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金融為什麼會考試但和別人探討還是不行?

如題。為何通的過學校里金融學大大小小的考試,卻還是很難參與和同學還有老師探討時下金融事件或者提出有質量的問題?


首先很簡單,考試的問題和實際的問題很不相同,會考試和會分析實際問題幾乎可以認為是兩碼事。一般學生不會分析更主要是因為沒有數據,沒有了解。

簡單點舉個例子,考試時候數據都是給出來的,分析實際問題想探討下金融時事,很容易就發現自己腦子裡沒有數據。比如中國GDP近幾年來的情況,國民儲蓄率,人均收入,基尼係數,恩格爾係數,A股平均收益率等等,非常簡單的數據不見得學金融的學生都可以脫口而出。另外一些基本的事實也是學生不一定會主動了解的,比如中國買股票的人有多少,不同行業股票收益率,近年來黃金價格變動,以及類似中國金融到底是個什麼實際情況等看似非常簡單卻極其重要的很多我們平時沒有想到了解但實際上是非常重要的基本情況。

其次咱們再想想,分析經濟問題探討金融時事到底是在做什麼?其實就兩個部分最重要,一是有分析的理論工具,二是有可以被工具分析的數據。考試主要考你工具掌握得怎麼樣,而往往被忽視的數據或者說對行業的了解情況——才是阻礙我們具體分析問題的障礙。換句話說,考試是紙上談兵,具體探討與分析是打仗。紙上談兵你會有一個背景知道自己有多少部隊,啥啥兵種,跟老師探討問題的時候才發現自己不能從一個「股指回到2200點」分析出太多事情,因為肚子里其他的東西不夠。這個,就是當學生讀書和搞研究搞實務的區別所在了。你要是真到一些研究部門(特別是經濟研究部門)做過哪怕是實習生,你就知道其實大部分做研究的人都不做理論創新,而是不斷豐富自己,用已有的理論工具來指導更好的實踐。沒有對實際情況的了解與掌握,會再多的考試,讀再多的書,又有什麼實際作用呢。

再次很重要的一點就是,經濟與金融的實際問題比理論問題複雜的多的多。單說一個股市,報表操縱,莊家操縱的實際因素在那裡,你再好的理論分析思維在分析的時候也要受影響。而這些東西,考試沒法考,老師不一定教,因為他本身就不是金融學主要研究的最主要的問題。這跟學文學學外語學物理化學既相同又不同。你探討一本書,必然讀過,沒讀過的話讀過再多的別的書不也沒法探討么?探討一個物理問題,做過的實驗,已有的假設什麼的必然是已經清楚地,不然怎麼探討呢?而經濟問題的複雜性與所需要的對實際情況的掌握是非常大量的,確實需要多了解實際情況,比如平時多看新聞並有意記住數據與政策法律,有空看看年鑒,再有機會在資料庫查查東西自己做做趨勢圖,都不錯。所以其實,並不見得就是我們學傻了。

樓上所說的大陸與北美的一套雖然是基本真實的,但是只表現了問題的一個方面(即理論工具掌握不足),或許是他忘了提另一個方面吧。當然我們的教學模式確實有著大的問題,但這並不意味著我們這個目前教育模式出來的人就都完蛋,就只配會考試不配會分析經濟學問題。最後我想說的是,「基礎沒打好」不會是一個能夠提出「學金融為什麼會考試但和別人探討還是不行?」的人的限制條件,題主加油吧。


同理,為什麼學英語大多數人可以過四六級但是還是不能跟老外很好滴交談?

歸根結底,是因為基礎沒打好,很多基本的經濟學概念其實完全沒有展開,考試前把定義一背誦就過了。這樣的基礎,你怎麼談論經濟學問題?

以下舉一個例子:
經濟金融教學最成熟的是美國。在美國的大學,金融學專業一般不在本科開設(有觀點認為金融學需要良好的經濟學、法學等學科基礎,也需要更好的數學功底,所以放在碩士階段)。他們的經濟金融學教育會把基本的一些概念,比如如何定義價值、如果衡量一件商品的價值、為什麼要交換等等講幾節課甚至更久,注重課外布置閱讀經濟學經典著作原本,考試時注重闡述基本概念與原著中的一些問題。
反觀大陸的經濟、金融教育,偏重於教材,在教材中又偏重於概念背誦與題目解析,教公式不教推導,講理論不講理論假設的意義,考試客觀題多主觀題少,透題頻繁,那你當然會考試,不會探討經濟學問題。


推薦閱讀:

股票價格真的能預測嗎?
為何中國科學家憑藉對猜拳的研究獲得國際大獎,卻遭到國人的諷刺?
怎麼從零開始系統學習經濟學方面的知識?
國內實行周一閉館的博物館在周一當天都會做些什麼?
燒掉百億級的現金,會對經濟有什麼影響?

TAG:學習 | 金融學 | 金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