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解釋心理學在國內引起廣泛興趣的現象?

國內一系列現象說明心理學正在引起廣泛興趣。
如電視節目非誠勿擾、非常了得等都邀請心理學專家分析解讀,如大小書店大幅廣告擺出的成功心理學、XX心理學等心理學書籍。


這其實是心理學在國內不成熟的表現。
只有不了解心理的人才會問:「猜猜我在想什麼」「喂你來分析一下我」「嘿那個人學心理的,你們該理他遠一點,他會看穿你們的。」
心理學就是很普通的一個社會科學,和經濟學,政治學,社會學等等一樣,非常質樸。
對心理學的興趣,是由於不了解,和一些同樣不了解但是故弄玄虛的人胡搞的結果,典型的例子就是非誠勿擾的樂嘉了,色彩心理是什麼東西?學術界根本沒這玩意兒,瞎鬧的一塌糊塗。


功利心。跟厚黑學興起時的環境沒什麼區別。所以你可以看到,那些現在大紅大紫的心理學理論(如色彩心理學)都是偽心理學。

真正需要用心體會,用行動去實踐的靠譜的心理學理論卻無人問津。


心理學的發展在中國可謂一波三折。 北大老校長蔡元培先生曾經親赴德國跟隨科學心理學之父馮特學習,可以說中國的心理學有個非常良好的開端。無奈十年浩劫,心理學被打上唯心主義的烙印,不準再搞——十年光陰白白浪費。改革開放,心理學重新起家。特別是近十年,心理學在我國掀起了一陣狂潮。正如題主所說,相親節目請心理學專家,答題節目請心理學專家,戀愛節目請心理學專家,求職節目還請心理學專家。這是電視上。書店裡,xx心理學層出不窮。有時候我是又高興,又無奈。
1. 心理學本身的性質導致了這副光景。心理學研究的是人,可以說有人的地方就有心理學。人類從事什麼活動就有什麼對應的心理學。這是口徑寬。心理學,特別是人格與社會心理學很多研究都來源於日常生活,人們往往以為我們就是在研究常識。既然是常識,誰能不知道一點,於是張阿姨也能說兩句,李大叔也能說兩句。沒讀過書的王老太太也有大幾十年的生活經驗了,也能侃侃她的心理學。這是門檻低。沒有辦法,這是心理學自身屬性。 我幾乎沒聽說誰沒事幹聊物理學或者化學的。為啥,口徑窄,門檻高——沒法聊。
2. 中國心理學家的不作為。 話筒只有一個,科學家不佔住,神棍就要發言。之所以莫名其妙的xx心理學,或者打著心理學旗號的成功學不斷湧現,很大一點原因是心理學家本身的不作為。公眾沒有經過科學的訓練,對心理學的體系,思考方式,研究內容不清楚,完全可以原諒。而作為接受過嚴格訓練的心理學工作者如果不能有效引導,那才是真正惡劣!
3. 個別媒體人、個別作家的不自律。某些經常在電視上揮斥方遒的媒體人已經趁著心理學火熱的東風寫出xx心理學的個別作家,你們學習過心理學嗎?你們知道一個心理學實驗研究應該如何操作嗎?沒有學習過不要緊,不能胡說。當然,這是一個自由表達的年代。但是自由表達也請諸位自律一些。至少應該告訴大家,你說的話,你寫的東西僅僅是個人看法,而非科學心理學的觀點。
補充一點,
心理學不是心理諮詢!
心理學不是心理諮詢!
心理學不是心理諮詢!
重要的事情說三遍。


全能幻想是人類一直都有的。

從嬰兒開始,人就已經在體驗著自己是一個無所不能的「神」。

隨著年齡的增長,人開始發現「自己」。擁有自我意識這件事情,本質上就是發現了與自己不同的東西。換句話,就是發現了自己無能為力的東西。
我的手我能夠控制,所以這是「我」的一部分。媽媽的手我不能控制,所以媽媽的手不是「我」的一部分。媽媽和我是不同的兩個個體。

但是,全能的體驗從出生的一刻就開始不斷地衰減,好比一瞬間貼身而過後漸漸遠離的光。「自己失去的全能感,應當在什麼地方有的吧。」抱有著這樣的願望,人類社會一直在尋找著「全能全知」的替代品。

對於當代中國社會來說,這個「替身」是「科學」。簡單的來說,大眾眼中的科學並非科學的理論體系和研究方法,而是「絕對不會錯的能解釋所有現象」的全能幻象。

而「心理學」,只不過是這個幻想下的新寵,聊以緩解對未知和不可控的恐懼而已。


蒙人騙錢而已,大多數不是心理學,而是小段子的集合。


他們認為 心理學=成功學 ,其實還是成功學的勝利!


無論是大學裡面還是大學外面,很多人都表示對心理學感興趣,很多人都表示想學心理學,等他們真的考了心理學的研究生,他們卻又堅持不下去了。
葉公好龍而已。


偽心理學和心理學混淆。
心理學家冒充情感專家。
情感專家冒充心理學家。


一是來自於大眾對心理學的誤解,二是l來自於新生事物的新鮮感和神秘感
ps:我不知道心理學是否真的是引起廣泛興趣,我非常欣賞@高翠林的觀點!灰常!


一方面是功利心,一方面是神秘感。
另外,很多人面對生活中的巨大壓力找不到出口,而心理學恰好給了他們所需的慰藉——我是指,他們所認為的心理學。


  1. 確實是關注心理學專業行業的人和資金多了
  2. 網路的發展降低了交流成本,讓同好之間更容易交流
  3. 本身心理學在國內百廢待興,所以很容易就會有「百廢俱興」的錯覺
  4. 噱頭的升級,雞湯的變種
  5. 純粹是所謂「潮流」的輪流

具體的可以再討論,主要是這個問題太大了


我覺得國內來說大多數人覺得這門學科有用是可以學習後用來解析別人的,比如說暗戀的女神啊,競爭的對手啊,自己的老闆啊,自己的員工啊之類的,很少會有人會勇敢的剖析自己吧,或者學會了以後更懂得隱藏自己?國人擅長並且一直喜歡的,不就是藏拙么?當年星座熱的很大原因,其實都是拿來分析自己的暗戀對象,然後心理得到巨大滿足的(「哇,我原來跟他(她)真的很配」),心理學的流行,我覺得很大部分都是為泡妞而崛起的~。任何一門能夠輔助泡妞的學問都是好學問!!
======================================
加一句:現在互聯網上很多產品要考慮推送用戶感興趣或者說可能感興趣的部分,還有UI和UE的設計,這都要做用戶的心理和行為分析,正兒八經的要用到心理學等學科,這不是什麼性格色彩之類的操作的玩意,而是要實實在在的專業學問,所以現在好的產品經理一將難求啊……
PS:話說,有一段時間我被「九型人格」這玩意快整瘋了,天天耳邊眼前都有人拿這玩意顯擺裝先知……


我可不覺得心理學在國內引起廣泛興趣。
心理學包括認知心理學,發展心理學,臨床心理學,工業與組織心理學等幾大類,誰能告訴我那些節目、那些書屬於哪一類心理學?
那些所謂的心理學根本不是心理學。


曾經人們喜歡算命,喜歡相面
現代這些東西披著心理學的外衣出現


感謝邀請。現在的人急功近利,當知道心理學在某些時候起到很大作用時,就想掌握這門技術,以獲得更多的主動性。更快速地了解周圍人的想法或對手的想法,直擊重點,達到目的。


1、市面上的暢銷心理學約等於成功學和心靈雞湯,成功學從來經久不衰,可能人人都想走捷徑
2、學術上的真正心理學科傳播範圍小,偽心理學有機會大行其道
3、圖書市場迎合大多數的民眾閱讀水平,君不見暢銷書榜單很多都是「偽心理學」的科目么


因為那不是正真的心理學

那可能是一種幻想
嗯 幻想


首先解釋人們為何會對心理學感興趣。因為心理學研究的內容與人有關,並且其門檻非常低,每一個人都可以將自己作為實驗對象,來體驗通過學術研究而得出的結論。
但是公眾對於心理學存在一個誤解,就是無法分清什麼是真正的心理學,而什麼只是吸引眼球的噱頭。判斷一種說法是否屬於心理學有一條最基本的準則,就是這種說法是否可以被檢驗。舉例來說吧,星座這種說法就不能夠被檢驗。雖然我們可以說自己確切的符合某種星座的描述,但是同一種星座對應好幾億個人,怎麼可能讓每個人都符合描述呢?這一點就違背了可重複性,而科學結論是要能夠被重複檢驗的。

我相信一個理智的人能夠區分出什麼是真正的心理學,什麼是編造出來的噱頭。至於為何心理學會在國內風靡一時,我想是因為公眾開始從娛樂化的角度去嘗試理解心理學吧。


1. 大眾眼中的心理學與學術意義上的心理學相去甚遠。樓上諸位已經闡述的很清楚,在國內心理學近乎等於成功學讀心術操控術等等,簡而言之,披著科學外衣為某種目的服務的心理捷徑。
2. 很有意思的是樓上有人提到的中國文化中久而有之的揣摩心理的傳統,這種經驗主義的東西在廣義上屬於心理學的研究範疇,但實際上很難定義。比如說在東方文化中盛行的人情關係,以及在此基礎上延伸出的為人處世之道,在我看來其實包含了複雜的決策機制,但在學術圈這類研究傾向於跨文化研究的範疇。這類學術圈界鮮有涉及的領域反而在中國得到了發揚光大,這「揣摩」加上「科學」的理論,其蠱惑性及誘惑性是及其巨大的。
3. 真正的心理學,至少我接觸的一些,事實上頗為枯燥。可能性都隱藏於一大堆數據之下。至於臨床心理學或者跟腦科學相關的那些,更是如此。這種領域且不說國內了,既是相近領域的看起來也無論如何無法跟」有趣「」流行「」有興趣「這類詞聯繫起來的。
4. 推薦一本書 how to think straight about psychology (國內有譯本:《對偽心理學說不》) 讀完之後可以對心理學以及更廣泛的領域有一個正確的認識。


新聞聯播的話應該是這樣說,物質生活豐富了,人們便更傾向於對自己內心的認知。 這應該是個好事情。


推薦閱讀:

20歲的女孩應該把錢花在什麼地方?
你是如何度過那些孤獨又恐懼的日子?
現實糟糕到一定程度,感覺快活不下去的時候,可以做什麼事情排遣?
你買兩部手機的原因是什麼?
像這樣長期在家算不算錯?

TAG:生活 | 心理學 | 心理學現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