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安全感可否後天彌補甚至治癒?
(難得把這麼私密的問題拿來求助,所以可恥地匿了,見諒)也許跟小時候不在父母身邊長大有關,那時父母做生意很忙,我是在阿婆家長大的(與阿婆並無親戚關係,我父母付我的生活費and給她的工資,但是阿婆挺疼我的),說起來在阿婆家呆的年歲特別長,好像是剛滿四個月就送過去了,平時是逢年過節才回家,一直到七歲上小學才正式回家的。家裡有兩個哥哥,一個大四歲一個大一歲,剛開始他們不能接受我,二哥調皮 經常會欺負我,我爸媽沒有重男輕女的觀念,在家他們會維護我,但我奶奶和叔叔有,特別嚴重的那種。爺爺奶奶叔叔一直住我家隔壁,我爸媽做生意早出晚歸,所以上學之後吃飯問題基本都在我奶奶家解決。我二哥欺負我的時候,奶奶不會有半點斥責他的話,而那時候小,也沒想到要跟父母告狀,就硬生生受著,我叔叔對我是個特別嚴厲的人,小時候特別害怕他對我皺眉頭的樣子,說起來他可以算是我童年陰影般的存在。小孩子能特別敏銳地感知別人是否喜歡自己,所以現在的察言觀色什麼的都是小時候就無意識地學會了。而我在爺爺奶奶家不受寵導致小時候的我認為 我得乖 因為只剩爸爸媽媽喜歡我,我得把所有的事都做好,不然如果連他們也不疼我的話 就沒人愛我了。一般的人聽到我家的家庭結構 都會覺得我有兩個哥哥 我又是老幺 肯定是特別受寵特別驕縱的小公舉,其實不然,可以湊表臉地誇下自己,小學時我學習成績很好,平時也很懂事,沒受過幾次父母的批評更別說責罰,反正在表弟表妹那邊就是標準的「別人家的孩子」,是他們父母用來教育他們的素材。但是就是因為這種覺得「只有我乖 父母才愛 如果不乖 就什麼也沒有」的心態導致我非常沒有安全感,現在人際交往中不敢對對方苛求什麼,別人對我好 真是讓我誠惶誠恐,在我這裡對我的滴水之恩都恨不得湧泉來報,即使是最好的幾個朋友 也不會讓我有「不管我怎樣 你們都會愛我 都不會離開我」的想法。沒安全感是先天的,都說後天無法彌補,讓我還挺絕望的。
所謂安全感就是渴望穩定、安全的心理需求。
安全感作為一個重要概念,對此研究最為詳盡的是人本主義的心理學家馬斯洛,他詳細分析了具有安全感和不安全感的個體的具體表現。父母在兒童形成安全感方面有重要影響,安全感與神經症的發病密切相關。
馬斯洛指出除了空氣、水、食物和性等一些細節之外,還列出一些概括的需要層次,依次為: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愛和歸屬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實現的需要。
馬斯洛指出:當生理需要被大部分滿足之後,第二層次的需要就出現了。個體變得越來越對尋求環境的安全、穩定和保障感興趣,可能產生了發展某種結構、秩序和某種限制的需要。個體變得憂慮起來,不是與饑渴這樣一些需求有關,而是和他的恐懼和焦慮有關。
馬斯洛指出:心理的安全感(psychological security )指的是「一種從恐懼和焦慮中脫離出來的信心、安全和自由的感覺,特別是滿足一個人現在(和將來)各種需要的感覺」。
馬斯洛認為,安全感是決定心理健康的最重要的因素,可以被看作是心理健康的同義詞。對於具有安全感和具有不安全感的人,馬斯洛從多個方面進行了對比。
其中,缺乏安全感的人往往感到被拒絕,感到不被接受,感到受冷落,或者受到嫉恨、受到歧視;感到孤獨、被遺忘、被遺棄;經常感到威脅、危險和焦慮;將他人視為基本上是壞的、惡的、自私的、或危險的;對他人抱不信任、嫉妒、傲慢、仇恨、敵視的態度;悲觀傾向;總傾向於不滿足;緊張的感覺以及由緊張引起的疲勞、神經質、惡夢等;表現出強迫性內省傾向,病態自責,自我過敏;罪惡和羞怯感,自我譴責傾向,甚至自殺傾向;不停息地為更安全而努力,表現出各種神經質傾向、自衛傾向、自卑等。自私、自我中心。
而具有安全感的人則感到被人喜歡、被人接受,從他人處感到溫暖和熱情;感到歸屬,感到是群體中的一員;將世界和人生理解為愜意、溫暖、友愛、仁慈,普天之下皆兄弟;對他人抱信任、寬容、友好、熱情的態度;樂觀傾向;傾向於滿足;開朗,表現出客體中心、問題中心、世界中心傾向,而不是自我中傾向,自我接納,自我寬容;為問題的解決而爭取必要的力量,關注問題而不是關注於對他人的統治;堅定、積極,有良好的自我估價; 以現實的態度來面對現實;關心社會,合作、善意,富於同情心。
由此可以看出:對於一個缺乏安全感的人來說,外界環境中的任何一個影響,每一個作用於有機體的刺激物,都或多或少的更易於以一種不安全的方式,而不是以一種具有安全感的方式來被解釋。我們會看到,安全感強的人具備較高的接納和自我認同,而不安全感強烈的人往往隱藏著強烈的自卑和敵對情緒。
增加安全感除了坦然接受自己對於安全感的渴望以及獲得安全感的能力缺乏這樣的事實外,我們也需要儘可能的提醒自己:
1.正視自己 你不用對生活負全責
沒有安全感的人總覺得必須要做點什麼或必須要處在一種焦慮狀態中,才能應對未知的變化。所以首先要學會承認一個事實:人生本來就不安全,不因為你多一分擔心就會少一些變數。你沒有那麼大的責任和能耐去改變世界的運行規律。不要神話你的「主觀能動性」,你的焦慮應急狀態不會因它而改變。
2.正視失去 你本來就不擁有什麼
缺乏安全感其實是种放大心理,把自己的負擔放大,把後果的痛苦放大,所以沒有安全感的人對「失去」看得格外沉重。趕快從牛角尖里出來吧,沒有什麼是固定屬於誰的,財富、地位、權勢和情感無一例外。唯一屬於我們的是自己的感知和經驗,或許可以說「人生唯一的安全感,來自於對人生不安全感的充分體驗」。
3.生活在別處 安穩在心中
我們的不安全感恰恰來自從小到大對安全的認知。長輩總告誡我們什麼樣的工作安全,什麼樣的男性安全,什麼樣的處事方式安全,於是我們便朝著這些方向去導覓,結果發現事與願違。其實一開始我們就錯了,錯把目光放在了「外部」而不是「內部」,放在了現象而不是覺悟。安全感別人給不了,必須自備若干。
真正的安全感只可能來自於一個地方,那就是你的內心。有安全感的人不一定佔據著社會上最穩固的資源,但一定佔據了這樣的天賦——「不在乎有的,不惦記沒的,不害怕失去的,不追求強扭的。覺得什麼都是自己的,萬一什麼都不是了也無所謂。對得到適可而止,對失去心無畏懼。」
希望以上解釋對樓主有幫助。我和你的情況類似,沒法做專業指導,單純說說我的感受。很久之前看到「安全感只有自己能給自己」這樣的話,於是試著給自己安全感,但是過了很久我發現我不知道怎麼做,也做不到。我努力信任別人,信任自己,可我還是一如既往自卑、敏感、懦弱,還是沒有安全感。後來我就徹底放棄了,不再過分剖析自己內心的感受,也不再過分在乎別人對我的看法和評價,基本屬於破罐破摔。不愛理的人,我就不理;不想交流,我就拒絕開口。大概這是無心插柳的途徑,這樣隨意了一段時間之後我發現自己變開朗了。雖然現在有時還是會陷入不能自拔的悲傷里,但這種情緒很快會過去。我知道自己有很多不足,但我不害怕也不著急。生命還有幾十年,足夠我們慢慢成長。
建議題主給自己的心放個假,在不傷害別人的前提下想怎麼任性就怎麼任性,不要再小心翼翼討好別人生怕得罪人,當你真正什麼都不在乎的時候你就會知道怎樣對自己好,怎麼愛自己,這樣就有了安全感。當你知道自己最珍愛的人是自己並且可以愛自己的時候,你才可以真正愛別人,珍惜你的家人朋友並信任他們。沒安全感大多是家庭原因引起的。
要先從家庭問題著手解決,不然就變成了「頭疼醫頭,腳疼醫腳」的情況。
推薦閱讀:
※為什麼越長大越不開心?
※處在長期壓抑的環境里,人會變得怎麼樣?
※異地戀,因為男友的環境,沒有安全感,怎麼辦?
※為什麼感覺社恐反反覆復?
※怎樣緩解因過度在意分數而引起的考試焦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