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像是迴避型依戀人格,怎麼辦?
最近和一個男孩子相處得不錯,但關係剛剛確立下來,我就開始有點後悔,我也不想這樣啊,但我也不知道怎麼了。
之前有過兩個對象,應該算是的。
有一個交往3個月,手都沒牽過,分手時,他讓我以後熱情點。。。
有一個差不多一個月,他很張揚,搞得所有人都知道,喜歡摸摸頭我的頭,捏臉,但我很排斥,非常排斥,但是我朋友告訴我這是正常的,交往就是這樣的,最後還是分手了。
現在這個我確立關係之前,覺得相處的很開心,但關係一確立,我就很想逃避,我也不知道怎麼回事,好像每次都是這樣,朋友覺得我沒有認真對待,我現在也不知道怎麼辦。。。。
寫在前面的話:
這篇答案會略長,但我相信對題主來說絕對值得。
我不是專業人士,但在過去的幾年裡有過這方面的問題,中度社交焦慮(現在已經不迴避了),去年年底爆發了比較嚴重的抑鬱症,還算有資格回答這個問題。
首先,我覺得題主是符合迴避型依戀的,並不是其他答主所說的不懂愛情,很明顯答主是對現任及前幾任男友是有感情的,迴避型依戀確實影響到了她的感情生活,這才會來知乎提問。
如果真的覺得這件事已經嚴重影響到了自己的生活,最有用的方式莫過於找一個靠譜的心理諮詢師,長期諮詢,讓他幫助你。但我不建議,每種依戀類型都有自己的優缺點,不存在完美的,就像這個世界上有暖色調也會有冷色調一樣,最好能學著接受自己。你只是跟大多數人不一樣,並不是不好。
迴避型依戀的成因跟父母是離不開的,在迴避型的童年時期,父母對孩子是冷漠的,小孩子本來是渴望愛的,久而久之也習慣於迴避甚至是拒絕愛。這是主要原因,次要原因跟小時候的自卑經歷有關,比如說被同伴排擠,本就是敏感的人在課堂上受過老師毫不講學生尊嚴的公開懲罰(這種情況會隨年齡增長對自尊心產生巨大影響)
這類人最大的特點就是自卑。自卑來源於童年時期,潛意識覺得自己不配被愛,覺得他人是危險的。自己的親人都如此,別人又能好到哪裡去呢?表現在外在便是高冷,不喜歡親近人,迴避與他人的聯結。當然也有種可能,就是一開始不排斥與他人聯結,但在關係慢慢發展之後作出冷漠且傷害對方損害關係的舉動,最後關係的結局也可想而知。(這跟焦慮型在關係中的控制或者「作」又有了區別)
所以如果想改變,自卑是一個可以入手的關鍵點。但在這個過程中你可能會走入另一個極端—自負。別覺得我瞎扯淡,自負和自卑其實就是一對雙胞胎,本質上是一樣的。
擺脫自卑,你可以找到自己的長處,發揮出來。或者乾脆就按世俗的標準去要求自己。最重要的,發現自己的閃光點。
未完待續撒切爾夫人說過一句話:「做強者就像做淑女,當你向人們說明你是的時候,你已經不是」!這話也可以換換用在題主身上:
當你來知乎說你好像是迴避型依戀人格時,那你一定不是!
你肯定會反問,那我是怎麼了呢?
三個字:不成熟!!你只是不懂親密關係而已。(什麼都上升到這心理病,那心理病,心理醫生窮啊,等著靠咱們得病去救呀?)
理由:你朋友說了,是你不認真對待。
其實,你這個問題應該放在「什麼是好的愛情,什麼是不好的愛情」下討論,很明顯,妹子你遇到的不是好的愛情,這才是你沒有認真對待,以為自己有什麼「迴避型依戀人格」的根本原因。
咱來說道說道,啥才是好的愛情吧~
什麼是好的愛情?
有人說:通過Ta,我遇到了更好的世界。這話太文藝,我們普通人不易理解和操作。最簡單的方法是用自己的常識來判斷,相信自己的感覺,身體比我們內心誠實(呃,這話好像哪裡不對的樣子):
我喜歡和他相處,他對我做什麼我都開心(耶,這話好像又哪裡不對的樣子),我期待每天都和他膩在一起……。
一句話:相處不彆扭。
所以,我說你並沒有遇到好愛情。
也許你會說:這也太難了吧?好的愛情會不會就像鬼,聽過的人多,但遇到的人少?大部分的還是靠磨合?真的不是,愛絕對不是靠磨出來的(呃,這話感覺又不對的樣子啊)。
例子就不舉了,你可以搜搜知乎里:真正的愛情是什麼樣,這類的話題,就明白了。
最後你一定要相信:
那個適合你的人,他就在時間的不遠處等你,你們註定相遇。
而他,不會讓你覺得自己有病~
期待!
共勉~
我上個分手的對象
說我不在乎他
因為我不管他
在一起半年
分手
我難受了兩天
然後就....
開啟了新的生活篇章
才知道原來單身這麼自由
我和高中同學出去玩兒
他問我「那我怎麼辦?」
我當時真想說「愛他媽怎麼辦怎麼辦」
我說下自己的情況
1、和人當面聊天,除非對方是高智且幽默,話中都是梗或者高智且善解人意的類型,不然聊天進行到二十分鐘,我就會產生一種極度無聊的感覺,迫切地想要逃離。當然,小部分時候和人聊天聊五分鐘我就心累到想死。
2、如果是喜歡一個異性,其實不太在乎對方會不會劈腿,劈腿的對象條件沒我好,那我就分手,反正他眼瞎了,我也救不了他。如果劈腿的對象條件比我好,那我也分手,因為輸的心服口服。所以,這就導致我不太想管對方,查手機啊什麼的,覺得很無聊。
3、最明顯的癥狀還是不想和人走太近吧。不管朋友還是戀人,距離一近就覺得窒息,也不喜歡自己的隱私被窺探,活在自己的世界裡感覺挺好的,不想放任何人進來。當然也有一部分原因是自己很容易失去新鮮感。
4、我記得初中的時候一個朋友對我說很多人很怕我,原因在於我好像很容易就看透她們的本質,她們的缺點和意圖。可能吧。我覺得自己有時候確實容易看穿一個人,看破一件事(當然也只是有時候,我的段位還很低)這就導致了我很容易對一個人、一件事過早失去興趣,攤手。最好的朋友說我的套路是迅速接近-了解-失望-撤退。整個過程一般在一星期內結束。
5、說話會給人不負責任的感覺,因為確實是思想在不停變化發展,觀點在時刻更新。
6、在不同的人格間迅速轉換。有時候活潑開朗幽默逗逼,有時候陰沉憂鬱滿滿負能量,時而感性,時而理性,但是哪一個是真實的我呢?好像都不是,真實的我是麻木的,我只是需要一張面具來替我過世俗的生活。所以,那些口口聲聲說喜歡我性格的人,我心裡也只能呵呵。
7、很羨慕正常人能敏銳感知各種情緒,能和朋友親人戀人親密無間,而我只能用力表演。大部分時候演都懶得演。
8、我也不知道我為什麼會這個樣子。是不是我太聰明了哈哈哈哈開玩笑,可能要用一生去尋找答案吧。
----------------------------------------------------
我想了一會兒
我就是懶 沒別的
你要做的要把自己調成成安全型依戀類型。
怎樣調整自己成為安全型依戀類型?
能清楚感受到自己越來越接近迴避、焦慮型,想知道要通過什麼樣的暗示或者行動能讓自己向安全型發展,而不是繼續迴避、焦慮下去。
不知不覺中,依戀風格與原生家庭現在都作為情感諮詢或心理諮詢過程中對來訪者判定性格特徵的一個很常用的分析理論了,我用依戀理論分析做諮詢到今年已經3年時間,或許我簡單點來分析吧。
看到有的回答寫的大概思路是:找出問題、接納問題、然後接納自己,這是一貫正常的心理諮詢路徑,並且可以讓來訪者在面對焦慮問題的時候有很大機會可以平復情緒,但複發的機會也是很大的。我在做親密關係諮詢時,幾乎每天都會接觸焦慮型(矛盾型)風格的來訪者,發現他們有很大的共通點,就是他們基本上都清楚自己的問題,以及可應用的處理方式。如:他們知道在焦慮或產生負面情緒的時候,要嘗試平復心情,轉移注意力等,但若來訪者面對的問題沒有解決,他們就會很大幾率重新觸發焦慮,甚至連之前壓抑和轉移注意力的那部分也加倍的顯示出來,然後反覆的在循環。所以,我們可以理解為,當一個人無論怎樣去想調整和改變,焦慮都會隨影而行的。
我們在談迴避和焦慮的時候,只談原生家庭,是並不完全合適的。
可能很多人都看過那個著名的實驗,就是當媽媽把孩子留在房間里,過斷時間後再回來領孩子,孩子若表達出很負面的態度,如焦慮,打鬧哭喊等不停,日後很容易就會變成矛盾型的人。或在小時候面對家裡總是會引發家庭暴力,冷暴力,或家庭矛盾的時候,長大後也很容易「繼承」了父母的情緒。這樣分析是合理,但不完全合適。
事實上是,焦慮是人天生的,哪怕我們變成植物人了,只要我們有感知事物的能力,我們就會產生焦慮。
焦慮所帶來的的還有:腎上腺等的腺體會分泌,讓我們感知外界的能力提升,讓我們更敏感,這是很多動物都有的本能,根據集體潛意識理論,這是我們在很多年前因物競天擇環境下就產生的一種機制,就好像如果把你放在一個陌生的環境,你會很自然的警覺起來,這個時候,焦慮是一種幫你生存下去的天賦,它就像一個雷達,儘可能會給你生存下去的對外感知力。
但為什麼,我們會對日常正常的生活感到焦慮呢?為什麼我們會對女朋友不回信息感到焦慮?對複習不及時但考試即將要來感到焦慮,對自己沒有表現好會感到焦慮,原因很簡單,因為我們認知到危險。
或者很多人理解為「寶寶缺乏安全感。」
重點是,有些人不會認知到危險但偏偏我們這些矛盾型的人會,Why?是我們天生的嗎?還是我們精神病了?都不是,而是你們的歸因系統出問題了。
歸因是指人們對他人或自己行為原因的推論過程。具體的說,就是觀察者對他人的行為過程或自己的行為過程所進行的因果解釋和推論。簡單的說,就是你作為分析問題的思路出現局限,或與正常沒那麼焦慮的人對比,你的想法產生偏差了。
舉個例子:
對於戀愛的問題,估計在面對分手的時候首要會想「他是不是不愛我了?」而不是「是不是我做了什麼讓他討厭我?」後者是解決問題的歸因思維,而前者是沒有客觀參考的猜測,而後者,會更加理智地去分析問題的成因,也就不會那麼容易有危機感。
在面對即將到來的考試,作為學生最容易產生的想法是「糟了沒怎麼複習過怎麼辦?!」而不是「我為了考過我需要做什麼?」而前者往往抱著一個忐忑的心態進考場,自然不太可能會得到一個好的成績,哪怕他複習得足夠全面了,因為他局限的想法是「考試內容是我沒複習過的」;而後者,為了達到「考場成功的目的他要去做什麼」是高效複習?還是搞定出卷老師?還是找朋友協同作弊?(不是很建議哈)所以從思維上,他已經跳出了「我是考生」的這個思維了,他自然也就有更多的解決思路,也就不會產生焦慮了。
同類型的例子還有如「我年級這麼大了還一事無成」「我長得這麼丑怎麼找份好工作」「我總感覺別人嫌棄我」等等,當你只把問題放大並且不去考慮原因關鍵點的時候,你會覺得你想不到解決思路而產生焦慮的,但若你去拓展歸因系統,你就會因此產生更多的處理思路,就不會再有安全感缺失的問題了。
這就是安全型依戀風格的人的思維方式。
最後,我簡單總結下:活在過去的人,只會成為自己的負累,當你對萬事萬物都能拓展出歸因思維的時候,你就可以主宰你自己的生活了。
瀉藥……
我個人不喜歡對一個人下定義,彷彿在判決對方似的。擺出一副官方宣布,百分百確診的嘴臉,很令人討厭。
這不公平,也不負責。
因此強調,以下的文字都只是我的個人看法,僅供參考。
題主主要描述了兩種行為表現:
一、日常相處無礙,但確定戀愛關係時後悔。
二、反感公開的摸頭、捏臉等親昵行為。
針對一的分析:很像一個成語描述的樣子,外寬內忌。對外表現出很強的社交親和力,可以發現他人的優點,從而保持良好互動。一旦關係進階,往往因為少數缺陷而焦慮,對關係整體評價進入扣分模式。如果將關係回退到之前的普通交往狀態,焦慮會有大幅度降低。我傾向於將這理解為自我完美主義的外化。他人的不完美不會觸發內心焦慮,但當關係私人化之後,這種不完美轉化為自我感受,從而觸發焦慮。
針對二的分析:題主的描述並不足以讓我得出唯一自洽的結論,但我可以提出分析的角度以供參考。這種抗拒可能源於題主的性格,低調收斂的人,並不享受公開的作秀行為,甚至會覺得刻意、噁心。此外,在題主的描述中,提到過與某任前男友未曾牽手,分手後對方也建議題主以後更主動一點。結合這個情況,確實可以推測題主抗拒身體接觸。但我認為還有一種可能,那就是題主有很強的行為界限感。這種界限感,是指行為親密度超過了內心判斷的關係親密度,從而導致對越界行為的排斥感。簡單地說,口頭確定了戀愛關係,但內心並未接受,於是身體抗拒。
心病還須心藥醫,解鈴還須繫鈴人,自我剖析必不可少。
希望能幫助到你。我也是啊 我後來發現可能還是因為我們內心防禦性比較高 我總是怕付出太多後深陷其中過於親密然後失去傷心欲絕
謝邀...
說實在的 我覺得你不是迴避型依戀人格,我覺得會不會是因為你不夠喜歡他。
我談過讓我特別有熱情 感覺想時時刻刻都和他在一起的男朋友,也談過同樣也喜歡 但我清楚我沒那麼喜歡他 他幹什麼我都無所謂 碰我的時候我也很排斥 總想逃避。
結局就是 我一直逃避的那個男朋友 縱然長得超級帥像金城武 但我也真的不喜歡談了一個月分手了。
謝邀,雖然我不是心理學的。
不過我還是想讓姑娘先捫心自問一下,你是不是真的喜歡過這倆男孩子。還是僅僅就是覺得他們還ok,或者感覺就是對你挺好的,然後抱著對愛情的好奇談談看。
倘若是真的喜歡,可能是你說的什麼什麼人格啊,我也不懂,如果其他網友的答案還是不能幫助你走出這樣的困擾,可以去看看心理醫生。
但是倘若你並不是真的喜歡,建議可以去找一個能夠真正愛上的人試試看。
就是那種,感覺跟Ta在一起,會讓你有非分之想的。
可能你這樣讓男的以為你不喜歡他吧
謝邀,首先,我不知道你現在多大了,如果是學生呢,那可能說你還太小,很多事都不懂。但是如果你已經成年了呢,這樣就不太好了。可能你就喜歡朦朦朧朧的感覺,喜歡若即若離的關係。但是這樣對你和他人都是不負責的。我認為如果決定交往了,就好好去交往,如果在觀察考慮階段,那就可以好好觀察考慮。因為如果你自己都不對自己負責,誰還對你負責。雖然可以說是性格使然,做事容易後悔。但是還是希望你可以慎重,因為小事都做不好,以後怎麼決定你的人生
非常糾結的樣子,做事很容易反悔,情緒不穩定,對做過的事不願意負責任。我有女同學也是這樣,我很好奇這是怎麼個意思,特地佔個坑看看大家的回答。
推薦閱讀:
※如何區別迴避型依戀(對親密關係需求程度很低)和親密關係恐懼(需要親密關係但怕受到傷害)?
※怎麼找對象談戀愛?
※再次追迴避型人格的她,我該怎麼辦?
※迴避型依戀的人是否都比較要強,說話不饒人?容易動怒?給別人的感覺挺自私的,太過自我?
※請問焦慮型依附人格怎樣才能和迴避型人格的戀人分手真正做到離開他?
TAG:迴避型人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