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抑鬱症普遍嗎?


這個問題我也很有興趣知道答案,因為學界也沒有定論。老年人更容易表現出抑鬱的癥狀,這似乎是我們的common assumption,一種大家想像中理所當然的假設。因為說到年紀變大,我們的認知就是 身體變弱、行動遲緩、記性變差 --&> 心情容易起伏 --&> 抑鬱。

可能還是要回到我們怎麼量度「需要藥物或者行為干預」這樣的程度的抑鬱這個問題上來【啊,對不起,我說話真繞】。抑鬱很多時候變成了我們的一個口頭禪,最近天氣不好,哎,好抑鬱;今天出門開車地上結冰紅燈沒剎住,應該分兒被扣光了,哎,又抑鬱了;中午去買飯,粗面、魚丸、菜心都沒了,哎,抑鬱死了。
明天太陽出來,什麼都好了。
這就不是抑鬱。

臨床上要診斷抑鬱不像確診其他身體機能上的疾病,驗血、驗尿、X光片、磁力共振(雖然磁力共振診斷精神類疾病也慢慢開始納入考量)就可以搞定,最終確診還是要看是否達到診斷手冊上的指標分數,但是這個手冊也是大量臨床數據總結得來。焦慮情緒綿延、長期失眠、家人朋友關係變差、學習工作生活失去興趣、有殺傾向、體重在沒有刻意減肥情況下暴跌、和確實傷害自己的行為,上述項目出現超過一定數目(要看出自什麼原因),並且持續兩周以上,請尋求幫助。

說回到老年人抑鬱,量表其實是有略微不同的。生命總歸有終點,只是這條終點線對於老人來說越來越近,從虛無縹緲變得能看見了。你問人家是不是焦慮啊、對生活興趣還大不大啊,這和年輕人的標準其實是沒辦法做比對的。90年的時候Gatz和Hurwicz (Are old people more depressed? Cross-sectional data on Center for Epidemiological Studies Depression Scale factors. Psychology and Ageing, 5(2), 284-90)做過一個研究,他們用了四組cohort,20-39 (n = 548), 40-54 (n = 218), 55-69 (n = 352), 和70-98歲 (n = 212)。結果發現,在量表得分上,四組人並沒有顯著差別,只有一條,在對未來的展望上,超過70歲的老人並沒有表現出「人生充滿希望」的雞湯情緒。

那為什麼我們還是會感覺老人家好像大概比較容易抑鬱呢?也有研究表明,的確,他們更容易表現出抑鬱癥狀,但是大多是因為身體上疾病。五歲小娃摔一跤,大不了青紫個幾天;老人家摔一跤,那可以是不得了的事情,有些就一路在病床上睡下去了。【正打算好好講講fall這個事情,老人家摔跤,和一年摔幾次,是很多研究問卷里畢問的問題。因為越來越多研究表明這就是個轉捩點,有生物和腦部神經學的科學證據,要另外開一帖】。所以抑鬱情緒,其實是這些身體疾病帶來的併發症;而老人家身體更難痊癒,抑鬱情緒自然就綿延得更久,所以就更容易形成我們這樣的認知了。

肉體和精神是不可分的整體,所以鍛煉身體真的還是很重要的。再加上人是社會動物,老年人更需要社交,和小輩的交流刺激、和子女的溝通、和平輩的憶當年等等。生命橫豎是要有終點的,看看古人七十就古來稀了,現在醫療、飲食、衛生上去了之後,城市人口的平均壽命都超過80了。所以過了70歲的老朋友們,還是可以看看風景聊聊山海經打打太極開開心心嘛。


從老齡化的趨勢上來說,肯定是越來越嚴重的。再加上普通人其實很多不懂得老年抑鬱症的最初發病癥狀,其實癥狀有很多與其他病症很相似的,尤其是軀體化癥狀疼痛綜合征,如頭痛、頸部痛、腰酸背痛、腹痛和全身的慢性疼痛;消化系統癥狀,如腹脹腹痛、噁心、噯氣、腹瀉或便秘等;類心血管系統疾病癥狀,如胸悶和心悸等;自主神經系統功能紊亂,如面紅、潮熱出汗、手抖等。
所以,就是發現了也大多忽視掉了。

對了。再說一下心理學與生活這本書不是理論書。而是普及書。新年快樂。安。


沒有一個老年人樂意得這病,事實上不少老年人都得了。老年人都極力預防這種病的發生。但此病每年都在增加。


昨天中秋節晚上給母親打電話,母親竟然學會了玩微信,用微信轉發信息,甚至是視頻聊天。我感覺這樣的進步對於我來說確實很驚喜。以及她的每一種認識新事物的進步,多會很迫切的讓我知道。

我是一個在農村長大的孩子,母親也沒有什麼文化,據她親口說自己也只有小學三年級的文化水平。但是她很愛學習,比如說拼音打字,視頻聊天。她年紀大了,雖然學習和接受東西很慢,但是每一次都很努力,很喜歡母子的這種交流。

她還會到村委會大院和同齡的阿姨嬸嬸們跳廣場舞。讓我們教他聯網下載視頻。我回家她會找機會把自己學會的新舞蹈跳給我們看。

我覺得她的心態很好。一直以來,也經常給我指導。我覺得她很偉大。現在,她卻逐漸的變得很像個小孩子,聽我們的叮囑,注意作息,飲食,及健康。

今年她58周歲了。


年輕的時候她很喜歡唱歌,而且還帶過團隊到鄉鎮和縣裡文藝演出。我要努力爭取機會把她帶城裡來,讓他和社區的老年人一起唱歌,說實話我個人覺得這些老人裡面嗓子基礎大部分還沒有我母親好。

我覺得人到了老年,就越來越關心子女對於自己的看法。如果他們感覺自己不被子女接受或與子女的生活格格不入,就有可能情緒低落甚至抑鬱。他們逐漸開始按照子女的期望的方式過自己的生活。這一切是多麼的微妙。即使你不曾發覺,但是它確實存在著這一現象。如果你認為老年生活會比較沉悶,他們孤獨寂寞,甚至一直消沉。實際上,你帶著這些觀點與他們交往的時候,就已經開始自覺或不自覺得將這些思想和觀念暗示給她們。他們就會潛意識的按照你的這種期望生活。

那麼什麼是老年人的生活和心理狀態呢?心理學目前並沒有定論樂觀或悲觀的哪一種生活方式佔主導。反而,是我們帶著某種消極觀念的人,帶著先有的偏見去與老人交往的時候,他們會按照我們預先的期望表現出相應的行為。有時候,這讓一些作老年人行為研究的人很尷尬。越是生活在思想傳統的社會環境中,由於他們的子女多數會認為老年人的生活單調乏味。生活在這種環境的老年人多數會表現出單調乏味的生活方式。而那些生活在思想比較開放,接受和文化容納比較自由的城市,老年生活則相應的表現出多樣性來。

所以,歸根結底老年人過什麼樣的生活方式。很大程度上來自於社會文化價值觀念和子女及親朋好友們的一些看法。

那麼怎麼樣面對老年父母是正確的方法呢?

我個人認為,首先我們得改變以往對老年人生活態度的偏見,相信她們具有樂觀的心態,並且指引和啟發他們擁有積極樂觀的生活態度。

其次,多陪伴老人。與他們講他們值得驕傲的過去,以及我們自己當前生活的快樂。

第三,引導她們拓展自己的生活。多交志同道合的朋友。豐富老年生活,比如社區老年活動,社區老年愛好文化,及老年大學等學習認識新事物的機會。


人到老年,不僅生理機能出現衰退,心理承受能力也存在很大程度的下降。

很容易出現一些心理問題或精神病,其中最常見的有:

1.神經衰弱
  老年人常常被神經衰弱所困擾,並因此而出現嚴重的睡眠障礙。老年人神經衰弱主要表現為精神易興奮,控制不住,精力不足,情緒性疲勞,失眠,頭痛,心悸等,病程可達數十年,癥狀可有間歇,病情容易反覆。

據統計,一般成年人的睡眠時間在7~9小時之間,而老年人睡眠時間多在5~7小時之間,並常常有睡眠淺、早醒、多夢的現象。

2.抑鬱症
   抑鬱症是老年人最常見的精神疾病之一,並常伴有其他軀體疾病。

老年人抑鬱症患者通常表現為情緒低落或抑鬱,對生活失去興趣,日常生活沒有快樂,睡眠不佳,慢性疼痛,記憶減退,甚至持續產生死亡念頭。

3.老年痴呆症
   隨著人類壽命的延長,老年人數日益增多,老年痴呆症的發病率亦逐年上升。據統計,65歲以上的老年人有10%存在智力障礙,其中1/2可發生老年痴呆。

老年痴呆症主要表現為記憶減退和多種形式的認知功能減退,比如記憶力減退、語言功能障礙、定向力障礙、推理判斷思維減退等。

   老年痴呆的病因雖然未完全明確,但許多疾病如高血壓、心臟病、糖尿病、高血脂、腦血管病等,對導致或誘發痴呆形成及病情加重都有影響,因此要積極控制這些危險因素。

4.疑病症

   疑病症是一種老年人常見的心理疾病,患者常懷疑自己患了某種軀體疾病,或是斷定自己已經患了某種嚴重的疾病,感到十分煩惱,其煩惱的嚴重程度與患者的實際健康狀況很不相稱。

患有疑病症的老年人性格上都有一定的缺陷,例如敏感、多疑、易受暗示;孤僻、內向,對周圍事物缺乏興趣,對身體變化十分關注,以及過分自戀等。

疑病症的發生,與老年人的以往經歷也有一定關係,比如目睹親友死於某種嚴重的疾病,醫生不恰當的言語態度、行為等等。

當然,疑病症也可能是抑鬱症的先兆,或確實潛伏著某種軀體疾病,需要加以注意排除。

另外,老年人常見的精神疾病還有精神分裂症、焦慮症等。

老年人的精神疾病,這已成為一個社會現象。

由於患者本身往往對自己的健康狀況沒有認識能力,如果別人能早發現,一些悲劇完全可以避免。

首先精神病人不會像患軀體疾病的患者一樣,主動要求去看醫生。

家人又普遍對心理、精神疾病缺乏認識,見老人感冒發燒了,就趕緊去醫院,而對好忘事、語無倫次、多疑、行為異常等癥狀,卻往往歸因於人品、 性格等因素,不認為是病態。

再就是,對那些軀體疾病伴心理、精神疾病的老人,只想到治療軀體疾患,卻忽視了對精神疾病的治療。

家庭小型化、「空巢」現象,以及社會支持系統的不完善等一系列問題,正在使上述問題變得越來越突出。

而且子女往往只顧「忙工作」,與老人交流的時間和機會少,很容易忽略對老人的關心,更不了解老人的心理需求和變化,甚至很多老人病得很厲害了,孩子卻還一問三不知,連病情、病史都說不清楚。這種狀況必須引起重視並儘快加以改變。


有個朋友高三的時候,外婆抑鬱症跳樓自殺了。
中午的時候他們還一起吃了飯,下午外婆從六樓跳了下來。

我想她死意已決,看到喜歡的孫兒也沒有喚回一點生活下去的慾望。


我從人格發展的角度來回答這個問題吧。

精神分析學派代表人物 埃里克森 在其人格發展理論中提出:

人格的發展按固定順序分為幾個階段,每個階段都存在一種發展危機,某個階段中危機的解決標誌著人格從該階段發展到下一階段。順利地度過危機是一種成功的解決,反之是一種不成功的解決。成功的解決有助於自我力量的增強和對環境的適應;不成功的解決則會削弱自我的力量,阻礙對環境的適應。

這裡涉及最後一個發展階段——成年晚期。

埃里克森認為,這是人生的最後階段,發展危機是自我整合對失望,發展任務為:獲得完善感,避免失望和厭倦感,體驗智慧的實現。

隨著時光流逝,老年人發生了一系列變化,如身體機能逐漸衰退,離開了工作崗位,社會角色的轉變,收入減少,親友、配偶的相繼離去等等。因此,老年人需要作出一系列生理、心理和社會的重大調整,以適應這些變化。

埃里克森認為,擁有幸福生活,對自己持滿意態度的人,當他們回首往事的時候,自我是整合的,體驗到生活的美滿和人生的完善,能以一種「超脫的態度對待生活和死亡」,即智慧的實現。而那些在人生的旅途上留下太多遺憾和空白的人,則因無法重新選擇而體驗到深深的失望和厭倦,此時便容易產生抑鬱情緒。

所以在我看來,作為老年人或多或少都存在些許抑鬱情緒,因為試問有幾個人能做到回首自己一生少有遺憾,但這並不等於患有抑鬱症,畢竟抑鬱症的判定是個複雜的且經過「量化」的過程。

就這樣吧,over.!


本人只是一普通的心理學愛好者,答案若有不妥之處,望各位指正。
手機碼字,就不講究什麼格式了。
部分文字參考百度百科,叩謝度娘。


我奶奶83了,感覺老了之後比以前心態要好很多。管的事情少了,想法自然也少了。我外婆以前也是的,根本沒什麼煩惱。兒孫大了,很多老人可以放心地專註於自己的興趣愛好或者某項事業,哪來的時間抑鬱?看透很多事情之後反而變得更豁達更愛開玩笑了。

抑鬱和個人的性格關係比較大。


在我外婆經歷外公去世,因為沒有送他及時就醫,而不斷自責的過程中。
我們全家都深信外婆已經患有老年抑鬱症。表現為:自己沒病認為有病,去心臟科住了一段時間醫院,大夫說心臟沒問題,建議去精神科看看;而且長期失眠;生活不規律,非常焦躁;不願出門,說話刻薄;

我覺得她引起這一疾病的主要原因是過度依賴他人,一旦失去無法生活,並且深陷自責,無法自拔。


並非我設想的隨著年齡增加,抑鬱越來越嚴重。事實是,到60歲後,抑鬱人群減少。而出現疾病的話會增加抑鬱概率。隨著年齡的增加,生病的人抑鬱的可能性增加


根據《心理學與生活》這本理論書上面說隨著年齡的增長大部分老人家心理越來約豁達越來越不容易犯心理上面的問題,反而大部分二十幾歲的年輕人因為事業、家庭、愛情多方面的壓力更容易抑鬱。當然有少數人特例


不清楚 但是我知道真正的佛教徒不會


抑鬱症很大程度上是伴隨著老年痴呆症一起出現的。患有老年痴呆症的老人大部分都有抑鬱症的癥狀。

記憶減退,認知能力減退(比如 時間認知表現為不知道現在是什麼時間 幾點早上還是晚上 季節)等等都是癥狀伴隨出現。

對Alzheimer"s感興趣的可以去看David Snowdon的《Aging with Grace》。書里講了很多Alzheimer"s disease的發現。


還行吧


我覺得老年人的焦慮症特別厲害,如果家庭上稍有變故都易引發,因為我家裡就有,但是如果給予適當干預會好很多,而且我問過他們,就是焦慮,但並沒有想過死亡!1、我奶奶比較開化,老叔去日本打工,爺爺走得早,我們都不在身邊(但是離得不太遠),她覺得不舒服,又說不出來,於是自己去看了心理醫生,得出的結論是焦慮症,大概是太過擔心老叔,我奶奶控制力比較好,基本表現不出來,就是自己心裡難受,那時我上大學,六日經常去她那住,暑假接她一塊回我家,沒事就和她聊天,我就想給她找點事情做,我覺得這樣她就會舒服些,我也不知道我的方法是否管用!2、基本和我奶奶同時發生,我三姨,三姨家哥哥當兵去了!三姨就覺得自己的更年期越來越厲害!我哥回來了,也不見好!突然有幾天,她連水都見不了,看見就覺得灌的難受,後來嚴重的西瓜都不能見,我突然想起我奶奶,就打電話問她看了哪個心理醫生,於是帶著三姨去看,跟醫生聊了聊,開了些葯,出了醫院門就見好。我姥姥家人多,大家都陪著她,好的也很快!3、大姨夫,也是同時期,家裡遇到些事情,大姨夫也突然開始心裡不舒服,難受起來,大半夜出去走路,走好久,也去看了那個心理醫生,我們把他接到姥姥家這邊,見些好,後來接回家,只有我大姨陪他,情況就越來越差,大概是想逃避現實,後來嚴重到少老型痴呆症伴有躁狂症,送到精神病院一些日子,覺得太可憐,於是接回身邊,平常都得綁起來,要不突然一瘋,家裡沒人,我大姨根本頂不住!現在已經完全無意識的癱在床上。我家隔壁樓也有一個鄰居和我大姨夫一個病,抗爭幾年,現在也快癱了,不過清醒時還和老伴聊天(聊的也聽不懂)!&所以我覺得老年人很容易抑鬱,只是程度不同,像我奶奶這種比較輕的大有人在,只是自己沒有意識到,我奶奶善於接觸新事物,所以會去看心理醫生!我後來問我三姨,不是說抑鬱的人都想死嗎?我三姨說,沒想過,活著多好,就是心裡不舒服,壓根兒也沒想過死啊!


農村老人自殺的事並不新鮮,大多選擇喝農藥,某些因為子女不孝,生無可戀,但是某些可能就是抑鬱症,拿我自家來說,我外公的小弟弟,我叫小爺爺,兒子算是有出息,吃喝不愁,對爸爸也算孝順,但是小爺爺還是在一個措不及防的下午自己喝藥水死在了自家的床上,沒人知道他經歷了什麼樣的心理活動。


最可怕的是並不會意識到是抑鬱症。外婆80多了,外公去世了好幾年,家裡人出去工作的工作,在家的也有自己的生活,一個人在家獨自生活,每次都會跟別人說活著沒意思啊,想死閻王還不收。或許在她那個年紀,活著真的只是苟延殘喘,每天數著指頭吧。


我覺得首先要把抑鬱癥狀和抑鬱症分開,大多數現代人都有抑鬱癥狀或自己的抑鬱時段(比如學生的考前、白領的競聘升職、產婦坐月子、老人退休前後)這些可謂時代病,但這些又因每人情況不同而程度不同;而抑鬱症是一種病態,也許從抑鬱癥狀到抑鬱症是一種量變質變的過程,但這不是唯一導向,有抑鬱癥狀的人可以通過自我或他人幫助調節,通過強化自己心態戰勝或度過(對於產婦之於月子可能會更認可「熬過」)讓自己產生抑鬱的那些人和物的時間和空間,從而遠離抑鬱。
老年人抑鬱其實說白了無非落差,當然大多數人抑鬱也無非落差。老年生活跟自己預想的不一樣,沒有預想到身體的老化和一些病痛的滋擾,還有老年生活的單調更容易引起對終點的感喟,尤其身邊圈裡老朋友有人離去更是物傷其類。有人說,多回家看看,多帶老人出去玩,其實陪老人一起適應心態的變化可能更重要。老來有些可以占手的事不錯,比一直閑著好,養花養魚修身養性,人嘛,時間和心態一樣,克服無聊空虛的最好辦法就是忙碌。身邊不少老人在家帶帶孩子,即使不帶孩子也為孩子養些笨雞,種些果蔬,周末節時,老少團聚天倫之樂,這種愛的紐帶是千百年來咱們文化的傳承,讓老人心裡多些愛意(愛也好被愛也好)


只能說,很多下級醫院是根據癥狀來直接診斷焦慮抑鬱症之類,然後給他們吃藥,讓他們睡覺不要鬧的。不過確實很多老年人他們是焦慮,抑鬱,不安和煩躁的(??ω??)


65歲以上組別抑鬱發作的診斷率低於所有65歲以下組別

誤差線是標準誤參考
Kessler, R. C., Birnbaum,
H., Bromet, E., Hwang, I., Sampson, N., Shahly, V. (2010). Age
differences in major depression: results from the National Comorbidity
Survey Replication (NCS-R). Psychological medicine, 40(02), 225-237.


看到題目,想起一個朋友的母親,抑鬱多年,不堪重負,去年年初自行了斷,朋友悲傷的肝腸寸斷。很想知道,什麼原因讓已經經歷滄桑大半生的老人選擇如此極端方式棄世,陪伴身旁的親人又可以做些什麼?


65歲算,1950年出生。
經歷了食物匱乏、缺少自由的年代,活到現在。加上50後教育水平普遍底下。
合理推理,老年人抑鬱症不普遍。心理學上的幸福感是相對的。

老年人的抑鬱症,往往是因家庭破裂、疾病等因素引起。和年輕人的抑鬱症有著很大的區別。

用年輕人眼光看,老人普遍活的空虛。
不過他們自己可不覺得,對很多老人來說,溫飽就是福。


推薦閱讀:

自虐傾向如何造成的?如何解決?
怎麼樣克服不願意與陌生人交流的心理?
如何克服在公開場合表演時的膽怯心理?
害怕穿裙子是為什麼?怎麼克服?

TAG:心理健康 | 心理障礙 | 心理疾病 | 心理現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