤其是男人,可以享受自己喜愛的,可以逃避,但一定要有應對的能力,要成為一個內外完整的人,才算作成熟。

共勉


他們有更有趣的事情要做(如圖)


少年的時候,剛轉校到大城市,身邊一個認識的人都沒有,孤苦伶仃的,一心想多認識些人,委曲求全地博人歡心人家還不愛搭理你,下課了大家你一堆我一堆玩得好不熱鬧,唯獨我從來都是一個人自己跟自己玩。那時上課,老師突然要用到某本今天本來用不到的書,大家便都到隔壁班借,人人都借的到,我卻是借不到的。這樣過了好久,成績好了些,才終於混了些人熟識,便自己也開心起來,還以為有人玩了終究不孤單了,其實也蠻可笑的。其實我一向以來都是孩子王,不論是在老家,還是之後升到初中,都是班裡男生的頭頭,說這些只是表明我並不是一個交流障礙,不過幸虧有了那麼一段孤獨的時光,讓我明白了其實身邊這許多雜七雜八的關係也沒啥意思,絕大多數都是可有可無罷了,像三國里劉備失掉徐州時說的「得何足喜,失何足憂」,我既不有求於人,提到人生志向,興趣愛好這些方面,和他們又千差萬別,也沒什麼好說的,這些想通了,也就不再汲汲於鑽進人堆里了。社會關係固然有好的一面,但是同樣會讓人受困其中,交到十個好朋友未必能幫上你什麼,但是碰到一個壞人卻是倒了十輩子霉,所以在和人陷入複雜的關係時,我從來是很謹慎的。
很多人之所以會恐懼於身處人群之外,無非是因為他們本身過於單薄,便只能沉溺於人多帶來的安全感中罷了。孟子云:「自反而不縮,雖褐寬博,吾不惴焉?自反而縮,雖千萬人,吾往矣。」假如我對自己所做的一切都惴惴不安,那麼就算只是一個路人的隻言片語,也足可以讓我對前途顫抖;但假如我對自己所做的事和自己所處的人生道路都問心無愧,那麼即使全世界都反對我,我也一樣無所畏懼。在知乎上見到很多人問自己人生道路的重大問題,比如說該不該分手、該走怎樣的職業道路,我向來是不以為然的。
「陽春白雪,和者蓋寡。」我不是說「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民不可與慮始,而可與樂成」這類宣揚人民群眾就是愚蠢無知的反動言論,不過因為變異的多樣性,每個人生來就是不同的,而我們從來只對那些和我們相像的人親近,假如你各方面都獨一無二,這世上可能不會有一個人和你相像(那些孤獨的天才的靈魂),如果你運氣夠好,說不定會有一些人和你相像,不過遇不遇得到還要看造化,扯這些只是說,如果實在碰不到聞弦歌而知雅意的知音,其實也是正常的,用不著心煩意亂。
不過人類還是幸運的,因為我們亘古以來的最偉大的那些靈魂,他們都還安安穩穩地躺在書中,讀一本好書猶如和一個頂好的人,不,就像有人評價肖邦的音樂中所藏的甚至是一個比肖邦更好的人一樣,書里的人可能比他們作者本身還要好,「作品一旦誕生,作者便死了」,書並不是被作者定死的,而是有肉有肉、觸手可及、千變萬化的。我第一次讀莊子的時候,看到——肌膚若雪、吸風飲露的仙人乘著雲氣遨遊在四海之外,庖丁踏著音樂的節拍起落著他的刀,朝露的青草叢中,螳螂在巨大的馬車前揮舞著前肢,蝸牛角上的兩個大國之間伏屍百萬的戰爭還未停止,沿著黃河前進不可一世的河伯,正看到一望無際的大海,濠梁之上智者們在辯論,濠梁之下聽見他們對話微笑的魚兒,拖著尾巴鑽在爛泥中的千年神龜,奔跑在草原上的野馬還沒有戴上鐐銬,三萬二千多年過去,大椿的年輪才划上第一個圈,九萬里之上的天空,大鵬正飛向南海,晉國的夫人在床頭哭泣,古道邊的骷髏享受著他南面為君的快樂。——真是看見了一個新世界一樣,甚而覺得眼前的整個世界都不再那麼重要了。馬丁老爺的名言:「A reader lives a thousand lives before he dies ,the man who never reads lives only one."誠不我欺。
所以絕大多數社交於我來說其實是蠻無聊的,對於一個閉著眼睛就能看見世界的天涯海角、切身體會到古往今來的悲歡離合(就算是一句「劍外忽傳收薊北,初聞涕淚滿衣裳」都讓我也能同樣高興地涕淚滿衣裳)的人來說,我能體會到的可能很多人都不可能體會到,說出來又覺得自己矯情做作,也就懶地說了,還不如和你們講點笑話,不過我也早過了要靠討好別人來自我滿足的年紀了,所以即使我也能把大家都逗得樂呵,然而心底深處還是蠻索然無味的,因為我真正想說的,你們從來不會聽,也聽不到。

井蛙不可以語于海者,拘於虛也;夏蟲不可以語於冰者,篤於時也;曲士不可以語於道者,束於教也。今爾出於崖涘,觀於大海,乃知爾丑,爾將可與語大理矣。天下之水,莫大于海。萬川歸之,不知何時止而不盈;尾閭泄之,不知何時已而不虛;春秋不變,水旱不知。此其過江河之流,不可為量數。而吾未嘗以此自多者,自以比形於天地,而受氣於陰陽,吾在天地之間,猶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方存乎見少,又奚以自多!計四海之在天地之間也,不似礨空之在大澤乎?計中國之在海內不似稊米之在大倉乎?號物之數謂之萬,人處一焉;人卒九州,穀食之所生,舟車之所通,人處一焉。此其比萬物也,不似豪末之在於馬體乎?五帝之所連,三王之所爭,仁人之所憂,任士之所勞,盡此矣!伯夷辭之以為名,仲尼語之以為博。此其自多也,不似爾向之自多於水乎?

多言數窮


因為把如坐針氈表演成如坐春風,實在是太有挑戰、太不人道、太累心了。


這種人心裡想的就是,不要讓別人對他有不好的印象。
別人對他說的每句話,聽在他耳朵里都是一種訴求,一旦他滿足不了,他就開始擔心。
而這一切都要消耗很多精力,也許成長過程中他練就了交流的能力,而且使用起來並不比其他人弱,甚至因為對情緒的極度敏感,相處起來會更受歡迎。
但是他仍然儘可能少的使用,因為實在太累了。


你們體驗過一個人坐在馬桶上,靜靜地醞釀著體內洪荒之力的時候,突然衝進來一波中年婦女的那個瞬間的感受嗎。

我以為第三次世界大戰爆發了。整個廁所頓時人聲鼎沸。她們唰唰排尿,哐哐放屁,咔咔抽紙,嗷嗷大笑。又在製造出一系列聲響以後,風馳電掣般離去,留下一片死寂。我在隔間里默默地收緊菊花,提上了褲子。

「世間喧囂」,大概是我這一類社交恐懼患者對外界最深刻的體會。信息總是太多太雜,話語總是太密太沖,社交全是套路,個人隱私等於零。交朋結友這四個字,充斥著滿滿的畫面感:一群人在密閉的空間里,給自己安插著這樣那樣的身份角色,有意無意,胡言亂語。

我在網上不喜歡與人結交或者爭辯,在現實生活里也是個很中庸的人。和周圍人大多只是泛泛之交,談不上密切的人情往來。要是把我和一堆人放在一起太久,晚上我會徹夜失眠,腦海里反覆播放著他們的言語表情。

實在是太吵了。


我只是想有我自己的時間


我到沒有把社交當負擔,但是的確不花很多時間社交。來談談這個問題吧。

是否與人主動聯繫:
我覺得這是一種情商的基本能力:判斷什麼時候與人主動聯繫,判斷自己與別人互動的餘地。我會主動和別人聯繫,但是我很審慎,基本不會發生雙方都不自在的情況。也就是說,我一直在保持社交的舒適感,這種舒適感不只是對我,也是對對方而言。我自己覺得這可能是來自於自己的天性。我是一個骨子裡細膩敏感的人,另一個角度來講,可以說是有點玻璃心和自戀,所以往往我的社交直覺很准。這麼多年來,我一直努力利用好這點發揮出來的優勢,而努力擺脫它的壞處,比如玻璃心帶來的情緒不穩定。現在基本修行的到我很滿意的程度。

為什麼要特立獨行:
我是一個非常自我的人,換句好聽的叫,以自己為中心,自我框架很強的人。這和自私很像,但是和自私唯一不同的一點是,我更喜歡給而不是拿,更喜歡承擔責任,而不是甩手。我是一個追求影響力的人,而只為追求現實利益的自私行為,真的讓我有點看不上。

我清楚社交的基礎是實力,核心是利益。所以我自己喜歡自己做事,不過是為了更高的效率,用來提高自己的實力。有的人去超市買東西,去食堂吃個飯都得人陪,這在我看來是十分浪費時間的。所以我更喜歡自己做事。大多人不適合我的這種風格,我覺得可能會被憋出內傷。我自己有自己的解決辦法來保持情緒穩定,這也是自己磕磕絆絆總結了很多年經驗的結果,以後有空了可以來知乎寫寫。

因為自我,我對拒絕這件事輕車熟路。我自己當然很清楚,你拒絕別人,別人以後就會拒絕你,我早就做好準備了,因為的確我不怎麼求人。我求人的時候,也會讓你不得不接受。

期望值管理的問題:
這是社交中一個核心問題。情緒穩定的一部分是管理自己的期望,而如果想要讓別人舒服 那就得管理別人的期望。村上春樹說過,哪裡會有人喜歡孤獨,不過是不喜歡失望。我自己的社交很少,重要的原因是我對社交的態度是不強求,看緣分。我很享受社交,但它只是我生活這首歌中幾個音符的高音而已,我自己的生活,簡單,平靜,踏實,才是我最大的期望和追求。


看了問題描述,我個人認為描述中的人很好啊。完全不是把社交當負擔,只不過是能夠自我滿足,不需要時時刻刻跟別人聚在一起罷了。
真正把社交當負擔的,是別人聯繫他,他會想方設法迴避、拒絕,能不見人就不見人的。

現有答案中已經提到了很多不喜歡社交的情況了。
我這裡想說一下理性社交的情況。這種人(或許我有的時候就是這種人)做任何事情都會根據現實情況做理性判斷,一件事情對其目標是有益的,心裡不喜歡也會忍著去做;一件事情對其目標無益,想做也會克制著不去做。

那麼,如果在某個階段,這種人認為社交是無益的,那麼他就不會參與。不論其本性是內向還是外向。

聽起來彷彿很冷血,但這種人並不是一定很冷漠。因為有些人(比如我)的目標本身就包含幫助他人、不侵擾他人的安寧。
那麼,根據觀察到的客觀現象(比如朋友圈)判斷出周圍的人本身就過得很好,那麼會認為主動聯絡他人會影響到他人的安寧,於是就不去聯繫其他人了。而且其本身也有很多可以自我滿足的事情可做。所以,從目的性來說,沒有必要去主動社交,即便內心時而渴望和一部分人接近,也不會去做。
然而,當其他人來找他的時候,他會判斷自己的加入會讓他人愉悅,或者來找他的人本身就是來求幫的,那他的加入顯然是符合幫助他人的目標的,於是他不會拒絕,也會很高興地加入。

就是這麼簡單。
所以,我覺得這種人真的是大大大好人啊!

舉個例子說,我曾經有一個階段的目標是找一個心儀的女性。大多數人應該都有這麼一個階段吧。於是,我會很主動地去跟很多女孩子聯繫、接觸,送她們禮物,跟她們出去玩,而且能記住很多人的生日(現在都忘光了)。因為從理性角度判斷,只有大量接觸才能增加找到跟自己最合適的人的概率。
然而,等到我有了固定女朋友了之後,尤其是現在結婚了之後,如果不是跟我有其他利害關係,我連個女人的名字都記不住。不管她是否漂亮。更不可能去主動約見其他什麼女人了。因為我當前已經達成了那個要尋找心儀女性的目標。現在家裡有一個當初經過大量接觸篩選出來的最佳女性,我的目標自然就變為盡量多跟她在一起,精心呵護兩人的關係。對其他女性的社交,自然而然地就沒了。

另一方面,上大學剛開始學會使用計算機的時候,我發現聊天室是個很好玩的東西。於是經常泡在聊天室里,因為我覺得那裡能獲得很多資訊,還能鍛煉打字能力。這與我希望能更好地操作計算機和更多地了解資訊的目標是相符的。
然而,現在我已經很少聊天了。不論是QQ還是微信群。因為我的打字已經練得很快了。而且,我發現聊天得來資訊遠不如去看一些有效的訂閱源效率高。這裡,開始減少聊天的社交,一方面是由於目標的轉變,一方面是由於發現了更好的達成目標的方法。

在參加其他社交活動方面,參加過幾次之後,發現收穫沒有達到預期,不如自己在家裡多讀讀書得到的收穫大。仍舊由於選擇達成目標的最有效途徑問題導致了這部分社交活動的參與減少。

當我在日本的時候,我會更多地參與各種社交活動。因為有助於我達成提高日語和了解日本、日本人民、日本人習慣的目標。然而,當我發現他們喝酒的時候所談的話題不過就那幾個,而且那些人我都比較熟識了之後,我就開始減少這類吃喝的社交了。

總之,一切為自己的目標服務。有利於達成目標則為之,不利於達成目標則不為。當主動社交不能服務於其目標的時候,他就變成了問題中描述的人。
與這種人相處,了解了他現階段的目標,也就理解了他的所有行為。這種人最好相處了。


因為大家都很忙,懂嗎?

社交的本質,就是用一些瑣碎事情填補你的時間空白,前提時你要有這麼多空閑的時間。

對於年齡未到四十,正處於事業上升期的男性而言,他是沒有太多時間玩社交的。他有自己的行程要安排,有自己的圈子要維護,還有點小小的個人愛好要滿足,有家庭的還得養家育兒。你讓他跟十幾歲的小男生般,成天就想著今天明天後天去哪玩,怎麼約出隔壁班的白衣校花,可能嗎。

不拒絕主動聯繫,那只是出於禮節與善意而已,別想太多。


Great minds discuss ideas; average minds discuss events; small minds discuss people
智者論道,庸者論事,愚者論人
----
也有科學版解釋,戳下面文章
朋友很少?說不定是因為我們比較聰明 - 心理碎片 - 知乎專欄


高中的時候,我穿梭在各個社團、學生活動之間。那時候其他班的同學都認識我,每次我過生日,都可以叫一桌子人吃飯,禮物多得抱不下……上了大學大家聯繫少了,漸漸地那些所謂的朋友也都成了陌生人,這其中的確有我自己沒用心經營的責任,但事實就是,當初所謂的社交生活除了滿足一個青少年的虛榮心,不知道還給我帶來了什麼。

上了大學,由於不認可自己的大學,我開始變得孤僻,直到最後獨來獨往。我一個人吃飯,一個人上課,每天6點起床去圖書館,10點回寢室,生活也是忙忙碌碌的。
後來我漸漸習慣了這種生活,覺得自己長大了。我不是恐懼社交,不是自閉症,更不是認為別人都沒法交流。是太習慣自己一個人把每一天都安排得滿滿的,太習慣自己一個人用高效率完成一件事情,太習慣一個人享受或者承受。

如今大學畢業,面臨一種新的社交生活,初見面時,人們會互視彼此為資源而非朋友。我不會主動去尋求這種社交模式,比如在酒會上,我可能更多地等待別人跟我說話,自己不會拿著酒杯主動去介紹自己。解構下來,我似乎能夠說清這其中的原因。

一、歸根結底,是我並不渴望給自己開闢更多的資源。
我沒有雄心壯志,覺得研究生畢業了就安安穩穩地工作,這就是我想要的生活,而達成這種生活並不需要太多人脈支撐。對比許多希望創業、在職場上大展宏圖的同齡人,他們更需要通過談話提升自己、通過交流拓寬人脈,所以他們喜愛社交,而我卻認為是負擔。

二、長期以來的獨處生活狀態決定了心理狀態
我生活的常態就是獨處,自己住、自己做飯吃飯、自己逛街、自己去圖書館,甚至自己去看電影看話劇。我習慣了自己和自己溝通,自己就可以讓自己很開心。長期處於相對封閉狀態的人很難在瞬間調整成外向型的人,就像水蒸氣和水,這種轉變本來就需要一定的能量成本,所以長期獨處的人並不一定如大家所想渴望溝通,也有一部分人更傾向於維持這種狀態。

三、對人際關係穩定性的不自信
可能是因為曾經太多以為是「好朋友」的人後來失去了聯絡,我漸漸覺得通過社交結交的人不能夠和我維持穩定的關係。故而,當我們說第一句話的時候,我的腦海里就會出現「反正一輩子也不會再見了」的想法,很不利於繼續真誠溝通。

四、對異性關係的分辨力差
我是一個很保守的人,有的時候(不是所有)和陌生男性溝通的時候,常常會覺得對方存在其他目的,所以有抗拒心理,強行保持距離。所以很多時候,其實別人只是想單純地交流意見和想法,因為分辨力不足,我有時會將正常社交也一股腦拒之門外。

五、對自己社交能力不自信
我是一個本身話就少的人,別人和我談完之後不會記住我,我怕自己一旦開口就會使別人無聊,或者無法自己將這個話題繼續下去。我喜歡傾聽,我的朋友很喜歡我這點,但是想在社交場合如魚得水似乎不能僅僅做一個傾聽者。

以上僅僅是個人經歷,個人想法,並非科學,謝謝啦。


其實你不得不承認,無論什麼樣的人都需要擁有獨處時間。
隨科技發展,人擁有的娛樂手段越來越多,以前兩個人一起得到的愉快,現在一個人,一台手機就能做到,既然有簡便的方法為什麼還要走更麻煩的路呢?
社交是個相互的過程,在這個過程當中你考慮的不只是本身的感受。而獨處時你思維的中心就是你個體,不社交時你能更好地把中心放在主觀感受,將自己的需求視為第一需求,對於大部分人來說這種愜意的生活都是令人嚮往的。
然而作為群體性動物人類很難保持獨處狀態。脫離面對面社交的同時另一種形式的社交必然來勢洶洶。現代人很難脫離手機生活,你在屏幕前塔塔塔打下一行行字就是你脫離現實社交之後尋求的代替品。

事實上,我們現在所說的社交並非真正意義上的社交。
一起逛街、看電影、討論八卦……私以為這類活動稱之為交朋友更合適。
社交一定程度上帶有目的性,是人生存在社會必不可少的步驟。必須認可的是社交之重要性隨著年齡增大愈發明顯,你不得不承認很多時候良好的社交關係能給你帶來很多方便。
然而交友,我認為還是隨緣。
撇開社交這一層,交友更多的是尋找內心的共鳴。既然我們已經在社交場上疲憊不堪,自然沒必要在朋友這一層上再為難自己。
聊得來,想一起,就當朋友。
沒話題,相處累,就彼此釋然,點頭之交即可。

我年齡不大的時候也十分厭惡社交,我覺得這對我來說沒什麼用,想做的我自己都能做。
隨著年齡增長我慢慢意識到社交是應酬而不是享受,我所謂的自己能做好純粹是受年齡閱歷限制,在我看得到的範圍內能做好而已。
越長大越發現能力有限,有些事情隻身一人真的很難完成。比如你出門住酒店,房間正價2300一晚,而你有朋友可以幫你簽到1600一晚的協議價……這是最直白的利益關係了,其他裙角關係隱藏的便利無需多言。

再強調一遍,社交不是遊戲社交不是遊戲社交不是遊戲!
社交本身就是辛苦、應酬,大部分人不喜歡社交是很正常的現象。沒有必要時不去主動找別人是因為你們不是朋友關係,別人主動找你不拒絕是因為不想破壞社交層面上的聯繫。
老一輩常說多個朋友多條路,多個敵人多條河,不是沒道理的。



嫌麻煩。
我就是這樣
我喜歡一個人靜靜的待著,我喜歡黑暗,我喜歡一個人對著電腦發獃,我不喜歡跟人一起瘋鬧,我不喜歡跟人一起討論我不喜歡的LOL/NBA,我不喜歡跟一群三觀不同的人玩。
別人看我說,克子好奇葩啊,克子不正常啊,克子不合群啊,克子特立獨行啊。。。。。
真不是我想這樣,因為我真的是很懶的人,不喜歡喝酒不喜歡KTV不喜歡這那那這的。
我是相信君子之交淡如水的,我可以人很久不聯繫,但是我認定的人不管多久我都記得,我們做過什麼我都記得,我不聯繫是因為我相信羈絆不是不聯繫就可以斬斷的。
我就是這樣的人,每次跟人出去玩都會覺得很累很累,如果可以我更喜歡一個人待在黑暗的屋子裡一整天,陽光明媚的天氣,真討厭呢~


尼萌這些只感謝不點贊的都是混蛋!

感謝的人還越來越多了是仲么回事,你們個狗!

編輯了之後更多了!!!只感謝的混球!!!

還不點!!!!!!

--------------@我是靚麗的分割線@-----------------
表面上看是由於一個缺點——怕麻煩,從我自身的體驗來說,深度原因其實是認真負責。

對,這樣的人通常是認真的、嚴謹的。

首先,我們對人類個體能做到的事是有限的這一點認知非常清楚,自身又要求自己對生活有較大的可控性。這樣,最佳策略就是在工作和生活的抉擇里,保守的選擇自己有把握的方向,或出現問題時盡量憑一己之力單獨解決。當然,周圍人的感受就是:這個人不需要求助,基本有事一肩挑了……

那麼,我跟我的小夥伴們呈現出來的表現就是題主所說的:有社交能力但又不積極社交;在別人有幫助時不會拒絕。

關於社交能力:
我能解決的都解決了,幹嘛還目的性社交?尋求幫助?周圍人還沒我靠譜……以前做不出題也老愛問學霸,後來發現自己水平也沒提升……(學霸還是學霸,我還是我!-_-#)關鍵不還是提升自己姿勢水平么,意識都沒有,隊友再牛也帶不動你阿。不積極社交不是我能力不行,是我選擇點頭之交,更多精力提升自己。

當然,你也可以例舉多交友的種種好處,強調現代社會關係的重要性。我覺得,這個世界上很多社交都處於淺社交和無用社交狀態,浪費了大量的精力卻收效甚微。本人嚴謹的大腦經過計算,撒嬌對我說:master,咋們還是放棄治療吧!嗯!

最後,上面說的這些原因令這類人看起來略理性功利,但這也是相對的。認真的我們不僅是自己認真負責,對生活中向我們尋求幫助的人也同樣真誠儘力!仔細觀察這樣的人吧,你隨口問的一個問題,當時他也就回了你一句我想想阿,他可是真的會放學或下班後回去想到半夜的呢。此人內心獨白:答應了別人的事,沒想出來太難為情了。

看起來不那麼熱鬧的人,心中的圈子不大。一旦你闖了進來,一定會有你的一席之地。

碰見這樣的人,沒什麼奇怪的,大膽跟他搭訕吧,嘿嘿~


推薦閱讀:

怎麼成為一個有思想有獨立人格的人?
你見過的城府最深的人是什麼樣子的?
為什麼內向的人即使修身養性,也總是被要求改變?
INFP們是否對自己的INFP屬性很自豪?
什麼是「強大的內心」?怎樣才能擁有它?

TAG:心理學 | 人際交往 | 人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