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會不願意和父母聊心事?

本題已收錄至知乎圓桌「爸爸不在家」 ,更多「父親」相關話題歡迎關注討論。

看見周圍的小夥伴和父母無話不談特別羨慕,話說我也算是健康的家庭里長大得孩子,唯一的區別就是3歲的時候因為父母要去北京求學就把我放在姥姥家3年才接回去。不知道是不是這段經歷導致從小到大有什麼煩惱從來不願意跟父母說,寧願告訴好朋友。而且越長大越明顯,到了現在談婚論嫁的年齡,如果有男生追這種事也完全不願意告訴父母,更別說約會細節了,想改變但不知從何下手。


其實像題主這樣的困擾的小夥伴有很多。隨著我們年齡的增長,我們對父母的態度也會發生一些改變,可能會從原本的依賴變成對父母「又愛又恨」,感到「既親密,又陌生」。父母對我們的關心只限於物質生活的層面:最近有沒有生病?北方的暖氣來了嗎?和同事的相處還愉快么?

而我們也總是例行公事地回答,且總是報喜不報憂:一切都好,每天按時吃飯和睡覺,同事和領導都對我很好。但實際上,她的生活里早已出現了許多新事物,交了很多新朋友。她的工作、她的愛好、她的業餘生活都在發生變化,但這些並不存在於與父母的交流當中。

在我們成年以後、尤其是工作以後,和父母之間「真正的溝通」好像日益減少。明明知道父母是愛自己、關心自己的,也想要給父母回應,但是回家沒說幾句話,特別是說到自己的工作、生活、戀愛相關的問題,不知道為什麼就會和父母爭執起來。

「我是愛我的父母的,這一點讓我很確定。」粉絲給我們留言說,「但現在,即便是在最脆弱和孤獨的時候,我好像也會自己扛著,不會再去尋求父母的安慰和幫助了。」

今天我們來說說,為什麼我們會越長大越不願意和父母聊心事?

1. 我們迫切的想要獨立,想要與家庭分離

從青春期到成年初顯期(通常在30歲以前),是我們不斷提高自我意識、完成獨立的過程。我們離家上學、進入職場,既需要完成與自己原生家庭的分離,掌握獨立適應和生存的能力,又要兼顧與父母的情感鏈接,做到儘可能平穩的過渡。

獨立的需求和與父母的鏈接形成了基本的衝突。我們想要獨立,想要與父母分離,我們不再希望父母來插手自己的生活,於是也就不願意和父母聊心事了。


2. 雙方都在進行「有策略的自我暴露」

向他人暴露自己的私人信息,讓他人了解自己,也就是我們平常所說的「聊心事」,在心理學裡叫做自我暴露。無論是在友情、愛情還是親情中,自我暴露的深度和廣度往往是使關係走向緊密的關鍵因素:如果雙方都願意完全地、充分地溝通自己的私人信息,那麼它可能是打開關係的鑰匙;而如果缺乏足夠的自我暴露,那麼關係就很容易變得疏離。

但在父母和子女的關係中,很多時候因為特定的目的,雙方都沒有進行充分的自我暴露,這被稱為「有策略的暴露」,主要體現為隱瞞信息、有選擇性地透露信息或者傳遞錯誤的信息。它不是惡意的,而是出於維護關係的和諧和穩固的目的。

站在子女的角度上,我們通常比較能理解子女對父母的隱瞞。但其實,隱瞞是雙向的,雙方都對彼此有意識地進行了隱瞞。父母和子女之間的策略性暴露,往往體現出兩個特點:

a. 對「敏感問題」的隱瞞。我們可能會對父母隱瞞的「敏感話題」,包括自己的性取向、特殊的工作內容、情感和性生活、行為和生活習慣(比如吸煙、酗酒、熬夜)等等。

b. 「報喜不報憂」。孩子會更傾向於向對方報告正面的信息,而省略負面的信息,比如更傾向於和父母分享自己取得的成績,而在出現經濟困難、健康問題的時候有選擇性地透露,或者弱化業已存在的困難。

我們不願意對自己的父母進行完全的自我暴露的原因,可能是會害怕坦誠的自我暴露可能造成的後果,比如害怕父母失望,害怕被干涉、被懲罰,害怕被設定規則。很多孩子認為,自己背負著「讓父母滿意」的任務,因此,他們會不自覺地只告訴父母那些「我想要他們知道的」。

自我暴露的不完全,使得雙方的信息不對稱,對彼此都缺乏足夠的了解——你所以為的父母,並不是Ta真實的樣子。而且,自我暴露的缺乏也使雙方的溝通,特別是在精神層面的溝通是不順暢的。

我們可能會發現,自己雖然和父母還保持著表面的溝通,但已經成了精神上的陌生人,這也會使得我們更加不願意和父母講述心事。


3. 子女和父母之間缺乏對彼此的信任

我們每個人都會習慣站在自己的立場上去考慮問題,因而總會對他人產生偏見。

從父母的角度來說,他們會習慣於用過去的眼光看待我們。當我們離開家庭、與父母分開生活後,父母跟不上我們變化的腳步,一個新的孩子與他們舊有的認知發生了衝突,加上信息溝通的不充分,他們會難以理解我們基於成長以後的自己,做出的新的行為表現。比如,一個父母可能會困惑於自己的女兒本來是個「乖乖女」,為什麼會突然決定辭掉安穩的工作,或者和男朋友閃婚。

與此同時,我們也對父母的觀點也是充滿偏見的。我們也會在缺乏證據和驗證的情況下,對父母的能力有一種本能的不信任,認為自己接受的一些新觀點無法被父母接受,我們做出的解釋也將絕對無法被他們理解。


看到這,你可能已經明白了為什麼我們不願意和父母聊心事。在這裡,我們想說的是,想要改善現在的這種相處模式,作為子女的一方需要承擔起主動溝通的責任。

主動付出努力,嘗試與父母重新鏈接,歸根結底是為了你自己。我們在這世上如此渺小,如此孤獨,而父母是你可以嘗試去鏈接、降低彼此孤獨感的人。你已經在時間中,成長地更加豐富、更加立體。也許,是時候向父母重新介紹你自己,也重新認識你的父母了,就像初次相逢的兩個人一樣。


以上。

關於如何重新與父母建立鏈接,可以點擊查看:我們為何與父母成為了精神上的陌生人?| 你需要向父母介紹這個新的自己

了解更多與心理相關的知識、研究、話題互動、人物訪談等等,歡迎關注 KnowYourself - 知乎

宇宙中最酷的心理學社區,人人都能看懂,但只有一部分人才會喜歡


沒有人會拒絕跟總是能夠提出有效意見和幫助的父母討論自己遇到的困難的。現在已經不同往日了,大家距離一代人,生活環境和經驗有著巨大的差異,除了人生的大道理以外,那些細節的問題上的建議幾乎都是沒有參考價值的。如果小孩已經想好了有什麼地方確實需要父母幫忙,自然會說。但是你明知道父母幫不上忙,你老是跟他們說,搞到大家都不開心,你不也成了祥林了嗎。


與父母的溝通可真不那麼容易。在諮詢實踐中遇到了太多情緒抑鬱但卻想方設法不讓父母知道的人,通常的理由是不想讓父母太擔心了。親子之間的交流很多時候只能很晦澀地進行,有些還存在著嚴重的隔閡與誤解,是什麼原因導致這樣的呢?我試著來探討一下可能的原因。

青年怕讓父母操心是很普遍的心理,這種心理可能是對幼時依賴的反向形成:我已經足夠獨立,再也不需要父母的幫助了。畢竟在成長過程中,孩子處於依賴的地位時是被動和無奈的,對於成長於專制型教養方式(說教和批評為主)的孩子來說更是如此。有些孩子還會有一種欠了父母的感覺,所以很想償還這份感情之債。當孩子有一天長大成人了,就不再想在父母身邊呈現自己真實的脆弱的感情了,比如,有些人可以在愛人或朋友面前顯示出依賴的一面而在父母面前則表現得能幹與獨立。

另一個原因是恨的阻礙,恨是導致關係不能和解的主要原因。太多離婚的夫妻不再想有任何瓜葛,因為內在潛藏著大量的恨。親子關係中恨也是無處不在的,那些教導與約束伴隨著大量的不滿,如果幼時親子關係出現了嚴重的裂痕,更會導致大量恨的積攢。專制型的父母習慣於發號司令,孩子只能被動服從,壓抑憤怒幾乎是唯一的生存策略。成年後的他們可能會以疏遠、排斥、遠離,或者以同樣苛刻的方式來對待父母。幼時因各種與父母分離的人也會潛藏著大量的恨,比如喬布斯甚至到死都不想見到那對拋棄他的父母。

在關係里,只有愛佔據了主導,恨才會願意去表達,恨的表達又會有利於愛的聯結。只有真實的愛的主導的關係才是有意義的親密關係。所以,良好親子關係建立的前提是恨的覺察及表達。但恨並不那麼容易被覺察,因為對父母的恨的覺察會喚起內疚,內疚會阻礙了恨的覺察與表達,從而阻礙了親子關係的修復。對於有些人而言,由於恨隱藏的太深,以至於略微的表達恨意就會產生強烈的內疚,所以這些人會孝順地對待父母以防禦內在的怨恨,但他們內心與父母之間總是充滿著隔閡。

@周筠 提供了自己的一個例子。周筠的母親反饋了覺得女兒瞧不起她的感覺,母親這種感覺應該是正確的,女兒可能在無形之中呈現了對母親的不滿,這種不滿有著成長過程中的原因(分離的痛苦與憤怒)。當母親把這種不滿呈現出來之後,讓女兒覺察到了那種潛在的敵意,敵意的覺察開通了關係修復的途徑。女兒重新理解了幼時的事件,理解的過程會伴隨著敵意的消解,而敵意的消解對於修復一段關係是必須的。在心理諮詢過程中,很多來訪者很想要得到解決問題的辦法,但其實更重要的是去理解與表達那些未被表達的感情(特別是恨的感情),當情感表達的通道被建立起來之後,問題也就不再成為問題了。


在這個問題下,已經有不少答主分享了自己的經歷,來證明與父母談心事的徒勞:

放假呆在家裡休息時被嫌棄太懶散:看看人家,多跟人家學學。

成績不理想,覺得自己不夠用功時被指責想太多:沒事別老跟人家比,人外有人,天外有天。

當有不知道的事情時:你都這麼大了這還不懂?

想要提出自己的見解時:你這麼點年紀你懂啥!
……

幾次這樣的經歷下來,心累至極。於是,屏蔽朋友圈、隱瞞行程、報喜不報憂甚至什麼都不報……最終,父母對你的了解,似乎還比不上你的點贊之交們。

偶爾糖糖也會感慨,為什麼本來跟我們最親密的父母,在我們長大成人後,卻成了很少交流的陌生人?

跟我們交流的父母,時刻都是爸/媽

父母常說,你長再大都是爸媽眼裡的小孩。這句話一方面帶給我們溫暖,但一方面也意味著一種不良溝通模式。

想想小時候跟父母的溝通吧。小時候的你什麼都不懂,依靠與父母的交流來學習這個新奇世界的一點一滴。這個時候的溝通明顯不是對等的——你是詢問、索取、好奇而幼稚撒嬌的一方,而父母是回答、給予、成熟而具有威信的一方。

但是在你長大成人後,你不再是那個什麼都需要父母指引的小孩,你也想從成人的角度對某件事發表評論,或者想跟他們聊聊已經成年的你的心事。可是如果父母這個時候還用小時候的溝通模式來對待你呢?

這時候的溝通模式在伯恩的溝通分析理論中被稱為交錯溝通。交錯溝通的刺激和回應是交叉的,雙方所預期的身份是不一樣的,你期望自己是以成人的身份去跟同樣是成人身份的父母平等交流,而父母卻期望以父母的身份跟你——他們眼中的兒童聊聊。這種交錯溝通就會使人產生不愉快的感受,而使得談話中斷。

你覺得跟父母的溝通應該是成人(adult)對成人的,他們卻覺得是父母(parent)對兒童(child)的

在你面前頑固偏執好為人師、卻能與別人把酒言歡的父母:不同自我狀態

你也許總覺得父母對你控制過度、既固執又偏見,完全不想跟他們溝通交流,但是他們跟自己的朋友相處得也很不錯,把酒言歡、談天說地,就像你跟你自己的朋友們一樣。這簡直令人匪夷所思,他們怎麼做到的?

答案很簡單,因為在跟不同的人交流時,人們可能採用了不同的自我狀態

伯恩提出,自我狀態是一種思想與感覺一致的系統,並有相對應的外部行為模式。這種思想與感覺所構成的內在系統是無法觀察到的,伯恩稱之為自我狀態的結構,分為三個部分:

(1)父母自我狀態(Parent ego state)。當我們還小的時候,父母給我們答疑解惑,傳授知識經驗,教我們規範原則;而在我們長大後,父母可能不會再那樣頻繁地出現在我們身邊提醒我們,但小時候他們教我們的這些東西仍然會儲存在我們腦中,督促我們依照規範做事。父母對我們的訓誡內化成了我們自我的一部分,也就是父母自我狀態。這一自我狀態給我們警醒和規範,但是一旦極端化,便是固執、偏見和控制感。

(2)成人自我狀態(Adult ego state)。「成人」這個詞聽上去就是理性客觀的,確實,成人自我狀態指的是我們會對現實狀況做出判斷,並且選擇我們認為較佳的問題解決辦法。日常生活中與解決問題有關的有效交流大部分都是成人自我狀態間的交流。

(3)兒童自我狀態(Child ego state)。父母自我狀態是自我中像父母、承擔了父母角色的那部分,與之對應的兒童自我狀態指的是我們內心世界中像過去小孩似的存在。兒童自我狀態保存著小時候的思想、感覺和行動,即使我們長大了,仍會以過去經驗的方式來反應,受到批評時流淚,被拒絕時撒潑,還有時不時的任性貪玩,這些小孩似的應對方式都是兒童自我狀態的體現。

在上一部分中我們提到了不同自我狀態的交錯溝通,而如果溝通雙方使用的是同一自我狀態(即便都不是成人自我狀態),也可以愉快地聊下去,比如:

「今天天氣真好,寫什麼作業,出去玩吧!」

「走走走!」

「走呀走呀走呀走,找到一個好朋友 ……」

「敬個禮呀握握手 ……」

也許在外人看來就像神經病,但也並不能阻止兩位好友用任性的兒童自我狀態聊得開心。而能運用各種不同的自我狀態,並且在各種不同情境中適當地轉換,是心理健康的標準之一。

談心事的正確打開方式——放下條件

如何順暢地與父母談心事呢?似乎很難提出這個問題的解決方法——因為從上面的分析來看,首先應該改變的是父母,而不是我們自己。

但是,就像一些答主提到的,何必非要跟父母談呢,跟三觀契合的朋友們談不就夠了嗎?

糖糖也一度抱有這樣的想法。有一次糖糖跟朋友說,「每次跟爸爸打電話,一旦超過五分鐘或說到深一點的話題時,就覺得分分鐘要吵起來了。他以他幾十年的長者經驗為壁壘,我以我離開他身邊後幾年的知識見聞為壁壘,彼此固守,誰都攻不下對方。」而他說,「我倒是覺得我們跟父輩各有各的生活和經驗,在各自的島上彼此守望,傳達溫情,也不錯呀。」

糖糖說的是「攻下對方」,是想說服對方自己的想法是對的;而朋友給糖糖的回應是「傳達溫情」,表達理解和支持就夠了。

心理諮詢中有一種萬金油似的技巧,叫無條件積極關注。人本主義心理學家羅傑斯認為,無論來訪者的品質、情感和行為怎麼樣,諮詢師都不能對其做出個人評價或提出個人要求,而是對其表示無條件的溫暖和接納,使來訪者感受到自己的價值。

說起來好像很簡單,但是在日常交流中,放下條件、無條件地關注與接納並沒有我們想的那麼容易。我們總是希望對方同意自己的觀念,一旦觀念有衝突,便認為對方三觀不正、是xx癌,用這樣的防禦小心翼翼地生活在自己的安全區里,只有與自己觀點相似的人才會被自己接納,允許對方進入自己的圈子。糖糖與父母之間隔著幾百千米的距離、二十幾年的變遷、以及多年見聞的差異,而題主與父母小時候就有過一段親密缺失,父母可能是因為怕隨著孩子長大自己失去價值才想多說一些自己的看法。同樣,想想我們想跟父母談的心事,我們是真的想從他們那裡得到解決問題的方法,還是只想吐露一下自己的想法、尋求一些價值感呢?

如果非要觀念一致才算是有價值,那真的太難了。下次給父母打電話時,不妨試試少一點爭論,多一點無條件積極關注?

參考文獻

ThomasA.Harris, 哈里斯, 林丹華, 周司麗. (2008). 我好—你好:改善我們的人際關係. 中國輕工業出版社.

張日昇. (1999). 諮詢心理學. 人民教育出版社.

我們立志做最優質的心理科普,讓這裡成為當代人們追求幸福美滿生活的大學堂。奉獻百年積澱,帶你腦洞大開!

歡迎參與機構號提問討論評論回答私信學堂君和TA的小夥伴們:)

微信公眾號:微信公眾號「bnupsychology」歡迎關注!

任何形式的轉載,請與微信公眾號後台聯繫。

——糖糖,每個人的心理都值得關注,每個人的生命都是一份禮物。


很常見的問題。

1,很多父母根本不懂尊重孩子這個概念。

孩子說的話,孩子的意見,都是個屁,都不重要,小孩子你懂個屁,小孩子你沒資格說話。 偷偷闖進孩子的私人空間,翻閱私人信件,家常便飯。

2,很多父母根本不懂鼓勵孩子,只知道貶損。

比如我練劍,爸媽一句話,練這東西有屁用。我輪滑,爸媽一句話,你不好好看看書。我零下7度6點起床練鋼琴,爸媽說,這孩子真是懶惰,就不知道考職稱。

他們沒看過我一場比賽,沒看過我一次輪滑表演。


孩子的心啊,始終是向著父母的。

只要他們願意向我認錯一次,肯定我一次,我就可以原諒他們過去所有的冷漠,偷窺,貶損。

但是呢,一次都沒有。

畢竟,高貴的父母怎麼可以向低賤的孩子認錯?

畢竟,萬能的父母怎麼可以承認孩子除了賺錢之外還有其他的才能?


我現在和父母的交流,僅限於見面打招呼,今天吃什麼。

其他一概不聊,免得再次貶損我,免得再吵架。


我打賭,我爸媽不知道我劍道幾段。


「媽,我最近遇到點事,心情不好……」

「我早就跟你說要穿秋褲(吃水果、喝熱水)!你就是不聽!看,現在出問題了吧!你哪怕聽過我一句勸,都不會有這麼個下場。你說說你……」


我不願意和父母溝通,聊心事,真的是有原因的。我說說我家長
應該是上一輩的批評教育吧,還有長期不給孩子尊重,孩子沒有話語權。

比如說感冒了,不是先關心,而是批評「讓你多穿點衣服,怎麼不穿」
比如說往家裡買東西,他們說「凈買些亂七八糟的東西」
把自己的想法說給他們聽,他們回饋的就是不分青紅皂白的反對。

家長是一家之中權利最高的,什麼決定當然不是孩子說了算,這樣家長就更不與孩子商量著做事了,孩子沒有什麼力量,也沒有什麼經歷,沒看過什麼書,認為家長說的都是對的,只能一味接收,即使是他們不願意的,即使他們很想反抗,那麼能做的反抗就是不再把自己的想法說給他們。


本人醫學生,學了心理學,最近一直對自己進行情感分析,也想到這個,說說吧,反正也是期末小論文要寫的。

就我個人來說


首先,人有很多種,有狗友,那些陪你一塊犯錯誤,一塊玩的,你的不堪,他知道,他的不堪,你也知道,所以你會很放心在他面前出醜,因為再丑的你,他都見過。

有的父母就是這種類型,我回想起小學時,有的人特調皮,犯錯,父母就陪著他一起挨訓,現在我特別佩服那些父母,因為這就是教育。

今後,那些孩子犯錯誤,或者遇到別的挫折,他們就會告訴父母,因為他們知道,父母會陪著他們度過難關,就像當年陪著挨訓一樣。

這種父母很少,真的。下面是負能量,也就是我的父母,也許很多父母都是這樣。

我的父母,怎麼說?都是三觀很正的人。
真的很正,他們似乎一輩子都是光明磊落地活著,從不耍什麼心機,所以他們在職場上,官雖然不高,但也足夠過個好日子,很不容易,我爸媽都是農村來的孩子,在廣州闖出自己的一片天地,讓我成為城裡的孩子,我很感謝。

但是,和這種人在一起的感覺,就像,怎麼說,就像你考試想偷看同桌的答案,但同桌卻會舉手舉報你,並且說,假如你不會就要努力學習啥啥啥的。

怎麼表達呢。

他做的對,但是卻讓我不舒服,讓我知道,他們在我遇到困難時是會拋棄我的,他們接受的,只有那個正直的我,那個完美的我,那個有缺陷的我,他們會去攻擊,努力使那個有缺陷的我死亡。

大家小時候犯錯時,也許遇到過,你的父母,站在別人旁,跟著別人訓斥你,而你,一個人孤零零地站著,接受無數指責。

你多希望你的父母,能拉你一把,站在你的身邊,陪著你,可惜,他們沒有。

所以,一切就這樣改變了,你不再信任他們,你開始學會自己爬出來,變得倔強,家人,慢慢的,就成了你的負擔,你努力變得完美,是因為你知道咯,假如你不完美,他們,就會拋棄你。

而且他們真的拋棄了我。

我從幼兒園就開始住校了。

你能想像那種感覺嗎?

那時每天晚上我都哭著去找媽媽。

沒人理我。

放寒暑假,他們也把我送到外婆家,幾乎一放假就走了。

有時我想打電話,可惜,他們不給,說浪費電話費。

所以,和你的情況差不多吧。

我父母倒是覺得我舅舅他們把我照顧得很好。

哈哈,再好比的上自己的親爹親媽不?

每次向他們抱怨,他們都覺得我在撒嬌,也不理我,覺得我還小。

很無語,我一個男人,哪有空來跟你撒嬌。

這種情況直到我高考結束,我在家,終於過了一個暑假。

後來上大學了,我沒給他們打過電話,真的一次都沒有。

其實,幼兒園住宿後,小學沒住宿,因為那時按戶口分學校。

初中,高中,又開始住宿了,也沒有給他們打過電話。

真的沒有,我們那不給帶手機,打電話都用電話卡。。。我連電話卡都沒有。

記得有一次,親戚聚餐,我父母還很自豪地說,我住校時一次電話都沒給他們打過,說我長大了,獨立了。

你說,為人父母,該有多遲鈍呢?

現在我回家,真的沒有怎麼跟他們交談。

他們,可笑的是,覺得他們很愛我。

對啊,買我喜歡吃的,感冒發燒時照顧我,等等,都是愛我。

但這種愛,可有可無,我現在在大學,沒人問我喜歡吃什麼,我自己去找來吃,感冒發燒,拖一下也就好了。

然後我就想,我一個人也可以過得很好,為什麼還需要父母呢?噢,原來讀大學要錢,而我,沒錢。

再過十年,等我組建新的家庭,或者等我經濟獨立了,怕是再也不會回頭,看看他們了吧。

這種事,沒有誰對誰錯,只能說,緣分註定,我是一個人。


初三那年我哭著承認自己喜歡上了一個女人,我對我爸說,你不要告訴媽媽。我爸說好。
母親是繼母,我生母在我小學沒畢業時就和我爸離婚,至今已經基本無聯繫。那時候的我不希望我爸告訴繼母這件事只是單純地不想讓更多人知道而已。
然後我出去補課,回來發現我媽知道了。
我絕望地問我爸,你不是答應我不說的嗎?
我爸說,這種事情能不說嗎?

八年後我在父母一直以來催促找男朋友催促結婚的煩躁下正式出櫃,然後自己搬出來住了。過了不久接到了生母——對就是那個數次婚內出軌,離婚時帶走了家裡幾乎全部積蓄,在我未成年時一分錢撫養費沒給過我,年紀大了才開始用非常尷尬而且酸的簡訊轟炸我的生母,給我發來簡訊說,你爸爸跟我說了許多你的事,包括感情上的事。
當時我的心情不太好形容。
大概是憤怒而且噁心吧。
沒有經歷過的人請不要說出「怎麼說也是你媽媽」這樣的話。我從心裡不會承認這個女人是我媽媽,所以我無法接受我爸竟然和離婚十多年的前妻還有聯繫,而且把我的事情全都告訴她,包括性向這種事。
我的所有事情,和她有什麼關係?
你是我的老爸所以我信任你,然後你兩次把我的信任踩在腳下。
對不起,我從此不再信任了。


我也是這樣的人。
我有時覺得我媽真的很煩,整體叨叨叨叨,我媽有次念微信,說女人通過說法發泄壓力,男人有壓力不願說話。我說對,所以你每次都叨叨沒完,我直說倆字,閉嘴。
是的,我覺得他們只是在擔心,但是擔心然並卵,很多事情只能我們自己去經歷,操心也沒用,他們只是在發泄內心的壓力罷了。
我現在能忽略就忽略,盡量不去談這個。但是如果真讓我煩了我會直接說你給我閉嘴。
我認為,這跟孝順什麼的沒關係。該孝順孝順,該吵架吵架。我認為在家庭中不能隱藏矛盾。革命,就不能請客吃飯,自己去做自己的,做好了他們早晚自己收聲。做不好,你也沒什麼可後悔的。


因為在你想和他們聊心事的時候他們不願意聽。


看見樓主的問題,小編想到了自己。

我爸常常會抱怨:

「你怎麼從來都不給我打電話,偶爾接到你的電話,我剛想要跟你聊兩句關心一下,結果上來第一句就是,我媽呢?怎麼電話打不通?」

雖然我一再保證會保持聯繫,但每次通話還是會草草結束。

今天想用一部電影《每個人都很好》來回答這道問題,這是一個不經常給父親打電話而引發的故事,也許能引發我們一點不一樣的感觸。

年邁的弗蘭克曾經是一位給電線裹保護層的工人。

妻子在八個月前去世後,他就一直獨居。一天,弗蘭克正興沖沖地為周末的家庭聚會做準備,但兒女們紛紛電話留言說自己有事情不能回家了。巨大的失落使他更加深了對兒女們的想念。

弗蘭克覺得,妻子在世時和孩子們一直保持著很好的聯繫,孩子們什麼話都會告訴她,現在情況卻很不一樣。

於是,他不顧醫生的勸阻,帶著葯踏上了看望兒女的旅程。

一路上,他驕傲地向遇到的每一個人介紹自己的四個孩子以及自己的工作,一個包電線工人教育出的兒女們這麼有出息。

弗蘭克驕傲地對火車上的人說:「是幾十萬米長的電線才造就了他們的今天。」

弗蘭克第一站去往了紐約,大兒子大衛的家。

他在樓門口等了整整一個晚上,按門鈴、打電話卻始終都沒有人接。

離開時,忽然在街道一家藝術畫廊看到了大衛的畫。

他想起了小時候和大衛的對話:

-我想成為一名油漆匠,做我喜歡的畫。

-不是油漆匠,油漆匠在牆上作畫,狗在那牆上撒尿。你要成為一名藝術家。你會讓我為你感到驕傲嗎?

-我會努力的,爸爸。

直到隔天早上,大衛還是不見蹤影。父親從門縫裡塞了一封信,告訴兒子他本來想製造個驚喜,但家裡卻沒有人,稍後再電話聯繫。

於是弗蘭克動身前往第二站,住在芝加哥的大女兒一家。

在路上,影片穿插了弗蘭克的孩子們相互通話的聲音,我們似乎可以從這些對話片段中得知,大兒子大衛在墨西哥出事被捕了,而兒女們並不打算告訴弗蘭克。

大女兒艾米對於父親的到來驚喜又驚訝。她沒想到周末沒有任何一個兄弟姐妹回家。

當艾米被問到她丈夫什麼時候回來時,艾米手忙腳亂地說:「喔,對,我打給他看他什麼時候回來。」

晚餐時,艾米的兒子與丈夫互動充滿了敵意,夫妻二人也很尷尬。

弗蘭克提出想在女兒家住一兩天,但是被婉拒了,艾米說公司有大項目要忙,丈夫、孩子也都不在家,實在沒有時間照顧父親。

弗蘭克只能無奈地答應了,並告訴大女兒自己接下來會去找二兒子羅伯特,特地囑咐她不要通知他。

在弗蘭克的旅途路上,兒女們通話的聲音又出現,艾米告訴羅伯特,他們哥哥大衛的情況並不好,以及,父親要去找你了。

在辭別大女兒一家之後,弗蘭克來到了在丹佛工作的二兒子羅伯特的樂團,他自豪地指著海報中間的指揮家兒子,拜託路人幫自己合影。

但原以為是指揮家的兒子,卻僅僅是個無足輕重的鼓手。

他覺得兒子一直很有天賦,打鼓有點可惜了。而兒子坦白道,自己現在過得很好,這就是自己想要的生活。

壓力小,能旅行,從中賺錢,沒有負擔,偶爾也可以練習指揮……

當父親提出想和兒子住兩三天時,兒子卻告訴他樂團當晚就要飛歐洲,下午就要收拾行李。

因為時差,手錶沒有及時調整時間,弗蘭克錯過了一小時前就已經開走的火車,只能到附近的旅館留宿一晚。

經過地鐵過道時,看到一個和兒子年紀差不多大的年輕人躺在地上瑟瑟發抖,他給了他錢去買食物。

年輕人不僅不感謝他,還想要搶走他的錢包。兩人推搡的過程中,弗蘭克的藥瓶掉在了地上。

被激怒的年輕人為了報復,無視弗蘭克苦苦的請求,直接一腳踩到藥瓶上,使勁碾碎每一片葯,轉身就跑。

沒有任何備用藥的弗蘭克只好把地上的粉末都收拾在衣兜里。

晚上,他從藥渣里仔細挑出衣服纖維再喝掉,連手心的粉末都舔得乾乾淨淨。

第四站,弗蘭克來到了生活在拉斯維加斯的小女兒家。小女兒似乎是最期待父親出現的人。

她早早得知了父親要來的消息,租了炫酷的加長跑車載他,還給他準備了大大的卧室。

當他們正要去八十層的旋轉餐廳吃晚餐時,女鄰居有事情要外出,拜託他們幫忙照顧孩子。

原本說好傍晚前接走孩子,結果因為事情耽擱,孩子不得不留下來過夜。

蘿西在照看孩子的時候,弗蘭克無意中聽到了書房裡答錄機的留言,他發現女兒的大房子是為了迎接父親,專門管朋友借來的。

弗蘭克似乎意識到,他為女兒添了不少麻煩。

當晚,他們在家一起做了晚餐。蘿西坦誠但婉轉地對父親解釋了為什麼一直以來兒女們不怎麼聯繫他:

弗蘭克望子成龍,總向孩子們夸夸其談自己的付出和期望。而他們去世的媽媽卻善於傾聽和理解。

飯桌上,弗蘭克說自己已經出來太長時間,葯也不夠了,所以明天就回去。

然而搭乘的飛機意外遇到雷暴天氣,沒有吃足量的葯加上顛簸不已的飛行,導致弗蘭克心臟病發作。

在昏迷時,弗蘭克做了一個夢。他夢到孩子們都是小時候的模樣,坐在一起,告訴父親自己過的很好。

其實弗蘭克在一路旅途中,其實就已經發現了兒女們口中的「我很好」是謊言,他只是看破不說破而已。

大女兒艾米的婚姻根本不是表面看起來那樣幸福。弗蘭克注意到艾米丈夫早晨上班穿著和昨天一樣的衣服,他早已經不住在女兒的房子里,當天只是被叫回來演場戲給弗蘭克看。

而在火車站碰見的女兒的男同事,才是她現在的伴侶。女兒怕他身體不好,所以故意設置「偶遇」,讓他們見一面。

丹佛市裡面貼滿了樂團的演出海報,演出地點分明都是當地,根本沒有兒子口中所謂的歐洲巡演。

甚至於父親關係最好的小女兒蘿西也有所隱瞞,「幫忙照看」的嬰兒根本就是她自己的,而女鄰居其實是她的愛人。

弗蘭克想不通的是,明明孩子們生活中有這麼多情況和麻煩,為什麼卻都不告訴他呢?

在醫院醒來後,他發現孩子們全都圍在病床邊,卻還是沒有兒子大衛的身影。

現在,他只想知道大衛發生了什麼,不要再欺騙他。

孩子們告訴他,大衛在墨西哥因為吸食毒品過量已經去世了。

他不願意相信。孩子們告訴他,一直以來,他都太過嚴格,他們害怕父親失望,什麼都不敢講。尤其是兒子大衛,父親對他的期待最高,他承擔的壓力最大。

晚上,病床上的弗蘭克終於在夢裡見到了還是小男孩的大衛。

而這一刻,他告訴大衛,不管你做什麼,我都為你感到驕傲。

出院後,弗蘭克來到妻子的墓碑前,把自己這一路的故事告訴了她。

他正視自己和孩子們的溝通問題,意識到自己教育孩子時太過自我,終於與孩子們和解,也與自己和解。

再次回到紐約的弗蘭克,想要買下來大衛的那幅畫。

但畫已經賣出去了。店員發現他是大衛的爸爸,找出庫存的畫送給他。而這一幅畫的內容正是一根根塗著保護膜的電線,父親一輩子引以為傲的職業。

來年的聖誕節,弗蘭克又早早來到超市採購,而這一次,誰都沒有爽約,一家人真正聚在一起,每個人都過得不錯。

在這個家庭中,和孩子們進行情感交流的是母親,她會真正聆聽孩子們的心聲,鼓勵他們成為自己想要的樣子,做喜歡做的事情。

而父親弗蘭克卻有點像局外人,他的形象看似威嚴正確,領導著整個家庭,但其實他從未真正參與過,並不知道家中每個人生活里真實發生了什麼。

弗蘭克努力工作,想把最好的給孩子,也希望孩子成為最好的人。這就是他愛的方式,但,這對孩子真的好嗎?

妻子去世後,溝通的橋樑不復存在,他對孩子們的近況一無所知,才真正開始感到不對勁。孩子們習慣性隱瞞的背後,是害怕自己達不到父親期望。

而幸好弗蘭克到了最後終於發現,孩子們不應該是為了滿足自己期望而生活,他們都有自己的人生。

不想當藝術家去當個油漆匠也不錯,婚姻也不一定非要那麼美滿,在樂隊里當一個小鼓手也很好,喜歡同性更不是什麼大不了的事情,一切都是孩子們自己的選擇。

弗蘭克終於意識到了:「只要他們過得開心就好。」

在弗蘭克的夢裡,他問孩子們:「我該告訴你們的母親什麼呢?」

孩子們說:「告訴她,我們都很好!」

關注我們的公眾號 簡單心理(janelee1231),查看更多有趣的心理學科普文章。

原文發佈於:沒能成為你期待的模樣,但也不想讓你失望|《每個人都很好》

尋求專業的心理幫助戳:簡單心理


這個問題根源在於父母,而不是你。和兒女交流是個學問,本來就是要學習的,如果作為父母沒有這個意識,沒有這個能力也不學習。那麼父母與兒女交流會十分困難。

還是那句話:世界上有很多不知道如何做父母的最後都做了某些人的父母


我經常聊啊( ??? ? ??? )
聊完就被我媽數落,然後我們倆就開始吵架,然後互相傷害……
冷靜幾天之後我又開始犯賤似的跟我媽聊心事,然後我們倆又吵架,繼續互相傷害。

我和我爸聊,要麼就是我爸被我拉下水,開始跟我一起扯(?ω?) 要麼就是我爸開啟聖母光環攻擊我三觀不正需要學習,然後我對他呵呵(手動微笑),我爸也對我呵呵(手動微笑)。
然後我們倆三五個月不聊天。

╮(╯_╰)╭
我這種沒腦子的人,每次和他們聊心事都是忘了上次被懟有多難過!

每次被我爸我媽語言暴力之後拒絕交流的兩天,我的卡里和支付寶里總是會多點錢(?ω?)


太簡單了,你和什麼人交心?朋友 你父母不是你朋友,就這麼簡單 別勉強自己,更別勉強父母


前面很多老師說的都挺好的,在這裡我就不多說什麼理論的東西了,我只說一個比較合理的觀點:

有時候最親的人,並不是你最佳的談心夥伴;而那些在生活中結交出來的情誼知己,才是真正能打開你心扉的人。

在這裡我說一個在國內不太好的現象,就是太過看重「血緣關係」而產生的親密感,實際上人與人之間的接觸和交往,絕不是因為「我是你兒子,你是我爸爸」,你跟我的關係就能進一步親近。

而是我是你兒子,我擔心你,你是我爸爸,你關心我,理解我,雙方都能夠真誠地對待對方,而不是一味地職責和埋怨,甚至打罵」,只有相互尊重並保持這種態度,才能產生感情的質變。

在生活中,我們已不止一次看到兄弟反目成仇、父母和兒女之間為了爭奪房子或者各種利益而對簿公堂的事件,包括遠古的歷史,也有諸如「玄武門之變」不太光彩的歷史。血緣以及親情的紐帶,似乎並不是那麼牢固。

如今有很多家長在教育孩子的方式上是有問題的:粗暴、打罵、自負,把孩子當做自己的私有資產,不尊重孩子的想法。很多人心理問題的產生來自原生家庭的影響。直至長大,也沒有徹底消除心理問題帶來的種種困惑。

曾經我也很好奇這個問題,既然都在家裡,孩子離父母是最近的,但為什麼就是不願意和父母聊心事?通過觀察,主要有以下這麼兩個原因:

一是父母沒有真心把孩子的問題當回事。每當孩子訴苦的時候,總會以各種各樣的理由推脫,或者以自己的觀點來看待各種問題,不僅片面而且很不客觀。

「哎呀,不就是這點小事嘛,有什麼大不了的,老爸年輕的時候還不是這樣?想那麼多幹什麼?」

「中學不準談戀愛啊,對你不好,你別干這事,做了小心我打斷你的狗腿!」

「好好學習,上大學才有前途,別總想著玩遊戲,這不是你該乾的!」

父母的態度,高高在上,以一副過來人的樣子,跟你說各種經驗,但是這些經驗真的適合現在的社會和環境么?

二是不會溝通。溝通不是你說一句我說一句就完事了,溝通的意思就是傾訴找出問題的解決辦法,雙方都能充分發表自己的意見,並且在各種意見中得出一個最佳的結果。很多時候在考慮問題時,不僅是小孩,就連大人都會思慮不成熟,有各種漏洞需要集思廣益。孩子的話未必不是合理的,假設倚老賣老,總以為自己比孩子看得多,這種想法很危險,不知不覺之中就讓雙方的關係疏遠了。

小的時候這樣,長大了以後進入社會,跟父母距離遠了,聊心事的機會就會更少了。

最主要惡雙方的圈子和生活已截然不同,加上關係親近,有些事不方便說,怕說了家裡面會擔心,「報喜不報憂」的心態很是普遍。

有時候人的心思就是這麼複雜,關係不好說不上話,關係太好也說不出,愛你在心口難開,因為知道你擔心,怕說出真話以後會傷害你的情緒,因此選擇憋而不談,寧願把事情壓在心裡,去處理去解決,也不願讓關心自己的人擔心。

在關係最需要親近的時候,恰恰是無法最無助的時刻。「心理諮詢師」的存在也就基於這種情況而誕生的一種職業,站在第三方的角度,會更適合處理和面對一些隱藏的問題。

不是每一個家庭都是和睦的,看似親密的外表之下實際上並不是那麼和諧,當與父母談不了心事時,可以找身邊最好的夥伴、閨蜜或者知己談論事情,也可以找諮詢師傾訴,解決自己的心理問題。

有些事情不需要勉強自己,也不要把「親情」的枷鎖綁的太深,要回歸人與人之間最純真的交往本質,真正做到理解和尊重對方。


和我同齡這批人,父母大多數是50後,60後,這代人出生於國家的困難時期,成長在文革年間,尤其我父母這種農村出來的,絕大部分人沒受過什麼太好的教育和教養。

他們小時候真的是挨過餓的,我父母眼裡,他們自己能活下來,讀完大學,能吃飽飯,穿的暖,已經很幸運了。所以這一代父母,我感覺普遍不太關心子女的心理健康,因為對這些小時候受過苦挨過餓的人來說,努力去保證子女的物質生活條件才是最重要的。當然,這也只是我的個人感覺,至少我接觸過的了解過的,普遍如此,可能會以偏概全。

我父母就是這樣,我身邊很多同學的父母也是這樣,他們普遍有這種想法:你一個小孩子,成天胡思亂想什麼啊?我每天辛辛苦苦的工作,努力供你吃供你穿供你上學,哪有時間和精力管你在想什麼?

不提兩代人的思想代溝,我父母對我的心理狀況是完全忽視的,上學時他們只要求我學習,學習,學習,考個好成績上個好大學找個好工作。我心裡有苦悶,和他們說,他們是不管的,也不理解。學生時期很多次我心理負面情緒爆棚,好在自我調節能力比較強,沒做過什麼傻事,也算是比較順利的度過了學生時代。

我曾經因為父母對我的一些做法,因為父母對我的忽視而感到憤怒,後來年齡逐漸長大,自己接觸了社會,也了解了養家糊口的不易,逐漸的也理解了他們。他們這輩人真的是生存壓力太大了,我父母他們受自己生活和成長的那個時代的條件所限,對他們而言,他們已經把最好的愛給了我,這也是他們能做的最好的了,我沒有權利以上帝視角要求他們,也更沒權利去責備他們。

我能做的,就是對下一代多一些關心和理解,努力做的比父輩更好。


因為父母不理解。

年輕人有啥心事?無非是情愛的煩惱,人際關係的紛擾,和前程的迷茫。

目前孩子大到可以跟父母交流的,父母至少是70後。那時候的人,自由戀愛少,所以愛情的煩惱,他們不一定能理解。

很多父母自己都沒活明白,只是普通人,也未必有生活智慧,有的甚至和時代脫節,你的事業規劃,他們也不懂。你中產階級的焦慮,你對穩定生活中隱藏危機的擔憂,他們不理解,覺得你有個工作就最好穩定下來一輩子好好做。你擔憂階層固化沒有上升通道,他們覺得你平平淡淡做個中下層就好了。

他們自己的人際關係,也未必處理的高明。有時候給你出的招,可不是啥好招。

不說他們能給啥好建議,很多時候談了,他們不解,還徒增擔憂。

那又何必說呢。

那些混成人精的父母,不在以上討論之列。


有一段時間,母親來台北療養身體時住在我家,一天,正準備用餐了,母親隨口說了:「彈彈,快來吃飯,看你跟外婆比賽,誰吃的最快?」

那時候的我正在炒最後一個菜,聽到這樣的話,我馬上回:"媽,吃飯有什麼好比的?如果吃太快噎著了怎麼辦?吃飯就單純享受吃飯,孩子有自己吃飯的步驟,比賽幹嘛?"
因為我說了這樣的話,母親從此以後閉嘴,不再對我的孩子隨意給批評與批判,也不干涉我的教養,她靜靜地看著每個孩子在教養中的大不同,產生的不同個性的孫子,一直到最近,母親說出這件事,我才懂,母親對我跟女兒的尊重,其實是我爭來的,母親感嘆地說:」反正我說也沒用,從小你就是個講不聽的孩子。

「 這半年多以來,我的人生有幾個重大的改變,每一件事情,都足以改變我的未來,也改變我家中的未來,然而,慢慢的我發現,這些事件也僅止於發生在我的身上,我跟老公女兒一起面對承擔,卻從來沒有一點點想跟父母說的意念。

我在想,問題在哪裡?我跟父母的關係不是已經改善很多了嗎?為何很多事情,我還是不想說?為何很多事情我根本不想聽父母的意見?

後來,有一個網友看了我的文章後說:「不是每個孩子都跟你的孩子一樣,可以跟父母聊。」、「不是每個孩子都可以用 說的。」 那時候的我想,為何這些孩子承受了所有的責怪,而父母卻不去想,
「到底我做錯了哪些事情讓孩子不願意跟父母聊?」、「為何孩子不想聽我的意見?
這中間出了什麼問題?」

於是,我想起了小時候,當我跟媽媽說起人際關係的困境時,母親只會說「不要吵架」、或是「一定是你脾氣不好。」、「幹嘛理那種人?」

是的,我每一句話只要開口,就是被評價、被指責、被罵、被打分數,當父母想要跟我」聊「的時候,我聽到的不是父母想幫忙,而是」說教「跟想」控制我「的行為,只是態度有差而已,於是,我不但閉了嘴也關上了耳朵。

我對父母的信任,隨著每次我開口就被評價、每次說話就被罵、隨著他們偷聽我講電話、偷看我的日記,隨著自己想擺脫父母的控制而慢慢崩解,只因為,我越來越不相信父母是真心想聽我說話,也不相信,父母是真心想要幫忙,更不相信,他們是想跟我」聊「。

慢慢的我不相信父母說的」有事情可以告訴爸媽「、我不相信只要開口就可以得到父母的幫助、我不相信大人。

這種不相信大人的心態,不只在家中還在學校發生,當我們有任何問題想要請老師幫忙的時候,老師的處理方式也只是抓來罵,讓問題更糟,如果被欺負,告訴老師之後,老師的處理是一種出賣,只會害自己被欺負的更慘,慢慢地沒人相信老師可以幫助學生,學校的輔導室對滿肚子困惑的孩子們來說,形同虛設。

我在成長的過程中,失去了對大人的信任,在人生中需要幫助的每一刻,都失去被幫忙的機會。 這樣的「溝通方式」一直用到了愛情與婚姻上,在與親密愛人相處的過程中,我不是用罵的,就是閉上嘴巴,甚至關上了耳朵,當朋友的時候還可以自在地聊天,當情人的時候,我總是自以為自己已經有權利不自覺的挑對方的某些話一直評價與批判,兩人之間,不是說話越來越沖,就是越來越沈默,慢慢的讓我的愛情路越走問題越多,終究分手。

後來的我發現,為何當我站上了某種」角色「,我就覺得自己有權力控制對方?當我從朋友變成了」女朋友「,當我從女朋友變成了」老婆「,當我從一個女人變成了」媽媽「,我就好像有資格可以在男朋友、老公、孩子跟我聊天的時候,回覆的是評價、說教與不以為然,所給的方法也是帶有威脅性的」控制「?

當我發現這個問題的時候,我花了許許多多的努力,重新學習著傾聽,重新學習著說話中不給評價,重新學著同理對方,一直到現在,我都無法完完全全地擺脫以前的習慣。 現在的我,當了媽媽,一路看著幾個孩子的成長過程,看著共玩團、共學團的孩子長大的過程,當我開始慢慢看得懂孩子的行為取決於大人的對待時,當我看懂孩子需要幫助的時候,我總會雞婆的想要出手幫忙,卻常常被不想面對的父母攻擊,也幫不到孩子。

後來有一次,我問郭老師為何想跟孩子談,那個孩子卻連眼神都無法定格好好談?
是不是有些孩子就是」講不聽「?
郭老師那時候才說:"你看那個孩子不敢面對大人的眼神,其實是父母對待他的方式,已經讓這個孩子對大人失去了信任,當一個孩子無法相信大人的時候,是誰都很難幫到他的。

" 那時候的我才懂,不是孩子天生不會跟大人聊,也不是孩子天生不願意聽大人說話,而是,孩子在父母的開玩笑、捉弄、責罵中一點一滴中失去了對大人的信任,這樣對大人的不信任,慢慢地封閉了自己的真心,慢慢地把自己陷入了孤單,孤單地面對一切,甚至穿起了盔甲對抗大人。

失去對大人信任的孩子,即使有人想要幫這個孩子,即使遇到好的老師,遇到貴人,也會讓想幫助的大人,有使不上力的挫折。

慢慢的,我很害怕看到某個孩子看待大人的眼光變成了仇視,很害怕看到某個孩子看大人的眼光是閃爍,很怕看到孩子看到大人的眼光是不以為然,很害怕孩子開始展開對大人的攻擊,這樣的孩子失去了對大人的信任,慢慢的他也會閉上嘴,連對話都很難,更何況跟大人」聊「,孩子關起了跟大人談話的那個門,用衝撞與反抗來表達自己的不滿與不受想被控制。

女兒五歲三個月的時候,一個她很喜歡的朋友很喜歡製造女孩間的秘密,她常常偷偷的告訴女兒說:」不要跟你媽媽說,你把錢給我。
「、」不要跟大人說,我們去做...「、」這是我們的秘密,不要跟大人說會被罵。
「 後來,我慢慢地發現,女兒有時候會欲言又止的對著我,不知道女孩間秘密的我總會告訴女兒:」寶貝,我不是你,所以不知道你在想些什麼,如果你不說,我就不會知道,也不能夠幫忙。
「 於是,女兒會告訴我某些事情,當她朋友說:」這個跟大人說會被罵。
「她說了卻不會被罵,還可以把所有心中的疑問解開時,她才慢慢的又開心的跟我聊個不停,有一天她很困惑地問我:」為什麼某某某跟我說的秘密都不能跟大人說?
「我問:」你有問過她為什麼不能說嗎?「,
女兒點點頭說:」她說,爸爸會罵也會打,媽媽不會打不會罵卻會一直講一直講很久(說教)。
我問孩子:」媽媽會這樣對你嗎?「
女兒搖搖頭說:」不會!所以我才不懂為什麼不能說?
我覺得跟你說很棒,說出來,你都會幫我。「,那時候的我才懂,原來,對大人的不信任也會因為同儕的影響,而讓孩子挑起敵視大人的情緒,不被影響的孩子需要在成長的過程中累積多少對父母的信任才能對抗?
親子之間,最重要的不是可以教孩子什麼,而是,緊緊拉住父母與孩子間,那條名叫「信任」的線。

那些父母最害怕孩子結交所謂的」壞朋友「,或許不是行為壞,而是他們在成長的過程中受傷太重,失去了對大人的信任,其他父母真心害怕的是,自己的孩子被這樣的朋友挑起了對大人的」不信任「,而產生的所有反抗。

如果父母忽視了孩子間的互相影響,又該用多少的時間找回孩子對大人的信任?
當孩子對父母的信任不夠時,被朋友一挑起對大人的仇視,任何人都很難有機會可以幫到這個孩子。

現在的我慢慢地回想,為何很多事情我願意跟朋友聊?
願意在網路上寫卻不願意告訴父母?
說穿了,是我不相信跟父母聊天的時候,我可以不被評價、不被說教、不被指責、被罵、被扣帽子,為何我一點都不想聽父母的意見?

因為那些事件背後傳達的思維不是理解也不是協助,而是」控制「,因為父母的話已經失去了可以信任的價值。 每個孩子都很聰明,他們都可以細微的感受出父母到底是真的想「聊」還是想找出你的問題來評價、來罵、來說教,甚至也可以看出父母是真的想幫忙,還是只是想「控制」,孩子也可以感受出父母在言語中對自己的不信任。

現在的我很珍惜每天跟孩子天馬行空亂聊亂問的每分每秒,如果有一天,我的孩子閉上了她的嘴巴,不願意再跟我聊天,我不會怪她變孤僻,也不能怪她」講不聽「,我只會想,到底我哪時侯失去了孩子的信任?
又該如何取回信任?
現在的我懂了,一直到現在,即使我已經長大成人,跟父母討論事情的時候,我還是可以感受出父母強烈地希望」你就該照我說的做「,那言語後面的不信任與想控制。 . 現在的我,即使早已理解我的父母,也同理了我父母當年的無助,我找回了親子間的感情,只是,失去的信任還沒找回。
我一直都是父母心中,那個「講不聽的孩子」
來自 《你和父母的關係決定你的一生》


「媽,我最近經常失眠,白天學習時候頭很痛。每天都很焦慮……」

「哎呀,咋老是有各種問題。你老是緊張,睡不著就想辦法睡,我們天天這麼忙你別老是這麼多事」

「好吧,我沒事了,那我掛電話了」

「嗯,行」


推薦閱讀:

孩子因怪父母沒錢給她出國留學,產生了矛盾怎麼辦?
怎麼幫助 60 歲左右的父母用更美好的心態去生活?

TAG:成長 | 家庭教育 | 父母教育 | 親子關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