怕別人變得比自己更好,是一種什麼心態?如何改善呢?

比如參加了一個非常好的培訓,從中獲益很大,心裡就會覺得最好其他人都不知道這個培訓,都不來參加類似的培訓。
比如周圍有些人看到自己身邊的同學,朋友非常的努力,心裡就會特別的排斥對方,如果能找到理由或者借口去打擊對方,這個時候就會特別的不遺餘力,什麼挖苦諷刺都用上了。
心裏面容不得見到一個和自己差不多的人,變得比自己好,這種嫉妒的心理怎麼樣才能擺脫呢?


樓主好,你的糾結在於擔憂自己小肚雞腸,看不得別人做得比自己好。其實嫉妒是一個普遍的心理現象,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會有點。只是強烈的嫉妒,不僅會讓人喪失理智,還會讓人內心煎熬。這種嫉妒感的根源,其實是對自身缺陷的羞恥感。

先講一個歷史故事。故事的主人公是袁紹,就是那個四世三公、官渡之戰敗給曹操的傢伙。史書給他的評價是外寬內忌,「紹外寬雅有局度,憂喜不形於色,而性矜愎自高,短於從善」。袁紹打了敗仗,準備回冀州。勸阻出兵被關押的田豐,知道消息後嘆了口氣說,主公打仗打贏了,說不定高興就放了我。現在打輸了,我活不成了。果然,袁紹回來後說,我不聽田豐的話,果然被他嘲笑了,就下令殺了田豐。

這讓人很不能理解,人家說得明明是對的,出發點也是為你好,你還是要殺了別人。這就是嫉妒的破壞力。袁紹殺田豐的理由,是感覺田豐在嘲笑他。被嘲笑的恥辱,讓袁紹動了殺機。這就是嫉妒的一個重要特點。嫉妒情緒的背後,是內心的羞恥感。這種羞恥感,源於對自己缺陷的敏感。

袁紹最敏感的是什麼?是別人對自己的藐視。袁紹雖然出身世家大族,但自己的身份是庶子,還被父親過繼給兄長(袁紹的伯伯)。袁紹母親也只是一個婢女。後來袁術和袁紹有矛盾,到處宣稱袁紹不是袁氏子。公孫瓚討伐袁紹時,也稱「紹母親為婢使,紹實微賤,不可以為人後。」袁紹早年低微的地位,不僅給政敵作為把柄,無疑也給自己內心帶來傷害。青年時期的袁紹,禮賢下士結交豪傑,成就了自己在士人心中的名聲。他通過努力收攬人心,擁有了早年渴望的地位。但是早年低微地位的恥辱,還是給袁紹帶來敏感的心理陰影。他對別人可能的冒犯充滿忌恨。外寬內忌的性格也成了他失敗的註腳。

嫉妒是對恥辱感的防禦。我們無法擁有渴望的東西,由此產生無助和空虛感。如果別人擁有了這些東西,會讓我們意識到缺陷和羞恥感,進一步激發憤怒和破壞欲。很多時候,憤怒是自尊遭挑戰時的反應和回擊,感到自己的脆弱和缺陷遭到圍觀,這種攻擊性有時會強烈到不惜損失。如果攻擊無法持續向外,就會轉向攻擊自身。這就會導致抑鬱。

嫉妒是一種焦慮,源於愛和競爭。它是對於失愛和損失的強烈擔憂。嫉妒的心理,本質上是害怕別人奪取自己的東西,把原來專屬自己的東西拿來分享。這些東西構成我們自我認識的重要組成部分。有些東西雖然還不是我們的,由於想像中強烈需求和渴望,在幻想中已經屬於自己了。這樣,當發現別人已擁有我們還未得到的,嫉妒的感覺就像奪取了自己的東西一樣。

嫉妒不僅懷疑別人,也懷疑自己。懷疑自己的時候,我們覺得自己無能沒用,對自己的價值喪失信心。我們的內心在人際交往中不斷地搖擺。我們渴望擁有力量和美好的東西,可是又羞恥自己的品質和缺陷。克萊因的客體關係理論,把嫉妒看成一種投射性認同,我們把基於自身缺陷的恥辱感壓抑和分離,把這種恥辱的感覺投射到別人身上,這會讓我們感覺擺脫了自己的恥辱感

怎麼解決嫉妒的心理呢?一種建設性的反應方式,就是避免訴諸行動,學會「耐心的等待」。根據維蕾娜卡斯特的說法,我們允許自己對事實上或想像中的損失感而悲傷。以這種情景為契機,把注意力轉移到自己身上,思考自己被遺棄的心理。通過與自己建立聯繫,學會全面誠實地看待自己。認識到自己在這個情景中沒有獲得成功,或者批判自己對某些不可靠的人和物的依賴態度。

治療嫉妒,就要學會處理傷害。精神分析認為,我們自身的缺陷都來自創傷。而修復創傷的方式,在於坦誠面對這種創傷,允許自己表達對創傷的感受,在合適和安全的範圍內哀悼,進而在情感上消化和接受創傷,同時在行動上擺脫和癒合創傷。

嫉妒的我們心裡有一個幻想性的對手,這個對手其實我們自己的一部分,內心被分裂或壓抑的部分。嫉妒的人或許並沒有真正地學會愛自己,不明白自己也是值得愛的,而是把自己厭惡的一部分壓抑並投射給別人。所以解決嫉妒,歸根到底是回到自己。學會自信,學會積極應對,接受挑戰,發展自己。

弗洛姆認為,嫉妒是一種佔有性的愛,而我們更需要存在性的愛。嫉妒源於佔有的願望,卻忽視了發展的願望。學會關心對方,徹底研究對方,併產生喜好之情。愛是需要不斷地實施,而不是靠獨自的佔有。這意味著我們要意識到,愛是可以分享的,而不是只有佔有才能擁有愛。修復我們的自信,修復我們的價值感,培養我們愛的能力,我們才能真正地戰勝嫉妒。尊敬對手,充實自己,也會緩解嫉妒情感,緩解自我傷害。

本文參考維蕾娜卡斯特《羨慕與嫉妒》、克萊因《嫉羨和感恩》、《三國志》和《後漢書》里的袁紹傳,歡迎不吝嗇點贊:)

心理諮詢預約:發送預約表(心理諮詢協議.docx_免費高速下載)到astoryofheart@163.com

微信公眾號:szhswx

http://weixin.qq.com/r/P0MHH-PExa66rbd89xYt (二維碼自動識別)


爬樓看了很多答主都提到,這種心態應該是屬於嫉妒。

大概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有過一些嫉妒的體驗。嫉妒在每一種文化中都存在, 它被描繪為一種道德上的罪過,或者一種需要用正直的思想去克服的弱點。

但心理研究發現,嫉妒這種情感對我們也有一些非常正面的作用。今天我們就來聊聊嫉妒。

先來說說,什麼是嫉妒(Envy)?

Spielman(1971)指出,Envy的詞源是拉丁語invidia ,來自動詞「 invidere」,這個動詞的意思是「有敵意地看著」。

牛津英語詞典把嫉妒定義為「在注視著另一個人擁有一些高於自己的優勢時產生的屈辱感」;而韋伯詞典則把嫉妒定義為「在看到別人的優秀或好命運時感到的氣惱、羞辱、不滿或不安,同時感到一定程度的厭惡,以及佔有相同優勢的渴望。」


· 區分 Envy 與 Jealousy

人們往往會很難分清嫉妒(Envy)和妒忌(Jealousy)這兩種情緒。但其實已經有很多精神分析師(Klein,1957; Segal,1964;Spielman,1971)對二者進行了區分:

嫉妒(Envy)是當我們看到別人擁有和享受著我們想要的東西時,感受到的負面情緒,在這個情緒中我們只針對對方一個人;

妒忌(Jealousy)是在嫉妒的基礎上存在的,但它卻針對至少兩個人存在,它往往是主體感受到自己想要的來自某個人的愛,被另一個人得到了,或者即將被另一個人(主體的競爭對手)奪走,也就是我們通常說的「吃醋」。

舉例來說,假如你的好朋友有一份很好的愛情,你一直渴望擁有那樣的愛情(但對這個好朋友的伴侶無感),但是卻不曾擁有,你可能對這個好朋友產生嫉妒的情緒;而假如你喜歡上了這個好朋友的伴侶,你覺得好朋友奪走了你本該有的愛情,你就可能在嫉妒的基礎上,再產生妒忌的情緒。

那麼,嫉妒(Envy)是在什麼情況下產生的?

嫉妒是人的一種普遍的情緒反應(Reynolds,2011; Smith, 2014)。嫉妒並不是在隨機或盲目的比較中產生的,它總是存在於一些特定的社會比較的情境之中。嫉妒的產生需要四個條件,這四個條件是缺一不可的:


1. 對方與我們相像

我們會在與自己相似的人的比較或被比較中,因比不上對方而感到嫉妒。這主要是因為人們有心理上平衡的需要,即人們傾向於人物,既然擁有相似的生活背景、教育背景、社會階層,就應當有相當水平的成就(Smith, 2004)。

而與完全不相干的人的比較,並不能對這種平衡產生實質性的干擾(Goethals Darley, 1977; Smith, 2004)——不太會讓人們覺得心理不平衡——也就不容易引起嫉妒。就好像一位醫生並不會嫉妒一名芭蕾舞演員,除非ta曾經受過一段時間的相關的舞蹈訓練。

2.這件事和自我相關的程度高(Self-Relevance)

那些與自我相關度高的事物,是指我們一直以來所渴求的,又或是直接與核心的自我價值(self-worth)相聯繫的事物。當所比較的方面與自我的相關度高時,我們就很容易因為他人在該方面比自己更優秀,而感到痛苦——這些方面的比較最容易引起我們對自我價值的懷疑,導致嫉妒的產生。而當所比較的東西並不是與自我高度相關的時候,就不容易引起我們的嫉妒(Smith, 2004)。

這一點很好理解,在乎什麼,就容易被什麼所傷害。說的就是這個意思。

3. 主觀的不公平感

與他人作比較的時候,我們總是會覺得那個人並不值得擁有那些優勢或成就,我們會覺得那個人「運氣太好」;或者會覺得,我們怎麼就會遇到那些不太好的條件,影響了我們所擁有的結果(Smith, 2004)。我們會為此感到不公和嫉妒。

值得注意的一點是,這種不公平感往往是僅來源於我們的主觀判斷。我們因為看不到別人所克服的劣勢(disadvantages),而對自己的處境看得最為前面清楚,才做出這種不公平的判斷。

但研究發現,當我們意識到,我們所感受到的不公平並不被客觀標準所支持,反而會進一步加劇嫉妒——我們越無法證明別人的優勢是不公平得來的,我們的嫉妒感反而越強。

4. 在想像中自己對這件事的控制力很高

當我們認為自己有能力實現/改變某件事時(想像的高控制力),我們傾向於嫉妒已經在這件事上獲得成功的人。這種想像的控制力對嫉妒的影響,並不受現實狀況的影響。也就是說無論現實中自己對這件事是否有控制力,想像中的狀態才是影響我們嫉妒感的因素。

Van de Ven等人的研究發現,當人們認為對方所獲得的成就是由於運氣——對於其他人而言,可以獲得同樣運氣的機會並不大(想像的控制力低)時,人們更傾向於羨慕對方,而當認為對方是通過自身努力而取得的成果,而自己也有可能通過努力得到類似的成果(想像的控制力高)時,人們更傾向於嫉妒對方(Konnikova, 2015)。

例如,當人們還沒有完全接受自己沒有那樣的好運氣時,人們會嫉妒身邊那些生來先天條件就特別好的人(各方面),這是因為在他們也沒有意識到的想像里,自己對這些方面仍然有著控制力(雖然事實並沒有),而一旦人們意識到了自己在這些方面的無能為力,就不會再容易對這樣的人群產生嫉妒之心了。

以上的四個條件都是嫉妒產生缺一不可的條件。因為,如果相互比較的對象不具備相似性,就可能導致這種比較變得毫無意義,甚至不合邏輯。

而與自我低相關或不相關方面的比較,則更容易讓人們對比較對象產生欣賞之情,而非嫉妒。

如果主觀上覺得很公平,就會對這種差距感到服氣,對對方產生欽佩;而如果客觀上的確存在不公平,人們會感到義憤填膺,而不是嫉妒。

如果主觀上覺得自己不可能做到這件事,也就不太會產生特別想得到對方所擁有的那個事物的渴望。

嫉妒就一定是一種不好的心態嗎?

不是的,嫉妒有兩面。心理學家區分了嫉妒善意的(benign)一面與惡意的(malicious)一面,這主要與嫉妒所造成的正面的與負面的影響有關。

· 嫉妒的惡的一面

惡意的嫉妒通常包含了一種破壞性的意圖,希望減少被嫉妒的人在比較中的優勢(Hedges, 2012; Wallace, 2014),與此同時也減少自己「處於劣勢」的感覺。在嫉妒的這個方面的作用下,人們會通過謠言、詆毀、誹謗或其他間接的破壞行動以貶損那個被嫉妒的人。例如,當某位同事獲得升職加薪時,惡意的嫉妒會讓人們忍不住在背後貶損ta。

此時,被嫉妒的人會遭受一些負面的影響:

-道德詆毀-

儘管人們會因為能力、成就或優勢等行為層面上的差距而嫉妒他人。但在大多數情況下,人們對於被嫉妒人的詆毀並不直接針對行為,而是轉化成對被嫉妒的人道德層面的詆毀(Smith, 2004),以獲得某種程度的優越感,並在一定程度上,抵消行為層面的差距對我們造成的自卑感。

然而,這種道德層面的詆毀很容易讓被嫉妒的人遭到更多人的懷疑,甚至被不公平地對待,從而對ta在人際關係上造成深遠的負面影響。

-心理折磨-

另外,被嫉妒的人則常常因為擔心「嫉妒」給自己帶來的人際關係的負面影響而感到不安,也因為害怕自己成為眾矢之而感到惶恐。這種擔憂和顧慮成為了他們巨大的心理折磨(suffer)(Smith, 2004)。

而嫉妒者,也會因為嫉妒而傷害自己的一些精神福祉。Bertrand Russell(1930)說,嫉妒是導致人們不幸福的最大的因素之一。嫉妒情緒的背後總是埋藏著羞恥感,而羞恥是一種極具破壞性的情緒(點擊查看xxx)。此外,哈佛商業評論的曾發表過一篇相關文章,研究者對上百位管理者及他們的企業進行了十年的個案研究發現,不加控制的惡意嫉妒對個人的事業與企業本身都造成了巨大的損失(Smith, 2014)。

· 嫉妒的善的一面

善意的嫉妒通常能讓人們有一種被他人的成功或優勢所激勵的感覺。因此,人們會通過模仿、觀察學習、自我提升等方式嘗試接近或達到被嫉妒的人的成就。例如,當得知某位同事得到晉陞之後,善意的嫉妒則讓人們更努力地工作以獲得升職。

善意的嫉妒有許多潛在的好處

2011年發表於《人格與社會心理學公報》的研究中指出,善意的嫉妒更有利於人們在測驗中創造力與智力的發揮,這種影響不同於「羨慕」,後者讓人們有更好的感受,但前者能讓人們有更大的動力和更好的表現(Wallace,2014)。

此外,從進化論的角度看,這種社會性的比較、以及其帶來的嫉妒也是不可避免的。它警醒著我們:其他人擁有了一些對於我們而言十分重要的東西(Hedges, 2012)。也是嫉妒讓我們認識到自己在殘酷的社會資源競爭中所處的位置,從而幫助我們決定是否調整、以及如何調整生存策略。

最後給大家分享1個如何改善嫉妒的思路

想要不再承受嫉妒、醋意的折磨?最重要的是要提升你的自尊心。 一個非常簡單的技能交給大家,對著鏡子做self-talk。每天花幾分鐘的時間,看著鏡子里的自己,對自己說,xxx,你很可愛,你有很多值得人愛的地方,你值得身邊的人對你好。xxx,我們要照顧好自己,我們要照顧好自己的需求,對於自己想要的東西,我們不要放棄,因為我們值得擁有。


以上。


原文發表於:你有過被嫉妒傷害的經歷么?| 研究:人在什麼情況下會產生嫉妒的情緒

你感受到的嫉妒究竟是什麼? | How Insecurity Leads to Envy, Jealousy and Shame

了解更多與心理相關的知識、研究、話題互動、人物訪談等等,歡迎KnowYourself - 知乎

宇宙中最酷的心理學社區,人人都能看懂,但只有一部分人才會喜歡。


這主要是對自己不自信造成的。

比如,不相信自己會有好運氣——所以遇到一個好的培訓,就當作百年一遇的好運氣,不想告訴人家,是以為這種好運真的那麼稀有,其實,是再平常不過的一種好運,況且,聽了培訓,一時明白了道理,卻未必做得到。要想做得到,還需要長期的努力才行。

這種不相信自己會有好運氣的心態,來自內在的不安全感,或曰恐懼。長期被這種情緒左右著,就不能平心靜氣地分析自己的這種想當然了。比如聽了一個好的培訓這件事,如果平靜下來思考一下,會問自己:
我能夠知道有這樣的培訓,別人為什麼就沒辦法知道? 別人難道就沒有我這樣的途徑?和我一起聽培訓的人,他們難道不會把消息傳播出去?稍微這麼動腦筋想一下,就會覺得自己想藏著捂著的心思很可笑。真有那份上進心的人,也是眼觀六路耳聽八方的,所謂 魚有魚路蝦有蝦路,天無絕人之路.....

再冷靜一下,會進一步問自己:聽了這個培訓就能夠讓自己面貌一新啦? 沒那麼容易吧。從知到行,從道理到行動,多少人都在這個」到「的過程中因為缺乏意志力而無法從」知「抵達」行「的彼岸——懂得一個新道理不難,養成一個新習慣可不易。既然如此,自己只管去做就是,越做越發現大多數人做不到,那還有啥好著急的?

所以,題主的焦慮難受,主要可能還是來自對自己的不相信,不相信自己能不斷有好運氣,不相信自己能夠留住好運氣,偶爾感覺到像是撞了大運就不免心驚肉跳。

不相信自己能留住好運,就會經常覺得自己倒霉,因此而不快活、焦慮。這就是需要通過思考來慢慢化解內在的恐懼,幫助自己能辯證看待所謂的」好運「,懂得天上掉餡餅的時候,也還需要接得住、消化得了,不然一不留神,餡餅就被狗叼跑了,空歡喜一場。

好運會光顧有準備的頭腦,有準備的頭腦意味著懂得用思考去化解焦慮的。答主不才,曾經寫過一篇小文,願與題主及大家分享:思考,使人免於焦慮


推薦:過去了是快樂,過不去是折磨--關於近憂,關於遠慮


謝謝邀請。前段時間很忙,回答遲了,請見諒。另外,也因為這是非常好的一個問題,具有普遍性。而且這個問題也可能確實可能成為個人前行路上的障礙,這個問題很重要。所以就花了多一點時間思考,這也導致遲於回復。請見諒。

首先,我想談談「獲益」。
所有的「癥狀」都會導致「獲益」。在這裡,可以把「癥狀」一詞進行廣義理解,並不是狹義的診斷、病理學用法。「癥狀」往往用來形容「病」,而在本文中,可以指「我們自己並不明白、理解的行為」。心裡嫉妒、較勁、羨慕嫉妒恨,可以是我們還不明白自己的一部分行為。
這樣的行為會給我們帶來什麼樣的獲益?這是一個了解 「癥狀為何產生」 的途徑。
比如,我的一位訪客,是一位來體驗的准諮詢師。他這樣形容自己的「羨慕嫉妒恨」。他說:
「我很想把所有其他的諮詢師都比下去。我想做最好的諮詢師。因為現在心理諮詢市場本來就不大,大家都得搶客戶。如果別人比我強,那我就沒有客戶了。沒有客戶我就該餓死了。」
在這個案例中,獲益是:避免自己餓死,避免自己進入可怕的境地,避免自己感覺「自己糟糕透了」。

當然,也有可能是另外的情況,比如我的另一位前來體驗的准諮詢師這樣說:
「我覺得和我同時參加培訓班的某些同學顯然還沒有把自己清理感情,他們會帶著自己的投射和反移情去理解訪客,這很可能會給訪客帶來二次傷害。我覺得那種諮詢師很糟糕,他們會傷害來訪者。我覺得我必須指出他們的缺點,否則他們有可能在諮詢中傷害來訪者的。」
在此案例中,他是想要保護其他的來訪者。

當然,還有其他的可能,比如,以為高中生可能這樣想,「我不認為我們學的這些有任何用處,以後的社會拼的不是這些。我有自己的辦法和打算。我很有社會經驗,我以後一定會成功的。現在賣命學習的學霸是在令人厭惡。」
在此案例中,他是想說,學霸的存在就是對他篤信的信念、自信的反例和挑戰。

我們需要從「獲益」的角度,去理解「看不得別人好」的想法。

另外,再順便提及「怎麼辦」的問題。
如果我們以「獲益」的視角去看這個問題,那麼,我認為,顯然,解決方法並不是「克服」那種想法。
實際上,每一種想法、感覺,儘管聽起來很怪異、突兀、不能接受,但是他們的存在都是合理的。與其去與不能訴說的想法作鬥爭,不如去聽聽「它的理由」。比如,如果是擔心自己被「比下去」,擔心被比下去就會導致「活不下去」的結果,那不如去直接問問:「活不下去,會怎麼發生?」
這不是個反問句,這不是一句粗魯的反詰:怎麼會活不下去呢?說說你那可笑的、活不下去的想法!
不是的。這是一個純粹的疑問句,他是這樣說的:哦,你真的感覺到了可怕的事情,你真的覺得那可怕的事情有可能發生。那麼,說說看,那個可怕的事情是什麼?它是怎麼發生的?

在這種情況下,讓潛在的自己說出那可怕的預期,「明在」的、意識化的自己就能更好的去安撫那個潛在的憂慮,或者做些什麼去讓潛在的自己感覺到安全,藉此,「見不得別人好」的想法由於失去了動力,也就自然消失了。

如果自己難以實踐上述的做法,則可能需要專業人士的幫助了,我是指心理諮詢師。


其實這是社會評價標準單一,資源有限的結果。

我讀書的時候不是個好學生,做學生時唯一的評價體系是分數,所以被發小們成績「一騎絕塵」甩在後面是一件很丟臉的事兒,家長也會有意無意地鼓勵我向發小們「學習」,於是慢慢就滋長出了「要是他考砸就好了「的想法。

走了很長的彎路才完成學業參加工作,在英國的華人職業多樣性有限,評價體系也以收入高低為主,所以拿到第一份工作的時候並不希望自己賺很多,只希望不比幾個死黨差。

現在想起來,這都是還沒有找到社會定位的人在單一評價體系下的自然反應。

多年過去,我也有了自己的一片天地,自己的一灣家庭,頓時覺得有幾個收入比我高、成就比我大的死黨發小是一件令人自豪的事兒。

來值乎問我問題


我一直以為自己技術能力不怎麼樣,進了公司後才發現這裡大多數人都只會業務不懂技術。
我搞定一個個問題後,從來沒自吹很厲害,只是說小問題而已。身邊日本同事悄悄對我說,大家覺得你能力不錯呢。我只是笑笑。說哪裡哪裡。
因為中日之間緊張的關係,他們對身為中國人的我還是有些戒心的。平時對自己都很禮貌,但喝起酒來就開始說中國的不是了,什麼獨裁啊,PM2.5之類全部都出來了。我只是笑著,沒有反駁,因為他們說的也是事實。
我知道這裡要想獲得上級賞識比較困難,也未想過要獲得什麼提升。因此功勞什麼能讓給別人就讓給別人,出了錯我也總第一個說是我的責任。
公司招了個新人,什麼都不懂,我不遺餘力地教他,從早講到完,喉嚨都講啞了。那位新人對我說,日本這裡從來沒有這麼耐心教人的。其實我心裡想,中國也沒有啊。
然後喝酒的的時候,有同事站起來說,遇見你之後,對中國人印象完全改變了。特別看你帶新人的樣子,讓人是否佩服。我十分尊敬你。…………

我講那麼多,其實只想說:一個人的能力固然重要,但真正讓人無法忘懷的,是他的品德與胸懷。只有這樣的人才能長遠得到他人的賞識和尊重,這才是一個人的真正資本。


我相信,一個人所能控制的變數基本都來源於自身。
換而言之,你無法控制別人不知道這個培訓,但你能控制自己從這場培訓之中所吸收到的知識以及對你的思維方式、行為方式的影響,從而轉化而行動形成自己的感悟價值。這基本就可以稱作是核心競爭力,無可替代且難以比較的一類。
意識到這一點,並且有意識地將其納入自己的視角之中,你或許更知道自己應該做什麼。

基本上恐懼別人變得比自己好的人,他們自身的實力受到了恐懼的束縛反而無法完全發揮,副作用反而會更讓人患得患失。
往往在做好自己的事情上不斷精進的人都有一個特點,就是並不在乎所有的比較。相對於一次的優劣,自我的進步更能體現自己付出的價值。你何苦拿自己的果,去和另一個種類比誰的味道更甜美呢。
那些人深諳比較下來的落差往往並非動力,動力永遠來自自己的要求。
假使,力學上沒有永動機;那麼我相信,對自身的關注和要求會是進步的永動機。


————————————————————————
大家說了很多,不過都沒有提到具體的理論~除了嫉妒,還可以用「社會比較理論」解釋

適用條件:在缺乏客觀標準(不止是評價標準單一)的情況下,人們利用他人作為比較的尺度,來進行自我評價。

比較類型:

  1. 向上,與比自己強的人
  2. 向下,與比自己差的人

向上比較:自我進步的動力。為了與他人尋找差距,達到自我的進步的目的,這是一種向上的驅力,這種驅力源於個體要求自己做得更好的價值取向。

向下比較:維護自尊,緩解壓力。認為當個體的自尊受到威脅時,會傾向於和比自己差的人進行社會比較,這是一種應對壓力的辦法。

直到1981年,Wills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提出了全面、系統的下行比較理論,簡稱DC理論。該理論認為當個體遭遇失敗、喪失等任何消極生活事件時,個體的自尊、心理健康水平就會下降,這時個體傾向於和比自己處境差的人比較,以此來維持其自尊和主觀幸福感

——————————————————————————
向下進行社會比較可以為個體提高優越感,並且成為合理自我完善的基礎。

但是如果比你差的人進步了,甚至比你好了,你原本用於維護自尊的下行比較就會不成立,當然會害怕。當這種社會比較對自己自尊引起威脅時,人們還會採取以下方法進行調整壓力:

  • 迴避比較:也就是迴避比較來進行保護,壓力應對,這種方式不會使個體感覺良好,只是在一定程度上避免或減輕由於比較所帶來的痛苦。

  • 選擇新的比較維度:通過關注自己其它領域的才能或長處來應對威脅。

  • 降低社會比較的水平和數量

Gibbons[18]等發現在競爭激烈的大學裡,大多數的大學生無論其實際的學業成績如何,都會在某種程度上降低其社會比較水平。同時還發現成績差的學生不僅會降低社會比較的水平,而且會減少社會比較的數量,同時增加與自己過去成績或自己內部標準進行比較的數量。

  • 降低比較維度的重要性:當社會比較信息對個體的積極自我評價造成威脅時,體會首先通過降低所比較維度對自己的重要性,同時也會從心理上疏遠比自己優秀的人。

  • 天才效應:這種策略一般是在他人明顯地優越於自己,而且不容易否認社會比較信息的有效性的情況下個體所採用的維護自我概念的機制。舉一個簡單的例子:某個學生考試連續地不如同學,他會通過誇大其他同學的學習能力來維護自我概念,這就像乞丐不會嫉妒國王的富有一樣的道理。

——————————————————————————————
建議:
維護自尊心不僅僅只有向下比較一條路,向上比較,向你的同學學習知識水平,把自己做的更好,也是間接維護自尊心的方式。

————————————————————
參考文獻
邢淑芬, 俞國良. (2005). 社會比較研究的現狀與發展趨勢. 心理科學進展,13(1), 78-84.
http://zh.wikipedia.org/wiki/社會比較理論
社會比較理論_百度百科


每個人心裡都有一匹野馬,它的名字叫攀比。它動力十足,但經常失控。
有時候,它拉著我們在懸崖邊狂奔,有時候,我們駕馭著它在草原上飛弛。
當你笑著攀比時,它變成羨慕;當你哭著攀比時,它變身嫉妒。

它不是罪,它只是本能,深藏在我們心底,不能觸摸、不可擺脫。
只有正確面對它,時刻提醒自己它是與生俱來的,我們才能調整它的方向,享受它的動力。

如果題主心裡實在容不得別人變得比自己好,那不妨用這個方法:將它說出來!
「我嫉妒你,我要超越你!」
當你把嫉妒明確地說出來,它就不再是躲在暗處的魔鬼,變成了陽光下裸奔的少女。
與其讓嫉妒來驅動我們,不如我們正大光明地去追逐它。

你不妨一試。


每天睡覺前想想billgates,幾年後就治了


我感覺我特別想回答這個問題,因為現在我突然想通了一個問題,如果我身邊的朋友同學很牛逼,那我應該感到慶幸才對。所以每當我聽到身邊的同學朋友親戚混的很好時,我會發自內心為其高興,原因如下,舉例說明。
舉例子,我的高中同學圈子,現在基本上最普通的都是家裡縣城的公務員,出來工作的大部分工作都不錯,北京的各個高校都有我們班的同學(全國前幾的高校也都有我們的人),試想如果我的同學很牛逼,那麼是不是說明以後我們的朋友圈資源會很牛逼,就算我不牛逼,我也可以跟著這些牛逼的人一起學習成長,也就是牛逼的朋友圈確定牛逼的你,我不認為我不如他們會怎麼樣,相反,你總會比社會上一些人差,那麼如果你的朋友比你牛會給你提供好的氛圍讓你變得更好,那你為什麼要嫉妒。
再舉個例子,如果你的親戚里都是比你牛逼的,當然,如果過年過節你會抬不起頭blabla,你會心裡不爽,但是話說回來,如我上面舉得例子,親戚圈也是個寶貴的圈子,尤其是在中國,你懂得,你是希望被一群指望著跟著你雞犬升天的親戚天天誇的你美上天,還是希望可以從你的親戚圈裡得到更多的信息和幫助,從而讓自己的生活更好,從而也可以和親戚們互相促進,讓你選,你會選哪一個。
所以,雖然我是個女流之輩,但是我感覺可以用一個平和寬和的心態去對待別人比我牛逼這件事,當然,前提條件是,我會向這些牛逼的人學習,不甘平庸,大家都牛逼了,多好。


換個想法:ta們越厲害,對我才越有利用價值。

————————割————————
解釋一下。

這是我的心理按摩的方式。我覺得我不喜歡看不得別人好的自己,但是我的行為和我的思路割裂,我也因此不開心。這麼算下來,我有兩份不愉快的心情。

首先我認同這種情況。嫉妒乃人之常情,無論是其他答主說的實力不夠自信不夠之類的原因,都很有道理。

最後的結果是:我不開心我嫉妒,看不得別人好。這樣我也不開心。

那就換一種思路好了:假如你的分享讓別人變得更好,或者在同一個領域超越你了——
作為朋友的你是不是更有機會「蹭」ta們的資源?

一,你身邊的人「值錢了」,甚至「比你值錢了」,你的社交圈子是在無形中慢慢地積累了更多有價值的或者存在上升價值的「人脈」。
二,而且你們的關係相當牢靠。因為你跟他們不是在他們成功了以後覺得他們有利用價值所以急匆匆地湊上去的。你們的交情開始於一開始大家都還是平凡的路人甲乙丙丁,ta的成功或多或少你也有幫上點忙。
哎,語言表達不好,請看官們腦補一下。
三,你能推薦給別人帶來巨大幫助的東西,首先你要有眼界。
如果你走的是細心路線,體貼對方可能需要的知識,那就是走心,也要求能力。
等等。
總結,能分享乾貨,自己必須牛。
嗯。這裡偏離中心,我想說的是,其實有時候你的分享可能人家根本不在意,你太認真就輸了。

四。如果你身邊的朋友都因你的分享變好,首先你不會是一個累贅,否則你無法留在那個圈子。再者,這麼多個厲害的朋友,隨便牽線就能辦成很多事情,這可比一時藏私值錢多了!在中國,誰還不得求個人辦個事!只有好朋友有話語權而且願意幫你出手,那才行!

所以說啊,換個思路,既然巴不上大牛,那就和身邊的人一起慢慢變好,增加可以互相搭把手的能力。

這樣想會不會好一點呢?

鞠躬,我相信各位知友能知道我想說什麼…還沒大學畢業,對人情關係論述能力有限,只是經常用這個方法來安慰自己。


題主你舉的兩個例子我想類比有些失當,第一個事例」自己知道的培訓不想讓別人知道。「這個完全沒錯,利用信息不對稱來進行攫利沒有任何問題,你沒有義務免費普及給朋友這個培訓的內容。
別人問起你的時候,你也可以選擇性的說和不說,這一點不需要改變。第二點確確實實是題主本身的問題了。

目前答案第一的人說的很好,我稍微結合自己的事例說一下。

我想還是和家庭教育環境有關,我從小到大從來沒有出現過「嫉妒」心理,很小就被教育「自己做好自己即可,不要和別人攀比",大概是有記憶開始就是如此了。
比如考試,我從來沒想過要拿多少名,錯了就改,不會就問。考的名次多少都沒什麼關係,但是考的程度如果自己不滿意那就要努努力了,當然可能這歸功於考的名次差了家長並不說教和使用暴力,但因為這個正反饋,也幾乎沒有考差過。

解決方法:你可以這麼思考,你可能這輩子都不如XXX有錢/學習好/長得帥,那麼你是不是要天天嫉妒他呢,你嫉妒他如果真的有效,能讓他真的能變差了,那麼你可以嫉妒,但如果什麼用都沒有,反而浪費了你自己的時間,是不是很吃虧呢?而且你既然來知乎,那麼你應該知道知乎上的高富帥+全面碾壓你的人實在是多如牛毛啊,嫉妒都不一定嫉妒的過來吧。

可能還有一種嫉妒心態是因為外界的評價造成的,這點可能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會遇到。
畢竟只要你不做到最好,別人總有理由教訓你,嘴賤的「dog」太多了嘛。
但實際上你如果不在乎別人的評價,那些人慢慢的也不會評價你了,你的無視也會讓他們感到評價別人是一種很屈辱的行為,同樣是正反饋,久而久之你也就不會在意外界的評價了,嫉妒心就更少了。


以自己的些許經歷,首先不得不承認的應該是,如果真的出現了嫉妒而打壓別人的情況,跟這個人應該不是那種特別特別好的深交。舉個極端點的例子,就是像親兄弟除非是爭寵之類的直接利益衝突,是不會因為他比你優秀就去打壓的,相反應該是很高興看到。

相信每一個人都會有嫉妒的心態的產生,多少也會有所說的打壓排斥對方的情況,只是在此之後是否意識到自己行為,是去不服輸地默默努力,結交巴結還是永遠打壓下去,朋友都做不成換取所謂的安全感。

記得在高中的時候,有人問題目,借錯題本的時候,如果那人差自己太遠,自己還是極樂意借的。只有那些跟自己不相上下的才會猶豫,偶爾扯個謊。到了高三班主任說的一些話倒是讓自己認識到了些許病態。「把眼光看遠點,班之外有其他班,有其他學校,其他區市,其他省份,而你們是在一起的,高中的友誼比高考重要的多」

之後遇到一些人,總會還有嫉妒的心態,自己倒是也是承認存在,不甘心地話就去努力,長遠地去看去交個朋友,畢竟平凡人,會遇到無數比自己優秀努力的人,無止地打壓嫉妒,那是得有多累。當你跟他交心真正成為朋友,應該也就不會再嫉妒。或者真正地專註自己,倒是沒功夫去嫉妒別人的。

世界這麼大,單單拿知乎來說,比自己優秀的人得有多少,你嫉妒嗎?要打壓嗎?那是得多病態呀


我想起我讀高中的時候的小心眼了, 高中時候自己不願意與人分享學習經驗,怕成績差不多的朋友超過自己。 高考後我才知道自己有多傻, 成績多一分,就可以超過全市300多名學生。 那我為何不和班上的同學共同進步呢? 就算他們獲得的比我多,我只要進步一分就夠了,我就可以超過整個市300多名學生了。 社會上,我已經會坦誠的和朋友分享各種資源,各種想法,各種知識。 不知不覺,我也獲得了各種資源,各種知識,各種想法了。 比如,知乎是我朋友介紹用的,一個500強的工作,也是朋友介紹來的。


題主,我有時候也冒出這種想法,尤其是遇到和自己背景資歷都比較像的人的時候。當年我們專業有另一個同學和我一起申請出國,GRE分也差不多,申的學校也好幾個都重合的。然後是那個同學先拿到一個錄取,當時在電梯里知道這個消息,我室友形容的是我「臉立刻都白了」。呵呵我還以為我掩蓋得很好呢。

首先,這種心態這太正常了,誰年輕的時候沒點小心思呢。別拿聖人的標準要求自己,偶爾小心眼,不那麼偉光正,那也沒什麼,明明白白就好。這已經強過那些給自己的行為心理合理化的人。這世上裝聖母裝君子的不要太多。
這個時候去分析「這是一種什麼心態呢」,很可能是隔靴搔癢。因為存在這種心態的人,通常自己是一定程度上享受這種狀態的。分析多了也沒用。

你問如何改善,其實尚未觀察透徹,談何改善。等這個階段過去了,境界提高了,自然就過去了。

其次,我們生活中很多「現象」,其實是心理需求的一種外在呈現。這種心態本身其實並未對你的社會功能造成多大的威脅對吧,所以現象都還在其次,重點是,這個現象,它試圖給你傳達一個什麼樣的信息,你準備好接收了嗎?

所謂如何應對,應對的前提一定是要觀察、看見:哦我有這樣一種心態,這沒什麼好也沒什麼不好,只是一個fact,我看到它了。不要直接跳步到用社會主流價值去評判,道德判斷是最沒用的,何況我等平常人,在某些階段有點嫉妒心,真的沒什麼。
然後你去感受,每當這種心思浮起的時候,它連著一種什麼樣的感受?「別人不知道這個培訓,就少了一點競爭力,就比較不會超過我了」這個客觀事實背後,有一種什麼樣的情緒?是有點酸酸的?有點害怕恐懼?害怕的話怕的是什麼?還是有點沮喪?有點自憐沒有?這種類似的心理感受,除了「看到別人比自己好」這個刺激以外,還有別的情景會令你有類似的「酸酸的有點害怕又沮喪」的感受嗎?有什麼人曾經給你帶來這樣的情緒?你上次有類似感受是什麼情況?上上次呢?小時候有沒有?
像這樣細緻入微地去體會自己的心情。
題主你知道,人的想法千變萬化,而想法背後的情緒和感受,才更加影響我們的身心狀態。

比如我後來發現,我那麼害怕被別人超過,在任何場合必須是最優秀/最聰明/最特立獨行的一個,否則就渾身發冷怕的要命,那其實是從小到大來自外界的評判內化的結果。心裡一直有一個聲音:「你不夠好」。我一直顯得聰明優秀,其實是想要藉此獲得一點可憐的關注與愛啊。
現在長大了,童年的環境和局面其實已經發生了很大的改變,比如我作為成年人有能力養活自己、為自己的生活做規劃,也不必受外界評判的影響,我做的不好,也不會面臨家長打罵或是老師罰站什麼的實質威脅。可是,童年形成的模式很難改變,因此哪怕已經工作了,遇到光彩可能蓋過我的人,我的存在感立刻又會粉碎,因為「你如果不是最好的,你就什麼都不是」。這種彷彿自己不存在的恐懼,使我如墜冰窖之中。

至於如何改變這種狀況,當然還是只有兩個字:覺察。深深地覺察到了,為當年委屈可憐的自己流淚,滋養內心那個怕自己不夠好被嫌棄的小孩,改變自然就慢慢發生。


第一次來知乎作答,寫給題主,也算是給自己。自己這段時間因為家裡出了點事的原因,開始覺得事事不順心,覺得所有的一切都不如人,自己辦公室三個人,自從無意知道一個項目被那兩個人在老總面前互相推薦,而沒有自己之後。現在哪怕自己去上個洗手間都覺得那兩個人會說我壞話。看到別人聚在一起說什麼就覺得別人在排擠自己。想考些證書不想讓別人知道等等。最近很受這些情緒困擾。自己剛剛很認真的看了所有的答案,有些想法願意與題主共勉之。
首先我們太在乎別人的看法。知乎上有一句話,如果你一直在乎別人的看法,你就是一個褲衩,別人放什麼屁你都要接著。話糙理不糙。所以我們為什麼要在乎別人的看法呢。我又不靠他們拿工資是吧
然後就是嫉妒了,為什麼嫉妒呢?因為我們內心覺得自己不如別人,或者說害怕自己不如別人,樓上有人說的對,自己不努力還不想看到別人努力。也就是說如果我考一個證書我不想讓別人知道,因為我怕別人考過了我沒有,其實我說不說別人早晚會考,如果我好好努力,自己過了。別人過不過和我有關係嗎?是吧,所以要努力做好自己
再然後我覺得就是心胸狹窄,我承認自己也是,我們不願意承認別人比自己優秀,可是世間優秀的人很多,我們應該去學習,去讓自己比他們更優秀而不是破壞他們,因為破壞了他們,對我們好像沒有任何好處,高中有位老師說過,損人利已的事可以做,損人不利己的事做來幹嘛呢!
我覺得說這麼多最關鍵的還是做好自己,提升自己,多看書,看電影,拓展朋友圈,心胸自然開闊了,也沒有這麼多時間想別的,而且會慢慢發現自己已經變得優秀的讓別人嫉妒了!


乞丐不嫉妒百萬富翁,卻嫉妒比自己過得好的乞丐。


樓主你好,通常產生這個心態與妒忌心,競爭心理都有關係,但這不是最主要的,這個心態出現時,意味著你的圈子已無法帶給你自信,你應該去積極尋找更合適自己的人際關係圈了。
「人往高處走,水往低處流」,人的社會關係網所起到的作用只有一個,即不停地拔高你自己的層次,無論是物質上還是精神上。
有一個例子可說明自信的逐階遞增培養方法:
學生時代,課堂小測考了九十分,有些學生也許會羨慕嫉妒考了九十九分的同學。
但一旦你在假期里去參加奧林匹克數學興趣班,接觸了一個全新的圈子,努力地去追趕卧虎藏龍的同窗,最終不管拿到怎麼樣的成績,在假期結束後,再回到你的班級來,你就不會再對小測的分數耿耿於懷。
所以假設一個人在C圈中排名靠前,前方名次有限,你無論如何都無法通過超越更前者而獲得自信時,最好的方式就是去尋找更高層次的B圈,在B圈內通過一段時間的刻苦奮鬥後,回頭再看曾經混跡C圈時給自己的煩惱,簡直不值一提,接下來則是朝著A圈不停地奮鬥。
望高處,不要停步,往前走,煩惱時想想,自己曾經把多少人甩在了後頭。永遠挑戰你認為自己難以勝任的,永遠嘗試比自己能力超出一截的工作,如此自信能通過逐階遞增的層次推進,而逾發鞏固堅強。
祝樓主成為自信心爆棚的人,並終將為今日的煩惱而開懷大笑。


一種競爭的心態吧。
當你比別人優秀時,你就擁有了更多的「資源」,在與那些不優秀的人(即『資源』匱乏)交往時,能佔據主導地位,主動支配的空間更大。
所以人都是渴望自己比別人優秀----這種心態是很正常的。

但是呢,如何讓這種心態發揮正能量:
1,挖苦諷刺什麼的心裡想想就行了,就當是一種發泄,但是別表現出來。
2,我們做不到各個方面都是最優秀,人與人之間肯定是取長補短,如果人際關係沒處理好,大家各自的資源就無法順利交換,你的優秀也就白白浪費了。
3,不停的學習,增加自己的安全感,不至於別人一努力你就亂了陣腳和心態。
4,爭取和競爭對手雙贏,如果你和更多優秀的人聯合起來,你的競爭力就更強大。


推薦閱讀:

看了遇瑾的《別和她說話》後心裡有個疑問。通過暗示干預別人心理真的可以間接殺人嗎?
如何在大學獨來獨往又不顯得孤僻?
臨床心理學中,有哪些常用焦慮診斷量表?
自己過去的大量言行可以隨時看到是否會對人的思維方式、自我認知等造成影響?
因為退還了網購時賣家多給的商品,別人都說我傻,怎麼辦?

TAG:心理學 | 日常心理分析 | 性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