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慧的趨勢是不是勢不可擋,未來如何選擇才能不被人工智慧所取代?

感覺以現在所處的職業位置,能有一種更便捷的程序或者機器可以代替,在未來20年或者更短時間都有可能被替代!普通職業醫生、廚師、教師、會記、司機、文員、服務員、士兵、工人、農民……還有許多許多其他職業感覺都將會很殘酷。雖然社會的發展會創造出更多的崗位,可崗位是創造給人工智慧還是人還無法確定。
人的學習速度建立在前人的經驗基礎上,可機器通過拷貝就能無差別的學習。人工智慧就像一顆強盛生命力的種子,雖然小可是一直在長大。機器人三定律會不會成為人類唯一的保命符!
未來會成為什麼樣子我不知道,但一定和我現在想的有很大不同。


思想與閑暇的關係,不僅是創新思維的經濟學研究的主題,也不僅是諸如《塞萊斯汀預言》這類科幻小說的主題,而且應當成為思想史研究的一項主題。卡爾-波普(Karl Popper)曾建議不要給知識分子太高的物質待遇,因為物質生活太舒適常抑制人的創造性。目前人工智慧的發展速度,很可能符合庫茲韋爾(Ray Kurzweil)的「奇點降臨」預言——在2035年機器智能超過人類,促使人類更快轉向原創性的工作。


我寫了不少關於創造性思維的文章,例如發表於《新政治經濟學評論》第29輯的長文「互聯與深思」,這裡只列出原創思維的五項要素:(1)儘可能發散的思維。因為常規思維框架之內的各種觀念都不是新觀念。此處我使用「儘可能發散」,意思是發散到尚未但接近精神分裂的程度;
(2)保持超常良好的判斷力。因為在發散思維過程中湧現的新觀念在多大程度上具有潛在重要性及現實可能性,這種權衡需要超常良好的判斷力;
(3)大腦享有必要的「若即若離」睡眠狀態。根據晚近發表的腦科學研究報告,完全的沉睡並不適合原創思維。普通人平均每晚五個約八十分鐘的睡眠周期的每一周期內含三類睡眠方式,其中即將進入「快速眼球轉動」睡眠的那段時間——既不是完全的夢境又不是完全的無夢,與原創思維關係最為密切;
(4)對公共政策的基本要求是,社會提供足夠安定的個人生活環境並且社會包容足夠多元化的生活方式;
(5)關於超越群體成員的個人智能水平數十倍至數百倍的那些群體的研究報告顯示,群體原創思維必須具備兩大要素——群體成員普遍具有的社會敏感性以及他們表達自己重要性感受的能力與機會。

上列五項要素的第(5)項已出現於諸如矽谷這樣的創新中心的許多公司內部,成為未來組織的特徵。上列五項要素的第(4)項實質上是對一個社會的公共政策的基本要求,屬於我所說的「新政治經濟學」領域。上列五項要素的第(3)項,根據我了解的睡眠技術進步狀況,很可能在未來二十年內有這樣的技術幫助普通人的大腦經常享有若即若離的睡眠狀態。對人類目前的教育狀況提出最嚴重挑戰的,並且也是未來最可能成為主要思維模式的,是上列五項要素的前兩項的合取。

甚至很難想像,一個人怎樣同時具有超常良好的判斷力和儘可能發散的思維。事實上,每一個人的日常時間都可劃分為「原創思維」模式與「普通思維」模式。顯然,在工業化的時代,我們日常生活的大部分時間被普通思維模式佔用。我甚至認為,普通人每日時間最可能不被普通思維模式佔用的是睡眠時間——夢境不服從普通思維模式。閑暇,解放普通人的頭腦,閑暇時間占日常生活的比例於是特別重要。我在「微信行為學」系列筆記的第一篇就指出,人類的先祖很可能是一種「環尾猴」,根據八種猴子每日時間在各類活動中的分配的比較研究報告(參閱威爾遜《新的綜合》),環尾猴用於環顧四周的時間最多。卓別林《摩登時代》意味著同一原則:閑暇是原創思維的前提。很可能,未來的宏觀經濟學家——如果還有「宏觀經濟學」這一專業的話,將發現閑暇時間與工作時間之比是各國技術進步速度差異的核心解釋變數。目前人工智慧對人工的取代,是大勢所趨也在情理之中。僅當人工被取代之後,人的工作時間與閑暇時間之比才可大幅度降低。


關於這個問題,李開復老師的觀點很有參考價值:

對於人工智慧,他認為,「能夠取代基本人類所有需要低於5秒的工作,它都可以取代。」而「哪些領域不需要七情六慾的機器人,這個就是有戲的。比如說掃地機器人,比如說工業機器人,比如說老人陪伴。」

當然,他並不是說人工智慧會取代人類,而是「用更低的成本給人類創造了更高的價值。」


————————————————————————————————————————

觀點摘自: 2月17日,創新工場董事長、創業教父李開復,在中泰證券資本市場年會上發表了公開演講。

原文如下:李開復6000字演講解讀:不接受AI+概念就會被顛覆,非常血腥 | 雷鋒網


講個例子,原來的碼頭,都是人力藉助簡單滑落裝卸,純屬人力密集型。大型港機出來後,碼頭工人覺得肯定要失業,組織工會聯合抵制這玩意。少數幾個小碼頭實施這個之後效率大增,吸引越來越多班輪,規模大了,克林吊操作工,拖車司機,維護人員也急劇上升,工人不僅沒有失業,反而有了更好的福利,幹了更高層的活動,粗活累活危險活給了機器,還把別的港口份額搶過來了。原來一個人力碼頭再牛,幾百號壯漢頂天了,現在的普通大港口,上萬人各司其職老少咸宜,是根本上生產力的飛躍,換成老思路當然覺得要失業。
如果我們的能源模式還是現在這樣子,未來絕大部分工作人工智慧當然不會代替,不是不能,是成本問題,舉個片面的例子,一個快遞小哥一天吃三個饅頭就能送一百個快件,換成機器人肯定賠。但是我們的能源來源發展到更高層次,得到機器人一天消耗的能源比製作三個饅頭的生物能更方便的時候,快遞小哥就該憂愁了,況且那個層次的文明會催生更廣大的新職業,快遞小哥改行做機器人維護了。可惜這些都還是遙遙無期,化石能源和簡單可再生能源的有限限制了發展,我們沒有那個能力供應全面人工智慧的能源消耗,就像人力港口無法想像現代港口一樣。


以新聞為例吧,人工智慧在現階段就可以寫比較簡單的財經或者體育新聞,因為這類新聞稿,有很多規律可以循,只要有足夠的數據量和較為成熟的演算法。但是,有些新聞,人工智慧還是駕馭不了的,比如說涉及複雜倫理道德的新聞,因為,人類就此還沒有統一的定論,更無法給人工智慧指定演算法。

所以,在將來還是做較為精深的內容產業吧,

另外,在可預期的範圍內,人工智慧終究不是人,它傳達不了一些溫度和關懷。這可以幫助我們理解,最昂貴、舒適的皮鞋不是來自流水線,而是來自倫敦的小作坊。最可口的飯菜不是來自飯店,(其實我一直認為,飯店就是流水線),而是來自家裡的那口鍋。

從這個角度而言,在未來,專註做有細節,有溫度的東西還是不會被淘汰的。

人工智慧可以理解為一種工具,作為工具的生產者,駕馭者和維修者,應該是不會被淘汰的。

現階段的人工智慧,部分是資本驅動的,而資本是有其原罪的,此外還有政治的考量,未來是怎樣還真不好說。


古代的時候人創造了神,因為恐懼,現在的科技發達了,人又創造了一個另類的神,人工智慧,又是因為恐懼,人類的恐懼還真是無窮無盡呢。


用最樂觀的態度預測人工智慧的未來,不會被替代的八成只有以「真實人類」為賣點的工作吧。


我相信人工智慧有一天是可以在足夠多的方面以假亂真地模擬並替代人類,但是僅僅因為他們「並不是真實的人類」,就足夠在經濟活動中形成兩種消費需求了。


如果AI真能做的更好,遠遠強於人類,那為什麼要選擇不被AI所取代呢?人類靠著強大並進化超快的AI幸福的生活著,且還能走出地球,邁向宇宙,有啥不可以的呢?


當然是改變自己思維嘍,機器能代替的只是機械化的工作,那些工作讓人類處理本身就是低效的容易出錯的,智能化的社會要麼學會和機器對話和合作,要麼就在機器無法替代的方向努力。


我是這樣想的,國家的未來是共產主義,以後把工作交給機器人就可以了,人的生活極大富足,當然有些事還是要人親手做的,未來難以預測,我覺得應該是與藝術啊,倫理啊,靈性啊這些機器人沒有的特質有關的。


這個問題我曾經也擔憂過。

人工智慧是趨勢,也是下一輪產業升級的方向。未來遲早會來,那麼你的擔心是不會改變當下的任何進程,你擔心的只是未知的未來,人類對於任何不確定性因素,都會產生焦慮。

不過沒關係,我們可以翻看歷史,從過去找尋未來的出路。

就拿距你最近的例子來說吧:當年淘寶的發展不就是這樣嗎,大家都擔心線下會被線上消滅,但是很久之後,線下的實體店還是存在,線上的也蓬勃發展,電子商務對於線下經濟曾經一度造成衝擊,但是並沒有產生絕對影響,線下的經營正常開展,線上的商戶數量在經歷過爆髮式增長後產生了穩定,運營成本也在逐漸上升,線上優勢相對於線下優勢不再明顯,加之線上競爭也逐漸激烈,流量之爭已經跟線下流量之爭走向一致,未來這兩者還是會繼續共存,只要有人出現的地方,他們還是會繼續爭奪下去,無論是現實世界的坐標還是虛擬世界的ID,都是通過運營手段吸引流量。

同理,回看前三次工業革命 ,每一次新技術的出現,總會替代之前的部分產業,這些產業之所以被替代,是因為無法滿足時代的需求,人工智慧的定位是生產工具,它只是用來進行生產的,跟人是有本質區別的。某個崗位被替代,就解放了一大批人力,這批人力就需要新的工作去安置,即使企業不管你,放心,政府也會管你的,過多無業人口影響社會穩定。況且,人類一開始只有第一產業,隨著產業升級,慢慢有了第二產業,再到第三產業產業,隨著人工智慧時代的到來,第四產業還會遠么。

況且,每次產業之後,對與崗位的需求是要遠遠超過原來的,現在對於僅僅對於程序員的需求,就不比當年的工人少,何況現在工人工種依舊存在。

最後,人工智慧會牽扯到一些社會倫理問題,這個世界有個很神奇的地方就是,它是有規則的,無論任何地方,原子有原子運行的規則,宇宙有宇宙 運行的規則,人工智慧也不例外,如果超越規則,那麼後果顯而易見。

相信未來一定很美妙。


相信我,過兩年,甚至都不用兩年,「人工智慧」的字眼就會消失,到時就有人問:人工智慧還有未來嗎?為什麼現在生物化學技術那麼火?不學是不是就跟不上時代了?


生活水平是逐漸提高的,然而面對人工智慧的革命,人類勞動力是有必要做出犧牲的,我們應該緊跟時代步伐去創造人類價值,而不是做著機器人都能做的事情。
人工智慧再強大也無法取代人的創造力


這是個經濟學問題

只要人的勞動成本比AI低,就不會被取代了

舉個例子,某寶人工打驗證碼,平均100條1元錢

你知道研究一套完美識別驗證碼的AI要投入多少錢嗎


題主,你可以想想。目前世界上有多少人,中國又有多少人。這些人需要多少工作崗位來謀生。而如果人工智慧或者各種無人值守大量出現,到底對百姓的就業謀生是好事還是壞事?而因此產生的社會動蕩,對國家是好事還是壞事?

對於某個公司來說最大限度地節約人員成本沒什麼不對。但對於一個國家來說是應該這樣算的嗎?

而且我們這些屁民,站在自己生存的角度,真的是人工智慧、無人值守的情況越多越好嗎?不要說什麼高調,你怎麼就那麼確定,因為人工智慧而丟掉工作的人不會是你呢!

所以,還是不要那麼盲目樂觀吧!


如果人工智慧真的勢不可擋,那你根本沒必要擋住他


推薦閱讀:

強大的計算機能否模擬宇宙的一部分,其中生物如何判斷自身的狀態?
人工智慧能否給出宇宙起源、時空本質等複雜問題的答案?
人工智慧 2.0 的時代,如何將人工智慧技術和航空航天結合起來?
如何評價周志華教授新提出的 Deep Forest 模型,它會取代當前火熱的深度學習 DNN 嗎?
人工智慧在太空探索中將發揮怎樣的作用?

TAG:人工智慧 | 職業發展 | 科學哲學 | 社會階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