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從心理學角度上分析人在不同環境下思維方式的不同?
12-02
個人比較有感觸的是在黑暗的環境中思維就會變得異常理性,具有邏輯性。尤其是在睡覺睡不著,處於一種閉目養神(冥想?)的狀態下時更容易邏輯性地分析問題。以至於高三的時候也有一段時間採用這樣的方式思考題目,但是感覺這種方式更適合宏觀得分析問題。
由此聯想到比如在緊張情況下人就會產生大腦空白等情況,到底是什麼因素影響了人的思維?
我可不覺得這樣子思考是我的特異功能……不過有時候確實很有效。
- 黑暗的環境中
- 閉目養神(冥想?)的狀態下
無非就是把所有多餘程序都關了,然後只開一個程序,並高速運轉罷了……
如果你在白天,五感都在運作,還一邊運動,一邊接電話,你能冷靜思考才怪。
還特殊能力……人人都有的本能好吧。那就是夜間版的集中注意力。謝謝邀請。
我可以舉個極端的例子么?
心理學大神Zimbardo在斯坦福大學的地下室弄了一個模擬監獄,他就在那裡和他的若干助手開始了一個著名的監獄實驗。 這個實驗已經被翻拍成電影了,片名是《死亡實驗》,你可以百度之。招募來參加實驗的被試都是當地鎮上的普通人,也有一些就是學生。這些人平時表現良好,沒有什麼前科可言。Z神將他們隨即分成了兩組,一組是典獄官,一組是囚犯。為了增加真實感覺,還專門派出了警車去那些囚犯家裡把他們逮捕。然後典獄官和囚犯通通來到模擬監獄,開始按照他們各自的身份做事情。 好了,這就是這個研究的背景。 這個研究本來預計是要做兩周的,他們還簽訂了合約。那麼,你以為這個研究會怎樣。相安無事,各司其職,典獄官和囚犯和平共處,整日有說有笑?當然不是這樣,否則也就不可能為經典實驗了。事實上,這個實驗僅僅進行了不到一周的時間就被迫停止。為什麼?在實驗開始之後,令人意想不到的事情發生了。這些冒牌的典獄官真的以為自己是典獄官了,當(假)囚犯做出一些可能有些冒犯的事情的時候,他們為了整肅紀律,對囚犯各種辱罵,體罰,甚至拳腳相加!以至於到最後,典獄官和囚犯大打出手,廝打到了一起!Z神一開始還挺高興,在鏡頭前看的入迷了(監獄出獄被監視狀態)。他的一位助手看出了事態的嚴重性,堅決地要求停止實驗。事實證明幸虧如此,否則真要鬧出人命了。這位助手是個妹子,後來和Z神結為夫婦了——這是後話。
這裡我必須要說的是,這些參與實驗的人,他們本身是清楚自己身處模擬環境中的!也就是說,從始至終他們都清楚這不過是一個實驗。那些典獄官並非真的典獄官,囚犯也並不是什麼囚犯,一切都是一個類似模擬人生的遊戲!即使在這樣的情況下,他們依舊做出了在我們看來實在無法理解的舉動!
ok,現在能明白不同環境對我們思維的影響了嗎?
人們往往會高估自己的能力,認為我們可以在不同環境下始終如一,保持理性,每個人都如同天使一般。可實際上呢,斯坦福監獄實驗向人們赤裸裸地展現出情境的恐怖力量,而人類在這種力量之下顯得極其無助。一個個天使最終墮落成惡魔——路西法效應就這樣誕生了。
心理學,特別是社會心理學上對於情境的思考從來沒有停止,經典實驗也絕對不是只有斯坦福監獄實驗這一個,有興趣的話可以百度一下米爾格拉姆的電擊實驗,阿希的從眾實驗,還有霍桑實驗等等。
-----------------------------------補充說明的分割線- 6.19------------------------------------------------
早晨起來一看手機,看到評論里幾位朋友批評說答非所問,然後趕緊開電腦重新審視一下問題與答案。
1. 題主的問題是不同環境下思維方式的不同。我在答案中主要講述了Z神的監獄實驗,以此來解釋環境對個體的巨大影響。 好人墮落成壞人,犯下種種惡行,外顯行為的發生與改變一定伴隨這內部心理活動的變化,因此他們的思維受到影響無可厚非。而且其實不僅僅是思維,情緒,動機等很多心理過程都受到了影響。
2. 必須要向題主和閱讀我答案的朋友道歉,如果仔細閱讀題主的補充細節,那麼我的答案卻是有答非所問之嫌。
從認知心理學的角度來看這個問題,首先與每個人的認知風格是有關係的。認知風格有不同的劃分方式,比較典型的是場依存——場獨立模型。場依存的人容易受到外界環境的影響,而場獨立的人則不容易受到外界環境的影響。當然究竟是場獨立還是場依存沒有好壞之分。與我們所從事的職業,個性傾向等有密切關係。
另外,題主所說的閉目養神,或者這種類似冥想的狀態很可能是一種注意力高度集中的狀態。就像我們用眼鏡仔細盯著一個物體看一樣,愈加仔細,愈能看出細節。但嚴格來說,這個與環境的關係並不大,因為其實在白天也可以產生這種狀態。之所以夜晚如此很可能是因為周圍環境安靜,沒有可以分散注意的事物。
最後題主還說到緊張的時候容易大腦空白,這是因為緊張的時候往往是我們高度集中於某事物的時候,心心念念總想著一個事情,這時候出現了認知資源的稀缺。總的資源就那麼多,一部分佔的份額太大,另一份就少了。
3. 這裡談一點題外話。心理學發展到今天已經有100多年的歷史了,從1879年馮特將心理學從哲學中分離出來成為獨立學科開始,無數心理學家為使心理學硬科學化而奮鬥。可是也許是因為時間還短,也許是因為人的心理就是如此複雜,心理學直到今天仍然沒有一個標準的科學研究範式來做指導。不同子學科之間更是分裂嚴重。搞生理心理學的與搞社會心理學的經常說不到一起,搞人格心理學的與搞社會心理學的(這是相對比較接近的了)看待問題的角度和運用的研究範式也不相同。所以面對一個問題,總是能給出許許多多的解釋,倒不是誰對誰錯,但是這樣的局面我們自己有時候也很頭大。
最後,向諸位知友,無論是點贊的還是批評的,都在這裡一併致以謝意!特別是在評論中質疑答案的朋友,是你們讓我有了重新審視的動力。搞科學的,從來不怕批評。
這次修改完答案之後,歡迎朋友們繼續批評指正,可以版聊可以私信。謝謝!
假定處理運動、語言、情緒、邏輯是在不同的部分,當處於不同環境時,每個部分被分配的優先順序以及系統時間不同。比如警覺時運動部分優先順序加強。八卦時語言部分加強。受到攻擊時時情緒和運動部分加強。
模式是由不同部分的出力配比不同而形成,進而形成習慣。夜。當環境沒有刺激你運動、語言、情緒等的時候,邏輯就稍微強些。
內聖而外王。如果能夠不受環境影響而隨意調節出力分配,那離內聖就近了。如果你能理清萬物的關係,離外王也近了。
不請自來。
推薦閱讀:
※短時記憶和工作記憶有什麼區別?
※為什麼長時間看認識的字反而越發感覺不認識?
※表情的涵義是如何被領會的?
※iOS 7 為什麼會造成部分用戶眩暈不適?
※一眼看出有四個蘋果,是因為我數得快,還是因為我知道「四個蘋果」是什麼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