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宏觀角度,造成不同行業間收入差距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指從業人員平均收入水平


有三個因素組成。
1,人才流動的反應時間
2,行業內精英設置的對人才高准入門檻
3,壟斷企業對外部企業的准入門檻

純按照經濟學理論來推導:理想狀態的市場經濟條件下,即市場准入是平等的開放的,各行業收入差距應該是微乎其微的。
人才會流向高收入行業,高收入行業人才供求增加,收入會降低到和其他行業一樣的水平。
比如:德國的金融業和製造業人均每工時收入水平就差不多。人才不會特別嚮往金融業流動。(金融業多的收入是多的工作時間造成的)
1,
但是人才的流動和商品流動不一樣的地方在於反應時間較慢,往往長達幾年甚至一代人。決定因素是受教育時間和工作培訓時間。
還拿德國舉例:計算機行業是新興的高收入行業,但是人才培養的慣性和人才反應的時間決定了:新進入計算機行業的人才數量離供求平衡點還很遠,中國同理,雖然大家都說計算機人才過剩,但是計算機人才仍然數量遠沒有到供求平衡點。這樣計算機行業就會有超其他行業的超額收入。但是培養計算機人才是需要較長的受教育時間的這中間的時間差就是獲得超額收入的時間長度。
---------------------
關於時間跨度我補充一下,我原文裡面已經說的很明確了:是長達幾年甚至一代人。什麼意思?
比如,父母這一代是國企的土鱉,但是發現給外資企業打工的行業更賺錢,於是就會鼓勵子女把英文讀好,學經濟管理,去做洋鬼子。
比如,80後們發現,計算機行業很賺錢,信息就會傳遞給還在讀高中的侄子,學計算機的就會增加。
信息的傳遞有它各自的路徑。但是,社會經過一定的反應時間後,各行業的人才供給就會有平衡。
-------------------
2,
還有另外一種超額收入是人才的市場准入決定的
先進入這個行業的人才為了保證自己的超額收入會制定高的准入門檻:比如美國的法學院的精英體系,各行業的資格准入考試。
各行業精英寧可維持行業內人才的稀缺,高工時也會制定比行業對人才真實要求更高的准入標準。
律師行業,會計師行業,醫生行業,建築師行業,這些行業的市場是放開的。但是,由於資格證書考試的存在,設置了每年可以獲得這個行業超額收入的人才數量。
打個比方,考取這些資格證書,相當於垮個門檻,上個台階。這個門檻本身10cm高(資格證書獲得難度),跨過門檻之後,台階高度6cm(實際能力的需求),那麼4cm的門檻是為了控制人的數量而額外設置的。
3,
還有一部分就是壟斷租:即壟斷企業享受的壟斷地位,享受著行業產值的獨家分成。
比如,中國的銀行業。
行業內的人才雖然不是壟斷的直接受益者,但是或多或少會享受壟斷帶來的好處。但是,一旦行業門檻放開,這部分人才的超額收入就會喪失。


1、行業本身的掙錢容易程度。比如壟斷企業、手遊行業容易給高薪,而掙辛苦錢的行業如餐飲、酒店、來料加工型的工廠薪資低——想給高給不了。

行業的掙錢程度取決於行業的競爭結構即五力:上游、下游、替代品、新進入者、行業內競爭格局。
2、對於人力資源的依賴程度。這裡指人力經驗知識的一點點差異,會導致產出的巨大差異,而勞動力之外的其他生產要素存在顯著規模效應。比如金融、IT最為顯著,金融行業操作的資金量大並不需要同比加人,IT行業不存在「人月神話」。

PS:對於人力資源依賴程度高的行業是好行業,因為老闆、上司會儘可能讓手下的年輕人儘快掌握技能,成為熟練工,提高產出效率。

3、人力資源的供給和需求水平。入行門檻控制程度。供求關係決定價格是很基礎而顯著的道理。對比香港和內地的律師,在達到合伙人級別之前,香港的律師收入遠遠高於內地的律師,一個很大的原因在於,香港的律師工會有意識控制了供給,而內地司考的門檻放得太低——所以剛出校門過了司考的律師助理在深圳也就拿1500的薪水,且如非非訴業務,要苦熬很多年。

這裡需要考察導致供需結構的原因。

比如之前大陸投行的保薦代表人光憑牌照每年能拿大致200萬的津貼,而在保薦代表人變成兩板雙簽後,供需關係迅速變化,保薦津貼大幅縮水。這是政策確定供需關係的例子。

一些快速擴張的行業,比如一段時間內的電商、手游、紅酒行業,都對人才非常饑渴,階段性地給高價格招人,但如果行業步入成熟期,供給上來,需求下降,那麼整體薪資就會回落。這是行業發展階段確定供需關係的例子。


最宏觀的角度,行業人均收入=行業總產值/從業人數。

之前我分析過為什麼中國農民人均收入低。其根本原因在於從業人數過多。2013年中國糧食產量12038億斤,按2元/斤計算產值為2.4萬億元。但是從業人口有4億人,人均下來就只有6000元。

糧食總產值有限,從業人口太多,造成人均收入很低。

同樣是大行業,中國房地產市場每年產值在10萬億左右,汽車市場在5萬億左右,但是這兩個行業從業人口數比農業低得多,可能只有農業的幾十分之一,少量的人創造了大量的產值,所以行業平均收入也大大高於農業。

最極端的例子是WhatsApp. 去年Facebook以190億美元天價收購WhatsApp,而這家公司員工總數就50人。也就是說,50人就創造了190億美元的價值,平均每人3.8億美元,這是中國普通農民年產值的380000倍。

你沒看錯,38萬倍。


我的理解,勞動密集型的行業相對收入低,咋說呢,入職門檻低;資金密集型、技術密集型行業收入相對較高,咋說呢入職門檻高。


作為一個互聯網從業者, 我覺得互聯網行業的收入水平高, 完全是資本催的. 因為有太多的熱錢投入到這個行業, 使得大大小小的公司都不差錢, 自然能給員工發更高的工資, 進而導致不發高額工資招不到人.
這只是我的直觀感受, 至於其他行業什麼情況, 以及背後的經濟學原理, 就不好說了.


1市場競爭不完整,導致勞動要素分配不均勻。
2經濟運行中,各個個體對信息的不對稱,人才流動不充分。
3行業壁壘的客觀存在。
4個人作為經濟人的預期和取向差異。
。。。。。。。。


與該行業投入要素有關。比如重化工產業,資本要素的比重大於勞動要素,工資份額自然不高。而IT行業對人力資本要素需求極大,勞動報酬自然高。


我認為是以下兩點:
一、供求關係;
二、生產力。


行業的掙錢程度取決於行業的競爭結構即五力:
上游、下游、替代品、新進入者、行業內競爭格局。
最宏觀的角度,行業人均收入=行業總產值/從業人數。
1.產品的價格。產品價格越高,工資越高。(如去年Facebook以190億美元天價收購WhatsApp,而這家公司員工總數就50人。也就是說,50人就創造了190億美元的價值,平均每人3.8億美元)
2.其他生產要素的數量。
3.與勞動力的數量。勞動力相對越多,工資越低。(中國房地產市場每年產值在10萬億左右,汽車市場在5萬億左右,但是這兩個行業從業人口數比農業低得多,可能只有農業的幾十分之一,少量的人創造了大量的產值,所以行業平均收入也大大高於農業。)
市場適於某種工作的人量大,勞動量密集,門檻低,收入自然就降下了,若門檻資格證書提高了一個檔次,就會有人淘汰,出現技術人才供不應急需求量,它的薪水還不會高么?
多勞多得,它永遠不會偏向勞動量,你即使每天加班加點在工作,(如工廠,製造業,服務業一年平均的收入有金融,IT等門檻高行業所賺的一月高么?)所獲的價值取決於你所從事的工作屬於哪個類型?上游、下游、替代品、新進入者、行業內競爭格局?


宏觀經濟形勢是我們必須承受的,微光經濟形勢才是我們有所作為的。


資本,從業門檻


咋就沒人懷疑宏觀經濟理想狀態那句話是否合理呢?還有高危險行業,地域環境,政治理念,文化程度,宗教,都是決定因素,都跟著作者空想去了?


所屬行業中的競爭關係及行業發展前景


市場潛力和資本充裕度決定了一個行業的基本工資。當資本都湧向一個行業的時候,這個行業的從業人員平均工資不漲上去才怪,當資本湧出一個行業的時候,這個行業的從業人員平均工資不跌下來才怪。


各行各業的工種不一樣,既有簡單的加工,也有複雜的科研技術!行業之間的成本不一樣,獲得的利潤也有區別!再說一個員工的待遇如何,取決你為老闆創造了多少價值!


市場需求和人才儲備


對於開放的市場取決於市場的飽和度和成長時期,壟斷屬於暴利


創造的價值,或者不可替代的勞動力的必須性。


宏觀角度就是市場的分化趨勢使然


1.產品的價格。產品價格越高,工資越高。比如說石油行業,價格越來越低,當然行業的工資水平會越來越低。
2.其他生產要素的數量。金融行業相對於大部分行業來說,人均資本數量要大得多,所以金融行業的工資也會更高
3.與勞動力的數量。勞動力相對越多,工資越低。


說句實話,我們每個人的社會價值觀聚在一起就很大程度決定了職業收入水平,你的意識里是否就覺得工廠藍領就該比金融業從業者收入低?


推薦閱讀:

如何評價郎咸平?他的言論是否過於悲觀或誇張?
中國的城鎮化將會以何種形式在何時到達飽和點?
2013年身邊很多人都在說經濟形勢不好,你所在的行業有哪些跡象可以反應出真實的經濟狀況?
海南還有多久能追上台灣?2030前行嗎?
政府應該救市嗎?歷史上美國股票市場是如何救市的?

TAG:中國經濟 | 宏觀經濟 | 收入差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