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為什麼人會變成「工作狂」?這算不算一種上癮行為?

工作以後注意到身邊有很多這樣的年輕人,幾乎把所有的精力都投入到工作里去了,即便在休息的時候也更願意選擇去加班,雖然感慨生活實在太累了,但根本不會自己停下來,讓我想起以前在大學裡遇到的學霸...拚命給自己施壓,撐不住了也死扛,這算不算是一種上癮行為?
----
本題來自知乎圓桌 ?我很焦慮,更多焦慮相關話題歡迎關注討論。


我的專業並不涉及這方面,但是這個問題很有意思我特地去查了查資料,發現關於工作狂的資料非常有限。


以我個人的觀點是,首先,就像我們上學時備考老師或者前輩的經驗之談所說「做選擇題遇到肯定句式的千萬不要選,或者是談概念寫理論的時候最好用肯定句式是大忌。」 所以我覺得儘管很多研究的確表明工作狂和上癮行為聯繫很大,直接肯定工作狂是一種上癮行為還是不太恰當的。而且,對於「工作狂」,英文有專門的詞,為workaholic,為Oates在1971年提出 (Oates,1971),根據「工作狂」的定義:個人不願與工作分離,或者無視外界要求繼續工作,雖然有很多癥狀與上癮相似,比如有強迫性的行為,即使筋疲力竭也不願停止,但是並不屬於物質濫用上癮(比如藥物,酒精)類別的行為,目前為止,這種不屬於物質濫用的上癮行為並不被心理學的兩個診斷標準,即精神病診斷和統計手冊DSM(Diagnostic and Stas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和國際精神行為分類手冊ICD(International Classification of Mental and Behavioural Disorders)所收錄,較為類似例子為賭博行為,在1980年開始,病態的賭博行為被收錄在DSM的「別處未歸類的衝動控制障礙」類別下,所以「工作狂」較為可能被歸在相同或者相似的類別之內。


當然,如輕心計所說,「工作狂」各方面特徵的確就是像上癮,就像賭博也上癮一樣,說不定在DSM和ICD版本下次版本更新時會將其收錄在上癮的類別內也說不定。


但是,「工作狂」如有好幾種類型,一種為輕心計所說的,消極的「工作狂」,由社會原因社會原因和心理原因導致,並且通常社交生活或家庭生活較為失意的「工作狂」。還有一種則是積極地,如有些答主提到的沉浸感一樣,

為什麼當要做的事是自己感興趣的內容時,即便任務繁重也一樣感到輕鬆? - 葉賭徒的回答

不排除有人熱愛自己的工作在其中獲得了快感。所以在外人看來像是工作狂,其實他們自身卻是樂在其中,舉個不太恰當的例子(生活大爆炸里的SHELDON),所以工作狂並不一定是逃避者。Spence and Robbins 在1992年進行過更為具體的分類,如下:

  • 工作狂(高度參與工作,高動力,低享受)
  • 狂熱工作者 (高參與度,低動力,高享受)
  • 狂熱工作狂(高參與度,高動力,高享受)
  • 不積極的工作者(低參與度,低動力,低享受)
  • 休閑工作者(低參與度,低動力,高享受)
  • 還有一個不再著迷的工作者 (低參與度,高動力,低享受)

當然,這個分類被好多作者抨擊,因為很多人認為真正的工作狂並不能享受工作,Buelens and Poelmans (2004)又在此基礎上增加了兩個類別:

  • 不情願的努力工作者(高參與度,低動力,低享受)
  • 職業專家(低參與度,高動力,高享受)

另外還有其他有趣的分類,Fassel (1992)進行了如下分類:

強迫型工作者:極度強迫自己進行工作並且使自己變成了極端的完美主義者

繁忙的工作者:受到之前工作者表現的刺激從而強迫自己去達到那個標準,儘管他能力有限。

隱形工作者:不勝任其職位,只在他人無法注意到自己時才工作。

厭惡工作者:通過轉移注意力或者其他避免工作的方法來防止自己工作上癮,但是會引起自責和愧疚。


總結來說,「工作狂」的現象在當今社會越來越受關注,但是存在的未解問題仍然很多。首先很難去定義什麼是工作狂,比如一些人會說工作狂是上癮,而有的則會說工作狂是強迫症,各有其道理。其次,很難去客觀的區分他人是否為工作狂,因為在現在工作努力經常會被認為是一項好的品質。另外,各個工作者類型也很值得去注意,並不應該將所有工作努力的人統一歸類為工作狂, 有的人非常努力的做著自己不喜歡的工作往往伴隨著負面的心理和生理的健康問題,相反,當有的人喜歡自己的工作沉浸其中時,他們的身心健康反而會得到提升。


所以,到底什麼是工作狂,是好是壞,還是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見仁見智了。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1992). The ICD-10 classification of mental and behavioural disorders: clinical descriptions and diagnostic guidelines. Geneva, World Health Organisation.

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 (2013). 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 (5th ed.). Washington, DC:


Buelens M, Poelmans SAY (2004) Enriching the Spence and Robbins』 typology


Oates W (1971) Confessions of a workaholic: The facts about work addiction. (Edn.) World Publishing, New York, United States


Fassel D (1992) Working ourselves to death. (Edn), Harper Collins, London, UK


Spence JT, Robbins AS (1992) Workaholism: de nition, measurement, and preliminary results. J Pers Assess 58: 160-178.


謝邀。作為本期『我很焦慮』的知乎圓桌的嘉賓,前段時間一直在忙別的事沒來答題,我也有些焦慮。所以在圓桌的最後一天,趕緊來回答幾個問題。


『工作狂』算成癮行為嗎?我毫不猶豫地回答『是』。有兩個原因:


第一個原因,從你對問題的描述看,我覺得你希望我給出的答案是『是』。因為你形容身邊的年輕人『根本停不下來』、『拚命給自己施壓』、『撐不住了也死扛』,這些都不是什麼好詞。看起來你自己不是這樣的人,你也不喜歡那樣的生活,甚至他們都這麼拚命工作,弄得你也有些焦慮。你已經隱隱懷疑他們的行為有問題了,如果有心理專家來定義下他們的行為就是『工作狂』和成癮行為,你的焦慮就會減輕些。


萬一他們的拚命工作的行為居然不是『上癮』,而是『上進』,不僅上進,而且還在未來給他們帶來升職加薪成就感,把你遠遠地拉在後面,這就麻煩了,你的焦慮就沒法排解了。而把這種拚命工作的狀態定義為『上進』是完全有可能的,你看隔壁那些問拖延症和時間管理問題的人,不就希望自己有這樣的狀態嗎?


第二個原因,我也是一個懶散的人。從我的價值觀講,我肯定不認同這些寫字樓忙忙碌碌的年輕人,成天處於焦慮中,為了生存犧牲生活。把它定義為一個問題,就說明這不是常態,我們要重視它、解決它。

再說,我是一個心理諮詢師,如果這些行為屬於『成癮行為』,就進入了我的領域,說不定以後還會有我的來訪者。如果這些行為都算努力上進,那我就沒生意了,我就焦慮了。

既然我們兩都想把它定義成問題,在本題這個問答環境中,當然它肯定就是成癮!


問題已經回答完了,我們可以來聊點別的了。


心理學上到底有沒有關於某種行為是否成癮的判斷標準?


有的。標準我背不出來,應該能搜到。但是有個來訪者站我面前,我大概是能判斷的。我覺得最重要的標準有兩個。


首先,這些行為是否是一種逃避。因為成癮行為本質上就是對內心孤獨、沮喪、焦慮等消極情緒的逃避,這種逃避行為暫時有效,卻無法解決根本問題,所以就需要不斷重複,從而變成了新的問題。成癮者想逃避的消極情緒大部分是因為沒法跟他人建立起親密關係,這些親密關係當然是『生活』中的,而『工作』正好跟生活對來起來,『工作』當然可以成為逃避生活中人際關係的成癮行為。比如很多小說都愛虛構這樣的情節:一個女強人因為戀愛或家庭生活不如意,就把所有的精力放到工作中,不用說,對員工和同事肯定是冷若冰霜的嘴臉了。


其次,人對這些行為是否有足夠的自控力。如果他『選擇了』努力工作,那也許不算成癮行為。但如果他不想這樣,但是根本停不下來,他是被選擇的。而這種『停不下來』更多是出自內心的需要而不是工作本身的要求,比如有個很緊急的項目或者有個嚴格的老闆逼著你。他失去了對自己行為的自主性和控制能力,那可能就成癮了。


不過這事細究起來有些複雜。我讀過網上有篇熊文叫『牛逼頓的一生』,其中講牛頓的一段是這麼說的:


『牛頓老師的一生是天才的一生,戰鬥的一生,也是孤獨的一生。一輩子沒有朋友,也沒有結過婚,很可能到死都是處男,關於牛頓是否處男的問題,由於篇幅過長,我將在另一篇文中論證。當然他肯定不會孤獨,因為科學的世界裡樂趣無限,快感連連。


出乎世俗想像的是,科學其實遠比任何娘們兒都風騷,玩科學比玩女人爽得多,得到一個成果所獲得的高潮強烈而持久,不僅有快感,更有巨大的自我認同感,遠勝於那幾秒寒顫之後無邊的空虛與落寞。所以陳景潤其實是沉溺於美色不能自拔,身體弱架不住高潮過度被爽死了。』

假如牛逼頓老師也不願意和他人建立積極的親密關係,假如他一開始做研究也『根本停不下來』,他算不算科研成癮?


應該不是吧?沒聽說過科研成癮啊?你可以說,他在做自己喜歡做的事,這跟逃避可不一樣(可是萬一一個賭徒喜歡的就是賭博呢?)你也可以說這些成癮患者期期艾艾的,可是牛逼頓老師情緒穩定(可萬一來個患抑鬱症的科學家呢?也不少啊?)


我覺得我們不把牛逼頓老師當作一個成癮患者,一個重要的原因,是社會文化賦予『成癮』的價值是負面的。而賦予『科學家』和『工作』的價值是正面的。『工作成癮』把一個正面的價值和一個負面的價值放到一起,多少有些違和。當然人牛逼頓老師壓根也不在乎,牛到一定程度的,標籤都是浮雲了。


咦,不是討論成癮的標準嗎?說著說著怎麼說出了福柯老師的味道,所有的定義都是一種社會權力?


就像文章的開頭,我說了我們為什麼願意把這些行為定義為一個問題,有我們的『私心』。其實社會文化也有它的『私心』。我們可以來想想:社會文化什麼時候會把某種行為定義為『問題』而什麼時候不會?這樣定義對社會的好處是什麼?這種好處是否跟個人的福祉有矛盾?


顯然,社會文化只會把那些無法創造價值、消耗資源、破壞社會秩序的投入和沉迷定義為『成癮』,而大部分時候會把服從社會秩序和創造價值看做是美德。而大部分人開始覺得過度工作是一種『問題』的時候,他們已經在反抗這種價值觀了。


所以『工作是否成癮』很難定義,除了具體行為,背後還有兩種不同的價值觀在較量呢。再衍生一點說,沉溺於行為無法自拔算成癮,那沉溺於某種價值觀無法自拔算不算成癮呢?


哎呀這事越說越複雜了。沒能給你直接的答案,希望能和你一起有些思考。祝好。


所有上癮,都是替代和轉移。也就是一個人本來想要一樣東西,求之不得,或者還沒求就以為不可得,再或者根本沒意識到自己想要求得,於是轉而通過成癮行為而尋找替代滿足。工作狂簡單說就是一個人把所有對愛、價值、意義、認可和關係的渴望都寄托在工作上,希望單單通過工作來滿足上述所有。


生而為人,我們都渴望被愛、被尊重、被接納、被欣賞、有歸屬感、有價值感……缺少這些渴望,我們的生命會變得黯淡無光。而這些需要是需經由生活中各個維度而滿足的:情感、工作、興趣愛好、社交、健康、靈性……工作只是其中的一個維度,當一個人把所有精力都投入到某一個維度當中,就沒有精力分給其他維度了,所以這通常是無意識(甚至有意識)地迴避某些其他維度。

人總是傾向於做那些讓自己感覺好的事情,工作狂們在工作中獲得了很高的滿足感,而恰巧其他維度會帶給他壓力或者挫敗感(或者沒有那麼高的滿足感),那麼他們自然會投入更多的精力到工作當中。就像沉迷電腦遊戲的孩子,他們在現實生活中得不到足夠的掌控感和快感,這個部分就寄托在網遊當中了。


舉一個極端的例子,我認識一位高智商男士,他從最好的大學畢業,在一家頂尖公司工作,不到三十歲資產千萬,每天早晨七點工作到晚上十點,被各路大神看做是人生贏家。然而他無法與任何女性建立長期嚴肅的情感關係。作為一個從小到大的「人生贏家」,不論考試還是找工作,一切盡在股掌之中,對於出身工科技術男的他而言,在他的世界裡向來是輸入一個命令就能出一個結果的。然而直到他遇到了女人,才發現卧槽,這世上竟然還有這麼不講道理和邏輯的生物,於是恐懼和無措感撲面而來。我們的情感狀態會影響性,而性這個東西就是這樣,越恐懼焦慮,就越是會出問題。當感情和性都出現了問題,修補是很費勁的,對任何一個男人而言也都是很挫敗的,所以他就選擇了「反正戀愛對我可有可無,哥智商這麼高,還是全身心拼事業吧」。


我上學的時候是一個著名的學霸,學霸的本質和工作狂其實是一樣的,就是感覺不學習會死(賤嗎?來削我呀)。當一個人產生不XX就會死的感覺,說明在他的世界裡,這個XX就是全部了。而學習是怎麼成為我的全部的呢?我小學的時候父母離異,大家都過得很不開心,我發現只有我成績好的時候他們才會高興(當然,我小時候本來成績不好就是要挨打的)。每個人都是從小孩子過來的,孩子嘛,經常有一種「我很牛B可以左右父母情緒」的全能感,那時候我最怕的事情就是爸媽不開心,所以就拚命學呀學呀,其他什麼事都不管不顧。能想像嗎,我走路在背書,吃飯也在背書。為了方便洗衣服的時候背書,就把要背的東西抄下來放在保鮮密實袋裡,邊洗衣服邊看。連談個戀愛我都嫌麻煩,也從不參與女同學的八卦,因為覺得浪費了我寶貴的時間。


如果說學霸和工作狂是一種病,我現在已經從ICU轉到門診病房了。為什麼這麼多年還沒有痊癒呢?因為我感覺多少還是得留一點啊,一個人如果一點病也沒有,那多有病啊!況且全好了的話誰花時間碼字給你們看呢,對吧?


但是,既然這麼多年的服藥能讓我脫離ICU,就說明藥效還是不錯的,我把藥名寫給你們,你們自己找地方開啊。這個葯叫「夠了」。


「夠了」是一味神葯。

記得大學的時候,家裡仍然把我管得很嚴,我連坐車去健身房,家人都批評我浪費了時間沒有好好學習,更別提戀愛和玩耍了。在一次生病+分手之後我突然有一天來了一場大爆發,產生了一種「夠了!姐不想受控制了,姐要自己的人生,要做自己,要談個正常的戀愛耍個正常的朋友,過正常小姑娘的生活!姐就要當諮詢師,就只在乎和諮詢相關的幾門課程,什麼統計數學毛概英語掛多少次姐都不在乎,不!在!乎!(當然,我這麼慫,怎麼可能真掛科呢?真掛了我就在乎了)」


當我產生「夠了」的感覺,身體中就迸發出一股特彆強的能量,覺得誰也阻止不了我找自己做自己,過真正想過的生活。接下來我去參加各種培訓,後來就開辦了自己的工作室。


當然,「夠了」也是有代價的。當一個人說「夠了」的時候,實際上是在和過去告別。放下過去,我們是要面對很多喪失與哀傷以及對未知的恐懼的。比如我面對的是家人一開始無法接受我不再聽他們的話,我需要做好準備很長時間和家人不再那樣親近,我雖然擺脫了控制,但同時也失去了很有力的支持。我還面對著很多未知:我能離開家人獨立做決定嗎?我做的決定是正確的嗎?失敗了怎麼辦?我以後後悔怎麼辦?我有能力處理親密關係嗎?


只是當時在心裡,我深深地知道,我再也不想重複過去的模式了,即使未來是不確定的,我也願意拼一把,因為我再也忍受不了從前的生活了(狼牙山五壯士畫面飄過)。

對於很多工作狂而言,這個「夠了」的點不是那麼容易到的。正如我前面說過的,工作狂在工作中獲得了極大的滿足感,而且還巧妙地迴避了那些他們原本不擅長的領域,這是多大的一份好處啊,一個人怎麼可能說不要就不要呢?所以大多數工作狂需要在身體產生重大疾病、感情失敗、親人離去或者事業上遭受重大打擊時才能意識到「夠了!工作原來不是我的全部,之前的我其實不是完整的我自己。」


看到這裡,女同胞們,如果你們的男朋友是工作狂,你們可千萬不要用「你如果再這麼晚回家我就跟你分手」來試探和威脅他們啊!有些人會因為害怕而暫時放下工作,但是很多工作狂經歷了情感失敗反而更加拚命地工作,因為在他們看來你的抱怨和離開只不過應證了「女人都是靠不住的,只有工作才是自己的」。所以遇到這樣的人你就要默默地對他好,在他工作失意或者生病的時候仍然不離不棄,讓他體驗到除了工作,還是有可以信任和值得投入的人和事的。當然也要做好準備當他好了以後就再一次進入工作狂的狀態(我真的不是來挑事兒的)。


如果你已經投入了很多,但是工作狂仍然還是工作狂,而你恰巧特別需要一個人花時間和你相處,那我勸你還是換個人吧。有人會說工作狂這麼自我中心,這個女人離開了他,他還能找到別人嗎?能啊!當然能了!再找一個工作狂和他在一起不就行了,你忙你的我忙我的SO EASY~ 也有女人不是很需要男人的陪伴,上交工資卡就可以了,她們和工作狂也會成為好搭檔的。就像我之前說過的,人和人不分條件好壞,兩個人在一起,就看是否能相互滿足彼此的需要。


其實每一個工作狂,都有一顆孤獨的心。不論他們取得多高的成就,內心也都有一份不為人知的痛。工作狂不是天生的,而是一些人為了應對自己的痛而發展出的有保護性的方式,它和抽煙、喝酒、賭博、玩遊戲的本質是一樣的,只是相比而言更有建設性罷了。一個有覺悟的工作狂,當他意識到「夠了」,這世上還有其他珍貴的東西,但是按照這個發展趨勢,自己很有可能失去的時候,他也會出於恐懼想要改變。


一個人若想改變,通常需要兩個力,一個是痛,另一個是希望。


如果只有痛而看不到希望,人會變得無助和抑鬱,並不會尋求改變。美國心理學家馬丁·塞利格曼1967年用狗作了一項「習得性無助」的實驗,他起初把狗關在籠子里,只要蜂音器一響,就給以難受的電擊。狗在籠子里逃避不了電擊,多次實驗後,蜂音器一響,在給電擊前,先把籠門打開,狗也不會主動逃跑了,而是不等電擊出現就先倒在地開始呻吟和顫抖。所以希望是改變的重要成分,沒有希望,一切都無法發生。


然而如果只有希望沒有痛,一個人也很難堅持去改變。既然現狀已經不錯了,花那麼多努力改變做什麼呢?人的本性就是會選擇自己所習慣的,同時爭取迴避改變所帶來的不適。只有現狀仍有讓人不滿的地方,改變才會成為一種需要。


所以對於工作狂而言,一方面他們需要意識到自己的模式帶來的不良影響,也就是覺得足夠痛,同時在生活的其他方面給找到更多的希望。這個希望可以是所愛人、溫暖的關係或者能帶來成就感的興趣愛好。工作狂需要找到工作之外,也就是除了自己之外值得信任的人和事,並逐漸發展出工作以外的聯結。聯結是每個人的需要,是我們感受到愛的渠道。


我一直相信,能夠治癒和改變人的,不是高超的技術,而是愛。


願所有工作狂,都能在工作之外感受到更多的愛。


這個問題很有意思,幾位答主給出的相關研究及猜測也很有趣,此前我們正好關注過「工作成癮」的問題,特來回答題主以下三個方面的內容:

第一, 到底有沒有工作成癮這麼一說?

第二, 是什麼導致了ta們對工作成癮?

第三, 我/我身邊的ta們,到底算不算工作成癮呢?

首先,有時候「沉迷工作無法自拔」可能真是一種成癮。

1968年,心理學家Wayne E. Oates在文章《我為工作狂》(On Being a Workaholic)中以「工作狂」(workaholic)自稱,承認自己對於工作的狂熱出現了一種與物質濫用類似的成癮癥狀。(btw他的一生,驚人地擁有了57本著作,想必這就是他自稱工作狂的最好印證了。)

幾十年來,學者們從不同角度定義了工作狂,包括認為工作狂是一種對於工作強迫性的想法和行為(Feldman, 2007)、是缺乏時間管理或習慣性拖延的結果(Weissmann, 2013)並且導致了人們在工作與生活上的極不平衡(Sugar, 2015)。另外一方面,也有心理學家認為,工作狂往往在工作過程中是充滿動力、熱情或享受其中的(Peiperl John, 2001);亦或是認為工作狂普遍是有成就取向的人,即他們會不斷追求成就(Sugar, 2015)。

但是,不斷有研究表明,人有可能會對行為產生類似於對成癮物質一樣的「上癮」。無論是狂熱地需要工作,還是購物,也有可能是啪啪啪或者其他行為,都可能會讓我們的大腦產生和吸食海洛因後一樣的反應——改變人的中樞神經功能,改變大腦中的「獎賞機制」(reward system)。

而學術中所定義的成癮,主要指的是人們對某一種或一些事物帶有一種長期的、反覆的、強迫性渴求(craving),並逐漸失去對它的控制。當接觸或使用這些物品時,人們通常能夠得到短期的興奮和滿足感(所謂的快感),但長期來看卻會付出代價,可能導致個體中樞神經系統的功能受損,及生理、心理及社會功能的障礙(National Institute on Drug Abuse, 2012)。最新版美國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DSM-5)對行為成癮也進行了重新界定,將非物質成癮(non-substance addiction)歸入「成癮及相關障礙」中。


而為什麼說工作狂可能是一種行為「成癮」呢?主要有兩方面依據:

1. (類似工作、購物等)行為與物質成癮在表現上的相似

在行為發生前,人們也會有類似想要吸食毒品的極度渴求的狀態,並逐漸失去對行為的控制,在即使了解可能導致的負面影響時,仍然會繼續該行為。例如,對於購物成癮的人,在即使知道瘋狂購物可能帶來的財務危機也仍然會選擇繼續購物。

不僅如此,行為成癮也同樣會發生「耐受」(tolerance)和「戒斷」(withdraw)反應。例如,工作狂的工作時長總是在不斷地增加,並且在減少或停止工作時,會產生負面情緒(空虛感、無措感、焦慮感、注意力不集中等)(Griffiths Jaranika-Murray, 2012)。

並且行為成癮也會給人的心理社會功能造成負面的影響,例如過度工作導致的家庭關係緊張,情緒起伏不定、易怒等等。

2. 在大腦的「眼裡」,就獎賞(reward)而言,物質和行為並沒有太大的區別

耶魯大學Marc Potenza教授對有賭癮的人的大腦功能性核磁共振(fMRI)研究發現,賭博所激活的大腦功能區域與可卡因所激活的區域相同。也就是說大腦對於快樂的感受取決於多巴胺等神經遞質,不論外在刺激的來源是作用於精神的藥物、金錢、性、或僅僅一頓令人滿足的大餐。因此可以說,某種意義上,任何會帶給我們快感的事物,都有潛力讓我們對其上癮。

接下來就需要說明,為什麼有些人會對工作成癮?

這裡主要討論一下社會心理因素:

1. 生活中能帶來快樂感的來源更多的人,不容易成癮

假如一個人的生活中,能夠帶來快感的來源很少,那麼當某一種行為(例如工作)讓Ta感受到了快樂,Ta就更有可能不斷重複這種行為,不斷強化從這一行為中獲得快感的過程。假如一種行為是一個人生活中唯一的快感的來源,人們就有更大的可能對這個行為成癮。這種行為可能是工作,可能是賭博或購物,可能是吃,可能是性,可能是自殘,可能是一切。甚至就連心理治療這一行為本身,也有可能讓來訪者形成成癮。


2.負面情緒、壓力讓人更容易成癮

除了控制情緒的多巴胺的改變影響人們對於某種物質或行為的渴求外,情緒本身也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耶魯大學對於吸煙者的研究發現,壓力情緒使得吸煙者比平常更難抵擋對尼古丁的渴求(Manejwala, 2013)。

同時,強烈的情緒也會加劇了「渴求」的強度與頻率。在Manejwala的臨床經驗中,他發現當人們經歷抑鬱、焦慮、憤怒、怨恨、恐懼、悲傷和失敗等情緒時,他們對於某些物質或行為的渴求表現得更為強烈且頻繁。

在生活中,當經歷焦慮、憤怒、悲傷等情緒的時候,我們也會出現一種強烈的想要購物/健身/工作的渴求。一方面也是對負面情緒的直接逃避,另一方面,在此過程中大腦釋放的多巴胺會讓我們的負面情緒得到調節(很多人會誤以為只是轉移注意力的幫助)。但當這些情緒長期且持續存在的時候,對情緒舒緩的渴求和逃避情緒的願望使得人們不斷地,強迫性的體驗/做出這些行為,使其行為帶來的快感不斷得到強化,並改變了我們的認知和中樞神經功能,形成一種行為成癮。


3.不安全依戀類型的人更容易成癮

心理諮詢師Robert Weiss(2015)認為,童年時期的安全依戀也可能與人們的成癮行為有關。他認為,安全型依戀的人更容易在人際交往中找到與他人的聯結和歸屬感,也更不容易因為孤獨感而產生對某些物質或行為產生強烈的依賴或成癮。

(當然,非安全型依戀的人,也同樣能夠通過自己的努力和他人的幫助去建立聯繫和信任。)


4.有被隔絕感的人更容易成癮

缺少社會交往及與他人的聯結,會讓人產生一種被孤立的感受。此時,人們更傾向於通過一些物質或行為來緩解這種孤獨感帶來的不適情緒。

在Ted Talk《Everything you think you know about addiction is wrong》中,Johann Hari提到加拿大心理學家Bruce Alexander對大鼠(擁有類似人類社交需求的動物)的研究中,他們將大鼠分別放在只有海洛因的籠子里,和另一個被稱為「大鼠之家」的有食物、有「朋友」、有「性愛」,同時也有海洛因的籠子里。

結果發現,在「大鼠之家」的大鼠們有朋友、有性生活,幾乎從來不對海洛因感興趣,也未出現對海洛因強迫性的渴求或過量使用,而相比之下另外一個籠子里的大鼠則紛紛因為使用過量而身亡。(單身狗再次受到一萬點暴擊)

我們社會的文化鼓勵工作狂的不斷誕生。相比於人們對於其他事物的狂熱(如購物狂),社會對於「工作狂」的鼓勵,例如升職加薪、公開讚賞,已經讓它成為工作場合中越來越普遍的現象。人們甚至把狂熱的加班工作等同於自己的工作成效或對於公司或團隊的認同等。在華爾街金融圈裡,努力工作通常就意味著過度工作(overwork)(Surowieck, 2014)。

但我們這些沉迷於工作的人,與另外一些沉迷於戀愛也好,沉迷於各種行為的人,沒有什麼不同。有時候你的工作生活失衡,可能是因為你本來就不會生活,你並不知道如何才能擁有「生活」。因為對你而言,那是一件更加困難和難以面對的事。

最後,很多人可能會有困惑,那麼我身邊那些人到底是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工作狂/「工作成癮」?

這裡附上一個測試鏈接——伯根工作成癮量表(Bergen WorkAddiction Scale),由(挪威)伯根大學(University of Bergen)、伯根臨床基金會(Bergen Clinics Foundation)與(英國)諾丁漢大學共同研發,信效度已初步得到國外研究的支持(Andreassen, Griffiths, Sinha, Hetland, Pallesen, 2016)。量表共含七道題以幫助測試人們的工作成癮(測量結果僅供參考)。

測題:

請根據你的實際情況,在每個問題前的方括弧內,填寫與自身情況最為符合的數值:

1=從不, 2=很少, 3=有時, 4=常常, 5=總是

1.你常常會思考如何擠出更多的時間工作

2.你比最初設想的,花了更多的時間工作

3.你會為了減少愧疚、焦慮、無助或沮喪而工作

4.已經有人告訴過你需要減少工作的時間,但你總是不聽

5.如果阻止你像現在這樣工作,你會變得壓力很大

6.你會因為工作而犧牲愛好、休閑活動、或運動

7.過多的工作導致你的健康受到了負面的影響

測試結果:

以上7道題中,如果你有4道或以上的題目,選擇了4(常常)或5(總是),那麼你很有可能就是學術上所認為的「工作狂」(workaholic)。

該量表版權屬於原作者,由KY主創翻譯,並且僅適用於自測。如有研究或其他用途,請聯繫原作者。

(當然,如果看完這個回答,你意識到自己的問題已經十分嚴重,也請及時尋求專業幫助。)

以上。


相關鏈接:你以為你熱愛工作,其實可能是一種成癮 | 附測試:你是工作狂嗎?

了解更多與心理相關的知識、研究、話題互動、人物訪談等等,歡迎關注KnowYourself - 知乎

宇宙中最酷的心理學社區,人人都能看懂,但只有一部分人才會喜歡。


工作狂有本質的和表象的區別,部分工作狂是表象,乃是為了用高強度工作來減少內心的焦慮。


工作狂絕不會感慨工作太累了。

他們根本就是樂在其中好嗎。


說一下我吧。每天工作學習11-12小時。

現在是辭職考司法。以前邊工作邊考研,每天下班後看書五到六小時。有的時候早上五點多就起床背單詞,做題,每天跑步6千米。

我以前不是這樣的。我和其他人一樣貪玩,喜歡打遊戲,不喜歡學習。
後來工作了,看到身邊畢業名校的同學一個月拿兩三萬,到處旅遊,吃美食,還有漂亮的女友,自己拿著幾千的工資,寒酸的或者悲慘生活。。我在想,至於么?老子和他們比差在哪裡?他們很有能力么?不見得吧。其實人家只是文憑比你好罷了,不一定學習比你好。比如你高考高對方几十分,結果對方出國了,混個好大學的文憑,如今一下子把你秒殺了。這種落差,不是每個人都能接受的。不能接受怎麼辦?只能全力吃苦,全力看書,工作。反正自己沒女朋友,沒女孩子愛是吧?正好看書複習!反正自己沒錢,不敢高消費是吧?正好把聚精會神的下班學習,提升自己,去他媽的夜生活。
我每天拚命學習工作的原因無他,就是窮!受不了不如自己的人在眼前嘚瑟!

有人說情商才是提升收入的法門。

but孩子,你不知道。
王思聰不是因為情商高那麼屌的。
孫喆不會因為不是孫宏斌兒子27歲情商高就擔任融創上海區域副總裁,年薪120萬。
即使你去應聘,大多數名企,崗位不會因為你情商高就給你。比如華為,BAT,500強,學歷,學位,技能不夠,連面試的資格都沒有
這些是決定你收入生活的根本因素,但是你跟我扯情商?不好意思,有了第一步才該考慮第二步,情商是錦上添花的東西而不是雪中送碳。基本上靠情商吃飯的人都是沒什麼本事的人或者不需要有本事的人。。


因為單身。


一到周末就覺得失去了人生的意義。


首先給個肯定的回答,工作狂確實是一種上癮行為。


人們採用上癮行為有三方面可能的原因。

首先是社會原因:比如說是否他真的工作量很大,必須要「發狂」才能做的完;

其次是人際原因:是否他的人際交往圈子裡面所有的人都這麼拚命的工作,那麼他不這麼干就顯得不合群;

最後是心理原因:由於前兩個層面的原因往往過大,且不具備特彆強的共性,所以下文中我想詳細談談這第三個層面的心理原因。


前幾年參加世界積極心理治療大會時,聽了一位德國教授關於成癮行為的主題演講(時間過於久遠我已找不到他的名字)。他提出了一個很有意思的觀點:

所謂的上癮行為,是人們一種不成功的自救手段。人們試圖通過使用這種手段,把自己從讓人無力且沮喪的內心衝突中拯救出來。

我很贊同這個說法。想像人類是一台電腦,當這電腦不斷運行著一個占內存巨大的應用程序時,它自然沒有額外的內存空間去運行一些其他的、雖然也很重要、但是讓人沮喪的應用程序。

舉個例子。小A來向我求助:"我覺得自己最近沒法集中精神學習,你能幫幫我嗎?"會有人因為這麼一個簡單的問題花錢來諮詢嗎?我很困惑,於是我問小A他希望我幫助他回復到什麼水平的集中注意力,小A很快的答道:"就和以前一樣啊,早上6點去自習室,晚上11點回屋睡覺。"聽的人倒吸一口涼氣……小A今年27歲。我問小A難道過去這許多年,他一直是這麼過來的嗎?小A果斷的回了一個令我凌亂的微笑。


在細細的了解背景後,我發現在小A的世界裡,學習是一個非常安妥的事情,小A沒有女朋友,母親很強勢,對未來有很多擔憂,面對自己農村的身份,感覺融入身邊的人很困難等等。瞬間我就明白了為什麼小A會花錢來解決一個別人看來不著調的簡單問題:學習對他來說,是能把他從生活中的紛擾拯救出來的重要手段。


工作狂很多時候也扮演著類似的角色,並不是不累、不想停下來,而是心裏面總有一個聲音告訴你不要停下來。因為停下來就要面對令人沮喪的婚姻、要面對缺乏意義的空虛的自我、更或許還要面對來自外界的指責和來自內心的負面情緒。


----

新書《愈親密,愈傷害》已在知乎電子書上架,歡迎大家指正 :-)

愈親密,愈傷害 - 「一小時」系列 - 知乎出版


我其實挺羨慕崇拜這些「工作狂」的,他們中很多人真的就是自制力高,而且上進,努力,而我做不到。
只是如果用「工作狂」來定義他們,把他們理解成「個人生活不如意」,「以工作來發泄」,「一種病態的強迫症」,能讓我這個自卑的懶蛋心裡好受很多。


因為這是一個惡性循環。

圖侵刪。


我只要一上班,就覺得時間過的飛快。
有些問題,糾結很久解決不掉,然後突然弄清楚,會有巨大的成就感。
窮可能也是一部分原因,但是最主要的原因是,我渴望富有,而成為富有的人的一條捷徑就是達到別人不可替代的產出效率。


完全就是一種典型的上癮行為。


比如,我喜歡讀書,一個暑假都在看《紅樓夢》,裡面的詩詞還單挑出來摘錄到一個本子上,還找來百家講壇上各種紅樓夢解密的視頻來看,一邊吃飯一邊看。。
比如,我喜歡看綜藝,尤其是韓國綜藝,我看綜藝看了4,5年,每周出新綜必看,看到大部分韓語我都能聽懂,比從小學到大的英語還熟悉。。我是不是欠抽。。
比如,我喜歡看美劇,一個劇可能出到第六季,我可以連著看三整天,除了睡覺,把前五季補完。。
比如,我喜歡跑步,我自己跑沒啥意思,我就微信搜了不跑就出局,交最貴的契約金,報周期30天的跑班,天天堅持跑,不跑就扣錢,我就是想玩點大的。。
比如,有人喜歡工作,因為做的這件事,是他感興趣的,是他想乾的,可能把他從無名小卒變成下一個馬雲;也可能他能在工作中學到自身增值的技能,所以,他睜眼工作,不眠不休,吃飯也是工作,休息日也是工作。
每個人都不傻,感到痛苦的事,逼著他,他也不會做的。和自身利益相關,或是感到幸福的事,不逼著,他自己也會上趕著的。。


圍繞著人的有四個領域:看圖

「成就」就是工作,如果一個人過度地將自己的注意力放在工作領域,有幾個可能:(這裡不贅述工作是為了謀生這部分的)
1.野心、雄心、面子、成功是為給他人看的等等,他/她的生活只有工作,那他/她極有可能真正成功了,回頭一看沒人可以分享,因為為了工作沒了交往或維繫家庭關係的時間,那時如果「妻離子散」也正常;
2.也有的人面對壓力、衝突會沒完沒了的找事兒干,比如夫妻吵架,這位爺或妻子逃向「工作」,為了工作而工作,來迴避自己遇到的問題,而沒有尋求改變和解決問題,經常也會有這種情況,加班越來越多、越來越長的現象,也就是說所謂的工作成了一種逃避;
3.能力有限或份內的工作總也做不完,有些人是「笨鳥先飛型」,這當然是好事,但是「總也做不完」、「總也做不好」要注意了,一方面可能是能力受限;另一方面是不是不適合做這份工作,良好的自我認知很重要,如果不行及早選擇一個更適合自己的工作;
4.遇上奇葩的老闆,有的老闆認為自己很忙、貢獻也大,找各種理由讓員工加班,無視勞動法(當讓勞動法也護佑不到小員工),使得大家看到老闆沒下班、周末加班,不得不延遲下班或周末加班,也有那種老闆越是該下班了越要安排事情讓員工做。碰到這樣的老闆根據情況,沒炒你時可以考慮先炒了他/她。工作永遠是與生存相關,而生活才是滋養人們自己的,因為工作放棄了對自己身體的關愛、放棄健康;因為工作減少陪伴家人、伴侶,有可能「妻離子散」,你工作為了什麼?他們走了你工作的意義在哪裡呢?或是親朋故友遠離你而去,當你真正需要他們的時候,你是孤家寡人一個;人要有娛樂吧?要有精神愉悅吧?因為工作沒有了讀書帶來的樂趣、電影歌舞戲劇帶來的快樂、沒有說走就走的旅行帶個人的身心放鬆……苦哈哈地工作為了什麼?只能說除了工作什麼都沒有了。
其實唯有「工作是樂趣」或是「自己唯一可以做的就是工作」等,其實是一種心理問題,上述幾點都是這一問題的原因!


我自覺自己應該是一個工作狂吧。促成如此主要的原因是恐懼:
一方面是對工作出現問題的恐懼
另一方面是對娛樂和社交的恐懼。
兩種恐懼越來越讓自己把時間投入在工作上,從而工作不斷的給自己正反饋,而生活不斷給自己負反饋。
本質上和沉迷網路遊戲的年青人是一樣的___只有在那裡才能給自己成就感和認同感。


我覺得工作本身,並不是大部分的人的真實上癮原因。
覺得自己很重要、覺得自己被許多人需要、覺得自己在別人心中很重要,是上癮的原因。


謝邀!
這個問題,問到摩羯座的我……
又要自我分析?
工作的時候,很爽。我會亂說?(捂臉)
不上班的時候,手腳都不知道要放哪裡了好伐。( ▼-▼ )

不加班呢,為了控制住焦慮呢,為了不失眠呢,我不是成天成夜的在刷知乎么!


我在體制內只見過一類工作狂,就是和老婆沒感情了,分居的中層以上領導。家裡的氛圍對他們來說非常痛苦。他們往往生活里也沒什麼愛好,沒什麼情趣,獲得快感和成就感的唯一寄託就是工作。經常睡辦公室或者出差。

要說怎麼沒離婚或者找別的女人,好像是從小就比較害羞內向,對著女性就不會說話了似的。


推薦閱讀:

抑鬱症患者的家庭,生活,工作,交友會受到什麼影響?
想學的東西太多,該如何下手?
以前以為輕度抑鬱症或者焦慮型抑鬱症是可以不吃藥治好,但聽說必須吃藥才能治好,現在心裡害怕焦慮,怎麼辦?
如何克服買狗後的抑鬱?
28歲,感覺身體垮了,對前途沒有信心?

TAG:心理學 | 焦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