尖叫療法、減壓工作室里打東西等調節壓力的方式,是真實有效的嗎?
@王怡蕊 答《成人如何自我矯正「注意力缺乏多動障礙」(ADHD)?》 http://zhi.hu/KcqU
關於調節壓力,尖叫療法不推薦。除了在城市裡不方便以外,尖叫還有去減壓工作室里打東西都沒有什麼有力的研究證據支持。
我在這裡同意 @王怡蕊 關於日常生活中普通人單純地打東西、尖叫來發泄,甚至隨便找個發泄屋來發泄,並不能真的幫助當事人緩解壓力的觀點。但是並不是所有情況下這些行為都沒有幫助,只不過多數情況下普通人不太可能能正確使用這個方法,因此存在大量對此方法的誤用,也不推薦給一般人自助使用。
這類發泄技術在心理諮詢中稱作「宣洩」(catharsis),除了一開始最常使用這種方式的本能療法,完形療法,各種各樣的軀體療法,大量的創傷治療手法中,都包含或多或少的這一成分。適當的宣洩能幫助來訪者疏解情緒,甚至解決更深層次的問題的,只不過實際使用中有非常多的限定條件。通常在心理諮詢中諮詢師會根據來訪者的情況有選擇性的使用,並且經常需要在心理諮詢師在場的時候協助進行。如果只是當事人單純一個人跑到小黑屋裡一通亂踢,經常是起不到什麼作用,甚至搞不好還有反作用的。
如果想要宣洩起到作用,首先當事人需要明確實際上正在宣洩的內容。有時候這些需要宣洩的情緒可能只是和日常生活中某一應激事件有關,但更多的情況是,一種情緒之所以能夠堆積得很強以至於當事人難以忍受,或者一直堆積多年得不到釋放,多少都與當事人自己的經歷和心理模式有關,而在宣洩之前,當事人必須把這些情況搞清楚。
比如當一個人丟錢包的時候,他內心所激起的悲傷可能不僅僅是對於錢包的失去,還有他去年分手的女朋友,前年過世的母親,而那些過去的失去對他來說可能都還沒過去……正因如此,有時候一件小事才會引起當事人強大的情緒反應,以至於自己不能消化,而需要去宣洩。而如果當事人以為自己只是在為錢包大哭一場,而沒有把哭泣和他過去的失去產生聯繫,就算哭得再投入、再傷心,也不過好像一個小孩子被家長打了一頓,結果還不知道為什麼被打了一樣,是起不到什麼積極效果的。只有明確了為什麼哭,明確自己是為生活中一個個逝去的美好在哀悼,這時候的哭才有心理療愈的作用。這是宣洩中的第一步。
其次,如果想要宣洩能夠起到效果,還需要保證當事人的宣洩方式與其情感需求一致,而不能是舊有心理模式或社會規範的重演。否則不僅幫不到當事人,有時候還有強化不適當反應的反效果。
比如在社會上,男性一般不被允許表達悲傷,而女性則不被允許表達憤怒,因此很多男性的憤怒其實是悲傷,而女性哭個不停其實可能是要表現憤怒。那麼諮詢師就要協助當事人發現他要表達的情緒到底是什麼,如果是憤怒就揍,如果是悲傷就哭之類。如果一個男性明明是悲傷,卻像平常社會要他習慣地那樣捶了一通牆,那就像一次詞不達意的表達,終歸是失敗的,起不到什麼積極效果,有時候甚至還讓當事人對自己的應對能力更加失望。
更進一步的,在整個宣洩過程中,當事人還必須保持與自己的情感有接觸、有感受,才能令宣洩實際起到效果。每一拳,每一滴眼淚,都需要表達當事人的真實情感,而不能打著打著變成了做戲。
事實上,很多人在宣洩中隨著情感強度增大,都會不同程度地出現解離現象,就是情感和意識產生了一種分離感。比如哭得很厲害,通常感覺好像不是自己在哭,或者打得很拚命,卻好像自己突然在旁觀身體動作的情況。這主要是由於當時的情感強度可能超出了當事人通常的承受範圍,當事人為了避免情緒崩潰,自然就產生了這樣的心理保護機制。而一旦解離,此時的宣洩就沒有任何意義了。(而且一般越是解離狀態,宣洩的動作反而越大,這就好像本想喝酒買醉,但因為嘴沒對著酒瓶子,怎麼喝都喝不進去,而自己主觀感覺是喝到的酒還不夠多,於是就買一大堆酒往裡灌,但還是喝不醉,因為根本沒灌進去,於是就去買更多酒……這樣的宣洩一般都是逐步升級,有害無益的。)
這樣的強情感產生的解離傾向需要當事人具有相當的情感技能才能駕馭,比如可以舒緩一下情緒再來繼續發泄,也可能是增加情緒耐受能力等等……在心理諮詢中諮詢師會根據來訪者的情況去一步步提升來訪者應對這些情況的能力,並在實際操作中對可能走偏的來訪者進行干預,以保證宣洩獲得應有的效果,而不帶來負面影響。但這對許多普通人來說,是沒辦法很容易地上手操作的。
對不少人來說,宣洩結束後,當事人還需要處理關於宣洩本身的評判和情緒。我們的社會經常包含許多對於表達的壓抑,從小我們就被教育要聽話,不要跟別人不一樣,不要在沒有讓你說話的時候說話。不僅如此,許多我們最終憋到需要去宣洩的情緒,大多都是我們感到不能被他人接受的,因此對表達這些情緒有羞愧感或負罪感。這樣的認知模式在實際的宣洩中也會出現,當事人經常出現宣洩完了又後悔,宣洩後突然覺得非常鄙視自己,而這正是他們過去創傷體驗的重演。
比如一個被強暴過的女性,終於能夠宣洩出自己的憤怒,宣洩完卻突然覺得自己根本沒有權利生氣,是因為「自己勾引了對方」,才會被強暴——而這正是這位女性過去在社會和家庭中受到的不公正對待的縮影,而並非女性的憤怒有任何問題。這時候諮詢師可能會花很多時間去與當事人探討這些問題,幫助當事人看清情況,而不是成為他人評判的犧牲品,並學會良好應對和發泄自己不同的情緒和他人的問題。
最後,如果要最大化宣洩的作用,還需要將宣洩過後的體驗整合到日常生活當中。比如你現在已經為了你母親的過世哀悼過了,也瘋狂過了,那麼現在往前看,你的生活和過去會有何不同呢?如果折騰了一圈,還跟原來一模一樣,那不是白折騰?如何將情緒宣洩導向日常生活中的正向改變,也是來訪者和諮詢師會共同探討的主要話題之一。即使是我們自己發泄了一番,靜下來不是也會問「接下來怎麼辦」么?這是一樣的道理。而越深入的宣洩,如果能靈活地將嶄新的體驗整合到生活中,確實也能促成生活中越大的轉變。
綜上所述,宣洩其實是一個用起來相當複雜的心理干預技術,對於一般人來說,如果覺得實在崩不住了當然可以大哭,可以尖叫,可以打東西——這本來就是人天然的面對困難的方式之一,只要在不傷害他人的前提下,也沒有說非得故意憋回去的。畢竟許多不良激素也會隨著眼淚流出去,或者隨著身體運動消耗掉。但如果要讓這些宣洩起到良好的心理療愈效果,真正把壓力減下去,卻是另一門學問了。
既然這個問題是我引出來的,我在這裡解釋一下。
尖叫、打東西是原始療法(Primal Therapy) 的治療方式 。原始療法在60年代由Arthur Janov首創,70年代風行一時。它認為,童年被壓抑的痛苦(pain,pain指代任何精神壓力)導致了精神創傷;把被壓抑的痛苦代入意識層面,並重新體驗童年的痛苦,可以使創傷更真實,減少創傷對成年人的影響。由於缺乏實證,還有證據表明它會導致與目的相反的結果(比如,通過砸東西發泄怒火,結果憤怒的時間更長)被人詬病,很快消亡。在西方媒體上,這個話題也已經消失很久了。反駁它的證據很多。Wiki上列出了反對原始療法的證據,以及它的基本概念和發展歷史(http://en.wikipedia.org/wiki/Primal_therapy )。 總而言之,原始療法不被主流心理學所接受,在2006年被美國心理學協會列為最不靠譜的療法之一。
順便說些題外的:
心理學是一門很年輕的科學。在發展的歷史上出現過很多風靡一時,卻缺乏研究證據的理論,這些理論隨著更深入的研究,逐漸變革或者消亡。有些理論甚至還造成過惡劣的影響,大家可以想想電影里看到的幾十年前的美國精神病院,根據智商測試對美國黑人智力的歧視等等。我個人覺得有些實際上沒有多少價值的理論,因為有很高的face validity或者娛樂性,它們的壽命也被人為的延長了。比如,情商理論在20年前受到研究人員和媒體的青睞。然後,這10來年,情商這個概念被認為是很多其他心理學概念(psychological construct)的集合體。它自己本身並不是一個單獨的psychological construct,沒有多少研究價值。西方媒體也已經不怎麼提到它了。不知為什麼這個概念似乎在國內還很流行。
同樣的,測謊儀也曾經是個熱點,但是它的實用價值已經基本被否定了,測謊結果法庭是不採納的,有很多方法能beat the machine,而且它自己也不是那麼精確,有太多因素會影響測試結果了。現在,聽到測謊儀最多的時候也只是在電視劇里。
Lie to me上映以後,微表情測謊也火了。僅僅通過一個人面部不到一秒的表情就能判斷這個人是不是在說謊,這個概念暗合了很多人心底的願望。然而實際應用,就我所知,和測謊儀一樣不靠譜。對微表情以及情緒本身的研究是很有趣的,但指望通過微表情來測謊就不太現實了。有興趣的朋友可以看看這兩篇文章http://www.truthaboutdeception.com/lying-and-deception/detecting-deception/nonverbal-cues.html http://www.guokr.com/article/32465/這個我是十分認同的。我很愛踢足球。好幾次本來挺鬱悶的但踢完球後(無論輸贏)都覺得人輕鬆了,我覺得應該是吼叫還有發力使我心情變得好的。這麼多年了,屢試不爽。
片面是!因為很多人不會自我調節,如果你處於壓抑的狀態(視個人性格決定),想要尋求突破的話,就需要做些刺激的事情來刺激自己的神經讓自己精神活躍一點,而獲得釋放的體驗,不過這只是短暫的體驗,就像你@的朋友持有的觀念「城市不適合尖叫」說明TA還是有些壓抑的…得治 說笑 呵呵
我沒有試過但是我可以介紹下我的方法,我主要跟著一款app在做減壓的練習,樂只,你也可以去試試看哦
報復性快感會有,然並卵而已。
要考慮壓抑性人格對外部環境的刺激所造成的影響
應該可以吧,總比氣壞自己,卻自己怎麼都想不通強。
並非專業人士 無法使用大量術語來回答。
不過作為一個有過相似經驗的人 只能淺談我自己。
強迫症束縛我不可以作出任何過激的動作 通常我只一語不發 但是腦海里的確有尖叫回蕩。
過了那一瞬就好了。
不過像放聲尖叫這一種我想做但被自己禁止做的行為 我會在寫故事的時候讓我寫的角色替我做。
希望能夠為您帶來幫助。
這會養成暴力習慣吧!
你說的那個在心理治療上屬於「情緒宣洩」,其效果因人而異,某些人覺得幾乎沒有效果,某些人感覺不錯。這裡面的本質原因是:患者經過「情緒宣洩」後,假如能引起了患者的「認知改變」,就有效果,反之亦然。其實任何方式或流派的心理疏導,都必須引起患者的認知改變才會有效。從目前的治療流派來看,「認知行為療法」挺不錯的,它試途直接改變患者的認知模式(即思維模式),從而達到治療的目的,但此療法對那些領悟能力差、文化水平低等的患者效果差。所以,沒有哪一種流派或方法是完美的。值得注意的是,不管使用哪種方法來治療,都必須在專業人士的指導或幫助下進行。
我覺得這就和運動沒什麼區別,同樣是放鬆身心,一場全身心投入的運動之後會拋棄很多負面情緒的,不過冷靜下來就又回來了。
推薦閱讀:
※為什麼回憶難受的事情容易鑽牛角尖?
※欺詐遊戲劇情中,男主角所謂的微表情控制在現實中真的可以實現嗎?
※為什麼有很多(自測出來的)INTP是學渣(自己承認的)?
※作為一個內向的人,應不應該偽裝自己?
※怎樣克服消極的心理暗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