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滿足一個孩子從小到大的所有要求,那麼到他成年他會成為一個怎樣的人?

假設除了對他有嚴重威脅的(比如要求去摸裸露的電線)和不切實際的(比如要摘星星)要求外,其他慾望都有能力滿足,那麼最後他會成為一個怎樣的人?



他會恨他的父母。


因為父母對他的方式讓他以為所有人都會這麼對他,當他發現現實不是這樣時,他的所有從前建立起來的觀念會徹底崩塌,他將無所適從,世界社會對他來說是無比的陌生,他不知道別人在想什麼,似乎除了父母,沒有人喜歡他,接納他。


而遭遇了挫折後,他覺得是父母欺騙了他,他開始反思,但似乎改變不了什麼,身邊的人對他的態度讓他感到憤怒和害怕,他原本以為別人都會屈服於他的任性和發脾氣,結果發現當著一切發生時,別人只是視他為瘋狗,帶著鄙視的眼光匆匆離開。


沒人陪他玩他的遊戲了。

他感到孤獨,同時很無辜,因為這一切父母教給他的經驗似乎只是他的錯覺。他開始厭惡父母對他的唯命是從,他恨他們,讓他成了一個沒有人願意靠近和接納的怪物,他甚至開始折磨他們『都是你們讓我這麼痛苦,我也要讓你們嘗嘗這種滋味』


整個家庭就在這樣的折磨中痛不欲生。


最後,他選擇用酒精麻痹自己,總有那麼幾個依附勢利的人願意忍受他,但他心裡清楚,他們也並不是真的喜歡他,他並不給好臉色給他們看『哼,不都是為了我的錢嗎?』他成了敗家子,花天酒地,吃喝嫖賭,只是,這些從來沒能淹沒內心最深處的空虛孤獨。


最後的結局我無法猜測,也許自殺,也許殺人,也許繼續放縱,也許某一天他又想重新做人了也難說,看造化。


總的來說,我覺得這類人很可憐。人並不是只要有錢就可以了,人需要認同。


一親戚,幾年前再婚娶妻,之後老來得女,女兒現在5周歲。這是背景

夫妻倆對這個掌上明珠無比寵愛,對她從來不會打罵訓斥甚至連拉黑臉都沒有過,要什麼就給什麼。記得有次我帶孩子和他們一起去動物園,那掌上明珠看到熊貓很喜歡,對她爸爸說:「爸爸買了它」(這句是口頭禪了),他爸爸回答說:「好啊,爸爸等下去問一下賣不賣。」他是認真的,之後真的去想辦法多方聯繫怎麼買熊貓,當然最終無果。

掌上明珠就在這種無限滿足的家庭環境下成長到五周歲。成果如下:
1, 目前已經沒有親戚敢輕易去她家了,因為掌上明珠會極度無理取鬧的纏著讓你陪玩,而且一切都要照她的規則動不動就翻臉甚至還會動手打人,她父母會請求你滿足她的要求,如果不滿足她,她的父母會幫忙下逐客令。
2 已經換了3家頂級幼稚園了,在幼稚園裡經常惡作劇、大哭大鬧搶其他小朋友玩具甚至會搶食物(她真的不愁吃)等,幼稚園的老師沒有一個拿她有辦法的。最終讓她父母下決心讓掌上明珠轉校,也是因為在女兒的各種謊言下讓他們認定幼稚園的管理太嚴格老師太刁鑽教育方式不民主。
3 最倒霉的當然是掌上明珠的親爹媽,經常要被掌上明珠訓斥,並且說了什麼掌上明珠覺得不順耳的話,就必須馬上當面道歉。

以上,是掌上明珠五周歲的成長小結報告。

我也很期待成年以後這掌上明珠會長成什麼樣子。


唱唱反調。因為我的情況就是我爸媽小時候會滿足我的所有要求,最過分的一次是小學的時候,我想過生日時邀請朋友來我家別墅玩(當時我家並沒有),我爸會為了讓我不食言而買了一棟。

對我的影響大概是以下幾點:

(1)小時候我很安靜,並不熊孩子。很難感受到所謂巨大的喜悅,不懂得什麼是好什麼是壞,父母讚揚我什麼我就儘力去做什麼,沒有喜惡,簡而言之就是,沒有慾望。
(將自己與環境分開,開始有了個人意識是小學遇到第一個朋友的時候,從和她成為朋友後我覺得我自己的世界才變成了彩色。因為生命中第一次出現有愛又恨,未知鮮活的感情。
然後我意識到「愛」能成為我的追求。)

(2)即使到現在也基本不認識服裝、化妝品、汽車諸如此類的牌子,即使唾手可得但於我也沒有半點吸引力。因為知道是什麼滋味所以不在意,不會媚俗,日常做到整潔乾淨舒適得體便足夠。
也直接導致了我對[高富帥]這三個字一點也不感冒。把精力和追求就轉向了更大和更豐富的世界。我有很多興趣愛好,並且到現在對未知世界都保持著濃烈的好奇。

(3)更能應對生活的壓力和變故。
這點也許和之前答主們的答案不太一樣,但於我確實如此。
只要不是暴發戶,有錢人家裡出來的孩子其實80%的一點也不傻,雖然很少經歷普通意義上的挫折,但經歷過的事情較普通出身的孩子也更加豐富。有底氣和沉澱,看問題能看到本質,所以感覺什麼對你來說都不是事。另外在媽媽的潛移默化的影響下也更大氣,不斤斤計較於身心都是好事啊。

榮華富貴,錦衣玉食,只為讓你知曉世間百態。
並不是滿足了慾望,慾望就會無止盡。

並不是為了讓孩子知道[世界不會如我所願]就故意去拒絕他的要求。如果拒絕後就到此為止,那麼曾經這些他得不到的東西會成為今後他的人生追求。

我父母在滿足我的需求後,總能讓我看到比我的慾望更加珍貴的東西,教會我愛、人生的美好、希望和世上各種知識的有趣。現在這些才是我所追求的。


你們真是夠了,父母不太拒絕孩子的要求,跟教壞孩子根本關係不大,父母三觀正,行為端,孩子再渾也出不了圈。

回答者大多不是被寵溺長大的孩子,只看到表面,任性只是一個無傷大雅的小缺點。

樓上舉的極端例子毫無價值,貼小喬照片的太不厚道,這貨心理扭曲變態,他弟弟托曼就是證偽的最佳例子。嚴教出的孩子也多冷漠無恥(要加薪?),被溺愛的孩子也多溫柔善良,關鍵在是非問題上要給孩子做好表率,在涉及外人時,要告訴孩子正確的做法。

說被溺愛的帝王,舉個更恰當的例子:

明武宗 正德皇帝 朱厚(火照)

威武大將軍 朱壽

你說他是個逗逼,我看他是一個勇者。

被愛才懂得愛人。

———————正文—————

成長為像我一樣,懂得愛,懂得感恩,懂得換位思考的善良溫柔的好人。

女孩子要努力嫁給這樣長大的男人,被寵愛的孩子才懂得如何寵愛別人。

被溺愛長大的孩子,從接觸學校接觸社會的第一刻起,巨大的反差,會幫助他們快速的成長,更愛自己的家人,看這世界看得更遠更清楚。

會很快學會不求回報的付出,更加的自尊自愛,更加相信自己,更懂得友誼的珍貴。

缺點無非就是對「買」和「收齊」比較敏感,對花錢有藝術家般的揮灑自如…


——————利益相關—————

成長中,我的祖父母、父母在不涉及是非的問題上,在他們的能力範圍內,基本上沒怎麼拒絕過我的要求,不過,我也不是很過分的孩子就是了。



我很好奇「從小到大的所有要求」該怎麼去定義。所有的要求中一種要求跟另外一種要求衝突了怎麼辦?哪一個是更重要的要求?哪一種是真正的要求?
我個人覺得成長才是一個孩子最根本的要求。而成長就會要求學會在自由意志和現實社會的限制之間達到平衡,那麼這就要求從小到大的一些要求不被滿足。


就像神鵰俠侶郭靖和黃容的長女郭芙那樣的人,不知人情世故,不識天高地厚的性格。


看過公開課里的幸福課,裡面提到一個實驗,被翻譯為 劍橋-薩默維爾青年學習心理學研究 其假設與問題情況有些類似。
字幕文字內容如下:
如果我們自己吸取這些經驗,那麼問題就不再是是否有可能越來越多地體驗它,而是「怎樣去體驗它」,好,我們討論過改變自己,為什麼成長尖端統計學,會是積極心理學研究中的第二個重要理念,第一個重要理念是」研究可行的事」,第二個重要理念是」研究最優秀的個體」,但這是關乎個體的改變,那社會變革呢?,
最後我想介紹以下這項研究,心理學最有名的研究,」劍橋-薩默維爾青年學習心理學」,這項研究從上世紀30年代開始,由哈佛大學與麻省理工學院共同進行,這些人擁有最高的思維,心理學思維,哲學思維,心理醫生,他們聚在一起討論,」讓我們做一個勞斯萊斯計劃吧」,」這是能想到的最佳干預方案」,他們沒有金錢方面的限制,他們的一切要求都得到了滿足,他們從受危人群中選了250名孩子,干預不是快速修復,不是能一夜改變的,,他們實行五年干預,他們所做的是,工作人員每月兩次探訪受試者,幫助他們處理家庭中的衝突,以及處理日常生活中的問題,他們中有一半人得到了學院的輔導,只要有需要,就能得到學術幫助,精神科醫生也是,誰有需要,醫生都隨時候命,你可盡情利用這些資源,無論你需要什麼,這些精英都能滿足你,他們加入了童子軍,基督教青年會,或其他的青年運動,獲益良多。
從這些經驗可看出來,他們得到了一切,這簡直是個人人夢寐以求的治療,不僅在20世紀30年代,即使在今天也是,心理學家做夢也會夢到這些,這項研究就是這樣進行的,調查結果非常重要,還有一個隨機分派項目,有另外250個孩子,他們什麼也沒得到,也列為了研究對象,就像受到」五年干預」的孩子一樣,250名對照組的孩子,40年的追蹤調查,這調查不只是今天,明天或五年內的事,而是研究了他們的大半生,這是一項非常嚴謹的研究,這是嚴謹的干預,其結果令人震驚,即使所有參與這項研究的人-,無論是心理健康學者,哲學家,心理學家,教授還是精神科醫生-,都說這是最佳,最高效的研究方案,但當他們看到原始的樣本數據,調研結果讓他們震驚。
少年犯罪,對照組與干預組沒有區別,超過三分之一有案底,超過20%犯輕罪,無案底,在少年犯罪方面兩組並無差異,成人後的犯罪率,同樣沒有區別,20%以上的犯罪率,無論是對財產或對人所犯的罪,在這兩組之間,樣本規模相同的兩組間,並無差異,其他測量數據顯示,身體健康和心理健康,兩組沒有區別,酗酒方面兩組有顯著差異,酗酒人數有差異,工作地位有差異,成為白領的人數,兩組有差異,所以至少還是有成果的,至少發現了幾點顯著的結果,當發現這幾個差異時,那很棒吧,其實不盡然,這些研究結果被扭曲了,這項研究實際表明,干預組酒鬼數量,比對照組更多,對照組更多人,在工作上表現出色,相較干預組而言,換而言之,干預弊大於利,理想主義,良好意願,錢財,都是不切實際的。


來,看我,我差不多就是這樣長大的,舉幾個童年的例子:

1,2歲的時候我姥爺病重快過世了,問我想要什麼,我說羽毛球拍,2歲啊我知道那是什麼嗎?拿得動嗎?我姥爺立馬集結我姥姥我媽我舅舅我老姨,給我搜羅了天津各大商場,買到一副兒童玩具羽毛球拍+羽毛球(直到現在還在我家放著)
2,5歲的時候做夢,醒了告訴媽媽夢見了地球儀,我媽立馬給我爸打電話,倆人直奔百貨大樓買了個地球儀;
3,6歲的時候,剛有蹦蹦床這東西,我想玩,但裡面都是大孩子,我進去了站不穩,結果突然間我發現裡面就我一個人了——不知道是我爸還是我媽還是誰給我包了個場。

我現在是什麼樣的人呢?

學習一直算還可以,工作幾年後結婚,生孩子,日子很平常。物質慾望很低,因為想要什麼馬上就能實現而且是費了很多別人的力氣去實現,反倒不好意思再變卦,因此平時不敢提什麼要求;比較財迷,化妝品用郁美凈,首飾就是結婚時的那些,衣服一年買不了10件;給孩子穿別人送的二手衣服;騎自行車上班兒~~~

只能說,因人而異,天性使然吧,一樣的養法也可能養出我這樣的也可能養出匿名用戶說的五歲小蘿莉那樣的。


我覺得根本不可能啊,那種什麼都滿足的條件很容易讓人產生空虛感的---------哪怕只有那麼一瞬間這種空虛感讓他產生想試試死是什麼感覺,我覺得這個假設鏈就可以到頭了。。。


會在十歲的時候,因為嫌吵割斷窗外裝修工人維繫生命的繩子。


除了大家說的所有弊端外他還有可能有著不符合年齡的天真與善良,但正是這樣走到真正社會才危險。而面對困境離開爸媽的他連對社會造成威脅的可能都沒有,他沒那個能力。他會垮的。


我們屯子里有一句老話,一樣米養百樣人!

你選一百個孩子,全部按照題主這種方式成長,然後你會發現,每個孩子都不會是你預期的那種結果。

而且,人究竟會成長成什麼樣?是先天條件決定,還是後天環境影響?是性格決定命運么?是環境塑造三觀么?到底什麼樣的條件是起決定性作用的,我個人覺得,現在還沒有能夠得到重複驗證的準確答案。

按照我們屯子的傳統理論,一命二運三風水,滿足慾望也沒有進三甲。


李天一。


這個問題我曾經想過,但主角不一定是小孩,而是一個普通人。
我們可以姑且認為,只要這個人思維所能遍及的地方,就讓它實現,於是結果如何就只取決於這個人想不到什麼。
而人的慾望則是無窮無盡的,但這太複雜,我們可以假定存在那麼一個邊界,當思想和慾望達到這個程度的時候就不再膨脹,此時這個人就會覺得世界上的東西他都知道都明白都經歷過了沒有什麼新鮮的了,很自然的就會無為的死去,或者直到他再也不能思考。


回答都太過片面了。世界那麼大,這樣的人也是絕對存在的,
但是一個人的慾望不可能百分百的滿足,即使外在條件完全可以讓他滿足,但是他不一定會百分之百的表達出來,所以假設條件就是他表達出來的慾望都可以得到滿足。

成長確是會有無數種可能的,他會成為以自我為中心自私的人,難道就不會成為一個無私奉獻大方的人嗎?他的成長基礎條件是可以設定為可以滿足一切,但是成長中的每一個因素,每一件小事情,每一段小經歷,都有可能導致他成為什麼樣的人,如果這個孩子懂得知足,不用很牛的父母都能滿足他。

至於他會成為什麼樣的人?他會成為他最想要成為的人,即使沒有百分百的達到心中想像的自己,但是我們都知道我們離心中的自己很近。


Respect my authoritah!!!!!!


不一定是以上回答者所說的極度自私的人
也有可能成為一個無欲無求的人,很多時候,因為知道自己完全可以擁有,於是便沒這麼想擁有了。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恩就是這樣


推薦閱讀:

溺愛與關愛的界限(區別)在哪裡?如何做到不溺愛孩子?
當別人罵你時如何禮貌地回復?
如何不讓孩子沉迷電腦?
為什麼教育都希望培養人興趣廣泛的性格,可是興趣廣泛卻無一精湛不是很有問題的性格嗎?那麼為什麼還要培養呢?
為什麼名校大學生會選擇跳樓,有什麼方法能減少這種事件?

TAG:教育 | 成長 | 心理 | 兒童教育 | 性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