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後的成長速度是如何產生差異的?

本題已收錄至知乎首次招聘活動:知乎聯合 10 家知名互聯網企業發布崗位,發送「微簡歷」即可申請。詳情可見:在知乎找工作是一種怎樣的體驗?(僅客戶端可見)

本題已加入圓桌 ?職業倦怠與跳槽須知 更多「職業倦怠」「跳槽」等相關的話題歡迎關注討論


畢業後工作的成長速度差異是如何造成的?

這是一個很好的問題。我覺得主要有以下十個因素造成的。

一、平台,或者說行業選擇。

平台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好的平台就像一個火箭,差的平台就像一輛板車(不僅不能讓你進步,還拖累你,讓你拉著走,自己體會)。

我身邊有兩個人畢業自同樣一個學校,一個去了四大會計事務所,另外一個去了中建的一個工地。四年後,去了四大的已經跳到基金公司做了小頭頭(四大的工作背景在金融業很不錯的),年收入加上獎金據說將近50萬。在工地上的還是沒什麼變化,正在準備考一級建造師,收入7000一個月吧(已經算高的了)。考完一建,他的領導也才三十多歲,估計爬上去也是很難。

長遠看,我覺得兩個人的差距還會加大。

二、下班後你在做什麼?

成功取決於八小時之外你所做的事情,這點我深有體會。

在讀書的時候,我還納悶,為什麼考證的那些考試都是只要及格就行了,每年通過率還那麼低?(低於5%)。

後來工作後才發現,真的是沒有時間去看書啊,大多數人上班後都會發現,上班真的不輕鬆,工作多,任務重,應酬多。所以考證的難度無形中就加大了。

但是總有一些人意志堅定,在休息時間看書,下班了看書,周末了還看書,早早考出行業裡面的金子證書,然後開事務所。

不光光是考證,還得自我成長吧。周末去上個MBA。周末參見個讀書會。平時考個雅思。下班去見行業精英,打造自己的行業私人圈子。然後內推、升職、拿單子都是順其自然的事情了。

人生是需要積累的。你如果能堅持在工作時間之外不斷提升自己,你和別人的差距就會不斷拉大。

三、你在爬坡的什麼位置?

這個非常重要!這個非常重要!這個非常重要!

工作後越來越發現,雪中送炭的少,錦上添花的多。

如果是爬坡,而你在山腳下,你大喊需要幫忙,往往沒有人幫你。

可是,如果你就差一步就要登頂了,大家都願意幫你的。

所以,你在爬坡的什麼位置?你準備了多久?你是否足夠努力,足夠真誠?

四、別人是怎麼介紹你的?

大家有沒有想過,你的朋友會怎麼介紹你自己?人是很奇怪的,往往我們對自己的感覺和別人對我們的感覺是有差別的。

比如有人介紹我可能會說是同濟的研究生。有人會說是一個朋友,然後沒了。有人會說是做了一個網站,然後有點想法。可能就像盲人摸象一樣,都說了一個局部。

但是我們想想我們是怎麼和一個不知道馬雲的人介紹馬雲。我們會提到互聯網巨頭、電商、阿里巴巴、淘寶、十八羅漢。這就是我們對馬雲的印象,準確簡潔。馬雲的目標也是簡潔清晰,那就是讓天下沒有難做的生意。所以他做淘寶、阿里巴巴、芝麻信用都是圍繞這個目標來布局。

讓別人知道你想要做什麼和正在做什麼,非常重要。

別人的介紹就是他對你的印象,是對你的心理畫像。

所以我們要盡量讓這種印象準確簡潔,不模糊不拘泥,生動鮮活同時切合你本人的目標。

這樣做有什麼好處?

可以不斷強化這種印象,易於傳播和描述,同時也不會混亂。如果你的三個朋友對你的描述各異,那你可能要反思一下了。

和職業發展有什麼關係?

如果一個人有太多想法,經常換工作,那麼大家對他的描述就會差別很大,這對職業發展是不利的。應該反思。

目標清晰而專註的人更容易成功!

五、你與什麼人同行?

我個人是一個很受環境影響的人。我相信大多數人也是這樣。

比如在考研的時候,我本身是一個散漫的人,但是找到了一個每天作息特別規律的考友。然後和他整天形影不離,之後果然發揮出了學霸模式,考到了四百多分(滿分五百分)。

可是工作之後,周圍這樣的學霸漸漸少了,現在感覺考個註冊都難的要死!

有句話說的是,如果你想走得快就一個人走,如果你想走的遠就一群人一起走。

我覺得說的太好了!

挑准你的隊友,然後一起看更遠的風景!這樣的話,在職場中你會成長的更快!

六、你需要貴人!

貴人是什麼樣的人?

關鍵時刻拉你一把的人,點撥你的人!

什麼是關鍵時刻?

爬坡快爬到頂的時刻(參照本回答第三點)。

總結:

貴人很忙的!

天助自助者!

你得不斷努力,才有可能遇到貴人。

以絕大多數人努力程度之低,根本沒有機會遇到貴人!

七、你在什麼圈子?

有一個說法,你的收入是你經常一起玩的五個人的平均值。

同樣,你的成長速度也是你經常玩的五個人的平均值。

圈子很重要!可以是行業精英圈子,可以是不同行業跨界的交流圈子,可以是校友圈、同事圈、老鄉圈。

找到你的圈子,並加入進去!如果你周圍沒有,組織一個!

八、你的職業生涯需要考慮到槓桿!

人一天只有24小時,如果你是那種特別努力的,那種一直加班,睡在辦公室的,你也只有24小時。

你最多比你同事多做50%的工作量,如果是80%,那麼你可能就要猝死了!

所以,你需要用你有限的時間去撬動更多的資源,產生更多的價值!

我問你,為什麼世界上有資本家?他們為什麼可以在短短時間內聚集普通人幾輩子都賺不到的財富?

因為他們的時間不是花在重複性的臟活累活上,他們的時間花在撬動和配置資源上。

他們一方面是最出色的銷售,掌握政府的政策動態,了解客戶的需求。另外一方面,花極低的薪水雇來那些剛剛畢業的大學生,去幫他們做重複簡單的工作。

那些朝九晚五的小白領,和舊時代剿絲廠的苦難工人,有什麼區別呢?

什麼時候考慮到槓桿?

當你有資源可以調配的時候,當你有足夠的能力和清晰的目標的時候。

怎麼樣加槓桿?

參加社交聚會,拓展項目來源。

開公司,僱傭打工者。

融資,用別人的錢賺錢。

發展你的分銷商,讓別人幫你跑腿。

僱傭銷售,讓別人幫你拓展業績。

發展供應商,讓別人幫你加工產品。

。。。。。。。

九、不要有打工者心態!

打工者心態就是說,反正這公司又不是我的,我只拿我那些薪水。我給你打工,你付工資,工資給得多就多做一點,工資給得少就少做一點。你出一分錢,我做一點工作,多一點工作我不幹,多一份責任我不擔。

工作後,你做的事,就是你的臉面,就是你的名片。你會允許你的臉臟髒的去見人嗎?

你可以把這件事當做一份工作,也可以當做一個鍛煉你的機會。

還有,如果工作一直都只是重複性的沒有意義的,無法實現你的目標的dirty work,拒絕!如果無法拒絕,考慮換工作。

你必須要有成長,有收穫,這是你工作的目的。

勇士,去不斷磨練你最鋒利的那把劍!

十、成功是有節奏的,先完成一個小目標!

對年輕人,時間永遠站在你的這一邊。你有足夠的時間去試錯,這是你的最大資本。

這不是雞湯。

三年可能很短,也很長。

我覺得畢業生剛剛畢業的三年所經歷的事情,會對他的職業生涯有很大的影響。

為什麼我們一直強調職業規劃,雖然變化多,但是還是要有規劃?

因為成功是有節奏的!

我在上學的時候就發現,為什麼有的人一會兒就是演講比賽冠軍,然後又拿到數學競賽冠軍,然後拿到國獎,然後拿到名校offer!人生好像是開掛一般,一直順順噹噹。

成為校園的風雲人物!

因為他一直在一個成功的節奏上!

而你,小透明,小白一個,一直到畢業,別人可能都叫不全你的名字!這是真的!

他可能準備了很久,可能在黑夜裡排練了無數遍,但是他腦中是有一個畫面的,就是自己在領獎台上,自己拿到國獎的喜悅,自己拿到offer歡呼跳躍的樣子。

為了這種幸福的畫面早點實現,他蟄伏,他等待,他不斷努力!直到實現目標!

一個個小目標的實現,讓他的生活有了一種節奏感!

這種節奏感,讓他每天去自習室,各種感興趣的活動都去參加,然後,享受其中的過程,並且做到最好!

這種節奏感,讓他在工作之後,依然時時去充電,去考證,去抓住機會!

我問你,你是在享受這個過程嘛?還是在假裝活著,在掙扎?

如果生活是一個遊戲,你是一個高級玩家,還是一個肉雞,給別人貢獻經驗值的一個肉雞?

生活好可怕,有房子車子的壓力,也有工作的煩惱,結婚的煩惱。想想就頭大!

你可能還沒打開這個遊戲,就已經膽怯了。一上場,就貢獻了經驗值,在你腦袋上出現了+1的符號,然後你就game over了。

要掌握你的生活和職業發展,首先你必須掌握其中的節奏。

這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儀式感!

總之,讓優秀成為一種習慣!

既然看到了這裡,就關注知乎邵工吧,這樣不會迷路。

知乎最可愛的工程師——邵工


能得到鍛煉能力的機會」本身就是一項極其稀缺的資源。沒有鍛煉的機會,你就算本身有天分也夠努力,但沒用,你得不到外界的營養,就會長得慢。

為什麼有的寶寶長得強壯,有的寶寶長得孱弱?媽媽們會告訴你「營養攝入」的區別。
為什麼森林裡有的樹木長得高大,有的樹木萎靡?因為有的樹木得到了陽光,肥沃的土壤,有的樹木得不到陽光,陽光被其他樹木搶去了。

人的職業成長也一樣。在中等以上資質的基礎上,把你放到有陽光、有營養的崗位上,每天大量機會給你練手,你很快就能成長起來。
但可惜,大部分人之所以能得到一份工作,因為那些佔據著陽光營養的人,需要「打下手」、「做雜事」的人,而已
從一開始,就根本沒打算讓你成長。那些佔據上位的人們,自己還要成長呢
當然,場面上的漂亮話還是要說的,什麼幫助你成長之類,你聽聽就算了。

不過,就算環境這麼惡劣,依然有大量年輕人能出頭,他們怎麼做到的?
除了一部分家裡人一開始就安排好陽光營養的崗位的,主要兩個途徑。
一個是走運登上一條高速前進的大船,進去的時候還是小舢板,高速發展過程中湧進大量練手機會,巨鱷還沒注意到以前,自己撈到了鍛煉機會。
第二條是自己摸索,不管是自己畫畫、做裝置、寫作、做生意,自己獨自做事得到的鍛煉機會是給人打工不能比的,但這條路比較苦痛,不建議承受能力差的人嘗試。

工作這麼多年,各種例子也見得很多,不過我有大量前領導同事也上知乎,具體例子就不說了。有些話,點到為止就好。成人世界之所以困難,是因為大量謊言包裹其中,「幫助你成長」即是其中之一。

ps:想了解更多職場不可說秘密,可至微信公眾號「花神妙」,回復「職場課」。


明明大家入職時都在同一起跑線,假以時日就發現自己被遠遠甩在身後。明明都是同一個時間跨入職場,接受相同的培訓和完成相近的任務,為什麼最終成長就是會有高低?雖然大多數人對於「付出不一定有收穫,不付出就一定沒有收穫」早已司空見慣,但往往當自己遇到這種系統性困境時,就是很難做到坦然接受。


那麼,是否存在可行的方法使得我們可以儘可能地提高收穫的幾率,避免重複陷入「明明學的知識技能都差不多,為何差距越來越大」的系統性困境呢?


下面我將從該系統性困境的成因講起,再給出針對性的解決方法。

原因一:我們往往過度關注知識的流量而忽略知識的存量。

人類的大腦似乎更容易關注流量,而不是存量。需要注意的是,當我們關注流量時,我們更容易傾向於關注流入量,而不是流出量。所以工作時我們的注意力往往更多地都放在大家都接受了相同的培訓 / 知識 / 任務(知識流入量),但基本很少去關注自己原有的知識存量是否與別人的知識存量存在巨大差異。哪怕特定時期內我們的知識流入量遠高於他人,在他人知識存量較大的情況下,我們還是會看到差距並沒有縮小(其實這個「無形」的差距一直都存在)。舉個更為形象的例子幫助大家理解,這就好比小浴缸(存量小)進水出水看起來都很快,但是論體量而言,還是遠遜於進水出水都慢的大浴缸(存量大)。

值得一提的是,經常被認作是國家綜合實力的一項指標,GDP也是典型的流量,因為其統計的是在特定時期內生產的產品總和。但這個流入量的統計是有失偏頗的,因為哪怕是石油泄漏這種惡性事件對於GDP的增長仍然起助推作用(需要政府花費大量資金僱傭相關人員)。

原因二:習得的知識技能轉換率存在差異。

轉化率:能夠最終被理解運用的知識比率

知識存量:知識的總儲備量

增強迴路:知識總儲備量越多,特定轉化率下的知識流入量越多,進而生成更多的知識存量。

折舊率:隨著發展而被淘汰的知識比率

調整迴路:知識流出量會使得知識存量變少,抑制「增強迴路」


即便知識存量並無太大差異,知識轉換率的高低也會使得兩者逐漸拉開差距。

長期進行獨立思考或者擅於建立不同知識間聯繫的人群擁有更高的知識轉換率,這就好比大家同樣接手一個項目,知識轉換率高的同事在工作工程中可以獲得更多的實踐經驗和洞見,進一步擴大自己的知識存量。經常獲得和行業大咖/前輩交流機會的人也會有相對較高的知識轉換率,因為在交流過程中他們很有可能獲得更為深刻的行業見解和更有策略性的學習思考方式。還是以浴缸為例,剛開始兩個浴缸的大小及存量相同,一個浴缸的進水速率(流入量)是另外一個浴缸進水速率的10倍,哪個浴缸的水量(存量)會更多?

原因三:工作中的「馬太效應」

兩個人一開始工作時都處在平等的地位。機緣巧合下同事比你更早地獲取了一次表現自己的機會,比如獨自帶領一個團隊完成一個項目。若出色的完成這次任務,老闆便更加器重你的同事,給予他更多表現的機會,循環往複,他就會越來越強,而你就逐漸被邊緣化。即便起跑線相同,假以時日你就會被同事遠遠的甩在身後了。


玩過「大富翁」遊戲的人都知道工作中的「馬太效應」是怎麼回事。遊戲一開始所有的參與者都處於平等地位,當有人首先獲得了房產並在自家領域建起了酒店以後,就有很大機會從其他參與者身上榨取租金。增長的租金收入用於購置更多的房產並興建更多的酒店進行收租,這樣循環下來,就會造成「富者愈富,窮者愈窮」的馬太效應。

原因四:目標侵蝕。

一般而言,人們對壞消息更加敏感,傾向於關注並相信壞消息,而非好消息。身邊有很多例子都可以證實這一點,比如我們更傾向於關心飛機失事的新聞而不是飛機安全出行的新聞,我們更傾向於關心明星出軌而不是模範夫妻的娛樂爆料。而當這一特質轉嫁到我們自己身上時,若我們在工作中感知到自己的狀態越差,我們就會進一步調低對自己的期望值;期望值越低,與現狀的差距就越小,從而採取更少的修正行為;而越少的修正行為,就會導致自己的狀態進一步變差。特別在狀態逐步下滑的過程中,每個人都似乎會不知不覺的將期望值降低,付出越來越少的努力,實際的狀態越來越差。


原因三曾提到同事在機緣巧合下有可能比你更優先地獲得表現機會。在這種情況,你就有可能感知到自己並不被器重,往往這種情況下就會調低自己的工作期望值,心裡常會想到:「說不定我只能這樣了」「 旁邊很多人也這樣」。期望被降低後,想要提高知識流入量從而進一步提供知識存量去獲得重用的這個反饋機制就被壓抑,相反,不斷自暴自棄惡化現狀的反饋機製得到加強。

上述四大成因造成了大多數人現今所遭遇的系統性困境。接下來我們進一步探討一下相對應的解決方法,儘可能地逃脫系統性困境的困擾。

解決方法一:別被表象迷惑,正視存量帶來的時間延遲。

人們往往基於容易獲得的信息對事情的狀況做出判斷。系統性困境的成因之一就在於我們僅僅把容易獲得的知識流入量信息作為雙方水平的標杆,而幾乎沒有意識到難以衡量且無形的知識存量差距。缺失這種意識會使我們深受「看似同等付出但卻差距加大」的挫敗感困擾,影響我們後續的學習和工作進程。


由於存量差異的存在,我們需要對事物狀況的發展保持耐心。大多數事物的發展都受著「時間延遲」的影響,比如商家下單和供應商供貨商的時間延遲以及我們熟知的諺語「羅馬不是一天建成的」。意識時間延遲這一特徵,耐心等待變革的出現。畢竟,現在你和別人的存量差異,並不是僅僅由於昨天你沒有認真工作造成的,而是由更早前你的所做所學所想所造成的。

解決方法二:提高知識轉換率。

提高知識轉化率可以從下列兩個方面著手。


一是自身的提升,可以嘗試在工作中提高學習的目的性,進而提高知識的轉化率。若能在工作中經常用到培訓/學習的知識,便能避免所學知識被遺忘,大大提高知識進入自身知識存量的可能性。


二是多與行業大牛們交流,借鑒其有效的思維方式從而獲取更為深刻的行業洞見。不過需要注意的是,在交流過程中儘可能地還是抱有獨立思考的能力,取其精華,去其糟粕。行業大牛們的洞見,就好比抗生素一樣,偶爾使用可以使得我們的系統更高效地運轉恢復,但經常使用便會使得我們系統內產生抗藥性導致各種機能退化。

解決方法三:定期校正「競技場」,實現機會再分配。

如上文所說,機緣巧合下的「馬太效應」會使得我們和同事差距不斷被拉大。此時,單方面跟上司提出交流索取表現機會不失為一個可行的途徑。但如果上司並非我們想像中的通情達理,那怎麼辦呢?


切換「競技場」,識別同事無法勝任的機會,伺機而動。打個比方,因外語水平一般,工作表現相當優異的同事並不能很好勝任企業對外的溝通交流,此時你就應該抓住這個機會提高外語水平,主動請纓完成這項任務。若能將任務出色完成,同理,上司也更有理由將其他更具備挑戰性的任務交給你,這種情況下,你就變成了「馬太效應」的受益者,實現了工作機會再分配的可能。

解決方案四:設定絕對標準,選取最好的參照系。

在別人逐步得到器重而自己逐步被邊緣化時,保證一個絕對的績效標準,不因外界情況變化而變化。當自己感知到狀態不如預期性,將其視為臨時性的挫折,此時由於絕對的績效標準存在,自身系統本身就會做出調整,把整體狀態拉回越來越好的績效上,反饋到工作中的具體體現就可能是進一步提高知識的流入量或者轉換率來擴充自己的知識儲備,而不是自暴自棄。


謝邀。

我是11年開始實習的,現在同屆的校友、同班同學,因為成長速度的差異在工作上的影響慢慢表現出來了。

造成成長差異的原因,最明顯的原因是:如何利用業餘時間。

我們作為學歷略欠缺的一波,剛入職場都是比較基層的崗位,單位都是比較次的選擇,所以大家的起點區別不大。

可畢業幾年,發現如何利用業餘時間,區別非常大。

1.
有一部分同學依然保持大學的生活習慣,課餘時間都在娛樂休閑,沒壓力。《奔跑吧兄弟》看完再追下一波娛樂節目,《人民的名義》看完再接《歡樂頌》,似乎永遠都有在追的娛樂節目跟熱門劇。下班時間一大部分用來追劇、看娛樂節目了,再空出來的碎片時間看微博、刷今日頭條小視頻、玩QQ鬥地主、晚上再開黑玩王者榮耀。畢業幾年,看的節目從《快樂大本營》成長到《奇葩說》了,看的電視劇從《回家的誘惑》變成《歡樂頌》了,玩的遊戲從LoL變成王者榮耀了,但時間安排依然跟大學時代保持一致:上課+娛樂 vs 上班+娛樂。

沒有下班充電,這是一類,很大一類。畢業後家裡找不到一本書了,有的人家裡甚至找不出一隻筆來了。

2.
有一部分同學,迫於家庭或者其他的壓力,開始花費一部分業餘時間給自己充電。前幾天二建考試,身邊好幾個朋友都是準備了大幾個月,為了這場考試,還有剛放成績的基金從業人員資格考試。每次朋友圈看見有朋友通過了考試,完成了一個小進階目標,都很受鼓舞。清清楚楚的看著他計劃,然後開始複習,考試,沒過,然後第二年再來,再複習,過了,跳槽,薪水變了,生活也變了,很真實。我好朋友剛考完二建,成績要很晚才能知道,三門課,之前總是過兩門掛一門,今年他每天晚上都在家複習一個小時,沒間斷過(聽從了我的建議,要連續學習才能保持自律)。

1這一類安排,並非就錯,但這樣的安排太像學生思維了,不成熟,有點對自己不負責任。娛樂自然是應該的,但要節制,要合理,不能全部業餘時間都花在娛樂休閑上了。

年輕人,起點差不多的年輕人,如何安排自己的業餘時間,造就了成長速度的差異。

運氣、領導賞識、人事,這些東西都會造成成長速度的差異,但它們往往不可控,每個人都會有好運、霉運,會遇到貴人、小人。所以時間長遠的看,這些外在因素都是一時影響特別大,但自身內在的改變,往往是硬實力提升。

升職拼的是工作時間,成長靠的是下班時間。能不能升職,不可控因素太多;但成長就是一個結果很穩定的投入了,升職不一定是因為成長了,但成長了,一定能找到機會「升職」。

我每次帶實習生,我都會觀察下他們業餘時間的安排,看得多了,感觸挺大的。

開通了個人公眾號——sparetime2017 / 姜大白,在哪裡我把關於自學英語的內容系統的整理了,現已開門迎客,歡迎大家去看一看,有朋自遠方來~


前幾天和一位初中好友一起吃飯,我和他的友誼,從那個時候開始,至今都沒有中斷過,經常出來喝喝酒,拉拉家常,談談人生理想。

吃飯的期間,他跟我說,再過一個月,自己就要辭職出來創業了。

我第一次聽到這個消息時,說實話,還是挺驚訝的,畢竟他才剛剛畢業兩年多,按照常理來說,現在工作應該才步入正軌,怎麼就要出來創業了呢?

那天和他聊完,再到後來和一些跑得比較快的同齡人聊過之後,我才發現,畢業三年,混得好的同學,其實已經和其他的人,拉開了越來越大的差距。

有的月薪過兩萬,有的出來創業,有的組建了自己的小團隊,各有各的精彩。

其實我關心的不是差距的大小,而是那些跑得快的人,他們究竟是怎麼做到的?

1, 行業和平台很重要。

不知道是誰曾經說過:站在風口上,豬都能飛起來,這裡的風口,你可以理解為平台的意思。

前不久咪蒙助理月薪過五萬的消息,刷爆了朋友圈,我一位做傳統行業的朋友,看得十分眼紅,直呼憑什麼。

同樣都是在打工,同樣都是在付出勞動,同樣都是剛出社會不久,為什麼有人就可以做到日入2千,有些人拼死拼活,每個月都還要掐著手指來過日子?

說到底,都是行業和平台的不同,造就了這樣的一種局面。

試想一下,同樣都是一個專業出來的大學生,一個畢業之後去了傳統的商業地產行業,一個畢業之後去了騰訊或者華為,兩三年後,哪個同學的發展會更好一點?

我想,你應該能猜出來是哪個。

因為資本,人才,信息不斷地往新興的行業靠攏,導致這些行業的發展極為快速,而傳統行業,不僅有時候千年不變,上升通道極為狹窄,而且所屬的行業,還不斷下滑萎縮。

那些畢業兩三年,就實現自己巨大跨越的同學,無不是依託於高速發展的行業和平台:電商,移動互聯網,遊戲,金融,等等。

在這些行業里,只要你足夠努力,就能獲得超額的回報,而在傳統的行業里,無論你怎麼努力,怎麼奮鬥,都不可能與整體衰敗的外部環境相抗衡。

和我經常來往的初中同學,大學學的是食品檢測,畢業之後,經過仔細地分析,認為電商會持續不斷地發展,於是全身心投入到電商公司裡面去,幾乎可以說是All—In的狀態,經過這兩三年的努力和積累,不僅實現了月入過5萬,還有底氣出來創業單幹。

這是很多人在傳統行業里,想都不敢去想的事情。

2, 努力,努力,再努力。

其實我和他在初中認識的時候,他的身上,就有一種韌勁。

每次考試,都會拼盡全力,就為了多拿多幾分;每次背單詞,都會比設定的目標,多背幾個;每次做數學習題,不單單只要求自己掌握一種解題方法,而且還不斷地向別人,老師請教其他的解題思路。

這樣的一種努力和勤奮,一直延續到了大學,緊接著跟隨他步入了職場。

有人常會說:努力會成為一種習慣。

這種從小養成的努力狀態,可以讓你節省很多的意志力資源。

因為每次當你需要更加努力地投入到工作當中去的時候,你會自然而然地去用力,去沉浸其中,而不是次次都還沒有開始做的時候,就表示自己做不到,不想做,或者乾脆逃避。

像我的初中同學,從一開始,就保持著努力的習慣,所以,對他來說,多干一點活,多做一點事情,多學一點知識,這些所謂的「超額」,都是理所當然的,都是名正言順的,都是可以理解和接受的。

反觀有些人,在還沒有努力的時候,就覺得自己已經用盡全力的樣子,為公司,為部門多做一點事情,就覺得整個人被欺負了一樣,業餘的時候,根本就不想怎麼去提高自己的技能,也不琢磨如何才能變得更好,更加優秀。

想要得到什麼,你就得拿東西出來置換,這個道理,是亘古不變的。

如果你甘於平庸,那就不要做什麼英雄夢,如果你總覺得自己的理想還有抱負沒有實現,那就打起精神來,穿上鎧甲,去戰鬥,去屠龍。

不要每次都說自己這樣不行,那樣不想要,試試轉變下自己的思維方式,面對美好的事物時,多問問自己:

我怎麼樣才能得到它?

每一次的內心消極對話,無疑都是在慢性自殺,而只有正視自己內心的聲音和力量,才能激勵你不斷地往前走。

一個是讓你後退不止,一個是讓你不斷前行,你應該知道怎麼做選擇。

3, 不是光想不做,而是有強大的執行力。

如果我現在跟你講一個非常好的idea,大概有50%的人聽進去了,在這50%的人裡面,有40%的人有去做思考,在這40%的人裡面,只有不到10%的人會去執行。

實際上,這個世界從來不缺乏好的想法,只是大道理誰都懂,但卻沒有人真的想要去執行。

誰都知道早起早睡身體好,誰都知道堅持健身,可以讓你保持身體勻稱協調,誰都知道無論多忙,都要擠出時間來進行自我增值和提升。

但有誰真正去做了?又有誰真正做了,還不間斷地堅持了下去?

每個人都想按照自己最為舒服的狀態來過日子,誰都不想逼著自己去走出自己的舒適圈,所以,在面對外部環境帶來的巨大不安全感時,很多人寧願選擇口頭上的宣誓,也不願意動起身體,去立刻執行。

口頭上的宣誓,可以讓自己的內心,得到撫慰,可以自己給自己營造一種假象:「我做到了」,而行動呢,卻帶有更大的不確定性,因為你不知道現在行動了,究竟能不能給你帶來收益,於是看似理想的選擇,其實讓你次次成為思想上的巨人,行動上的侏儒。

我的初中同學,有一次在和部門經理開會的時候,因為有一份緊急的文件需要去處理,但部門經理又分身乏術,忙不過來,這時候,我同學主動請纓,接下了這個任務,連夜加班將這份文件給出色地完成好。

大部分人,都是在晚上睡覺前,信誓旦旦地對自己說:

我要這個,我要那個。

明天早上起來,依舊是按照自己的老路走到底,你叫他去做,去改變,去追求夢想,比登天還難。

想了不做,等於白想。

希望對你們有所啟發。

感謝閱讀。


畢業後工作的成長速度差異是如何造成的?

回答這個問題首要去除兩個關鍵因素,既既往資源差距運氣
排除以上兩個重要因素,假設初始資源一樣,大家運氣差不多,中長期來看影響成長速度差異的只有兩個因素。

  1. 能否突破舒適區,進入正反饋的學習區。
  2. 能否不斷突破舒適區,進入正反饋的學習區。

這個兩個因素衡量起來十分簡單,隨時可以反觀自照。

如果你現在的學習和工作很輕鬆,你就在舒適區。
如果你現在的學習和工作困難、痛苦、抓狂、崩潰,你還能堅持下來,在紛繁中找到線索,在壓力下找到路徑,你就是在學習區。

學習和工作都不難。難得是:

  1. 拿出勇氣走出舒適區;
  2. 運用智慧建立反饋點;
  3. 堅守信念挺過難關,不放棄。

真正的成長是沒辦法規劃、沒辦法設計的,只有走到懸崖邊上,迎風一躍,你才知道自己是否能夠飛翔。不磕個頭破血流,就想領悟真知灼見,哪有這麼美的事。沒有經過血汗澆灌,隨便翻翻就能學到的乾貨,在生死關頭你真的敢信么?

被動走到學習區是大運氣,主動走到學習區是大勇氣。
想成長的快,如果你沒有足夠的運氣,最好就拿出勇氣。

下一次,人生的岔路上,難易自選,雲泥隨緣。

————————廣告——————————
1月8日的 知乎 Live 管理常識課,歡迎捧場。


畢業幾年,大家都有了屬於自己的生活:

有的同學已經是所在公司的核心骨幹,年入20萬+,談論著股票、期貨和投資;

有的同學已經創業,有了自己的團隊和產品,談論的是營業額、利潤和IPO;

有的同學還是奮鬥在公司底層,拿著幾千塊錢的薪水,為房貸、車貸和孩子的奶粉錢發愁;

還有的同學待業在家,一無所有……

我們會不自覺地分成不同的圈子,不同圈子之間除了寒暄便再也無話可說。

為什麼畢業工作後,差距會變得如此之大?

仔細分析一下,有以下幾點原因:

1、個人天賦

學霸考了98分,學神考了100分。學霸以為自己和學神能力相當,差距僅僅是這兩分而已。學神卻說:你考98分是因為你實力只有這麼多;我考100分是因為試卷只有這麼多分!而學渣則在為絞盡腦汁拿到的60分而沾沾自喜。

當然這裡只拿分數作為舉例,並不是鼓勵大家死讀書,追求高分數。天賦體現在方方面面:有的人天生經濟頭腦發達;有的人對數字敏感;有的人偏好寫文章;有的人熱衷於計算機和編程;還有的人口才好,演講能力出眾……

無論你多麼不服氣,你必須承認的一點是:有些人在某些方面天生就比你強!學生時代可能並不明顯,然而步入社會這個大舞台,差距會越拉越大!

2、家庭環境

「你接觸怎樣的人,你就會變成怎樣的人」

不得不說家庭環境是個人成長一個很重要的影響因素。肯尼迪家族之所以人才輩出是因為有良好的家庭背景;比爾蓋茨之所以佔據世界首富的位子長達13年,除了他的天賦,很重要的一點:他的母親瑪麗.蓋茨曾任華盛頓大學校董事,她是King County』s United Way的首名女性總裁、United
Way of America執行理事會的首名女性主席,她還是第一洲際銀行公司的首名女性主管。家庭背景對於比爾蓋茨商業意識的形成具有不可估量的影響意義。

3、清晰地職業規劃

優秀的人往往都有長遠的人生目標和清晰的職業規劃。他們非常清楚自己想要的是什麼,以及得到這些需要做什麼。每一天的工作都是圍繞著這個目標在行動,他們不會在意一開始掙多少錢、漲多少工資;也不會在意周圍人的不解和冷嘲熱諷,因為他們的眼光放在了十年後!

普通人則沒有為自己制定清晰的職業規劃,眼光更多的盯住了當下。安於當下穩定的工作,雖然每天吐槽少的可憐的工資、干不完的活、同事之間各種不和諧,領導變態又無能……但是不敢去改變,因為改變是痛苦的、是充滿風險的,不如就這樣穩定地過下去吧!就這樣,大多數人就在吐槽和糾結中開始隨波逐流,一步一步走向平庸!

4、執行力

當你在想玩什麼時,有的人在想學什麼

當你在做各種計劃時,有的人已經在踐行

當你為上次失敗沮喪,有的人已經開始嘗試新的方法

就像羅馬不是一天建成的,人與人之間的差距也不是一天就形成的。很多人都是思想上的巨人,行動上的矮子!事情只有去做、去執行,你才能有收穫。

所以,道理很簡單,那些比你優秀的人,只是每天比你多做了一點點。

5、思考、總結和積累

「這個世界上,大部分都是懶人,只是有些人表現在行動上,有些人表現在思考上。第一種是看得見的懶,第二種卻成了人們眼中的努力勤奮。」

做事情要懂得思考,多動動腦子;事情做完了要學會總結經驗和教訓,這樣才能有積累,才能持續進步。相比之下,第二種人其實更為可悲,可能他們努力了一輩子,最後的標籤也只是努力。他們以為付出的是努力,實際上只是體力。

當今這個社會,競爭慘烈,不進步就會被淘汰!既然差距已然存在,你要做的是縮小差距,而不是任由馬太效應形成。

雞湯類的廢話就不說了!

看到差距一點一點被拉大,我們也很著急,也渴望改變。

那麼,怎麼縮小差距呢?

在微信公眾號【口十心語】上寫過一篇文章,這裡簡單說一下自己的一些看法:

1、以60分的心態開始做事,快速執行

一件事情,如果定下了必須做到完美的目標,往往是無法開展的,因為需要考慮的因素實在是太多了。

一定不要抱著100分的心態做事兒,學會放低要求,先用7成的時間和精力做到60分,剩下的再慢慢修改雕琢,進步到90分。

2、學會承認差距的存在

既然先天條件不如別人,想要取得和別人一樣的成就,就不得不靠後天的努力去彌補。

成功的例子不少,就拿我們都知道跳水冠軍吳敏霞來說,她的身體素質並不適合跳水,天賦比不上郭晶晶,比不上何姿,但靠著自身的努力,這個上海姑娘創造了屬於自己的傳奇。

還有新東方的創始人俞敏洪老師,他的逆襲經歷想必大家耳熟能詳。從一個連普通話都不會說的農村孩子,不折不撓,靠著後天的努力,最終成為留學教父,登上人生巔峰。

當然還有大家都離不開的馬雲爸爸,更是靠著自己的努力,用20年的時間,顛覆了不知多少個行業!

這些例子給了我們希望,激勵著我們不懈努力。

然而

努力=成功

這個等式常常是不成立的,絕大多數人的努力帶不來他想要的成功,中國只有一個俞敏洪,也只有一個 Jack 馬!

我們需要正視差距的而存在,人與人從來都不是平等的,尤其是當今這個社會,官二代輕而易舉上位,富二代獲得創業資金易如反掌,星二代想得到角色,不費吹灰之力。

社會關係的複雜性,造成了「窮者愈窮,富者愈富」。而底層人想要逆襲,缺乏一個公平、公正、公開的環境,這些是普通人無法改變的,為此抱怨和焦慮不解決任何問題。我們要做的是放平心態,盡最大努力,做到自己不後悔就好,其他的就順其自然吧!

3、分解目標,知道自己眼下該做什麼

從小我們接受的教育就是:目標要遠大。想想自己小時候給自己定下的目標吧:我要當科學家,要當飛行員,要當老師,要當百萬富翁,要……

但是這些目標是無法執行的,因為它太大了,大到讓你無從下手,所以我們才聰明地給目標找了個替代詞--「理想」!

要實現理想,需要把目標小型化,也就是進行目標分解。把大的人生目標分解成不同的階段目標,每個階段在進行細分,直到清楚自己每天該做什麼,然後去執行,這樣每天都是充實的,每天都在進步!

4、找到努力的方向

羨慕身邊那些掙得比你多、活得比你好的,也想改變現狀,早日實現財富自由的夢想。然而,不知道自己想幹什麼、能幹什麼、適合幹什麼?

其實很多人都陷入了這樣一個怪圈:迷茫—焦慮—努力—失敗—更迷茫—更焦慮!

這樣的人往往是沒有目標,無頭蒼蠅一樣地瞎忙。沒有清晰的目標,就沒有努力的方向,我們的眼光常常只關注表面,卻沒有問問自己內心真正想要什麼。

我們常常會自嘲:我要是有一個億,就不會這麼焦慮了!但有錢了你就能保證自己不焦慮了嗎?張朝陽說過:我這麼有錢,卻這麼痛苦!再想想得抑鬱症的崔永元,自殺的張國榮,他們有名有利,卻依然擺脫不了焦慮的折磨。

我們之所以會焦慮,簡而言之就是想要的東西得不到!

眼光只放在未來的結果上,看不清腳下的路。我們要做的就是把眼光從「我要什麼」轉移到「我有什麼」上。通過理性地分析,藉助上面的目標分解法,把「我要」的目標分成小步,用「我有」的資源和能力去實現。這樣持續積累,「我有」的東西越來越多,信心也會越來越強,「我要」的東西也就更容易獲得!

5、保持內心的平和

俗話說:人比人,氣死人!

我們常常會拿自己和同學、朋友對比,為存在的巨大差距而焦慮。

這其實完全沒有必要,人生各自精彩。別人展現給你的都是風光的一面,背後存在的各種各樣的問題不會告訴你,我們不必把別人的生活當成自己的標杆。

況且影響個人上限的因素有很多,如地區、行業、公司等。可能起點相差無幾的我們,在三五年後會出現巨大的差距。拿我自己舉例,畢業後許多同學選擇在一線城市紮根,進入了飛速發展的互聯網行業,雖然開始苦逼,但堅持了下來。而我選擇了傳統行業,進入了穩定的國企,在二線城市安家。如今五年過去了,當時苦逼的同學們無論是能力上還是經濟實力上,都碾壓我。

因為,一個人處在更高的平台上時,他的思維方式是不同的,從「我想學的這裡有沒有」變成了「這裡有的我能不能學會」?

這些東西有時候是改變不了的,因為一線城市固有的資源優勢是其他地方無法比擬的,不同行業的發展也是我們無法預測的。我們不能為自己入錯了行,選錯了地方,錯過了紅利而焦慮,這什麼也改變不了!我們要做的就是保持一顆平常心,並努力向優秀的人學習,努力縮小差距。

不要太為難自己,調整好心態,繼續前行吧!

碼字不易,既然看到這了,順手點個贊鼓勵一下吧!

或許你還想看:

聽說你很迷茫?或許你該看看!

我為什麼離開中石油?

為什麼你越努力越焦慮?

更多文章發表於公眾號【口十心語】,關注有福利!


職場就是一個遊戲,你需要做的就是不斷的做任務,不停地打怪升級。
至於做什麼任務,打什麼怪,這就成為了職場中最重要的取捨。

我們先來理清楚任務的類型,無非就是2種:
1.老闆給你需要完成的工作,這是劇情任務
2.自選任務

第一個你肯定會說,老闆一般會給你布置一些傻b任務,你可能只會敷衍了事。如果這樣你就錯了,你永遠得不到升職加薪的機會。遊戲裡邊的劇情任務很多,有些跑完整個地圖花了很多時間去做,最後收益卻微乎其微。有經驗的遊戲玩家會知道只做那些性價比高的任務。職場中也一樣,老闆只會給你布置一大堆任務,對於任務的孰輕孰重,老闆自己可能都不清楚。所以當任務拿到手上的時候,我們自己應該給任務排個先後順序。重要的先做,次要的後做,根本沒必要的就果斷放著,等著老闆自己把它忘掉。
還有一個問題我們要知道,對於劇情任務,老闆很有可能不是只給你一個人做了。我們想要做到脫穎而出,知己知彼就成了關鍵。比如你在一個公會,為了取得幫主的賞識,那你就得了解幫里精英們有幾斤幾兩,然後獲得比他們更厲害的裝備或者技術,從而成為幫里的第一梯隊。職場中同樣,你得打探清楚做同一個任務的同事的水平,項目進度,然後才能做得比他更優秀。不要說這樣很賤,試想你花了很多工夫做的東西老闆最後選擇別人做的,到時候你就只能欲哭無淚了。

劇情任務之後就是自選任務了
打遊戲那麼久的你應該知道,最厲害的任務叫做隱藏任務。就是看起來只是個D級任務,但是只要你完成就能觸發C級任務,然後B級,A級,甚至是S級任務。要想在職場走得比別人快,就要有一雙具有洞察力的眼睛,發現那不經意間的隱藏任務。這裡我自己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我之前在某婚紗攝影公司工作,是總部婚紗品牌的運營總監。有一天,我的同事告訴我,公司開了個新的門店,主營兒童攝影。我當即就眼前一亮,因為當時二胎政策剛剛開放,兒童攝影必然是未來的大潮流。我當天馬上就去新開的門店看,在和店員的溝通中了解到,目前正缺一個運營總監。我第二天就去和老闆要求調到新的兒童攝影部門。之後正如我想的一樣,新店氣勢如虹,業績一舉超過公司其他部門,成為我們公司新的主打品牌。

人生如戲,職場如遊戲,把遊戲的思維運用在職場中,或許能讓你有所啟迪。


大學畢業有些年了,有時候遇到老同學,總是會聊聊近況,何處就職,待遇如何之類。

其中有些人剛畢業的時候就簽了個好公司,讓人羨慕,但之後卻一直沒什麼起色;有些人雖然大學成績一般,但畢業之後卻混得風生水起,收入水平遠遠超過同齡人;也有些人一直不溫不火,但突然因為抓住了某個機遇,青雲直上。

為什麼畢業之後,原本差不多的人,在工作中卻有著全然不同的成長速度?

我先來講個故事。

小李和小張是一個部門的同事,他們都剛大學畢業,各方面的條件都差不多。

項目的上手需要一段時間,不算太容易,小李和小張都非常努力,每天都加班到很晚,成長速度飛快。

幾個月以後,小李和小張都已經能熟練的處理業務了,工作也沒之前那麼辛苦。甚至,小李還發現了一些偷懶的方法,有些事情糊弄一下就能過去,KPI可以很完美的完成,而且沒有人能發現。

其實小張也發現了裡面的門道,但也許天生比較負責,他並不願意去偷這個懶,想真正給公司帶來一些利益,而不是一些虛假的數據。

後來,公司決定新開拓一個業務。由於小李的工作一直完成的很漂亮,而且人也很活躍,在公司里人緣比較好,所以決定讓小李負責這塊業務。但私底下大家對這個業務都不看好,前景不明朗,而且肯定很苦很累,都不願意去。

小李就覺得以前的工作那麼輕鬆,也能撈到不少油水,幹嘛去新項目吃苦,就推脫掉了。

但是,小張卻主動站了出來,想要去跟這個新的業務。領導覺得小張雖然有點沉默寡言,但做事一向很認真負責,也是個不錯的人選,就同意了。

新的業務並不好做,小張一開始很辛苦。但功夫不負有心人,最後小張還是把這塊業務做了起來。公司一看這業務做的還不錯,就投入了更多資源和人力,小張的能力也越來越強,漸漸的能夠獨當一面了。

後來,小張越來越受公司的賞識,不僅職位獲得提拔,能支配的資源也越來越多,幾乎成了公司的明星人物。而小李卻依然在原來的部門「養老」,雖然輕鬆,但比起小張來說,一個天一個地。

小李不嫉妒是不可能的,他也想獲得成長,但他的職位卻總是重複著一些相同的事情,非常無聊,於是小李辭職了,去了一家新的公司,從事了一個不同的崗位。

一開始,小李什麼都不懂,什麼都要學,很辛苦。但是,小李又體驗到了當初那種快速成長的感覺,這讓他很開心。但半年以後,當小李熟悉了負責的業務之後,他又感覺自己的成長停滯了,工作又開始變得無聊和枯燥。

小李很困惑,問題到底出在哪裡呢?

故事裡的小張是我以前的同事,而小李,則是我自己。

為什麼我一開始可以獲得快速的成長,而一旦熟悉了之後,就止步不前了呢?

到後來,我終於明白了。

因為,人在一個陌生的環境里,面臨著全新的挑戰,會本能的去學習和掌握更多東西。這個過程並不舒服,但卻能讓我們急速成長。而一旦你周圍的環境和自己所做的事情變得熟悉和容易,這就意味著你進入了「舒適區」,你的成長停止了,你不需要學習新的東西就能做好眼前的事情,所以你不會去學習。

人性是懶惰的,如果沒有外界的壓力讓我們學習,光靠自己去主動學習,是非常困難的。

為什麼有些人成長的快?

因為他不會甘願停留在舒適區里,他一定會尋找機會,去接受全新的挑戰,去刺激自己不斷學習新的東西,掌握新的技能。久而久之,他就成長成為了一個能獨當一面的人才,進入了更高的平台,獲得了更高的視野。良性循環下,他很快就脫穎而出,成為了同齡人中的佼佼者。

而那些自作聰明,以為偷懶沒有人能發現的職場混子,則永遠不會意識到,自己究竟付出了怎樣的代價。他們不斷重複著熟悉的工作,害怕改變,不敢躍出舒適區,他們封閉了自己成長的邊界,他們混掉的,是自己的前途。

我後來終於明白了這個道理,痛定思痛之後,我開始做一些改變:

我不再滿足於老闆交給我的任務,而是去做真正能給公司帶來發展的事情。有時候甚至主動提出一些想法,希望公司批准採納。

對於手中的工作任務,我不再偷懶,做假數據矇騙老闆和客戶,而是每次都全力做到最好,爭取成為我能拿得出手的經典案例。

而在具體的工作任務上,我不斷嘗試一些新的做法,積極向那些更有經驗的人請教,不斷試錯不斷優化自己的工作方法。

就這樣,我之後的幾年裡,一直不斷的在成長。每過一段時間來回顧自己,就發現自己有了明顯的提高。

所以,如果你現在感覺自己的工作很輕鬆,那就代表著你正處於舒適區,你的成長是被動的,是停滯的,這是一個極為危險的信號。

去挑戰自己,去做改變吧,只有突破自己的舒適區,打開自己成長的邊界,你才能得到真正的成長。

以上就是我關於成長的思考,也許並不那麼正確,但希望能給你一些啟發。


--


我的另一篇關於成長的回答,萬贊乾貨,歡迎閱讀:

年輕人如何在獨居時有效地保持自律? - Andrew Li 的回答 - 知乎

如果文章對你有所啟發,歡迎點擊關注,我將持續分享關於職場和成長的思考。

謝謝大家!


我在國外畢業後直接進入了一家英國能源公司做技術諮詢,在這家公司多年,算是稍有資格談談自己的感受。

和大多數人一樣,剛畢業的時候猶如一隻在弦上等待的箭,躊躇滿志,準備隨時大幹一場,用國外職業經理人的雞湯來說叫「to make a real impact」。工作三年,看到過30出頭就做到general manager的同胞,當然也不乏40多歲還在初級行政崗位上掙扎的英國男人。如果你恰好和我一樣,第一份工作是在一家大公司,那麼在回答問題之前,我想用親身經歷告訴你兩點:第一,升值加薪是一件自己不可控的事情第二,千萬警惕自己陷入毫無意義的重複勞動中耗費青春。

人們選擇大公司,可能出於它提供的大平台,也可能是出於對穩定的追求。請明白,和你有一樣想法的的人一定是大多數,其中不乏才能和你相近,甚至是勝於你的人。一個有完善商業模式的大公司其實是很清楚這一點的,對公司而言,有你們這樣一群野心勃勃的年輕人是好事,因為你們要升職加薪,自然就要產生競爭,就要瘋狂工作啊,這樣才能為公司創造價值嘛。

在這樣充滿激烈競爭的叢林環境下,不可避免會出現各種辦公室政治,派系山頭,信息交換等等,這意味著,你的升職加薪往往是不可控的,不是努力工作就一定能保證的(血的教訓T_T)。在這麼多可變因素下,大多數職場專家的建議是沒有任何用處的。你可以觀察下,大公司里比你大但是職位和你差不多的人非常多,這和公務員系統里的領導崗位一樣,本來就是僧多粥少。你往往只看到了冰山頂部,但是請不要忘了水下面的九分之一的犧牲品。越早明白這這個道理,你就越能少一點歇斯底里,少一點焦慮,將自己的重心轉移到真正重要的事情上去。

我同事中有很多我的同齡人,工作幾年以後當初身上的「銳氣」早已消失不見。大公司具有成熟的分工體系,這讓每個人都變成一個螺絲釘,只需要從事某個環節中某個流程上的一部分。越大的公司往往分工越細,每個人只要不斷的重複流水線上自己的那一部分就好。在這樣的環境下,如果不能及早頓悟,就很容易變成流水線的俘虜,很多人最後只精通自己那一小塊的業務,並且在這種日復一日的安穩日子裡自我麻痹,全然不知手頭工作之外的業務流程。如果你向他請教業務流的來龍去脈,前因後果,很多人一臉懵逼,甚至會覺得你有病:「這本來就不是我應該懂的啊!」

如果運氣好,產業穩穩噹噹,能混到退休當然是好事一樁。可是,如果產業格局發生了突變,一枚螺絲釘是最最容易被淘汰的,因為你的「那一小塊」的業務能力就完全報廢了。知乎里有個問題是問如果人到中年被fire後怎麼辦,你不妨去看看裡面是不是有很多人當初都是如此。仔細想想,在這個快速變化,追求創新同時充滿風險的社會裡,這種人被淘汰不是很正常嗎?社會從來都是很殘酷的。

我上面說了這麼多廢話,聽起來好像和主題沒有什麼關係。其實不然,只有意識到了上面兩點,你才會不拒絕學習,才能潛心提升自己真正的實力,才有機會在某個時刻大放異彩。

那麼下面來給出我的建議。

如果你打算獻身本行業,除去自己的職責外,請主動學習業務的來龍去脈。當你去試圖了解流水線上別人的工作內容時,你才會意識到自己有多麽淺薄。這會強迫你學習新的技術,新的產品,這讓你可以思考流水線上別人關注和解決的問題。當你積累了一定的知識基礎之後,不妨放低姿態,去向別人請教,試著去了解他們面臨的困難。一句話,請不要拒絕任何學習的機會。如果你能堅持這一點,在建立知識儲備的同時,你自然而然會結識其它的同事,理解如何溝通,如何解釋自己的觀點,學習如何與人打交道。當你能完整的了解業務如何運行,公司如何運轉的時候,你才真正建立了自己的業務能力。這至少保證了,你永遠都會有飯吃。

如果你野心更大一些,除了自己行業,也想把握住未來可能出現的機遇的話,請好好利用工作之後的時間。回顧一下自己的生活,你可能會發現世界變化快的驚人,有些人前一秒還普普通通,下一秒就突然站在了浪潮之巔。其實,這些人不是在浪來得時候才出現,他們往往是在浪頭出現的時候就已經站在那裡了。看慣了這一幕的你不禁自問「我當時去哪兒了?」

你和這些人的區別往往在於你缺乏對世界變化的敏銳直覺,這種直覺的培養,需要你在工作之外持續地學習積累,參與其中,去了解這個世界的方方面面。比如很多抓住了公眾號紅利的人,其實是在「紅利期」出現之前就投入大量時間精力經營的,那個時候誰都不知道公眾號會不會成功,而後來姍姍來遲的大多數人在抱怨錯過了「紅利期」的同時,把前人的「成功」簡單的歸結為「運氣」,完全無視別人的敏銳的嗅覺和背後地付出的辛勞。其實,那些抱怨錯過「紅利期」的大多數人當時可能正沉溺在安穩的生活中不能自拔,卻全然不知外面的世界正在發生著什麼。

人生永遠都是一場馬拉松,你不必每天都歇斯底里,沉下心真正地提高自己,該來的自然會來。

---


這個問題就像我生活里經常會問自己的一個問題:

為什麼畢業一年,有的朋友已經買了路虎極光,或者特斯拉,而我連駕照都還沒考?

上學時候,老師經常會說,大家的起跑線都是一樣的。

是的,老師說得對,王思聰說了,他爸也就幫了他一下,贊助了一點錢。好傢夥,他爸的一個小目標就是一個億,全中國有幾個人能這麼說話的?

家庭背景的不一樣,本身就存在著一定的不公平性,但是我們要突破的就是這不公平。因為每一個牛逼貨都是從不牛逼裡面來的。

老王家也一個樣。

我們的職業生涯本身就有多因素的環境組成。


自身資源與技能模塊:

1、
既有的資源優勢,自身的能力所在也是決定的一部分。

要不然你爸給你一個億,你也就知道吃喝玩樂,還能幹點什麼幺蛾子?

《心經》中,我很喜歡一句:「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

有些人愛用外在的物事來給你貼標籤,可那真的不是你?

你的生活就是你自己的,不是別人的。

不要讓外在的東西把你局限住,當你真正認可了你自己,就沒有什麼能把你困住了。

認清自我,了解自己,下一步才是整合資源,提升自我價值!

2、
師傅領進門,修行就靠個人。
這比摸石頭過河的好多了,最起碼你有長者帶路。

學習師傅的畢生絕學,並且學會舉一反三,創建新的招式,構建自己的知識體系。

剛入行那會,什麼都不會,老闆說要做一個項目,策劃一場產品活動。不知如何下手?

師傅帶著做市場分析,人群定位,人群畫像,數據分析,測試方案,再到執行方案,再最後的方案總結,整一條龍下來,到了一遍。

當老闆第二次說要做另外的活動的時候,我主動和師傅說要去承接活動,策劃,執行,分析總結,全部自己做完它,過程順利,不懂的就去摸索和請教,一個流程下來,整個的思路和體系都非常的清晰。

實踐,能夠讓你清晰理論知識,並且修正其中不屬於你職業習慣的部分。


3、
行業的基礎知識別人可以幫你,舉一反三才是你真正成長的部分。

現在我帶團隊新員工,特別喜歡舉一反三,一點就通的人。這一類人必須是要有內在也即是內核的存在。

如果你的內核沒有這一模塊的東西,並且不去深入研究的話,說再多都是對牛彈琴,說的就是這個理!

要和別人請教任何問題,自己都要內心有一份方案。


4、
學會主動去承接問題,幫公司解決問題。

任何一個牛逼的人都是從不牛逼中提升上來的。解決問題就是提升自己的契機,也是老闆正面看待你的機會。

去了解所在公司的發展規劃,根據公司的發展規劃在制定自身的發展規劃,兩者要結合好,然後去為之奮鬥,這樣子做,你想不被提升都難。

之前在公司的時候,老闆和我說要去整合一個部門,將部門抽離出來,建立一個新的部門。

這對於我來說,挺有意思的,這不單能夠鍛煉我的團隊管理能力,也能學會去創造更多的價值,給自己技能模塊加分。

什麼都沒說,就是做!

用了2個月的時間,我將我負責的模塊重新洗牌,重建,並做了基礎的根基打造。

這裡面包括部門的規章制度,團隊氛圍,人員培訓等等都進行了完善!

就因為這個事情,我在公司的地位也穩固了,薪資也升了好幾個級,創造了公司開創以來最快當上部門主管的歷史記錄。

主動去承擔問題,你做不好了,並不會怎麼樣,但是如果不去承擔,永遠都和你沒什麼關係。


5、
前瞻性的去學習,增加個人技能。

活到老學到老,老闆要的東西或者社會要求你的東西永遠都要是新的,假如你停滯不前的話,那你遲早是要被淘汰的。

每天的讀書,以及每周末的同行見面會,或者沙龍,如果沒有,那就自己做這一個的開創者,這絕對是一個可以瘋狂學習的平台。

我基本每周都會參與一次這種活動,因為都是喜歡頭腦風暴的人,迸發出來的火花,能讓你的思維不斷地清晰。


6、
單兵作戰那是不能夠的,要的是團隊協助能力。

當你還只是一個人的時候,你思考的只是我如何讓其他部門的人舒服的去配合我的工作。

因為舒服能引導開心的工作,這對你的工作開展只有利沒有弊。

分析每一個你需要對接的版塊的工作內容,和對接人聊天,了解對方的脾性。

在工作交接上,按著性子和習慣來操作,正常是很順暢的。

就像策劃師和設計師的關係一樣。左改改,右改改,弄回來算了。這種做法不被懟死就算不錯了。不過你要是設計師關係好的話,先了解清楚,一步到位,最多修改個3次以內,一般問題不大的。

學會怎麼與團隊相處,與其他部門的相處。

7、
時間管理能力。


每一個人的時間都是24小時,就看你怎麼用而已。

舉個例子:最近比較忙,沒時間看書,我就會調整為聽書。地鐵裡面信號比較差,沒法上網,那就提前下載。這樣子你坐車的時間也可以利用起來,不會說用來發獃,玩遊戲等等。

大學我們宿舍經常說一句話:生前何必久睡,死後自會長眠。

睡覺挺浪費時間的,這句話是針對賴床的。

個人心理模塊:


1、
不能容許自己擁有一個玻璃心


玻璃心,小孩子可以有,因為他受委屈了,可以直接放聲哭,但是我們作為成年人,這是不能夠的,我們要思考的應該是怎麼會造成這樣子的局面。

之前帶過一個新人,剛畢業,工作能力還可以,就是在和別的部門對接的時候沒處理好,導致對接人產生了不愉快的心情。他就覺得對方是故意給小鞋子穿啊什麼的,然後就有小情緒啊,委屈,抱怨就都來了。

我就只和他說了一句話:你已經成年了,這種事情要去分析解決,而不是懷著玻璃心在抱怨。

在這個社會上,自尊只能是自己去爭取的,不能靠別人施捨。


2、
擁有一顆堅信自己的心。

相信自己能夠去承接任何一個問題,並且解決他。很簡單,如果你連你自己都不敢相信你自己,憑什麼要讓企業來投資你。

假如我不信自己,我就不會幫之前的企業解決那麼多的問題。換句話說,如果我不相信我自己,我就不會自己創立團隊,走上創業的道路。畢竟我還得對我團隊里的人負責。


一件事情,85%是看做事態度,15%看智力。

3、
換位思考能力。


學會去換位思考每一個和你對接的人,或者你的上司。將自己的格局放寬,不要局限於當下自己負責的那一小模塊上。思想上的巨人,也要是行動上的巨人。

當你預想能夠比別人快,並且能夠在合適的時機將對公司有用的建議傳達給你的上司,讓發現你是屬於戰略型人才。

那發展為管理層,就只是時間的問題了。


4、
學會耐心去分享,去工作。

很多人都曾夢想做一番大事業,但是哪有那麼多的大事可以做,有的只是小事。一件一件小事累積起來就形成了大事。

任何大成就或者大災難都是累積的結果。

5、
用一顆感懷的心去待人。

每一個人都是需要被理解的,都有脆弱的一面,我們不是要去攻擊人家的脆弱面,而是要幫助對方去治癒或者減少脆弱面。

對方煩躁時遞給他一支煙或一杯水,氣氛就會緩解。


給予就會被給予,剝奪就會被剝奪。信任就會被信任,懷疑就會被懷疑。愛就會被愛,恨就會被恨。

你播種什麼就收穫什麼;給予什麼就得到什麼。你怎樣對待人們,取決於你怎樣看待他們,這是普遍的真理,愛別人就是愛自己。

格拉威爾在《異類》一書中指出:「經過一萬小時鍛煉,任何人都能從平凡變成卓越。」這就是「一萬小時定律」。也有觀點稱,初步掌握一項技能,至少需要學習800小時。10000小時折算每天投入四小時,一周五天,相當於十年。


還有一個點,就是學會點贊,而不是收藏,我發現收藏比點贊還高很多。

收藏能夠看到的只有你自己,點贊能夠幫忙頂上去,看到的人就會多得多。

予人玫瑰,手留余香,請點贊。


感謝閱讀。


吾日三省吾身!

一年反省一次,你就只能一年成長一次;
一月反省一次,你就一月成長一次;
一個禮拜反省一次,你就一個禮拜成長一次;
一天反省一次,你就一天成長一次;
如果你能一天反省三次,你就快要立地成聖了!

經歷了,不等於成長,對於有些人,舉三反一已是幸事。
沒有經歷,也不意味著不能成長,對於有些人,舉一反三是常事!

為什麼畢業後差距那麼大?只在每次不到5分鐘的反思而已。

這絕不是雞湯,工作近十年,我見過太多的人,把康庄大道走成荊棘小路,以致寸步難行,也見過很多人,硬生生從荊棘小路甚至絕路中趟出通天大道!

開始自媒體創業以來,接觸過很多優秀的自媒體人,也見過很多厲害的白手起家創業者,還有幾個公司的高管,他們或多或少都非常欣賞一句名言:
思想決定行為,行為決定習慣,習慣決定性格,性格決定命運!

思想是一切改變的起點,而改變思想的起點則源自於反思!


實名強烈反對一下高票 @溫酒 的答案。
他的回答看著很長啊,一句話總結便是:上班沒必要好好上,有空多研究研究高收入行業的門檻,乘早跳槽。
以下為原文:

而前同事不一樣,他整天都被工友說,不務正業。因為他每天都會抱本書研究一些不知道的鬼畫符。工友們加班的時候他在寢室里研究鬼畫符,工友們發工資的時候,他因為不加班件數少很多,錢也少很多,工友們喝酒的時候,他不去省錢買了一個二手手提電腦……是的,他在研究怎麼寫代碼。
後來,工友們還在一百塊兩百塊加薪的時候,他已經一個月至少七八千了。而遇到我的時候,我們都在給一個加拿大的多媒體軟體公司打工(corel不知道你們知道不,已經掛了)。但是在這家公司,他在幹什麼?他在研究怎麼開發遊戲。
再後來,我不說你們都可以猜到他肯定又去遊戲行業「碰運氣」了。

各中原因他解釋為:

因為只有他在下班以後做的那些積累,才是自己的積累。
他那些工友整天研究的怎麼多做一個零件,都是資本家的積累。
說句大逆不道的話,你在本職工作裡面做得再好,也只是在做本職工作。好的是你的公司,不是你。脫離了公司,你什麼都不是。而真正對你很大概率上有幫助的,只有你自己的積累,你自己的成長,那些脫離了公司,你還能是個什麼東西的東西。但是,往往,這些事情和你的工作,關係沒有那麼大。
大部分情況下,你們看到的那些快速成長的人,都是憑藉了公司的平台。但實際上,對於大部分人來說,缺少大公司的平台才是正常現象。沒有坑的蘿蔔,才是大多數。所以,一個人真正的價值,只有在他脫離公司以後才能體現出來。這就是這篇文章要說的,所謂的有價值的成長,是什麼意思。那些表面成長,不是不好,而是,輪不到大多數人。

這兩段話真的是太好笑了,乃至於我直到現在都嘴角上揚。
我且不論他舉得這個案例有多麼可笑,經不起推敲。我們簡單歸納可以得出這位答主的結論成立需要兩個條件:

  1. 高收入行業的門檻可以通過業餘學習跨越;
  2. 本行業的工作經驗無法成為求職優勢。

這個答主認為兩條都成立,但是其實,這兩條只要成立一條,他說的就是對的。
但是你跟我說這兩條成立?你真的求過職???

你隨便找個月薪過萬的工作,你告訴我一個非應屆非科班出身的人通過業餘學習就能應聘成功?
我要是業餘學習就能跨過門檻,我幹麼要搬磚啊?我在家宅半年好好讀書不行啊?

第二條更是無稽之談,我的很多朋友都知道我有一篇高票文章,被人稱之為電梯論,說的是在30-35歲之前,大平台的學習/工作經驗本身就可以作為高附加值的經歷,其重要性可能遠遠超過你自身的努力。我舉個簡單的例子,如果券商投行部招人:如果你來自非證券資格的小會計事務所,那基本上就不用看了。無論你曾經多麼努力,可能你被淘汰的原因僅僅是因為第一份工作沒找好。
所謂上文中的:

說句大逆不道的話,你在本職工作裡面做得再好,也只是在做本職工作。好的是你的公司,不是你。脫離了公司,你什麼都不是。

這句話,至少在我們財會金融行業,是完全不成立的,你工作過的大公司,經歷過的大平台,就是你價值的重要組成部分。
我記得上周有個很有趣的問題問:審計過程中如何理解風險評估程序和內部控制測試? - 晴明的回答 - 知乎
我們的香川大叔@wifs P 隨手甩出幾張圖表演示計算過程。
說真的,非TOP10事務所出來的人,真的很難理解這些表格。
再說句難聽點的話,其實券商投行這份工作,即使前三年工資為零,也有大把的人來求職,你去獵聘網上看看,投行熟手現在是什麼價格。
所謂投行熟手的價格,便是投行這份工作,做好本職工作,附送給員工的價值。
——順便說下,招聘投行熟手的,可遠不止有投行,還有大量的甲方。

而同一個起點,發展速度不同的,典型如四大:大部分人去了甲方財務,少數人去了新三板市場,更少數去了IPO市場,最頂尖的人去當CFO了。
這其中人與人的區別,主要在於各人志向和努力,其次在於機遇運氣。
簡單的說,如果你去了券商面試,他們100%會問你業務問題,包括不限於:如何保證負債完整性?製造業成本核算的核心控制點在哪幾個步驟?資金帳外循環的防範和發現?抽樣樣本的選擇、邏輯和思路?毛利分析的幾個步驟和原因?等等等等,最後一般會放一個兜底大招:說說你經手的項目中, 你遇到和最大的審計問題,發現最大的財務風險,以及後來的解決方案。
我可以100%向你保證,這些問題,任何一本標準審計底稿中都不會體現,任何一個只按照上級領導要求完成審計任務的人都回答不出來。這些問題,只有你完成了了額外的審計工作,才有機會碰到。從某種意義上來講,能回答這些問題的人,他們從入職的那一天,就在尋找這些答案了。
我相信他們一定很慶幸,他們是120%地完成了審計工作,而不是去看什麼投行指南。
將心比心,如果讓你去招人,我想你也會找120%完成本職工作的,而不是80%完成本職工作,另外在自我提升的。

所謂最後做個總結,為什麼畢業之後差距那麼大:

  1. 有好的平台找好的平台。好平台的意思不是說,500強公司就是好平台,譬如你做了5年的工行櫃員,我們都知道,你除了工資比農商行桂圓低,其他沒啥區別。但是如果你做了5年的工行反洗錢,就是另一回事了。
  2. 爬到了你能爬到的最好的平台,成為你認識的同行業的人裡面最優秀的人/同齡人。
  3. 往錢多的地方跳。

有一些雞湯之所以是雞湯,是因為大部分人都只是說說,沒有做到。你有沒有想過,如果你做到了呢?
我想至少,比搬磚工人應聘碼農要容易點吧。


實在忍不住想回答這個問題。其實這問題得成功人士或者人力資源領域的人回答才有底氣。但我工作十年來,一直都想知道那些發展快的人是怎麼做到的,所以多年也有很多的觀察,給大家介紹一下,大家可以全當一樂。

Mentor(師傅)和sponsor(看重提拔你的中高層)。美國的職場建議中經常探討mentor和sponsor哪個重要的問題。無論哪著更重要,他們的重要性都不言而喻——一個是可以帶你進門的人,一個是為你背書讓你上升的支持者。當然我工作這麼多年,靠譜的兩者都沒有過,所以並沒有體會過,也不敢多評論重要性。

水漲船高效應 通常很多發展很快的人是去一個快速發展的公司、部門、項目組,人員迅速增多,更高職位的機會很多,那些有能力頂上的人就會發展很快。你會發現在有的組,會逼能力還差一點的員工趕鴨子上架頂上更高的職位,而有的組則是一群非常有能力有資歷的人等著競爭一個晉陞的機會。發展難度的差距不言而喻。

加班 加班對發展速度的幫助實在是難以低估的。一天工作8小時,刨去吃飯,有2,3個小時在進入狀態,2,3個小時查郵件、開會等等,真正有效率工作的時間也就是2,3個小時。這2,3個小時很多時候還要花在熟悉系統,了解上下游的情況等等。但如果加班2,3個小時,工作效率可是雙倍都不止。如果比周圍的人平均每天多工作一小時,就可以在資歷條件差不多的同事中鶴立雞群。這一點點優勢就很可能讓你成為領導眼中最有潛力的那一顆星,予以重點培養。我見過一個加班狂人,一星期七天基本醒的時候都在工作,而這個人升職的速度快到髮指。我工作這麼多年,反思自己發展不快的原因,也許最愧疚的就是不夠努力了。

膽大 我有個朋友總結成功的三要素:膽子大、臉皮厚、運氣好。膽子大對於成功的重要性在很多人的職場建議中被忽略了。但觀察很多職場發展快的人士,他們膽子都很大。比如很多人並不怕打公司規定的擦邊球,有的人就是大膽誇海口,有人多次不斷地推廣自己的想法,有人毛遂自薦做自己希望的項目……而這些人得到的機會,打開的局面就是比周圍人好得多。

業內的私人圈子 多數職場發展很快的人都不會告訴你他們在各個公司密布的信息來源,但很多人都有很不錯的私人圈子,交流很多內部的消息。這讓他們很多人對業內的動態和趨勢異常敏感。這讓他們在工作中做出的決策就是比其他人略強一點。

求知慾 這個建議讓我很心虛。這是因為我別的方面都不行,就這方面挺強的,但好像職場混的也不怎麼樣。但我還是觀察很多職場發展很好的人士,他們大都有比較強的求知慾。你可以看到他們很多人對很多和工作不直接相關的領域都時不時關注一下,和對工作沒有直接幫助的朋友們都時不時聊一聊。你也會偶爾發現,這些廣泛的見識突然就讓他們在很多人看起來打不開局面的時候柳暗花明。

不短視 在大中型公司混,太多的人的眼光就是如何能升到下一個級別。但我看到很多發展很快的人的規劃絕不會這麼短。很多人會在畢業不久之後就在考慮如何成為公司內或者業內獨當一面的人物。這兩個目標的策略完全是不同的。到下一個級別通常就向領導請求任務然後把領導布置的任務超額完成。但要成為公司或者業內的有影響力的人物,則通常需要把自己的名字等同於一個有影響力的新部門、新項目、重要產品、大成就……這就需要布局長遠,通常不是問領導要下一級的規劃就能得到的。


最後,對這個問題里「成長速度」評論兩句。我並不確定成長速度和天花板的高度是不是一回事。我們通常覺得發展快的就潛力大,但我覺得這其實也未必。就好像小孩小時候長個快未必就代表未來長到個子大,也更不能代表他就能成為優秀的籃球運動員。所以給職場新人的建議,是否把快速升級作為目標,其實我也並不確定。

【更新】一點小感想。這個回答排名排在大量票數更低的回答之後,大概能看出有多大比例的人投票反對了我的回答。我估計反對的最大原因是加班吧,第二原因是我沒有提到運氣,第三原因大概是我沒有提到起點高低。

你說話讓人愛聽就必須說別人愛聽的。我不得不承認,我說的話很多知乎的朋友們很不愛聽,因為如果我說的是對的,他們就生活在舒適區之外了。我非常可以理解大家願意聽到不需要做困難的事(加班),結果和自己的因素關係不大(運氣),以及自己已擁有優勢(起點,我理解知乎的主體是名校在校生、知名企業和創業圈的)。我也沒辦法咯。


題主問到的差異,從實驗心理學的角度出發,且將它看做一個因變數,在本篇回答里,把這些造成差異的因素當做自變數。為了保證實(答)驗(題)的嚴謹性,在此排除掉一些控制變數,如,運氣、貴人、已有的獨特優勢資源,在這裡包括但不限於能承的家業或家學。

…………………………好啦心理學的機靈抖完啦下面正式開始答題………………


因素一、行業及地域

其實畢業後工作的成長速度差異,從畢業前就開始了。畢業前開始的影響因素是什麼呢,是選擇行業及地區。

本題問的是畢業後的」工作「,那麼就從工作這件事本身講起。而任何一份工作,必然是屬於某個行業中的一個點,因此,咱們先聊聊行業,這和「畢業」前所學的專業也相關。

找准行業深挖,如何找准行業呢?這取決於畢業前做的一系列功課,可以問自己一系列問題:

喜歡自己的專業嗎?

以後希望從事和專業相關的工作嗎?

和專業相關的工作有哪些?我能做什麼職位?這些職位屬於什麼行業?這個行業目前發展的趨勢如何?上下游關係怎樣?

如果不喜歡專業,那麼希望從事那個行業的工作?拋開專業要入行,有什麼優勢和切入點?如果沒有的話,該怎樣去找實習刷簡歷往自己希望從事的行業靠攏?

我所有的資源能為我在某個行業立足提供何種支持?(如:家庭、人脈等)這種支持是否持續的?會不會因為某個關鍵人物失勢而受到毀滅性打擊?(X二代們可能會思考這個問題比較多)

確定了行業,繼續進行靈魂拷問:這個行業目前國內區域布局如何?那些城市和地區是發展優勢?和自己目前坐標重疊嗎?不重疊的話,願意去嗎?這裡和家鄉遠不遠?(如果和家鄉重疊的可以跳過此問)願不願離開家鄉?

十萬個為什麼一樣的碎碎念,目的有倆:

一是為釐清人-崗匹配,或是人-行業匹配。這是個最基本的問題,只有匹配了,你才會工作得相對順利以及,開心;

二是對行業的判斷和分析,很大程度上會影響工作上升的空間,大家都知道,風口上豬都會飛起來,當然風停了會摔很慘。那麼如何嗅到風聲,如何保持一直站在下風向一直能飛,需要很大的智慧。

這段話總結起來就是,找准適合自己以及有上升空間的行業,在這個行業里找到一個能勝任的職位

看到這裡很多知友肯定會納悶兒,我還是學生呀我沒法了解這個行業或者某個職位的具體工作,或者說,哎呀我就是不喜歡某某行業/專業/職務。話到這裡,講個我自己的例子吧。

這事我算給自己打過臉的,本科時應用心理學專業,在學到人力資源管理,組織行為學等相關課程時,覺得X理論、Y理論云云簡直就是資本家把人當機器使的一套套合理化的邏輯工具,有那麼點兒無恥。那時候的職業理想是想把心理學專業和教育結合起來,可結果研究生畢業後兜兜轉轉還是入了這行,只因為職位和專業非常相關不想丟掉專業。入行以後,接觸多了,發現人力資源這門關於「人」的學問很是有趣,對自己之前並不了解行業而生出的簡單想法非常汗顏和臉紅。就像沒有和某人談戀愛以前,你怎麼就能完整的評價ta好是不好一樣。

所以,沒有真正了解前,不要輕易下結語。至於要怎樣去了解,每個人可以有自己的方法。


因素二、自我覺察力

這點是基於畢業後來講的咯。

自我覺察力是指什麼呢,在這裡講的是日常工作中的積極思考、勤力總結、及時復盤、有效輸出


1、積極思考

除了精通自身業務以外,試著多想想組織內各業務條線的關係、行業上下游的關係。組織里和你相關不相關的一些決策,多試著從戰略及管理層的角度去思考問題。比如組織內部的一些變革讓員工出現一些抱怨,試著從管理者角度去思考一下,如果你是領導,你會不會這樣做決策?這樣的決策對組織有什麼積極和消極影響?是否有利於組織效率優化?雖然現在是打工者的身份,但學著從上往下看,思路又會不一樣,萬一有天你成為了領導層的一員,在做決策時回想一下自己如果還是當初那個基層員工,在接受這樣的決策時,會有什麼樣的心情,或許能幫你避免一些不太明智的決策。

2、勤力總結

工作中通常會要求寫日報周報月報半年總結年度總結,那是很好的梳理工作的機會,不要讓它流於形式。哪怕組織內的氛圍讓這個工作流於形式,你也可以做一份只給自己的總結,定期看看自己工作中的收穫和成長。比如有人(沒錯那個人就是答主)就在印象筆記里建了個筆記本叫《野生妖怪馴化記》,記錄自己從「野生」到「馴(職業)化」的一些心路歷程,不定期的回頭翻開,能看得到自己一絲一縷的成長。

3、及時復盤

比如某個項目完美/不完美的結項了,這個過程中,有那些節點成為導致最後結果的關鍵因素,做好記錄,不要讓一塊石頭絆倒自己兩次,也讓自己在該發光的時候發光。

本條各位看官可以根據自己工作情況做些推演。

4、有效輸出

「輸出倒逼輸入」是最近我常和朋友們提起的一句話。講真答主在寫這個回答前對這個問題並沒有想過這麼多,因為想要輸出,逼得自己去思考總結復盤,最後輸出,哪怕不一定完全正確,那也是我能在當下這個階段能做出的最有效回應。輸出不一定給觀眾,最好的觀眾是自己。


因素三、同理心

同理心,也就是互聯網行業講的「用戶導向」,說到工作中就是站在別人的角度思考問題,與人方便。

這點說起來容易做起來實在太細節瑣碎了。小到文件的列印裝訂是否符合閱讀者的習慣,大到寫方案時是否真正的理解客戶需求,都是功夫。點到為止,不做過多推演。

同理心強了有什麼好處呢?僅舉一例是可以幫助你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比如某項工作中你幫同事分擔了一些比較有難度的任務,或者你知道某件事不在某同事的責任範圍內,幫他巧妙的推掉,盡量不給他帶來麻煩,是個常人都會對你心存感激,下回你遇到啥事兒求助,人家會不出手相助?甚至如果遇到同樣情商爆表的同事,說不定會成為你的神助攻,假裝不經意的幫你在老闆面前美言幾句,從此更容易升職加薪當上總經理出任CXO迎娶白(高)富美(帥)走向冷森巔峰?想想還是有點小激動呢。

因素四、開放性

開放性,是大五人格理論里的一個維度,開放性高的個體,願意嘗試很多新鮮的領域和事物,敢於走出舒適區挑戰自我,因此也容易得到更多成長的機會。這部分人大多數都是好奇寶寶,這點在很多回答里都有提及,比如 @小紅拖拉機 在本答案下的回答,畢業後工作的成長速度差異是如何造成的? - 小紅拖拉機的回答 - 知乎,和 @李石 的回答畢業後工作的成長速度差異是如何造成的? - 李石的回答 - 知乎講得都比我好,在此就不做展開。

……………………………………我是結尾的分割線……………………………………

私以為一個人能得到最棒的評價是,當別人提起你的時候,是沒有定語和後綴的,比如說起某某,不是說身為某司員工的某某,不是說畢業於某校的某某,不是說身為某人子女/先生/太太的某某某,而就是你,You are your own brand


最後插播一則小花絮:

答主是心理系七年級生,去年畢業三年和研究生同學再聚,明顯能看到彼此的成長,細細數來每個人都用自己的姿態堅持在心理學這個專業周圍,就像《新華字典》里「光明」一詞的例句,這裡改編一下:畢業後,小七在中學做心理老師,小喵在某電商公司做培訓主管,小小在做在線教育,小詩在做人力資源諮詢,小林子在做獵頭顧問,小棉在做心理諮詢,小晶留校了,老馬在搞教育培訓,他們都有著光明的未來。我深信我們這幫人,再各自在自己的領域深耕個三五年,都會走出自己很精彩的路。


個人觀點,僅供參考,如有雷同,實屬很妙。


關於「成長」,我把它定義為專業知識與技能、通用管理技能,和(或)管理職級與地位的成長與發展。這個成長,既有外在成長,也有內在的成長。

我覺得從個體的內因來說,最主要在於自身能力素質與職位的匹配,以及勤勉與堅持。

一、成長與速度

我最先看了 @采銅 老師高票回答,看完我決定再看看發布時間,一看果然早期回答。

一是采銅老師把成長限定為了外部成長,二是這個思路的回答過於外控(外部歸因)而顯得消極,容易誤導年輕人向官本位看齊和過度依賴「貴人」外援。

成長不僅是內在的,而且還是以內在為主的,無論外部職位晉陞或薪酬晉陞與否,個人都有機會一直獲得成長,而且在如今社會幾乎不存在埋沒人才,只要你有真才實學的核心競爭力,跳出去外面機會一大把。那些看著民企的發展速度流口水,又捨不得央企和事業單位的穩定與安逸,就不要怪別人了。

灰色實線:圖中的灰色實線,是大部分人一輩子的成長路徑,找個工作慢慢積累,隨著時間推移,自己的能力、閱歷、財富、地位穩步增長。
灰色虛線: 是一個分水嶺,分水嶺以上應該說是職場初期開外掛,發展迅猛的。

綠色:張涵予、劉備。大器晚成,人生多半時間都處於屌絲階段。
黃色:仲永。青年發力,中年失利。
紅色:史玉柱。成功、失敗、成功。
紫色:梵高。醫生潦倒,事業都是身後事。

大家更希望的成長,是藍色線,期望自己在職業初期發展速度超過別人,同時還能在後期保持增速。

二、速度著成長?

在這裡,我們把成長分管理通道和專業通道兩個方向。

2.1 管理通道

「情緒管理」、「解決問題能力」與「勤勉」

大部分在管理職位的人,也都是基層做起來的。
在基層要發展,既要會做人,又要會做事。

會做人,可理解為情商高。不僅自我知覺和控制情緒,還能感知他人情緒並維持良好的人際關係。雖然有些人也不能說情商多高,但是他們有種與生俱來的領導者氣質,富有同理心、真心實意地為他人考慮,被身邊人所喜歡。
在做人上要既能讓老闆喜歡,又能團結同事。如果這兩方面做的不是很到位,那管理通道的晉陞可能會遇到一些困難。如果兩個做的都非常不好,……額……換條路走吧,管理未必適合你呢。

會做事,也就是解決問題的能力,或解決問題的思路。有時候不需要一定會解決問題,我見過許多在管理位置上的人,解決問題的能力也並不突出,但他們很懂得職場的套路,總能在自己不想解決和解決不了的時候,找到合適的人來拍板或接盤。總之,因為他們對職場權利鏈條的精通,和對人際的洞悉,使得他們即便完不成什麼豐功偉績,依然能得到中等水平的評價和晉陞速度。

會做人會讓領導覺得靠譜,靠譜就是我能預期出他的行為,這樣的人讓老闆覺得一切盡在掌控之中。會做事會讓老闆覺得放心,交代的任務能完成,完不成也會告訴他怎麼去往下推。這種情況下,領導就會很放心地給你安排任務,擔子越加越重,等到發現離不開你,自然發展的機會就到了你的頭上。

不是到了職場才知道誰的能力高低,在大學表現出的特質就已經能在很大程度上預測出職場發展方向與速度,比如校學生會主席,現在可能有更好的人際關係能力和溝通影響能力,以及考慮問題更全面,更得老闆歡心。
所以如果讓我說,我覺得適合才是最好的,如果自己不適合做管理,那也不一定非要強求,因為未來並不一定是管理者的天下,你發現現在的公司規模越來越小,個人的能力影響力越來越大,還有一些自由職業者的崛起,所以只要你有足夠專業的能力,也可以有很大的發揮空間。

那工作後,再來爭取更快的發展速度,應該注意什麼呢?

一是多考慮別人的需求。去執行任務前,多去理解老闆、客戶等各方利益的動機和需求,用合作的思維去考慮,我能給對方帶來什麼好處?不要老以求別人幫忙的學生思維來考慮工作。

二是在工作上多去理解做事的流程、方式、重點、亮點,想想如何在工作中才體現自己的價值

三是勤勉,不要抱怨多努力,忘掉所謂的工作生活平衡吧,只有體力勞動者才有資格在下班後享受絕對的家庭生活。就像下圖,可能自身付出的價值(能力*時間)是相對平滑的,年輕人還不足以用經驗和能力拚的時候,增加自己時間的投入。

2.2 專業通道

「好奇心」、「專家精神」與「堅持」

好奇心,是說在工作、學習、生活上,都能在一個較為寬泛的領域保持著探索的好奇心和汲取新知識的認知需求。

好奇心是學習的第一動力。

擁有好奇心,就能把有限的認知資源投入到諸多的媒介上,因為有潛意識的信息獲取的習慣,本身並不用花太多時間。當然,很多人的好奇心用的地方不對,全都去打聽八卦新聞去了,這樣的人如果能堅持這個習慣,那麼兩年或三年之後,必將能成為狗仔界的一姐啊或者朝陽大媽中扛把子的。

專家精神是一種希望自己成為本領域內專家的自我形象和動機。對自己所喜愛的某些領域有著高度的熱情,不斷學習和應用新知識、新經驗、新技能,樂於用新知識新理論在事件中應用,解決難題,並且總會將自己的觀點進行理論上的概括。

但並不是每個人都有這樣的自我角色定位,所以這也是需要還是因為自己性格和目標職位的匹配度。

但是無論有沒有專家精神,在工作中,如果能比別人更深入、系統地掌握工作領域的專業知識,總會比別人擁有更多的專業話語權,總會能夠突出自己的能力,但是一般在職場初期,新人的專業性是不會被認可的。除非你可以壓縮自己的經驗積累時間,讓自己掌握的專業理論可以迅速轉換為生產力,也就是可以解決實際問題。這需要一個人有明確方向的情況下,利用大量的時間來進行學習、思考、實踐、總結

我認識一個現在在管理實踐領域有一點名氣的人,很多人還私信跟我聊起過他,大家都以為他成功就很容易。

實際上,雖然他很優秀,但10年前在剛步入職場時,就積累了良好的學習習慣,下班後吃飯、健身,然後開始4、5個的文獻閱讀、案例寫作。現在某大做博後研究,開著諮詢公司、講著課,朋友圈經常看到飛來飛去的。

所以希望成為專家的,你可能還不夠堅持,或你對堅持的理解有點太過於容易了。

「完」

知乎 Live 專題 : 跳槽求職必修課「面試加分指南」- 小紅拖拉機主講

附送我的一些精選回答(部分已在日報上和大家見過面了)

「面試篇」
如何製作高水平簡歷?
有哪些應屆生需要留心的面試技巧?
面試官問你的缺點是什麼,應該如何回答?

「職場篇」
進入職場1~2年的人,做「自己擅長的事」是一種好的選擇嗎?
畢業後工作的成長速度差異是如何造成的?
20 歲做什麼,可以在 5 年後受益匪淺?
怎樣才能告別充滿「重複任務」的工作,進入職業發展的新階段?

「心理篇」
休假或跳槽有助於解決工作的倦怠感嗎?
如何克服嚴重的拖延症?
為什麼制定的計劃總是實現不了?
初入職場的新人,什麼行為或者話會讓老員工反感?

「跳槽篇」
離職前一定要找好下家嗎?公司招聘時一般如何看待裸辭和騎驢找馬?
在考慮是否要「跳槽」前,至少應該考慮清楚哪些問題?
怎樣的跳槽頻次在 HR 眼中是合理的?如果跳槽次數太多,如何合理化?
跳槽面試時,是否應該如實澄清上一家的離職原因?

「HR篇」
人力資源管理,適合初學者的書籍有哪些呢?
HR 做到什麼程度叫專業?發展之路有哪些?
HR在公司中沒有地位和價值?轉行做HR難嗎?
怎麼通過面試辨別一個人的責任心?

搞搞笑,漲姿勢,來我的專欄:HR小白進化論
.


我就用我的親身經歷說一下吧。
去年畢業,當時因為校招失利,通過社招進了一家小公司,每天做的就是最基礎最沒技術含量的審核工作,無聊還學不到東西,真的是什麼都學不到,好多公司這種活都是實習生做的。

雖然是互聯網行業,但我們的產品真的是沒什麼發展,毛利率特別低,而且完全是背離了現在的整個產業升級、中產崛起的大勢,工資也特別低,當時要不是找了快2個月,卡里快沒錢了,說什麼也不會接下offer。

幹了3個月,心裡實在焦慮得不行,因為知道自己根本什麼都沒學到,每天完全就是重複性的低腦力勞動,偶然得知了現在自媒體很火,就開始做了。

我是從頭條起家,現在在知乎上還有好多關於頭條如何過新手期,怎樣出爆款的文章,目前點贊最多的一個回答也是這方面的。

不過,由於實力有限,做了好幾個月的自媒體,頭條、企鵝、網易等一大票平台都玩了,最高的一個月收入也就2000多,因為畢竟是業餘,時間和精力都有限。

後來又憑著這些經驗,輸出成高質量的文章,輸出到知乎,順便開了公眾號,由於經驗畢竟都是親身實踐的,所以幾個回答效果還不錯,算是為公眾號和知乎積累了第一批高質量的粉絲。

到目前,知乎粉絲也快過萬了,也認識了不少各個行業的牛人,算是為我打開了人脈。

今年9月,剛剛工作一年,我實在是忍受不了工資低還學不到東西,就騎驢找馬了,讓我驚訝的是:我發現面試通過率比去年高了不少,除了短期內拿到了3個offer,還有2個老闆通過知乎看到我在運營專業方面的文章,主動拋出橄欖枝,對比去年的屢戰屢敗,簡直可以算是完美逆襲了。

而且,幾乎所有的面試通過就是一個原因:自媒體做得不錯,有寫作經驗,有粉絲資源。面試時我的工作經歷基本都沒人問,因為實在是太基礎了。

在9月的最後一天,我來到新公司報道,B輪,知名創投背景,薪資差不多高了一倍(也是因為原公司的太低),氛圍很不錯,工作內容也是喜歡的,終於開啟了新的歷程。

10月份,第一次與一個行業內大號簽約,做了簽約作者,一篇文章起價800,看效果往上加,公眾號也開了流量主,暫時的目標是快點到1萬粉。

我很同意高票回答里的:有鍛煉自己能力的工作機會本來就是一種稀缺資源,畢竟是職場新人,還是給別人打工,相當多的工作就是一個蘿蔔一個坑,很大一部分就是在無意義的重複,但是,時間是工作的,精力還是你自己的,當你發現目前的工作挑戰不夠、或者沒有激發出你的潛力時,不用再拘泥於上班,勇敢的跳出來,找到更能培養自己能力的事業。

這2年特別流行一個概念叫做U盤化生存,就是一個人把自己當成一個創業公司來經營,可能以前都不敢想,但是在現在這個網路異常發達的時代,只要你有才華,根本不用擔心被埋沒,因為好東西永遠稀缺。

而且,無論是幹什麼,哪怕就是運營一個公眾號,自己做真的比公司學到的多。

舉個例子,在公司做公眾號,你可能要完成KPI,到了月底完不成怎麼辦,那就得想各種送資源送福利的方法了,雖然暫時吸粉了,但是過段時間粉絲一看內容不行,大部分又取關了,那個活動算是白做了。

但自己做就不一樣了,由於沒錢沒資源,只能不斷加強內容,看著漲粉挺慢,但是你的寫作能力的增強確實是實實在在的,而且沒有一項工作是白費的。

這也就是為什麼有的人做了2年小編還是拿著幾千塊錢的工資,有的人業餘寫作,幾個月就能成為簽約作者,一兩年直接可以自由職業。

上班,無論你是什麼工作,你的角度也就是你那點KPI,比如閱讀率、漲粉率、轉發率,哪怕強點的可能會考慮一下真正的粉絲粘性。

但一旦自己做,你從一開始就會考慮整個的個人品牌、調性、粉絲粘性、未來盈利點,你思考問題的方式會升級好幾個檔次,長此以往,你的能力和思維肯定會有一個大躍進。

上班你在考慮的是要做什麼?自己做你考慮的是不做什麼?因為那點時間和精力只能做最重要的那些。

但恰恰這些,才是一個人能在短期內與同齡人迅速拉開距離的關鍵。

不是有那麼句話嗎,職位越高,發現做的越少,好多人覺得高管每天就和人見見面聊聊天就能賺那麼多錢,感覺不公平,但其實是因為他們做的都是最難最有挑戰性的工作。

所以,如果運氣好去了一個正處於高速發展的公司,有足夠大的施展空間,那就好好乾。

如果本身基礎差點,又沒有好運氣,那不妨就找個副業自己做做,哪怕賺不到錢,對你能力和思維的提升都是實實在在的。


我先來說一個養貓朋友的經歷吧~

這並不是一個成功人士的雞湯,我只想通過這個失敗者的案例來警示即將畢業踏入社會,或者已經在錯誤的道路上越走越遠的朋友們。選擇和堅持都一樣重要。

............................................................下面是正文...........................................................

小R,一個碌碌無為的85後文科生,高考那年因為成績不理想被家人冷落,一時沒想開,最終以本科線的分數進入了南昌的一家大專技術學校。三年學業由於失戀打擊和沉迷網吧,基本上就混過來了。

畢業後去了杭州,因為不知道自己真正想要的,也沒有一技傍身,小R對自己的職業規劃很模糊,總是隨波逐流,干一行愛一行。

.......................................................第一份工作.............................................................

2010年房產熱,極底的入行門檻讓他進入了一家地產銷售公司,工作是電話銷售(邀約客戶看房)。小R給自己畫了一個餅,每天打200個陌生電話,一個月如果能賣出兩套房子,那自己每個月的收入就能輕鬆上萬。

工作很辛苦,他拿到的撥號單質量很差,11個數字的號碼,最後3位數字更換著順序打過去。【空號、關機、回絕、辱罵】,3個月高強度工作,嗓子啞掉了。小R認為自己把大半輩子的話都說完了,並且遭受了人生中90%以上的拒絕。雖然還是做出了一些成績,但是他發誓再也不要經歷這種無休止的騷擾和自虐。

...................................................第二份工作.................................................................

隨後,他又去一家台企商場求職市場工作,面試他的是副店長,由於小R學歷低,各方面經驗也欠缺,面試官讓他去商場站崗,體驗30分鐘的營業員工作便脫身了。

小R腦袋缺根筋,這一站就是2個小時,賣出去3000多塊的東西。感覺時間差不多了,小R自己回到辦公室去找副店長:「我還以為他已經走了」副店長和HR的對話被小R聽見了。

小R忍辱負重,沒有離開,並且以營業員的身份實習了三個月,最後獲得了自己想要的市場工作。(幾個月後那個副店長因為人品問題,被公司排擠,最後辭職了。)

........................雞湯:想要被尊重就必須先展示自己的能力.......................................

得來不易的工作並沒有讓小R有多珍惜,一年多後,思鄉心切的他不顧上司和同事的極力挽留,毅然辭職回到了家鄉。

隨後的幾年裡,小R也並沒有很安分,不停地輾轉於各種行業中。

干過工地,每天搬磚陪應酬,五毒俱全;

去做過網路公司的市場負責人,最後因為公司瀕臨倒閉不得不離開;

對活動的喜愛又讓他加入了朋友的公關公司,不科學的運作方式以及對自己的提升需求,小R選擇了離開,裸辭在家學習。

然而3個月的斷糧學習,一直找不到合適的工作,經濟壓力越來越大,小R開始苦惱,焦慮。年近30的他,父母老去,等著結婚,還有一隻貓咪嗷嗷待哺,一系列的事情等著他去解決。

.............................................................故事完畢.........................................................

我認為小R今天的處境是他這些年的選擇所導致。

初入社會的我們是一張空白的白紙,一切為零,畢業後的所作所為,就是在這張紙上塗寫自己的人生格局。

有的人繪畫功底好,會讓自己的生活越來越美好,完成從0到1的轉化。

然而像小R這樣的人,應該也不在少數,肆意地揮霍青春,亂塗亂畫,最終毀掉這張白紙,0變成了-1。

.........................................可能好看點分隔符.............................................................

畢業後對自己的人生規劃很重要,認清自己到底想要什麼,並且能夠一直堅持不懈地為自己的目標而奮鬥。因為工作瓶頸頻繁跳槽或者轉行,都是對自己的不負責任。

如果工作中遇到瓶頸,首先要做的是迎難而上,多去學習對工作有用的知識,跳槽只是暫時逃避了遇到的困難,你在進入新的公司後還是會面臨一樣的瓶頸,不解決你永遠都跨不去那個坎。

轉行更甚,其實是這山看著那山高,假如沒有解決問題的能力,不管在哪個行業你都別想混得好。像小R這樣,轉行沒成功把自己倒貼進去的人肯定不少,為什麼?

一是對行業並不是特別了解,把轉行看得太簡單。【這個社會對成功的宣傳永遠比失敗的多】。

你能見到的信息大都是一些成功的宣傳案例:誰誰誰如此這般,短時間內轉行成功了,升職加薪迎娶白富美,走上人生巔峰。多美好的畫面?另外一面呢?有多少轉行失敗的人黯然消失,因為沒臉把自己的故事告訴大家,所以你知道的失敗案例就更少了。

二是不夠努力,隔行如隔山,你連之前的工作都做不好,想要成功轉行,意味著又要學習新的知識,除非能拿出比別人多出幾倍的努力。不然,呵呵了。

....................................................習慣分隔..................................................................

人生的路是自己走出來的,「失敗者」要完成對自己的救贖,進行從-1到0的蛻變。這條路是坎坷的,你需要重新找回自己的紙張,用比別人更努力的方式,把欠下的東西加倍還上。


最後:願所有像小R一樣處於人生低谷的人,不要輕易放棄,試著用更努力的方式去完成-1到0的蛻變。

相信一句話,只要肯努力,生活總是會往好的方向發展的。


.........................................................廣告?..........................................................

自己的公眾號【貓仔弟弟】,因為養了只橘豬,所以會聊聊和它的生活。

然而其實並沒那麼多話題可寫,為了看上去豐富些,順便聊聊人生吧~

感興趣的掃描關注下哦~

http://weixin.qq.com/r/VkTSypnEq8TUrd2p9xFE (二維碼自動識別)


工作十多年,帶過很多新人,在智商正常的前提下成長快的人有幾個共同點:
1.對某些事物抱有極大的興趣和熱情,廢寢忘食,樂在其中。
2.開朗,不刻意搞人際關係,不結仇,遠離辦公室政治。
3.靠譜且有驚喜,有責任感,交付的任務和工作能超出期待deliver。
4.眼界開闊且外向,能在會議、討論中提出有用的觀點,輸出信息。
5.樂於接受挑戰,喜歡搶有難度的任務做,且在生工作之外會長期給自己制定挑戰並完成,特別是剛畢業的孩子,能找些提高自己基礎的挑戰例如:60天背完雅思,30天重度高數1、2冊,20天精通photoshop等等,不停提高技能和鞏固基礎知識。
6.強力push,推動團隊其他人的工作,展現領導力。

以上6點不是刻意能養成的,是有的人生來如此,所謂性格決定命運,有的人就是一兩個月的進步抵得過別人一兩年的進步,不出3年就能成為十幾人甚至幾十人的團隊領導者,當然大多數人處於中間狀態,智力正常但不太努力,5年工作經驗也能成為團隊中堅,但有的人就真是一輩子low 逼。

回應評論:
1.性格內向當然也能成長,事實無絕對,只是外向的人比內向的人能獲得更多的關注,存在感更強,普遍成長要快一些。另外職業不一樣要求也不一樣,很多科學家很內向,有內向的數學家得了菲爾茲獎都不願意去領天天和80歲老母住郊區小屋不見人,我只說general case,這不是你們的噴點。

2.low本身沒什麼不好,as long as u happy,我最近帶過一個蠢貨,工作極其被動,推一下動一下,讓他做個歐洲地圖的3D模型他做了個非洲的,這傢伙大學學歷不知道歐洲在哪,但他無所謂,被罵成狗也無所謂,但他絕不會「成長快」,一旦招到合適的人我就會換掉他。

3.其他回答里有的人說主要原因是環境、有的人說領導和行業,我不認同,現在太平盛世來去自由,在一個不適合自己的環境里不能夠果斷離開,第一步都邁不出去,還可恥地把責任推給別人,誰該為你的前途負責?如果你是因家庭原因負擔沉重不得不求個安穩另當別論吧,但即使這樣,我也遇到過農村來的小會計要供弟弟妹妹讀書,自己還考了註冊會計師英語八級然後跳到上市公司當董秘的。

4.我所合作過在打工的時候能夠拼盡全力,通宵加班的,產出品質高,合作愉快的人,三五年後要麼成為了項目Leader、要麼是CTO、Art Director,智商更高的,碰上個好時機拿了筆錢創業,也有幾個朋友公司估值幾億上市公司收購套現。你的每一次超出期待的交付都是在積累人脈,讓自己慢慢成為團隊核心,都是在超越自己的舒適區,到達更高一層的工作狀態,當你哪天覺得差不多了,靠自己積攢多年的「技術大拿」、「好領導」、「業界精英」的江湖地位,也能很容易拉個團隊自己干。天天計較什麼「多干一點就是給資本家打工」 那隻能low逼一輩子。

update2:

長期開放以下職位,求矽谷的天才和國內頂尖高校的大牛們考慮一下:

Senior Algorithm Reseacher 杭州

5年以上計算機圖形學/機器視覺演算法研發經驗

精通圖形學/機器視覺相關領域演算法

有紮實的數學基礎

精通c/c++/openCV/matlab等常用演算法開發工具

有較強的英文文獻檢索和研究能力

有較強的團隊管理、研發管理經驗

數學/計算機相關專業碩士以上學歷

Algorithm Reseacher 杭州

計算機相關專業圖形學方向碩士以上應屆畢業生

熟悉圖形學/機器視覺相關領域演算法,並有演算法實現經驗

有紮實的數學基礎

熟練使用c/c++/openCV/matlab等常用演算法開發工具

有較強的英文文獻檢索和研究能力

有論文發表,ACM競賽經歷優先

Intern 實習薪水+導師負責制 杭州

本科3年級以上學生

有圖形學/機器視覺方向學習興趣

有紮實的數學基礎

熟練使用c/c++/openCV/matlab等常用演算法開發工具

有論文發表,ACM競賽經歷優先

Game Computer Graphics Engineer 深圳

計算機相關專業圖形學方向碩士以上應屆畢業生

熟悉圖形學/機器視覺相關領域演算法,並有演算法實現經驗

有紮實的數學基礎

有較強的英文文獻檢索和研究能力

有論文發表,ACM競賽經歷優先

Sports AI Engineer 深圳

計算機相關專業CAD方向碩士以上應屆畢業生

熟悉圖形學/動力學相關領域演算法,並有演算法實現經驗

有紮實的數學基礎

熟練使用c/c++/matlab等常用演算法開發工具

有較強的英文文獻檢索和研究能力

有論文發表,ACM競賽經歷優先


簡歷請發 xiang.huang@galasports.net


兩個問題:你完成整合了嗎?你是如何成長的。

一、成長之前,需要整合

畢業後,我先後兩次考上公務員,從基層來到省直機關,現在在一個相對邊緣的廳局。有朋友問,你為啥不再考,你還年輕啊,繼續考,考到省委去(有遴選考試的機會)。

我說累了,算了,好難的。

是嗎?是的,但更根本的原因是,我明白,這條路並非我真正熱愛和擅長的道路,越把我放在位高權重的地方,我就越痛苦。因為知道自己不適合,也不可能成為遊刃有餘的那種人。

這幾年,幾個有過幾面之緣的朋友從基層一路奮鬥,進入了省級核心部門,回想他們的成長,最關鍵的一點,是他們堅定於自己面前的這條道路,內心不分裂,於是勁能往一處使。

他們有的有背景,有的沒有,但都是很有才華的人,直到現在我依然驚嘆於他們成長的快速,從一個基層的小科員開始奮鬥,克服各種困難,一直走到今天。

我看他們的朋友圈,看到他們對自己工作的分享和感悟,我看到了熱情、統一和堅持,這是我所沒有的。

一個身在曹營心在漢的人是痛苦的,ta的現在和未來之間有一條鴻溝,ta太多的精力、時間和資源要放在填平這條鴻溝之上,但這沒有辦法。

這只是整合中的一個小部分。

有太多的人無法原諒自己的哪怕一點點小的失誤,ta的自我沒有完成整合,困於內耗。

有太多的人無法處理原生家庭和當下自己之間的關係,ta的過去沒有完成整合,困於糾纏。

這些問題都需要我們去處理,去完成我們內心的整合,家庭關係的整合,職業現在和未來的整合,只有完成了這些整合,我們才有足夠的時間、精力和資源,去用於自我的快速成長。

當然,強調整合的作用不是說沒有完成整合人就不能成長,在實際上,我們都是在一邊整合一邊成長整合本身也是一種重要的成長。


二、成長之中,出拳發力、反思總結、耐心等待

一開始哪有什麼藍圖和規劃,但一定要做事,感覺對了就要做點事情。最沒有效率的,是陷入空想和等待,讓時間白白過去。毫無收穫。

你要自己打出第一拳。

要趁早明白這一點,當你年輕的時候,打亂仗是可以的,成敗都是收穫,無非是以經驗還是教訓的方式存在。當你過了三十歲,這個世界就沒有那麼寬容了,要珍惜可以打亂仗的時間段。

只要你出了拳,就會有結果反饋,這時候就要學會反思和總結,要想明白成敗的原因,成,要有個理由,敗也要有個說道。所謂成敗不重要,搞明白背後的原因才重要。這樣的事情經歷多了,人自然會有長進。

然後就是等待,耐心一點,一年小變,三年中變,十年大變。

我老婆有個閨蜜,說起當年對我的印象,並不怎麼積極。老婆說給我聽,還怕我生氣,我說:為什麼要生氣呢?她說的一點都沒錯,那個時候的我就是那個樣子,唯一的不同,是經過了這麼多年,我成長了,變成了更好的人。

總結一下。

一是要注意整合,整合的越好,內耗越少,成長的基礎越紮實,速度也越快。

二是要主動出拳,做事,反思,總結,等待變化。

個人感悟,僅供參考。


推薦閱讀:

人不聰明怎麼辦?
本性善良的人如何變得冷漠或是如何保持善良?
幹什麼都覺得很尷尬,覺得就只有一個人的時候才自然,也不是擔心別人的看法,就是自己的感覺束縛了自己?
學習編程的過程中可能會走哪些彎路,有哪些經驗可以參考?
什麼叫成熟?

TAG:職業發展 | 職場 | 職業規劃 | 個人成長 | 工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