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學習心理學,給你的生活帶來了哪些積極的變化?

行走江湖,貴在知己知彼,而最難的是認識自己,認識了自己,才能夠由己推人,並由人推己。那麼學習心理學,在幫助我們修鍊知己知彼的功夫上,到底有多大的幫助呢?


關注這個問題好久了,忍不住吐槽幾句——

1、《女心理師》是初中畢業時看的,現在真的主修了應用心理學,發現它根本不是書里講的那樣隨意和虛幻。大眾對心理學的理解大多為諮詢、心理變態、趣味測試之類的,但是這不是科學的心理學。
專業的心理學是建立在嚴謹的神經生理學基礎上、有許多實驗結果作為理論支持的。
2、之前也讀過《少有人走的路》,不知道是不是翻譯的問題,感覺也不太專業。
3、樂嘉的名聲和成就肯定不用講,但是他的性格色彩心理學沒有任何嚴謹的心理學理論依據,也沒有多少明確的實驗可以證明,所以茶餘飯後看看娛樂下就挺好。

說到好處,想起我們第一次上《心理學導論》,梁寧建爺爺說:
「大學裡所有的學科和畢業之後從事的工作,大多都是為了幫助別人,唯獨我們心理學,不僅僅是救人,更多的是自救。」

它讓我學會了理解別人的感受,學會用一種理性的方式去思考問題,獲得一顆更加包容和善解人意的心。現在也不能說自己很成熟,但是在遇到極其慘痛的打擊時至少不再逃避和怨天尤人了。它給我的更多是在生活面前站起來的勇氣吧。


很喜歡這個問題!

腦子裡思緒太多,先寫一點,以後慢慢補。

1. 從技術層面來講:

四年下來,在心理治療方面我學會了合理情緒療法(這個方法短平快,推薦眾知友學學,亞克西!)和最基礎的催眠和解夢(本科老師不會教這些東西,都是看書自學的)。當然也得感謝女友@劉祥宇做我的小白鼠^_^

2. 從為人處世的層面來講:

學習心理學給我帶來的最首要的思維改變是:我意識到我們身為普通人,有很多傻X思維卻不自知。我列舉幾條:

  • 有志者事竟成
  • 忍讓可以換來尊重
  • 求人不如求己
  • 憤怒的時候先開罵
  • 嫌貧愛富
  • 雙重標準
  • 捨不得拋棄沉沒成本

……等等等等,不一而足。
如果把這些特質安在別人身上,第一反應是「這人傻X嗎?」;當身臨其境的時候,卻又忍不住犯錯誤,事後以「我忍不住」、「我也知道,可我就是受不了」搪塞自己。
我們就是這樣的人- -
甚至很多(哪怕是在心理學界)傳統的思維觀念都是錯誤的。前些天的熱門回答有哪些看似荒謬、其實很科學的理論? - 知乎用戶的回答就是一例。說實在話,在我看到這篇回答之前,我都沒學過這麼一回事,看來教科書又要更新了。


學習心理學給我帶來的第二個思維改變,在於讓我認識到這個世界是複雜的,不存在什麼「一錘定音」的事情。

人們總是期待對於某事物,有一個舉足輕重的因素能夠完全解釋。這種單維化思維指導著人們的言行,影響著人們的觀念:

  • 吸煙導致肺癌
  • 小孩不學好是因為玩電腦
  • 找不到工作是因為長得丑
  • 考不上好大學是因為不夠努力

事實上,無論是從理論上還是現實生活中我們都可以很輕易得出相反的結論:隔壁王大爺一天三包煙現在都90多了;鳳姐都在異國他鄉找到了工作。於是在網上圍繞著這些單維化思維衍生出永無止境的辯論:王大爺哪吸得了三包煙?鳳姐找的那也好意思叫工作?……這不就是我們的互聯網的日常嘛。
但這些辯論都沒有抓住問題的核心:肺癌不光是吸煙的作用,工作也不光看你生得如何(哪怕是模特也不例外);很多我們能想到的「影響因素」也是因時而動、因勢而動的。
因此在生活中要想完全確認一件事情的原因,是非常困難的事情;更不要以自己粗淺的了解隨意指摘一個人。


先寫到這裡,想起來的時候就來更新- -
-----睡前更新-----
3. 關於人際交往的問題:

關於這個問題我想分享的是NLP當中的內容——雖然NLP不被正統的心理學界所承認,但所謂存在即合理,總有一招半式可以採擷。

比如「理解層次」的概念。我當初看到這個部分的時候感覺醍醐灌頂!

這個概念認為,我們的大腦在處理任何事情的時候,都分為6個層次。他們分別是:

  1. 精神:who else?/ 我們有什麼使命?
  2. 身份:who am I?
  3. 信念價值:why?
  4. 能力:how?
  5. 行為:what?
  6. 環境:where and when?

這6個層次依次降低。我們平時生活中所面臨的問題都在這6個層次的範圍內,前3個層次的問題相對容易控制。層次越低的問題越容易解決。

現實生活中的交流,內容往往是從最低的環境層次開始說起,但最後往往就上升到奇怪的高度。如下圖。

本來孩子默書不及格,不算什麼大事,可要是上升到「蠢」、「沒用」、「不爭氣」這個級別,可就太過了。
所以「理解層次」建議我們,在日常生活中針對什麼樣的行為講什麼樣的話。遇到一件事先判斷它所處的層次,再做出相應的反應。
比如,男朋友忘送了一束花,顯然是「行為」或者「能力」層次的問題。
解決措施:

  1. 要是想和平一點就批評他的行為,想警示一下就從能力層次數落他。
  2. 千萬不要上升到「他不愛我」、「他心裡沒有我」一類奇怪的高度上去。

如此,可保說話得體妥當。

我現在就在修鍊……雖然效果不是很顯著就是了(因為我經常忘記)。

NLP雖然不算是正統心理學,但其更偏向經驗總結,有一些點是可以為大家所用的。有機會的話分享分享語言換框技術(相當實用,冷讀術重要手法)。


去睡了- -


花2個月看了邁爾斯的《社會心理學》,後來又看了津巴多的《普通心理學》,看了美國大學公開課《幸福課》,感覺對人生意義重大。還看了其他幾本心理學書,例如《拖延心理學》,多元智能理論,等等。MBTI性格也算心理學吧?

主要收穫有:
認知:原來人類容易犯那麼多認知的錯誤;
影響:原來社會成員之間的影響那麼大;
發展:原來從進化角度看,我們還處於石器時代,對剛剛出現幾千年的文明時代,我們的身體還沒很好適應。很多疑惑就清楚了,為什麼想減肥,可是看到甜食還是忍受不住想吃;為什麼畢業論文的時間已經很緊了卻還是照樣玩,等等。

以後如果有機會再好好總結吧,關於收穫的思路還沒理清楚。簡單說就是收穫巨大、值得學習、強烈推薦!


對於常年做PD的我來說好處有三:
1. 了解了影響力如何形成(傳播學),如何去認識個體與個體之間、個體對於群體的現象(社會心理學),如何去認識群體如何無意識被影響(烏合之眾)
2. 了解了人的需求包括哪些:馬斯洛需求理論
3. 了解了人的無意識行為都有哪些,大體的動因是什麼(怪誕行為學等一系列雜書)
當然還有津巴多普通心理學這本入門書,以及因為做社區需要時常翻看的《社會心理學》這兩本

另外還有一些感悟:
1. 對實踐性很強的行業來說,心理學是參考,從案例到理論的這個線索能幫助你認識用戶行為,但絕非按圖索驥的指針。切不可盲用心理學需求指導工作。
2. 互聯網時代很多傳統的心理學理論被擊碎,但更多的本質需求是繼承,把握這些用戶行為需要的不光是把現實心理學映射到網路上來,還需要智慧。
3. 對於互聯網、媒體和社區產品的運營者而言,社會心理學、政治學、以及介於其間的大眾傳播學是同等重要的,但能做到儘可能通透即可,尤其不必深究理論名詞之間的來龍去脈,十分浪費時間。

此外,還有很多人問到學習心理學是否有調整自己情緒之類的作用。事實上這是自我激勵的範疇,心理學理論是告訴你為什麼會這樣,不能幫助你。此外心理學和心理醫學也當然是兩回事,學習心理醫學也無法幫助你自身去自我調整。自我激勵還有很多其他的方法,很容易搜索到,例如warfalcon就讀過無數這方面的書,從他搜集的讀書筆記中我也受益很多,大家可以多向他提問。


芒格說,所有的投資都要考慮兩層問題:

1. 理性層面,哪些因素真的控制了涉及的利益;
2. 感性層面,哪些因素影響了人們得出了對上一條問題的錯誤結論。

第二條很大程度上是心理學問題。

是謂雙規分析。


劉未鵬在為什麼人人都該學點心理學中說:「為什麼我們會在小攤和超市前為幾塊錢的交易躊躇半天,卻在生活中的重大決策面前渾渾噩噩人云亦云呢?糟糕的判斷與決策令我們的生活變得糟糕,然而這還不是最關鍵的,最關鍵的是我們很難學會質疑自己的判斷,而總是能「找到」其他為自己辯護的理由。」

未鵬這段話講的是撿西瓜還是揀芝麻的問題,這在我們的生活中天天都會遇到,你隨時隨地都會面臨你的時間的分配,那麼你就得判斷對自己來說,誰是西瓜,誰是芝麻。但我發現的確很多人都會為了芝麻綠豆大的事情反覆糾結上好長時間,卻不願意為重要的事情花哪怕一點點時間。比如有人會花很多時間刷微博,但卻不肯為了自己正在成長期的孩子多花點時間陪伴。

再就是,能看到很多人一次次重複掉入同一個坑而很難自拔。比如我認識的一位朋友,她初戀失敗後,倉促結婚,短短几年後離婚。之後就看到她走馬燈一樣地戀愛,每次都遇人不淑,屢屢如此,而她卻像飛蛾撲火,執迷不悟。

更不消說婚姻中、工作中,與父母相處中,帶孩子....在在都會遇到種種讓人百思不得其解的問題。

在沒有學習心理學之前,我的口頭禪是」很難理解為什麼他/她會這樣「。一旦陷入」很難理解「的泥沼,就會積累困惑,這些困惑帶來的無力感會讓人轉化成自己感到無法掌控環境的恐懼,恐懼讓人憤怒。人一旦受怒氣控制,在現實中去形成決策,不鑽牛角尖才怪呢。我不希望我成為一個被困惑蒙住眼睛、被怒氣控制大腦和心靈的人,我想知道這一切都是為什麼

心理學幫助了我。對劉未鵬寫的這篇關於「改變」的閱讀中的觀點,我想說不能同意更多。他說:

「改變」是人類最古老但一直保持高度活躍的話題。不管是東方還是西方,都有類似「三歲看大,七歲看老」這樣的俗語,可見一個人的改變如何困難。雖然我們成年以後仍會不停地學習知識,然而我們對於世界的看法、價值觀、看問題的角度和方向、我們性格深處對於成功失敗、風險收益、人之間的關係、對自我的認知等等一系列「內隱」的心智模式往往會在很早就定型,並且會不斷地自我強化——這種自我強化也是改變最困難的原因之一


改變分為兩種,一種是個人的改變,另一種是組織群體的改變。我對於前者更感興趣。一個人要想改變自己,先要了解自己。這就像要解一道題目首先得理解題目一樣。而了解我們自己是一個更為古老的問題,古希臘人就曾把「了解你自己」刻在阿波羅神殿的門柱上,在解剖學、神經科學發展起來之前,我們對於自身的了解大多止於自省法,自省直到今天仍然是很有用的啟發心理學研究的方法,然而要想驗證很多問題,離不開更「物質」的手段,如先進蓬勃發展的腦科學

劉未鵬還有幾個廣為人知的豆列:
『只讀經典』思維改變生活(原「心理學改變生活」)
『只讀經典』思考的技術與藝術(原「學會思考」)
進化論心理學
『只讀經典』判斷與決策

這裡面推薦的一些書,我都買來讀了,有些讀了好幾遍。當然,我在心理學方面的閱讀遠不能和未鵬相比,但僅僅讀了幾本,我就開始體會到在生活中運用心理學知識帶來的自由了。知識帶來自由,一點都不虛。

上面提到的那種對他人言行的」很難理解「慢慢就變成了」哦,原來是這樣。「 張愛玲說」因為懂得,所以慈悲。「 有了理解,就有了同情。有了同情,怒氣就慢慢會減少,怒氣會讓人像充了氣的皮球,硬邦邦的,一蹦老高。怒氣漸散,人會恢復柔軟,安全感歸來。面對以前「很難理解」的人和事時,就不用再保持那種劍拔弩張的戒備。人感到安全的時候,就能耐心思考,而不是頻頻啟動應激模式。

具體來講,比如對上面談到的那個頻頻以飛蛾撲火的模式一次次投入無果的戀愛中的朋友,我就不會再簡單地以」愚蠢「、」幼稚「批評她,而是能夠理解到,她的這種難以自控的行為模式,和從小的成長過程有關。她出生在一個父母都重男輕女的家庭,父親雖然很疼愛她,但是真正重視的是她的弟弟。母親則不僅不重視她,還經常無意中以輕視的言辭傷害她的自尊心(因為母親自己也出生於重男輕女的家庭,延續了這樣的思維模式)。青春期叛逆達到頂峰時,她甚至動過拿刀砍母親的念頭。可以說,她內心裡積累了很多的恐懼和傷痛,父母非常看重弟弟的成績,弟弟考好了,家裡魚肉伺候,父母歡天喜地;她考好考孬,父母都是淡淡的。父親對她的疼愛,會體現在出差給她帶漂亮衣服,父親喜歡看她穿得漂漂亮亮的,而她也繼承了父母的外貌基因,出落得非常漂亮。——也因此,我長時間都不能理解,為什麼這麼漂亮的女孩子,總是選那些渣男戀愛。

我這位朋友不僅漂亮,也能唱很動聽的歌,但是她父母誰都不知道她很會唱歌。我在他們家聊天時,對這一點也感到非常驚奇,覺得不可思議。她父母說,從來沒聽她在家唱過歌。

她讀大學期間,不知多少男孩子追她,可她選了一個外表上看起來和她那麼不般配的。她以為這樣的男生會處處聽她的。可是,就是這麼個人,畢業後居然把她給甩了。這件事也令我百思不得其解。後來,看到我這位朋友在職場上一次次到了上進的關鍵時刻就掉鏈子,我慢慢意識到,即便是那樣的男生,也受不了自己女朋友的不求上進。

初戀的失敗,讓她愈發不自信,強化了父母從小就帶給她的不安全感——自己覺得自己是沒那麼有價值的,因為父母眼中有價值的是弟弟。在這種不安全感的驅使下,她一次次地選擇看起來」安全「的男生作為戀愛對象。這些男生全都有一個共同點:外表平凡甚至有幾分委瑣。這些男生,誰不會被她的靚麗外表吸引呢,70後的她,看上去就像80後。

她似乎每次都想證明自己經歷的是」偉大的愛情「,幻想這些男生會為了美麗的她赴湯蹈火,會克服千難萬險和她走到一起組成家庭。她總算結了婚,可惜她再次遇到渣男。渣男是個賭徒。父母只是急著把眼看年齡越來越大的她嫁出去,渣男很會討好她父母,會做飯,母親就下了命令:嫁。她當時心灰意冷,也就嫁了。誰知,婚後數年,渣男露出賭徒面目,家裡不多的存款都被拿去賭。

總算離婚,恢復清凈。但是內心缺乏安全感的她,總是無法持久地去做好一件需要持續付出艱苦的事情,她的工作狀態起起伏伏,好不容易有了一點積累,卻很快就會因為她再度陷入到沒有結果的戀愛中而把這點積累消耗光。她的上司對她總是恨鐵不成鋼,漸漸地也就心淡,不再對她的進步抱以希望。

當我在少有人走的路 (豆瓣) 這本書里讀到了和我這位朋友很類似的心理疾病案例時,我意識到,原來這遠不是個案,而是有其普遍性。由此我開始關注發展心理學和腦科學,認識到在孩子的一些關鍵成長期,如果沒有把握好,到了成年想再糾正,難度相當大。認識到這一點之後,我一方面對朋友充滿同情和理解,一方面我也不再像以前那樣總想著幫她改變。我對她變得比以前寬容得多,但同時我也知道要想讓她改變,我的力量很不夠(認識到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病去如抽絲)。即便是心理醫生,面對有著多年沉痾的病人,也不一定總能找到辦法,但是他們依然會去找辦法。所以,一方面我不再對她的戀愛模式心生恐懼(以前我總是感到我在和一位」不正常「的人交朋友,我無法理解這種」不正常「,所以心生恐懼),所以我也就不會在和她見面時再度陷入指責她批評她的舊有溝通模式,不再弄得倆人每每不歡而散。同時,我認識到以一個朋友的力量,難以抗衡從小到大幾十年積累起來的負面心理模式,這需要等待,需要契機,作為朋友,與其強求她的改變,不如默默地為她祈禱,同時注意觀察是否出現合適的契機,順勢而為。我還是會和她見面、聊天,有時還順手送給她幾本心理學方面的書。但我不再和她講大道理,也不再指望短時間內她能有改變,我學會了接納朋友的弱點,只在她需要幫助時給予力所能及的支持和關心。這讓我和她的關係變得輕鬆簡單,她不再害怕和我見面時會被我一通好批,我也不再糾結她怎麼就聽不進金玉良言。

這是意義非凡的改變——因為我從和朋友的關係改善中,看到了經營親密關係的普遍秘訣。我開始對父母、伴侶和孩子,以及合作夥伴,都啟用了這樣的思考模式:接納自己和親人朋友的弱點,體諒,理解,並尋機改變,而不是在時機未到時強求改變。

同時,對發展心理學的學習,讓我懂得在孩子成長的關鍵期,要很注意多通過正面的鼓勵培養和鞏固孩子內心的安全感,同時注意及時幫助孩子形成一生的愛好(這些愛好也會帶給孩子很好的安全感,會讓她今後遇到困難和挫折時有辦法開解自己,找到快樂)。比如孩子8-12歲時,是形成終生愛好(興趣)的關鍵時期,在這一時期,父母對孩子在閱讀、音樂、戲劇、繪畫、科學、體育等方面的及時引導,將會幫助孩子形成這方面終生的愛好。(我在這個帖子里對此有些提及:給孩子「自由」的教育方式是否真的那麼好?) 我就是這樣的受益者,我對閱讀、音樂、戲劇和體育形成的終生愛好,全都是因為父輩在那個年齡段給予了及時的引導,想讀書,有大量的好書可讀;想看戲,長輩每周都帶我看戲;想聽音樂,家裡天天放著動聽的歌和樂曲;想運動,父母極力支持......我的孩子今年11歲,她在這幾個方面都得到了較多的關注,她也從中獲得了很多樂趣。發展心理學讓我和孩子爸知道,抓住關鍵時期去引導,就會事半功倍。反之,則相當困難。——這一點,我在帶領團隊一些同事形成閱讀習慣時深有體會。以前我會非常不理解:讀書,這麼好的事兒,為什麼對有些人來講就是苦差? 發展心理學很好地回答了我的疑問。我意識到我愛讀書不是我比別人更聰明,而只是因為成長的環境帶給我很多的幸運,讓我及時得到了營養

而對積極心理學和腦科學的學習,又讓我面對自己和他人的不走運之處依然抱有不小的希望。比如,若是錯過了培養一生閱讀愛好的最佳時期,難道日後就不可能形成終生閱讀的愛好了嗎?答案是否定的。這就是積極心理學帶給我們的啟發:希望一直都在,全看如何開發。雖然成年後開發人的閱讀愛好比童年時期困難得多,但依然很有希望。比如成年人可以通過堅持寫作,來促進自己的閱讀。因為一個人想要寫,就得多讀。你要給讀者一杯水(寫),自己就得打一桶水(讀)。堅持寫作,是因為人有表達的願望,想要激發自己表達的願望,不妨來知乎這樣的網站,這裡有各種各樣的問題,你總能找到一兩個引起自己共鳴的,從而有話想說。而這裡大量的提問、回答、評論,也能幫助你學習形成有效的表達。

拿我自己來說,中學時我曾經對物理這門學科抱有恐懼心態,因為我在需要得到幫助的時候,最能給我幫助的父親在國外做訪問學者,這種對物理學的厭惡和恐懼心態陪伴了我很多年(請看我在這個帖子中的敘述:如何看待智商對學習理科的影響?)。但現在的我,手邊有好多物理學方面的科普書在讀,而且我讀得津津有味,我特別喜歡的一位偶像是一位物理學家——費曼,我還為一本談費曼的小書寫了一篇書評:生命中,什麼才是重要的? (評論: 費曼的彩虹) 我原以為我讀一些科普類圖書會讀不進去,但因為我有順藤摸瓜的習慣(詳見這個帖子:如何找到好書?有什麼技巧或建議? ),所以慢慢地堅持去讀,居然發現我的書架上站著一大堆物理、化學、數學方面的科普書。

我不由得給自己點贊:積極心理學真沒白學。一切皆有可能

也許你想問,那什麼是積極心理學呢,哈哈,你看——
哈佛大學公開課:幸福課

視頻封面幸福課-積極心理學(1)視頻


對於這個話題真的忍不住想說幾句話。簡單想分為以下幾點吧。
一、其實很多人都會對學心理學的人或者這門學科產生誤解,覺得只有心裡問題的人才會去學心理學,或者覺得這門學科就只是心裡諮詢或者心裡輔導。學習心理學,或者說學習任何一門學科,就是一個擴展思維的過程,從入門到深入到探索,這條路很長很長。學習心理學不僅僅是在學習理論知識,更好的一方面是幫助自身改善,如果一門學科既可以獨善其身,又可以兼濟天下,那麼這門學科一定是心理學。
、當前的心理學處於一個尷尬的境地,或者從馮特建立心理學實驗室開始就一直如此。人們的誤解,就業的艱辛,自然學科和社會學科的兩頭排擠。。。但不管怎麼樣,這是一門新興的學科,比起化學或者物理學科,她的潛力毋庸置疑,這裡並不是說化學物理等自然學科沒有太大用處,而是說未來的世界,認知神經學、生物學、遺傳學、歷史學、人類學、經濟學、社會學等等各種學科的融合之間的橋樑無疑只有心理學能夠勝任。心理學已經不僅僅狹隘的局限於解決心理問題或者精神疾病,宏觀的來講,影響到國家的方針決策制定、飢餓戰爭兩極分化等等社會問題的解決。而真正意識到這一點,那麼對於個人來說,可以起到思路的擴展和多學科的涉獵。
三、學習心理學之後永遠覺得自己閱讀視野狹隘,想起楊絳說的那句「你還是書讀少了」,這樣無限激發自己閱讀的慾望和動機。


自己答一下:
以前總是覺得自己的不正常是不正常的。
學了心理學之後,知道不正常才是正常的。安心了。


為了弄明白自己…


先答題再來看大家的回答吧。

我學習心理學後,獲得了很多。

1,收穫了自信,心理學的學習環境是一個很容易培養自信的地方;

2,收穫了一套新的眼光與方法、邏輯,每個人在學習心理學之前,都對於人性對於人生對於社會有模糊的半直覺的想法,而在心理學中,無數的前人對這些問題已經有了很精彩很成系統很深入的思考;

3,得到了普通人難以接觸的,更深入接近人性的機會。做個詢會對諮詢師的心靈成長幫助很大。平時生活浮光略影,我們難以有機會這樣深入地走進另一個「與你不同的人」的內心深處,去感受他的存在,他的世界。可以說,每一個來訪者都是一份珍貴的禮物。

4,得到了一幫朋友,心理學的環境比較好交朋友。而且交的朋友都還比較可靠,能互相支持。你連他的潛意識都知道了,算是很「知根知底」吧?

5,得到了一大堆好書。之前在學習心理學之前常鬧書荒,不知道有啥好書可看。學習心理學之後,這個問題徹底得到了解決,好書看不完呀,而且那些書的深度、真誠度、實用度、精彩度……都太讓人滿意了。

6,得到一份對真實生活對真實他人對真實自我的熱愛。

7,得到一些小小的收入,很多的滿足感,很豐富的感受,很大的挑戰,很美好的交流陪伴,很痛苦黑暗的探索……作為一種人生體驗來說,它真的很豐盛。


我試圖了解心理學的最開始出發點,1)興趣 2)我想幫助我自己,更好地管理我的情緒;

幾年前我看過「少有人走的路」這本書,我非常喜歡,這是一本關於個人成長的「通俗」心理學著作。我自我感覺更理解了一些關於過去,關於自我成長的話題;

同時期,也看過畢淑敏的那本小說,女心理師,小說裡面戲劇化的描寫,比較有意思。

後來,我找到美劇「捫心問診 in treatment", 因為我想真實了解心理諮詢師是如何工作的。這部劇集拍的很好看,尤其是主人公和一個黑人飛行員之間的治療情節,非常精彩。

但是,讓我覺得學習心理學可以真正意義上改變和影響自己的,是今年我看的哈佛幸福課,這其實是積極心理學的講座,20多集,Tal老師就是我理想中的老師代表:極具邏輯性,近乎完美的備課,嚴謹的講授,絕對的身體力行,還有一定的幽默感。我耐心地看完20多集,從中學到了很多,我現在知道如何更好地管理我的情緒,更好地和人相處,更積極的生活方式,努力尋求有意義的生活等等,積極心理學的 理念和工具真正意義上改變了我。

我延伸閱讀了 心理學家 馬丁 塞利格曼的代表性著作「真實的幸福」,也看了他在TED上的視頻。他是積極心理學的創始人之一,是Tal老師的導師級人物。我對積極心理學的理念有了更深入的理解。我完全認同它的理念,它能幫助更多的普通人,不僅僅是病人。

我會再系統學習一下傳統心理學的理論和知識。但就我個人的經驗,我意識到,作為普通人,積極心理學的理念和方法 可能更相關,更簡單,而且絕對有更大的價值。所以我推薦給我身邊的人:哈佛幸福課,以及馬丁 塞利格曼的那本書;當然,還有 「少有人走的路」

下面是那個TED的視頻鏈接;你也可以在網易上面找到哈佛幸福課的視頻。鄭重推薦。
http://www.ted.com/talks/lang/eng/martin_seligman_on_the_state_of_psychology.html


個人感受:自制力增強,培養了同理心,對人對事都寬容了很多,懂得處理自己的垃圾情緒,可以給別人提供更多的幫助~
順便說一點不好的,就是看別人總會多多少少覺得有心理問題,總企圖分析一番


看過《進化心理學》,明白了自己的很多心理現象不過是千萬年祖先通過自然選擇進化出的一種應激性反應。有些在遠古蠻荒時代生存必備的心理反應可能已經不適應今天的信息和工業時代,有些痛苦的心理變化可能只是身體以一種高級形式向自己發出某種信號,很多以為只有自己才會有的想法其實已經無數次的在同類身上驗證。
在漫長的進化鏈上,每個個體都是微不足道的。


心理學讓我忠誠自己的心,接受別人的行為和想法。

心理學告訴我人走到今天與過去的經歷相關,開始初步了解心理學後,我逐步學會去接受化解自己心中的情緒,對別人的情緒也更多願意去理解和傾聽。

更重要的是心理學讓我認識到了一些現象產生的原因,比如焦慮。

它告訴我如何去化解,也就是劉未鵬在《暗時間》提到的「不要讓20萬年前的自己綁架了現在的自己」 心智解放,不再自我束縛帶來的自由讓我每天都很幸福


學了點心理學不可隨便說可以讀懂人,可以完全了解事物的規律。這種的學心理學也只是玩玩而已,皮毛的東西還是去看犯罪心理吧~
心理學是一個工具,他可以輔助在很多領域的人們去工作學習,包括醫學、犯罪、偵查、銷售、還有互聯網~
心理學可以讓你思維開闊,是一個幫助人們建立成熟心智和思維的助手~甚至他可以幫助你建立更為完整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用心理學的一些理論和方法論去解釋社會、組織、人群甚至個體的各種行為習慣和觀念,這是他最有意思的事情,而對於普通個人,心理學就是一堂人生的課程~
心理學不神秘,也不複雜,人人都可以根據自己的生活經歷去總結自己理解的生活、人生~
至於上面有童鞋說的談判交流之類的,其實都是公關和一些談判技巧類的~
讀懂別人、預判別人,心理學還沒這麼神秘高級,要不人人都去學心理學了~


學習心理學之後,我得到的最重要的東西是對人的理解和同情。 作為一個年輕的學科,我們對人在這個世界上的思考、行為、情感不停地闡釋,也不停地重新闡釋。 但有一點是目前比較公認的,我們都是自然(基因)和環境結合的產物。
於是,一個人在特定情況下的境況、選擇和反應都有其「因」,不一定被認同但可以被理解;於是,我所接觸到的,被圍繞的所有人和事物,都在跟我一起定義,我是誰;於是,自然和環境組合萬千使得人真的是千姿百態,那麼就並沒有一條適用於所有人的「什麼是好的生活「。


我見過很多人,把心理學看成是 占卜!

大家多想達到占卜的目的吧


我說一說鬱悶之處吧。
別人知道你是學心理學的(同時他們又不太了解心理學這門學科),就會認為你能夠看透別人,汗啊....


說心理這一學科的作用,白話點,就是控制自己想法來約束自己行為以獲得期望效果或提高獲得期望效果的概率。
1.預知行為的結果。很多行為的結果是可以預知的,日常生活的言行,基本都可以判斷出結果,比如每個人都會死,吸煙有害健康,這世界人很多;這些是常識,但並不意味著每個人都能利用好它們以獲得自己真心想要的結果(經常後悔的同學注意了)。----當在學心理學時,會去反思一些影響我們生活的基本知識、觀念,久而久之,以批判的視角去對待接收到的觀念、知識、信息,掌握思考的技巧,以充分利用、應用好它們。
2.控制自己的行為。自己的行為自己當然可以控制,而且,懂心理學的人,還可以影響他人,「操縱」其行為;我不是電影看多了,是因為人們確實是可以被洗腦的;而往往人們把自己洗得很乾凈,相當「自信」,比如我炒的菜就是好吃,那台上的GG/MM正看著我呢,我是世上最不幸的人。----由於自己的誤判,導致行為偏激,出現不理想的結果,知道心理的基本原理後,會反思自己的直覺,收斂自己的情緒,做出滿意的言行。
如果以上兩作用不能讓你對心理學感興趣,那我可以無語了;然而,為什麼要預知結果?為什麼要約束自己?這兩點,只有從心理學中學到嗎?因為,每個人活著的時候,無論怎麼折騰,本質上都是一樣的:與環境交換信息或物質。所以,可以沒有夢想,可以很普通,可以安靜地離開這世界,並沒有無法抗拒的力量要求你不能這樣,反之亦然,也就是說,你在精神層面上,是可以絕對自由的,但也可能被他人洗腦後,失去了這精神絕對自由;至於物質層面,只有有限的自由,偽絕對自由,你是選擇相對的物理自由呢,還是絕對的精神自由?還是都要?所以,學心理學可以釋放自己被約束的靈魂,最大化你的存在空間。第三個問題,無須指出只有學心理學才能起到這效果,因為你在獲得這效果的過程就是心理學的實踐,而為了少走彎路,我覺得看看前輩們的經驗總結還是挺必須的。
接著,你問我為什麼要追求自由?那我現在就無語。


心理學是一個非常廣泛的學科.基礎心理學的學習對我沒有帶來什麼太大的好處,因為我學得也不認真.對我帶來影響的是我在英國的人際動力和諮詢心理課程,諾丁漢大學人文學院寬鬆溫和的環境和人本氛圍讓找到一個自我成長的空間.到現在仍心存感激.


推薦閱讀:

尖叫療法、減壓工作室里打東西等調節壓力的方式,是真實有效的嗎?
為什麼回憶難受的事情容易鑽牛角尖?
欺詐遊戲劇情中,男主角所謂的微表情控制在現實中真的可以實現嗎?
為什麼有很多(自測出來的)INTP是學渣(自己承認的)?

TAG:心理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