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總想什麼都想清楚了,才去行動,但是就算想清楚也不好好執行,怎麼辦控制這種衝動???

舉個很簡單的例子,比如我感覺最近拖延太嚴重了,需要解決它,然後我會什麼事情都不做,我告訴自己我今天必須得把拖延想清楚,剖析它最深層的原因,然後我逛知乎,百度答案,然後豁然開朗,但是依然拖到明天去行動。

再或者我最近學習英語堅持不了,荒廢了好長時間,我意識到了,但我依然不行動,我上網百度啊,找出為什麼拖延堅持不了的毛病的深層原因,然後看了後,我會跟自己制定計劃,然後才去做。

有兩個問題,開啥事之前不做計劃就難受,不想明白這件事情怎麼做,不讀一些雞湯或者高贊的答案心裡就感覺跟失去力量了一樣,但是就算計劃好,我也堅持不了幾天不了了之,然後又荒廢了好長時間,又感覺不行了,然後又開始重複這個模式了。

比如我最近練習英語,我今天剛才還想要好好練習,但是想想荒廢這麼多天了,我得想想因為啥,下午百度一下,搜搜知乎,然後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我明天再開始多好吧

然後就沒有然後了,明天我也未必開始,但我就喜歡這樣。很多事情都是這樣。包括約會等很重要的事情。總是想把問題想得一清二楚才去行動,但是也堅持不了多長時間。


1:內心野心太大了,你內心什麼都想要,什麼都渴望實現,把你的心放到小一些,
給自己寫一個清單,把你想做的事情做一個排序,最重要的開始做。
先實現一個最簡單的目標,先從手邊能做的開始做起,。

2:你渴望走捷徑,你獲取別人的經驗,希望少走錯誤,不願意去犯錯,世界上是公平的,你不犯錯誤,你就得不到經驗,不要去看別人的經驗。相信自己,不要覺得別人比自己優秀,你必須要相信自己的判斷,然後去試錯,如果你凡事都依賴別人的經驗,那麼你非常難真正獨立,非常難獲得一手信息。

3:我建議你戒掉知乎,知乎本質上是一個媒體,媒體生產很多內容,本質上希望所有的用戶都能留存下來,粘住用戶的世界,每天待在這裡,然後通過這個用戶數,賺錢。
看知乎不會讓你真正成長,這裡非常多的知識,你讀的越多,你就成了專家,一個什麼都懂,但是什麼都做不成的人。真正的知識一句話就能說清楚的。不需要長篇大論。

4:如果你真的很想學習未知的領域,你只需要模仿就行了,舉例你要開一個淘寶店,你模仿優秀的淘寶店就行了,你去思考,分析別人為什麼這麼做,你不需要看別人寫出的經驗,優秀的經驗不會寫出來,你看別人如何做的,然後自己判斷,一定要相信自己的頭腦,不要依賴別人的頭腦


必須要認識到一個現實:很多成功人士之所以完成了很多事情,都是他們開始做了以後,不斷的發現缺陷和錯誤,然後再慢慢改的。
真要事無巨細各方面都想清楚了再干,那那些人可以說到現在也一事無成,因為他們沒法開始行動。

時不我待。

普通人也是一樣。太多完美主義的心態不可取。

總要所有準備都做好才打算出門的人,永遠都出不了門。------約翰·戴維森·洛克菲勒


謝邀

第一個問題,為什麼非要計劃?為什麼非要看雞湯看知乎?說好聽了叫完美主義拖延症,想要用最高的效率、最低的成本把事情做好。這說白了其實就是懶,潛意識裡還要給自己的懶找借口,讓自己舒舒服服心安理得地懶。
第二個問題,為什麼計划了也執行不好,堅持不了?因為你履行計劃的過程不能給你帶來快感。能寫進計劃的一般是你不想做但又要逼著自己做的事,做完了雖然會有滿足感,但過程中的痛苦大於滿足感,苦樂相抵,剩下的苦可能還更多一些。你好不容易堅持了3天,第四天腦子自動一衡量,老子忙活了大半天就那麼點滿足感?不幹了!然後就沒有然後了。

我也不是專業人士,只能根據自己的經歷,給你幾個建議:

1、 心理建設問題
我個人覺得,對絕大多數人而言,「拖延症」不是真的心理疾病,只是懶癌患者的借口。(拖延只是一種現象,一種行為,而之所以加個「症」,是因為嚴重的拖延行為可能引發焦慮症、抑鬱症等真正的心理疾病。我想絕大部分嚷嚷自己有拖延症的人都沒拖延到這種程度。)「拖延症」這個詞還不流行的時候,我們拖延,事後只會自責「我怎麼這麼懶」,而現在,我們就會想「怎麼辦,我有拖延症」,懶就有了理由。
比如你荒廢了幾天沒執行計劃,你還非得想想因為啥……這我就覺得你咋這麼磨嘰,不就是因為懶么?!不是真的病!不要找理由!就!是!懶!懶你指望別人給你什麼解決方法?你自己一行動,問題不就解決了嗎?
至於荒廢掉的時間,已經是沉沒成本了,再怎麼想再怎麼找原因也回不來了。那就不要想它,想的每一秒都是浪費。這些時間你用在今天的行動上,至少你今天就不會因為荒廢而產生空虛自責等負面情緒。
你有沒有發現,你越覺得自己有拖延症,你做事就越愛拖。曾良君提過一種「宇宙點單系統」,原文我找不到了,大意是每次你腦子裡把拖延症和自己聯繫到一起,你就向宇宙點了一份叫「拖延症」的菜,然後宇宙就會風雨無阻地給你上菜。也就是說,你越想「我有拖延症」,你的拖延症就越嚴重。這其實是一種心理暗示。反過來,你每天早上起來和開始工作前,都對自己說「我就是個行動派!」,也會有積極的心理暗示。心理暗示的力量非常強大,不信你試試~

2、 預備-開槍-瞄準
這是針對「完美主義」。完美主義聽起來好聽,其實是病,得治。「預備-開槍-瞄準」是這麼個典故:一個射擊冠軍接受採訪時被問到射擊的秘訣,他說我的秘訣就是預備-開槍-瞄準。不是先瞄準再開槍,而是先開槍再瞄準。不管多難的事,不管多高的目標,做了再說,在做的過程中逐步「瞄準」,逐步修正。雖然我很反感雞湯,但這個說法很有道理。「做了再說」非常重要,什麼「磨刀不誤砍柴工」啊,什麼「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啊,都是借口,對拖延者而言,「完成」就是完美。
計劃其實是個好習慣,心裡有數才比較有安全感。至於執行的問題第三點來說。但是知乎啊雞湯啊百度啊什麼的,我建議你還是少看。也知乎,說得再有道理,你看了不做也就忘了,於是你看知乎的時間實際上是浪費了;雞湯,適合心情極度不好時看,但如果是沒完成計劃的空虛感和負罪感導致的心情不好,解鈴還須繫鈴人,看雞湯也沒什麼鬼用,動手去做才能減輕這些負面情緒;百度?回答問題的可能是小學生哦!沒有什麼事情是有捷徑的,就算有,也只能在做的過程中發現。知乎雞湯百度只是別人隨便插在路邊的箭頭而已,看得太多你自己的目標就模糊了。

3、 反饋機制
上面說到堅持不了是因為快感不足。那解決方法就是增加「完成」某件事的快感。
比如你練習英語,首先,如果計劃定得不夠具體(比如「練習英語1小時」×;「背LIST1單詞/背XX兩篇文章」√),那很難有成就感;不過像你這樣愛定計劃的人,應該不會犯這種錯誤。
那麼假定你的計劃制定得非常好,但是即使完成今天的任務,你獲得的滿足感和練習英語這個苦差事相比還是沒有吸引力。所以我的建議是,①給自己附加獎勵。比如我喜歡吃零食,那麼可以設定,完成今日任務後,獎勵下午茶,完不成就不能吃。或者更複雜一點,把獎勵形成反饋系統,把苦差事設定成遊戲,打怪練級賺積分,根據積分贏取較大的獎勵(詳見有沒有一種讓人慾罷不能的學習方法? - 傲嬌的男爵的回答)。建議你從簡單的開始實踐,要不又要因為設計遊戲浪費掉一堆時間……②把任務目標和自己喜歡的事物聯繫起來。比如我喜歡看漫畫,有幾本我非常想看,但是只有日文原版,這就給我學日語帶來了極大的動力。每當完成一部分學習日語的計劃,我都覺得自己離那幾本漫畫更近一步,翻看一下效果更好,我會發現我已經能看懂幾個新句子了。這種實實在在的成就感反饋遠遠優於空洞地完成計劃的成就感,能夠為以後的堅持提供強大的動力。(但應用這一方法的前提是,你很喜歡目標事物,且沒有其他途徑達成。比如我本來就不喜歡看雜誌,非要以看《經濟學人》為目標練英語,那麼壓力更大,效果適得其反)

4、時間把控
這個主要針對干正事時老跑神的問題。心沉不下來,還是不夠緊張。所以有個時間限制很重要。推薦使用番茄工作法或者沉浸工作法(「沉浸工作法」是什麼?真能讓人效率「猛增十倍」嗎? - 高地清風的回答)。


總的來說,就是【心理矯正+做了再說+增加快感+把控時間】。如果你覺得有道理,希望你能親身實踐而不是看看就算。歡迎反饋實踐結果~


人類的大腦天生就很擅長理解規律,從演化心理學的角度說,這是因為發現規律在任何時候都可以幫助我們生存下去。在《萬萬沒想到》這本書就有這麼一個例子,比如這道題:1,2,1,2,_,任何人都一眼就能看出來下一個數字是1,萬維綱的兒子在連10以內加減法都算不溜的時候就已經非常善於做這種題了,根本不用教,一看就會。

因此,在我們眼中,所有的規律背後必然存在著因果關係,比如說上面那道題,一定是因為前面重複出現1和2的組合,所以我們才會認為接下來依舊如此,如果把這道題換成1,758,56,0,_,應該就沒有誰會認為這裡有啥規律了。所以,可以說我們的大腦一直都在尋找規律,並習慣了用「什麼因就有多什麼果」的定式來思考這個世界,最關鍵的是,這一切幾乎都是自動進行的


雖然在很多情況下,這種思維方式能給我們帶來好處,但下面這種情況就不一定了。比如說你一個人在賭場賭錢,具體說就是玩老虎機。你上來運氣就不太好,一連輸了很多把。這時候你是否會有一種強烈的感覺,你很快就該贏了呢?這是一種錯覺,一種由因果關係的思維方式引發的錯覺。而正確的理解是:每一把都只是一個獨立的隨機事件,至此,我想說除了因果關係以外,我們還可以,也很有必要用概率的思考方式來理解這個世界。


現代社會的複雜程度已經遠超過人類個體的理解能力,而這種超高的複雜程度會帶來一個麻煩:極難確定因果關係。比如說我們都知道的全球變暖吧,根據現在最新的研究,其實科學家至今也不敢肯定,到底是二氧化碳的增多導致了全球變暖?還是全球變暖導致了二元化碳的增多?


如果把這個麻煩放在日常生活中,那就意味著我們最需要確定的因果關係可能就是:確定如何達成某個目標的因果關係。比如說最普遍的「我想更有錢」這個目標,幾乎人人都有過,但真正實現了這個目標的人卻是鳳毛麟角。那阻擋大多數人的東西是什麼呢?我認為是複雜性。


那些在不同維度和程度上看透了這個世界複雜性的人,才知道什麼樣的行為是有效的、什麼樣的行為是無效的。而我們大多數人在構建因果關係時,常常因為不清楚什麼是有效的而四處碰壁。在這個過程中,我們的自信心也一點點被削弱了,這就會引來一個魔鬼:拖延症。因為根據心理學研究,拖延症的四大誘因之一就是:對自己取得成功的能力缺乏自信。而拖延症發展到極致就是放棄,因為徹底的失望而放棄,比如說在學校里的那些差生,他們中的絕大多數人其實在智商等先天條件上都很正常。只是他們在起步時因為各種原因沒有跟上,這就導致了一步差、步步差的結果,到最後已經不是能不能跟上的問題了,而是他們自己已經放棄了繼續學習這件事。


至此,總結一下,在這個世界構建因果關係是極難的,所以我們在構建的過程中難免會失望。只要失望持續的時間足夠長,就會引來拖延症。這種拖延症如果一直發展下去,就會把我們引向放棄這條路,我想這也是現在很多年長的人看起來頑固不化的原因吧,畢竟他們已經放棄構建新的因果關係了。

那有沒有辦法打破這種惡性循環呢?其實仔細看就會發現,上面說的這條邏輯要想成立,有一件事情很重要:一直失望。而這個過程中,但凡能有一些正反饋的話,我們就能擺脫這種惡性循環了。而創造這些正反饋的方法就是:增加成功和失敗的確定率。啥意思呢?比如說我們都知道跑步是可以減肥的,但從因果關係的角度來看,對於很多人來說,「因為跑步就得到了減肥這個果」的因果關係是不成立。我曾經就為了減肥去跑步,結果跑了有一個月左右,體重和體型的變化卻不大。從那次起,我就再也沒有成功勸說過自己為了減肥去跑步,而背後的原因就是:我對跑步和減肥之間的因果關係已經感到了失望,或者說不信任。所以我現在不跑步了嗎?不是,我現在一直都有跑步,只是不再為了減肥而跑步,而是為了增加成功減肥的確定率而跑步。也就是說,我現在不認為自己去跑步了,就一定能得到減肥這個果。而是從概率的角度看,如果我去跑步了,是不是就增加了我減肥成功的可能性呢?再比如,我今天要背一個小時單詞,雖然不能保證一定能得到「精通英語」這個果。但從概率的角度說,只要我背了單詞,就比我沒背單詞的時候更有可能精通英語。所以,只要這個關係是一定的,我們就不會覺得自己的努力白費了,其他事情也可以以此類推


最後,在我們尋找、構建因果關係的時候,如果以概率的方式去思考,就一定能得到正反饋,而這種正反饋會支撐著我們繼續試錯,直至我們確定了我們想要的因果關係。


有一種說法:等你100%想清楚了再行動,已經太晚了。

1、你其實太過高估行動本身的難度,你給自己造成的心理阻礙,才是導致你行動力不足的原因。

2、真正應該想清楚的是「這件事是否是對的?」「這件事是否值得一做?」。只要是對的事情,立刻去做就行,至於做事的方法可以在你行動之後,根據自身的情況不斷調整和改善。你既然認為學英語是該做的,實際上這也是一件好事情,那就即刻行動,不需要查那麼多資料,那些不過是別人的經驗,你只要挑一個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根據學習之後的反饋,不斷打磨改進,就足以讓你受益。

3、種一棵樹最好的時間是十年前,其次就是現在。你的任何等待都是一種成本,而且還會拖垮你行動的信心。

4、把事情變成剛需,先從小事做起。對於複雜的事情,可以想想計劃,查找一點資料,讓它們為你的心理打下一點準備。從相關的小事嘗試做起,別想太多,如果失敗就換個方法再來,反正小事對你的成本並不大。

趕快行動吧!這才是最重要的。

分享自己的一點心得,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謝邀

親愛的同學
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真的想和你隔空握個手。因為我和你太像了,你所寫的每一個字都和我想的一樣一樣的。這個答案我會慢慢寫慢慢更新,因為我也在探索的道路上。所以抱歉沒辦法以成功者的姿態來幫你,但是我會把我經歷過的體會盡量寫出來,爭取大家都少走彎路不是(′▽`)ノ?

先吃個飯回來答

抱歉我要開始胡扯了
先看看第一段

你想深度分析你拖延症的原因,停止一天的工作去解決問題,我以前也是。可是最讓人沮喪的是不管我思考多少次都沒有效果。這也是我想說的第一個經驗。

一.當我們想思考清楚,玩夠了,或做完某件事就開始工作時,我們可能根本不會開始,因為我們的生活,習慣,以及我們的情緒的改變是不會突變的。

改變,拖延症的治癒是需要不斷積累能量,不斷拷問內心才會由量變變為質變的。從來沒有某個節點,某個紀念日,能成就你。

你不停的從知乎,百度等等媒介尋找理由,然而並沒有什麼用。比如說我總是手癢想刷微信,空間,知乎。後來我分析,發現自己其實是孤獨的。也許你也是。我們不能深深挖掘自己的內心,而一直渴望從外界找尋慰藉和借口。別人的方法再好也不適合自己,因為只有你有機會徹底了解自己。所以你以為的找到了深層原因,完全不夠深。或者只是你贊同而已。
拖延症的原因無非兩個方面一個是動力缺乏,一個是對未來的畏懼。
為什麼缺乏動力,拿我舉例,我是個沒有理想的人,愛好也沒有很多。我身邊的朋友像我這樣沒有理想的人還很多。不知道你有沒有?
理想的定義應當是,當你想起它會有動力和熱情的一個可行的目標。
我一直在撒謊,我說我喜歡我的專業,我喜歡讀書。全是放屁。憑什麼啊?我他媽憑什麼喜歡讀書啊!我又憑什麼喜歡我的專業啊?!從小沒有開闊的了解世界,只知道不要和陌生人說話,不要亂跑亂說話沒有喜歡過這個社會,反而被父母的價值觀帶著走,父母的價值觀被老一輩的帶著走。。。。所以我們不熱愛生活。因為我們一直在為了穩定和生存奔波。但其實變是唯一的不變,穩定只會帶來恐懼和麻木。我看著聽著別人家孩子超神,聽著父母對我成績的不滿。我的生活也變成了混社會,秀優越,拼爹拼老丈人拼酒拼孩子的狀態。我的日子其實是被逼著的。
為什麼我會沒有動力,因為我不愛。世界這麼大,我啥也沒見過。我只知道得吃飯拉屎,社交媒體刷存在感。
所以我沒有理想,更沒有動力。我不愛單詞,我只是為了考學而學它。
如果有人也和我一樣,一直被逼著,沒得到過鼓勵肯定和正能量的反饋,我只能說共勉吧。

我在畏懼什麼呢?這個理由很多各有各的不同。我在拖延時往往是因為缺乏自信,我一直沒有自信,我從不認為我能完整的幹完一件事。我學了各種時間管理方法。gtd,番茄什麼的都沒用。定計劃咬牙發誓結果還是計劃跟不上變化。

所以我說第二個經驗
二,失敗的計劃會把你的信心擊潰,這讓你下一次遲遲不肯開始

所以計劃怎麼定,這是個問題啊。
我推薦幾種方法,你自己看哪種適合,當然也可以自己探索,混著來也行。
1.先用小的,自己擅長的任務,完美完成,來重塑自信。等鳥大了,再飛,進行更大的任務。
2.孤獨患者,比如我,有機會有條件找個夥伴一起學。最好是相愛相殺的好基友啥的,有競爭,有動力。
?~(′ε` )
3.瘋狗式的學習,有時候有的學科一不看就忘,下次看接不上,做題沒手感。試試一周刷一本書。這周就看這本單詞,睡醒看,吃完飯看,當然你要反覆測試,要反饋,不然怎麼記住啊。
4.番茄工作法等等的,自己百度吧,我反正用不好

再聊聊計劃被打斷的事。你是否有過看看知乎就不小心看了半天。玩會遊戲不小心三天三夜玩通關了。當然沒那麼誇張。但是這樣的事總發生。

我要說第三個經驗了
娛樂不等於休息。正確的休息比工作更重要。
刷知乎,上網,「看會」電視劇,都不是休息。勞逸結合里,這些都不屬於逸。反而這些是時間黑洞,你絕對剁手也控制不住的time killer!
防不勝防啊!怎麼辦
試試隔離法吧
當你面對這些時間黑洞的誘惑,你想考驗自己的自制力是不現實的。你如果真有決心,應該從上游自製。
我的意思是,不戒知乎,戒手機,手機都戒不了?那把手機放宿舍或者關機!
或者乾脆不上網了,在電腦和手機鎖屏上,寫上,如果你沒有完成今天的學習任務,請不要碰我(ノ=Д=)ノ┻━┻
這是治標的方法。治本的方法是,知道自己為什麼非要做,比如看知乎,知乎上的雞湯是很好喝,但是你為什麼這麼需要雞湯?你的心在恐懼什麼?你缺乏什麼呢?你要不斷拷問自己,打破原來的自己,在這樣的痛苦中,才能明白自己的心,做到知行合一,活在當下。

最後,我想說,兄弟,不管你有沒有學好,有沒有考學成功。我希望你能找到自己喜歡做的事,活的精彩,活的跌宕起伏大氣磅礴。而不是社會價值觀里的成功,穩定的公務員,有錢的CEO什麼的。你背單詞不為了考學,是為了將來有機會與國外的人交流,看看外面的世界。你玩也好,學也好,不要當成負擔,知識有知識的美,生活有生活的精彩。你要把重心找好,找到一件自己喜歡的事,好好學著守護完成它。而不是因為不能讓自己強行按計划走,而糾結煩惱。

胡扯結束


因為你目光短淺,無法看到未來的自己正哀嘆怎麼時間不夠用。


這不就是典型的懶癌么,題主想這麼多做什麼,人生在世,過得好也是一天過不好也是一天,總共也就三萬來天,把時間用來糾結這些瑣事上做什麼,還不如大口吃肉,大碗喝酒來的敞亮。
人么,總是會有懂得很多道理但是一樣過不好一生的情況。


謝邀,
對這個問題,我自己在很長一段時期內也有這個毛病,直到現在也不能完全說擺脫了。
例如我點進知乎,看到有人邀請我,我覺得很榮幸,正好對此問題我自認為還是有一些見解能夠幫助到題主。於是我在大腦里醞釀半天,想要寫出一個完美的答案,把自己的想法都全面表達出來。可是一旦下筆打字,就發現自己表達能力是如此的拙計,寫出來估計也沒什麼人看,想想乾脆放棄算了。。。

根據以上自我心理剖析的結果,分析能夠得到以下結論:

一、產生思考拖延症時,要執行的事情,相對於自己的能力來說是有一定難度的,很有可能做了也不一定成功或達到自己的預期。

二、產生思考拖延症的原因,是因為完美主義和潛意識害怕失敗。因為一旦你做了,你就會看到做的效果。然而世間的事情很多是然並卵,努力了很有可能並沒有什麼結果,我們在潛意識裡都知道這一點,於是以相對安全的「思考」來代替行動。


三、為什麼想清楚了也不去做?因為這時候的思考本身就不是為了行動,而是轉移焦慮的替代品,一旦自認為想出一個完美的計劃,焦慮感就減輕或消退了,自然就不會去行動。

凡事都有兩面性,人的思維機制是演化的結果,在某些情況下,想很多卻不去做也是有益的,比如失戀了,心情極度鬱悶想要殺人或者自殺,那麼經過大腦里虛擬的假想一個計劃或過程,可能減輕了焦慮感,也考慮到後果,就不會去實施了。


對於題主說的學英語,約會,我想唯一有益的建議就是:JUST DO IT! FOR NOW!!!

思想指導行動,但只有行動才能改變世界。行動也會改變思想。 ——by 某著名哲學家


情況1.因為你沒有遇到"不得不去做"的事


作為一個拖延症患者,在大學的前三年,我會按部就班地去考一些證,四六級也好,計算機也好,從業也好,但無一例外地,我會拖到臨考試前最後最後一天才突擊看書,雖然基本都順利通過考試(證明效率還算高),但不得不承認熬夜爆肝真的很難受,而且對身體影響極大(前幾天剛查出來的青春期功血,已經前後持續有快10個月了)。

今年3月準備考研,複習到9月的時候突然覺得時間不夠用,於是在倒計時100天的時候突然爆種學習,每天學習計劃從早7點到晚12點半,居然也就這麼堅持下來了。

作為同樣的完美主義拖延症患者,我可以明確的告訴你,咱們兩個之間,只差一個"不得不做的事"。學英語也好,學別的也好,我可以假定,如果你在出國前夕,必須拿到一個什麼外語的成績,你肯定不會像你所描述的那樣,"不看雞湯就沒有動力""心裡很清楚但仍然不會行動"。


情況2.有了"不得不完成的目標",卻仍然提不起動力感


今天早上,大概6點02,一個研友給我發簡訊,大意是夢見落榜了如何如何,心理壓力很大,很焦慮。我回簡訊安撫他,然後起來洗漱。

6點38分的時候,我打電話給他,問他去不去自習室看書。他睡眼朦朧地接了,然後告訴我,"不去了,我又睡著了,好睏。"

我竟無言以對。

世界上是有這麼一種人的,不知道題主是不是這個類型,他們有著明確的目標,並且也會產生相應的壓力感,但壓力和動力似乎無法結合在一起,即使面臨"不得不達成的目標",也不會相應地採取行動。

那你就要思考,是否把"目標"和"必須達成的目標"弄混了。

在手邊的教育心理學教材里沒有找到相關的理論,手機碼字也沒有去查。大概是在某本心理學相關的書籍內看過,確立難度為100(假設滿點為100)的目標的人,通常並不帶有積極心態,他們的消極心理可以概述為:"我制定一個難度超過自己能力範圍的目標,如(zhu)果(ding )無法達成,那我我就可以對外歸因,不怪我,怪任務難度。"——這種感覺。

所以如果你和我的研友現狀相同的話,你就要思考,是不是制定了一個自己能力範圍之外的目標,而這個目標,你是打心底里覺得自己完成不了的。

所以關於行動力這一塊,咱們永遠別提理想,也別提焦慮,我只看你起不起得來床。

——————————————————————

用了晨讀的45分鐘來解讀題主的問題,我也面臨過和你同樣的情況,但現階段還好豁然開朗,你只差一個正確的目標,和與之相配的行動力。

請思考一下,有什麼事情,是你"不得不去做"的。大概就是,"要麼做,要麼死"——這種感覺。

在有這種目標的情況下,必須要說明的是,永遠不要給自己留後路(此處應有加粗)。拿考研打比方,如果你想考研,並且非常想考上,那麼考研就必須在你的必選項而不是備選項里,比如家人讓你考公務員,那麼你的思路就應該是"考上研並且去考公務員",而不是"考研或考公務員二選其一"。

這一點重要在,如果你給自己準備了後路,那麼你就註定放棄了前路。

以上,祝好運


我也有樓主的經歷。我把自己的體會拿出來談談。
一、這種經歷的產生原因
把「想」當做最難的環節,認為只要有了完美的計劃,就算大功告成,剩下來的只不過是按部就班地執行。正是這種想法,使得自己對計劃這部分十分重視,要求自己做事前投入大量時間精力調研,擬定自認為「完美」的計劃。做事追求完美並沒錯,但是把完美主義用錯地方就完了。
這種重計劃輕執行的想法,不僅容易使計劃不具可行性,例如計劃時沒有考慮真實的執行效率,計劃得不到貫徹,又如執行時事情發生變化,計劃趕不上變化;而且容易生硬地執行,執行時只是照搬計劃,沒有根據事情的變化及時產生反饋,修正計劃,不得善終。
一句話概括上文,我對「想」和「做」的關係沒有認識清楚。
這種錯誤認識源於:通過對自身某些案例的總結,或者學校教育,或者成功者傳道,得出「事不預則廢」,並把這個道理的適用範圍擴大化,從個別推及普遍,變成「凡事不預則廢」。但是現實太複雜多樣,很多案例也說明與其空談空想不如摸著石頭過河。

二、計劃和行動的真實情況
上面講了「想」和「做」關係的錯誤認識,那兩者的真實關係時怎樣的呢
(一)「想」和「做」一樣重要,均不可輕視。
當然因為每個人的個體差異,具體到某件事上,可能「想」容易或「做」容易。但遍歷眾多案例,從宏觀角度來看,兩者一樣重要。所以做事時,都要重視兩者。
(二)「想」和「做」誰先誰後
沒誰規定必須先計劃再執行,或者先試驗再總結。做事過程中,不要把兩者割裂開來,應當統一起來。例如用宏觀計劃(計劃沒必要太細)確保執行不走偏,根據執行中的反饋來修正下一步的計劃。事實上,很多科學研究從來不是先想清楚再研究的,如果已經想清楚是什麼原理或者知道怎麼得出正確答案,那就不叫科學研究,而是老師上課了。

三、我現在怎麼做
做事時,計劃、執行、總結三者統一。一般遇重要事情先做大致計劃,包括大框架和要點。但記住此時的這個計劃並非一定正確,並非需要一路執行到底。即使計劃錯了,也不必擔心萬劫不復,之後還可以修正。計劃完後,踏實地做事,一邊做一邊總結,根據現實反饋修正計劃。最後大功告成了,再寫一篇心得總結,以便以後做事有所借鑒。
--------------------------
2015年9月25日23點,第一版
2015年9月26日8點,修改


現在是9點11分。。如果你在9點20分之前看到這個答案。。。說明你的注意力被分散的很厲害。
1 由於喝了太多雞湯,導致於做事情,學習就馬上希望得到成果。不好意思,雞湯從來不把熬的過程寫出來的。
2 什麼事情在做之前就希望可以計劃好,只有2種,天賦異稟和瞎雞吧想。不懂得一邊做事情一邊反省一邊調整,永遠一事無成。
3 還有努力學習努力做事不一定一定會有好結果,只是增加好結果的概率要知道。
4 很多事情做不下去,除了懶,其實本質上覺得做和不做沒差。。今天不學英語,明天不會死。今天找不到飯呢???


0題主應該只是潛意識不想去做 至於為什麼有畏難情緒,可能和曾經某一次或某幾次相關經歷有關,有可能執行時遇到困難不能馬上看到效果產生的挫敗感讓你的潛意識記住了這種不快的感受,所以遲遲無法開始,以避免再次體驗這種感受。


其實題主有沒有想過, "只有想清楚了才能開始做"也許本身就是一個偽命題:什麼才叫想清楚呢?真的有所謂 想清楚 嗎?或者說 你以為的想清楚 真的就是整件事情最恰當的來龍去脈嗎?而且一個問題並不是靠空想就能完全準確演繹它的結果的,在實際操作過程當中會出現很多和預想不同的情況需要修正和解決,這些都不是靠「想」可以回答的(畢竟你的 想 不能考慮到實際所有變數和參數 對吧?)。正所謂 實踐檢驗真理,就是這個道理吧。


看得出題主的超我部分為此很苦惱,更加劇了對自己的不良感受,很可能已經成了一個死循環。其實很簡單,題主少思慮,凡事不要問為什麼,而是要問怎麼辦,不要問完成得怎麼樣,先問自己完成沒有。有意識地暗示自己去做,不要問能不能做好,從小事嘗試幾次之後也許這種對開始的恐懼和無力感就會減輕了。你真正開始做了,才能打破對「無法開始」的恐懼和無力感,無論開始做的事情有多小。也許你會發現你的問題並沒那麼難解決。

思維方式的確是很難改變的,也沒有明確的好壞之分,而且長久以來形成的思維習慣一定是在某些時刻給了你幫助和對內心的保護,給過你某種安全感,所以才會從理智上和感情上都難以放棄。但彼時幫助過你的模式和內心狀態可能此時已經不能給你幫助甚至成為你的絆腳石,影響到自己的生活並已經讓自己不開心了的話,那嘗試改變也不是壞事。


另外不知道題主有沒有其他癥狀?有沒有可能是抑鬱情緒?我也不是很懂,但是極端懶散有可能是抑鬱造成的,題主可以了解一下。


應邀
就是懶+不喜歡而已。你來這問也沒用,關了電腦你會繼續懶下去,不過你這麼懶著拖延著過日子能過下去也行,隨意一點就好了,到逼不得已的時候不用問你會馬上戒掉懶的


因為潛意識裡你害怕失敗,害怕結果,想要用最少的付出做出最好的結果。心理學裡有個現象叫做self-defeating,在這樣的拖延之後,如果你做好一件事情,可以帶來更大的滿足。
別問我為什麼知道,我也是資深患者。
你可以試試多衝動一兩次,結果會讓你開心的。


謝幺。
你的 due 和 deadline 不夠多。一般來說,如果經過這樣一段時間,才會知道自己真的想要什麼。


逛知乎,豁然開朗.....我就呵呵了。題主你也太瑪麗蘇了些,逛知乎要是能成人才,知乎早就不存在了!

任何人任何時候說過的話都是有所保留,並且深深值得懷疑的,「盡信知乎不如不讀知乎」。知乎不乏有許多行動上的矮子和紙上談兵的能手總是不厭其煩,不知天高地厚,不知廉恥的言傳身教,妄圖影響他人。

真正有本事的人哪兒那麼多時間八婆般扒拉這些,人都在忙著擠在人前釋放光芒呢!


知乎能改變人,別逗了,那也太好了些吧!


說明學英語對你來說並不是最重要的事情,至少不是first priority.
想要做好一件事情,關鍵是這件事情對你足夠重要,你做了這件事你就活得下去,不做你得死,覺也睡不好。
這樣的話,事情就好辦了。


第一步跨出去而且嘗到了行動的甜頭底下自然而然便會成為一個強大行動力的人,其實自信也是一樣,做成一件事再做成一件事人也就逐漸積累起來自信。所以思考很多問題也可以看出一個基本規律:也就是良性循環或惡性循環,打破循環有時候可能只需要踏出第一步的堅定和勇氣


你在態度和方法上都有問題。

你每次要列詳盡計劃的態度,其背後是追求完美,想要一口氣吃個胖子的心理。總是想著「如果我按這個計劃做了,肯定就能達成我的目標」。但你既往的執行計劃的失敗又讓你其實對自己的能力沒有什麼自信,並不確定自己是否能完成目標,因此用不完成計劃的方式來做借口安慰自己,以此來逃避對自己能力的拷問。這是一個惡性循環。

然而大多數人其實都是這樣的吧,至少我是。雖然知乎上大v們肯定不這樣,那是人家已經掌握了良性循環:執行計劃,確立信心,增加執行力。而信心的確立,關鍵在執行,你執行都沒有,怎麼會有信心呢?
當然並不是說一旦進入惡性循環,就永世不得翻身了。韓非子教人賽馬的秘訣,在「不恥最後「。按計劃做事也是如此。世上本來就沒有完美的計劃,一味追求完美,往往就並不能執行。一開始心放的太高,等撞到現實的地面時上,疼痛就格外深重了。與其痛哭流涕地執行苦行僧的計劃一天,不如放寬一點,也看閑書也執行至一周,也談朋友也執行至一月,也一面懷疑自己,一面仍堅持著也執行至百年。即使慢,也總能達到想要的終點。

你可能會說:我哪有時間來講情話看閑書呢,ddl都迫在眉睫了!那你理清這個關係沒有:執行一個並不能執行的計劃,花時間再哀嘆自己,這個時間用來執行計劃,或者是完成計劃後的玩耍多好,至少,可以免去這種哀嘆吧?
因此,計劃不妨定的松一點,把所有事項按自己合理的效率進行分配,寧可低估效率。至於時間,有一個大概的估計就好,不要硬規定幾點到幾點。做事的時候認真做,做完就放一邊,「管他媽的」,就行了。只要你能認真專註地做,往往會發現你確實是低估了你的效率。剩下的時間,當然是用來玩啦。

至於立即開始,如果明白「計劃是形式,事項才是內容,形式為內容服務」,也就行了吧。計劃也許是混亂的,開始做時也會有些蛋疼,但做著做著就習慣了,你自己也會不自覺地修正的。正像小孩子學走路一樣,雖然開始的第一步總是幼稚、可笑甚至危險的,但父母絕不會把他綁到床上,等他研究好怎麼飛跑再讓他下地,因為那樣是怎麼樣也學不會走路的。

還有一種情況,那就是高三式的巨量任務。到那個時候,DDL才是第一生產力,誰還管計劃呢?但題主的問題應該是屬於要執行中長期計劃,漸漸提高能力的那種。


推薦閱讀:

如何從低落,對自己的否定中走出,積極高效地生活學習?
「拖延症」跟「懶」是一回事嗎?

TAG:拖延現象 | 心理諮詢 | 完美主義 | 行動 | 思考行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