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虐傾向如何造成的?如何解決?


來回答第一個問題,為什麼會自虐?

榮格學派認為,自虐這件事情在人類發展史上由來以久。極端的群體行為中,人類原始崇拜的背面就是「自虐」。將對方理想化,將自己貶入泥土,祈求對方的憐憫、觀照和拯救。

而心理學家Gabriel和Beratis則認為自虐和早年的創傷有關。Cooper認為,人們發展出受虐的模式,是為了修復自己早年在自戀形成期所遭遇的創傷記憶。在人長大的過程中,由於這種自戀的損傷會對人的精神產生極大的影響,這種自戀的病理性會愈加顯現。

Dorpat的研究說,自虐型人格多有這些經歷:

他們都曾遭遇過未經處理的喪失

養育者都比較挑剔或常常使他們感到內疚

兒童常感到要為父母負責(角色反轉)

都具有創傷或虐待性事件

有抑鬱的家族史


在這些狀況下,兒童會逐漸習得痛苦是為獲得親密關係而付出的代價;更有很多人形成受虐人格,是因為在早年經歷中曾因受磨難而受過嘉獎。比如你流血流淚堅持下來了一場超越你能力的馬拉松(而別的小朋友都去玩遊戲了),被大肆表彰和讚揚;你咽下吐沫餓著肚子把最好吃的東西讓給了已經飽飽的妹妹,被家人稱讚「好懂事的小朋友!」。


並不是其中的「堅持」和「忍讓」不值得讚揚,而是兒童理應被教育先懂得照顧好自己,再照顧他人。幫助他人,不應建立在(喪心病狂地)犧牲和傷害自我的基礎之上。

而有研究發現,兒童期遭受虐待的女孩傾向於發展出自虐行為,而受虐的男孩則更傾向於對攻擊者產生認同,而變成施虐者。小男孩更會效仿攻擊者,而女孩們則更傾向於在受虐過程中形成「堅韌不拔、自我犧牲的性格」,以軀體受虐來贏得道德的勝利——弱者屢試不爽的武器。


而精神分析中所說的「自虐」並不意味著「熱愛痛苦」。有受虐行為的人之所以承受痛苦,是因為他們總是有意無意地希望事情變得更好。他們希望通過自己對於痛苦的承受和隱忍,終於獲得他人的同情和讚賞,事情慢慢好起來。


但是需要說明的是,「自虐」不一定是病態的。在一定的社會文化背景之下,它是我們的生存策略。
比如在父母和孩子的關係之中,父母常要為了孩子捨棄自己的利益。中國的傳統文化裡面,也充滿著「孔融讓梨」,大禹治水三過家門而不入這樣的故事。我們被教導、被榜樣,應犧牲自己去保全他人。

這對於個體來講是挫敗的,但是在一定的文化背景之下,它卻為了集體和社會的繁衍和存在做出了貢獻。


而另外一種情況是:為了達成一定的目的,任何人都會在特定的情況下表現出自虐的特質。比如說,為了完成工作你捨棄了老婆孩子;當你要去上班的時候,女兒哭得撕心裂肺(超過了她平均傷心的範圍),並且威脅你說她要把自己的玩具扔掉。


「自虐」本身有時候是我們用來存活和生存的一個工具。

作者:簡單心理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商業轉載請聯繫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註明出處。

有公眾號哦~
(JaneLee1231)
來找我們玩┗|`O′|┛ 嗷~~

尋求專業的心理幫助戳這裡哦~ http://www.jiandanxinli.com/


不太清楚樓主指的自虐是精神的還是肉體的,但是不管哪種方式的虐待,首先,它源於對虐待的學習和模仿,其次,它依賴某種渴望而長存。
如果一個孩子生下來就一直被愛著,從來沒有體驗過虐待,是很難自虐的。你必先體會過被虐待的痛,才會保留這樣的一份體驗:「這是一份傷害,我正在傷害自己。」。
而為什麼要自虐?我覺得會有無數可能:1.你相信你值得被這樣對待。 2.你無法向外攻擊,於是只能向內攻擊 3.你通過自虐,來向別人展現,你曾經受過什麼樣的傷害,保留一種特別的控訴方式。4.你通過這樣的方式,來表達你的愛和忠誠 5.痛感也可以釋放一些力比多。
而應對的方式無外乎以下幾點:1.找到其他的方式來滿足自己的這種內在能量的需要。2.發現自己的價值。3.從深深的自戀中分出一點愛給他人。4.和自己的原生家族聯接並取得和解


應邀!
因為那些淹沒式的讓自身難以忍受痛苦用這樣的途徑來宣洩。 (精神分析上稱之為:見諸行動)
自虐的最高形式是自殘,自殘的最終形式是自殺。

Carrie Arnold CarrieArnold | Freelance Science Writer
寫過一篇《為什麼自殘?》的文章Why self-harm? 還有相關厭食症等的書籍。(厭食症也是種自虐的癥狀和疾病表現,厭食症的最終形式是餓死自己,好奇可以搜素具體相關資料看。Anorexia nervosa 有些名人那麼餓死的)
(https://www.psychologytoday.com/experts/carrie-arnold)
「She has written two previous books on her decade-plus battle with anorexia: Running on Empty: A Diary of Anorexia and Recovery (link is external) andNext to Nothing: A Firsthand Account of One Teenager"s Experience With an Eating Disorder

文章由安心芮翻譯成中文了。 (謝謝)

為什麼自殘?

  譯者:安心芮

  原作者:Carrie Arnold

  我記得我第一次割傷自己的時候,我很憤怒。作為一名作者,我希望我可以說的文藝點,比如說,「那個傷疤是我的情緒發泄的路徑」,又或者「我用割傷來將我的心裡傷痛轉化為生理傷痛」,甚至可能是「我將我的傷痛刻在皮膚上,讓全世界都能看到我的焦慮」。

  這些一定程度上都是真的。但是第一次拿剪刀往自己的大腿上割的時候,我不是這麼想的。當時我怒不可遏。

  那天我因為什麼很平常的現在已經記不清的事情跟我媽吵架。然後,我衝進房間,砰地一聲關上了門。我氣瘋了,然後找到了一把剪刀拿到手裡。後面的事情我只記得我盯著我腿上星星點點的血跡在看。怒氣漸漸散去。

  我很快的包紮了自己,沒有覺得羞愧。剪刀很舊了,刀片比較鈍。所以我只做了最小的物理傷害。後來我解釋不了當時的想法。我發誓再也不會這麼做了。不到兩周,我就打破了那個誓言。

  一年多的時間,我嘗試跟康復師,父母,朋友,更主要的是我的丈夫解釋我的自殘。每個人都問我「為什麼?「大多數時候,我會聳聳肩,嘟噥一聲」我不知道「。我沒有告訴他們的是我問過自己同樣的問題。我不喜歡自殘,我也不喜歡傷疤。這令人羞愧和尷尬。我特別想停止這種行為,但是有件事情阻止了我:自殘之後,我會覺得舒服點。

  即使我大致寫出了我的精神健康歷史——我的心理檔案疊起來的高度跟我的手臂差不多高。——我很少稱之為自殘。抑鬱、焦慮、厭食甚至還有自殺傾向--所有這些都比刀片的吸引力更能夠解釋。我也不是唯一一個覺得羞愧和與之鬥爭的人。2006年小兒科的一項研究表明五個大學生中就有一個人有過至少一次故意傷害自己的行為。大約百分之六的年輕人有重複的自殘行為。雖然自殘直接導致的死亡情況相對很少,但是偶爾的自殘增加了自殺企圖和自殺的風險。

  雖然我們為什麼一直點擊自我毀滅按鈕的原因還不明確,但是新時代的心理學和神經科學的研究對於這個原因給出了更有意義的回答,對於我們中的一些人來說,感覺糟糕就意味著感覺不錯。

  血是力量的源泉。我們說血緣和因為血變得神聖的領土。我們用放血來治癒疾病和安撫上帝。兩個部落之間長久的糾紛謂之血仇。鮮血——傷害一直包含其中——一直是戰爭和宗教的標誌。基督徒在聖餐禮時會喝酒,而酒代表著基督的血液,酒灑出來可以彌補我們的原罪。瑪雅神父會割開自己的靜脈為上帝做血祭。

  自殘只是一個意外。歷史學家Herodutus在描寫斯巴達的第一任國王Cleomenes——他瘋了,並被認為是十五世紀BCE的血統,時寫到:他躺著這裡時,很快的掃視後發現只有一個守衛在他身邊。他向這個守衛(他是名奴隸)借了他的刀。剛開始這名守衛拒絕了,但是Cleomenes威脅他他恢復自由身之後會饒不了他後,守衛最終同意了。把刀拿到手裡後,國王開始割自己,從小腿開始割。他將肉切成條狀,慢慢的往上切到大腿,臀部和側面直到腹部,他將腹部剁成了餡。

  第一個將這種行為稱之為自殘的臨床報告出現在19世紀後期,是美國心理學家 George Gould 和Walter Pyle所著的醫學奇聞怪事錄(1896)。

  他們寫了針女人,年輕女人不停將針和別針縫入皮膚來傷害自己。他們還總結了一個紐約的30歲女人的案例:

  九月二十五日,她割開左手腕和右手;三周後她被拒絕麻痹,又開始覺得氣餒,因此又割開了手肘下的手臂,她利落的切開了皮膚和筋膜,真的傷害了各個方向的肌肉。六周後,她在剛痊癒的傷痕處重複了後面的「技藝表演」……恢復期的五周後,在她可效仿的行為之間,她又割開了她手臂上同一個地方。接下來的四月份,作為一件小事,她又重複了傷殘行為,但是這一次她留了寫玻璃在傷口裡。六個月後她有了一個七英寸長的傷口,裡面有30塊玻璃,七塊長刺和五塊鞋子一樣的指甲。1877年六月,她最後一次割傷了自己。下面的東西在她的手臂中和保存的地方找到:94塊玻璃,34根刺,2個大頭針,5個鞋狀指甲,1個別針和1根針以及一些其他掉了的東西——總共有150個東西。

  Gould和Pyle將這種儀式性的自我傷害作為一種癔病,這個女人因為欺騙和尋找注意力沉浸其中。事實上,直到21世紀早期,大多數臨床文學將自我傷害作為更嚴重的精神疾病,如精神病和邊緣型人格異常——一種內心混亂和不穩定的狀態,特別是感情牽涉其中時。

  「有些女人每次自殘之後住院的總數一生中可能有成百上千次。他們基本住在醫院,」Wendy Lader說,美國自殘部門的臨床主任,還是治療自虐的第一批心理學家之一,「每次我這麼說的時候,人們都認為我瘋了,這些人中的很多可以被當成門診病人治療,因為他們並不是完全自殺式的。」

  「這些令人驚異的,陽光的,聰明的年輕人約定過很多次,只有他們被傷害自己的想法完全佔據時才這樣做。」

  Lader第一次開始研究和治療自殘是20世紀八十年代早期,那時她的同事Karen Conterio開始在她的門診病人事實虐待見習中看到越來越多的女士自我傷害的證據。這些女士中沒有人有精神病和邊緣人格的跡象,他們割傷或者燒傷自己也沒有自殺傾向。Conterio認為她只看到了這座冰山下的一部分,因此她在1984年在芝加哥論壇報上登了一個廣告找這些經常傷害自己又沒有自殺傾向的人。郵箱爆滿,人們突然開始討論自殘。它作為一種流行文化出現,引導了1985年幾個女人在Phil Donahue TV show上的出現。

  1986年,Lader 和Conterio 發現了SAFE(自虐終結)的可選地,世界上第一個專門治療自殘女性的專門場所,坐落在聖路易斯郊外。心理學家大致相信Lader 和Conterio是在治療人群中很少的一個子集,他們的精神和肉體一樣傷痕纍纍。Lader並不贊同。『他們是令人讚歎,陽光而又聰明的年輕人,有那麼多的約定,只是他們被傷害自己的想法所佔據了。』Lader跟我說。

  雖然其他人有所質疑,Lader還是相信自殘比任何人以為的要常見。證據最終在2002年被Nancy Heath,加拿大的麥吉爾大學的一位心理學家和她的博士生Shana Ross找到。在Ross實習的一所本地高中,她定期和那些自己和朋友有自殘行為的青少年談話。當她準備將自殘當做她論文的中心時,Heath試圖勸她。

  『我告訴她她找不到一篇論文所需數據那麼多的有自殘行為的人,』Heath告訴我。『我最後還是同意讓她試試。』

  Ross的初步結論表明超過五分之一的年輕人有過至少一次的自殘行為。這個結論讓Heath和論文委員會如此震驚,以致於他們認為高中生誤解了這個問題。因此Ross回到繪圖板,組織了和這些說有自殘行為的學生做深度訪談,丟掉了所有有一點點暗示不一致的結論。百分比下降了,但是Ross還是得到了一個讓人難以置信的關於青少年自殘報告的高百分比:13.9%。

  Ross和Heath的研究在青少年雜誌上發表後不久,康奈爾大學的心理學家Janise Whitlock發表了一個在幾個常春藤盟校的5000個學生中做的關於自殘的研究。她的研究表明差不多比例的年輕人有過傷害自己的行為:20%的女孩和14%的男孩說他們有過至少一次自殘行為。

  『我被震驚了。每個人都發現有如此高的比例,』Whitlock告訴我。『這個問題好像哪裡都有。』

  這兩項研究創新的地方不是自殘的高比例而是參加者都是社區里的人,而不是因為心理問題就診的人。他們可能就是上課時坐在你旁邊的人或者便利店裡一起排隊的人。

  這些研究都表明自我傷害必須要重新定義。到2006年,小部分精英科學家在國際社會對自我傷害的研究(ISSS)的第一次會議上做了這件事。『我們沒有吃晚飯,沒有喝酒討論了這件事一晚上,』Heath告訴我。『這意味著可憐的服務員不得不聽到了他人生中最煩的問題。我們問彼此這樣的問題,』如果摘掉自己的眼球是自我傷害,那喝漂白劑呢?』

  他們的定義至今還在用:非自殺傾向的自我傷害是故意的,非自殺傾向,非社會同意的折磨自己身體組織的行為比如尖叫、紋身。流行病學的研究發現,這些至少有過一次自殘行為的人數達到了所有青少年的三分之一,比10個青少年和年輕人中有一個人重複自殘的人少一點。此外,雖然很多流行文化將自我傷害稱之為一種女性行為,可是研究發現自我傷害中男性比例和女性比例基本持平。

  這個組織由不同部分組成。很多與抑鬱、焦慮和厭食症鬥爭。一些人是邊緣型人格異常。還有一些人跟我一樣有孤獨症,這跟焦慮症有關。最後這些人在被認為有自殘行為前更多的考慮過自我傷害,還有自殺的最高風險係數。

  事實上,割傷和其它方式的自我傷害是將來自殺行為中最有說服力的前導行為,加拿大圭爾夫大學的心理學家Stephen Lewis說。Lewis和其它心理學家都相信自我傷害表現了無法處理自己的情緒。自我傷害這種暫時逃避行為是更永久的逃避行為自殺的前導行為。

  不管自殺和自我傷害之間的聯繫如此緊密的原因,研究人員還在努力理解人們為什麼重複傷害他們自己。Matthew Nock,現在是哈佛的一名教授,在他在耶魯的心理學家Mitch Prinstein 處讀博士時試圖找出這個原因。在研究了其它重複行為的文化和詢問了這些有自殘行為的人並一直記日記後,Nock 和Prinstein在2004年得到了四個事實模型。

  模型分為正強化和負強化兩部分,Prinstein說。正強化表示這種行為會給我們一個獎勵;負強化表示某種事物的缺失讓我們感覺糟糕。自殘同時有正強化和負強化,都有內心的原因(情緒的改變)和人際關係的原因(我們與其他人關係的改變)。一個因為抑鬱沒有知覺的人可能會割傷自己來讓自己有所感覺,即使是痛覺——這是因為內心原因的正強化的例子。另外那些焦慮或者憤怒的人用傷害自己來消除這些感覺,這是內心負強化的案例。還有一些人用傷害自己來證明他們有多痛苦,讓愛他們的人有所反應(人際關係的正強化)或者讓愛他們的人來阻止這種行為(人際關係的負強化)。一個人自殘的原因每一次都可能是不一樣的,這些原因有多種多樣的動機,不過有些原因可能很常見。

  『目前為止最常見的原因是他們想要感覺好一點,』Prinstein說。

  我感同身受。那些我不知道怎麼管理的緊張、負面情緒總是讓我開始自殘。有時候,自殘的目的就是想要舒服一點。其他時候,想要消除憤怒、焦慮等情緒的慾望會帶有一種懲罰自己的衝動。我值得受傷,我值得感覺痛苦,用傷疤來告訴全世界我是一個討厭的人。然而不是每個人在傷害他們自己時會覺得痛苦。自殘的大部分人說他們的行為並不會馬上覺得痛苦。

  在調節和回應情緒方面有最大困難的人也遭受著最久的痛苦。

  所有這些讓Joseph Frankin——他是Prinstein帶的博士,現在在Nock的實驗室讀博士後,思考是不是痛知覺方面的不同導致了自殘。他找到25名經常自殘的人來實驗室,並且要求他們將自己的手放到冰水中,這是一種感知痛覺的一般方式。

  比較了47組變數之後,那些自殘的人會將手放在冰水中的時間更長,這證明了痛知覺減少的說法。Franklin還發現在回應和調節情緒方面困難越大的那些人,可以承受痛覺的能力也最久。就好像他們情緒方面的痛苦分擔了生理痛苦。

  Nock和哈佛的同事做的一項相關研究表明自我批評會增加這些自殘的人承受痛苦的時間。Franklin相信這些過度自我批評的人會迫使自己承受更久的痛苦。這兩個因素——情緒調節和自我批評——看起來是沒有聯繫的,它們表現在一起更可能增加自殘的風險

  這個發現震驚了我。我最糟的開始割傷的時期是我即將畢業,是不是因為完成論文的困難,考試時不理想的分數或者就是感覺不夠好。我沉溺在自我憎恨中。專家會說我覺得自己值得痛苦的感覺或者說因為這些行為讓我更容易去忍受這些。

  讓Franklin和其他人想不通的問題是自我傷害的障礙。『如果我們在痛苦停止的時候更舒服,那問題不是為什麼這麼多人傷害自己,而是為什麼這些人會這樣,』Franklin說。

  不過最近有一個未發表的研究表明大多數人對傷害自己的身體有很大的厭惡感。當他們看到有關傷害身體的圖片時,他們會移開視線:這是極其不愉快的。但自我傷害的人不這樣。當這些人看這些圖片時,眼球追蹤軟體發現他們會被這些圖片吸引——這可能是這個障礙一直存在的重要因素。

  然而會割傷自己的人比如我並不是用傷害自己來應對身體上的疼痛。我們傷害自己來應對情緒上的痛苦。神經科學說明了這兩種因素是怎樣交織在一起的。當我們被戀人拋棄時,我們會心碎。焦慮讓我們破口大罵,恨讓我們握緊拳頭。情緒是心理上的,但他們同時也是身體上的。我們的大腦用相同的兩個地方來度量身體上的痛苦和心理上的痛苦:前導葉,耳朵後面一小塊大腦皮層的一小塊神經;和前扣帶皮層,大腦前部鉤子狀的腦組織。這裡就是大腦處理痛苦的地方,不管是拒絕的痛苦還是蜜蜂叮咬產生的痛覺

  止痛藥也在這兩個區域起作用,不管你是遭受了心理上還是生理上的痛苦。在《心理科學》2010年發表的一項研究表明,止痛藥如泰諾或撲熱息痛(對乙醯氨基酚)幫助減輕痛苦與社會排斥,也降低了前腦島和前扣帶皮層的活動。這並不意味著泰諾是下一個百憂解,但是這表明了大腦確實是心理痛苦和生理痛覺交織的地方。

  "如果你覺得受到了傷害,就會喚醒大腦的這兩個部位,『Whitlock告訴我。』對這些自殘的人來說,會更敏感。比如拒絕可能讓我感覺不好,可是這會讓自殘的人感覺特別糟糕。『

  我的自殘並不是一個想要成為作家的人的充滿詩意的手勢,實際上這是這種信號在我腦海中流動的表現。

身心痛苦感知使用許多相同的神經迴路,這為自殘的人提供了一個奇怪的「出口」。他們得知,當自殘導致的痛苦達到頂峰時,另一邊的痛苦就會減少。當身體上的痛苦減輕時,心裡的痛也一樣減輕

  就是這種聯繫讓我重複割傷。我並不享受割傷帶來的痛苦,但是身體上的痛苦減輕時,我心裡也會好受一些。我的自殘並不是一個想要成為作家的人的一個充滿詩意的手勢,實際上這是這種信號在我大腦中的前腦島和前扣帶皮層流動的表現。問題是割傷帶來的尷尬,我的知識告訴我這些傷疤會變成我身上永久的紋身,我害怕有人會發現我的秘密,這意味著任何信仰都是短暫的。沒過多久,我比之前感覺更糟了,這讓我脆弱的重複心中的痛苦,緊接著的就是更多的割傷

  現在這麼多人關注著這些年輕的自殘者,隨著時間的推移,這些自我傷害的人又會發生什麼呢?沒有人知道。治療仍然稀少。使用最廣泛的辯證行為療法(DBT)鼓勵人們首先改變自己的行為模式,然後才是思維模式。DBT的核心的類似佛教徒的信念,一個人先要做到最好,再努力做得更好,然而臨床試驗給出了不同的結果。問題的一部分是邊緣型人格障礙,印度生物技術部的原始目標,通常是一個更持久的狀態,自殘的盛衰讓我們更難確定治療是如何工作的。

  『這對父母和愛他們的人來說是很瘋狂的要素。當他們認為孩子已經脫離危險或者停止這種行為了的時候,有什麼事情發生了,然後自殘行為又周而復始。』Whitlock告訴我。

  距離我最後一次割傷自己已經有幾年了。雖然這種衝動更容易抑制了,但當我處於高壓下時,傷害自己的想法又重回腦海。

  我學會了離這些想法遠一點,把他們當做我腦海中無足輕重的隨機評論,而不是我信任的人給我的具體建議。類似的技術已經被用於治療焦慮障礙如強迫症(我也被確診了)。事實上,這些治療讓我的大腦在一個更健康的模式下工作,我可以發泄自己的情緒並且不將自己放在尷尬,羞愧和有傷疤的境地中。

  不去摁下自我毀滅的按鈕是很難的,特別是當我知道它會提供幾分鐘的祝福時。把這些衝動放到一邊,不沉浸其中真的很艱難。但是,實際上,自我傷害已經是我指尖旁邊一堆選項之一了。我的血還在,我的皮膚完好無缺,我的傷疤開始癒合。

簡而言之: (我真不覺得這是廣告或者營銷,而是提供一個可供選擇的處理方式)
自虐是因為內心那些情緒情感的影響;最有效處理方式去嘗試心理諮詢,在覺得可靠的心理諮詢師的幫助下一起直面內心的這些痛苦和情緒感受,學會用言語化而非軀體化的方式理解和安撫自身,在心理諮詢中提高心智和改善日常生活情況。

利益相關: 心理諮詢師 https://www.jiandanxinli.com/experts/3156


我是一個有這樣傾向的人,據我的理解有這麼幾種可能:
首先是自殘(身體自虐)
1. 自責。感覺自己這不好那不好,自虐是對自己的懲罰,感覺罪有應得的人受到了懲罰,心理好受了點。(我是主要這個原因,負罪感很重,抑鬱症。但是在配合治療中…雖然沒戒掉)
2. 對內的攻擊。壓抑了一定程度的憤怒不能夠合理的發泄(無可用對象或者機會),轉而攻擊向內。。。泄憤
3. 生理上癮。身體會釋放力比多(好像是?求證?)
4. 自殺的替代。沒辦法控制/壓抑自己的自殺意念,說服自己以這個代替(我有時候是這樣)
以上一般表現為即使在身邊的人可能也不會發現(隱藏型)。下面說說經常給別人看的(威脅型)。
5. 要挾。個人覺得可能是把幼兒時期相處模式帶上來了,以此威脅親近的人使得ta滿足自己的要求。(e.g: BPD)

還有一種我理解的精神自虐的,表現為喜歡看/想一些讓自己難受到不行的東西。我覺得主要是因為有共鳴,很可能他們平時有一些被壓抑的情緒沒有發泄出來,當看到這些虐心故事的時候其實是一種情緒的表達。。。咦這麼說又不太像自虐了。。。

成因和上對應。多數情況我們認為這是一種非常不合理的發泄方式,可能和原生家庭相處的方式有關。不是專業人士,粗淺說這麼幾點。。。

忘記說解決了,我自己試過無數次從行為上解決(像戒掉所有壞習慣那樣)。每次「非常想自虐」的時候逼自己躺床上坐椅子上不許動。有幾次真的躲過了(由此可見這有時候有衝動成分在裡面)。但是反反覆復最終沒有戒掉。我想這是有心理基礎在的,還是要心藥醫,可以考慮通過心理諮詢來幫助自己。題主這麼問應該是遇到這方面困惑了,加油,祝好^_^


謝邀 @Queen Lee
我不知道題主為什麼要問這個問題,是因為自己有自虐的傾向,還是看到別人自虐後不理解。
我認為每個人多少會有一些自我傷害的傾向,如果就比較寬泛的定義來說。因為你會感到內疚,你的內疚就是自己在對自己進行心理上的懲罰,而有時候內疚太深了以後,你希望會給自己一些懲罰性的舉措來寬慰自己的內心。
只不過,有時候這種行為過了頭,變得有些病態了以後,就成了自虐。
我不知道應該怎麼解決這個問題,我有自虐傾向,心理和生理都有,但是我沒有像一些自虐症那麼不可控制。我已經習慣了自虐的生活狀態,而且我能剋制自己的自虐,我的自虐有時候是為了剋制自己的另一種病態心理,所以,我暫時不打算改變這種狀態,因為改變會讓我更痛苦。
我打算講述一下自己的一些經歷,並且猜測一些家庭和性格的原因。
看到下面有答主是心理學專業的,如果我的案例對您有啟發,您可以引用,可以將我寫進論文,但前提是,經過我的同意。你如果覺得有必要,我也可以幫您做一份問卷,但我希望您能出於職業道德,尊重每一個有心理疾病的人,因為我已經碰到太多業界的渣滓了。
今天有些不早了,過一陣子來講故事


喝這個試試_(??ω?? 」∠)_


作為一個曾經有過這樣經歷的人,我想回答一下。僅僅從我的角度,沒有那麼多專業詞語,請見諒。
我個人以為,自虐不過是一種情緒的發泄。
不知道題主有沒有這樣的經歷,這樣的情緒來的很突然,突然到根本不知道怎麼去應對。就好像社工里經常說的危機那樣。
沒有人可以傾訴,但也總不能憋著,總得找個地方發泄吧。發泄的方式不盡相同:跑步、狂吃、購物、砸東西當然也有自虐。
個人認為自虐與上述所說這些方式無異,無非就是上述的情緒是向外發泄而自虐是向內發泄的。
至於為什麼會選擇這樣的方式,我想原因應該有二吧
1.人在環境中,環境會影響人。或許在不經意之間發現了身邊的人有這樣或者類似的行為,所以去學習這樣的行為
2.性格在作怪吧。我認為自虐無非就是自己發泄或者通過傷痕去引起他人注意。我個人的性格就是比較悶騷內向不喜歡麻煩別人的,所以當時選擇了這樣的方式
說實話自虐會上癮,這可能就是題主說的為什麼會有自虐傾向吧
有了傷痕,可能就會有更多的人去關注關心你。所以你明白了這樣的方式可以獲得更多的關心,所以就選擇了這個方式。
另外自虐也是可以很快發泄情緒的方式,深夜的小屋裡挑選一把合適的小刀然後嘿咻嘿咻,草草處理完傷口然後睡覺,第二天繼續面對生活。說實話這是個人感覺最快解決壓力的方法了,這可以讓我很快的入睡並且保證第二天可以很專註的去上課(畢竟當時高三
至於放血為什麼有這樣的效果,上面的朋友們已經說的很詳細了吧。我就不多說了,況且我也說不出人家那樣的話。
解決的方法很多的,我不知道題主是個什麼樣的環境。我當時高三所處的是一個很混亂的環境,各種家裡的破事以及學校的壓力。唯一的一個哥們去當兵了,所以整個高三隻有自己一個人在打拚,所以選擇了那樣的方式。
現在上了大學,離家很遠也遇到了一群很好的同學找到了自己奮鬥的目標,所以這樣的情況就少了很多。
可能有時候還會有這樣的情緒,我不會再選擇自虐的方式了。我現在會選擇去
看動漫(比如love live)
會去看書
騎車
音樂
玩艦娘(別問為什麼,可愛的妹子會讓人安靜下來
改變一下生活方式或者環境
另外我還喜歡磨刀,那種瑞士軍刀。高中那時候刀玩的多了,也慢慢的有了感情
反正是各種奇奇怪怪的興趣。說白了其實就是去轉移一下注意力吧,讓自己靜下來再去睡一覺,第二天再去面對這些破事,什麼事過不去呢?
至於藥物,曾經在醫院就診的時候醫生給我開過一次,但是最後感覺幾百塊的葯還不如一百多的伏特加管用,再加上那時候在學校喝這些奇奇怪怪的葯會傳出各種亂七八糟的話,所以喝了一片以後就再沒用過。沒用過我不好說,還是聽醫生的吧。
這是一種方法,但不是最好的方法。有人陪著你的時候,千萬別這樣,尤其是你有妻子或者女朋友這些能陪你一輩子的人的時候。和她們多說說話,會找出解決方法的。因為你不是一個人在戰鬥啊。


父母的惡語導致我有自虐傾向。
受不了他們的冷嘲熱諷(每每想起來半夜能哭醒,長時間下去我承受痛苦的能力比其他人強)我就吃東西,然後我的精神是決定身體的,我的胃就不舒服然後胃難受我就顧不得精神難受。因為胃難受可以吃藥。

我恨語言暴力,但是我自己生活在這種環境中,長時間有時候說的話都意識不到有多傷人,因為自己承受比這難聽幾十倍。

補充答案:我現在年紀大了,父母卻不會在我面前說什麼了,說的話都不像小時候那樣了,他們好像知道自己老了,而我會隨時離開一樣。


曾經有過。以前覺得自虐能讓自己感覺我還活著。


謝邀。
如果想聽我的故事,請耐心看完,雖然我現在還是沒有找到方法真正直面所謂「自虐」。
我是個高中生。聽過很多道理,依然對付不好強迫症。前段時間得了思維強迫,非常令人痛苦,它會讓你不停地重複想某件事情,某個想法,根本停不下來。
後來,因為改變無法處理事情或者勉強做出來的結果讓自己不能忍受,試過用筆扎自己,得出結論:弊端:很難見血,疼痛持續時間短,墨水可能對身體有害;利處:基本不留疤,工具常見。試過用圓規:弊端:像針【答主對針比較恐懼,很難下手】、沾有石墨【鉛筆芯】;利處:疼痛持續時間長。後來終於找到比較合適的:訂書機:弊端:訂書釘可能生鏽,有感染破傷風的風險;利處:血量適中、基本不留疤痕、疼痛持續時間較長。
然後親愛的心裡醫生說這是「自虐」,但是又找不出更好的方法……【拔屌無情】,然後再診斷我是阿斯伯格【好一個九曲黃河十八彎,山丹丹的那個紅艷艷】然後就開治了。
然後窩就不再是窩,窩可以是「正常人」了哦【感覺像化學閹割,為什麼不來支安樂死助助興呢?】。
然後官方認為:窩沒毛病了哦

其實吧,還是要找到深層原因。
謝謝閱讀,希望你不會迷失自我。

【碎碎念:
為什麼法律要為殺死肉體定罪,卻不需要有人為靈魂的毀滅負責。她帶著她的驕傲離開,我只能帶著我的恥辱重生。】

對不起,曾經的我錯了,其實生活從來不會剝奪走我們的希望,希望你也能堅強地好好活著!:D


當我們內心積累了相當的負面情緒時,我們是一定要發泄出來的。自虐,也是一種發泄途徑。

正常情況下,對於很多人來說,負面情緒的消解途徑各種各樣,大體分為以下幾類:
1,從生理入手:通過鍛煉身體、旅遊、服用相關抗抑鬱藥物等手段推進生理舒適,以生理舒適為突破口促進情緒的好轉,要知道心情不好往往和一定的生理狀態相關;
2,從社會支持入手:獲取更多的社會支持,如和親朋好友交流,也會消解負面情緒;
3,從認知入手:正確認識負面情緒及前因後果,以認知提升的方式來消解負面情緒,畢竟好的認知往往會帶來好的行為,進而使我們的生活進入良性循環。
4,從行為入手:負面情緒往往伴隨著不適應性行為,如果有意識地自我改變,改變自己的行為習慣,自然也能幫助自己進入良性循環,進而消解負面情緒。

擁有自虐傾向的人,往往因為各種原因,使得他們忽視更為正面的負面情緒消解途徑。在他們的心裡,當自己內心不適時,要消解負面情緒,似乎只剩下自虐這唯一的途徑了,似乎唯有自虐,他們的內心才能舒適一點點,雖然他們也非常清楚自虐的消極後果,可是他們別無他法,只能如此。

對於擁有自虐傾向的人來說,尋求心理諮詢自然是好的。但如果因為各種原因,只能自我拯救,那就有意識地從以上所述大類尋找幾個合適自己的方法吧,比如鍛煉身體、結交益友、讀書、行為改善等等相結合,會比單純採用一種方法有效一些。


或許因為對自身缺乏控制力,理性和本能之間產生了難以調和的矛盾,繼而懊悔、無助、不滿,通過自虐來進行一種自我懲罰——你無能為力,一些感覺讓你難以忍受,只能傷害自己用疼痛遮蓋那些你唯恐避之不及的感官體驗。

你希望自己是一個怎樣的人,希望自己做到哪些事情,結果卻大型徑庭:這時如果是客觀意外還可以自我諒解,但是明明自己可以做到卻因為主觀上的敏感、惰性,或者對誘惑缺乏沒有足夠的抵抗力導致自己毀掉了本來的期望,這個時候的自我是無可逃避又不可原諒的。

「給自己造成傷害,讓自己記住這份疼痛就不會再犯這樣的錯誤了吧?」,頭腦當中也許有這種想法;作為逃避的情形中則是「我寧可感官被疼痛填滿」。

歸根是因為自我意志不夠強大,無法支配自身並改變自己的處境,只能通過自我傷害來加強印象,彷彿這樣就可以掙脫本我的束縛,彷彿這樣就獲得了暫時的避風港。

自虐是不好的,與其自虐,不如讓自己真正由內而外地強大起來,讓理想而又富含感情的意志徹底掌控自我。


我是和家庭有關,我覺著這個真的和小時候家庭生活密切相關。小時候母親經常因為我犯錯又打又罵,最後幾次我反抗了,只是在她下狠手時推到一邊。後來再某次嚴重的爭吵後,我離家出走了大概有好幾個月,我發現前所未有的輕鬆,哪怕晚上在酒吧嘈雜的音樂中睡幾個小時或者在網吧包夜還有去同學家蹭住幾個小時,白天打工,手機被偷過,被勒索挨過耳光,我都非常積極面對,最多大哭一場。遠遠比不上家對我的陰影。我想到我的母親,有時候有親情,但還有恐懼,還有些一想起來就會憤怒到顫抖的回憶。因為一些原因,我妥協了,又回到了家,但我也發現我對我母親之間的矛盾時的情緒更加難控制,有一次吵架後我自然而然地用力撞牆,捶牆到手腫,或者扇自己耳光,這一切都是在我一個人的時候,我感覺格外地輕鬆,爽,但沒有快樂。這以後就一發不可收拾,用上了刀片,剪刀,但我不喜歡割破,因為會被發現,我喜歡爽快,善後不麻煩的,比如用力給自己幾個耳光。我幾乎只有在因為和她的矛盾中才會這麼做。在最近一次特別大的矛盾中,因為她和對我特別好的人直接發生衝突,我又忍不住用刀片了,並且讓她知道了,她只是拿走了刀片。我也學過點心理治療,想通過這次機會和她好好敞開心扉聊一聊,可惜她不配合我。其實之前我也經常說過,我不喜歡你這樣對我,我很痛苦,但從不見效。現在我對她的忍耐力好像又降低了 只要聽到她對我刻薄的語言我直接就忍不住抽自己了,這不是個好現象。我知道我的解決方法就是遠離這個觸發人。因為她改不了,而我也改不了。只能選擇遠離。可惜現在還不是時候。
順便說一下,壓抑的時候通過自虐來紓解感覺真的什麼也代替不了,喝烈酒之類反而因為痛覺下降導致更多傷害。我感覺每次通過傷害自己,疼痛,達到了精神上排泄釋放的效果。只要對痛的敏感不變,自虐也不會造成嚴重後果。!!!我在這件事上是很主觀,所以我也不知道正常應該是什麼樣子。


多接觸社會,就醬!


我從小就這樣....主要是跟父母有關,很奇怪,在外面不管我遇到什麼樣的挫折也好痛苦也好都沒有放在心上過,挺挺就過去了,能怎麼樣。但是父母總是能以各種花式傷害我,做多少心理建設都逃不掉。

滿懷著壓抑的恨意長大,在無數個日夜裡逼迫自己發奮學習以求遠遠的離開。但是現在長大了,真的遠遠離開了,一年只見一面,他們卻彷彿變換了人格,那些曾經讓我絕望心寒的言語和事件似乎只停留在我一個人的記憶中。

這樣挺難受的,因為那許多的壓抑連一個實體的對象都找不到了...即使這麼久記憶都模糊了,這份情緒卻依然如此真實,總是不斷折磨著我,感覺沒法原諒他們,自己也走不出來,所以還是只能自我發泄...疼痛可以帶來一种放松的解脫感。

這樣的經歷導致我現在都沒有發展出跟他人構建親密關係的能力,每次感覺太近了,我就會很冷淡的一個人逃開...也總是傷害別人。

不敢養小孩,怕自己根本沒有能力愛他/她,對他/她好。


看見這個問題就爬進來了。寫寫自己感受吧。我不是心理系的。
我第一次自殘行為出現在八歲。用很尖銳的鋼尺在手背上劃。至今左手還留著一道疤痕。
那次的起因只是因為想看看尺子利不利刮傷會是什麼樣子。看到血流出來反而一點也不驚訝。那種疼痛的感覺反而讓自己覺得有點刺激有點冷靜下來的感覺。甚至覺得白白胖胖的小手上紅色觸目驚心到挺好看。
再後來就是跟家人吵架。我家的家訓大概就是長輩比你年長說話比你有分量。長輩說什麼就是什麼多說一句都是頂嘴。父母叫你去死你也沒啥好說。小時候的我又是特別狂的性子,哪裡忍得住。但是頂回去又會被罵得更狠。為了讓自己冷靜一定又有地方發泄,我開始用圓規在身上亂刮。血痕一道一道疼痛能讓人冷靜泄憤。那時候的我大概是十歲十一歲。
等到青春期了就是純粹自我冷靜了。很病態的極端方式。因為我是疤痕體質所以也不是很敢經常動刀子。而且夏天身上很明顯的刀痕會讓親近的人擔心。我媽發現了會難過然後用我不喜歡的方式處理解決問題。她有些處理問題的方式我不大喜歡認可。也不想讓她擔心知道我到底是多壓抑。所以會採取將自己血管掐破留下一片瘀青的方式。別人問起也可以回答不小心撞到的。
後來經歷了一些意外事件得了抑鬱症,加上那時候是初三升學時。具體事件我是真的不想回憶了太痛苦了。醫院也去了調節也調節了。那時候每天感覺人都是不清不楚,心裡絕望的蔓延感像是學游泳被丟進深水池,那難過感就像水一樣無處不在深不見底。但是依舊是不想讓別人知道。為了看起來清醒正常,身體的疼痛感大概就是喚醒工具。同時我是真的不喜歡自己。所以起刀下手也是毫不猶豫惡狠狠。我很討厭自己的軟弱沒有力量。希望自己強大起來。靠這樣的也算某種自我鞭策吧。也有對自己軟弱的懲罰。
現在依舊處於半抑鬱狀態,所幸沒有事件觸發基本不會有事。現在的我一旦感覺自己又要掉進情緒了就會開始自我扇耳光舉刀子。疼痛使我輕鬆清醒。
所以這種行為應該就是對自我的自責、厭惡、自卑、懲罰吧,有時也是無處發泄,無法發泄,不想自我內心負面被人察覺的自我負面能量處決逃避方法。也有時是因為知道自己不能自殺,但又想自我否決的代替方法。是壓抑的人軟弱的表現吧。
順便一說有時這種方法雖然極端扭曲,但是確實會上癮的。


之前讀過讀過一篇文章,啥名兒來著我忘了。裡面有句話倒印象挺深刻的。自虐並不都是對自己的不滿,而是將對外界的仇恨投射在自己身上,然後再通過傷害自己來滿足自己想反擊對方的心理。
我有一段時間就愛自虐。所以了解的也比普通人多一點。自虐分為兩種,精神自虐和肉體自虐,實施方式一個是施加壓力一個是施加疼痛。自虐的目的也各有不同,第一種就是想通過這種方式來找存在感,引起別人注意,也就是說我們俗稱的那種中二少年。第二種就是對自己的壓迫從而導致壓力無從釋放。第三種是外界對其本身的打壓。
除了無聊沒事兒干求存在感的那一種,其餘的基本原因差不多就是開頭所說的那樣。
怕語言組織太雜亂你們有點懵,所以舉個例子好啦。有段時間我就是一直四處碰壁,再加上向別人訴說的時候家長老師的不理解阿,就開始往手臂上劃刀子,現在想想真的挺可怕的。其實那就是因為對父母老師社會學校的各種不滿不敢爆發,也不能爆發,就只能投入到自己身上,然後傷害自己。
希望能幫到你!但是我還想說,不要自虐不要自虐不要自虐重要的事情說三遍!!釋放壓力的方式有很多為什麼要選這一種呢對吧!!!!旅遊啊唱歌啊都可以的。特別是女孩子,還會留疤。所以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且行且珍惜。


初中同桌估計是壓力大...老媽是我們英語老師。每天用刀在手臂上刻字,跟我講只要傷疤快好了接著再刻...啥字?奮鬥!!!我學渣真不明白...


謝邀,T_T我真的沒有自虐傾向啊,我不懂啊啊啊啊啊啊啊啊,不過我覺得一般是因為壓力太大或者辦了錯事,帶著後悔愧疚來自虐減輕負擔,也可能是喜歡那種痛感吧←_←。個人覺得忙起來就什麼事都沒有了,閑才會事多。


缺愛。解決方法就是學會愛自己,自我認同


推薦閱讀:

怎麼樣克服不願意與陌生人交流的心理?
如何克服在公開場合表演時的膽怯心理?
害怕穿裙子是為什麼?怎麼克服?

TAG:心理健康 | 心理障礙 | 心理陰影 | 心理現象 | 心理創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