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李伯清不能像郭德綱周立波一樣紅遍大江南北?

題主想到如下理由,不知對否:
1. 李伯清的獨特魅力在於其四川方言,而作為一種地方語言,四川話不易被其它地區的人所接受。
2. 「散打」這種脫胎於評書的形式相較於相聲,沒有特定的套路與傳統的積澱,所以顯得不倫不類。
3. 李伯清的巔峰(上世紀90年代末)時期通訊與網路尚不發達,影響力不足。

如今李白白在微博上也是小有名氣,所以這裡只討論他的電視節目。


當年剛到帝都上大學的時候,隨身帶著90年代中期李貝貝剛走紅時出的那兩盤散打評書磁帶,封面一紅一黃,相信稍微上點年紀(……)的成都人都會有印象。

後來在大學裡,一些同學看我笑得那麼起勁,也找我借來聽。除了一位陝西同學聽得很開心外,大部分人都表示聽不懂——雖然成都話對他們而言是相對比較好懂的外地方言。外省人、尤其西南地區外的人在日常生活中聽到說得比較慢的四川話是很容易理解的,就算中間有一些不明白,至少不會影響大意;但是要理解散打評書這種信息量密集、摻雜了大量俗語俚語地方民情的方言脫口秀,那就十分困難了。就算能聽懂一個梗概,也很難捕捉到其中的笑點。

這種和本地民俗風情結合緊密的方言脫口秀,即便轉換成普通話,笑果也會極大減弱,更何況李貝貝的普通話就是兩個字:希撇。他也曾上過央視,好像是講評書揭批xx功,那一口椒鹽普通話聽起來真是讓人汗毛倒豎,用現在的流行辭彙來說,任何一個成都人聽了都會覺得尷尬症犯了。

另一方面,成都人喜歡他,不只是因為他嘴嚼能扯,最重要的是那種對市井百態和小市民心理的精準把握,聽李貝貝的散打評書,就是體會一種嘲人兼嘲己的樂趣,那也是一種對生活的輕鬆態度。脫離了成都這種獨特的文化氛圍,也很難體會到其中的精髓。

所以他真的很難在川渝地區之外紅起來,不過那也並不重要,至少他已經脫離了方言脫口秀的娛樂形態本身,成為了可以單獨拎出來代表成都的無法消除的文化符號。


順便做個廣告,歡迎各位到成都哈哈曲藝社來聽相聲!

==================================================


我想我可能是知乎上比較適合回答這個問題的人了,不邀自來。


背景:一個北方來到四川七八年的曲藝從事者。

跟李掰掰的交集:多次同台,私下有交流,業內對他的各種評價也聽過很多。


為什麼沒能像郭德綱、周立波一樣紅遍大江南北,這裡面有多方面的原因。


1、先談談李掰掰紅的背景。


老李(四川人愛稱)實際最早是想學四川評書,散打是無心插柳柳成蔭。據四川評書行的不少前輩說過,起初老李由於文化低,學不來條書,或者學起來並不算突出,在說書這條路上老李是走了麥城的,至少不算成功。但是老李年輕時吃過不少苦,也算跑個江湖,從來也是一心想靠嘴吃飯,所以造就了老李的一個特長,就是龍門陣擺得好(北方叫侃大山),所以在老李紅之前那兩年老李長期在悅來茶館擺龍門陣,結果越擺聽的人越多,逐漸就有一些茶客每天專門等老李來擺龍門陣,乾脆擺到舞台上去吧,其實散打評書是成名後才有的名字,之前就是擺龍門陣,或者他自稱四川評書,至於為什麼叫散打,其實有典故軼事,不過不足為外人道,贊過百再說吧。


總之,九十年代末老李紅了,整個大西南都知道有個說家長里短故事的李伯清。


什麼是「散打評書」?實際上你可以理解為四川話版的脫口秀,差不多就是這個意思了。


2、再說說李掰掰為什麼沒像那二位一樣那麼火。

老李火在90年代末,實際上郭德綱開始火的時候,老李已經有點降溫了,這兩年老李隨著他的大話系列及他兒子運營的微博,再加上年輕人的懷舊情懷,老李又開始煥發第二春。


那老李為什麼沒像老郭、老周(一視同仁都這麼叫吧)那麼火,我認為有以下幾個原因吧:


a、傳播渠道。老李最火的時候,沒有網路的力量,最高也就是上上電視台,最高的媒體也就是央視,老李這些都上了,曾經在央視散打過法輪功,但是不成功。成都人的印象中是大街小巷都有老李的散打磁帶,你琢磨下就知道他紅的時候是什麼年代了。


b、語言問題。我來成都時,因為事曲藝愛好者的原因,我先找四川曲藝的信息,知道當時最火的是老李,可聽了老李的散打錄音我就傻了,一句都聽不懂啊。但是散打的起源決定了他必須是方言,換成普通話就聽著啰啰嗦嗦了,這也是為什麼老李到央視不成功,只能紅遍大西南,因為四川話算是西南官話吧。


c、內容問題。老李的散打內容,多數是成都人的婆媳、夫妻、鄰里之間的家長里短,說直白點就是太土了,導致了受眾受限制。外地人聽不懂風俗,本地年輕人聽不懂老規矩,這跟老郭的相聲和老周的脫口秀就比不了了。


3、老李是個什麼樣的人。

四川評書的功底就不評了,既然是散打咱就不提評書的事。


但就散打來講,老李的舞台駕馭能力還是很強的,畢竟浸淫多年,側面也驗證了10000小時天才論,他天生就是擺龍門陣的料,所以散打因他而起,恐怕也要因他而終,實在是沒有像他這麼有天賦的傳人。相同境況的還有四川諧劇,另外一個四川人家喻戶曉的人物「王保長」沈伐,也面臨後繼無人的情況吧。


老李是個江湖人,對人特別客氣,真心希望他健康長壽,帶出幾個好徒弟,讓這門藝術傳承下去。


另外微博上的老李可不一定是他,不過也跟他差不多。


你以為郭德綱講的北京話? 他講的是普通話。
你以為周立波講的上海話? 他講的也是普通話。

李伯清不會講普通話吧?


李伯清確實比較局限,只能代表區域性語言類文化,雲貴川之外的人很難get到他的點(我大潮汕也有夏雨來呢)
但四川人還是會自豪的說:「李柏柏是四川的。」
上海人卻會說:「周立波不能代表上海人。」」周立波不是上海人。「
這話聽起來,是不是和下面這個異曲同工之妙?


這個世界,有人適合在平原里生活,有人適合在江海里航行,問題的關鍵在於活得累不累。
長文閱讀→ 李伯清:散打亦人生


貝尼馬列斯什麼意思怎麼跟外地人解釋?


把周立波拿來和我的男神相比 真是讓我感覺吃了一隻蒼蠅


背你媽勒時、短到起、金叫歡、一個鋪蓋窩窩頭一起發汗、賣√勒、歸一、殺割、奪一坨豆瓣醬、tou(三聲)你娃、在那邊當(四聲)頭上、貝列馬列斯·李貝金
我覺得只有川渝地區的人聽得懂。


從定都北京那一刻起,註定了任何以南方方言為基礎的語言藝術形式干不過北京話,和接近北京話的北方方言比如東北話。


這個問題的根本目的是要把知乎上的川渝妹娃和小伙些哈出來吧


營銷思維:定位不同,李白清是地方藝術家。在四川李貝貝的地位是高於郭德綱和周立波的,如同粵語地區大家都喜歡黃子華!

2B思維:李貝貝不吸毒,不會把徒弟逐出師門!


實際上,作為成都人,其實不希望李北北紅遍全國。。。


PS:月初外婆去世,辦理各種手續在派出所翻老資料的時候,驚奇地發現李北北曾經是外婆的鄰居...


1. 老李講的內容偏低俗,本土都有很多觀眾不認可。

2. 方言,出了四川重慶雲南三個地方都聽不懂。

3. 當時的沒有互聯網傳播呢。那個時候主要靠媒體發行磁帶,以及老李個人拍了幾部電視劇。後來互聯網時代老李漸漸沒有新的拿得出手的作品了,走下坡路。


補充一下,關於老李講內容低俗的問題。

很多人說郭德綱的內容也俗,是沒錯。但是郭德綱的年代是千禧年以後,老李出來講書的時候是90年代。不同時代觀眾的認知和接受度是完全不一樣的。早期老李講那些葷段子在當時的年代裡並不是很多人認可,再加上本人形象拿當時的審美標準看有點猥瑣。而郭德綱的時代人們的思想觀念開放了,人們對多元文化的認識就沒那麼多局限性了。


前面很多大V的回答都非常好,我來答題,純粹是表達敬意的。

李貝貝是我心中最喜愛的喜劇大師,沒有之一。所以看到有人說他不好,作為一個腦殘粉,免不了俗要表達一下心頭的不滿。

順帶安利一下李老師的作品,大家可以百度看看。雖然都老舊了,但是人類社會追求善良和真誠的目標從來都沒有變過。


很多年前我就思考過,如果李貝貝說的是普通話或東北話,也許會是中國最紅的喜劇大師,最起碼沒有小品王什麼事。

李貝貝最巔峰的時期,網路社交工具不發達,衛視平台也不如現在這麼多綜藝節目,加上方言的限制,老人家自身的淡泊,所以也就是這樣了。

能在網上搜來聽的段子,我幾乎都聽過。為什麼說是要來表達敬意,我個人的認識:單以價值導向這一點,李貝貝就足以甩當下中國所有最紅的笑星幾條街。

李貝貝的散打評書,從來不是一味的醜化譏諷(比如找富婆那位)、或是放大殘疾人、弱者的缺點(比如東北小品王)。李貝貝的作品從來不依靠腥膻色的笑料或是低級庸俗的模仿、嘲諷來贏得觀眾的笑聲或掌聲,李貝貝也不去靠走鋼絲踩界(嘲笑政治人物)來博取市場的追捧。如此的正能量,就讓很多笑星就無法與之相提並論。

李貝貝的作品幾乎都與他過去的成長軌跡有關,取材自最為普通常見的市井生活中,有著最為濃厚的地氣,立意卻總是跳出了普通市井小民的視野,講著油鹽醬醋茶的瑣事,卻並未拘泥在日常生活的無聊和無趣裡面。

李貝貝的選材都幾乎圍繞著人來展開,父子、婆媳、鄰里、朋友、同事……社會上各種有可能存在的人與人之間的關係,都是他取之不盡的素材源泉。

李貝貝目光犀利,觀察細微,對人性的正反兩面俱能洞若觀火,

李貝貝在作品中弘揚善良,揶揄裝逼犯,三言兩語之間就能將各類型的人物描述得躍然眼前,讓你的情緒隨之遊走。最可貴的是,李貝貝立場鮮明的表達了對負面人物的譴責不滿,卻又不至於將這類人鞭撻得一無是處,逼到無路可退,總還給他們留了一個轉彎的空間。

李貝貝晚年向佛,其實早在若干年前就懷有一顆菩薩心腸:將正能量無限傳播,也對執迷不悟的人或事當頭棒喝,勸導向善。

李貝貝的作品就是春風,溫暖化解人與人之間的冷漠、偏見。李貝貝的作品就是春雨,無聲滋潤社會的摩擦、對立。

李貝貝讓你笑,但是笑完了讓你有思考,有反省。李貝貝的作品不是單純的逗你樂,更多的是引你想。

李貝貝沒有紅遍全中國,並不代表他對藝術的追求和領悟不如那些當今身價上千萬的笑星。每個人有自己的選擇,不能說站在風口浪尖的就一定是最好的。

話說,我一幫哥們都和李貝貝合影了。改天我是不是也要去俗一把,和李老師照張合影,發上來裝個逼!


東北有小品,天津有相聲,我卻獨愛四川的民間語言藝術——李貝貝的散打評書。

它不像小品有編排,相聲有創作,而是一種幾乎沒有任何規定的評書藍本,完全根據現場情況而即興表演的評書形式。

形散而神不散,在一條主線中加入大量包袱,詼諧幽默,看似插科打諢胡說八道實則是很高難度的表演藝術,要求表演者有非常豐富的人生閱歷和靈活敏捷的思維反應。

李貝貝是典型的『藝術來源於生活』,他既不博古通今,也不高談闊論,他所講述的都是最平民最生活最接地氣的東西,這些東西跟成都人民的性格、文化、氛圍都密不可分。這就導致了,雖然四川話本身並不難懂,但是裡面的笑料和包袱卻只有本地人才聽得懂接得住。

比如,我們無法向外地人解釋「背你媽嘞時」這五個字好笑在哪裡……

只有擁有成都人那種「地震海嘯來了搬起麻將桌一起跑」的精神,擁有那種一群人圍在一起「牙尖十八怪」的歡樂,才能真正領悟李貝貝評書的精髓。

所以,不管別人能不能理解我們有多愛李伯清這個爆眼子老頭,四川第一男神的地位都無可撼動。

雖然他無法普及全國,但也正因為如此他才成了四川不可模仿的獨一無二。


先說是不是,再問為什麼。

李伯清是不是沒紅遍大江南北?
這要看是什麼標準、什麼圈子、什麼人群。
當年李老師精神好的時候,每年有近百場演出。
演出去的都是什麼地方呢?除了川渝雲貴等地的一些專場,可以這麼說:
凡是有四川民工的地方,就有李老師的腳印

那麼,哪些地方有四川民工呢?
大江南北

那麼李老師在民工觀眾里紅不紅呢?
幾千萬觀眾喜聞樂見,你說紅不紅?

電視、劇場、晚會,這些並不代表全部。
換個角度換個環境,
工地現場、工棚壩子、工廠禮堂,
在這些地方紅照樣也是紅。


說那麼多,其實就一句話:如果 普通話是四川話,情況就會反過來。


1、沒人炒他
2、也都知道一個方言表演形式不好炒,弄不好就賠本了
3、李伯清自己也沒想過紅遍大江南北吧


我最不愛聽的相聲就是學方言- -。相比汪涵我更喜歡何炅也是因為汪涵經常說兩句方言。


我老公成都話聽力10級,雖然不會說,但是真的完全聽的懂,而且他還能區分綿陽德陽樂山大邑以及我老家資中和成都話的區別,無師自通的。

連「扯火閃」這種話他也是懂的。

厲害不厲害?

但是他Get不到「貝利馬里斯·李」的笑點在哪,我有幾次在電腦上看李伯伯的散打笑得整個人都不好了,我老公在旁邊一臉冷漠,他都聽懂了但是get不到笑點,因為他不懂成都地區特有的市井文化和特別土的方言。


推薦閱讀:

盲測能僅憑味覺分辨可樂、雪碧與芬達么?
有哪些高效學習市場營銷的好網站?
如何建立一個品牌?品牌包括哪些要素、注意事項?
如何評價若琪(Rokid)近期大規模投放於知乎的廣告?
某些韓國明星在微博上為什麼就這麼火?

TAG:市場營銷 | 成都 | 傳媒 | 相聲 | 語言藝術 |