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悲和善良有什麼區別?


你去看電影。
看電影時你看到主人公幸運就高興,不幸就悲傷,這叫感性。
看完電影你突然感嘆一聲,主人公都不知道自己在戲裡么,活得這麼累。這叫覺明。
走齣電影院你看到一個小孩摔倒了,跟電影里的鏡頭有點像,不過你當時也沒想這麼多,走過去就扶了,這叫善良。
告別小孩的一瞬間你突然愣住了,其實我們都在一個大電影裡面,自己看不到結局,反覆出現輪迴,只有佛能看到我們芸芸眾生生生死死,這是般若。
你突然覺得這想法很可怕。那麼人活著還有什麼意義,不如早點等死?這是業障。
但隨之心情安定下來,好好活著。在這電影里也挺好,不管你的親人朋友愛人敵人小人,他們的幸運都挺好的,是好事,他們的不幸讓人感嘆。他們都在戲中,包括你自己,這不是善也不是惡,不是哀也不是喜。這是發自本心的徹悟後的偉大的憐憫。
這才是慈悲。


慈、悲,是四無量心中的兩種。

自己和他人的關係,有三種:親愛你的人,怨憎你的人,不愛也不憎你的人。

對於這三種人,如果他們在不苦不樂中,平等視之,願給予他們樂,就是慈。

對於這三種人,如果他們在苦之中,平等視之,願拔除他們的苦,就是悲。

慈悲,有兩種含義:1、對愛、憎、非愛非憎者,平等視之。2、與樂、拔苦。

善,在佛教的定義里,指未來所受異熟果為樂果。

所以,慈悲和善良的區分很明顯:

一者是為一切有情眾生的苦樂計;一者是對自身的樂言。

(另,與善良相對的,是慈,而不是慈悲。嚴格說,與慈悲對應的應是善惡。)


謝邀。
上面幾位說的很好,我聊做補充。

上善若水。然而既為水,必有增減,有生滅,有高低。就像凡夫善,善心不齊。有人可為善捨身,而有人只可為善舍錢舍物;遇到悲慘之事,一念善心會增,大利當前,善心又會退,甚至轉善為惡。

慈悲若虛空。無量無邊,無增無減,不生不滅。萬物生處,滅處,善處,惡處,都有慈悲。就像虛空,無處不在,無心不至。

善是惑業漏種,性為變化;慈悲是真心妙用,性為平等。


舉一個栗子

羅輯是慈悲
程心是善良


慈悲和善良之間並無任何交集。它們是不同維度的東西。

慈悲的意思是懂得痛苦的根源。一旦明了這個根源,慈悲就生起;只有明了這個根源,才會有慈悲。

一個人,不管如何善良,如果對痛苦的根源沒有正確的認知,都不可能擁有慈悲。

——看見一個人受到傷害時流下眼淚,過去幫助和安慰他,這是善良;明白這個人正在受苦,這是慈悲。

看見一個人得到了自己想要的東西從心裡為他感到高興,這是善良;明白這個人此刻也是在受苦,這是慈悲。


這麼說吧。
買來一隻活烏龜,給它個痛快叫慈悲。
買來一隻活烏龜,差明白啥品種,什麼生存環境之後放生叫善良。
買來一隻活烏龜,不分青紅皂白扔水裡放生,這叫蠢。


慈悲為他,善良為私

慈悲沒有條件,善良要講條件

慈悲是神永恆的狀態,善良是人在情中的一種正面情緒

修鍊的人修去情,那個部位不會空,它會轉換升華成慈悲。善良,也可以理解為慈悲的基礎物質,但是人如果跳不出情的制約,永遠也理解不了什麼是慈悲。慈悲,沒有人心。


《智度論·釋初品中·大慈大悲義》中說:
大慈:予一切眾生樂,(給人快樂)
大悲:拔一切眾生苦。(救苦救難)

慈悲是對善良的更確切定義,但是作用範圍明顯比善良要廣——慈悲,是無差別地對待一切眾生——而善良,不同的人會有不同的取捨對待。——比如有的人對小孩善良,但是對大人不一定善良;有的人對動物善良,但是不一定對蚊子善良等等等等。

之所以說佛學比中國本土學說更系統,是因為使用拼音文字的梵語族群,非常看重邏輯和定義,每個概念都明確可查,每個論述都有總分分總。
中國本土的很多思想,大多是描述性的、語錄式的,或基於道德的——只要你能說得通就行——這也造就了我們散文式的思維方式、和做事不拘泥於原則的性格。


來說一句,借用心學的概念
善良是良知的外現於形
慈悲是致良知後的產物
即對良知的再度認識。
善良是孟子所云的惻隱之心
慈悲則是對人性深入思考後渴望救人民於水火的情懷。
善良的體現很簡單。不違背良知即是善。
然而慈悲體現為需要有強烈的社會責任感
慈悲者
他們尋求讓人人都能激發出善的方法
悲天憫人說的就是這個

換言之,士的精神就體現在他們希望以自身之力,以中庸之道創造大同社會
而儒家對聖人內聖外王的要求
在這方面體現的也是通過不激進的方式構造美好社會

邏輯略亂,大意明白即可
以上
2015.12.20


以前是寫在別人評論中的,單拿出來吧

我覺得慈悲和善良的區別在於高度不同


善良算是同一立場上的同情能力,善於發現他人的痛苦和悲傷,並且願意為了改變這個現狀而努力;
慈悲應該是更高的視角,並非只站在本身的立場,而是站在大視角下看透事物,不評判對錯只分析因果,並願意用自己的犧牲替代其中受損的一方。

舉例:鷹捕食兔
善良的人:站在同是弱者的立場(因為覺得自己也是弱者,而鷹是強者,是壞的一方),覺得兔子可憐,然後幫著兔子趕走鷹,覺得自己做了善事。
慈悲的人:知道兔躲鷹是為了生存,鷹撲兔也是為了生存,兩者都是為了生而在紅塵中打滾,所以不覺得兔比鷹可憐,鷹比兔邪惡。但知道兔是弱小的一方,願意自己割肉喂鷹,替兔受過。


善良是一種選擇,慈悲是因為懂得


很多人都說的太複雜,簡而言之,慈悲是菩薩的境界,一般人發不起慈悲心,而善良之心,則人皆有之。

舉例而言,你在馬路上見到一個小孩子乞討,覺得可憐,施捨他錢或者帶他去吃飯,這個是善良之心,或者也可以叫同情心

真正的菩薩慈悲心,看到這個乞丐孩子和看到一個賓利車裡走出來的孩子,是沒有區別的,輪迴中的眾生皆苦,所謂大體同悲。

從修證角度來講,不開悟是發不出真正的慈悲心的,最多只是善心同情心罷了。


善良是只同情好人,而慈悲不但同情好人,而且也同情惡人。


善良與慈悲有著明顯的區別,無論從哪方面來看,二者並不是處在一個層面的事物
用佛教話頭說,善良是基於分別心產生的,慈悲則是無分別心的。
用心學話頭說,」無善無噁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此「無善無惡」心之本體,便可解作「慈悲」之心;此寂然不動之心體一旦起了分別之意,產生了善與惡的對立,先有此對立,而後我們才能言說善。
用道家話頭說,老子將慈作為三寶之首,對其地位有著高度的肯定。

我有三寶: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道德經》

而老子對於善,卻認為「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己」,甚至認為」善之與惡,相去若何?「認為所謂善的出現,其同時標誌著對立面」惡「的出現,從對整個世界意義看,善與惡其實是差不多的東西。
用儒家話頭說,雖然儒家並沒有」慈悲「這種概念,但究其實質,」慈悲「的內涵在儒家中可以用」仁「這種境界來解,」仁者,渾然與萬物同體「,這裡與慈悲內涵相通,故「仁慈」可以連用,」仁「是儒家最高的價值追求。而對於善,儒家很大程度上將其作為人性中的實然狀態,認為這是人性本然,並不是值得追求的一種價值內涵,這種善端引導好了,會成為君子,引導不好,會淪為」鄉愿「(好好先生),甚至是小人儒。
以此問題問自己,你能夠做到」不損人利己「(」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這個是善良,是底線道德;但你若能做到」損己以利眾生「(」地獄不空,我不成佛「),這個便是慈悲了。
若以人物來看,寶釵、襲人為善良,寶玉、黛玉為慈悲;宋襄公之仁為善良,孔子之仁為慈悲;金庸筆下的張無忌、虛竹為善良,郭靖、喬峰為慈悲;《三體》中的程心為善良,邏輯為慈悲。(確實沒有比《三體》中這個例子更好的了,看到上面一個回答就搬下來了。)


善良和慈悲是兩種不同層次的情感。善良總是帶著某種無知的善意,或者說是為善意而善意,就像阿拉伯之春後西方的很多市民一方面歡迎國家的人道主義救助,一方面又在自己家門口建立圍牆加強安保功能,卻渾然不顧自己國家內部那些沒有能力保護自己的人的安危。也就是說善良只是善意的簡單流露,所以常常被矮化為媚俗,然而即使是最真誠的善良,也不過是萍水相逢時一個你好我好大家好的笑臉,是在虛化了現實之後一種單純的理想而已。

但慈悲卻並非是善意,在有些時候慈悲甚至會是奪人性命的魔鬼,比如面對同樣的難民,慈悲的人或許會選擇把難民拒之門外,因為資源總是有限的,一個有理智的人必須選擇保護那些更值得保護的東西。這裡有一個非常經典的例子,是說假設沙漠里有兩個部族,卻只有一眼水井,平分的話兩個部族都會死一半人,但如果把對面部族消滅掉就能保全部族裡所有人的性命。然後對面部族的人現在都在睡覺,你完全可以組織自己部族內部的青壯年以非常小的代價徹底消滅對方。這時候你要是老大你會怎麼選?是選擇幹掉對面那些非親非故的陌生人還是在族內商討淘汰掉哪一半老弱病殘?

資源總是有限的,共產主義之所以被認為是一個有良心的思想就在於它試圖通過解放生產力來徹底消滅這種兩難的選擇,而共產主義之所以被認為是不切實際的烏托邦也正是因為我們解放不了生產力。事實上傳統的共產主義在很大程度上正是犯了和存在主義同樣的過於看中個人主動性的錯誤。所以說慈悲總是關涉到現實的考量的,是一種對於苦難的"同情"和"理解",然而在這之後是使用炙熱的胸膛接納你還是對你亮出獠牙,這就是人生了。


慈悲為渡人,善良為助人.


慈悲者普渡眾生,善良者設身處地。


善良是一種內心狀態,而慈悲是一種智慧修行。
善良是一種不忍傷害,而慈悲是一種拯救眾生。
善良是一種對美對弱的同情憐憫,而慈悲是一種對一切事物的平等包容。
善良是有限的,而慈悲是無邊的。


慈悲是神性,善良是人性,邪惡是獸性。面對平等主體,如一個人面對另一個人,人表現出來的利他傾向,就是善良。當一個人面對一個群體時,如果對所有群體成員一視同仁,像慈父一樣,關心每一個成員的悲喜,公正對待他們,這體現出來的就是慈悲。慈悲與善良不是一個層次上的。


因為善良,所以善良。
因為懂得,所以慈悲。

兩者的表象相似但內因不同。

善良者只需要一顆未被世俗沾染的心,不作惡,行善事。我不知道你的苦,但我不害你,也不想讓你吃苦。
慈悲者需要一個人對於他人苦難的感同身受。是因為我經歷過你的苦難,因為我理解你的心情,所以我行善。

所以我們說菩薩慈悲,但從不會說傻白甜的偶像劇女主慈悲,她們只配叫善良。沒見過黑暗,一心向善者,善良。見過人性中最骯髒最醜陋者,依舊一心向善,這種人才叫慈悲。


推薦閱讀:

如何看待 19 歲少女在「戒網癮學校」被虐至死?
男朋友老是拿國內時事抨擊我怎麼辦?
為什麼中國大陸沒有真正的學生會?
相比物質豐富的年代,物質匱乏的年代是否更容易被經歷過的人所懷念?
迷路是怎樣一種體驗?

TAG:文學 | 佛教 | 倫理 | 社會 | 善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