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沉迷電腦和網路的大神是怎麼做到的?
學生時代起,我就特別佩服兩種人,一種是沒有電腦的人,另外一種是很少在電腦網路上浪費時間的人。舉幾個例子:
學霸1:本科室友,休息日白天基本不開電腦,開了也是學習外語,只有晚上十點以後才玩一個小時QQ升級,貌似級別很高,年年一等獎學金。
學霸2:電腦只有linux系統,幾乎不關,但是只是看課件,從來沒見娛樂過,用非智能手機,晚上六點還會補一頓咖啡的那種,空閑時間也是鍛煉身體或旅遊。
學霸3:自制力有限,乾脆把電腦送人了,後來突飛猛進,去了加州理工。
學渣我:讀書的時候,嘗試過刪除windows系統,用小朋友的家長管理軟體來黑名單各種網路遊戲,全部漢語網站,通通收效甚微。有一次把網路協議解約了半年,雖然偶爾玩單機版象棋圍棋,基本上每天晚上除了學習,就是看課外書,哪怕有時會讀武俠小說,也覺得比上sns灌水強,而且和小夥伴交流更多了,於是那段時間突然覺得人生有意義了很多。
============================================================
所以沒有電腦只是一個治標的方法,有效的利用電腦學習工作提升自己應該才是上上之道,可是同時要避免陷入信息爆炸的各種無效噪音,怎麼樣可以做到呢?
非大神。
不過我不上QQ不玩論壇,Facebook或者朋友圈也比較少出現,不玩遊戲不看電視,搭車和午休間隙看書。
只是因為人生有更重要的事情要做,再不做就要老了。自律才能自救,你不是別人,你只有你自己。
突然想起博爾赫斯的詩:
你怯懦地祈助的別人的著作救不了你
你不是別人,此刻你正身處
自己的腳步編織起的迷宮的中心之地
耶穌或者蘇格拉底
所經歷的磨難救不了你
就連日暮時分在花園裡圓寂的
佛法無邊的悉達多也於你無益
你手寫的文字,口出的言辭
都像塵埃一般一文不值
命運之神沒有憐憫之心
上帝的長夜沒有盡期
你的肉體只是時光,不停流逝的時光
你不過是每一個孤獨的瞬息
這麼簡單,我就是個很好的例子,上個月把英雄聯盟卸載了,這次比以往都有狠,連符文都熔了。
然後我就天天專心學習,其實本來成績就不錯,是專業第一。
現在我決定為考研拼搏了,所以就毅然決然的刪了遊戲,沒有回頭路。
其實我看出來了,你的問題的本質不是用什麼方法去避免網路,而是你沒有找到你真正想做的事。
舉個例子,比如你有一天突然愛上了羽毛球,天天就想著怎麼提升羽毛球水平,那麼你就不會糾結自己是否上網是否用電腦這個事情,電腦不過是提高你自己的工具。
所以你的問題在於,能否找到一個你真正熱愛的事情去做,當你找到,你就會全心全意的投入,而不是糾結於用不用電腦這個沒有多大意義的問題了。
我這裡說下個人的一些小小了解和體會吧~
我自己分的任務或者學習的狀態有兩種。
一,可以完全投入進去,幾乎不用個人意志努力去控制,或者說是太強力的自律~比如說,我自己看心理學的書籍時,就完全沉浸在其中,有時一個上午就那樣過去了。
二,需要不斷提醒自己集中注意力來完成眼前的任務,就好像去讀老師布置的而自己又不太喜歡的英文文獻~需要不斷的控制自己不要走神,才能保持比較高的效率~
關於工作或者學習的狀態,我相信一種環境效應,就是學習就要在一個好學習環境,安靜的,周圍擺放的都是與學習有關的,不去干擾你學習的東西~例如,手機關機,認真做筆記等。如果玩遊戲的話,也就去好好的玩遊戲,我把自己的電腦里的英雄聯盟刪除了,想著自己想去玩的話就和同學去網吧~就好比給自己給自己建立了一個環境刺激,形成了條件反射,激活自己相應的任務類型的感覺~
第二點的話,盡量把自己的時間安排滿一下,「法乎其上,得乎其中」,有時候知道自己有重要的事情沒做,在想去偷懶的時候就會做出一個選擇,慢慢來的話,習慣有時也是可以改過來的~
希望能和大家共勉~去年在愛爾蘭養馬,天蒼蒼野茫茫,了無人煙的,下班後恨不得不吃飯也要開電腦上網,一天幾條朋友圈,網偶爾斷一下立刻陷入恐慌。現在每天對著電腦工作,下班後更願意看看書跑跑步,自己筆記本電腦已經落了一層灰。
總之不要走兩個極端就好,太不屑用網路就成了阿米什人,太容易和現代社會脫節;太依賴網路不僅傷眼傷身,長久下來精神也會很差。最近正在學習行為經濟學和心理學中關於行為改變的知識,我嘗試著用這方面的最新理論回答這個問題。
沉迷於電腦,其實對電腦形成了一種依賴,打開電腦玩遊戲已經是一種習慣,就像早上起來刷牙一樣,形成一種自動行為,這個行為根本沒有經過大腦的思考和判斷。
要改掉這個習慣,得首先明白它的形成機制。心理學研究表明成癮性習慣都滿足下面的這樣一個循環迴路:
這個習慣的循環模型分四步,缺失任何一部分,都無法繼續。具體來看:
一、觸發(TRIGGER):
觸發線索是循環的開始。如別人玩遊戲的聲音就是一種外部觸發,你寂寞無聊,想打發無聊時間去玩電腦,那就是內部觸發。內部觸發的效果往往比外部更為強大。當經歷從觸發到行動的這個循環次數越多,觸發線索跟行動之間的聯繫將更為緊密,就像巴甫洛夫的狗一樣形成了條件發射。著名的心理學家巴甫洛夫用狗做了這樣一個實驗:每次給狗送食物以前打開紅燈、響起鈴聲。這樣經過一段時間以後,鈴聲一響或紅燈一亮,狗就開始分泌唾液。
二、Action(行動):
斯坦福教授Fogg行為模型提出,當某次觸發事件與你做出行動的動機和能力相吻合時,這個行為就會發生。該模型如下:
例如,當你在公司開會過程中接到了一個電話時,你有著強烈的接聽動機,但你此時很難有借口去接電話。因此當電話鈴響起時,你並不會去接聽。另一種情況是,你可以不受限制地去接聽電話,但你發現來電號碼被標記為業務推銷。此時你雖具備接電話的能力,但幾乎沒有去接聽的動機。這兩種情況的問題就是,動機和能力不相吻合,處於上圖中的觸發線索失敗區。
三、多變獎勵(Variable Reward):
成癮性循環系統中的這個獎勵是多變的,不固定的。我們工作上班也是有獎勵的,但很少有人上班成癮,就是因為上班的獎勵是固定的,可預測的,而且這個行動與獎勵的時間間隔還比較長。而成癮性系統的獎勵反饋大多是即時的,多變的。遊戲的玩家不知道每次通關後能獲得獎勵的具體數據。獎勵回報的不可預測性和隨機性是吸引玩家一再嘗試的主要動力。
四、投資(Investment):
不管是刷社交網站還是玩電腦遊戲,都會有投資,比如社交網站上你喜歡的妹子,電腦遊戲中你打下的裝備都是一種投資,這個投資會促使你更多的、不斷去投資。
明白了上面這個循環迴路,你可以利用它來養成良好的習慣,也可以阻止自己形成壞習慣並去改正原來的壞習慣。
但不幸的是,改正舊習慣的難度非常大。腦損傷手術,痴呆,甚至大腦認知功能障礙都不能真正終止一個習慣。為什麼習慣這麼難以改正?
首先習慣是自動、當習慣發生時,通常覺察不到,也不清楚習慣到底做了什麼。其次,一旦習慣形成,他就不會消退,大腦也從來不會改正。習慣只會暫時潛伏,一旦有合適的環境,大腦中的神經迴路就會被激活,習慣行為會再次出現。
但好消息是,你還可以採取一些正確的措施來對付現有的習慣:
1.避開觸發線索提示
觸發線索會暗示大腦發生問題行為。讓習慣停止最簡單的辦法,就是消除提示。比如宿舍里大家都在玩電腦遊戲,他們可能還會叫你一起玩,你最好辦法就是在他們沒有叫你之前離開宿舍。
2.替換行動,用新習慣來排擠老習慣
將具備線索提示與獎賞的壞習慣轉化為好習慣。就是將原來的壞習慣進行劫持。具體方法是:
1)當線索出現時,刻意做其他事情,並提供相似的獎勵(比如想抽煙了,可以在原來放煙的地方放口香糖,以嚼口香糖來代替吸煙)
2)堅持這種自主的轉換行為,直至養成新的習慣。
我以前刷微博上癮,每次打開手機第一件事就是刷微博,在這上面浪費了不少時間。後來我就將原來微博的App替換成了知乎,每次拿起手機的時候由刷微博換成了刷知乎(這裡不討論刷微博和知乎孰好孰壞)。因為知乎我訂閱的人比較少,知乎未讀信息看完所需的時間要比刷微博少很多。
3.有意干預
習慣的干預(形成)需要意識的參與。比如在電腦桌面貼一些警醒名言,列出長時間玩電腦的幾個壞處等。還可以玩遊戲前定幾個鬧鐘,並把鬧鐘放在需要站起來才能拿到的地方,有意識的將玩電腦的這個行為打斷。
4.增加行動難度
動機和能力結合起來才能觸發行動,如果增加玩電腦的難度,這個行動可能就沒那麼容易發生。比如不要將遊戲圖標的快捷方式放在桌面上,遊戲的文件夾可以藏的深一些,要玩的話需要多點幾次滑鼠才能找到。
關電腦後將電源拔掉,必要的話把鍵盤和滑鼠也拔掉,每次想玩電腦的時候,這些插鍵盤滑鼠的動作或許可以讓大腦調用理性控制來干預不好的行動繼續下去。
不沉迷電腦和網路僅僅是個當「大神」的入門級的基本條件而已。
我從未痴迷過,以前只是只是覺得沒啥好玩的。現在這幾年連以前愛看的美劇都「不愛看了」,一集就得小一個小時,哪有這麼大段的時間去耗費----當你真的走到想提升自己的這條路的時候。
我認為的「大神」,一則要段位高,情商好、城府深。一則要有能在這社會立足的技術或者其他能力。
我用QQ,當做通信工具,不閑聊。沒有微信。不看電視劇,綜藝節目。閑暇時間,主要是kindle,然後是知乎。
我的辦法,簡單,粗暴,有用。
一,不用智能機,我用nokia1010.
二,家裡邊斷網。斷有線。
我說,可不是嘛,您說的太對啦~~~
------------------------------------------------------------------------
回答問題,怎麼上QQ和知乎。
上班的時候,掛著QQ。把知乎感興趣的問題及答案複製,推到kindle上。
他們跟我們平常人玩的不是一個遊戲而已,所以你不怎麼見他們打"遊戲",其實他們都樂在其中。
我爸媽,他們比較喜歡打麻將
我每天9點到辦公室,十點左右到家,我從不看選秀節目,不知道流行哪部電視劇。
因為我有更重要的事做,每個人關注點不一樣,都是那句話:做有意義的事。就看你注重什麼了。
華麗麗分割線------
現在是十一點半回家。
已瘋。我一朋友告訴我他的訣竅:天生沒興趣。
社交網路的存在就是為了打發時間。
如果你真有那麼多時間需要被打發那就可以放心刷、如果的確有事可以做但是這些時候還刷社交網路就是自我管理太差的表現。
一次只做一件事。
手機永遠無聲,背面朝上。
任務欄自動隱藏。
桌面只有回收站和前天擺好今天要看的資料。
QQ永遠隱身靜音取消頭像閃動。
關閉知乎所有提醒,除了私信。
全屏看網頁。
全屏看課件。
全屏看論文。
全屏看小說。
沒有信息會忽然跳出來打擾我。
一次只做一件事。
主動權在我手中。
結果是:
丟了女朋友。
丟了QQ上的朋友。
發現知乎沒那麼有趣了。
收穫了一大筆屬於我自己的時間。
因為大神們有KPI
——————————————2.0版迭代更新的分割線————————————————
如我這樣的普通人,是工作了以後才知道KPI這回事情的
上學的時候,我是不會像大神一樣,學期初就有一個目標並且有一個執行計劃,分解到周,學期末回溯目標完成情況,不完成自我懲罰
工作了以後,就算我不想有,KPI也是時刻存在的,我每周都要寫周報,還有月報,還有季報,跟我的錢息息相關,想寫好得幹活,不然寫上半年就會被發現在划水了
現在快年底了,大家都在想明年要幹嘛,後年要幹嘛。。
我原本也屬於到了年底都想不起來自己今年幹了嘛的,緊迫感就這麼來了!
為了後年要幹嘛幹嘛,倒推到今年要完成神馬神馬,然後一統計發現,缺針少錢,大家都很憂傷
可是憂傷沒有幫助,只好趕緊去幹活
而大神們從學生時代就開始這個過程了
舉例來說,這個過程比較像有點渴→要喝水→沒杯子→去買(普通人到這步就結束了)
大神會發散到→增加杯子材料了解→增加水質酸鹼度了解→增加繪畫技能→增加物理知識→增加化學知識→增加人體結構生理衛生知識→增加醫學常識了解→增加供水企業生產線了解→增加桶裝水運營情況了解→增加便民業務行業體系了解的無限循環中
要增加那麼多知識,時間很緊張,哪來時間玩旁的?睡覺都要精確到小時的,不然來不及啊
————————————————1.0版答案比較渣供對比————————————————
我不是大神,最近一兩年的狀態是在網郵件和知乎答題,QQ微信公事九成下班關閉
我的時間爭分奪秒
不管是電腦還是手機,只是我收集信息的通道和處理信息的工具
計劃精確到小時的時候,睡覺都非常奢侈
我有五年沒看過韓劇日劇了
前年幫小孩打植物大戰殭屍,每天半小時到一小時,通關結束。覺得玩遊戲是限時完成通關任務的情況下,體會不到沉迷感
采銅老師關於「你有什麼相見恨晚的知識想推薦給年輕人? 」的回答中提到的」收益/半衰期「理論應該很適用於題主這個問題。
所謂自由是不為他人奴役不為他物奴役。心智成熟可以利用媒介去探索世界,心智不成熟則會被媒介奴役。而一旦缺乏自制力就會陷入死循環,能救你的只有你自己。
終於有一天,我面對電腦,開始無止境的發獃。
我說,我們也有過很好的時候,形影不離的熱戀,就算夜晚也只想看著你。
怎麼走到了這一步,無話可說。
你還能給我什麼。
我其實已經想好了,你明白的,我應該離開你了。
我只是還沒有做最後別離的勇氣,親愛的,永遠不會準備好的,因為外面的世界,是那麼不可控。你這裡溫馨的光,讓我怎麼轉身。
我們會分手的,儘管不舍,總會分手的,那時,我會去看看明天的陽光。
電腦,本就是工具,為方便學習工作和生活而創造的。何來沉迷一說?
感覺世界上有那麼多奇妙的事情,都想學習體驗一番。然後就會用最短的時間把該做的事做完,去做自己喜歡的事情。愛好很多,不愛電腦遊戲和水網頁而已,因為這兩項不能給我真正的滿足。當然,如果可以在電腦遊戲和網頁中獲得愉悅,放鬆自己,鍛煉思維,也是很好的愛好啊。做事全情投入,愛好時間也應如此,但是不能耽於物。自律者得人生。
很佩服前輩,向你學習。手機,電腦鎖柜子里;電腦送人;刪遊戲,融符文。。。
馬上開始新的任務,不要陷入之前的慣性。。。。。。
決定結果的不是意志,是科學,是環境。 所以多去圖書館自習,不要在家,在宿舍。。。。。。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