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很多電影,大腦還是一片空白怎麼辦?
高三暑假,老師推薦我們多看電影可以獲取豐富的體驗,對個人提升有好處。可是大學一年看了這麼多電影,除了跟人談起來知道我看過,別的就什麼都沒有了,甚至時間久了連劇情都忘了,更別說什麼感悟。
怎麼辦呢?
你看書嗎?
看書的時候你會發現在不斷的看一些之前不想看看不懂的書的時候,自己的理解能力也在上升,並且這種上升也伴隨著自己的閱讀能力和審美能力的提高的。
我讀書最初,看哲學書,看入門的《蘇菲的世界》,哲學書是一個很有意思的類別,你看的懂,又看不懂。而且越淺了看,看懂的越多,只不過這也是種淺層認識。而往深了看,你卻未必能看懂那麼多了——雖然都是說的我們身邊的事,但是這種東西一旦細細分析起來,是根本無窮無盡的。
看完哲學書之後再去看一些文學小說,從無限的思考回歸到現實生活中,你會獲得非常高的思考維度,而在看這些書的時候,你也不是在用平常的老眼光去看待了。
我現在在看的書包括心理學的《烏合之眾》,哲學的《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以及《月亮與六便士》,這些書有的看的懂,有的看不懂,那麼看不懂就沒用了嗎?
不是的,因為你看不懂,所以你要多看幾遍,多去理解,多去思考,在思考的過程中將作者思考的方法提取出來,只要不是什麼差勁的書的話,你總能從其中學到什麼的。
思考的過程就是一次提升的過程,你需要不斷的打破頭頂的天花板,來創建一個新的思考維度。
言歸正題。說電影。
這是我看過的電影,還有很多,之前刪除了。
這是我回答這個問題的前提,我覺得自己還是有能力回答這個問題的。
最開始系統看電影的時候,我也是和題主一樣,很多經典電影都看不懂,最開始看的都是很多非常非常經典的電影,其中就有《公民凱恩》、《唐人街》、《阿拉伯德勞倫斯》、《天外魔花》、《異形》等等,這些電影非常非常的無聊、悶,而且我看完了之後完全沒有任何感覺。於是我就在心裡問自己:看了有用嗎?
看了兩年的電影了,現在我知道自己確實是在提升的, 不論是在分析電影,還是評論電影,都能有自己的一套標準。
在看電影的前期,一定要多看經典電影,你看的經典電影越多,他們在你的心裡的影響就越清晰,好的故事總是需要多去體會和聆聽的。而且,越經典的電影,就越值得你一而再再而三的去看,去推敲。
最後引用一句《太陽照常升起》的台詞做結束:你可以說看不懂,但不能說沒看見。
學習就是由量變到質變的過程。當你看多了看久了,看的樂了,看的津津有味了,你就看懂了。
推薦一部電影《鐵皮鼓》。
1.你沒算清楚「很多」是指100部還是1000部
2.你沒說明白「很多」是指豆瓣top還是電影院新片
3.一年365天,你這一年就算天天看電影,從不間斷,你也才看了365部
4.365部裡面總看經典會給大腦帶來負擔,你還得緩和下心情,那就看點爆米花片吧,質量就水了
5.實際上你根本看不了365部
解決方法:
1.多看
2.看好片
3.寫觀後感還是推薦你看書
不是說電影不好,我就是從事電影相關工作的。我覺得,現在大部分電影,你能從各大平台接觸到的還是已商業片為主,商業片娛樂性大於電影的其他屬性,就算有值得思考的部分也大都只是提出問題,或者引人深思,很少分析解決,或者點到為止留作懸念。
電影是一個綜合性很強的藝術形式,涵蓋的方面很廣,想要吃透需要閱歷。題材也是五花八門,無所不有,難免要眼花繚亂的。
所以還是建議你先看書,在你喜歡的領域,哲學也好,歷史文化,詩詞歌賦都好,循序漸進的看書,從入門漸漸深入。既然想要有所收穫,那麼專且精,比廣撒網要好的多。
看電影是一個參與門檻很低,但對參與能力區分度要求很高的娛樂活動。
所謂參與門檻,譬如游泳或者滑板,需要經過初始階段的習得訓練,方可入門,並不能馬上就可上手(特殊天賦的除外)。
而所謂參與能力的區分度,譬如業餘愛好者,足球就要比籃球對參與區分度的要求高得多,因為對綜合身體素質,尤其是體能的要求更高。
身體素質不是太差的高中生甚至初中生去打籃球,稍微打幾場就能適應,場面在達到相當激烈程度的情況下,也能維持全場,至少可以堅持;但是足球則完全不同,絕大部分未受系統人的身體素質只能應付中高強度的全場對抗約一刻鐘,往返跑沖幾下,就像狗一樣喘氣,接下來的一個多小時就只能散步,走著甚至站著踢。
所以職業比賽和業餘球場上的比賽,在場面觀感上的差距,雖然都很大,但足球還是高於籃球的。
電影的參與門檻很低,但是如果你的參與能力太低級的話,和足球一樣,也很難堅持很久,因為如同你所說的——看了很多電影,但卻一無所獲,人們很難對沒有收穫沒有長進的事情堅持太久。
我一個朋友,「好觀影,不求甚解,每有佳片,便欣然忘食」。我給他推薦了很多佳片,他看片熱情很高漲,但是每次問他觀後感,都讓我格外無語。
比如馬丁·斯科塞斯的經典名作《計程車司機》,他的觀後感是:這個電影前面挺無聊的,毫無劇情可言,主人公到處開車閑逛,看得我憋屈,還好結尾總算爆發了,最後那個槍戰挺帶勁的,一槍把那個開妓院的老闆手給轟掉了,哈哈哈哈,太刺激了。我以為掛了,沒想到TM命還挺硬的,居然又找回來了,嘴裡不停地說:I will kill you!I will kill you!卧槽看得我挺害怕,就跟我CF有個地圖上面的殭屍一樣,媽的怎麼打就是不死,還好男主補了幾槍把他幹掉了...
類似這種評論,完全就是看熱鬧的視角,至於像什麼《生死停留》《禁閉島》《兩桿大煙槍》《穆赫蘭道》《記憶碎片》之類的,更是看得一頭霧水。
其實相當一部分人的觀影能力是很低的,這是國產電視劇的功勞,很多40集的電視劇,從20集開始看,完全不影響理解。但換成了歐美影視劇,走神個幾秒,漏了一句台詞或者沒跟上思路,後面的就看不懂了。
長此以往,除了長期背景音的浸淫讓他們自認為自己是口音鑒定師——能夠感覺到清華出身的奶茶天的美音不是很純正之外,就沒有什麼教益了。
其實中國電影難度也未必低,譬如《頤和園》《鬼子來了》《太陽照常升起》《讓子彈飛》這種片子,很多人也就是看個皮毛。
但是很多片子的巧妙之處在於:給不同層次的人帶來不同的觀影深度——走馬觀花看完劇情自以為能夠解釋,而深入研究的也另有一番天地。
如果一個片子,單單從頭到尾過完了劇情你發現有很多解釋不通的地方時,那說明這個片子「研究」的成分更高,如果始終抱著走馬觀花的心態看完了很多部這樣「偏研究性的片子」,長此以往,你自然會感到一種「大腦一片空白」的感覺。
實際上,看電影是一個對綜合認知要求相當高的項目,某種程度上說,它並非是一個娛樂方式,而是一個促進認知學習以及檢測認知能力的手段。
前面提到的《記憶碎片》頗有智商檢測的感覺,要求你打破日常的知覺慣性,把時間軸扭轉過來,在大腦中重新建立事情發展的順序。
而希區柯克的片子則開創了講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學說融入影片的先河,《愛德華大夫》中,達利的剪影塑造了人類潛意識的幻境,而第一代007肖恩·康奈里飾演的《瑪爾妮》則堪稱一步變態心理學的教學片。
而後來很多的電影都借鑒於此,最典型的就是《穆赫蘭道》和《禁閉島》了,你需要有一些心理學的常識,才能看透其中的象徵或隱喻。
樓上有人說看影評。這確實是一個很好的方法,但相比於二手的分析資料,去看看導演怎麼說往往會豁然開朗。
所以還是要提高自己的洋文水平。
很多電影都有包括導演評論的多音軌的版本,一些類似TLF的電影論壇都有大量的資源。這裡又不得不提到國人的觀影方式,品味普遍不高,一個很經典的影片,明明有1080p、720P+特效字幕的版本,卻非要在什麼在線網站上或者百度雲客戶端看完,實在是不能理解,猶如在一個髒亂差的蒼蠅館請米其林大師給你做5小時18道菜,完全是一種違和感(所以最好是弄幾個移動硬碟,將影片分門別類,有計劃的觀看。有條件的可以收藏碟片,如今是藍光時代了,一個光碟包含的內容非常之多,比如訪談花絮之類的)。
譬如《諜影重重》,前面三部極為經典,堪稱空前絕後的諜戰片,甚至整個動作劇情片里的翹楚。劇本的改編,故事線索的推進,打鬥的設置(三部風格不同,第一步實用而標準、第二部粗線條、第三部華麗卻質樸),小Trick的設計(比如通過電話佔線查到對方的酒店房間號、通過雜誌+麵包機製作「定時炸彈」,通過電話調虎離山),人物性格的塑造都堪稱完美。導演的音軌會告訴你拍這一段時,當初是怎麼想的,後來改了主意;蘇黎世的場景其實是在布拉格拍的;剛上岸的伯恩是怎麼不用特技忽然消失的。
甚至音樂,都讓人拍案叫絕,尤其是第二部,開頭有一個片段,先用了一個隱喻——印度菜市場的一個彩色風車特寫,從靜止到被風吹動(含義是風車不是自己想動,而是形勢(風)所迫,風車就是男女主角的象徵,風就是兩人即將面對的危機),通過風車吱吱地響聲配合一串當地的印度鼓點起前奏,鏡頭推到伯恩在印度Goa的海灘上跑步,然後融入了《諜影重重》系列的開場音樂的變式版本,從急促到舒緩——另外一個平行鏡頭給到了女主角翻看伯恩的筆記,帶出了他對過去的回憶,最後用一串急促的印度鼓點收尾,等於告訴觀眾,回憶結束,馬上有大事發生了。
所以有的時候觀賞一部電影,情節是最表層的,有很多其他的角度可以看。最有意思的是找暗線——由於一些不能說的原因,導演會將一些隱秘的想法通過不易覺察到的細節呈現出來,在主線劇情進行的同時,這條暗線好像是特工傳遞情報的密信,只有放在酒精燈上加熱才能顯出字跡。
但是導演往往不會承認——解讀是你們的自由,我沒有解釋權。當然,既然是暗線,自然是不便透露的,怎麼能承認呢?
比如《頤和園》,大量的隱喻和象徵,這部片子真是絕了,明顯是男女關係,暗線是隱喻歷史進程。很多人沖著國產史上最大尺度去的,實在是降低了這個片子的格調。
《色戒》不用說,明線是汪偽和兩桶之爭,暗線則是老易通共——雖然全片沒有看到共產黨的影子。對了,居然很多看過這部片子的人一直以為湯唯和王力宏是中共地下黨的,而且還不少。
《人民的名義》,這個更絕。一條暗線的解讀是:很多的證據表明,侯亮平也是腐敗分子,開煤礦的事情並非子虛烏有,他和丁義珍蔡成功沆瀣一氣,但是劇情的視角把他違法犯罪的那部分給隱藏了。這並非不可能,我們在看前面若干集的時候,一度覺得達康書記甚至趙東來是壞人,其實一開始就是這樣設計的,中途改了,所以你能感覺明顯的前後不一致,因為前面就是按照反派塑造的。
你說,這純屬胡說八道。但是切記,劇情和現實一樣,沒落馬的大老虎你相信他有問題嗎?劇中的鏡頭也只是有選擇性的想你呈現了侯亮平的一部分生活,那些在鏡頭之外的生活你看不到,所以無法確定他究竟是一個什麼樣的人。如果單憑局部來判斷好人壞人,那麼趙德漢比侯亮平更像清官,假如鏡頭只拍他吃炸醬麵、騎自行車上班的場景的話。
在看電影的初級階段,可能興緻很高,追求數量,但是後期最好是追求質量。甚至好的電影,一部可以看很多遍,要比不停快進看完幾十部要好得多。
關於電影的選擇,可以按照評分,無論是豆瓣時光還是IMDb,但是不要迷信評分,尤其是有些冷門影片,打分人數不多的情況下,更不宜參考。或者是兩頭重(很高分和很低分的多)更要有自己的判斷。
還可以按人物,常見的比如按演員、導演來看。記得我早期瘋狂追捧希區柯克,把他的幾乎能找到的片子全部看了一遍。
但有的時候,我僅僅是因為喜歡某個電影的配樂,就去找這個音樂家的其它配樂作品來看。
總之,分類看比隨機看更有系統性,同一類屬性的疊加能讓你對某一類電影有一個更深的體會。
總以為多看幾本書,多看幾次電影,多聽幾場音樂會,多旅行幾次,多刷知乎,多關注微信號就能提升自己,但這些用處都很小,真的能充實自己的是系統的學習。把你所學所知化為一整個系統,成為一個體系,才有用。
零散的知識,孤零零的認知,一點用都沒有,除了拿來做談資你沒有系統的學習過如何觀看或者說賞析一部電影。大學會有一個單獨的課程叫電影賞析,你看看你們學校有沒有選修,報一個或者買幾本專業書自己看看。一部電影每幾分鐘甚至幾秒鐘都有人再旁邊講解和你自己看是不一樣的,不求多但求量,加油。
說明你不適合這個領域,去培養一下其他藝術愛好吧,什麼事不能強求,反正又不是專業,當個愛好怎麼玩都行
其實這個問題分兩面看的話,一面是你看的電影是什麼電影,又是怎麼看的,這一點一定有很多人說過了。
說另一面,關於看電影之後忘記劇情的事,我在跟考上北電電影史的同學聊天的時候也提過這個問題,我們這些看過一兩千電影的人,大部分電影都忘記了,,但是!你真的是僅僅看過了而已么?我覺得不是,像伯格曼,黑澤明這一類導演的電影,你看過之後,首先會在你心裡留下一個很重的位置,你記不起它的劇情,但你知道他講這個故事目的是告訴你什麼,他的思想會像一個種子一樣,在你心裡生根發芽,在你以後生活,閱讀,經歷中,影響你的看法和行為。
某答主說任何電影導演都無法和馬克思他們相提並論的,拜託~你看過幾部電影?!
而且,電影只是個形式而已,就像馬克思寫書也只是個形式,思想!!了解一下人家的思想才是根本啊,那點故事沒什麼可記的。
看電影不只是看,也要思考。
由於有一天我突然發覺,原本自己已經看過的電影,第二次看的時候居然完全忘了,就像第一看似的,直到某個場景的時候,才想起這tm我看過啊。
從此我開始了記錄自己的所有觀影列表。並且儘可能在電腦中存檔一部原盤。以備以後再次觀看方便。
除此之外,我還嘗試寫觀後感,寫觀後感的目的是為了加深思考。因為人即便心裡明白了,不能夠通過語言表達出來,那也只能說是一知半解(或者說是朦朧),要能夠用文字準確的敘述出來,那才能夠做到清晰透徹。而這樣做,就會迫使你去思考。
所以我的建議是,寫觀後感,如果是在寫不出來什麼,最渣的情況,你把電影整個按照自己的理解把它再用文字敘述一邊,然後在吐槽吐槽,慢慢腦袋裡就應該會出現東西了。
一部好的電影看完之後就像是身上長出了新的靈魂溶入了血肉,你不會很有印象但是它會在無形之中影響你的生活,就像張三丰教張無忌太極拳的時候,張無忌忘記了所有關於太極拳的武功之後他才真正的學會了太極拳。像有些爛片看了之後也就是看了,不過心裡也會多了一把尺
錢鍾書先生曾經說過:「看文學書而不懂鑒賞,恰等於帝皇時代,看守後宮,成日價在女人堆里廝混的偏偏是個太監,雖有機會,卻無能力。」我一直覺得藝術類的東西還是有其共通之處,這句話放在這裡做個參考。
看電影有很多目的,有的人是單純為了圖個樂,有的人是為了學點東西,沒有對錯,只是看你想要哪一種。
看你的情況還是後者,想要通過看電影的方式學到東西,但是因為電影是零散的,沒有系統化,而且裡面涉及到構圖、演技、拍攝的方法等等,一下子理解也比較困難。
我給你的建議是先挑一些自己感興趣的話題或者導演,慢慢看,一部電影看個一兩遍,然後不要急著看下一步。去網上看一些影評或者分析,搜一下有關這個電影的背景、周邊等等,自己會慢慢地對電影有一些自己的看法。有了一定的基礎之後,建議可以自學一些和文藝理論有關的東西,會對裡面的一些思維和內涵有更好的了解。推薦你一本書,是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童慶炳老師的《文學理論教程》,裡面是一些關於文藝鑒賞比較基礎的東西,可能會對你有幫助。
優秀的文藝作品,是讓觀看的人也有自己想要參與的能力。《大話西遊》之所以經久不衰,是因為它給了觀眾思考的空間。而文藝作品的解釋權並不是只在作者手上,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世界,每個人對事物的理解自然也就不一樣。這也是藝術存在的意義,它給予我們美感,給予我們思索,給予我們超越時空的力量。
《為了報仇看電影》裡面說:「電影是一束淡呀淡呀淡的光。」我們生活的樂趣,也往往來自那些不相干的人和事。電影也正是給我們提供這樣的空間,讓我們在眼前的苟且之中,不用花太多的時間和金錢,就能尋找到一點點的詩和遠方。
不可否認確實有很多像肖申克的救贖、心靈捕手一樣的好電影。
但是我負責任的說,你看一萬場電影也看不出一本國富論、資本論。
腦子裡面空是正常的,因為電影的手中就是讓你爽一時,而不是爽一世。
因為:任何電影的導演根本無法與亞當斯密、卡爾馬克思相提並論。腦容量、思想深度天差地別。很久以前讀過一個作家寫的文章,具體內容沒多大印象了,大致是說作家在兒時硬是逞能讀完了一本非常晦澀的典作,以他當時的理解能力完全不能理解書的內容,讀完也就隨即忘乾淨了。很多年後過去了,他也成了一名作家,一個偶然的機會,他重新在圖書館裡偶遇那本書,又重新翻閱起來,他已經足夠去理解書中內容,儘管已經豪無印象了。出乎他意料的是,他發現書中傳達的價值觀與他一直堅守的人生信條如出一轍,他感覺這簡直是為他而寫的一本書。你讀過的書看過的電影,一段時間後你完全忘記具體內容了,你覺得「白讀了」、「白看了」,但那些電影和書正在以自己的方式對你的思想、判斷力、價值觀施加影響。
高中前讀完了一些書看了一些電影,讀得懂得讀不懂的,看得懂看不懂的我都會硬著頭皮去完成,我不知道我這樣做有什麼意義。當時讀托爾斯泰時,我不能非常理解他的宗教觀,也沒有深刻感受。以後,當我開始了解宗教後,讀了一些宗教書、看了一些宗教片,我能夠形成我自己的宗教觀,但我會猛地想起托爾斯泰好像在小說里說過這樣一段關於宗教的話,然後我會意識到我不就一直這麼認為的么。當時讀《百年孤獨》《霍亂時期的愛情》也是一星半懂,後來,我讀了James Joyce,看了很多魔幻現實主義和意識流的電影,我再讀馬爾克斯的其它書時恍然到這種我抓也抓不住的感覺的絕妙之處。當時看《猜火車》完全不懂為什麼會有人覺得好,只覺得噁心加倒胃,看完也沒什麼印象了。後來開始喜歡上英倫搖滾,迷上了「垮掉的一代」和hippie文化,又看了同類型的《夢之安魂曲》《兩桿大煙槍》一類的,也到了自己荷爾蒙爆棚的年紀,突然又強烈的想重新看一遍《猜火車》。再看完時,我激動的一個人鼓起了掌,完美的剪輯和電影節奏,壓抑不住的那股勁兒,一環一環的正扣我心。很多我之前看過的電影我
生命中不存在毫無意義的片段,只要存在,它總會以你或許意識的到或許意識不到的方式為你施加影響。看了很多電影,大腦還是一片空白怎麼辦?繼續看呀,也要對其它領域多多涉獵(戲劇、哲學、音樂、文學)不需要多麼精通,但不要讓自己大腦懶惰。你要知道這些古老的玩意之所以存在幾千年仍不褪色,之所以有無數人前仆後繼的為此獻上整個人生的長度,是因為他們足夠雋永,足夠在你的生命里留下濃墨重彩。當你的儲備量足夠豐富時,你可以融會貫通,足夠形成獨立思考,開始有自己主觀對一切的判斷,那時,你會感謝你曾經看過的那些電影,讀過的那些書。
內行看門道,外行看熱鬧。
你看電影的時候有想過要從電影里學到什麼嗎?
最簡單直接的一點,你看完後你可以把看過的電影分個類,然後寫句短評嗎?
你要看心理學有關的電影,要有點心理學的基礎知識吧。
你看倫理類的電影,看的時候要有自己的立場吧。
你看歷史類的電影,看完了要知道時間,地點,歷史事件的起因,經過,結果,影響吧。
你看情感類的電影,你帶有共情的能力吧。
再舉個例子,如果你對這個電影有所感悟,當你現實里看到什麼事情,你努力回想一下,應該可以把你看過的電影和這件事聯繫起來。走馬觀花的看還是去看速度與激情這樣的商業大片吧。
用心去看,而不是走過場的瀏覽。每看完一部電影,都要強迫自己摘抄精彩的台詞,簡單的記錄觀後感,上網搜索相關資料,加入該電影的討論論壇(貼吧,豆瓣,知乎等)發表自己的看法或者和大家辯論。不用多久鑒賞能力和描述能力就會有明顯的提高
以下愚見
說的不好見諒
你讀過的書
你走過的路
你吃過的飯
你遇到的人
你記得的事
你不記得的事
你看過的電影
總有一天你會忘記
就像你爸媽小時候告訴
你見到叔叔阿姨要禮貌
別占人家的小便宜
喜歡的東西要靠自己得到
不能不勞而獲
之類
其實很多我們都忘記了
但是他們慢慢
成了你的血肉
成你的教養和眼界
它們會讓你變成更好的人
這不是我說的
這個是我也從別人那裡受教到的
你看過的電影總會有幾個讓你印象深刻
也可能是你年齡不到你體會不到
但是時間時間
它會給你答案(突然就唱出來了)
沒必要刻意去強迫自己看電影
你要找到自己喜歡的題材類型先看那些
才能慢慢記得
總會有幾個你看了還想再看的電影
就我來說
肖申克的救贖
白日夢想家
時空戀旅人
當幸福來敲門
貓鼠遊戲
等
這幾個電影看的我感觸很深
特別是時空戀旅人
男主角和父親最後幾次的對話
.....算了不劇透了
你要是沒看過我覺得你可以看看這部電影
不好看你打死我
其實不是你記不得
可能你沒到那個年紀
也有可能是你沒領悟到別人想表達什麼
你要是看電影要記得情節你很難記得
特別酷炫的招式或者場面
可能還能記得
但是有些電影他的表達是很含蓄的
只有你自己去領悟或者過後看影評
當他觸動到你內心的點
你這輩子都忘不掉
慢慢來路還很長
電影和書還很多
總會有你忘不掉的一本書和一部電影
兩種可能
1你沒看到真正好的電影。
2你對電影本身不感興趣。
建議你去刷一遍IMDB250,就前十部,如果一點感覺都沒有,還是算了,你不適合看電影。
看書,有精讀或范讀。進食,有品嘗或果腹。
聊天,有聽話或聽音。戀愛,有走腎或走心。交際,有識表或識里。看電影亦然。提問就是尋求改變的開始。這裡給幾個個人建議tips
1??帶著目的和腦子去觀影
看一下你之前看過的電影的影評,發現一些獨特的切入點和思考方式,在紙上列出來,相當於給自己出一篇問答題,看下一部電影的時候帶著問題去找答案,把思維調動起來。這算是一個傻瓜方法。從易到難,用模仿作為創作的開始。
2??培養自己講故事的能力
前面一個步驟是寫,接下來就是把它用嘴描述出來。可以是描述,也可以是通過其中一個片段引發一個話題,引出你個人的經歷故事或對方的,引出三觀的討論。通過這些轉化,看電影可以讓我們成為更有趣的人。
不要用心去看!
看完後一片空白那種電影,不管在別人眼裡是好片還是爛片,甚至是公認的神作,不是你的菜就不是你的菜,別硬著頭皮非要看出什麼門道來。
看自己喜歡的。
你覺得自己看得很多了,難道就沒有遇到過一兩部真正喜歡的電影?大量看片就是為了篩選出自己真正喜歡的類型,找到自己喜歡的電影后保證你時不時就忍不住點開一下,每次點開就忍不住看完,我就不信你會忘記。孔子早就說過了,學而不思則罔。
推薦閱讀:
※「所有男人都是孩子」怎麼去理解?
※如何通過學生會面試?
※你曾經有過哪些不被社會認同的(理解的)出格的想法?
※一直激勵你成長、前進的座右銘是什麼?
※如何才能轉變一個叛逆期少年的心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