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心理諮詢)缺愛的人不停拋棄身邊的人怎麼辦?


人有一種很有意思的行為:重複曾經的行為模式。比如曾經不被愛過,自己也無法愛別人,同時要千方百計證明對方是不愛自己的;比如曾經受過傷害,強大後也會去傷害別人,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媳婦熬成婆,婆婆又去傷害自己的媳婦;比如自己父母曾經非常暴力,長大後自己雖然意識上要求自己不能這樣對待自己的孩子,但有時也會控制不住想做這樣的事情。
從事心理諮詢的時間越長,越發現歷史總是驚人的相似,我們從自己曾經最不喜歡的人身上繼承了那些特點而無力改變。
所以我常說,心理諮詢師最重要的作用就是不讓歷史重演!
一個沒有感受過愛的人,會不停的在身邊人的身上驗證「自己不值得被愛」這一事實,也許很多時候那些身邊的人本身是愛你的,但你因為自己覺得自己不可愛,所以你可能不斷的需要別人給我們買貴的東西,稍有風春草動就懷疑對方,或者要求對方不斷證明他是愛你的,久而久之,他真的不愛你了,你可能會說:「你看你看,你不愛我吧」
這就是歷史重演的故事。歷史不重演的可能是:你要求諮詢師不斷給你打折已表明對你的關注,不然你很憤怒,諮詢師不僅不生氣,而且能夠堅定而溫和的告訴你,金錢和愛是兩回事,諮詢中對你無限的接納和無條件關注才是對你的愛。你可能你不斷挑戰諮詢師的底線以試圖激怒他,從而證明他一定會拋棄你,但諮詢師無論你怎樣做都會溫柔的陪著你,幫你看清你的情緒,就像小朋友無論怎樣哭,無論怎樣打鬧,她媽媽都會愛他一樣。
神奇的是,歷史只有有一次不重演,歷史就會逆轉,你就會以不同的方式面對整個世界,你就會開始感覺到愛,並且學會愛別人。


為什麼一個人會成為缺愛的人,是因為他們早年沒有得到過愛;因為沒有得到過,所以對於「被愛」和「去愛」都是沒有概念的。但希望得到愛又是人的本能,只不過早年應該給你女友愛的父母沒有給她,她只能成年後從戀愛中去尋找。

而最悲哀的是,因為她沒有得到過愛,不知道愛是什麼,又怎麼會去愛別人呢。所以,她也不懂得如何愛你,其實包括你也不懂得如何愛她。如果你懂的,就不會說送禮物這件事。

我知道社會上有言論說,看別人是否愛你,要看這個人是否捨得為你花錢。但說這話的人,自己就沒看過愛這個東西。沒吃過蘋果的人,是無法向別人描述蘋果的滋味的,所以這個言論就這樣用扭曲的方式來描述愛了。而又為什麼這句話流傳那麼廣呢,因為我們這個時代,缺愛的人都太多了。無法判斷什麼是愛,覺得用錢衡量起碼很直觀啊,起碼自己能懂啊。於是,就流傳開了,然而我要告訴你,愛和錢是無關的。

說回你女友,因為她沒見過愛,沒感受過被愛,也不懂得如何付出愛,所以你們才會無數次的鬧分手。她可能會胡亂的找一個看上去對她不錯的男人,為那一點點的溫存留在某個男人身邊。或者,突然換到另一男人身邊,這都有可能。所以怎麼幫助她,除非她自己能覺悟到自己的問題,明白自己的戀愛其實不過是一場尋愛的強迫性重複,她才會自身產生改變的動力。而在此之前,別人很難強迫她去發現自己的問題,更不可能強迫她改變。

——————————————————————————————————————————

公眾號:影心理

微博賬號名:心理諮詢師賈睿

分答賬號名:心理諮詢師賈睿

預約心理諮詢,請聯繫助理,微信號:xinliwanka


我並不認同「缺愛」這種說法,更不贊同許多人把這帽子往自己頭頂上扣,把所有「衝動」「幼稚」「自私」都歸給「缺愛」。

這方面,我的想法是:愛這事兒,就跟錢一樣,是人都缺。

但是,確實有一些人在童年「親子關係不佳」,會對他們之後的行為模式造成影響:

一,幻想完美母親。有良好親子關係的人,在與父母真實互動里,很自然地知道「父母並非完人」,「父母也會做錯事」,對父母會有抱怨有吵架也有愛,而且這些是並存的,並不衝突。

但親子關係不佳的人,會幻想完美母親:愛他們,無微不至地關心他們,照顧他們、管教他們、無條件地愛他們。每一段關係里,他們都很自然地用這樣的標準去要求對方希望對方。一旦發現對方做不到,就因此生恨,覺得是被欺騙被辜負,毫不猶豫離開尋找一個完美母親,或者留在這段關係里無窮指責。

二,不知道或者不願意相信愛必須有互動與反饋。有良好親子關係的人,也早就知道:父母愛自己,但自己也應該體貼父母。而且如果自己成績好、表現好,父母會更加愛自己。

但親子關係不佳的人,非常反感這樣的作法,他們認為這是一種」交換關係「,而且會向反方向而去,表現自己最差的一面,理念是:你必須愛上我最差的樣子,才是真愛。

三,親子關係不佳,沒有得到愛,也沒有得到管教。或因為看不起父母的為人,也順帶不接受他們的教育。親子關係良好的前提是:兒女會很自然地接受父母的價值觀:好好學習、天天向上之類。而如果父母缺位,很多人則得不到這樣的價值觀,或者看到父母酗酒、打架,再聽他們講大道理,會覺得可笑。這種情況下,規則意識淡漠,對說謊、欺騙、劈腿,都沒有罪惡感。(也就是,在道德方面,連他律都沒有,談不上自律。)

四,會出現負移情。當與一個人親密時,會很自然地把他/她視為自己的母親,發泄心中對母親的怨恨。但是對方恐怕很難接受這個。

五,模仿父母的行為,比如說自私、暴力、冷漠……等。


謝邀。

其實我認為不停拋棄身邊的人是缺愛的表現。

我看問題的時候,有個習慣性認知,缺少什麼就關注什麼,關注什麼就追求什麼。

如果真的是缺愛,那就是對關係的委曲求全,討好型的索取愛。

那不停拋棄身邊的人是什麼呢?

我認為是不安全的依戀關係,也就是說,不信任愛,認為投入過多或者索取過多都是錯誤的。

就像一個孩子,要抱抱,被媽媽嚴厲的說:「不能抱!」,一哭鬧,媽媽又來抱了。

這個過程中,孩子的想法是,我要愛,就被批評,現在我一鬧,就有人來愛我了,由此可以推斷,我本身是不值得愛的,但愛是可以被交換的,愛是不可信任的,愛是有前提的。

這種思維慣性被潛意識慢慢的接納,並壓入了思維槓桿的起點,當這個模式一旦被喚醒,就像是起點處一點點的變化,後面會產生一系列劇烈的改變。(這個思維槓桿是我自己編的,以後有機會在給大家繼續編。)

當我們長大成人,我們已經不能意識到我們當初是如何思維的,但是這種模式已經成為本能。

後來每當愛來臨,我們馬上焦慮。心理的活動是——愛不可信,我不值得愛,愛我的人有所圖,我得跑開。

行為上就是,愛,警惕,拋棄,痛苦的循環。

所以不是缺愛,而是缺對愛的安全感。


缺愛的人沒有資格獲得愛
這是缺愛的人對自己的認識,所以不相信任何人的好,這多半跟童年有條件的愛或者沒有愛有關係
要正視自己的缺陷,找到問題的根源,再多看點心理學的書籍(不要看營銷號,千萬不要),如果還是不行建議找一找心理諮詢師

缺愛這東西是上個時代留下來的問題,不要太自責,有時候你也只是個受害者


提問者,我看了你在其他答主下面的評論。

首先,我認為不停拋棄身邊的人,那是因為根本不懂愛是個啥,換句話說,情商低。這個時候如果還是個人的話,就不該去浪費他人和自己時間去處對象,浪費人家感情和時間。

其次,老鐵,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人多現實啊!愛情和麵包必定選麵包啊。大學校園裡的愛情和過日子是不一樣的!雙方沒有足夠的經濟基礎,天天為了柴米油鹽醬醋茶、孩子老人車與家 鬧個不停,這日子再好的感情也磨沒了好吧……

最後,說了這麼多理論。
我認為你現在要做的就是
1:好好學習,為了以後找到好工作經濟獨立。
2:多參與社交活動,多旅遊。鍛煉情商。

只有你達到一定高度,好的另一半才會有可能和你在一起。


看上去,你們都是缺愛的人,一個是施虐型,一個是受虐型。想通過改變她,來改變你們之間的關係不太現實,你自己有想過要改變嗎?


推薦閱讀:

我喜歡了一個相識只有十一天的人,算缺愛嗎?
為什麼有的人會「缺愛」?
怎樣激發自己賺錢的慾望?!?越努力越空虛?
一個從小缺愛的人如何成為一個獨立自愛的人?
是不是從小缺少父愛的人長大後很容易變成GAY?

TAG:缺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