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有些人那麼喜歡刪微博或說說,心理學上怎樣解釋這個現象?

以本人而言,最主要是潔癖,有頁面整潔的迫求。


以我這麼多年自己玩SNS的經歷,原因可能如下:

①偶爾情緒化的狀態,只是因為那一個時間段的心情起伏,之後看到覺得自己太沉不住氣,刪之
②過度炫耀化的圖片和裝逼狀態,之後覺得自己不該那麼高調,刪之
③曾經慘不忍睹的照片,刪之
④微博被證實虛假,刪之
⑤因表態錯誤等造成大量留言謾罵的微博,刪之
⑥轉發別人的微博,發現原微博被屏蔽或刪除,自己的微博變成空中樓閣,刪之
⑦前男友/前女友的親密狀態、照片,不想再造成誤會,刪之

P.S.我不贊成總是刪除微博,因為即使再不堪的曾經,都是你人生不可或缺的成長部分

——歡迎關注本人公眾號【卡卡的因特筆記】,不定期更新互聯網原創雜文/拆書筆記


1,印象管理;
2,自戀以及由自戀引發的羞恥


「總有一天,會有一個人,看你寫過的所有狀態,讀完你寫的所有微博,看你從小到大的所有照片,甚至去別的地方尋找關於你的信息,試著聽你聽的歌,走你走過的地方,看你喜歡看的書,品嘗你總是大呼好吃的東西……只是想彌補上,你的青春和ta遲到的時光。」


然後打開一看,尼瑪8000多條微博,果斷換個人去喜歡了……


在最近一次的CSCW2013會議上,卡內基梅隆大學的研究者總結了Facebook上用戶選擇不發布某些信息的原因。

人們選擇發布(綠色)或不發布(黑色)的內容如下:

總的來說,結論有二:
1.大多數人不發布某些內容,是因為這些內容和他們想傳達的自我形象不同。
2.如果他們可以有選擇的發布這些內容,人們願意發布其中一半的內容。

例如,有用戶本來想發表她對要去觀看《復仇者》這部電影的興奮之情,但是考慮到不知道自己的Facebook好友是否對電影感興趣而作罷。另外一位用戶本來想分享一篇有關政治的文章,但考慮到自己的Facebook好友中有保守派人士,特別是她男友的父親也在其中,也只好放棄了分享。

Follow the crowd對此項研究的報道:Self-Censorship on Facebook: Exploring Unposted Thoughts
文章原文:http://manyasleeper.com/papers/PostThatWasnt.pdf


謝謝你邀請。我的答案不能代表他人,僅供你參考:
1、我喜歡碎碎念,也經常插科打諢兼賣萌,但不認為這些有保留的價值。因為有整理的強迫症。
2、我基本上只保留裝腔主題的長微博,這樣容易形成統一的風格,也方便讀者閱讀。
3、絕大部分讀者沒有耐心翻頁,從留住讀者的角度,你應當把相對好的東西濃縮在第一頁。
4、這裡也有導流的考慮,當你看完第一頁後,如果對我的文字還有興趣,就該去下載APP了。
5、打磨是一種工匠的癖好。


前兩天剛刪了微博,刪除所有。成長就是一個不斷認識到自己以前是sb的過程#論刪微博的必要性#


部分可能是完美主義


看了樓上比較多的回應,大都在集中在抨擊裝X和自戀上面,沒有多少人直接回應樓主的問題。

就我個人來說,首先回顧同時刪除微博是一個整理過去想法和思路的過程——一來可以回顧過去有價值的一些想法,再者刪除一些無謂的空洞的信息,經常這樣做可以更加客觀地審視自己的想法。

不可否認的一點是我們都在社交網站上「經營」我們自己,不管是有意還是無意,包括我自己也有這樣的傾向,就是——讓別人看到我希望讓他們看到的一面。如果一定要歸因到心理學,這應該與標籤效應(Label Effect)有關(關於這個效應有一個很著名的Rosenhan experiment,詳情可以看這裡Rosenhan experiment)。簡單解釋起來,就是別人看到的你,很大程度上歸因於你對自己的定位(或者說給自己打上的標籤)。大多數人人刪除微博,就是在嘗試修改或是加深自己的某一特質來讓人看到,這樣有意或無意的舉動被解釋成自戀裝X,實在是有點委屈。

希望對題主有所幫助


錯別字。


這一秒高貴冷艷的自己討厭上一秒愚昧矯情的自己


過了心情的保鮮期。


就是覺得自己上一秒鐘太傻逼唄。


汗....說的不就是我嗎,幾十歲的人了,還會如此呢。8過,我也沒覺得自己有啥心理問題。

既然樓主發問,正好我剛刪了幾條微博,不妨來虛晃一槍。

「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一直都被認為沒有「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高級。可是此公案我思忖多年,覺得神秀同學還是比較冤枉的。

就狀態來說,「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 讓人看到修行者尚未達到覺悟的終點,苦哈哈地擦啊擦,」曾經在幽幽暗暗反反覆復中追問「,「三百六十五里路呀,越過春夏秋冬」 ,「才知道平平淡淡從從容容是最真」

我是編輯,我在20多年的生涯中從未見過哪位作者不反覆修改自己的書稿,刪了改,改了刪。這是一個提升的過程。正如 @鄒欣 老師在(轉)鄒欣:駑馬的自白 中所寫的——

&>&>&>軟體開發有一個階段很少有人提及,叫「death march」 。就像軍隊攻城,一隊隊士兵冒著炮火出擊,傷亡無數,但是敵人的城堡仍舊巋然不動,火力看似依舊那麼猛。硝煙中,焦頭爛額的指揮官還是下令新的士兵繼續出發,開始又一輪的march。在軟體開發中也有類似的情形,就是你每天都加班寫程序,改bug,但是bug不見少,第二天,第三天,下一周,下一個月……還是這樣。有軍事家說過,最後的勝利往往產生於「再堅持一下」的努力之中。經過無數大大小小的「再堅持一下」和「death march」,最後,有些軍隊破城而入;最後,有些軟體成功發布;最後,有些書出版了。&<&<&<

就我個人來說,在堅持練習寫作的過程中,體會到思考的深邃和精準是需要練習的,甚至幽默感也是可以練習的,既然是練習,就要有一種打草稿的心態。寫了塗,塗了改,難免會不斷出現在練習的過程中。然而,只要保持一種持續改進的意識,那麼還是會在練習得越來越多之後,慢慢減少這種反覆。

今早為何會刪去幾條微博呢,是因為我先看到了一條微博,覺得很有意思,就跑去翻那個人的所有微博,又看到幾條好玩的,就連著轉發了——but,我之前不是告誡過自己不要連著轉發一個人的微博,以便給我的微博讀者造成審美疲勞嗎——好嘛,又忘記了,養成一個好習慣可真不容易啊,原諒自己,刪掉就是。再一想,這幾條微博當時看著好笑,但再回味一下,也沒多大意思,這就再次增加了經驗,看到好笑的東東,停一下,看看是不是有回味,這樣今後的笑點不就提高了嗎?

這就是把自己看成平凡人的好處,平凡人養成好習慣,哪會那麼容易立竿見影,只有靠「時時勤拂拭」 才會有可能不斷取得進步,朝著高手的目標接近一點,再接近一點,也許一輩子的努力都難以達到你心目中的高手的位置,然而,就像侯捷老師在這篇文章((轉)侯捷在華中科技大學的一次演講:真正佩服的,是那些超越自己局限的人)中說的:

&>&>&>我真正佩服的,是那些超越自己局限的人——任何人,不只是程序員。「 局限」 是你的家庭、你的環境加在你身上的先天桎梏,誰能擺脫先天桎梏,誰便是人生勇者,值得最大的尊敬與佩服。&<&<&<

就寫這麼多,與在微博、說說上「時時勤拂拭」的各位,哈哈,共勉。


向某個時間點的自己告別——因為那時候說的話,很愚蠢。
雖然刪圍脖並不能改變這種愚蠢,但至少可以證明自己已經意識到了這種愚蠢。

p.s. 連自己兩年前寫的文章,經常都有燒掉的衝動(。)


以最小的成本把人生推倒重來。

獲得這種感覺。


跟你每天照鏡子、洗臉一樣的心理。


我有一個特別特別特別好的朋友,所有的社交平台都是這樣,三天一小刪,三月一大刪。。。
去年的這個時候清空了所有狀態,只留下一句話:

我不想回頭看。


把我震撼哭了。。。


鴕鳥思想,刪除自己之前不同的想法,讓自己的微博整體更靠近現在的自己或者說更靠近現在自己假裝的自己!~


精神潔癖。我會這樣。


小孩被搶了糖果哇哇大哭和成人被搶了權名利要跳樓,看似價值觀的升級,實則本質上沒有不同,但是後者總是覺得前者幼稚,自己成熟。

刪除昨天剛發的微博,甚至前一分鐘發的微博,必然是這一分鐘的價值觀覺得上一分鐘的價值觀幼稚。有人說,成長就是一個不斷認識到自己以前是sb的過程。

不斷認識到自己以前是SB,也未必是成長啊。你或許只是畫了個圓,又回到原點。


推薦閱讀:

偽娘和娘炮的區別?
為什麼邊緣型人格障礙的患者總是要頻繁地將身邊親近的人趕走?
請問人腦的中的記憶會永久消失嗎?
如何提高傾聽或反饋技巧?

TAG:生活 | 心理學 | 心理 | 日常心理分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