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立書店的書籍擺放有什麼講究?

獨立書店規模一般不會很大,會有自己的主題偏向,關於如何擺放書籍、布置格局,也各有風格。在這不同風格中,有沒有互通的、值得分享的心得呢?


大部分書店應該都是遵從簡單的圖書分類法。事實上我在書店開業第一年就買了一本圖書分類法,去上出版物發行員課時老師還講過這個分類,然後發現我們書店只在大大分類里占很小的分支,比如文化藝術下的音樂、戲劇,所以那本書基本沒有用(它將學科分五大類,22個大類,基本序列是:馬列毛思想、哲學、社會科學、自然科學、綜合性圖書),這是用在中國圖書館的。

然後來說一下在其他書店看到的分類,我的感覺是,大致分類比如文學按國家、年代分,餘下的基本就是把很多新書放在一起,按照採購圖書的個人興趣把新書混搭,比如張大春和昆德拉,還有村上的新書。當然這是我的感覺,具體還是應該問問你去的那家店的店主:)

再然後,就先庫布里克書店的來大致舉個例吧,不完全精確哈 :)

就是從入書店北門逛到書店盡頭南門會路過的大概順序~

  • 外文書(書再分文學、攝影、畫冊等)、港台書(生活、電影、文學、kubrick出版、詩、文化研究)
  • 文學-按國家分(國內、台灣、香港、日本、英國、愛爾蘭、德國、法國、美國,非洲等幾個小國家從右到左);
  • 哲學、宗教(佛教/基督教)歷史、心理、經濟、政治、文化研究(東方文化研究)、兩性研究、文學研究、自然科學、環境保護。
  • 藝術、攝影、電影(按導演、劇本、電影評論、電影學再細分)、戲劇、音樂、詩歌
  • 休閑、旅遊、飲食、童書

以上是我們大致的分類。另外展示桌會定期更新新書,閱讀桌也會放書店同事推薦(附推薦語)的書供閱讀。
----------
另外十年前在博爾赫斯工作過一小段時間,書店的圖書分類法絕對是國內書店獨一無二的(原話:「是為了提倡一種閱讀過程中的「風格主義」」),剛開始整理書的時候,還真是不習慣:先按照作者的姓氏字母分類,比如B裡面會有博爾赫斯(Borges),官方說法是「如「卡爾維諾」不在「K」而在「C」,「艾柯」不在「A」而在「E」。 」當按照名字給作家們分類之後,在字母下面,再按照思想/宗教、哲學、詩歌、小說、文學理論、歷史/政治等給作家分類。(以上憑著十年前的記憶以及翻著舊資料補充的,如有更新,同學請提醒我修改)無論如何,陳老師的博爾赫斯書店十年來一直是我心目中的真正獨立書店(你若去問他,他也許會聳聳肩?)

(十年前的照片了請勿與新對照:P)
--------
上海btr老師主理的2666的圖書館最近再次開放,微博上看到這次2666嘗試玩用書脊顏色分類,他們對此陳列的解釋是:「我們只是想找一種電子書做不到的排列方式。」)真心好玩。

最後,我有一個期望中的書籍擺放,就是根據文學作家們的關係,恩怨情仇,讓他們在一起。


作為一家獨立書店,其最重要的責任應該是挑選好書籍,為讀者提供經典而豐富的精神大餐。

其次便是做好書籍的分類、擺放工作。

書籍的分類說來是件充滿創意又複雜、繁瑣的工作。舉個最簡單的例子,同一本書就會有許多不同的分法,是按照書籍類型還是按照出版社又或是按照作者來分……一本書尚且如此,那面對一整個空間里琳琅滿目的書籍又該如何下手呢?

這就應與書店的定位密切相關。獨立書店不是圖書館,做不到海量的藏書,也無法按照標準的圖書館書籍分類方法來操作(參考「中國圖書館圖書分類法」)。所以一定要有自己的特點,在有限的藏書的前提下確立自己書店的定位,以何種風格為準,又以何種書籍為重點。隨後在此基礎上兼顧一些其他種類的書籍,完成書店書籍的大致規模。

準備工作好了,我們才可以開始今天的主題。

就本人對獨立書店以及書籍的了解來看,書籍的分類要將原則性與靈活性充分運用,要通過分類展現書店的人文精神,在方便讀者閱讀、挑選圖書的同時也能幫助讀者自身形成對書籍更好的認識。

所謂原則性,就是指體現書店定位的根本。拿蘇州一家書店為例。(蘇州城內獨立書店已然很少了,相信熟悉蘇州的朋友能猜出是哪一家書店。)其定位就在於弘揚人類人文經典讀物,尤其以文史哲為重點。所以,在這個原則的基礎上,該書店有了大致如下的一些分類:

總體上按照中、西方為界,將所有圖書分成兩大部分。(但不是全部都界限分明,這就是靈活性的一種體現,下文再議。)

中國部分,具體分為外國人看中國(側重與歷史與文化)、歷史政治及政治人物(下面又細分為古代與現當代兩部分)、現當代文學(下面又細分為小說、散文)、古代文學(下分為中國古代除詩詞歌賦以外的其餘作品類型)、古典文化(下又分為儒家、道家、法家等)佛教、經濟、人物傳記(非政治人物)、蘇州文化與旅遊(因為書店就在蘇州) ,同時,該書店又挑選了中國現當代數十位著名作家,單獨以這些作家為分類標準,將他們的作品擺放在一起。

這樣便構成了書店中國書籍部分的分類標準。

以上的分類充分顯示了其原則性和靈活性結合的情況。不過這樣的分類會造成一個很有意思的局面,那就是讀者會在不同的書架上看到同一本書——這就是文章開頭所說的,一本書有許多分法。那這樣豈不是重複了?是的,確實是重複了,不過想必這也是書店的目的所在吧

?推薦一本重點書籍並不是只有把他放在最顯眼的地方這一種辦法,以不同的分類展示同一本書也許更能加深讀者對他的印象。話說回來,讀者不也可以在這一發現過程中看到同一本書的不同之處嗎?

大的原則不能動,要充分符合書店自身的原則,而在細節方面則要儘可能的創新,體現靈活之所在。

西方部分,主要分為世界史哲學社會科學與政治學名人傳記(下又細分為文學、哲學、政治等人物)、外國文學(這裡同樣採用了作品類別與作者兩種分類方法並存的靈活手段)、金融管理、教育學、心理學宗教(下分基督教與伊斯蘭教)以及世界文化部分。其

中最後的世界文化部分是重點中的重點,包含古希臘羅馬文化、歐洲各國文化、日本文化、非洲文化、美國文化等。

在這兩大部分之外,書店還兼顧藝術(包括繪畫、書法、攝影、設計、音樂等)、詩歌(古今中外)、童書(童話、繪本、漫畫等)、休閑養生等。這裡的分類顯然打破了中西方的界限,又是靈活性的一大體現。

當然,隨著賣書與進書具體的分類會不斷地調整,但總的框架在書店的定位之下是不會變動的了。

在此之外,書店在最好的展示位置,除了定期推薦一些經典讀物外,還會展示一些綜合性的書籍。這些書籍並沒有什麼明確的分類,更像是一個展示書店實力與風格的窗口。

分類完成之後便是擺放,由於空間、書架等各有不同,這就更需要書店的管理者發揮創造力,既要把握原則,又不要太拘泥而喪失了靈活性。這不是筆者所了解的部分,只能點到即止了。

總之,書籍的分類是獨立書店工作的重點,既是為了方便讀者的選擇與閱讀,也是為了便於書店自身的管理,更是為了形成一種與讀者的無聲的交的流。以上所舉只是一家書店的個例,但去其血肉,所有獨立書店的骨架應該都是一樣的。抓住自己的特色,發揮無窮的創造性,為讀者提供最好的書籍與閱讀體驗,獨立書店才可能在電子閱讀的大時代里站穩腳跟,成為各個城市的文化之根。


與問題無關。我的理想就是開一個概念書店,有咖啡有茶,有點心有花,還有我最喜歡的那些書和娃娃,哈哈哈哈


獨立書店去的不多,都是網路信息得知,蘇城在近年新開了家慢書房,步入書店就有溫情感,植物與音樂,宜家風格,迥然於蘇州尚存的傳統書店,已經有多少年不在實體書店買書了,但是看到這家店就心生歡喜。慢書房又在每周六都舉辦活動,很有自己的想法,書店的想法就代表了老闆的品位,當然如果可以更加日式風格就更加喜歡了。好像偏題了~話說這家店的書籍擺放,暢銷的有一席之地,主要推送的更多的是書店風格的書,有一定層次和素養,很有特色,而且一經推薦基本就售光了。它的文史哲、國學、經濟類等書籍都置於後場,還是很合理,很方便尋找到的。當然如果你找不到那本書還能訂購,也很便利。我很推薦這家書店,有興趣的可以去看看。


目前就我了解的,我所在的書店,其分類方法和中圖法有些許差別。
首先從品來說,分為新品,必備品,暢銷品,常銷品,時效品。而陳列方面,也會按照到店時間和出版時間來判斷是不是新書,按照定期的銷量判斷是不是暢銷,如果滿足條件,就會有相應的位置進行陳列。
其次從類別來看,主要包含社科,經管,藝術,生活,少兒,國學,文學,心靈勵志等十八個大類,具體到下面還有二三四級分類。
第三從陳列看,首先會分大類,然後在同一個二級分類下面分別按照內容相關性,話題相對性,同一作者,系列書,等等來進行陳列。
因此實體書店可能根據自身定位有自己的一套分類方法,這些方法可能是經過長期的發展總結出來的,同時在針對現代社會以及客群的主要偏好進行整和分類。


我只能表示 圖書分類法太複雜了。只有熟悉的書店才有最順利的體驗。。


這個問題還是要具體分析,獨立書店有幾百上千平米面積的,也有幾十平方面積的。如果是面積大的自然可以運用詳細的分類法,先分成大類,再按作者或按出版社細分。但如果是小書店也只能大概按中國、外國分大類,然後再按類別,比如經典名著、推理、哲學、詩歌等細分。限於空間如此也就可以做到一目了然了。


這個問題是被多人修改過? 說是布局和空間,問題又是書籍的擺放(如果是問擺放實在沒什麼意思)。回答里又寫的是圖書分類。有點奇怪


【圖片】
水一下-----
為什麼我在【空間科學】看到這個問題

看來知乎的「空間科學」獨步天下了

(特來祝賀)


我在日本買了本書, 講這個的, 有空 給大家講吧。 其實 最關鍵 是多年的品味磨練。 慢慢體會。


推薦閱讀:

TAG:消費心理學 | 獨立書店 | 空間設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