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麼看余華的《活著》?


這個問題,我還是有發言權的。因為余華,給我很大的震撼。
《活著》是本好書。他給你生命最本質的解讀。

一句話概況:
不管有多慘!我都不會自殺!我都要頑強的活下去!哪怕並沒有活著的理由。

生,是一種本能。
無關環境,無關信仰,無關追求,無關。。。
哪怕這個世界讓你絕望,讓你心灰意冷,依然要頑強的活著。

我以前總認為沒有追求,就失去活著的意義。
但是,讀完《活著》。
我才理解,生命,就只是一種存在而已。
一切的一切都可以失去。
當所有能失去的你都失去之後,你才會發現什麼是別人無法奪走的!
你才會發現 ,什麼才是你生命里最重要的。

返璞歸真。內心求得一份平靜。
平靜的面對人情冷暖,悲歡離合。
平靜的面對無常。
活著,不需要任何理由。

死神不會忘記帶走你。
保持一份平常心。
活著,並努力活的精彩,燦爛。


什麼都好,就是不知道作者怎麼忍心寫的


《悲憫的幸福感》
兩個夜裡,哭著把一本書看完,這種看書看到哭的感受,真是又高興又好難過。
余華用第一人稱回憶的方式展示了一個人悲情的一生,簡單,平淡的口吻。
主人公福貴,年輕的時候是地主少爺,嗜賭,風流成性,把祖輩留下來的家產全輸精光了。而後,父親去世,為母親的病進城求醫被抓去當兵,在戰爭中僥倖生存,後被解救得以回家,此時母親早已去世。妻子家珍含始終守候著他,辛茹苦養大兩個孩子,但女兒一場高燒患病成聾啞人。
然而,真正的悲劇開始了。在中國舊社會文革的背景下,福貴一家過著貧苦但也不算太壞的日子,兒子有慶為了救他人被抽血致死,女兒鳳霞難產失血過多而死,妻子家珍過世,女婿二喜被夾板慘死,最後外孫苦根也意外離開。
(余華啊,你是怎麼忍心寫下去的!)
我是從他的兒子有慶被抽血過多暈倒後,沒醒過來,開始眼角濕潤的,真的觸到我了,那孩子心地多好,飛速跑著搶去救人,嘴裡念叨叨著說輪到我了么輪到我了么,卻再不復返。
一路看到後面,妻子女兒女婿外孫都去了,到了那種想哭都沒有了眼淚,不忍卒讀。
福貴在回憶往事的時候是如此從容,平靜,談笑風生地敘述他的一生,紈絝過,風流過,慘敗過,悲傷過,愛過,也恨過......人生所有應該嘗試的事他都嘗試過了。
"我是有時候想想傷心,有時候想想又很踏實。"福貴對自己這樣評價。對他而言,活著是一個人對自己經歷的感受,一個小人物在大時代與命運的抗爭。可無論怎樣,他都相信生命的下一個路口會有曙光,即使生活給他的痛苦遠遠大於他那微乎其微的幸福感,他依然堅毅的活著。
人能感受到痛苦,這份痛苦激發了太多疑問:為什麼要活著?既然痛苦為何還要活著?人生如果究其目的,所有人只有同一個目的地。所以為什麼而活著,不是為了其他活著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著,人是為活著本身而活著。
活著的意志,這是福貴身上唯一不能被剝奪的東西,這是生命最本質的解讀,我想我得到了一個最為樸素的答案。
人生就沒有意義,但我們活著就是去給它賦予意義。
哭著看完活著,笑著過生活吧。
如果要活著,他媽的一定要好好活著!(→_→只有爆粗才能平緩下心情)


余華的《活著》看似描寫苦難,描寫時代強加的苦難,實則在描寫每一個人真實的生活,他習慣描寫每一個人的不幸。不得不說,福貴的不幸代表了一種人群的不幸,但是我較少解讀這一方面。想說的還是余華描寫的生活,福貴的生活。

福貴的生活,確實是生活,並不是倖存。雖然福貴的生命展現出的盡然是現實的醜惡與命運的不幸,旁觀者大多隻看到了他命途多舛的一生(諸多事例我不記得了)。

但是,這都是旁人的看法,是第三者的看法。余華用的是第一人稱的寫作手法,也是為了把故事講的盡量真實一些,更「主觀」一些:以第一人稱的視角來對待命運。生活是自己的,是自己對所經歷的一切事物的感受,是自己的辛酸苦辣,在福貴的生命里,不需要別人的看法,不需要別人覺得他「不幸」。

很難說,在生命的長河裡,福貴就沒體會到過快樂。生活是「主觀感受」,而非「客觀評價」。

但是余華代表了一類作者,他們喜歡描寫讓我們感到難以承受,日日夜夜的真實,而「人類無法忍受太多的真實」。@破破


而真實就是,快樂是短暫的,而痛苦是長久的。


唯一讓我哭的小說。看完《活著》再不想看網路文學。同意樓上。


這應該是我至今讀過最流暢的一部純文學類書籍了。昨天下午差不多三個半小時看完的,今天上午看了張藝謀的電影版《活著》。書和電影都非常之優秀。

這裡來聊聊書。


余華說:人是為活著本身而活著的,而不是為了活著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著。小說里福貴的整個人生都是在詮釋著這句話。
據調查,世界上每個人都曾動過自殺的念頭,而且不止一次。那到底為什麼我們沒有自殺呢?

有人說,因為恐懼,沒有勇氣。有人說,因為貪圖享樂。也有人說,為了家人朋友。這些理由都有它的道理,但最根本的還是為了自己,為了活著本身。這個觀點或許很多人不能接受,但這就是現實,就是真實!余華也說過,人們接受不了太多的真實。所以他在小說里也保留了一些溫情,並沒有花太多筆墨刻畫小老百姓的自私與淺薄,而著重表現了農民淳樸善良的優秀品質。

到了一定年紀,處於迷茫與困惑中的我們都曾經想過:我到點為什麼要活著,為什麼要這樣活著?我活著的意義何在?我也經常在心中這樣問過自己。我以前對自己的答覆是:為了自由,為了尊嚴,為了爭口氣,被人瞧得起,為了父母家人,為了未來的老婆孩子,為了自己能取得成就,被人記住,不白來世間走一遭。而現在仔細想想,如果我這些東西都得不到了,都沒有了,像小說中的福貴一樣,那我還要不要活著?或許結果是我也會像福貴一樣,還會活下去,不為什麼,就為了活著。

青年時期福貴風流浪蕩,他活著是為了享樂。中年時期福貴家境貧寒,經常吃不飽穿不暖,不過好在家庭完整幸福,他活著是為了家人。而到了老年時期家人都一個個的離去,他孑然一身,但並沒有失去生的希望,仍舊堅強地活了下去。我們或許會想,他都一無所有了,活著還有什麼意義呢?然而我們是否想過,活著究竟有沒有意義?或許真實情況是————————活著根本就沒有意義。所以一些人受不了人世間的苦難,要藉助宗教,藉助神來寬慰麻痹自己。

真實的東西就是如此的殘酷,但沒有意義我們就失去希望,活不下去了嗎?我們不會。因為我們是人,我們能自己創造出意義,創造出價值。吃一頓美食,洗一個熱水澡,睡一個好覺看起來似乎沒什麼意義,但對我們自己來說卻很有價值,因為這能讓我們獲得一種舒適感。努力學習知識,拚命工作掙錢,這看起來似乎也沒什麼意義,但這能讓我們獲得一種安全感和成就感,它們就有了價值。看一本小說,看一部電影,真的沒什麼意義,但它能讓我們樂在其中,於是它們也有了價值。這些東西也許就是我們為什麼活著的原因。


人是為活著本身而活著的,而不是為了活著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著。


活著,短短兩個字給予了人生最簡短的總結,也賦予了世人最大的勇氣。
就像余華所說,活著"在我們中國的語言里充滿了力量,它的力量不是來自於喊叫,也不是不自於進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賦予我們的責任,去忍受現實給予我們的幸福和苦難、無聊和平庸。

因此,忍受與苦難造就了活著。
主人公福貴之前是地主少爺,嗜賭成性,終於賭光了家業一貧如洗,窮困之中福貴因母親生病前去求醫,沒想到半路上被國民黨部隊抓了壯丁,後被解放軍所俘虜,回到家鄉他才知道母親已經過世,妻子家珍含辛茹苦帶大了一雙兒女,但女兒不幸變成了啞巴。
真正的悲劇從此才開始漸次上演。家珍因患有軟骨病而幹不了重活;兒子因與縣長夫人血型相同,為救縣長夫人抽血過多而亡;女兒鳳霞與隊長介紹的城裡的偏頭二喜喜結良緣,產下一男嬰後,因大出血死在手術台上;而鳳霞死後三個月家珍也相繼去世;二喜是搬運工,因吊車出了差錯,被兩排水泥板夾死;外孫苦根便隨福貴回到鄉下,生活十分艱難,就連豆子都很難吃上,福貴心疼便給苦根煮豆吃,不料苦根卻因吃豆子撐死……
生命里難得的溫情將被一次次死亡撕扯得粉碎,只剩得老了的福貴伴隨著一頭老牛在陽光下回憶。


這就是活著。這不僅僅是書中的故事,他更是一部中國農民的血淚史,作者用福貴一家的悲慘命運以點及面的輻射了整個社會底層人民的生活狀態,中國農民從來就是善於忍受的,忍受著生活給予的所有凄涼與悲哀,看著一條條在重壓下挺立著的背脊,我不知道還是否能用善良去概括,中國人善良的只要自己能讓自己活著便什麼都可以忍受,這個善良的意義太沉重,代價太大了。 更讓人心酸的是這群善良的人就像福貴一樣依然挺立著脊梁骨,微笑的體會著活著的含義。

這就是活著。他的作者余華排除主體對苦難人生作明確的價值判斷和情感滲透,好似站在「非人間的立場上,客觀冷靜地敘述人間的苦難——富貴所面臨的一次又一次的死亡。
而這些重複死亡的出現,既給人物心靈巨大打擊,也給讀者出乎意料的震撼。余華把重複發生的死亡事件鑲嵌在日常瑣碎的生活里,放大了「苦難」的廣度和深度,使渺小而軟弱的人物面對巨大的「苦難」形成的力量懸殊,從而產生一種強烈的命運感;同時,也放大了人物身上所具有的閃光的精神力量,從而使整部作品充滿了藝術張力。作品中死亡的重複發生,除了福貴的父親、母親、妻子家珍的死存在合理的因素,其他人物的死亡無不處於偶然:兒子友慶死於抽血過多,女兒鳳霞死於生孩子,女婿二喜死於建築事故,外孫苦根吃豆子撐死,最後除了福貴都一個個死去。

這就是活著。這就是活著所展現的一個又一個人的死亡過程,掀起的一波又一波無邊無際的苦難波浪,表現的一種面對死亡過程的可能的態度。因此,無論那些死亡必然還是偶然,那都是人生,都是活著的代價。 他們都是富貴最親最愛的人,卻離開的毫無徵兆。面對那些艱難沉重的死亡,富貴只是以哭的方式笑,在死亡的伴隨下活著,只是握緊他身上唯一不能被剝奪走的東西,活著的意志。只是用自己經歷過苦難折磨的褶皺的皮膚和渾濁的眼鏡呈現著活著的不易。

這就是活著,寫出了人對苦難的承受能力,寫出了苦難者對世界災禍樂觀的態度。他讓我真正知道——起碼以我現在的理解懂得了活著本身就是艱難,而延續生命則是更深層的艱難。
沒有比活著更艱難的事,也沒有比活著更美好的事。我想正因為異常艱難,活著才具有深刻的含義。 人是為活著本身而活著的,而不是為了活著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著。
個人意見,也許太年輕看的太淺,求指教。


余華在致上海貝塔斯曼書友會會員的信中說:「很多人告訴我,他們在讀《活著》時,眼淚常會不期而至。如果你也遭遇到和他們一樣的閱讀經驗,我想對你說,謝謝。我正是為象你一樣善良的人寫作。雖然,善良在任何時代都不是會有『走紅』的品質,但它是我們的血與肉。我書中的主人公,也都是一些善良的人,他們不斷遭遇苦難、失敗和死亡。但我絕不是在控訴命運的殘暴,相反,我希望你讀到的是生命的韌性、力量、愛情、友誼甚至本能煥發的快樂,以及幽默,一切美而朗朗歡笑的東西,它們無視命運的暴戾而獨自存在。善良的人同情一切苦難,同時也反對假借命運之名的自暴自棄。善良絕不僅僅是悲傷軟弱的眼淚,而更應該是對所有美好高尚事物的關懷與肯定。它舉重若輕地保護著我們的心,在艱難世道里保持熱情與希望。」


live 反過來寫: evil
所有的不幸,都是為了活著。


富貴用自己的手送走了一個個親人,朋友。他相伴的也只有一頭叫富貴的牛,他孤單嗎?寂寞嗎?我覺得沒有。他很坦然的面對生死,連死了之後的事也安排的妥妥的。他沒有什麼牽掛,所有親人在他前頭死去是一件慘事,又何嘗不是一件安慰的事。可以放心的走了。

當死神來的時候,我會放下我的活,去搭著他的肩,慢悠悠的走著,聊聊我的故事,聊聊家珍,有慶……他們在那邊還好嗎,聊聊爹娘想我了沒,聊聊這陽光~這綠草~這叫富貴的牛。

看完這本書想過活著是為了什麼,人生的意義是什麼。看過畢淑敏的一句話,人生是沒有意義,但我們活著就是去給它賦予意義,這就是人生的意義的所在。對於富貴來說,人生沒有意義,活著就是活著,但這就夠了,活著就為了活著,這才是人生真正的意義。

曾經的讀後感╮(╯▽╰)╭


關於《活著》,很多人也許先看的電影,就是葛優得了影帝的作品。不否認電影拍的很棒,演員也是一級棒的演技。大部分人看了電影之後都不敢去觸碰這本書,因為實在戳心戳肺的難以自拔。看
《活著》看一遍,要緩一段時間,總是有陰鬱的空氣籠罩在周圍,因為每個人都會被他人的悲慘境遇所感染,感到難過和同情。這本書幾乎是一氣呵成讀完,眼淚無止盡地流下,就是為了書中人物的遭遇,每一個角色的遭遇。一個時代,一場戰爭,一個家庭,一個個體,都在轉變著,又好像根本沒有變。開始的人聲鼎沸到家族沒落,到人丁「興旺」,最後的孤苦無依,一個老頭和一頭牛。富貴還是那個富貴,生活在希望和失望中,生命的長河似乎一直都在拍打他,他卻沒有放棄過。也許是他咎由自取的開始,但是他也有轉變,也有努力,可是生活依舊是生活,現實而殘忍。富貴一家只是一個縮影,我們能看到一個時代的悲哀,一個變革帶來的好與壞,人性的略根和頑強。
曾經看過陳丹青先生的一個簡短採訪,記者問他,都說中國人沒有信仰,他怎麼看,當時陳丹青先生很義憤填膺地說:「誰說中國人沒有信仰?中國人的信仰最偉大,那就是:活著。」
我認為余華的這部作品,最終想表達就是人活著不容易,很多苦難,有天災有人禍,很多人為控制不了的,也躲不開的,那麼要如何面對,那就是堅持信念:活著。
余華的作品也許沒有一個是熱情如火的,幾乎都是冰冷現實的,曾經有人評論他說血管里流淌的是冰渣,不是熱血。而當我讀了余華幾步作品後,才真正地發現,余華對生活和生命的熱愛,他的每部作品都有思考,雖然現實,但是都傳遞一個信息:活著的人要好好活著。

————————————————華麗分割
說說這本書讓我最難忘的部分,就是富貴的兒子輸血而死的章節。我幾乎不能控制地想放聲大罵那個傻x老師,那個傻x年代,和那個傻x紀律。可是又能怎樣呢?恰恰富貴救活的人,他的「希望」殺死了富貴的「希望」。富貴背著自己已經冰冷的「希望」,還在說著溫暖的話……


下圖是徐福貴一生中幾個重要的時段,分別是少年去遊盪,中年想掘藏,老年做和尚。

字丑,見諒
接下來就是主人公一生的概況了

第一階段:春風得意(家庭條件極好,吃喝嫖賭樣樣都干)
第二階段:家道中落(賭錢輸光了家裡的全部家產)
第三階段:四分五裂(父親去世,妻子家珍被老丈人接回城裡)
第四階段:重新團聚(租了地種田,家珍帶著兒子回家)
第五階段:背井離鄉(被迫拉大炮,行軍途中快被餓死)
第六階段:回到家鄉(解放軍解救,家鄉土地改革,分到田地,日子苦而安穩)
第七階段:送走鳳霞(為了讓有慶念書,有慶思念鳳霞無心念書)
第八階段:鳳霞回家,公社成立(收羊,煮鋼鐵,拆房子,殺有慶的羊,解散食堂)
第九階段:家珍得病(鳳霞挑家中大梁,有慶無心念書,給有慶買羊)
第十階段:打壓夢想,賣羊解貧(告訴有慶不能成為運動員,賣了他的羊得錢)
第十一階段:鳳霞被欺(被指偷地瓜)
第十二階段:有慶出事(給縣長女人抽血,將其血抽干)
第十三階段:情況好轉(家珍的病情好轉,鳳霞找到如意郎君並且懷孕)
第十四階段:天降意外(鳳霞生產過程中大出血死亡,家珍去世,二喜出意外去世)
第十五階段:苦根去世(本來一切看似都要往好的方向走,但是最終還是事與願違)
第十六階段:買牛


接下來就是我的感受了,先放一張抽象的圖

看到這你可能會想,這是什麼鬼!!
這是我看這本書心裡的變化。這本書一個晚上看完,最大的感觸就是當你看到主人公在苦難的泥沼里摸爬滾打的時候,好不容易出現一點點希望,感覺事情在往好的方向走的時候,主人公總是轉身跌入更大的深淵中。


提到這本書都會提到一句話:為了活著而活著。我不太贊同這種觀點,或者說只在某些情況下,我贊同這種觀點。為了活著而活著透露出一種苟延殘喘的感覺,對苦難的逆來順受,對人生的迷茫不定,這是一種最基本甚至是最卑微的人的存在形式。也許適用於那個年代,但是我認為不適用於當今。帶著底線,帶著信仰,帶著對世界的一點點好奇,帶著自己閃爍的夢想,不斷進步的活著,這是我的看法。但是當一天我被命運折磨的不像樣的時候,我希望我可以有為了活著而活著的勇氣。


先看的電影,後看的書。有一些不太成熟的小想法:其實想想富貴在那個時代背景下也許是幸運的!有一心一意愛她的妻子,懂事孝順的兒子女兒和女婿外孫,唯一的遺憾是沒能陪他走到人生的盡頭。可在那個時代背景下,有多少人把生命獻給了天堂!彭德懷元帥尚且如此,更何況平常老百姓!最後陪伴富貴的只有孤獨落寞和孤獨落寞的老牛!


大時代下小人物的悲歡離合,沒有刻意煽情,余華平靜的描述更讓人感到揪心。


嚴格意義來說,這是我認認真真看完的第一本小說。記得當時正在補習,晚上回寢室看到凌晨兩點多,看了之後就再也沒睡著。我很難接受這一個又一個讓人近乎絕望的死亡,甚至於有時在想,為何有這苦難的人生。
直到我重新看了一下《活著》,我慢慢地體會到,活著,其實就是以哭的方式笑,在死亡的伴隨下活著。無所謂苦難,活著就是為了活著。像福貴那樣,即便是在最絕望的境地,也不要放棄對生的希望,一直堅強決絕地活著。。。。


看完一本不知道哭了多少回,而且每看一遍哭一遍。裡面我最心疼的是有慶。尤其是他爹福貴罵他穿鞋破的快,他從那以後把鞋拿在手上,一路赤腳跑到學校,然後再穿上。酷冷嚴寒也一樣。福貴心疼兒子罵著讓有慶把鞋穿上。剛穿上走幾步,又脫了下拉拿在手裡赤腳跑。整篇小說里讓人不只是感動福貴一家人的愛,更多的是作為局外人的心疼。心疼到想伸手幫一把這個窮苦的家。


福貴看似平淡的一生,卻也經歷了那麼多,光是這些往日的記憶就足夠他回味無窮了。
福貴把家產敗了,卻始終沒把雞養成羊;
他上過戰場,卻沒打過一發子彈;
他有一雙孝順的兒女,女兒模樣極好,卻又聾又啞死於產子,兒子跑步牛逼,卻死的太早;
女婿心腸好,卻也命喪黃泉丟下了兒子苦根;
孫子活潑可愛聰明伶俐惹人發笑,卻依然死的早。
福貴眼睜睜的看著一個個親人死去,的確,先死的人是幸福的,但他,真的就沒有活下去的必要了嗎?別忘了,我說過,光是這爹媽,老婆,兒女,女婿,孫子給他的暖暖的記憶就夠他回味一生了。


很喜歡余華的作品,因為他是一個優秀的作家,也是一個有良知的作家。什麼是有良知的作家呢,就是能真正關注普通人的苦痛,描寫真正的生活。這比那些整天著眼於嘩眾取寵,喜歡描寫一些民俗中的糟粕的,卻又對人們的真實痛苦與歡樂視而不見的作家要好得多。


《活著》中有兩個相當精彩的比喻。

「月光照在路上,像是灑滿了鹽。」

「像一根青草在風中搖曳,我看見寧靜在遠處波盪。」

尤其是第一個。《活著》是一個關於苦難的故事。所以一看到鹽,我便想到淚。主人公因著喪子之痛,不知道在這條路上灑下了多少淚水。此刻,淚水彷彿被月光蒸發了一般,只剩下一路的鹽。

但這兩個比喻用的也很奇怪。

《活著》的兩個主人公:一個是滿口黃腔酸歌、遊手好閒的民謠收集者;一個是曾經浪子的鄉下老農。

這兩個人,誰都不像是能有這種情懷。

但是這比喻用在這裡,以一種「齣戲」的手段,反而營造了一種刻意留給讀者感受的親昵。

余華在中文版自序里寫:「太過斤斤計較的作家,只能寫出實在的作品,而不能寫出現實的作品。」這兩個比喻可能正是不太斤斤計較的表現。

余華喜歡福克納,不知道這兩個帶有些微意識流色彩的比喻,是不是受福克納影響?

主人公在母親生病的時候揣著兩塊銀元進城尋醫,卻被國軍拉去當了壯丁。這幾乎可以看成他後半生不幸的開端。倘使他沒有被大軍捲走,或許一家人就能平安地度過這個亂世。或許母親臨終時他就能守在床前,或許鳳霞就不會變得聾啞,或許父子就不會那麼隔膜,或許不會認識春生也不會有後來的慘劇。

只是或許。

這個情節幾乎和《駱駝祥子》如出一轍,只是時間不同。《駱駝祥子》發生在軍閥混戰的年代,《活著》是發生在國共內戰時期。祥子也被大軍捲走,雖然幸運地逃了出來,然而辛辛苦苦攢下來的人力車,只換了三匹不值錢的駱駝。這個打擊也是巨大的。倘使祥子沒有被大軍捲走,或許就能變成一個自力更生的人力車夫,或許就能娶到心愛的小福子而不是和虎妞糾纏不清。

只是或許。

覆巢之下,焉有完卵。不安寧的歲月里是沒有人能過太平日子的。

時也命也,怨不得人。

余華還讓我想起了海明威。從寫作上來看,海明威的句式簡潔短促,只使用一些尋常的辭彙,語言卻極富力道。余華也是如此。受文本環境的限制,他使用的都是日常口語,但就是在尋常口語之中,時間的節奏和語言的力度把握的極為精準。在閱讀時,我常覺得自己甚至能聽到主人公的呼吸與心跳。

都在強有力地活著。

從文本內容本身來看,海明威致力於塑造美國式的「硬漢」形象,余華卻是在打造中國式的「韌漢」形象。

以《老人與海》為典型代表,海明威筆下的主人公都是像鋼鐵一樣堅硬的,對於命運的衝擊幾乎是不假思索地揮拳反抗。他們對待命運的悲劇都很有一番「水來,我在水中等你;火來,我在灰燼中等你」的大無畏態度。

但余華的《活著》不同。每個民族都有自己的民族精神與氣節,對於中國人——正像余華在序中所言「活著,是一種忍受的力量。」中國人對於命運的悲劇往往採取忍讓的態度。有一種「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的堅韌。中國人,都是「韌漢」。


小時候看過電視劇當時不知道是余華作品改編的,暑假裡又翻出來看,看到陳掌柜死了就看不下去了立即放下平板奔到書店買原著回來看。看完原著泣不成聲。

我與大多數人一樣慨嘆福貴的悲慘命運,為之落淚。

然而,我並不理解「活著僅僅為了活著本身」這句話。反而,假如我是福貴,在所有親人都離開人世的情況下,絕沒有一人活下去的意義。

不知道有沒有人和我是同感TAT


以下是我看完之後寫的,純感受沒講啥邏輯,分享下

或許是我生活閱歷還不夠,不足以明白活著的意義。

先貼這邊吧,等我感悟後再作補充。


推薦閱讀:

TAG:人生 | 文學 | 人生意義 | 余華作家 | 生命的意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